一种智能矿井救生机器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井下安全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矿井救生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矿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井下工人的安全问题,井下救生设备
是一种可以让工人在隧道内发生危险事故时可以迅速躲避的设备,可以有效防止坍塌、爆
炸、透水等事故给工人带来的伤害,常规的井下救生设备是矿井救生舱,如申请号为
2015211450276公布了一种《一种智能矿井救生舱》,主要包括救生舱本体,救生舱本体由多
个密封的舱室组成,救生舱本体包括补给舱、工作仓、隔离舱和逃生舱构成,其逃生舱里具
有逃生车,逃生车采用的掘进装置为盾构机和爆破筒,其中盾构机比较笨重,体积较大,不
易在逃生车上安装而且遇到坚硬的岩石无法掘进,爆破筒在隧道内使用容易对工人造成二
次伤害,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结构来实现掘进和逃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矿井救生机器人,通过设置可以破碎岩石的
破碎机构,可以将较大的石块粉碎,便于铲土传送带将其铲运到机器底部,通过控制不同的
铲土传送带可以调整机器人在泥土中的姿态。
本发明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矿井救生机器人,包括四面锥体、四个破碎
机构、四个铲土传送带、保护舱、两个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舱是一个空心长方形箱
体结构,在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下方设有两个圆形窗口,在圆形窗口处铰接安装有舱盖,在
保护舱顶部安装有一个四面锥体,在四面锥体上方的每个三角形平面上都安装着一个破碎
机构,所述的破碎机构沿三角形平面的中轴线布置;
所述的破碎机构包括两个支架、曲轴、三根连杆、三个直流电机、三个破碎盘、横轴,所
述的两个支架并列安装在四面锥体的三角形平面上,所述的曲轴包括四段中心轴和三段偏
心轴,中心轴和偏心轴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曲轴两端的中心轴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支架
下部,曲轴上端部的中心轴与第一液压马达的驱动轴连接,第一液压马达固定在支架上;在
两个支架上方安装着一根横轴,所述的连杆的底部有一个圆孔,连杆中间有一个矩形槽,三
根连杆通过底部圆孔分别和曲轴上的三根偏心轴铰接,又通过矩形槽与横轴滑动配合,在
每个连杆顶端都安装有一个直流电机,每个直流电机的电机轴上都安装有一个破碎盘;
所述的四个铲土传送带分别安装在保护舱的四个侧面上方位置,每个铲土传送带包括
传送皮带、两个套筒、两个第一铰支座、两个伸缩杆、两个第一电缸、支撑架、若干翅板、两个
第二铰支座、两个第二电缸、两个摆动杆、两个第三铰支座、第二液压马达、主动辊、从动辊、
两个套管、四个耳轴,所述的支撑架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可以转动的主动辊和从动辊,主动
辊由安装在支撑架侧面的第二液压马达驱动,第二液压马达的驱动轴与主动辊的轴连接,
在主动辊和从动辊外侧设有传动皮带,所述的传动皮带外周均匀设有若干翅板,在支撑架
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四个耳轴,其中上部的两个耳轴分别通过两个套管与两个摆动杆一端铰
接,两个摆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两个第三铰支座上,两个第三铰支座上固定在保护舱
外壁上,在每个第三铰支座下方都设有一个第二铰支座,所述的第二电缸一端铰接在第二
铰支座上,另一端铰接在摆动杆中部位置,通过第二电缸控制摆动杆上下摆动;在每个第二
铰支座下方都设置有一个第一铰支座,第一铰支座与套筒底部铰接,套筒的内部有一个矩
形孔,在矩形孔内滑动安装有伸缩杆,伸缩杆的伸缩由第一电缸控制,第一电缸一端固定在
套筒上,另一端固定在伸缩杆上,伸缩杆前端与支撑架下部的耳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翅板由硬质合金材料制作并且涂有耐磨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破碎盘上表面设有三角形的破碎齿。
进一步地,所述的保护舱为密闭结构,在保护舱内安装有氧气呼吸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的传送皮带上的翅板在安装时向下倾斜。
本发明有益效果:
1. 本发明通过设置可以破碎岩石的破碎机构,可以将较大的石块粉碎,便于铲土传送
带将其铲运到机器底部,通过控制不同的铲土传送带可以调整机器人在泥土中的姿态。
2. 根据石块的大小和硬度可以通过第一电缸控制支撑架的俯仰角度,以加快破
土上升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铲土传送带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破碎机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四面锥体;2-破碎机构;3-铲土传送带;4-保护舱;5-舱盖;201-支架;
202-曲轴;203-连杆;204-直流电机;205-破碎盘;206-横轴;207-第一液压马达;301-传送
皮带;302-套筒;303-第一铰支座;304-伸缩杆;305-第一电缸;306-支撑架;307-翅板;308-
第二铰支座;309-第二电缸;310-摆动杆;311-第三铰支座;312-第二液压马达;313-主动
辊;314-从动辊;315-套管;316-耳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智能矿井救生机器人,包括四面锥体1、四个破碎机构2、四个
铲土传送带3、保护舱4、两个舱盖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舱4是一个空心长方形箱体结
构,在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下方设有两个圆形窗口,在圆形窗口处铰接安装有舱盖5,在保
护舱4顶部安装有一个四面锥体1,在四面锥体1上方的每个三角形平面上都安装着一个破
碎机构2,所述的破碎机构2沿三角形平面的中轴线布置;
所述的破碎机构2包括两个支架201、曲轴202、三根连杆203、三个直流电机204、三个破
碎盘205、横轴206,所述的两个支架201并列安装在四面锥体1的三角形平面上,所述的曲轴
202包括四段中心轴和三段偏心轴,中心轴和偏心轴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曲轴202两端的
中心轴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支架201下部,曲轴202上端部的中心轴与第一液压马达207的
驱动轴连接,第一液压马达207固定在支架201上;在两个支架201上方安装着一根横轴206,
所述的连杆203的底部有一个圆孔,连杆203中间有一个矩形槽,三根连杆203通过底部圆孔
分别和曲轴202上的三根偏心轴铰接,又通过矩形槽与横轴206滑动配合,在每个连杆203顶
端都安装有一个直流电机204,每个直流电机204的电机轴上都安装有一个破碎盘205;
所述的四个铲土传送带3分别安装在保护舱4的四个侧面上方位置,每个铲土传送带3
包括传送皮带301、两个套筒315302、两个第一铰支座303、两个伸缩杆304、两个第一电缸
305、支撑架306、若干翅板307、两个第二铰支座308、两个第二电缸309、两个摆动杆310、两
个第三铰支座311、第二液压马达312、主动辊313、从动辊314、四个耳轴316、两个套筒
31530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306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可以转动的主动辊313和从动
辊314,主动辊313由安装在支撑架306侧面的第二液压马达312驱动,第二液压马达312的驱
动轴与主动辊313的轴连接,在主动辊313和从动辊314外侧设有传动皮带,所述的传动皮带
外周均匀设有若干翅板307,在支撑架306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四个耳轴316,其中上部的两个
耳轴316分别通过两个套管315与两个摆动杆310一端铰接,两个摆动杆310的另一端分别铰
接在两个第三铰支座311上,两个第三铰支座311上固定在保护舱4外壁上,在每个第三铰支
座311下方都设有一个第二铰支座308,所述的第二电缸309一端铰接在第二铰支座308上,
另一端铰接在摆动杆310中部位置,通过第二电缸309控制摆动杆310上下摆动;在每个第二
铰支座308下方都设置有一个第一铰支座303,第一铰支座303与套筒302底部铰接,套筒302
的内部有一个矩形孔,在矩形孔内滑动安装有伸缩杆304,伸缩杆304的伸缩由第一电缸305
控制,第一电缸305一端固定在套筒302上,另一端固定在伸缩杆304上,伸缩杆304前端与支
撑架306下部的耳轴316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翅板307由硬质合金材料制作并且涂有耐磨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破碎盘205上表面设有三角形的破碎齿。
进一步地,所述的保护舱4为密闭结构,在保护舱4内安装有氧气呼吸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的传送皮带301上的翅板307在安装时向下倾斜。
本发明工作原理:当矿井内发生坍塌事故时工人可迅速通过保护舱4下部的两个
圆形窗口进入到保护舱4内,然后迅速关上舱门,如果整个机器被岩石和泥土埋住就通过四
面锥体1上方的四个破碎机构2将岩石和泥土打碎,具体方法为:第一液压马达207带动曲轴
202旋转,曲轴202驱动连杆203不停的上下摆动,连杆203端部的直流电机204驱动破碎盘
205旋转,破碎盘205和岩石块接触、摩擦并将其打碎,打碎后由铲土传送带3将碎石块铲运
到保护舱4下部,同时也给机器人提供向上的升力,根据机器人在泥土的姿态可以分别控制
每个铲土传动带运转,传送皮带301在第二液压马达312的带动下逆时针运转,传送皮带301
上的翅板307将泥土和碎石块向下铲运,根据石块的大小和硬度可以通过第一电缸305控制
支撑架306的俯仰角度,当石块较小,土质较松软时可以增大支撑架306的倾斜角度,以加快
破土上升速度,通过开启不同方向上的铲土传送带3来提供不同方位的力,使机器人始终处
于竖直状态,直到机器人钻出地面,最后工人打开舱盖5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