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城市内涝的分散蓄水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解决城市内涝的分散蓄水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没有采用蓄水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方法。通用做法是利用现有的城市
绿地和人行道改建“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其原理为:下
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存在问题:
第一,城市是“寸土寸金”,不可能分散的、大面积地修建城市绿地,给海绵城市的
修建造成困难;
第二,已经建好的老城,牵涉到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不便于海绵城市的整体规划和
实施;
第三,海绵城市所覆盖的面积,相对于城市的整体面积来说,所占比例太小,其原
理是利用“模块式”吸水和储水,其吸水和储水能力很弱,在面对大暴雨时显得无能为力;
第四,“海绵城市”所利用的模块式吸水储水机构,容易淤塞,且不易清理,在运行
一年后即可能困重度淤塞而散失其吸水储水功能;
第五,“海绵城市”造价高昂,每平方公里达到1~1.5亿元。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进行改进,旨在提供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分散蓄水方
法,具有成本低、蓄水能力强、可实施性高的特点,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且积蓄的雨水可
以再次利用。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分散蓄水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第一步:绘制城市等高线大比例尺地形图;
第二步:根据城市等高线大比例尺地形图,结合现场实地察看城市街道分布情况,
将城市街道划分成若干个地面径流单元;
第三步:收集城市历史降雨资料,包括历年平均降雨量、历史洪水位、被淹的最高
水位;
第四步:规划设计;
(Ⅰ)、根据该城市暴雨季节的平均降雨量,计算该城市的面雨量,再根据平均面雨
量算出每一个地面径流单元的总降雨量;
(Ⅱ)、在每一个地面径流单元的公路低洼处规划沉淀池和蓄水池,蓄水池的总容
积要大于计算的总降雨量;
(Ⅲ)、可行性研究;
采用反算法进行论证和验算,即该地面径流单元内的蓄水池总容积,是否大于该
地面径流单元内被淹的最高水位时的积水量;
验算公式:W≥(S1-S2)h
式中,W——地面径流单元内蓄水池总容积
S1——地面径流单元总面积
S2——地面径流单元内建筑物所占面积
h——地面径流单元最高洪水位平均高度
(Ⅳ)、施工图设计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地面径流单元内蓄水结构,包括沉淀池(1)和蓄水池
(2),所述沉淀池(1)和蓄水池(2)修建在城市公路下方,并沿城市公路的延伸方向一前一后
设置,在沉淀池(1)和蓄水池(2)的上方修建还原市政道路,在沉淀池(1)与蓄水池(2)之间
的隔离墙(3)上部设置过水孔(4),使经过沉淀池(1)沉淀后的雨水进入蓄水池(2),在沉淀
池(1)的上方设置强度足够承载重型车辆的水篦(5),所述沉淀池(1)、蓄水池(2)安装有与
外界相通的通气管道(6),通气管道(6)的上端安放在人行道的花台内用于将沉淀池(1)、蓄
水池(2)内的空气排出,在沉淀池(1)、蓄水池(2)的一侧底部设置清淤槽(7),所述清淤槽
(7)比沉淀池(1)、蓄水池(2)低,且沉淀池(1)、蓄水池(2)的底面朝清淤槽(7)的方向逐渐倾
斜形成坡度α的斜面,所述沉淀池(1)、蓄水池(2)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排污口(8)并通过排污
口盖板(9)封住,所述沉淀池(1)、蓄水池(2)内设置有正对各自对应的排污口(8)的人行梯
(10);
第五步:施工
为了施工期间少影响交通,在市区内分段进行施工,在汛期来临之前施工完毕;
第六步:后期使用及维护。
工作原理:当暴雨使得街道积水时,一部分雨水从城市已有的下水道排走,不能排
走的部分,通过公路径流,当流经沉淀池上方时,通过水篦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内沉淀泥
砂后,通过隔离墙上方的过水孔,进入蓄水池。蓄水池大小和容积经过计算后修建,足以容
纳特大暴雨而造成的城市积水。这样,每条街道的雨水就近进入蓄水池后,在街面上基本不
会再有积水。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沉淀池上方设置的水篦共两个,前后间隔地横向设置,
使城市公路上的水能及时流入沉淀池内。
进一步,所述沉淀池、蓄水池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根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呈
“Z”字形,在通气管道的两端头均设置有通气孔滤网,优化通气管路的结构,避免通气管路
堵塞,并降低制造成本,方便安装。
进一步,所述隔离墙上部的过水孔上设置有过水孔滤网,使沉淀后的雨水在流入
蓄水池时再次进行过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不占地,不拆迁。
(3)、投资少。一次性投资,永远受益。估算每平方公里投资不超过3000万元,而海
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达到1—1.5亿元,此方案比“海绵城市”节约5倍资金。
(4)、积蓄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在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受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日益匮乏。城市雨水的积蓄利用,不但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5)、后期维护简单,维护成本极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地面径流单元内蓄水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1-B1、B2-B2剖视图。
图4为图1的C1-C1、C2-C2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地面径流单元内蓄水结构的隔离墙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分散蓄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绘制城市等高线大比例尺地形图,可按1:2000的比例绘制。
第二步:根据城市等高线大比例尺地形图,结合现场实地察看城市街道分布情况,
将城市街道划分成若干个地面径流单元(所谓地面径流单元,就是在这个区域内,其地表水
会基本向一个方向流动)。
第三步:收集城市历史降雨资料,特别是历年平均降雨量、历史洪水位、被淹的最
高水位等。
第四步:规划设计;
(Ⅰ)、根据该城市暴雨季节的平均降雨量,计算该城市的面雨量,再根据平均面雨
量算出每一个地面径流单元的总降雨量。
(Ⅱ)、在每一个地面径流单元的公路低洼处规划沉淀池和蓄水池,可以是一个,也
可以是多个,蓄水池的总容积要大于计算的总降雨量。
(Ⅲ)、可行性研究;
采用反算法进行论证和验算,即该地面径流单元内的蓄水池总容积,是否大于该
地面径流单元内被淹的最高水位时的积水量。
验算公式:W≥(S1-S2)h
式中,W——地面径流单元内蓄水池总容积
S1——地面径流单元总面积
S2——地面径流单元内建筑物所占面积
h——地面径流单元最高洪水位平均高度
(Ⅳ)、施工图设计。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地面径流单元内蓄水结构。
结合图1—图5所示,地面径流单元内蓄水结构,由沉淀池1、蓄水池2、隔离墙3、过
水孔4、水篦5、通气管道6、清淤槽7、排污口8、排污口盖板9、人行梯10、通气孔滤网11和过水
孔滤网12组成。
沉淀池1和蓄水池2修建在城市公路下方,并沿城市公路的延伸方向一前一后设
置,沉淀池1和蓄水池2几乎与城市公路等宽,以提高同样长度下沉淀池1和蓄水池2的容积。
在沉淀池1和蓄水池2的上方修建还原市政道路,不影响现有市政道路的通行。
在沉淀池1与蓄水池2之间的隔离墙3上部设置过水孔4,使经过沉淀池1沉淀后的
雨水经过水孔4流入蓄水池2。在沉淀池1的上方设置强度足够承载重型车辆的水篦5,最好
是,在沉淀池1上方设置的水篦5共两个,前后间隔地横向设置。
沉淀池1、蓄水池2安装有与外界相通的通气管道6,通气管道6的上端安放在人行
道的花台内用于将沉淀池1、蓄水池2内的空气排出,不占用人行道,当雨水进水沉淀池1和
蓄水池2内时,池内空气可通过各自的通气管道6排出。最好是,沉淀池1、蓄水池2的左右两
侧各设置有一根通气管道6,通气管道6呈“Z”字形,在通气管道6的两端头均设置有通气孔
滤网11。
在沉淀池1、蓄水池2的一侧底部设置清淤槽7,清淤槽7比沉淀池1、蓄水池2低,且
沉淀池1、蓄水池2的底面朝清淤槽7的方向逐渐倾斜形成坡度α的斜面,便于沉积在池底的
泥砂进入清淤槽7内。
沉淀池1、蓄水池2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排污口8并通过排污口盖板9封住,沉淀池1、
蓄水池2内设置有正对各自对应的排污口8的人行梯10,便于人工顺利进入池内清淤或将污
水泵从排污口8下入池内抽出淤泥和污水。
隔离墙3上部的过水孔4上设置有过水孔滤网12,隔离墙3上最好均布有若干个过
水孔4。
第五步:施工
为了施工期间少影响交通,在市区内分段进行施工,封闭该段公路约3个月,严格
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在汛期来临之前施工完毕。
第六步:后期使用及维护。
在暴雨来临的时候,蓄水池开始蓄水。每场暴雨过后,应立即检查蓄水池内的水
位。如达到一定高度,必须用水泵将水抽至地面排水系统排出,用污水泵清除淤泥,便于下
次暴雨来临时继续蓄水。
每年4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主汛期,此时间阶段内,必须保持全部蓄水池处于空置
状态。8月份积蓄的水,即可保留,用于市政部门清洗街道、城市绿化用水、消防用水、工业用
水。在严重缺水时,也可消毒处理后用于人畜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