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清水池通风检修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给水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清水池通风检修结构布置方
式,该布置方式也有利于清水池顶部区域的有效利用,特别适合于土地较为紧张的城市增
压泵站。
背景技术
给水工程由互相联系的一系列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其中,清水池是水厂或
泵站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调节构筑物。清水池可有效解决水厂均匀产水和用户随时间变化
用水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负担贮存着部分城市消防用水量的功能。从水处理的角度来看,
清水池同时也起到保证消毒接触时间的作用。
受到池体结构和水厂流程布置的影响,清水池的深度一般受限(常规在4~5m左
右),造成大多数清水池(尤其在大规模水厂中)的占地面积较大。为保证清水池的正常运
行,一般会在池顶设有一定数量通风管和检修人孔。因此,清水池顶部区域仅可种植绿化而
无法利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用地矛盾日益凸现。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
(如社区、公园等)的增压泵站,清水池顶部若无法有效利用,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由此
可知,急需一种新型的结构布置方式,便于清水池通风和检修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清水池
顶部区域,达到节省用地、协调周边环境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清水池通风检修结构,它可以充分将清水池的进水
管、出水管、溢流管、加氯管以及通风系统进行集中布置,使得上述管道或系统的检修和维
护更为便利。同时,该布置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常规清水池无法利用顶部区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清水池通风检修结构,其特征
在于它主要包括设置在清水池的一侧的检修涵洞,在检修涵洞的两端底部分别为清水池的
进水管和出水管;检修涵洞的中部布置清水池的溢流管;检修涵洞上层布置人员检修通道,
清水池体和检修涵洞相邻侧墙体上设有若干透气管,检修涵洞两端的上部布置高出清水池
顶的透气井,该透气井上部设有和外界相通的透气孔。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检修涵洞两端处清水池体的顶部设检修人孔,检修涵
洞靠检修人孔一侧侧壁设置爬梯,清水池体靠检修人孔一侧也设置爬梯。通过人孔和爬梯
的合理布置,工作人员可方便地对上述管道进行检修和维护,也可方便进入清水池内部,完
成池体清洗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人员检修通道一侧布置加消毒剂管。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清水池内部设置隔板,隔板上贴顶设置有内部透气孔,
所述清水池通过隔板上贴顶的内部透气孔实现内部通风。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检修涵洞两端底部分别下落,形成下陷部,进水管和
出水管分别位于所述检修涵洞两端的下陷部处,检修涵洞上部设走道板,形成人员检修通
道。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检修涵洞的一端设置检修大门,检修大门外设挡雨棚
和排水沟。
本发明通过对清水池的进出水管系统、溢流系统、通风系统以及检修系统紧凑且
合理的布置,实现各系统的统一管理;且该布置方式基本不占用清水池顶,使得顶部区域的
有效利用成为可能。在实际使用中,水厂的清水池顶部区域可用做体育场地或结合景观,改
善厂区环境;在城市中间增压泵站中,该布置方式和地下式泵房相结合,在城市公园或绿地
中可以较好的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达到美化环境、节省用地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层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层平面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为沿图2中的B-B线的剖面图。
图5为沿图2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图6为沿图2中的D-D线的剖面图。
图7为沿图2中的E-E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清水池通风和检修的结构布置方式,如附图所示,该布置方式
也有利于多座清水池的相连(图中左侧可以和其它清水池结合布置)清水池正常运行时,由
进水管6进入清水池1,在池体内壁板上设置过水孔16,形成合理的流道,防止死水区产生,
且保证清水和消毒剂的充分接触。消毒剂经过加消毒剂管8在加药点9加入水中。清水最终
从出水管23流出,至下游泵房或用户。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清水从溢流管7溢出,最终经溢流
总管15排出。
本布置方式主要将检修涵洞2布置于清水池的一侧,在检修涵洞两端分别下落,形
成下陷部10、11,进水管6和出水管23位于所述下陷部,保证进水管6和出水管23满足覆土要
求的同时,也可和溢流总管15形成错位布置;检修涵洞2中部设有横穿的溢流总管15,该管
可以接收不同清水池的单池溢流管7;检修涵洞2上部设走道板21,方便巡检人员走动,在上
部区域的一侧贴边布置加消毒剂管8,并在进水管6上部设加药点9。另外,在检修涵洞2两端
处清水池体的顶部设检修人孔13,用于清水池检修或清洗时人员的进出。清水池内部的通
过首先通过隔板上贴顶的内部透气孔14实现。在靠近检修涵洞2一侧清水池壁板顶部设一
定数量的透气管12,该透气管头部应设防虫网,防止水质污染;检修涵洞2两端顶部高出的
透气井3,透气井上设置面积较大外部透气孔4,保证池体内部和外部空气的流通,达到内外
压力平衡的目的。
它区别于现有技术之处在于:将进出水管系统、溢流系统、通风系统和检修系统等
紧凑而又集中的布置。通过爬梯18的合理布置,人员可十分方便的进入检修涵洞2的上、中、
下层,也可通过检修人孔13方便进入清水池池体内部。检修人员可通过检修大门5进入检修
涵洞2内部。检修大门5外设挡雨棚19和排水沟20,保证在雨水天气时的正常运行。进入检修
涵洞2的下层可对清水池的进出水管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进入检修涵洞2的中层可对溢流
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检修涵洞2上层可对加消毒剂管8进行维护和检修,且可方便进入池
体。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对清水池顶部区域1的影响较小,将外部透气孔4集中设在检修涵洞2
两端的透气井3上。因此,清水顶部区域1可充分利用,达到美化环境、节省用地的目的。其中
清水池进水管6、出水管23、溢流管7等的管径设计、内部透气孔14、过水孔16的布置等属于
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图中22是清水池最高运行水位。17为集水坑,用于清水池的
防空。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
本发明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