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筑遮阳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智能化建筑遮阳系统。
背景技术
普通的手动式窗帘是通过人直接拉动窗帘或滚轮拉杆等机械机构来控制窗帘的
开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开合控制的智能窗帘,以满足人
们对居住环境的智能化及舒适度的要求。然而,该智能窗帘的控制装置通常只是通过遥控
器控制窗帘的开合动作,其控制方式较为单一,控制功能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人们家居智能
化及舒适度的要求。
现有的建筑通常具有较多的窗户,窗户分布在建筑的不同方位上,太阳在一天内
的方位是不停变化的,而且晴天和阴天的情况下,光照强度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控制
窗帘上升或下降。对于上述情况,单靠现有的智能窗帘,无法满足所有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化建筑遮阳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智能窗帘不能随时间及
光照强度调整窗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化建筑遮阳系统,包括控制电路、驱动电机、卷轴和遮阳幕,所述遮阳幕
设在所述卷轴上,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卷轴相连,驱动所述卷轴转动,所述卷轴转动带动所
述遮阳幕上升,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向所述驱动电机传输控制信号,还包括
存储电路,存储建筑所在地的经纬度,所述遮阳幕安装在建筑上的方位,
计时控制电路,按照预先设置的时间,驱动所述遮阳幕上升或下降;
光照强度检测电路,检测光照强度,根据光照强度驱动所述遮阳幕上升或下降;
所述储存电路、计时控制电路和光照强度采集电路均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
控制电路根据所述遮阳幕在建筑上的方位,设定相应的光照强度阈值。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火线
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是否与火线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驱动电
机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用于驱动所述驱动电机正转或反转,所述第一开关还连接逻辑识别
电路,所述逻辑识别电路用于判断是否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为可控硅或继电器。
进一步的,所述逻辑识别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光电耦合器,所述第
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导通,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一
端,光电耦合器的型号为PC817,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连
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
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其连接处设有上拉电阻,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
间设有第一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关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光照强度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晶体三极管、第二晶体三极管、第一偏
置电阻、第二偏置电阻和光敏电阻,所述第一晶体三极管和所述第二偏置电阻依次串接在
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所述第一偏置电阻、所述第二晶体三极管和所述光敏电阻也依次串接
在电源正负极之间,且所述第一晶体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
接、所述第一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晶体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一晶体三
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偏置电阻均与电源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一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和
所述第二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均与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相连接,所述第二偏置电阻和所述光敏
电阻均与电源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偏置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一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基极
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按照预设的时间以及检测到的光照强度,驱动遮阳幕上
升或下降,实现智能化的遮阳,无需人力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智能化建筑遮阳系统的电路方框图;
图2为图1中控制电路的电路方框图;
图3为图1中控制电路实施例一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图1中光照强度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控制电路;2-存储电路;3-计时控制电路;4-光照强度检测电路;5-第一开
关;6-第二开关;7-驱动电机;8-逻辑识别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化建筑遮阳系统,包括控制电路1、驱动电
机、卷轴和遮阳幕,在本实施例中,遮阳幕即窗帘。具体的,控制电路1、驱动电机、卷轴和遮
阳幕为一个遮阳单元,在同一建筑中,可能具有若干遮阳单元,比如办公大楼的窗户通常比
较多,而且,遍布于办公大楼的四个方位。遮阳幕设在卷轴上,驱动电机与卷轴相连,驱动卷
轴转动,卷轴转动带动遮阳幕上升,具体的,驱动电机可以完成正转或反转,驱动电机正转,
带动遮阳幕上升,驱动电机反转,带动遮阳幕下降,控制电路1与驱动电机连接,向驱动电机
传输控制信号,在本实施例中,遮阳幕的个数大于等于2,控制电路1的个数与遮阳幕和卷轴
的个数一一对应,对于不同的遮阳幕来说,其在建筑的方位不同,导致其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是不同的,比如早晨太阳升起,建筑东面处需将遮阳幕下降到一定的幅度,而建筑西面处需
将遮阳幕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否则,建筑内的光照不足。不同的遮阳幕由不同的控制电路1
控制,所有的控制电路1由一个总的控制模块控制。
本发明还包括
存储电路2,存储建筑所在地的经纬度,遮阳幕安装在建筑上的方位,不同地区的
建筑,阳光照射到建筑内的照射角度是不同的,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另外,不
同方位的遮阳幕,其接收到的光照也是不同的。根据照射角度、遮阳幕的安装方位以及一天
内的时间变化,总的控制模块可以根据预设的条件发送控制指令给控制电路1。
总的控制模块可以发控制指令给控制电路1,控制电路1将遮阳幕都上升到同一高
度,使得建筑内整齐美观。
计时控制电路31,按照预先设置的时间,驱动遮阳幕上升或下降;比如早晨控制遮
阳幕上升,晚上控制遮阳幕下降。
光照强度检测电路4,检测光照强度,根据光照强度驱动遮阳幕上升或下降;根据
光照强度调整遮阳幕,可以使得室内的光照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储存电路、计时控制电路31和光照强度采集电路均与控制电路1连接;控制电路1
根据遮阳幕在建筑上的方位,设定相应的光照强度阈值。
控制电路1包括串联的第一开关5和第二开关6,第一开关5与火线L连接,第一开关
5用于控制第二开关6是否与火线L导通,第二开关6与驱动电机7连接,第二开关6用于驱动
驱动电机7正转或反转,第一开关5还连接逻辑识别电路8,逻辑识别电路8用于判断是否控
制第一开关5导通。
第一开关5和第二开关6为可控硅或继电器。
如图3所示,其为控制电路1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关5和第二开关6
均采用继电器构成。
逻辑识别电路8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光电耦合器,第一二极管D1的
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导通,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光电耦合
器的型号为PC817,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
端连接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与第一开关连接,其连接处设有上
拉电阻R3,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设有第一电容C1。
第二开关6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
光照强度检测电路4包括第一晶体三极管Q1、第二晶体三极管Q2、第一偏置电阻
R4、第二偏置电阻R5和光敏电阻R6,第一晶体三极管Q1和第二偏置电阻R5依次串接在电源
的正负极之间,第一偏置电阻R4、第二晶体三极管Q2和光敏电阻R6也依次串接在电源正负
极之间,且第一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二晶体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一晶体三极
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第一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一偏置
电阻R4均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第一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第二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均与
第二偏置电阻R5相连接,第二偏置电阻R5和光敏电阻R6均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第一偏置电
阻R4并联在第一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