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水建筑材料,尤其涉及一种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建设中大多采用水泥、柏油、大理石等非透水性材质铺设地面,这些硬
化路面使地表与空气的热量、水分交换很困难,自然调节城市地面温度和湿度的能力很差,
地表吸收热量困难,导致城市空间内存留大量余热,地面还会大量反射,辐射太阳热能,从
而导致出现城市夜间温度比郊外夜间温度高的现象。而且,在雨天时,硬化路面会阻止雨水
直接渗入地下,造成到处积水,影响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阻断了雨水直接补充地下
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位难以回升,直接影响城市地表植被的健康生长,绿化困难,加重
了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而积水涌入下水道后注入江河,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和江河的排
泄负担,晴天时地面又极为干燥,尘土飞扬,环境舒适度大大降低。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通
过深入研究,开发了一些透水砖、透水路面等的透水性材料。
目前市场上建材领域的一些透水砖、透水路面等的透水性材料主要原料采用陶瓷
或混凝土,陶瓷透水砖要采用大量的矿土资源,原料的开采造成对环境的破坏,陶瓷型透水
砖生产工艺复杂,而且陶瓷基砖在成型烧结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环保投入大,一次性投资规模大;混凝土透水砖虽然成本低,但现有的混凝土透水砖表面的
颗粒粗大(一般骨料颗粒粒径为3mm~6mm),靠表面的大孔隙透水,空隙率在20%以上,容易
被灰尘堵死,因此不能持续保持高透水性能;而且由于空隙较大,其用于水过滤效果也较
差。
发明内容
因此,针对以上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透
水砖表面空隙偏大导致容易被灰尘堵死、不能保持高透水性能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透水砖,包括透水表层
及设于透水表层下与透水表层一体连接的透水基层,所述透水表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
料: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6~10重量份、脂肪族多胺固化剂2~5重量份、抗氧化剂0.5~
1.0重量份、滑石粉5~8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25重量份,所述硅砂的粒径为0.1~0.5mm,
所述透水基层上设有复数个穿透透水基层的透水孔柱,所述透水孔柱的孔径为1~3cm,所
述透水基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粒径为1~2mm的粗颗粒骨料500重量份、空心微珠50
~60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2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8重量份、异氰尿
酸三缩水甘油酯1~2重量份。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表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8重
量份、脂肪族多胺固化剂3重量份、抗氧化剂0.8重量份、滑石粉7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5重量
份。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基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粒径为1~2mm的粗颗粒骨料
500重量份、空心微珠55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重量
份、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1重量份。
进一步的,所述粗颗粒骨料为废弃陶瓷片或废弃建筑材料。
进一步的,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苯酚。
一种透水砖的制备方法,包括透水基层的制备、透水表层的制备,所述透水基层的
制备方法为:将粒径为1~2mm的粗颗粒骨料500重量份、空心微珠50~60重量份、硅酸盐水
泥10~2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8重量份、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1~2重
量份、水700~800重量份混合搅拌均匀成型;所述透水表层的制备方法为:将硅砂100重量
份、环氧树脂6~10重量份、抗氧化剂0.5~1.0重量份、滑石粉5~8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
25重量份、水200~300重量份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脂肪族多胺固化剂2~5重量份,继续搅
拌均匀;接着再将透水基层上铺透水表层,压制脱模,即制得透水砖。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透水砖,包括透水表层及
设于透水表层下与透水表层一体连接的透水基层,所述透水表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
料: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6~10重量份、脂肪族多胺固化剂2~5重量份、抗氧化剂0.5~
1.0重量份、滑石粉5~8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25重量份,所述硅砂的粒径为0.1~0.5mm,
所述透水基层上设有复数个穿透透水基层的透水孔柱,所述透水孔柱的孔径为1~3cm,所
述透水基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粒径为1~2mm的粗颗粒骨料500重量份、空心微珠50
~60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2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8重量份、异氰尿酸
三缩水甘油酯1~2重量份,透水表层中的硅砂为主料,其颗粒临近在0.1~0.5mm,而透水基
层中的主料为粗颗粒骨料,其孔径为1~2mm,与透水表层的硅砂孔径形成梯度,透水性能
佳,且可避免透水砖表面被粉尘堵死,另外,在透水基层上设置复数个穿透透水基层的透水
孔柱,加快水的透过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
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
段,所采用的试剂和产品也均为可商业获得的。所用试剂的来源、商品名以及有必要列出其
组成成分者,均在首次出现时标明。
实施例一
一种透水砖,包括透水表层及设于透水表层下与透水表层一体连接的透水基层,所述
透水表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6重量份、脂肪族多胺固化剂
2重量份、2,6-二叔丁基苯酚0.5重量份、滑石粉5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重量份,所述硅砂的
粒径为0.1mm,所述透水基层上设有复数个穿透透水基层的透水孔柱,所述透水孔柱的孔径
为1cm,所述透水基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粒径为1mm的粗颗粒废弃陶瓷片500重量
份、空心微珠50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重量份、异氰
尿酸三缩水甘油酯1重量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透水基层的制备、透水表层的制备,所述透水基层的制备方法
为:所述透水基层的制备方法为:将粒径为1mm的粗颗粒废弃陶瓷片500重量份、空心微珠50
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重量份、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
酯1重量份、水700重量份混合搅拌均匀成型;所述透水表层的制备方法为:将硅砂100重量
份、环氧树脂6重量份、抗氧化剂0.5重量份、滑石粉5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重量份、水200重
量份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脂肪族多胺固化剂2~5重量份,继续搅拌均匀;接着再将透水基
层上铺透水表层,压制脱模,即制得透水砖。
实施例二
一种透水砖,包括透水表层及设于透水表层下与透水表层一体连接的透水基层,所述
透水表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10重量份、脂肪族多胺固化
剂5重量份、2,6-二叔丁基苯酚1.0重量份、滑石粉8重量份、硅酸盐水泥25重量份,所述硅砂
的粒径为0.5mm,所述透水基层上设有复数个穿透透水基层的透水孔柱,所述透水孔柱的孔
径为3cm,所述透水基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粒径为2mm的粗颗粒废弃建筑材料500重
量份、空心微珠60重量份、硅酸盐水泥2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8重量份、异氰
尿酸三缩水甘油酯2重量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透水基层的制备以及将透水表层与透水基层一体成型的处理步
骤,所述透水基层的制备方法为:将粒径为2mm的粗颗粒废弃建筑材料500重量份、空心微珠
60重量份、硅酸盐水泥2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8重量份、异氰尿酸三缩水甘
油酯2重量份、水800重量份混合搅拌均匀成型;所述透水表层的制备方法为:硅砂100重量
份、环氧树脂10重量份、2,6-二叔丁基苯酚1.0重量份、滑石粉8重量份、硅酸盐水泥25重量
份、水300重量份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脂肪族多胺固化剂5重量份,继续搅拌均匀,接着再将
透水基层上铺透水表层,压制脱模,即制得透水砖。
实施例三
一种透水砖,包括透水表层及设于透水表层下与透水表层一体连接的透水基层,所述
透水表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8重量份、脂肪族多胺固化剂
3重量份、2,6-二叔丁基苯酚0.8重量份、滑石粉7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5重量份,所述硅砂的
粒径为0.3mm,所述透水基层上设有复数个穿透透水基层的透水孔柱,所述透水孔柱的孔径
为2cm,所述透水基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粒径为1.5mm的粗颗粒废弃陶瓷片500重量
份、空心微珠55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重量份、异氰尿
酸三缩水甘油酯1重量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透水基层的制备、透水表层的制备,所述透水基层的制备方法为:
粒径为1.5mm的粗颗粒废弃陶瓷片500重量份、空心微珠55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5重量份、甲
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重量份、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1重量份、水750重量份混合搅拌
均匀成型;所述透水表层的制备方法为:将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10重量份、抗氧化剂
1.0重量份、滑石粉8重量份、硅酸盐水泥25重量份、水300重量份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脂肪
族多胺固化剂5重量份,继续搅拌均匀;接着再将透水基层上铺透水表层,压制脱模,即制得
透水砖。
其中,本发明的透水砖,所述透水表层的各原料在以下参数范围内均可实现本发
明的目的:硅砂100重量份、环氧树脂6~10重量份、脂肪族多胺固化剂2~5重量份、抗氧化
剂0.5~1.0重量份、滑石粉5~8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25重量份,所述透水基层的各原料
在以下参数范围内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粒径为1~2mm的粗颗粒骨料500重量份、空心微
珠50~60重量份、硅酸盐水泥10~25重量份、(甲基)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5~8重量份、异
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1~2重量份。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
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