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张拉泵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智能张拉泵站.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741952A43申请公布日20140423CN103741952A21申请号201310707991222申请日20131220E04G21/1220060171申请人广西科技大学地址545006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城中区东环大道268号72发明人王赞芝宝瑙珉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9代理人高玉滨54发明名称一种智能张拉泵站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张拉泵站,包括车体以及安装在车体内的泵体,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油表、操作按钮和显示屏,所述的油表通过油管与油箱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所述显示屏与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
2、端连接;所述的车体内还安装有安全溢流阀和节流阀,所述安全溢流阀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节流阀的接线端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张拉泵站,通过在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油表、操作按钮和显示屏,因此操作非常安全、方便,而且读数比较准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741952ACN103741952A1/1页21一种智能张拉泵站,包括车体以及安装在车体内的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油表、操作按钮和显示屏,所述的油表。
3、通过油管与出油箱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所述显示屏与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车体内还安装有安全溢流阀和节流阀,所述安全溢流阀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节流阀的接线端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张拉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屏为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输出端连接的触摸显示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张拉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溢流阀采用可承受超高压的球阀结构。权利要求书CN103741952A1/2页3一种智能张拉泵站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张拉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张拉泵站。背景技术0002在预应力工程施工中,由于进行张拉力控制。
4、从而引起的误差过大,对预应力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就包括是否对预应力值进行了准确测定。现有张拉油泵一般都是通过手动操作油泵的换向阀和节流阀,同时观测油压表指针,操作十分不便,不能进行可视化操作。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设定和显示张拉参数,操作安全、方便的智能化张拉泵站。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智能张拉泵站,包括车体以及安装在车体内的泵体,所述的车体上设置有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油表、操作按钮和显示屏,所述的油表通过油管与油箱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所述显示屏与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车。
5、体内还安装有安全溢流阀和节流阀,所述安全溢流阀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节流阀的接线端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端连接。0005进一步地,所述的显示屏为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输出端连接的触摸显示屏。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安全溢流阀采用可承受超高压的球阀结构。0007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油表、操作按钮和显示屏,因此操作非常安全、方便,而且读数比较准确。附图说明000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
6、发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0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001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种智能张拉泵站,包括车体4以及安装在车体4内的泵体2,所述的车体4上设置有操作面板7,该操作面板7上设置有油表71、操作按钮72和说明书CN103741952A2/2页4显示屏73,所述的油表71通过油管与油箱1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所述显示屏73与自动控制系统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车体4内还安装有安全溢流阀3和节流阀5,所述安全溢流阀3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6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节流阀5的接线端与所述自动控。
7、制系统6的输出端连接。0011所述的显示屏73为与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输出端连接的触摸显示屏。0012所述的安全溢流阀3采用可承受超高压的球阀结构。0013本发明通过在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油表、操作按钮和显示屏,因此操作非常安全、方便,而且读数比较准确。001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3741952A1/2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3741952A2/2页6图3说明书附图CN1037419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