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942314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4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821516.1

申请日:

2016.09.13

公开号:

CN106194255A

公开日:

2016.12.0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21F 16/02申请日:20160913|||公开

IPC分类号:

E21F16/02; E21D11/38; E21D11/10

主分类号:

E21F16/02

申请人:

东南大学

发明人:

张国柱; 刘松玉; 马海涛; 夏才初

地址:

210096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优先权:

2016.08.31 CN 2016107853292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

李晓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包括位于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排水层、过渡层和防水层,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水管等。其中,排水层包括透水喷射混凝土、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固定在初期支护外表面上,并对初期支护进行排水分区,透水混凝土喷射在各排水区域内。环向排水管与中心排水管之间通过横向排水管连接,最终形成隧道排水体系。过渡层和防水层由不同级配的喷射混凝土组成,用于隧道防水。本发明利用排水管和透水喷射混凝土形成隧道立体排水通道,隧道排水效果好;隧道防排水系统与隧道结构一体化,长期服役性能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隧道防排水系统,包括位于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排水层、过渡层和
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包括透水喷射混凝土、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
所述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固定在初期支护外表面上,并对初期支护进行排水
分区,所述透水混凝土喷射在各排水区域内,且透水混凝土的粗骨料为多孔轻骨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内的环向排水管
和止水条在隧道轴线方向等间隔布设,止水条的布设位置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对齐,环向排
水管布设在相邻止水条的中间;环向排水管与止水条之间由纵向排水管连接, 纵向排水管
在环向排水管两侧呈V形布置,纵向排水管布设于隧道拱部、边墙和拱脚处;环向排水管与
中央排水管或排水边沟通过横向排水管直接连接;纵向排水管和环向排水管均为排水半
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向排水管内或两侧安
装有供热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层是喷射在排水层上
的粗细混合骨料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是喷射在过渡层上
的防渗混凝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防排水系统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隧道初期支护表面或围岩表面铺设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止水条,止水
条与二次衬砌的施工缝对齐,环向排水管则位于相邻止水条的中间;止水条与环向排水管
由纵向排水管连接,纵向排水管在环向排水管两侧对称布置,呈V字型布置,且纵向排水管
的坡度不低于2%,纵向排水管分别布设在隧道拱部、边墙和拱脚处,与止水条和环向排水管
对隧道初期支护外表面进行排水分区;
步骤2,连接环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水管或排水边沟;
步骤3,在各排水分区内喷射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厚度小于纵向排水半管的半
径;
步骤4,在排水层外表面喷射粗细混合骨料混凝土,作为过渡层;
步骤5,在过渡层外表面喷射一定厚度的防渗混凝土,作为防水层;
步骤6,将止水条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处的止水带密封粘贴,做好防水处理;
步骤7,在防水层外浇注二衬混凝土。

说明书

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渗漏水是运营隧道最常见的病害,隧道渗流水不但加速隧道结构老化,缩短隧道
结构的服役寿命,还增加了隧道运营维护成本,并威胁隧道的行车安全。尤其在寒冷地区,
隧道渗漏水还会引发隧道冻害,加剧隧道结构破坏;并造成隧道洞壁挂冰、路面结冰,严重
威胁隧道行车安全。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隧道渗漏水问题。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规定:“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时,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
间应设置防水板及无纺布,防水板应采用易于焊接的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1.0mm;沿衬砌
背后环向应设置导水盲管,其纵向间距不大于20m”。防水板是隧道防水的重要防线,一旦防
水板发生破坏,地下水将透过防水板,沿着隧道施工缝、变形缝和结构裂缝流出,形成隧道
渗漏水。现有的隧道防水板在施工和运营中极易被破坏,导致防水板破坏的原因如下:①隧
道初期支护为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表面经常出现凸出物或有锚杆端头出露,可刺破防
水板;②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经常会发生错动,常导致位于初期支护和二衬衬砌之间
的防水板撕裂。③相邻的防水板采用热熔连接,连接效果受施工环境、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
等多因素影响,焊接部位经常出现焊接不牢靠,在服役中发生错动,形成排水通道。④当隧
道发生火灾时,防水板材易软化失效。⑤防水板材服役寿命约为60年,隧道运行年限为100
年,防水板无法满足隧道长期服役要求。基于上述背景,研发新型隧道防排水技术就成为亟
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防排水系统及
其建造方法。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包
括位于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排水层、过渡层和防水层,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水
管(或排水边沟)等。所述排水层包括透水喷射混凝土、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
所述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固定在初期支护外表面上,并对初期支护进行排水
分区,所述透水混凝土喷射在各排水区域内,且透水混凝土的粗骨料为多孔轻骨料。

具体地,所述排水层内的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在隧道轴线方向等间隔布设,止水
条的布设位置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对齐,环向排水管布设在相邻止水条的中间;环向排水管
与止水条之间由纵向排水管连接,纵向排水管在环向排水管两侧呈″V″形布置,分别布设于
隧道拱部、边墙和拱脚处;环向排水管与中央排水(或排水边沟)管通过横向排水管直接连
接;纵向排水管和环向排水管均为排水半管。

具体地,所述的环向排水管内或两侧安装供热装置,所述供热装置可根据防冻需
求实时更换。

具体地,所述过渡层是喷射在排水层上的粗细混合骨料混凝土。

具体地,所述防水层是喷射在过渡层上的防渗混凝土。

本发明同时提出上述的隧道防排水系统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隧道初期支护表面或围岩表面铺设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止水条,
止水条与二次衬砌的施工缝对应,环向排水管则位于相邻止水条的中间。止水条与环向排
水管由纵向排水管连接,纵向排水管在环向排水管两侧对称布置,呈V字型布置,且纵向排
水管的坡度不低于2%。纵向排水管分别布设在隧道拱部、边墙和拱脚处,与止水条和环向
排水管对隧道初期支护外表面进行排水分区;

步骤2,连接环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水管(或排水边沟);

步骤3,在各排水分区内喷射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厚度小于纵向排水半管的
半径;

步骤4,在排水层外表面喷射粗细混合骨料混凝土,作为过渡层;

步骤5,在过渡层外表面喷射一定厚度的防渗混凝土,作为防水层;

步骤6,将止水条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处的止水带密封粘贴,做好防水处理;

步骤7,在防水层外浇注二衬混凝土。上述结构和建造方法的技术要点如下:

①在隧道初期支护表面或围岩表面铺设止水条、环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纵向
排水管与止水条应密封连接,纵向排水管上半部分有排水孔,下半部分则无排水孔;纵向排
水管在环向排水管两侧对称布置,呈V字型布置,且纵向排水管的坡度不低于2%。止水条和
纵向排水管对初期支护表面进行排水分区,各排水分区应独立排水。

②连接环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水管(或排水边沟),为了确保防水效果,
每板二次衬砌独立排水,环向排水管内的地下水通过横向排水管直排至中央排水管(或排
水边沟);

③在各排水分区内喷射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厚度小于纵向排水半管的半
径;

④在透水混凝土上方喷射粗细混合骨料混凝土,作为过渡层,施工过程中应控制
喷射压力和骨料粒径,预防排水层中排水混凝土透水孔堵塞;

⑤在过渡层上方喷射一定厚度的防渗混凝土,作为防水层,防水层应全面覆盖包
裹纵向排水管;

⑥将止水条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处的止水带密封粘贴,必须做好防水处理;

⑦施工二次衬砌混凝土。

发明原理:在隧道初期支护或围岩表面铺设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形
成通畅的排水网络,利用纵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对隧道初期支护表面进行排水分区,各排水
分区内的地下水无水力联系。在排水分区内喷射透水混凝土,用于汇集各排水区域中的围
岩裂隙水,并排放至环向排水管道内。排水网络与透水喷射混凝土形成立体的排水通道,环
向排水管道内的地下水通过横向排水管直接排至中央排水管(或排水边沟)内。为了防止透
水喷射混凝土被堵塞,在透水混凝土上方喷射粗细混合骨料混凝土,作为过渡层;在过渡层
上方喷射防渗混凝土,作为防水层;利用排水通道、过渡层和防水层形成了隧道防排水系
统,该系统利用不同混合料喷射混凝土的渗透差异性,并在喷射混凝土结构内安装排水管,
从而形成隧道喷射混凝土结构自防排水系统,隧道喷射混凝土层即是承重构件,又是防排
水结构。在寒冷地区,环向排水管内应安装加热装置,且透水混凝土的粗骨料选用多孔轻骨
料,预防排水系统冻结。

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排水管道、止水条和透水喷射混凝土实现隧道分区域排水,
排水效果好,便于运营维护;环向排水管通过横向排水管直接连通中央排水管,确保每板二
衬内的地下水直接排放至中央排水管(或排水边沟)内,每板二衬均为独立的排水单元,排
水效果好,方便渗漏水源查找,方便运营维护;该系统利用不同混合料喷射混凝土的渗透差
异性,形成透水喷射混凝土层和防渗喷射混凝土层,实现排水系统和隧道结构一体化,长期
服役性能好,服役寿命与隧道衬砌结构相同;该排水系统为混凝土材料,隧道火灾不会影响
其服役性能。在环向排水管内安装加热装置,可保证寒冷气候条件下排水系统通畅不冻结;
利用多孔轻骨料作为粗骨料,可消除透水混凝土内的地下水冻结产生的冻胀力。

除了上面所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
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外,本发明的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所能解决的其
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
做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图1隧道横断面图

图2是图1中的排水层平面展开图

图中:1.初期支护;2.排水层;3.过渡层;4.防水层;5.二次衬砌;6.纵向排水管;7.
横向排水管;8.中央排水管;9.环向排水管;10.止水条;11.透水喷射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隧道防排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隧道内依次设置的初期支护1、排水
层2、过渡层3、防水层4和二次衬砌5,以及隧道底部的横向排水管7和中央排水管8。

如图2所示,排水层2内部含有纵向排水管6、环向排水管9、止水条10和透水喷射混
凝土11。纵向排水管6与环向排水管9和止水条10相连,横向排水管7连接环向排水管9和中
央排水管8。

上述结构的施工实施步骤如下:

①清理隧道初期支护表面或围岩表面,铺设止水条10、环向排水管9和纵向排水管
6。连接纵向排水管6、环向排水管9和止水条10;

②连接环向排水管9、横向排水管7和中央排水管8;

③在纵向排水管6和止水条10围成的排水区域内喷射透水混凝土11;

④在排水层2外表面喷射粗细混合骨料混凝土,作为过渡层3;

⑤在过渡层3外表面喷射一定厚度的防渗混凝土,作为防水层4;

⑥在防水层外浇注二次衬砌5混凝土。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出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
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的原理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
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包括位于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排水层、过渡层和防水层,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水管等。其中,排水层包括透水喷射混凝土、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固定在初期支护外表面上,并对初期支护进行排水分区,透水混凝土喷射在各排水区域内。环向排水管与中心排水管之间通过横向排水管连接,最终形成隧道排水体系。过渡层和防水层由不同级配的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