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油田矢量化配产配注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油田中高含水期大幅度提高水驱采收率领域,特别是涉
及到一种海上油田油水井矢量化配产配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是我国极浅海地区投入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年产油百
万吨级油田。油田于1993年投入开发,截至2013年底,共上报探明地质储量
4.05亿吨,累计产油量3854万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开发的进行,受环境、钻采和海工工程施工能力等条件的限制,
油田偏低的采油速度与有限的平台寿命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在有效
期内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充分利用地下资源”,成为埕岛油田面临的
主要问题。
大幅度提高液量是提高海上油田平台有效期内采收率的有效途径,而保
障提液效果的重要标准是水驱过程中能否最大限度的实现均衡驱替,提高注
入水波及系数,避免含水的快速上升。而优化油水井配产配注,是实现均衡
驱替重要方法之一。但常规配产配注方法,仅从静态地质参数出发,没有考
虑井间剩余油分布、注水井分流量等动态参数,因此该方法从保障均衡驱替
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海上油田矢量化配产配注方
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油井提液后水驱均衡问题,为海上合理配
产配注提供依据,从而实现海上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的海上油田矢
量化配产配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海上油田矢量化配产配注方
法,该海上油田矢量化配产配注方法包括:步骤1,计算油水井间分向流量,
确定驱替突破系数;步骤2,通过油水井间剩余油分析,得到驱替突破系数
判识驱替是否均衡的界限值;步骤3,根据驱替突破系数界限,将实际驱替
情况分为多种模式;以及步骤4,针对每一种模式,建立矢量化配产配注方
法,实现海上多井干扰条件下油藏最大化的驱替均衡。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在注水井中加入示踪剂,通过示踪剂跟踪量化注入水在不
同方向的流量值,即为分向流量。
在步骤2中,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驱替突破系数下的剩余饱和度
变化,论证均衡驱替的界限值。
在步骤2中,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驱替突破系数<3时,模型的剩
余油饱和度变化不大,当驱替突破系数>3时,剩余油饱和度变化幅度变大,
并且随着驱替突破系数的增大,剩余油饱和度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因次
将驱替突破系数=3为判断井组是否达到均衡驱替的界限,当驱替突破系数<3
时,该井组驱替均衡,当驱替突破系数>3时,该井组驱替不均衡。
驱替突破系数为注采井组内油水井间最大值分向流量与最小值分向流
量之比。
在步骤3中,按照油水井驱替突破系数定义,结合均衡驱替界限研究的
结果,将实际油藏中油水井组按照不同驱替情况分为四种模式:
模式1:油井均衡,水井均衡;
模式2:油井不均衡,水井均衡;
模式3:油井均衡,水井不均衡;
模式4:油井不均衡,水井不均衡。
在步骤4中,模式1属于完全驱替均衡,对模式1的油水井组,油水井配
产配注按照常规标准规范方法。
在步骤4中,对于模式2的油水井组,油井按照优化合理液量生产,周围
水井的注水量按照油井连通值的反比例进行劈分;
合理液量=采液指数×厚度×合理生产压差
![]()
水井修正系数=(总连通值-自身连通值)/(3*油井总连通值)。
其中,Wi为周围水井的配注量。
在步骤4中,对于模式3的油水井组,油井按照优化合理液量生产,周围
水井按照液量变化值同比例调配。
在步骤4中,对于模式4的油水井组,油水井配产配注均需要进行以下修
正:
合理液量=采液指数×厚度×合理生产压差×油井修正系数
![]()
其中,Wi是周围水井的配注量,水井修正系数和油井修正系数通过建立
数值模型反复计算优化,以达到驱替均衡最大化,并形成了修正系数随周围
油水井驱替突破系数变化曲线图板,以方便在实际配产配注时进行查阅应
用。
本发明中的海上油田矢量化配产配注方法,充分考虑井间剩余油分布、
注水井分流量等动态参数,结合新提出的驱替突破系数,以实现油藏最大化
驱替均衡为目标,提出了矢量化配产配注新方法,方法思路清楚,应用简便,
为海上油田中高含水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方法在胜利海
上埕岛油田获得了广泛应用,共对25个井组进行跟踪研究,通过驱替均衡判
识,认为其中18个井组存在水驱驱替不均衡问题,针对驱替矛盾,应用该方
法进行了矢量化配产配注研究,重新调配单井产液量及配注量,调配实施后,
有效缓解了平面纵向驱替矛盾,调整取得了良好效果,实施井单井日液增加
76t/d,含水下降7.2%,平均日增油18t/d,到目前已累增油6.7万吨,预计
评价期内采收率提高5%。该方法提出了均衡驱替的判别标准,将实际油藏驱
替划分为四种模式,针对每种驱替模式提出了矢量化配产配注的方法,有效
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海上油田矢量化配产配注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
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油水井组驱替突破系数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剩余油饱和度随驱替突破系数变化曲线;
图4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不同驱替模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根据驱替突破系数油水井配产配注修正曲
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
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海上油田矢量化配产配注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101,计算油水井间分向流量(连通值),确定驱替突破系数,驱
替突破系数则是本方明为判断驱替均衡所定义的新参数。在注水井中加入示
踪剂,通过示踪剂跟踪量化注入水在不同方向的流量值,即为分向流量。驱
替突破系数定义为:注采井组内油水井间最大值分向流量与最小值分向流量
之比。如图2所示,图2是根据数值模拟确定油水井间连通值,计算驱替突破
系数。流程进入到步骤102。
在步骤102,通过油水井间剩余油分析,得到驱替突破系数判识驱替是
否均衡的界限值。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驱替突破系数下的剩余饱和度
变化,论证均衡驱替的界限值。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驱替突破系数<3
时,模型的剩余油饱和度变化不大,当驱替突破系数>3时,剩余油饱和度变
化幅度变大,并且随着驱替突破系数的增大,剩余油饱和度的增加幅度呈上
升趋势。因次将驱替突破系数=3为判断井组是否达到均衡驱替的界限,当驱
替突破系数<3时,该井组驱替均衡,当驱替突破系数>3时,该井组驱替不均
衡。如图3所示,图3是根据生产预测得到的剩余油饱和度,得到判断驱替是
否均衡的驱替突破系数界限值。流程进入到步骤103。
在步骤103,根据驱替突破系数界限,将实际驱替情况分为多种模式。
按照以上油水井驱替突破系数定义,结合均衡驱替界限研究的结果,将实际
油藏中油水井组按照不同驱替情况分为四种模式:
模式1:油井均衡,水井均衡;
模式2:油井不均衡,水井均衡
模式3:油井均衡,水井不均衡
模式4:油井不均衡,水井不均衡。
如图4所示,图4是根据驱替突破系数界限值,将实际油藏驱替分为四种
模式。流程进入到步骤104。
在步骤104,针对每一种模式,建立矢量化配产配注方法,从而实现海
上多井干扰条件下油藏最大化的驱替均衡。
模式1:属于完全驱替均衡,因此油水井配产配注按照常规标准规范方
法即可;
模式2:油井按照优化合理液量生产,周围水井的注水量按照油井连通值
的反比例进行劈分;
合理液量=采液指数×厚度×合理生产压差
![]()
水井修正系数=(总连通值-自身连通值)/(3*油井总连通值);
Wi是周围水井的配注量,水井修正系数的图版跟油井修正系数图版是一
样的,即为图5。
模式3:油井按照优化合理液量生产,油井按照优化合理液量生产,周围
水井按照液量变化值同比例调配即可;
模式4:该类情况是最复杂的,在实际油藏驱替中存在最多。对于这种
情况,要想驱替均衡最大化,油水井配产配注均需要进行以下修正:
合理液量=采液指数×厚度×合理生产压差×油井修正系数
![]()
Wi是周围水井的配注量,因为矢量化配产配注方法的理念是用注采不均
衡去平衡地质非均质性所造成注采不协调,以达到均衡驱替的目的。所以油
水井配产配注在常规方法基础上都要进行矢量化的修正。修正程度通过油水
井修正系数来体现,既有油井修正系数,也有水井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反复计算优化,以达到驱替均衡最大化,并
形成了修正系数随周围油水井驱替突破系数变化曲线图板,以方便在实际配
产配注时进行查阅应用,如图5所示,图5是根据实际油藏驱替模式,结合驱
替突破系数,对常规配产配注进行矢量化修正,确保各井组实现最大化驱替
均衡。流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