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93681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81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12758.4

申请日:

2003.01.23

公开号:

CN1519476A

公开日:

2004.08.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明达塑胶(厦门)有限公司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新阳工业区 邮编: 361022变更后: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新阳工业区 邮编: 36102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04D17/10

主分类号:

F04D17/10

申请人:

明达塑胶(厦门)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华乡

地址:

361022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新阳工业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气泵及气泵座,气泵座上开有通气孔,其由单向阀控制通气与否,该装置在充气时,气泵的进气孔与气囊的外空间相通,排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在放气时,气泵的排气孔与气囊的外空间相通,进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外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该装置不但可对气囊充气,还可方便对气囊放气;而且由于本发明在对气囊放气时,也使用气泵,即以电动方式取代人工方式,故可将气囊中的气体完全排放干净。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气泵及气泵座,气泵座上开有通气孔,其 由单向阀控制通气与否,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在充气时,气泵的进气 孔与气囊的外空间相通,排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气 体压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在放气时,气泵的排气孔与气囊的外 空间相通,进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外力的作用下处 于打开状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泵容置有叶 片的本体侧壁上开有进气孔与排气孔,进气孔位于叶片的轴线上方, 排气孔位于叶片的切线位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外套设有 中筒,该中筒的侧壁上分别开有充气进气孔、充气排气孔、放气进气 孔及放气排气孔,充气进气孔与放气排气孔分别设有气道与外部空间 相通;充气时,本体的进气孔与中筒的充气进气孔相对应,排气孔与 中筒的充气排气孔相对应;放气时,本体的进气孔与中筒的放气进气 孔相对应,排气孔与中筒的放气排气孔相对应。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泵座的面板 外侧设有可带动本体转动以切换到不同位置的手轮。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下方固设 有一可随本体转动的凸轮,凸轮与单向阀的阀杆相对应,且其长径可 将单向阀顶开。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泵容置有叶 片的本体上顶面设有进气孔与排气孔,进气孔位于叶片的轴线上,排 气孔对应的位于叶片的切线位置。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上方设有 一换气芯,换气芯的中轴线自上而下成型有喇叭形的通气孔;充气时, 该喇叭形通气孔与本体的进气孔相通;放气时,该喇叭形通气孔与本 体的排气孔相通。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泵座的面板 外侧设有可带动换气芯转动以切换到不同位置的手轮。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芯上设有 凸轮,凸轮与单向阀的阀杆相对应,且其长径可将单向阀顶开。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有一 换气筒,换气筒的一端与外部空间相通,另一端选择对应本体的进气 孔及排气孔。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换气筒在放 气时,其外壁正好抵于单向阀的阀杆上,并将单向阀顶开。

说明书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装置,即一种用于对空气床或其它充气物品的充放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充气用品,如空气床等,这种充气用品在使用时采用充气装置充气。一般,充气装置包括外置的打气筒或内置的充气泵。外置的打气筒需要人工进行充气,费时费力,已逐渐被内置在充气用品的气囊中的充气泵所代替。然而,该种充气泵通常只能对气囊充气,而无法放气,当欲放气时,人们通常只能蹲在地上,以手工按住充气泵的单向阀,使其打开,进行放气,操作起来十分不便。即使采用电磁阀自动将单向阀顶开,也不能将气囊中的气完全排放干净,而且需要以人工的方式挤压气囊,对于空气床等大型充气用品来说,这种放气方式非常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该装置不但可对气囊充气,还可方便对气囊放气,而且可将气囊中的气完全排放干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气泵及气泵座,气泵座上开有通气孔,其由单向阀控制通气与否,该装置在充气时,气泵的进气孔与气囊的外空间相通,排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气体压力地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在放气时,气泵的排气孔与气囊的外空间相通,进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外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

    该气泵容置有叶片的本体侧壁上开有进气孔与排气孔,进气孔位于叶片的轴线上方,排气孔位于叶片的切线位置。

    该本体外套设有中筒,该中筒的侧壁上分别开有充气进气孔、充气排气孔、放气进气孔及放气排气孔,充气进气孔与放气排气孔分别设有气道与外部空间相通;充气时,本体的进气孔与中筒的充气进气孔相对应,排气孔与中筒的充气排气孔相对应;放气时,本体的进气孔与中筒的放气进气孔相对应,排气孔与中筒的放气排气孔相对应。

    该气泵座的面板外侧设有可带动本体转动以切换到不同位置的手轮。

    该本体下方固设有一可随本体转动的凸轮,凸轮与单向阀的阀杆相对应,且其长径可将单向阀顶开。

    该气泵容置有叶片的本体上顶面设有进气孔与排气孔,进气孔位于叶片的轴线上,排气孔对应的位于叶片的切线位置。

    该本体上方设有一换气芯,换气芯的中轴线自上而下成型有喇叭形的通气孔;充气时,该喇叭形通气孔与本体的进气孔相通;放气时,该喇叭形通气孔与本体的排气孔相通。

    该气泵座的面板外侧设有可带动换气芯转动以切换到不同位置的手轮。

    该换气芯上设有凸轮,凸轮与单向阀的阀杆相对应,且其长径可将单向阀顶开。

    该装置设有一换气筒,换气筒的一端与外部空间相通,另一端选择对应本体的进气孔及排气孔。

    该换气筒在放气时,其外壁正好抵于单向阀的阀杆上,并将单向阀顶开。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发明气泵内部的气流方向不变,而只需改变气泵的进气孔、排气孔与气囊内外空间的相通位置,即可改变气囊的充放气状态,因此不但可对气囊充气,还可方便对气囊放气;另外,由于本发明在对气囊放气时,也使用气泵,即以电动方式取代人工方式,故可将气囊中的气体完全排放干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空气床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组合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充气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放气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放气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常态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常态下的组合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充气状态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放气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放气状态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放气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包括气泵座1及气泵2,气泵座1内置于气囊A中,气泵2容置在气泵座1内。其中:

    气泵座1上设有面板11,面板11上至少开有一个气口111,气泵座1上与气囊A内空间相通位置设有通气孔12,其由单向阀13控制通气与否,单向阀13在常态下处于闭合状态。

    气泵2包括本体21、叶片22及马达23;本体21上设有进气孔211及排气孔212;叶片22置于本体21中,其可为单个叶片或为若干叶片组;马达23可带动叶片22旋转,而气体在叶片22的带动下,由进气孔211被吸入气泵2中,经过叶片22后,再由排气孔212排出。

    本发明在对气囊A充气时,气泵2的进气孔211与气囊A的外空间相通,而排气孔212与气囊A的内空间相通,气体从外部空间进入气泵2后,再从排气孔212进入气泵座1内,此时,单向阀13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从而使气体由通气孔12进入到气囊A的内部空间中,进而完成充气作业。

    本发明在对气囊A放气时,使气泵2的排气孔212与气囊A的外空间相通,再使进气孔211与气囊A的内空间相通,此时,单向阀13在外力的作用处于打开状态,气体从气囊A的内部空间进入气泵2后,再由排气孔212排出到外部空间,从而完成排放气作业。

    由于本发明气泵2内部的气流方向不变,而只需改变气泵2的进气孔211、排气孔212与气囊A内外空间的相通位置,即可改变气囊A的充放气状态,因此不但可对气囊充气,还可方便对气囊放气;另外,由于本发明在对气囊A放气时,也使用气泵2,即以电动方式取代人工方式,故可将气囊中的气体完全排放干净。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包括气泵座1及气泵2,气泵座1内置于气囊A中,气泵2容置在气泵座1内。其中:

    气泵座1上设有面板11,面板11上开有两个气孔111,而气泵座1的壁上设有单向阀13。

    气泵2除包括本体21、叶片22及马达23外,还包括中筒24、马达架25及凸轮26、以及设于面板11外的手轮27。其中:叶片22为由第一叶片221与第二叶片222组成的叶片组,本体包括座体213及换气罩214组成,第一叶片221设于换气罩214与座体213组成的容置空间内,第二叶片222则设于座体213与马达架25组成的容置空间内;换气罩214侧壁对应第一叶片221中心上部设有进气孔211,其上还设有三个固定凸柱215,该固定凸柱215与手轮27固接;座体213侧壁对应第二叶片222切线位置设有排气孔212,其下设有凸柱215与凸轮26上的插孔261固接;中筒24为长筒体,容有第一叶片221及第二叶片222的换气罩214、座体213及马达架25依次容纳于中筒24内,中筒24侧壁上分别开有充气进气孔241、充气排气孔242、放气进气孔243、放气排气孔244,其中充气进气孔241与放气排气孔244分别设有气道245、246,并分别对应面板上的气孔111。

    组装时,如图4所示,首先,将第一叶片221封于换气罩214与座体213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将第二叶片222封于座体213与马达架25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再将凸轮26以其插孔261插置于座体213的凸柱216上,使凸轮26与座体213固接,之后将马达23定位于马达架25上,并使马达轴穿过马达架25与叶片22固接,然后将上述部件容纳于中筒24内,再将中筒24固定于气泵座1内,最后盖上面板11,再将手轮27以螺丝螺固于换气罩214的三个固定凸柱215上,从而完成组装。组装完成后,手轮可通过三个固定凸柱215带动换气罩214、座体213及凸轮26转动,且凸轮26正好对应于单向阀13的阀杆位置。此外,该气泵座1内还可设有电池等元件,以提供该换气装置的动力。

    该实施例在充气时,如图5、6所示,旋动手轮27,使换气罩214侧壁上的进气孔211与中筒24的充气进气孔241相对应,此时,座体213上的排气孔212恰好与中筒24的充气排气孔242相对应;当启动马达23后,马达23带动叶片22转动,外部空间的气体由面板11上的气孔111进入,流经气道245,再由进气孔211进入气泵2,之后,气体在叶片22的带动下,由排气孔212进入到气泵座1内,使气泵座1内的压力加大,最后气体通过被气流顶开的单向阀13,进入到气囊A中(气流走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实现对气囊A充气。当气囊A中充满气体后,只需关闭马达23,使气泵座1内的气压消失,单向阀13即可自动关闭,从而完成充气作业。

    本实施例欲放气时,请配合图7、8所示,旋转手轮27,使换气罩214侧壁上的进气孔211与中筒24的放气进气孔243相对应,此时,座体213上的排气孔212恰好与中筒24的放气排气孔244相对应,而由于凸轮26与手轮27、换气罩214及座体213同步转动,因此,此时的凸轮26长径恰对应于单向阀13的阀杆,并将单向阀13顶开;这时,启动马达23,马达23带动叶片22转动,气囊A内的气体由气泵座1的通气孔12进入到气泵座1内,再由进气孔211进入气泵2,之后,气体在叶片22的带动下,由排气孔212排出,通过中筒24的放气排气孔244及气道246,再由面板11上的气孔111排出(气流走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实现对气囊A放气。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除在气囊A侧壁上设有换气装置外,还设有电池盒3。该电池盒3的盒盖31上设有电源开关32用以控制线路的通电与否,另有四节干电池4放置于电池盒3内,各个电池4之间通过盖极片41与盒极片42连接在一起。

    该实施例同样包括内置于气囊A中的气泵座1及容置于气泵座1内的气泵2。其中:

    气泵座1上设有面板11,面板11下方成型有容置腔112;而气泵座1的侧壁上设有通气孔12,一单向阀13控制通气与否,气泵座1的下方还设有马达容置孔14,马达通过电源线F与电池盒3中的盒极片42连接。

    气泵2除包括本体21、叶片22及马达23外,还包括换气盖5、换气芯6及马达罩7、以及设于面板11外的手轮27。其中:本体21由罩体217及座体218组成,叶片22容置于座体218与罩体217所形成的空间内,而罩体217上设有进气孔211与排气孔212,进气孔211位于叶片22的轴线上,排气孔212对应的位于叶片22的切线位置。换气盖5及换气芯6容置在面板11下方的容置腔112内,两者的轴线设在罩体217的进气孔211与排气孔212的中间位置;换气芯6的中轴线自上而下成型有喇叭形的通气孔61,同时换气芯6依次自下而上形成三个片体62、63、64,与罩体217接触的第一片体62为二分之一圆,此片体62上方的第二片体63为一凸轮,其长径对应单向阀13,且正好可以顶开单向阀13,第三片体64上设有两拨孔641;换气盖5的中部亦形成有通气孔51,其上还设有凸柱52与换气芯6上的拨孔连接。手轮27与换气盖5固接在一起,其中部开有气孔111与换气盖5及换气芯6的通气孔51、62相通。

    组装时,请配合图10、11所示,将马达23置于马达罩7中,并将马达罩7固定于座体218下方,再将罩体217与座体218固定在一起,其内容有叶片22,然后将上述部件固定于气泵座1中,再在罩体217上方依次放置换气芯6及换气盖5,之后盖上面板11,最后,将的手轮27锁固在换气盖5上,使手轮27可带动换气盖5及换气芯6转动。

    该实施例在充气时,如图12、13所示,首先将手轮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手轮27带动换气芯6转动,使第一片体62位于罩体217的进气孔211,即喇叭形的通气孔61对准进气孔211。之后打开电源开关32,使马达23带动叶片22旋转,外部空间的气体由手轮27的气孔111进入,流经换气盖5及换气芯6的通气孔71、81,再由罩体217的进气孔211进入到气泵内,在叶片22的带动下,气体由排气孔212进入到气泵座1内,使气泵座1内的压力加大,最后气体通过被气流顶开的单向阀13,进入到气囊A中(气流走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实现对气囊A充气。

    该实施例在放气时,如图14、15所示,旋转手轮27,使换气芯6的第一片体62位于罩体217的排气孔212,即喇叭形通气孔61对准排气孔212,此时,第二片体63的凸轮长径正好对应于单向阀13的阀杆,并将单向阀13顶开;这时,导通电源开关32,使马达23带动叶片22转动,并将单向阀13顶开;这时,启动马达23,马达23带动叶片22转动,气囊A内的气体由气泵座1的通气孔12进入到气泵座1内,再由进气孔211进入气泵内,之后,气体在叶片22的带动下,由排气孔212排出,再通过换气芯6及换气盖5的通气孔61、51,最后由手轮27的气孔111排出(气流走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从而实现对气囊A放气。

    实施例三:

    如图16所示,该实施例气泵座1上的面板11开有一个气口111,气泵座1侧壁上与气囊A内空间相通位置设有通气孔12及单向阀13。

    气泵2包括本体21、由两叶片组成的叶片组22及马达23;本体21侧壁上设有进气孔211及排气孔212,叶片组22置于本体21中,而进气孔211与上叶片的轴线相通,排气孔212对应下叶片的切线位置。

    该实施例还包括一L型的换气筒8,该换气筒8的一端81由面板11的气口111伸出,另一端82则选择对应本体21的进气孔211及排气孔212。

    该实施例在对气囊A充气时,L型的换气筒8的另一端82与气泵2的进气孔211相对应,外部气体由换气筒8进入,再由进气孔211,经叶片22,再从排气孔212进入到气泵座1内,单向阀13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被顶开,气体由通气孔12进入到气囊A的内部空间中,从而完成充气作业。

    本实施例在对气囊A放气时,下压换气筒8,使换气筒8的另一端82与气泵2的排气孔212相对应,此时,压下的换气筒8的外壁正好抵于单向阀13的阀杆上,单向阀13在换气筒8的压力作用被顶开,气囊A内部的气体在叶片组22的吸力下由进气孔211进入气泵2,以叶片组22,排气孔212,由换气筒8排到外部空间中,从而完成排放气作业。

    另外,上述三个实施例在放气时,均采用机械方式将单向阀13顶开,而本发明也可采用电磁阀的形式将单向阀顶开。

换气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换气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换气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换气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气装置.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气泵及气泵座,气泵座上开有通气孔,其由单向阀控制通气与否,该装置在充气时,气泵的进气孔与气囊的外空间相通,排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在放气时,气泵的排气孔与气囊的外空间相通,进气孔与气囊的内空间相通,而单向阀在外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该装置不但可对气囊充气,还可方便对气囊放气;而且由于本发明在对气囊放气时,也使用气泵,即以电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