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936708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3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23343.X

申请日:

2008.12.15

公开号:

CN101910485A

公开日:

2010.12.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00申请日:20081215|||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00; A41B11/00; A41D19/00; D04B7/34

主分类号:

D04B1/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植田理沙; 前冈茂纪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优先权:

2007.12.28 JP 2007-34142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车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FB、BB)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FB、BB)上的针供给针织纱的多个给纱口(3、4)的横机,通过位于前针床(FB)侧的给纱口(3)向后针床(BB)的针给纱,通过位于后针床(BB)侧的给纱口(4)向前针床(FB)的针给纱,从而进行编织。此时,在各给纱口(3、4)上分别形成线圈,然后,在使各给纱口(3、4)暂时偏向反方向再返回原来方向时形成线圈,由此,在前后的针床(FB、BB)之间使从一方的给纱口(3)给纱的针织纱与从另一方的给纱口(4)给纱的针织纱相互钩挂地缠绕。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所述针织物具有下述编织部位, 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的 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供给针织纱的多个给纱口的横机, 通过位于前针床侧的 给纱口向后针床的针给纱, 通过位于后针床侧的给纱口向前针床的针给纱, 从而编织所述 编织部位, 其特征在于, 通过进行以下的步骤 1 ~ 5, 形成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使从一方的给纱口给纱的针织纱 和从另一方的给纱口给纱的针织纱相互钩挂地缠绕的编织部位, 步骤 1 中, 使一方的给纱口先行, 使另一方的给纱口后行, 通过从各给纱口给纱的针织 纱形成线圈或挂圈, 步骤 2 中, 在步骤 1 之后, 使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步骤 3 中, 在步骤 1 之后, 使另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 动, 步骤 4 中, 在步骤 2 之后, 使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形成从在步骤 1 中形成的线圈或挂圈向一方的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钩挂在从另一方的给 纱口给纱的针织纱上而折回的状态后, 形成线圈或挂圈, 步骤 5 中, 在步骤 3 之后, 使另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移 动, 形成从在步骤 1 中形成的线圈或挂圈向另一方的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钩挂在从一方的 给纱口给纱的针织纱上而折回的状态后, 形成线圈或挂圈。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以步骤 1、 2、 3、 5、 4 的顺序、 或 步骤 1、 3、 2、 5、 4 的顺序进行。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以步骤 1、 2、 4、 3、 5 的顺序进 行。
4: 一种针织物, 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供给针织 纱的多个给纱口的横机编织, 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的编织部位, 所述编织部位, 在针织物的前后的一侧具备一侧线圈列, 所述一侧线圈列由一根针织 纱构成的多个线圈形成, 在针织物的另一侧具备另一侧线圈列, 所述另一侧线圈列位于与 一侧线圈列相对的位置, 由与一侧线圈列的针织纱不同的一根针织纱构成的多个线圈形 成, 将在一侧线圈列上邻接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连接的第一沉降弧与将在另一侧线圈 列上邻接的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连接的第二沉降弧相互钩挂地缠绕。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针织物, 进一步将在将另一侧线圈列中相对于第四线圈在第三 线圈的相反侧邻接的线圈作为第五线圈时, 使连接第四线圈和第五线圈的第三沉降弧与第 一沉降弧相互钩挂地缠绕。

说明书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下述编织部位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以及具有利用该方法编织的 编织部位的针织物, 所述编织部位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使在前后的针床上分别编织的 针织纱彼此钩挂地缠绕而形成。
     背景技术 在通过具有前后针床的横机编织的针织物上, 具有使针织纱交替地架设在前后针 床的针上而编织的部位。例如, 专利文献 1 中, 在具有指套 / 趾套的手套或袜子的指根部 / 趾根部上, 通过使针织纱架设于前后的针织物部, 进行将两针织物部接合的根部闭合, 该进 行根部闭合的部位相当于上述的部位。
     另一方面, 专利文献 2 中, 记载了通过使针织纱交替架设于前后针床的针上而形 成的针织物的起针部, 该起针部相当于上述的部位。
     专利文献 1 : 国际公开 WO2002-052966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 : 国际公开 WO2002-101133 号小册子
     但是, 在上述专利文献 1 的技术中, 为了将一方的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织入另一方 的针织物部, 产生线圈的露出。 在两针织物部上使用不同颜色的针织纱的情况下, 线圈的露 出出现织入的针织纱成为不期望的花纹而显眼的现象, 成为损害针织物的外观的原因。
     此外, 利用专利文献 2 的技术编织的针织物的起针部中, 使由前后的一方的针床 编织的针织纱架设于另一方的针床而编织, 其结果是, 构成起针部的针织纱的移动量较小。 如果能使该起针部的移动量较大, 则能够缓和作用于起针部的张力, 因此, 虽然期待着提高 起针部的强度, 但这种编织方法现在并没有提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 其目的在于, 提供具有下述编织部位的针织物的编 织方法、 及具有利用该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部位的针织物, 使由前后的一方的针床编织的 针织纱不架设于另一方的针床而形成所述编织部位。
     本发明涉及具有下述编织部位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中, 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 对的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供给针织纱的多个给纱口的横机, 通过位于前针床 侧的给纱口向后针床的针给纱, 通过位于后针床侧的给纱口向前针床的针给纱, 从而编织 所述编织部位。而且,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通过进行以下的步骤 1 ~ 5, 形成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使从一方的给纱口给纱的针织纱和从另一方的给纱口给纱的针织 纱相互钩挂地缠绕的编织部位。
     步骤 1 中, 使一方的给纱口先行, 使另一方的给纱口后行, 通过从各给纱口给纱的 针织纱形成线圈或挂圈。
     步骤 2 中, 在步骤 1 之后, 使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 动。步骤 3 中, 在步骤 1 之后, 使另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步骤 4 中, 在步骤 2 之后, 使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移 动, 形成从在步骤 1 中形成的线圈或挂圈向一方的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钩挂在从另一方的 给纱口给纱的针织纱上而折回的状态后, 形成线圈或挂圈。
     步骤 5 中, 在步骤 3 之后, 使另一方的给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 移动, 形成从在步骤 1 中形成的线圈或挂圈向另一方的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钩挂在从一方 的给纱口给纱的针织纱上而折回的状态后, 形成线圈或挂圈。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实施方式, 在编织所述编织部位时, 能够以步 骤 1、 2、 3、 5、 4 的顺序、 或步骤 1、 3、 2、 5、 4 的顺序进行。
     此外,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实施方式, 也可以在编织所述编织部位 时, 以步骤 1、 2、 4、 3、 5 的顺序进行。
     另一方面, 本发明针织物部分, 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 各针床上的针供给针织纱的多个给纱口的横机编织的针织物, 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所示 的编织部位。 针织物上具有的编织部位, 在针织物的前后的一侧具备一侧线圈列, 所述一侧 线圈列由一根针织纱构成的多个线圈形成, 在针织物的另一侧具备另一侧线圈列, 所述另 一侧线圈列位于与一侧线圈列相对的位置, 由与一侧线圈列的针织纱不同的一根针织纱构 成的多个线圈形成。 而且, 在该编织部位上, 将在一侧线圈列上邻接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连接的第一沉降弧与将在另一侧线圈列上邻接的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连接的第二沉降弧 相互钩挂地缠绕。
     此处, 通常在对针织物起针的情况下, 在针床的针上形成挂圈, 由此形成针织物的 起针部。该挂圈在从针床脱离时成为不是通常的线圈的形状的伪线圈。本发明针织物的编 织方法, 也能够适用于针织物的起针部的形成, 因此, 将伪线圈也作为本发明针织物具备的 编织部位上的线圈处理, 将连接邻接的伪线圈彼此的针织纱也作为本发明针织物具备的编 织部位上的沉降弧处理。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一实施方式, 优选的是, 除了相对于第一沉降弧使第二沉降 弧钩挂地缠绕之外, 还使不同于第二沉降弧的第三沉降弧钩挂地缠绕。第三沉降弧是在将 另一侧线圈列中相对于第四线圈在第三线圈的相反侧邻接的线圈作为第五线圈时, 连接第 四线圈和第五线圈的沉降弧。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能够编织具有下述编织部位的针织物, 所述编织 部位为连接由一方的针床形成的两个线圈的沉降弧和连接由另一方的针床形成的两个线 圈的沉降弧相互钩挂地缠绕的状态 ( 以下, 也表达为交织的状态 )。例如, 以步骤 1、 2、 3、 5、 4 的顺序、 或步骤 1、 3、 2、 5、 4 的顺序进行时, 能够编织具备下述编织部位的本发明针织物, 所述编织部位中, 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列上的沉降弧交织有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列上的沉降 弧。此外, 以步骤 1、 2、 4、 3、 5 的顺序进行时, 能够编织具备下述编织部位的本发明针织物, 所述编织部位中, 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列上的沉降弧交织有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列上的两根 沉降弧。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例如在具有指套 / 趾套的手套或袜子的指根部 / 趾根部那样接合前后针织物部的情况下, 通过该接合部分 ( 本发明针织物上的编织部位 ),
     一方的针织物部侧的针织纱不织入另一方的针织物部侧, 因此与现有的前后的接合方法一 样不产生线圈的露出。而且, 该针织物中, 针织纱相互钩挂的交织部不固定在针织物部上, 是针织纱的移动量较大的构成, 因此, 穿着针织物时交织部不易拉伸。
     此外,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在形成针织物的起针部 ( 本发明针织物上 的编织部位 ) 的情况下, 该起针部的针织纱相互钩挂的交织部不固定, 是针织纱的移动量 较大的构成, 因此, 能够使作用于起针部的张力分散。 附图说明
     图 1 是实施方式 1 的接合两个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的编织工序图。 图 2 是实施方式 2 的关于内裆的起针部的编织工序图。 标号说明 1、 2 筒状针织物 3 前侧给纱口 4 内侧给纱口 5 交织部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 ( 实施方式 1、 2)。实施方 式 1、 2 所记载的编织, 均是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针 床的横机上进行。该横机具备在与针床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多个给纱口。 后述的实施方式 1、 2 的说明所使用的图 1、 图 2 中, 仅图示了从横机前面侧看去位于前侧 ( 前针床 FB 侧 ) 的前侧给纱口 3、 及位于内侧 ( 后针床 BB 侧 ) 的内侧给纱口 4。
     < 实施方式 1>
     实施方式 1 中, 作为由 FB 编织的针织纱和由 BB 编织的针织纱彼此钩挂地编织的 编织部位, 以在接合两个筒状针织物形成一个大的筒状针织物时形成的接合部为例进行说 明。作为接合的两个筒状针织物的具体例, 例如可例举出袜子或手套上的邻接的两个指套 / 趾套、 针织套衫等的身片和袖等。另外, 在该实施方式 1 中是处理两个筒状针织物, 当然, 对于两个以上的数量的筒状针织物也能够进行同样的编织。
     图 1 表示将筒状针织物 1 和筒状针织物 2 的邻接侧端彼此接合而强化其接合部的 编织的编织工序图。图中, 左栏表示编织工序的序号 (S+ 数字 ), 中栏表示各编织工序的编 织的方式, 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的给纱口的移动方向。图中, 大写英语字母 A ~ M 表示后针 床 BB 的针, 小写英语字母 a ~ m 表示前针床 FB 的针。此外, 从配置于 FB 侧的前侧给纱口 3 供给的针织纱以粗线表示, 从配置于 BB 侧的内侧给纱口 4 供给的针织纱以细线表示。而 且, ●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线圈, ○表示钩挂于针上的旧线圈, ◎表示重叠线圈, 表示前侧给纱口 3, 表示内侧给纱口 4。此处, 为了说明方便, 在图 1 中针的数量表示得 比实际少。
     S1 中, 表示了由 B、 G、 f、 a 包围的筒状针织物 1 和由 I、 M、 l、 h 包围的筒状针织物 2。从该状态开始, 使筒状针织物 1 和筒状针织物 2 的相对的侧端彼此重合而形成 S2 的状 态。S2 中, 在 BB 的针 F、 G 上, S1 所示的 BB 的针 F、 G 的线圈和 I、 J 的线圈通过移圈而重叠, 在 FB 的针 e、 f 上, S1 所示的 FB 的针 e、 f 的线圈和针 h、 i 的线圈通过移圈而重叠。省 略了形成重叠线圈的具体的编织工序。
     以后的编织中, 使用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在重叠线圈的位置将前后的 针织物部接合, 强化两个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在以下的编织工序 “S+ 数字” 的后面用括弧 表示的 “步骤 + 数字” 表示 S3 ~ S6 的每一个与技术方案 1 的编织方法中规定的步骤 1 ~ 5 的对应关系。这一点在实施方式 2 中也一样。
     S3( 步骤 1) 中, 使前侧给纱口 3 先行而向 BB 的针 B ~ F 给纱, 使内侧给纱口 4 后 行而向 FB 的针 a ~ e 给纱, 编织到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中途。两给纱口的先行和后行 也可以调换, 该情况下, 将以后的编织工序的说明中的两给纱口的顺序调换即可。
     S4( 步骤 2+ 步骤 3) 中, 从在所述 S3 中编织到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中途的各 位置开始, 使前侧给纱口 3 和内侧给纱口 4 向与 S3 相反的方向移动。对于使这些给纱口移 动的顺序, 不管哪个先行均可。 根据编织的最后的线圈和各给纱口的位置关系, 从各给纱口 延伸的各针织纱发生交叉。
     S5( 步骤 5) 中, 使在 S3 中后进行编织的内侧给纱口 4 向与 S4 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 FB 的针 f、 g、 h、 i 上进行线圈的形成。通过该 S5, 连接 FB 的针 e 的线圈和针 f 的线圈的沉 降弧变为缠绕在从前侧给纱口 3 向 BB 的针 F 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上的状态。 S6( 步骤 4) 中, 使在 S3 中先进行编织的前侧给纱口 3 向与 S4 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 BB 的针 G、 H、 I、 J 上进行线圈的形成。不能使该 S6 和前阶段的 S5 顺序相反。
     在进行 S6 以后的编织的情况下, 从该 S6 的状态开始使内侧给纱口 4 先行、 使前侧 给纱口 3 后行而进行返路编织时, 在编织宽度的右侧端来自各给纱口的针织纱交叉, 变为 相同端部接合的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 如 S6 所示, 连接针 F 的位置的线圈和针 G 的位置的线圈的 沉降弧与连接针 e 的位置的线圈和针 f 的位置的线圈的沉降弧形成在前后的针织物部之间 相互钩挂地缠绕的交织部 5。 即, 不是将一方的针织物部侧的针织纱织入另一方的针织物部 侧的线圈, 而是变成前后的针织物部接合, 因此, 如现有的接合前后针织物部的方法那样不 产生针织纱的露出。此外, 接合前后针织物部的交织部 5 不固定在针织物部上, 而是也能够 柔软地追随前后左右的移动的构成, 因此穿着针织物时交织部 5 难以扯坏。此外, 本实施方 式中, 在与两个筒状针织物接合时, 成为进行重叠线圈而抑制横方向的延伸的状态, 因此不 易从表面看到交织部 5。
     另外, 本实施方式中, 对于一个接合形成一个针织纱的交织部 5, 但也可以重复 S4 ~ S6 多次, 连续形成多个交织部 5, 提高接合部分的强度。
     < 实施方式 2>
     实施方式 2 中, 作为由 FB 编织的针织纱和由 BB 编织的针织纱相互钩挂地编织的 编织部位, 以接合袖和身片时形成的内裆的起针部为例进行说明。图 2 是关于内裆的起针 部的编织工序图。图 2 的观察方法与图 1 相同, 但该图中的●及○是挂圈。此外, 图 2 中, 省略了保持在针床上的袖和身片的线圈, 仅表示了形成内裆的起针部时保持在针床上的挂 圈。
     S1( 步骤 1) 中, 使内侧给纱口 4 先行, 使前侧给纱口 3 后行, 分别在 FB 的针 a 和 BB 的针 B 上形成挂圈。
     S2( 步骤 2) 中, 使内侧给纱口 4 向与 S1 相反的方向移动, 使其位于相比针 B 靠左 的位置。然后, S3( 步骤 4) 中, 使内侧给纱口 4 再次向与 S1 相同的方向移动, 在相比与针 B 对应的 FB 的针 b 靠右的针 c 上形成挂圈。通过该 S2、 S3, 连接 FB 的针 a 的挂圈和针 c 的 挂圈的针织纱缠绕在从前侧给纱口 3 向 BB 的针 B 延伸的针织纱上。
     接着, S4( 步骤 3) 中, 使前侧给纱口 3 向与 S1 相反的方向移动, 使其位于相比针 c 靠左的位置。然后, S5( 步骤 5) 中, 使前侧给纱口 3 再次向与 S1 相同的方向移动, 在相比 与针 c 对应的 BB 的针 C 靠右的针 D 上形成挂圈。通过该 S4、 S5, 连接 BB 的针 B 的挂圈和 针 D 的挂圈的针织纱缠绕在从内侧给纱口 4 向 FB 的针 c 延伸的针织纱上。
     以后, 通过重复与 S1 ~ S5 相同的编织, 能够形成 S6 所示的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 形成具有下述起针部的内裆, 所述起针部变为在配置于一 方的针床上的线圈列的一根沉降弧上缠绕有配置于另一方的针床上的线圈列的两根沉降 弧的状态。对于该起针部, 互相缠绕的沉降弧的数量较多, 较牢固, 同时处于沉降弧彼此的 交织部不固定的状态。
     另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不仅适用于实施 方式 1 所示的对于接合多个筒状针织物的接合, 也适用于将单个筒状针织物的前后在编织 宽度的中途接合的情况。例如, 能够利用作为对于领带或围巾等的筒状制品防止前后的错 位的编织方法。此外, 接合两个筒状针织物时, 也可以是如实施方式 2 所示使两根沉降弧交 织在一根沉降弧上的构成, 在形成起针部时, 也可以是如实施方式 1 所示使一根沉降弧交 织在一根沉降弧上的构成。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FB、BB)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FB、BB)上的针供给针织纱的多个给纱口(3、4)的横机,通过位于前针床(FB)侧的给纱口(3)向后针床(BB)的针给纱,通过位于后针床(BB)侧的给纱口(4)向前针床(FB)的针给纱,从而进行编织。此时,在各给纱口(3、4)上分别形成线圈,然后,在使各给纱口(3、4)暂时偏向反方向再返回原来方向时形成线圈,由此,在前后的针床(FB、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