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扇壳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扇框结构,尤其是一种具有静叶设计的散热扇壳座。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散热扇壳座通常具有静叶结构,以便利用静叶设计达到增压导流的效果。如中国台湾公告第488497号《风扇增压导流装置》新型专利,揭示第一种具有静叶的现有散热扇壳座。请参照图1所示,该散热扇壳座80具有一外框81,该外框81内侧具有一承置部82,该承置部82可结合一动叶83,该动叶83借助一驱动装置85控制其旋转,且该承置部82连接由数个静叶84所组成的导流装置,各该静叶84以辐射状布于该承置部82四周,用以导出该动叶83旋转所产生的气流,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
然而,如图2所示,该外框81另设有一入风口811及一出风口812,各该静叶84分别具有邻接该出风口812的一底缘841,由于现有散热扇壳座80的各静叶84的底缘841切齐于该外框81的出风口812,导致该外框81内侧在接近该出风口812的部位并无可集中气流的结构设计;因此,该动叶83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在未经过集中的情况下,当该气流在通过各该静叶84后,受到各该静叶84相对于该外框81的轴向形成倾斜设置状态,则会使该气流立即扩散至不同方向,使该气流彼此之间将容易产生风切噪音,并造成各该静叶84用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的效果仍相当有限。
另外,上述虽仅以各该静叶84的底缘841切齐于该出风口812为例提出说明;然而,该散热扇壳座80仍有可能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受限于各种制程上的不确定因素(例如模具公差或品质控管等制程误差),使部分散热扇壳座的各静叶84的底缘841未完全切齐于该出风口812(未绘示);故在此必须强调的是,该部分散热扇壳座即使因制程误差而导致各该静叶84的底缘841与该出风口812未完全切齐,但是该底缘841与该出风口812之间仍不足以形成可用以导引集中该气流的结构设计。
又,如中国台湾证书第I276743号《具导流静叶的扇框及风扇》发明专利,揭示第二种具有静叶的现有散热扇壳座。如图3所示,该散热扇壳座90具有可供一动叶94结合的一外框91,该外框91设有一入风口911及一出风口912,且该外框91内侧形成等间距排列的数个静叶92,并于每两个静叶92之间再从该外框91的内缘各延伸出一翼形导流件93,各该静叶92及各该翼形导流件93分别具有邻近该出风口912的一底缘921、931;借助各翼形导流件93与各静叶92之间的搭配,以减少紊流的产生,进而降低气流通过各静叶92所可能产生的噪音。
然而,该第二种现有散热扇壳座90虽利用各该翼形导流件93来达到减少噪音的功能,但是却也必须在该外框91的内缘另形成数个翼形导流件93,故造成制作成型上的不易,并相对导致整体制造成本的增加。再者,虽然该现有散热扇壳座90的各翼形导流件93的底缘931并未切齐于该外框91的出风口912,但是由于各该静叶92的底缘921仍是切齐于该外框91的出风口912;因此,同样会导致该外框91内侧在接近该出风口912的部位并无可集中气流的结构设计;当该动叶94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在未经过集中的情况下,将导致该气流在通过各该静叶92后则会立即扩散至不同方向,也造成该气流彼此之间将容易产生风切噪音,且仍会影响各该静叶92用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扇壳座,以供气流在通过各静叶后仍大致可集中于同一方向,用以减少该散热扇壳座所可能产生的噪音及增加其风压。
为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有:
一种散热扇壳座,包含一外框、一承置部及数个静叶,该外框内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该承置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各该静叶结合于该外框及该承置部之间。该外框的容置空间自该入风口朝向该出风口方向依序形成一动叶区、一静叶区及一集流区,各该静叶位于该静叶区,且各该静叶分别具有朝向该入风口的一第一端缘及朝向该出风口的一第二端缘,该集流区位于各该静叶的第二端缘与该出风口之间。借此,以便利用该集流区有效的集中导引气流,进而达到减少噪音、增加风压及省电等诸多功效。
所述外框具有一轴向高度,各该静叶的第二端缘至该出风口之间具有一第一轴向距离,各该静叶的第一端缘至第二端缘之间具有一第二轴向距离;其中该第一轴向距离占该轴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该第二轴向距离占该轴向高度的至少百分之十;或者,该第一轴向距离也可等于该第二轴向距离。借此,该动叶区仍具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容置具有预定体积的一动叶,以便在不影响该动叶所能提供的风量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该集流区,进而可确保该集流区的气流集中效果。
所述外框具有一水平基准面,各该静叶具有朝向该入风口的一迎风面,该迎风面邻接该第二端缘的一切线与该水平基准面之间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借此,使该动叶所产生的气流可较为集中且更不易扩散。
所述全部静叶的第二端缘或部分静叶的第二端缘另形成一导流片,各该导流片朝向该外框的出风口方向延伸至该集流区。借此,可利用各该导流片结合该集流区形成更佳的气流集中功效。
所述各该导流片垂直该外框的水平基准面。借此,使各该导流片用以防止该气流扩散的效果更为显著。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散热扇壳座具有提升风压及风量的效果;换言之,在相同风压及风量的条件下,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用于风扇领域时,更兼可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第一种散热扇壳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2:现有第一散热扇壳座在导入气流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3:现有第二种散热扇壳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4: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立体外观图。
图5:本发明散热扇壳座在导入气流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静叶呈倾斜设置的示意图。
图7: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静叶另形成有导流片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外框 11容置空间 111动叶区 112静叶区
113集流区 12入风口 13出风口 20承置部
30、30’静叶 31第一端缘 32第二端缘 321导流片
33迎风面 40动叶 80散热扇壳座 81外框
811入风口 812出风口 82承置部 83动叶
84静叶 841底缘 85驱动装置 90散热扇壳座
91外框 911入风口 912出风口 92静叶
921底缘 93翼形导流件 931底缘 94动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本发明散热扇壳座至少包含一外框10、一承置部20及数个静叶30。
该外框10内具有一容置空间11,并于该容置空间11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12及一出风口13。又,该外框10的容置空间11自该入风口12朝向该出风口13方向依序可形成一动叶区111、一静叶区112及一集流区113。
该承置部20设置于该外框10的容置空间11,其主要大致位于该静叶区112;该承置部20可供结合一动叶40及一定子(未绘示)等马达基本构件,使该动叶40可位于该动叶区111,以便该定子在驱动该动叶40旋转动作时,该动叶40可自该入风口12引入气流,并依序导引该气流通过该动叶区111、该静叶区112及该集流区113,再使该气流可经由该出风口13流至外界空间,以达到预定的散热作用。
各该静叶30结合于该外框10及该承置部20之间,例如:各该静叶30的一端可结合该承置部20的外侧周面,另一端则可结合该外框10的内侧周面;或者,其中部分静叶30的一端也可选择不结合该承置部20的外侧周面或选择不结合该外框10的内侧周面。另外,各该静叶30分别具有一第一端缘31及一第二端缘32,该第一端缘31朝向该外框10的入风口12,该第二端缘32朝向该外框10的出风口13。
又,请参照图5及图6所示,于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界定该外框10具有一水平基准面(S),该水平基准面(S)垂直于该动叶40的轴向,使该动叶40引入至该外框10内侧而以轴向流动的气流也相对垂直于该水平基准面(S)。另外前述各该静叶30则具有朝向该入风口12的一迎风面33,该迎风面33邻接该第二端缘32的一切线(L)与该水平基准面(S)之间具有一夹角(θ),该夹角(θ)较佳介于六十度至七十五度,借此,使该动叶40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在依序通过各该静叶30及该集流区113后,可较为集中且不易扩散。
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主要结构特征在于:各该静叶30位于该静叶区112,该集流区113则位于各该静叶30的第二端缘32与该出风口13之间,使该集流区113具有可集中导引气流的功能;借此,如图5所示,当该动叶40旋转动作而自该入风口12引入气流时,该气流可在通过该静叶30后直接进入该集流区113,以便利用该集流区113集中该气流朝向同一个方向流动后,再将该气流经由该出风口13导出以进行散热作用;因此,本发明散热扇壳座可确保该气流自该出风口13导出后较为集中且不易产生扩散情形,除可避免该气流彼此之间产生风切噪音外,并兼可提升各该静叶30用以加强该气流的风压的效果。
更详言之,为确保该集流区113具有较佳的集中导引气流作用,请再参照图5所示,当界定该外框10具有一轴向高度(H)时,在该动叶40的轴向上,各该静叶30的第二端缘32至该出风口13之间具有一第一轴向距离(h1),各该静叶30的第一端缘31至第二端缘32之间则具有一第二轴向距离(h2);其中该第一轴向距离(h1)较佳占该轴向高度(H)的至少百分之二十,该第二轴向距离(h2)较佳占该轴向高度(H)的至少百分之十;或者,也可直接设定该第一轴向距离(h1)等于该第二轴向距离(h2);借此,使该动叶区111仍具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容置具有预定体积的该动叶40,以便在不影响该动叶40所能提供的风量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该集流区113,使该动叶40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在通过该静叶30后,即可利用该集流区113更有效的集中导引该气流,以达到如同前述的减少噪音及提升风压的功效。
又如图7所示,揭示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的各静叶30’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主要由部分静叶30’的第二端缘32另形成一导流片321;或者,也可依实际需求选择将全部静叶30’皆形成该导流片321(未绘示)。各该导流片321朝向该外框10的出风口13方向延伸至该集流区113,其中各该导流片321可如图所示切齐该出风口13;或者,各该导流片321也可选择不切齐该出风口13(未绘示),且各该导流片较佳垂直于如同前述的该外框10的水平基准面(S)。借此,当该气流在通过该静叶30并直接进入该集流区113后,可利用该导流片321的设计,使该气流更容易集中朝向同一个方向流动,同样可防止该气流自该出风口13导出后产生扩散情形。
如上所述,本发明散热扇壳座与现有散热壳座均可应用于风扇领域,当两者实际用于具有相同功率的风扇时,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确实可利用该集流区113的设计,使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散热扇壳座具有提升风压及风量的效果;换言之,在相同风压及风量的条件下,本发明散热扇壳座用于风扇领域时,更兼可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