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容器及试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剂容器及试剂装置, 尤其是涉及具备试剂收容容器和废液容器的试 剂容器及试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 已知有具备试剂收容容器和废液容器的试剂容器及试剂装置 ( 例如, 参照 日本实公平 5-16110 号公报 )。
在日本实公平 5-16110 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原液及废液的置换容器, 其具备 : 原 液袋, 其在上部具有让原液吸引用的管插入的开口部, 用于收容原液 ; 废液袋, 其在上部具 有让废液排出用的管插入的开口部, 将在原液使用装置中使用过的原液作为废液进行收 容; 外箱, 其以相邻的方式收纳原液袋和废液袋, 在与原液袋的开口部及废液袋的开口部相 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开口部。在该置换容器中, 原液吸引用管插入到外箱的对应开口部 和原液袋的开口部, 并且废液排出用管插入到外箱的对应开口部和废液袋的开口部。
然而, 在日本实公平 5-16110 号公报的置换容器中, 在输送等时, 由于置换容器倾 斜等, 存在原液袋及废液袋偏离规定位置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原液袋的开口部及废 液袋的开口部相对于分别对应的外箱开口部偏离, 因此难以将原液吸引用管及废液排出用 管分别插入原液袋的开口部及废液袋的开口部, 操作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与现 有技术相比操作容易的试剂容器及试剂装置。
(1)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试剂容器具备 :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 其收容在检验物分 析装置中使用的第一试剂, 并且在上部具有第一吸引口, 在该第一吸引口中插入用于吸引 第一试剂的第一试剂吸引管 ; 废液容器, 其将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过的第一试剂作为 废液进行收容, 并且在上部具有排出口, 在该排出口中插入用于排出废液的废液排出管 ; 箱 体, 其收容第一试剂收容容器和废液容器 ; 容器保持部件, 其以在规定位置配置第一吸引 口及排出口的方式保持第一试剂收容容器和废液容器, 并且被保持在箱体的内部的规定位 置。
在上述 (1) 的试剂容器中, 如上所述, 设置容器保持部件, 该容器保持部件以在规 定位置配置第一吸引口及排出口的方式将第一试剂收容容器和废液容器保持在规定位置。 因此, 即使在输送等时试剂容器倾斜的情况下, 也能够通过容器保持部件抑制第一试剂收 容容器的第一吸引口及废液容器的排出口偏离规定位置的情况。由此, 能够抑制难以将第 一试剂吸引管及废液排出管分别插入第一吸引口及排出口的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操作容 易。
(2) 在上述 (1) 的试剂容器中, 优选, 容器保持部件包括 : 保持第一试剂收容容器 和废液容器的上面部 ; 从上面部的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侧面部, 侧面部的至少一个的下方角
部被倒角。 若如此构成, 则在将容器保持部件插入箱体的内部以进行固定及保持时, 能够抑 制侧面部的至少一个下方角部卡在箱体、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或废液容器上的情况。 由此, 能 够容易地将容器保持部件插入箱体。
(3) 在上述 (2) 的试剂容器中, 优选, 侧面部的至少一个的下方角部形成为曲线 状。在如此构成时, 与直线状的情况相比, 能够更容易地将容器保持部件插入箱体。
(4) 在上述 (1) ~ (3)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废液容器具有柔软性, 并且还包含 用于密封排出口的盖, 废液容器在使用前的状态中, 在内部封入有气体的状态下, 通过盖密 封排出口。 若如此构成, 则在输送等时, 通过内部封入有气体的废液容器的缓冲作用能够缓 和施加给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冲击。由此, 能够抑制因冲击引起的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破 损。
(5) 在上述 (1) ~ (3)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还具备 : 第二试剂收容容器, 其收 容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的第二试剂, 并且在上部具有第二吸引口, 在该第二吸引口中 插入用于吸引第二试剂的第二试剂吸引管, 该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高度低于第一试剂收容 容器 ; 容器支承部, 其以在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高于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的位置 被收容到箱体中的方式支承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 若如此构成, 则通过容器支承部, 能 够使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一吸引口的高度位置与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二吸引口的高 度位置接近。 由此, 与高度位置差较大不同的情况相比, 能够抑制难以将第一试剂吸引管及 第二试剂吸引管分别插入第一吸引口及第二吸引口的情况。 (6) 在上述 (5) 的试剂容器中, 优选, 容器支承部配置在第一试剂收容容器与箱体 的侧面之间。 若如此构成, 则在输送等时, 通过配置在第一试剂收容容器与箱体的侧面之间 的容器支承部能够缓和施加给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冲击。由此, 能够抑制冲击引起的第一 试剂收容容器的破损。
(7) 在上述 (6) 的、 容器支承部配置在第一试剂收容容器与箱体的侧面之间的试 剂容器中, 优选, 废液容器具有柔软性, 并且还包含用于密封排出口的盖, 废液容器在使用 前的状态中, 在内部封入有气体的状态下, 通过盖密封排出口,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以由容器 支承部和废液容器夹持的方式进行配置。 若如此构成, 则在输送等时, 通过容器支承部和废 液容器的缓冲作用能够缓和施加给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冲击。由此, 能够抑制冲击引起的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破损。
(8)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还具备对检验物分 析装置中使用的第二试剂进行收容的第二试剂收容容器和对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的第 三试剂进行收容的第三试剂收容容器, 在所述第二试剂收容容器上设有用于识别第二试剂 收容容器的第一识别标志, 在所述第三试剂收容容器上设有用于识别第三试剂收容容器的 第二识别标志, 在容器保持部件及箱体的至少一方的与配置有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位置相 对应的部位上设有与第一识别标志相对应的第三识别标志, 在容器保持部件及箱体的至少 一方的与配置有第三试剂收容容器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上设有与第二识别标志相对应的 第四识别标志。若如此构成, 则在设有第三识别标志的部位上配置设有与第三识别标志相 对应的第一识别标志的第二试剂收容容器, 并且在设有第四识别标志的部位上配置设有与 第四识别标志相对应的第二识别标志的第三试剂收容容器即可。因此, 能够抑制将第二试 剂收容容器和第三试剂收容容器配置在错误的位置的情况。
(9)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箱体包括 : 在上部 具有开口的箱主体 ; 与箱主体相连, 用于封住箱主体的开口的盖部 ; 用于维持将箱主体的 开口打开的状态的打开状态维持部。 若如此构成, 则在试剂容器的使用中等时, 能够通过打 开状态维持部来抑制盖部封住箱主体的开口的情况。因此, 能够抑制由于盖封住箱主体的 开口而妨碍作业的情况。
(10)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在箱体的侧面的上 部设置缺口形成部, 该缺口形成部用于形成使从废液容器排出的废液通过缺口。若如此构 成, 则通过由缺口形成部形成切口, 在用户排出废液时, 能够使从废液容器排出的废液通过 切口的部分而排出。由此, 能够抑制排出的废液附着于箱体的侧面的情况。而且, 由于在形 成缺口前未设置缺口, 因此能够抑制试剂容器的试剂及废液经由缺口附着于用户的情况。
(11)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第一吸引口设置 在从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上部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上, 容器保持部件包含第一保持孔, 该第 一保持孔通过保持第一突出部而用于将第一吸引口保持在规定位置。若如此构成, 则仅通 过第一保持孔保持第一突出部, 就能够容易将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一吸引口保持在规定 位置。 (12)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排出口设置在从 废液容器的上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上, 容器保持部件包含第二保持孔, 该第二保持孔通过 保持第二突出部而将排出口保持在规定位置。若如此构成, 则仅通过利用第二保持孔保持 第二突出部, 就能够容易将废液容器的排出口保持在规定位置。
(13)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箱体及容器保持 部件通过瓦楞纸板形成。若如此构成, 则能够容易再利用箱体及容器保持部件。因此, 与使 用塑料容器等的情况相比, 能够减小对环境的负荷 ( 坏影响 )。
(14)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 和废液容器构成为具有大致相同的容量。 若如此构成, 则不用使试剂容器过大, 就能够将从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向检验物分析装置供给而使用后的第一试剂作为废液收容到废液容器。
(15)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检验物分析装置 是血球计数装置,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收容稀释液作为第一试剂。由于血球计数装置使用大 量的稀释液, 因此第一试剂收容容器需要构成为比较大的容量。 如此,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 重量增大, 在输送等时试剂容器倾斜的情况下,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容易偏离规定位置。然 而,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 能够抑制此种位置偏移。
(16) 在上述 (1) ~ (3)、 (5)、 (6)、 (7) 的任一试剂容器中, 优选, 第一试剂吸引管 及废液排出管由共同的管固定部件保持。在这样构成时, 在抑制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一 吸引口及废液容器的排出口偏离规定位置的本发明中, 能够将第一试剂吸引管及废液排出 管分别固定成与第一吸引口及排出口的规定位置相对应。由此, 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试剂 吸引管及废液排出管分别插入第一吸引口及排出口。
(17)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试剂装置具备 : 具有上述 (1) ~ (3)、 (5)、 (6)、 (7) 的任 一结构的试剂容器 ; 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的试剂。 在如此构成时, 能够得到一种具备试 剂容器的试剂装置, 该试剂容器通过容器保持部件能够抑制难以将第一试剂吸引管及废液 排出管分别插入第一吸引口及排出口的情况。
(18)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试剂容器具备 :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 其收容在检验物分 析装置中使用的第一试剂, 并且在上部具有第一吸引口, 在该第一吸引口中插入用于吸引 第一试剂的第一试剂吸引管 ; 第二试剂收容容器, 其收容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的第二 试剂, 并且在上部具有第二吸引口, 在该第二吸引口中插入用于吸引第二试剂的第二试剂 吸引管, 该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高度低于第一试剂收容容器 ; 废液容器, 其将在检验物分析 装置中使用过的第一试剂及第二试剂作为废液进行收容, 并且在上部具有排出口, 在该排 出口中插入用于排出废液的废液排出管 ; 容器支承部, 其以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位于 高于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的位置的方式支承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 ; 箱体, 其收容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 第二试剂收容容器、 废液容器及容器支承部。
在上述 (18) 的试剂容器中, 如上所述, 通过设置将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支承 为使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高于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底部的容器支承部, 能够使第一试 剂收容容器的第一吸引口的高度位置与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二吸引口的高度位置接近。 由此, 与相互的高度位置差较大不同的情况相比, 能够抑制难以将第一试剂吸引管及第二 试剂吸引管分别插入第一吸引口及第二吸引口的情况。
(19) 在上述 (18) 的试剂容器中, 优选,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与废液容器具有大致相 同的高度。若如此构成, 则能够使废液容器的排出口的高度位置接近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 第一吸引口的高度位置及第二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二吸引口的高度位置。由此, 与高度位置 差较大不同的情况相比, 能够抑制难以将第一试剂吸引管、 第二试剂吸引管及废液排出管 分别插入第一吸引口、 第二吸引口及排出口的情况。 (20) 在上述 (18) 或 (19) 的试剂容器中, 优选, 还具备 : 第三试剂收容容器, 其收 容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的第三试剂, 并且在上部具有第三吸引口, 在该第三吸引口中 插入用于吸引第三试剂的第三试剂吸引管, 该第三试剂收容容器具有与第二试剂收容容器 大致相同的高度, 第三试剂收容容器由容器支承部支承。 若如此构成, 则能够使第三试剂收 容容器的第三吸引口的高度位置接近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一吸引口的高度位置及第二 试剂收容容器的第二吸引口的高度位置。 由此, 与高度位置差较大不同的情况相比, 能够抑 制难以将第一试剂吸引管、 第二试剂吸引管及第三试剂吸引管分别插入第一吸引口、 第二 吸引口及第三吸引口的情况。
(21) 在上述 (20) 的试剂容器中, 优选,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 第二试剂收容容器及 废液容器以将第一吸引口、 第二吸引口及排出口配置在大致同一高度位置的方式收容在箱 体内。 若如此构成, 则能够更容易将第一试剂吸引管、 第二试剂吸引管及废液排出管分别插 入第一吸引口、 第二吸引口及排出口。
(22) 在上述 (18) 或 (19) 的试剂容器中, 优选, 废液容器具有柔软性, 并且还包含 用于密封排出口的盖, 废液容器在使用前的状态中, 在内部封入有气体的状态下, 通过盖密 封排出口, 第一试剂收容容器以由容器支承部和废液容器夹持的方式进行配置。若如此构 成, 则在输送等时, 通过容器支承部和废液容器的缓冲作用能够缓和施加给第一试剂收容 容器的冲击。由此, 能够进一步抑制冲击引起的第一试剂收容容器的破损。
(23)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试剂容器具备 : 对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的试剂进 行收容的试剂收容容器 ; 将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的试剂作为废液进行收容的废液容 器; 具有多个外侧面并收容试剂收容容器和废液容器的容器收容部, 废液容器在上部具有
用于排出收容的废液的排出口, 以将排出口配置在容器收容部的外侧面附近的方式将废液 容器收容在容器收容部, 在容器收容部的多个外侧面中, 在距排出口最近的外侧面的与排 出口相对向的上端部分上设置缺口。
在上述 (23) 的试剂容器中, 如上所述, 通过在容器收容部的多个外侧面中, 在距 排出口最近的外侧面的与排出口相对向的上端部分上设置缺口, 在用户将容器收容部向缺 口侧倾斜来排出废液时, 由于从废液容器的排出口排出的废液通过缺口的部分, 因此能够 抑制排出的废液附着在容器收容部的外侧面上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 1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 检验物分析装置及试剂取出部件的 结构的立体图。
图 2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盖部关闭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 3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盖部打开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 4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盖部打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 5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 6 是示出沿图 2 的 1000-1000 线的试剂装置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 7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试剂取出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8 是示出沿图 1 的 1000-1000 线的试剂装置及试剂取出部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 9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箱体的立体图。
图 10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体的盖侧的侧面的侧视图。
图 11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盖部卡定在箱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12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体的缺口形成后的缺口侧的侧面的侧视 图。
图 13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溶血剂收容容器及染色剂收容容 器的立体图。
图 14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稀释液容器及废液容器的立体 图。
图 15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容器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 16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容器保持部件的展开图。
图 17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保持部件的保持孔的放大俯视图。
图 18 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容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 19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组装时的配置有稀释液容器及废液容 器时的立体图。
图 20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组装时的插入容器保持部件时的立体 图。
图 2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组装时的拉出稀释液容器的突出部及 废液容器的突出部时的立体图。
图 22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组装时的插入容器支承部件时的立体 图。
图 23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使用时的配置有试剂取出部件时的立体图。 图 24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使用时的将废液从废液容器排出到外 部时的立体图。
图 25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 检验物分析装置及试剂取出部件 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26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 27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28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 29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沿图 26 的 2000-2000 线的剖面图。
图 30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箱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 31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箱主体部的缺口侧的侧视图。
图 32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箱主体部的缺口与废液容器的排 出口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 33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溶血剂收容容器及染色剂收容容 器的立体图。
图 34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稀释液容器及废液容器的立体 图 35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使用前的沿图 25 的 2000-2000 线的剖 图 36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使用后的沿图 25 的 2000-2000 线的剖图。
面图。
面图。 图 37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内装部件的俯视图。
图 38 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内装部件的第二支承面的支承部 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 39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使用时的沿图 25 的 2000-2000 线的剖 面图。
图 40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将废液从废液容器排出到外部时的立 体图。
图 41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的将废液从废液容器排出到外部时的沿 图 40 的 2000-2000 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
( 第一实施方式 )
首先, 参照图 1 ~图 18, 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 100 的结构。
如图 1 所示, 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 100 在打开下述盖部 112 的状态下, 经由试 剂取出部件 103 与分析血液的检验物分析装置 2(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血液中的血球进行 计数的血球计数装置 ) 连接。而且, 试剂装置 100 包括试剂容器 1001 和收容于试剂容器1001 的各试剂收容容器内的试剂。如图 5 所示, 试剂容器 1001 包括 : 血红蛋白测定用的溶 血剂收容容器 120 ; 白血球分类测定用的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 网状红血球测定用的染色剂 收容容器 122 ; 稀释液容器 130 ; 废液容器 131 ; 收容这些容器的箱体 110 ; 在箱体 110 的内 部配置在箭头 X2 方向侧的容器保持部件 113 ; 在箱体 110 的内部配置在箭头 X1 方向侧的 容器支承部件 114。
如图 2 所示, 箱体 110 具有 X 方向约 390mm、 Y 方向约 205mm 及 Z 方向约 230mm 的 尺寸 ( 外形尺寸 )。该箱体 110 包括箱主体 111 和与箱主体 111 一体形成的盖部 112。
在使用试剂装置 100 时, 不用从箱体 110 中取出而使用血红蛋白测定用的溶血剂 收容容器 120、 白血球分类测定用的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稀释液容器 130、 废液容器 131。
另外, 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容器支承部件 114 的下述支承部 114a( 参照图 4 ~图 6) 上, 配置有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 容器 122。而且, 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 X 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稀释液容器 130, 并且 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箭头 X2 方向侧配置有废液容器 131。由此, 稀释液容器 130 配置成 由配置于箭头 X1 方向侧的容器支承部件 114 和配置于箭头 X2 方向侧的废液容器 131 在 X 方向上进行夹持。 另外, 如图 1 所示, 在使用试剂装置 100 时, 以从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覆盖箱主 体 111 的开口部 111a 的方式配置试剂取出部件 103。 如图 7 所示, 在该试剂取出部件 103 上 分别对应于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及稀释液容器 130( 参照图 5) 形成有试剂取出部 103a、 103b、 103c 及 103d。 而且, 对应于废液容器 131( 参 照图 5) 形成有废液排出部 103e。
另外, 试剂取出部 103a、 103b、 103c 及 103d 分别包含用于吸引试剂的试剂吸引管 103f、 103g、 103h 及 103i, 并且废液排出部 103e 包含用于排出废液的废液排出管 103j。而 且, 如图 7 及图 8 所示, 试剂取出部 103a、 103b、 103c、 103d 及废液排出部 103e 固定在金属 制的板 103k 上。由此, 试剂吸引管 103f、 103g、 103h、 103i 及废液排出管 103j 被固定及保 持为相互位置不变化。
另外, 如图 1 所示, 试剂取出部 103a、 103b、 103c、 103d 及废液排出部 103e 分别经 由管 4a、 4b、 4c、 4d 及 4e 与检验物分析装置 2 的吸入口 2a、 2b、 2c、 2d 及排出口 2e 连接, 在 保持连接的状态下, 可配置在箱主体 111 中。
如图 9 所示, 箱主体 111 由具有约 5mm 的厚度的瓦楞纸板构成, 并且具有大致长方 体形状。而且, 箱主体 111 包括 : 在箭头 Z2 方向侧形成的开口部 111a ; 在箭头 Y2 方向侧形 成的侧面 111b ; 在箭头 Y1 方向侧形成的侧面 111c ; 在箭头 X2 方向侧形成的侧面 111d ; 在 箭头 X1 方向侧形成的侧面 111e ; 在箭头 Z1 方向侧形成的底面 111f( 参照图 6)。
另外, 在侧面 111b 的上端 ( 箭头 Z2 方向侧 ) 设有连接部 111g, 该连接部 111g 连 接与箱主体 111 一体形成的盖部 112 和侧面 111b。在该连接部 111g 的内侧 ( 图 11 所示的 开口部 111a 侧 ) 及外侧 ( 图 2 所示的外部侧 ), 对应形成有切口 111h。由此, 在从图 2 所 示的以封住开口部 111a 的方式配置盖部 112 的状态开始到图 3 所示的以打开开口部 111a 的方式打开盖部 112 时, 通过切口 111h 保持为将盖部 112 打开某种程度的状态。由此, 能 够抑制盖部 112 意外地再次封住开口部 111a 的情况。
另外, 如图 10 所示, 在侧面 111b 上形成有卡定部形成部 111i。该卡定部形成部 111i 构成为, 以下端 ( 箭头 Z1 方向侧 ) 为支点, 上端 ( 箭头 Z2 方向侧 ) 能够从侧面 111b 向箭头 Y2 方向侧 ( 参照图 11) 切离。而且, 卡定部形成部 111i 具有 X 方向的长度从下端 朝上端变大的大致梯形形状。而且, 在卡定部形成部 111i 的上端的 X 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 有在从侧面 111b 切离上端时让用户的手指插入的孔部 111j。 由此, 能够切离卡定部形成部 111i 而形成卡定部 111k( 参照图 11)。
另外, 如图 9 所示, 在盖部 112 上, 在连接部 111g 的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有被卡定 部 112a, 在被卡定部 112a 的 X 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一对插入部 112b。而且, 被卡定部 112a 的 X 方向的长度 L1 大于卡定部形成部 111i( 卡定部 111k) 的下端的 X 方向的长度 L2, 而小 于卡定部形成部 111i( 卡定部 111k) 的上端的 X 方向的长度 L3。由此, 如图 11 所示, 在盖 部 112 的除一对插入部 112b 之外的大致整面与侧面 111b 接触的状态下, 通过卡定部 111k 卡定被卡定部 112a( 参照图 9)。由此, 能够维持箱主体 111 的打开开口部 111a 的状态。
此外, 在通过卡定部 111k 卡定被卡定部 112a 的状态下, 一对插入部 112b 的被卡 定部 112a 侧的侧面与卡定部 111k 的 X 方向的两侧的侧面相接触, 由此, 能够更可靠地通过 卡定部 111k 卡定被卡定部 112a。 另外, 如图 9 所示, 在箭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1c 的上端 ( 箭头 Z2 方向侧 ) 通过折 回形成有折回部 111l。由于通过该折回部 111l 而在侧面 111c 的上端形成有比侧面 111c 的厚度 ( 约 5mm) 宽的平坦面部, 因此能够抑制用户在侧面 111c 的上端切到手指的情况。 而 且, 在折回部 111l 上形成有在关闭盖部 112 时让盖部 112 的一对插入部 112b 分别插入的 一对插入孔 111m。
另外, 如图 9 所示, 在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111d 的上端部附近 ( 箭头 Z2 方向侧 ) 且在 Y 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缺口形成部 111n。该缺口形成部 111n 通过以贯通侧面 111d 的方式切入切口而形成, 沿该切口能够切离缺口形成部 111n。此时, 通过切离缺口形 成部 111n, 如图 12 所示, 形成大致半椭圆形状的缺口 111o。
另外, 缺口 111o 的圆弧状的下端部位于比配置在箱主体 1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 废液容器 131 的下述开口部 131e 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 箭头 Z1 方向侧的位置 )。由此, 能够 通过缺口 111o 将废液容器 131 的废液排出到外部。
另外, 如图 9 所示, 在侧面 111d 及侧面 111e 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把手形成部 111p。而且, 如图 11 所示, 通过形成在把手形成部 111p 的下端的孔部 111q, 用户能够切离 把手形成部 111p( 参照图 9) 而形成把手部 111r。
如图 13 所示,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具 有同一形状且由硬质的塑料构成。而且,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 剂收容容器 122 构成为能够收容约 250mL 的液体。
另外, 如图 5 所示,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从箭头 Y1 方向侧朝箭头 Y2 方向侧依次配置。而且, 在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的侧面上设 有蓝色的识别标志 120a。 而且, 在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的侧面上设有绿色的识别标志 121a, 并且在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侧面上设有红色的识别标志 122a。
另外, 如图 13 所示, 在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 器 122 的上部, 分别设有用于取出内部的试剂的开口部 120b、 121b 及 122b。图 7 所示的试
剂取出部件 103 的试剂吸引管 103f、 103g 及 103h 分别插入所述开口部 120b、 121b 及 122b。 由此, 如图 1 所示,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试 剂, 能够分别经由试剂取出部件 103 的试剂取出部 103a、 103b 及 103c 和管 4a、 4b 及 4c 由 检验物分析装置 2 取出。而且, 在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前及使用后, 如图 13 所示, 分别通过 使帽 120c、 121c 及 122c 与开口部 120b、 121b 及 122b 螺合而进行密封。
另外, 在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前的状态下,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收容有血红蛋白测 定用的试剂 ( 溶血剂 ),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收容有白血球分类测定用的试剂 ( 溶血剂 ), 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收容有网状红血球测定用的试剂 ( 染色剂 )。
如图 14 所示, 稀释液容器 130 及废液容器 131 由大致相同的容器构成, 具有大致 立方体形状。而且, 稀释液容器 130 具有 : 收容稀释液的主体部 130a ; 在主体部 130a 的上 面 ( 箭头 Z2 方向侧的面 ) 形成的突出部 130b。而且, 废液容器 131 具有 : 收容废液的主体 部 131a ; 在主体部 131a 的上面形成的突出部 131b。而且, 稀释液容器 130 的主体部 130a 及废液容器 131 的主体部 131a 能够收容约 5L 的液体, 具有能够使形状稍变化的程度的柔 软性。而且, 如图 6 所示, 主体部 130a 及 131a 的底部 ( 箭头 Z1 方向侧 ) 由箱主体 111 的底 面 111f 支承。即, 稀释液容器 130 及废液容器 131 以大致相同高度配置在箱主体 111 内。
另外, 如图 14 所示, 稀释液容器 130 的突出部 130b 具有 : 位于与主体部 130a 的 上面的边界的边界部分 130c ; 形成在边界部分 130c 的上部的卡定部 130d ; 形成在卡定部 130d 的上方的开口部 130e。 同样地, 废液容器 131 的突出部 131b 具有 : 位于与主体部 131a 的上面的边界的边界部分 131c ; 形成在边界部分 131c 的上部的卡定部 131d ; 形成在卡定 部 131d 的上方的开口部 131e。
边界部分 130c 及 131c 以弯曲的状态形成, 通过由用户将其向上方 ( 箭头 Z2 方向 侧 ) 延伸而能够向上方突出。而且, 卡定部 130d 及 131d 分别卡定在下述的保持孔 113e 及 113f 的周边的上面部 113a( 参照图 15) 上。此外, 卡定部 130d 及 131d 形成为直径约 58mm 的大致圆形形状。
另外, 开口部 130e 及 131e 形成在突出部 130b 及 131b 的大致中心。而且, 在试剂 装置 100 的使用前及使用后, 分别通过使帽 130f 及 131f 与开口部 130e 及 131e 螺合而进 行密封。而且, 在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前的状态下, 稀释液容器 130 收容有稀释液。
在此,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图 6 所示, 在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前的状态中, 在废液 容器 131 的主体部 131a 中封入有气体 ( 斜线部分 ) 的状态下密封开口部 131e。在该封入 的气体的作用下, 废液容器 131 能够保持大致立方体形状。此外, 为了防止废液容器 131 的 主体部 131a 的破裂, 不将气体封入到使废液容器 131 的主体部 131a 完全膨胀的程度。此 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封入的气体为空气, 但是也可以封入氮气等气体。
另外, 如图 8 所示, 在开口部 130e 及 131e 中分别插入试剂取出部件 103 的试剂吸 引管 103i 及废液排出管 103j。而且, 稀释液容器 130 的开口部 130e 构成为, 能够通过检验 物分析装置 2( 参照图 1) 经由试剂取出部 103d 及管 4d( 参照图 1) 取出主体部 130a 中收 容的稀释液。而且, 废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构成为, 能够使废液从检验物分析装置 2 经由废液排出部 103e 及管 4e( 参照图 1) 流入, 并且在将废液收容在主体部 131a 内时, 能 够用作用于将废液排出到外部的排出口。
另外, 如图 3 所示, 废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配置在箱主体 1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111d 附近, 并且配置于在 X 方向上与缺口形成部 111n 相对向的位置上。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图 15 所示, 容器保持部件 113 由具有约 3mm 厚度的瓦 楞纸板构成, 并且具有 X 方向约 338mm、 Y 方向约 190mm 及 Z 方向约 190mm 的尺寸 ( 外形尺 寸 )。在此, 如上所述, 箱主体 111( 参照图 9) 由具有约 5mm 厚度的瓦楞纸板构成, 并且具 有 Y 方向约 205mm 的尺寸 ( 外形尺寸 )。由此, 通过从箱主体 111 的 Y 方向的外形尺寸 ( 约 205mm) 减去箱主体 111 的箭头 Y1 方向侧及箭头 Y2 方向侧的厚度 (2× 约 5mm) 和容器保持 部件 113 的 Y 方向的外形尺寸 ( 约 190mm), 求出容器保持部件 113 与箱主体 111 的 Y 方向 的间隙为约 5mm。由此, 由于箱主体 111 与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 Y 方向的间隙充分小, 因此 能够在 Y 方向上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保持及固定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规定位置。
另外, 容器保持部件 113 包括 : 上面部 113a ; 从上面部 113a 的 X 方向的两缘部向 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延伸的一对侧面 113b ; 从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Y1 方向侧的缘部向 下方延伸的侧面 113c ; 从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Y2 方向侧的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侧面 113d。
另外, 如图 15 及图 16 所示, 在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X1 方向的缘部附近形成有用于 保持稀释液容器 130 的突出部 130b( 参照图 14) 的保持孔 113e, 并且在上面部 113a 的箭 头 X2 方向的缘部附近形成有用于保持废液容器 131 的突出部 131b( 参照图 14) 的保持孔 113f。如图 17 所示, 该保持孔 113e 及 113f 包括 : 由大致椭圆状构成的中心孔 113g ; 形成 在中心孔 113g 的 Y 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半圆状的手指插入孔 113h ; 形成在中心孔 113g 的 X 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切口 113i。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通过中心孔 113g 的中心并沿 X 方向延伸的短边的长度 为约 50mm。由此, 由于中心孔 113g 的短边的长度小于大致圆形形状的卡定部 130d 及 131d 的直径 ( 约 58mm), 因此卡定部 130d 及 131d 卡定在保持孔 113e 及 113f 的周边的上面部 113a 上。由此, 容器保持部件 113 以将开口部 130e 及 131e 配置在规定位置的方式保持稀 释液容器 130 和废液容器 131。
另外, 为了在从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拉出突出部 130b 及 131b 时用户容易将手 指插入保持孔 113e 及 113f 而形成有一对手指插入孔 113h。另外, 通过使切口 113i 在 Z 方 向上错开, 能够使用户容易拉出突出部 130b 及 131b。
另外, 如图 15 所示, 在与配置有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 剂收容容器 122( 参照图 5) 的位置相对应的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缘部上, 形成 有蓝色的识别标志 113j、 绿色的识别标志 113k 及红色的识别标志 113l。如图 5 所示, 箭头 Y1 方向侧的蓝色的识别标志 113j, 与配置在箭头 Y1 方向侧的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的侧面 的蓝色的识别标志 120a 相对应, 并形成在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Y1 方向侧。而且, Y 方向的 大致中央的绿色的识别标志 113k, 与配置在 Y 方向的大致中央的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的侧 面的绿色的识别标志 121a 相对应, 并形成在上面部 113a 的 Y 方向的大致中央。而且, 箭头 Y2 方向侧的红色的识别标志 113j, 与配置在箭头 Y2 方向侧的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侧面 的红色的识别标志 122a 相对应, 并形成在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Y2 方向侧。 即, 蓝色的识别标 志 113j 及 120a 是让使用者识别容器为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的标志, 绿色的识别标志 113k 及 121a 是让使用者识别容器为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的标志, 红色的识别标志 113l 及 122a 是让使用者识别容器为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标志。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图 15 所示, 一对侧面 113b 的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且箭头 Y1 方向侧的角部, 通过倒角而形成为曲线状。该曲线形成为以一对侧面 113b 的箭 头 Z2 方向侧且箭头 Y2 方向侧的角部为中心的圆的圆弧部分。 而且, 如图 5 所示, 箭头 X2 方 向侧的侧面 113b 配置为, 在插入到箱主体 111 内时, 从箱主体 111 的内部覆盖通过切离箱 主体 111 的侧面 111d 的把手形成部 111p 而形成的把手部 111r( 参照图 11) 及孔部 111q。 由此, 能够防止输送者等经由把手部 111r 及孔部 111q 与内部的容器接触的情况。
另外, 在箭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3c 中, 通过对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且 X 方向 的两角部进行倒角, 使侧面 113c 形成为顶点位于下方、 底边位于上方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 形形状 ( 参照图 16)。 而且, 侧面 113d 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 并且如图 5 所示, 配置为 : 在插 入到箱主体 111 内时, 从箱主体 111 的内部覆盖通过切离箱主体 111 的侧面 111b 的卡定部 形成部 111i 而形成的卡定部 111k( 参照图 11) 及孔部 111j。由此, 能够抑制试剂装置 100 的试剂及废液经由卡定部 111k 及孔部 111j 附着于用户的情况。
另外, 如图 6 所示, 废液容器 131 构成为与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 侧面 113b、 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箭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3c( 参照图 15)、 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箭头 Y2 方向侧的侧面 113d( 参照图 15)、 箱主体 111 的底面 111f 及稀释液容器 130 相接 触。 如图 18 所示, 容器支承部件 114 由具有约 3mm 厚度的瓦楞纸板构成, 并且具有 X 方 向约 62mm、 Y 方向约 190mm 及 Z 方向约 210mm 的尺寸 ( 外形尺寸 )。即, 容器支承部件 114 与容器保持部件 113 相同地在 Y 方向上具有约 190mm 的尺寸, 因此在 Y 方向上能够将容器 支承部件 114 保持及固定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
另外, 容器支承部件 114 包括 : 从下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支承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的底部 120d、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的底部 121d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底部 122d( 参照图 5) 的支承部 114a ; 从支承部 114a 的箭头 X2 方向侧向下方延伸的脚部 114b ; 从支承部 114a 的箭头 X1 方向侧向上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延伸的侧面部 114c。
另外, 在支承部 114a 上配置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 容容器 122 时, 设定脚部 114b 的 Z 方向的高度, 以使开口部 120b、 121b 及 122b( 参照图 13) 的高度位置, 与由容器保持部件 113 保持的稀释液容器 130 的开口部 130e 及废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参照图 14) 的高度位置成为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的底部 120d、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的底部 121d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底部 122d, 配 置在高于主体部 130a 及 131a 的底部 ( 箭头 Z1 方向侧 ) 的位置。具体来说, 脚部 114b 的 Z 方向的高度为约 70mm。
另外, 如图 5 所示, 侧面部 114c 配置为, 在插入到箱主体 111 内时, 从箱主体 111 的内部覆盖通过切离箱主体 111 的侧面 111e 的把手形成部 111p 而形成的把手部 111r( 参 照图 11) 及孔部 111q。由此, 能够抑制试剂装置 100 的试剂及废液经由把手部 111r 及孔部 111q 附着于用户的情况。
接下来, 参照图 2、 图 3、 图 9、 图 14 及图 19 ~图 22, 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 剂装置 100 的组装顺序。
首先, 准备图 9 所示的箱体 110。然后, 如图 19 所示, 将收容有稀释液的稀释液容 器 130 配置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 X 方向的大致中央, 并且将封入有气体的废液容器 131 配置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箭头 X2 方向侧。此外, 在稀释液容器 130 的开口部 130e 及废
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参照图 14) 上分别螺合有帽 130f 及 131f。
在此,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图 20 所示, 以从箱主体 111 的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覆盖稀释液容器 130 及废液容器 131 的方式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插入箱主体 111 的内部, 以进行保持及固定。具体来说, 首先, 以与箱主体 111 的箭头 Y2 方向侧的侧面 111b 相接的 状态插入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箭头 Y2 方向侧的侧面 113d。然后, 以与稀释液容器 130 的 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相接的方式插入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113b, 并 且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113b 插入废液容器 131 的箭头 X2 方向侧 的侧面与箱主体 1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111d 之间。另外, 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箭 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3c 插入稀释液容器 130 及废液容器 131 与箱主体 111 的箭头 Y2 方 向侧的侧面 111b 之间。
此时, 由于一对侧面 113b 的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且箭头 Y1 方向侧的角部被倒 角成曲线状, 因此可抑制卡在箱主体 111 的箭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1c 上的情况。而且, 由 于箭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3c 的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的 X 方向的两角部被倒角, 因此可 抑制卡在箱主体 111、 稀释液容器 130 及废液容器 131 上的情况。
然后, 如图 21 所示, 拉出位于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上面部 113a 的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的稀释液容器 130 的突出部 130b, 并且拉出废液容器 131 的突出部 131b。具体来 说, 用户通过将手指插入保持孔 113e 及 113f 的一对手指插入孔 113h 而抓住并拉出突出部 130b 及 131b。此时, 在使保持孔 113e 及 113f 的切口 113i 向 Z 方向错开的状态下, 拉出突 出部 130b 及 131b。然后, 如图 22 所示, 将稀释液容器 130 的卡定部 130d 及废液容器 131 的卡定部 131d 卡定在保持孔 113e 及 113f 的周边的上面部 113a 上。然后, 在容器支承部 件 114 的侧面部 114c 与箱主体 111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111e 相接的状态下, 将容器支 承部件 114 插入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箭头 X1 方向侧。
然后, 如图 3 所示, 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的箭头 X1 方向侧配置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此时, 将与在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Y1 方向侧形成的识别标志 113j 相对应的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配置在箭头 Y1 方向侧。而且, 将与在上面部 113a 的 Y 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的识别标志 113k 相对应的溶 血剂收容容器 121 配置在 Y 方向的大致中央。而且, 将与在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Y2 方向侧 形成的识别标志 113l 相对应的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配置在箭头 Y2 方向侧。此外, 在溶血 剂收容容器 120 的开口部 120b、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的开口部 121b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开口部 122b( 参照图 13) 分别螺合帽 120c、 121c 及 122c。
最后, 通过将盖部 112 的一对插入部 112b 插入一对插入孔 111m, 而如图 2 所示, 由 盖部 112 封闭箱主体 111 的开口部 111a( 参照图 3)。由此, 试剂装置 100 的组装结束。
接下来, 参照图 1 ~图 4、 图 8、 图 23 及图 24, 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顺序。
在搬运试剂装置 100 时, 如图 23 所示, 用户切离在箱主体 111 的侧面 111d 及侧面 111e 上设置的把手形成部 111p( 参照图 3) 而形成把手部 111r。然后, 用户在从 X 方向的 两侧支承试剂装置 100( 箱主体 111) 的状态下进行搬运。
另外, 在使用试剂装置 100 时, 从图 2 所示的状态开始, 如图 3 所示, 用户打开安装 在箱主体 111 上的盖部 112。此时, 用户切离卡定部形成部 111i 而形成卡定部 111k( 参照图 23)。然后, 如图 23 所示, 将盖部 112 的被卡定部 112a( 参照图 3) 卡定在卡定部 111k 上。
然 后, 取 下 分 别 与 开 口 部 120b、 121b、 122b、 130e 及 131e 螺 合 的 盖 120c、 121c、 122c、 130f 及 131f( 参照图 3)。此后, 用户以从箱主体 111 的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覆盖 开口部 111a 的方式配置试剂取出部件 103。此时, 将试剂吸引管 103f、 103g、 103h 及 103i 分别插入开口部 120b、 121b、 122b 及 130e, 并且将废液排出部 103e 的废液排出管 103j 插入 开口部 131e。
然后, 用户使检验物分析装置 2 工作, 由此, 如图 1 所示,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 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中收容的试剂, 和稀释液容器 130 中收容的稀释液 分别经由试剂取出部 103a、 103b、 103c 及 103d 和管 4a、 4b、 4c 及 4d 被送往检验物分析装置 2。然后, 在检验物分析装置 2 中, 在检验物 ( 未图示 ) 的分析中使用后, 经由管 4e 及废液 排出部 103e 作为废液收容到废液容器 131。
然后, 在检验物分析装置 2 中进行规定次数的检验物的分析, 由此, 当溶血剂收容 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中收容的试剂或稀释液容器 130 中收 容的稀释液几乎全部在检验物分析装置 2 中使用时, 检验物分析装置 2 显示指示更换试剂 装置 100 的内容的信息 ( 未图示 ), 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结束。此时, 由收容于溶血剂收容 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试剂和收容于稀释液容器 130 的稀 释液构成的废液, 被回收到废液容器 131 的主体部 131a。
然后, 用户在从试剂装置 100 取下试剂取出部件 103 后, 准备新的试剂装置 100, 能 够在新的试剂装置 100 上如图 1 那样安装试剂取出部件 103。然后, 如图 4 所示, 用户通过 将帽 120c、 121c、 122c、 130f 及 131f 分别与开口部 120b、 121b、 122b、 130e 及 131e( 参照图 23) 螺合而进行封闭。
然后, 如图 2 所示, 用户通过盖部 112 封闭箱主体 111 的开口部 111a。并且, 将使 用后的试剂装置 100 保管在规定的地方, 将试剂装置 100 整体一起废弃或仅将回收到废液 容器 131 内的废液另外废弃。
此外, 在另外废弃回收到废液容器 131 内的废液时, 如图 3 所示, 用户首先打开安 装于箱主体 111 的盖部 112。然后, 如图 24 所示, 切离在箱主体 111 的侧面 111d 上设置的 缺口形成部 111n( 参照图 23) 而形成缺口 111o, 并且取下与废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螺 合的帽 131f( 参照图 3)。然后, 用户使试剂容器 1000 倾斜, 以使在箱主体 111 的箭头 X2 方 向侧形成的侧面 111d 低于在箭头 X1 方向侧形成的侧面 111e。由此, 废液容器 131 的废液 朝箱主体 111 的侧面 111d 的大致中央的方向排出到外部。此时, 废液容器 131 的废液经由 缺口 111o 从废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排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设置以将开口部 130e 及 131e 配置在规定位置 的方式保持稀释液容器 130 和废液容器 131 的容器保持部件 113, 即使在输送等时试剂装置 100 倾斜的情况下, 也能够通过容器保持部件 113 抑制稀释液容器 130 的开口部 130e 及废 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偏离规定位置的情况。由此, 能够抑制难以将试剂吸引管 103i 及废液排出管 103j 分别插入开口部 130e 及 131e 的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 容易处理。而 且, 在使用大量的稀释液时, 稀释液容器 130 需要构成为比较大的容量。如此, 稀释液容器 130 的重量增大, 在输送等时试剂装置 100 倾斜的情况下, 稀释液容器 130 容易偏离规定位置,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结构, 能够抑制此种位置偏移。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倒角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一对侧面 113b 的下方且箭头 Y1 方向侧的角部形成为曲线状, 由此, 在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插入箱主 体 111 的内部以进行固定及保持时, 能够抑制侧面 113b 的下方的角部卡在箱主体 111 的箭 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1c 上的情况。由此, 能够容易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插入箱主体 111。 而且, 与倒角成直线状的情况相比, 能够更容易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插入箱体。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侧面 113c 形成为顶点 位于下方、 底边位于上方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 由此在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插入箱 主体 111 的内部以进行固定和保持时, 能够抑制侧面 113c 的下方的角部卡在箱主体 111、 稀释液容器 130 以及废液容器 131 上。由此, 能够容易地将容器保持部件 113 插入箱主体 111。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在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前, 在废液容器 131 中 封入气体 ( 斜线部分 ), 并且通过帽 131f 封闭开口部 131e, 由此, 在输送等时, 通过废液容 器 131 的缓冲作用能够缓和施加给稀释液容器 130 的冲击。由此, 能够抑制冲击引起的稀 释液容器 130 的破损。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在容器支承部件 114 的支承部 114a 上配置溶 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时, 以使开口部 120b、 121b 及 122b 的高度位置与由容器保持部件 113 保持的稀释液容器 130 的开口部 130e 及废液容 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的高度位置成为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方式设置脚部 114b, 由此与开 口部 120b、 121b、 122b、 130e 及 131e 的高度位置的差较大地不同的情况相比, 能够抑制难以 将试剂吸引管 103f、 103g、 103h、 103i 及废液排出管 103j 分别插入开口部 120b、 121b、 122b、 130e 及 131e 的情况。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将稀释液容器 130 配置成由配置于箭头 X1 方向侧的容器支承部件 114 和配置于箭头 X2 方向侧的废液容器 131 在 X 方向进行夹持, 能够通过容器支承部件 114 和废液容器 131 缓和在输送等时施加给稀释液容器 130 的冲 击。由此, 能够抑制冲击引起的稀释液容器 130 的破损。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在与配置有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 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的位置相对应的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缘 部上, 形成蓝色的识别标志 113j、 绿色的识别标志 113k 及红色的识别标志 113l, 从而在设 有识别标志 113j、 113k 及 113l 的部位, 分别配置设有与识别标志 113j 相对应的识别标志 120a 的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配置设有与识别标志 113k 相对应的识别标志 121a 的溶血剂 收容容器 121, 并且配置设有与识别标志 113l 相对应的识别标志 122a 的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即可。由此, 能够抑制将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 配置在错误的位置上的情况。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将盖部 112 的被卡定部 112a 卡定在箱主 体 111 的卡定部 111k 上来维持箱主体 111 的打开了开口部 111a 的状态, 由此, 在试剂装置 100 的使用中等, 通过卡定部 111k 和被卡定部 112a, 能够抑制盖部 112 封住开口部 111a 的 情况, 从而能够抑制由于盖部 112 封住开口部 111a 而妨碍作业的情况。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在箱主体 111 的侧面 111d 的上端部附近且 Y 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缺口形成部 111n, 而从缺口形成部 111n 形成缺口 111o, 由此, 在用户排出废液时, 能够以使从废液容器 131 排出的废液通过缺口 111o 的部分的方式进行 排出。 由此, 能够抑制排出的废液附着在箱主体 111 的侧面 111d 上的情况。 而且, 由于在形 成缺口 111o 前未设置缺口 111o, 因此能够抑制试剂装置 100 的试剂及废液经由缺口 111o 附着于用户的情况。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在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X1 方向的缘部附近, 形成用于保持稀释液容器 130 的突出部 130b 的保持孔 113e, 并且在上 面部 113a 的箭头 X2 方向的缘部附近形成用于保持废液容器 131 的突出部 131b 的保持孔 113f, 由此, 仅通过利用保持孔 113e 及 113f 保持突出部 130b 及 131b, 就能够容易将开口部 130e 及 131e 保持在规定位置。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箱主体 111、 容器保持部件 113 及容器支承部 件 114 由瓦楞纸板形成, 由此, 能够容易再利用, 因此, 与使用塑料容器等的情况相比, 能够 减小对环境的负荷 ( 坏影响 )。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稀释液容器 130 和废液容器 131 由大致相同 的容器构成, 由此, 不用使试剂装置 100 过大, 就能够将从稀释液容器 130 向检验物分析装 置 2 供给而使用后的试剂及稀释液作为废液回收到废液容器 131。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金属制的板 103k 将试剂吸引管 103i 及 废液排出管 103j 固定及保持为位置不相互变化, 由此, 能够抑制稀释液容器 130 的开口部 130e 及废液容器 131 的开口部 131e 偏离规定的位置的情况,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 能够将试 剂吸引管 103i 及废液排出管 103j 固定成分别与开口部 130e 及 131e 的规定的位置相对应。 由此, 能够更容易将试剂吸引管 103i 及废液排出管 103j 分别插入开口部 130e 及 131e。
( 第二实施方式 )
接下来, 参照图 25 ~ 41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 对与第一实施 方式不同的预先形成有缺口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 参照图 25 ~图 38, 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 200 的整体结构。
如图 25 所示, 第二实施方式的试剂装置 200 在取下下述容器收容部 210 的盖部 212 的状态下经由试剂取出部件 203 与分析血液的检验物分析装置 2 连接。 而且, 试剂装置 200 包括试剂容器 2001 和在试剂容器 2001 的各试剂收容容器内收容的试剂。 如图 28 所示, 试剂容器 2001 包括 : 箱体 200 ; 配置在箱体 200 的内部的内装部件 ( 容器保持部件 )213 ; 配 置在内装部件 213 与箱体 200 的内底面之间的下衬垫 214 ;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以及 221 ; 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 稀释液容器 230 ; 废液容器 231。箱体 200 包括 : 位于下部 ( 箭头 Z1 方向侧 )、 上端侧 ( 箭头 Z2 方向侧 ) 打开的箱主体 211 ; 通过从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覆 盖箱主体 211, 而能够以封闭箱主体 211 的上端的方式安装在箱主体 211 上的盖部 212。如 图 26 所示, 箱主体 211 具有 X 方向约 360mm、 Y 方向约 200mm 以及 Z 方向约 200mm 的尺寸。
另外, 在箱主体 211 的内部配置有 : 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1 方向侧配置的溶血剂 收容容器 220 及 221 ; 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1 方向侧配置的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 在箱主体 211 的 X 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的稀释液容器 230( 参照图 28) ; 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 向侧配置的废液容器 231( 参照图 28)。
另外, 如图 25 所示, 在使用试剂装置 200 时, 从箱主体 211 取下盖部 212, 并且以从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覆盖箱主体 211 的方式配置试剂取出部件 203。在该试剂取出部 件 203 上以分别对应于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稀释液容器 230 及 废液容器 231 的方式形成有试剂取出部 203a、 203b、 203c、 203d 以及废液排出部 203e。而 且, 试剂取出部 203a、 203b 及 203c 分别包含用于吸引试剂的试剂吸引管 203g, 并且试剂取 出部 203d 包含用于吸引稀释液的试剂吸引管 203i。而且, 废液排出部 203e 包含用于排出 废液的废液排出管 203j。 而且, 试剂取出部 203a、 203b、 203c、 203d 及废液排出部 203e 固定 在金属制的板 203k 上。
在此,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图 27 及图 28 所示, 箱主体 211 的侧面 211a 分别设置 在箭头 X1 方向侧、 箭头 X2 方向侧、 箭头 Y1 方向侧、 箭头 Y2 方向侧。而且, 在箱主体 211 的 侧面 211a 中, 在距废液容器 231 的下述的开口部 231b 最近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的上端设有缺口 211b。如图 31 所示, 该缺口 211b 形成在侧面 211a 的上端的 Y 方向上的中 央部, 并且以宽度 W1 形成为占据侧面 211a 的上端的约一半。如图 32 所示, 该缺口 211b 的 宽度 W1 大于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的宽度 W2, 并且缺口 211b 以与废液容器 231 的开 口部 231b 的宽度 W2 的整个区域重叠的方式设置。另外, 缺口 211b 具有 Y 方向的边的长度 大于 Z 方向的边的长度的大致长方形形状。而且, 缺口 211b 的底部 211c 在 Z 方向上具有 高度 H1。
另外, 如图 28 ~图 30 所示, 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及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1d 上分别设有把手部 211e 及 211f。如图 31 所示, 该把手部 211e 在箱主 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的缺口 211b 的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通过切割成 在 Y 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而形成。而且, 如图 30 所示, 把手部 211f 在与把手部 211e 的 形成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通过切割成在 Y 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而形成。
另外, 如图 28 及图 29 所示, 盖部 212 以从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覆盖箱主体 211 的方式安装在箱主体 211 上, 由此, 构成为以覆盖设有缺口 211b 的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 向侧的侧面 211a 和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1d 的方式进行安装。而且, 在盖 部 212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2a 的中央下端以及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2b 的中央下 端分别设有卡定部 212c 及 212d。该卡定部 212c 及 212d 构成为, 在以覆盖箱主体 211 的 上面的方式将盖部 212 安装在箱主体 211 上的状态下, 能够分别与把手部 211e 及 211f 卡 合。而且, 卡定部 212c 及 212d 分别具有与把手部 211e 及 211f 的上部接触的接触部 212e 及 212f。
另外, 如图 29 所示, 在以覆盖箱主体 211 的上面的方式将盖部 212 安装在箱主体 211 上时, 卡定部 212c 及 212d 分别折弯。由此, 接触部 212e 及 212f 与把手部 211e 及 211f 的上部接触, 并且卡定部 212c 的前端部 212g 及卡定部 212d 的前端部 212h 分别在箱主体 211 的内侧卡定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及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1 方向侧 的侧面 211d 上。其结果, 卡定部 212c 卡定在把手部 211e 和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 的侧面 211a 上, 并且卡定部 212d 卡定在把手部 211f 和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 面 211d 上。
另外, 盖部 212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2a 的下端部及盖部 212 的箭头 X1 方向 侧的侧面 212b 的下端部分别位于与把手部 211e 及 211f 的上部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 用 户的手 ( 未图示 ) 容易钩在把手部 211e 及 211f 上, 因此能够抑制下述的侧面部 213g 及213h 从箱主体 211 的内部封住把手部 211e 及 211f 的长孔而引起的用户 ( 未图示 ) 难以搬 运试剂装置 200( 参照图 26 及图 28) 的情况。
另外, 如图 33 所示,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分别包括用 于取出内部的试剂的开口部 220a、 221a 及 222a 和分别与开口部 220a、 221a 及 222a 螺合的 帽 220b、 221b 及 222b。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图 34 所示, 稀释液容器 230 具有收容稀释液的主体部 230a 和开口部 230b。而且, 废液容器 231 由与稀释液容器 230 相同的容器构成, 具有回收 废液的主体部 231a 和开口部 231b。
另外,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分别由具有 柔软性的塑料构成。由此,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能够与收容的稀释液的容量相对 应地进行变形, 并且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能够与回收的废液的容量相对应地进行变 形。而且,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分别由具有内衬 230d(231d) 的所谓方形袋构成。由此,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 体部 231a 分别构成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自行直立。此时,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分别具有高度 H2。
另外, 如图 27 及图 35 所示, 稀释液容器 230 的开口部 230b 及废液容器 231 的开 口部 231b 分别位于箱主体 211 的上部, 并且位于箱主体 211 的 Y 方向的中心。而且, 如图 35 所示, 在开口部 230b 及 231b 中分别插入有试剂取出部件 203 的试剂取出部 203d( 试剂 吸引管 203i) 及废液排出部 203e( 废液排出管 203j)。而且, 如图 32 所示, 废液容器 231 的 开口部 231b 在 Y 方向上具有宽度 W2。
在此,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图 27 及图 35 所示, 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配置 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附近, 并且配置于在 X 方向上与缺口 211b 相对 向的位置上。
另外, 在使用试剂装置 200 前, 如图 35 所示, 在稀释液容器 230 内收容约 4L 的稀 释液作为试剂, 而废液容器 231 内什么也没收容。另一方面, 如图 36 所示, 在使用试剂装置 200 后, 在稀释液容器 230 内基本上未收容稀释液, 而在废液容器 231 内收容有包含溶血剂 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试剂和稀释液容器 230 的稀释液在内的不足 5L 的废液。此时, 通过在能够收容约 5L 的液体的稀释液容器 230 中收容约 4L 的稀释液, 能够 抑制因在废液容器 231 中回收 5L 以上的废液而引起的废液从废液容器 231 溢出的情况。
另外, 在试剂装置 200 的使用前及使用后, 如图 28 及图 34 所示, 在开口部 230b 及 231b 上分别螺合帽 230c 及 231c。
另外, 如图 28 及图 29 所示, 容器收容部 210 的内装部件 213 固定及保持在箱主体 211 的内部。而且, 在内装部件 213 的上部 ( 箭头 Z2 方向侧 ) 形成有 : 在箭头 X1 方向侧设 置的第一支承面 213a ; 在比第一支承面 213 靠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且箭头 X2 方向侧设 置的第二支承面 213b。而且, 如图 28 所示, 在第一支承面 213a 上从箭头 Y1 方向侧开始依 次排列配置有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由此, 如图 29 所示, 溶血剂 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底面 ( 箭头 Z1 方向侧的面 ) 分别位于比稀释 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的底面靠上方 ( 箭头 Z2 方向 ) 一侧。而且, 如图 27 所示, 在第 一支承面 213a( 参照图 35) 的上面配置有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的状态下,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开口部 220a、 221a 及 222a 分 别位于比箱主体 211 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图 28 及图 35 所示, 第二支承面 213b 由与 Z 方向垂直 的平面构成, 在 Z 方向上具有高度 H3( 参照图 35)。而且, 第二支承面 213b 的高度 H3 与缺 口 211b 的底部 211c 的高度 H1 相同。即, 内装部件 213 的第二支承面 213b 与缺口 211b 的 底部 211c 形成为同一面。
另外, 如图 37 所示, 在第二支承面 213b 上设有在箭头 X1 方向侧形成的支承部 213c 和在箭头 X2 方向侧形成的支承部 213d。而且, 如图 35 所示, 在稀释液容器 230 的开 口部 230b 的下端部 ( 主体部 230a 的上端部 ) 插入支承部 213c 的状态下, 稀释液容器 230 的开口部 230b 卡定在支承部 213c 上。而且, 在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的下端部 ( 主 体部 231a 的上端部 ) 插入支承部 213d 的状态下, 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卡定在支承 部 213d 上。由此, 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分别在开口部 230b 及 231b 露出到第二 支承面 213b 的上方的状态下, 由第二支承面 213b 支承。
另外, 如图 35 所示, 在稀释液容器 230 的开口部 230b 位于比主体部 230a 的中央部 靠箭头 X1 方向侧的位置的状态下, 稀释液容器 230 在箱主体 211 中由第二支承面 213b 的 支承部 213c 支承。而且, 如图 36 所示, 在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位于比主体部 231a 的中央部靠箭头 X2 方向侧的位置的状态下, 废液容器 231 在箱主体 211 中由第二支承面 213b 的支承部 213d 支承。 另外, 如图 35 及图 36 所示, 第二支承面 213b 的高度 H3 比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 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的高度 H2( 参照图 34) 稍大。由此, 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分别构成为, 在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 部 231a 产生变形的状态下, 由支承部 213c 及 213d 以吊起的状态进行支承。而且, 如图 28 所示,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的底面的一部分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的底 面的一部分, 分别通过未图示的粘结带在箱主体 211 的内部固定于在箭头 Z1 方向侧配置的 下衬垫 214 上。由此, 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能够分别保持在箱主体 211 的内部。
另外, 如图 37 及图 38 所示, 支承部 213c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内周面及支承部 213d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内周面分别形成为具有多个凹凸部分。而且, 如图 38 所示, 在稀释液容 器 230 的开口部 230b 的外周面及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突起 部。由此, 能够分别卡定支承部 213c 及 213d 的凹凸部分与开口部 230b 及 231b 的外周面 的突起部。其结果, 在用户 ( 未图示 ) 取下分别安装在开口部 230b 及 231b 上的帽 230c 及 231c( 参照图 34) 时, 能够抑制因使帽 230c 及 231c 旋转的力使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移动而引起的难以取下帽 230c 及 231c 的情况。
另外, 如图 37 所示, 在支承部 213c 的箭头 X2 方向侧及支承部 213d 的箭头 X1 方 向侧分别设有切口 213e 及 213f。通过该切口 213e, 第二支承面 213b 的支承部 213c 的箭 头 X2 方向侧能够向上方 ( 图 28 的箭头 Z2 方向侧 ) 变形, 并且通过切口 213f, 第二支承面 213b 的支承部 213d 的箭头 X1 方向侧能够向上方变形。由此, 如图 28 所示, 在用户从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将稀释液容器 230 安装在第二支承面 213b 的支承部 213c 上时, 通过使 支承部 213c 的箭头 X2 方向侧向上方变形, 能够容易将稀释液容器 230 的开口部 230b 插入 支承部 213c。而且, 在用户从下方将废液容器 231 安装在第二支承面 213b 的支承部 213d
上时, 通过使支承部 213d 的箭头 X1 方向侧向上方变形, 能够容易将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插入支承部 213d。
另外, 如图 37 所示, 在内装部件 213 的箭头 X2 方向侧及箭头 X1 方向侧, 分别以沿 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及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1d 的方式设有侧面部 213g 及 213h。如图 35 所示, 该侧面部 213g 及 213h 分别配置成, 从箱主体 211 的内部封住 把手部 211e 及 211f 的被切割成长孔形状的部分。由此, 能够抑制用户 ( 未图示 ) 经由把 手部 211e 及 211f 与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试剂、 稀释液容器 230 的稀释液或废液容器 231 的废液相接触的情况。而且, 侧面部 213g 通过与第二支承面 213b 的箭头 X1 方向侧一体形成, 而构成为侧面部 213g 的上端部的高度 H3 与第二支承面 213b 的高度 H3 相同。
另外, 如图 28 所示,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以相互邻接的状态配置在由内装部件 213 和下衬垫 214 形成的内部区域 A( 参照图 29) 的 内部。具体来说, 该内部区域 A 是通过由内装部件 213 的箭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部 213i、 内 装部件 213 的箭头 Y2 方向侧的侧面部 213j、 位于内装部件 213 的箭头 X1 方向侧且位于第 一支承面 213a 与第二支承面 213b 之间的侧面部 213k、 内装部件 213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 面部 213g、 下衬垫 214 围成的区域构成的。而且, 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分别配置 为, 在内部区域 A 的内部与侧面部 213i 及 213j 相接。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箱主体 211 的内部区域 A 构成为, 具有大致装满稀释液 的状态的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的容量与大致装满废液的状态的废液容器 231 的 主体部 231a 的容量相加的总计容量的约四分之三的容量。而且, 如图 35 所示, 在试剂装置 200 的使用前 ( 初始状态 ), 箱主体 211 的内部区域 A 中的废液容器 231 所占的容量小于稀 释液容器 230 所占的容量, 并且如图 36 所示, 在试剂装置 200 的使用后, 箱主体 211 的内部 区域 A 中的稀释液容器 230 所占的容量小于废液容器 231 所占的容量。此外, 第二实施方 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接下来, 参照图 25 ~图 29、 图 35、 图 36 及图 39 ~图 41, 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 的试剂装置 200 的使用顺序。
首先, 如图 26 所示, 在试剂装置 200 的使用前, 盖部 212 以覆盖箱主体 211 的上面 的方式安装在箱主体 211 上。而且, 如图 28 所示, 在废液容器 231 中未收容废液。
接下来, 在使用试剂装置 200 时, 用户 ( 未图示 ) 取下在箱主体 211 上安装的盖部 212, 并且取下与开口部 220a、 221a、 222a、 230b 及 231b 分别螺合的帽 220b、 221b、 222b、 230c 及 231c。然后, 如图 25 及图 35 所示, 用户以从上方 ( 箭头 Z2 方向侧 ) 覆盖箱主体 211 的 方式配置试剂取出部件 203。然后, 将试剂取出部件 203 的试剂吸引管 203g 分别插入开口 部 220a、 221a 及 222a, 并且将试剂吸引管 203i 插入开口部 230b。而且, 将废液排出管 203j 插入开口部 231b。
然后, 在用户使检验物分析装置 2 工作时, 如图 39 所示, 在检验物分析装置 2( 参 照图 25) 中进行检验物 ( 未图示 ) 的分析, 通过减少在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中收 容的稀释液, 而减小内部区域 A 中的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所占的容量的比例。另 一方面, 通过增加在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中回收的废液, 而增大内部区域 A 中的废 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所占的容量的比例。由此,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所占的容量的减少量, 由以与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相邻接的状态配置的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占据。
然后, 在试剂装置 200 的使用结束时, 如图 36 所示, 在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中回收有废液, 该废液的量与在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中分别收 容的试剂和在稀释液容器 230 中收容的稀释液相加的量大致相同。
然后, 用户通过将帽 220b、 221b、 222b、 230c 及 231c 分别与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的 开口部 220a、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1 的开口部 221a、 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开口部 222a、 稀释 液容器 230 的开口部 230b 及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螺合而进行封闭。
然后, 如图 26 所示, 用户以从上方覆盖箱主体 211 的方式将盖部 212 安装在箱主 体 211 上。 此时, 以使盖部 212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2a 的下端部及盖部 212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2b 的下端部分别位于与把手部 211e 及 211f 的上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的方式, 将盖部 212 安装在箱主体 211 上。最后, 用户在将盖部 212 的卡定部 212c 及 212d 的前端部经由把手部 211e 及 211f( 参照图 28) 插入箱主体 211 的内部的状态下折弯卡定 部 212c 及 212d。由此, 如图 29 所示, 卡定部 212c 在把手部 211e 和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上进行卡定, 并且卡定部 212d 在把手部 211f 和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1d 上进行卡定。而且, 使用后的试剂装置 200 在规定的地方进行保管。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在将回收到使用后的试剂装置 200 的废液容器 231 内的 废液与试剂装置 200 分别废弃时, 用户取下在箱主体 211 上安装的盖部 212, 并且取下与开 口部 231b 螺合的帽 231c。然后, 如图 40 及图 41 所示, 用户以使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 侧的侧面 212a 低于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2b 的方式、 使试剂装置 200( 容器收容部 210) 向 X 方向倾斜。由此, 废液容器 231 的废液朝向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2a 的大致中央方向排出到外部。此时, 废液容器 231 的废液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 侧面 211a 中通过废液的排出路径, 从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排出, 该废液的排出路径 由以与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的整个区域重叠的方式设置的缺口 211b 的上方和缺口 211b 的被切除部分构成。此外,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使用顺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将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配置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附近且在 X 方向上与缺口 211b 相对向的位置上, 在用户 使试剂装置 200( 容器收容部 210) 向 X 方向倾斜而从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排出废 液时, 从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排出的废液通过缺口 211b 的被切除的部分, 因此能够 抑制排出的废液附着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上的情况。由此, 能够抑 制废液附着在用户上的情况。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在侧面 211a 的上端的 Y 方向的中央部形 成缺口 211b, 用户能够不使废液附着在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上而容易 将废液从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排出, 所述废液容器 231 的开口部 231b 以位于箱主 体 211 的上部及箱主体 211 的 Y 方向中心的方式构成。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将内装部件 213 的第二支承面 213b 与缺 口 211b 的底部 211c 构成为同一平面, 而不用在由缺口 211b 的上方和缺口 211b 的被切除部 分构成的废液的排出路径上配置内装部件 213 的第二支承面 213b, 因此在从废液容器 231 排出废液时, 能够抑制废液附着于第二支承面 213b 的情况。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通过利用能够根据收容的液体 ( 稀释液及废 液 ) 的容量而变形的具有柔软性的塑料分别构成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 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并且以相互邻接的状态通过内装部件 213 的支承部 213c 及 213d 分 别支承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能够分别由支承部 213c 及 213d 支承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由此, 能够保持相互邻接的状态, 并能够根据收容的液体容量分别进 行变形。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箱主体 211 的内部区域 A 构成为, 具有将大致 装满稀释液的状态下的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的容量与大致装满废液的状态下的 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的容量相加的总计容量的约四分之三的容量, 在试剂装置 200 的使用前 ( 初始状态 ), 箱主体 211 的内部区域 A 中的废液容器 231 所占的容量小于稀释液 容器 230 所占的容量, 并且通过在检验物分析装置 2 中进行检验物的分析, 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所占的容量的减少量由以与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邻接的状态配置 的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所占据, 由此, 不必为了收容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而在箱主体 211 的内部区域 A 中确保稀释液容器 230 的大致装满稀释液的状态下的容量与 废液容器 231 的大致装满废液的状态下的容量相加的总计容量。由此, 能够抑制试剂装置 200 的大型化。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在稀释液容器 230 的主体部 230a 及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产生变形的状态下, 分别通过支承部 213c 及 213d 以吊起的状态支承稀 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由此, 能够抑制可根据收容的液体 ( 稀释液及废液 ) 的容量 而变形的具有柔软性的稀释液容器 230 的底面及废液容器 231 的底面由于各自的自重和收 容的液体的重量而扩大的情况。尤其是能够抑制因稀释液容器 230 的底面扩大而引起的到 最后难以用尽稀释液容器 230 的稀释液的情况。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在盖部 212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2a 的 中央下端及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 212b 的中央下端, 在以覆盖箱主体 211 的上面的方式将 盖体 212 安装在箱主体 211 上的状态下, 分别设置能够与把手部 211e 及 211f 卡合的卡定 部 212c 及 212d, 由此, 能够使盖部 212 卡定在箱主体 211 的侧面 211a 及 211d 上, 因此在盖 部 212 覆盖箱主体 211 的缺口 211b 的状态下搬运试剂装置 200 时, 即使在不小心掉落试剂 装置 200 的情况下, 也能够抑制盖部 212 从箱主体 211 脱落的情况。由此, 能够抑制因盖部 212 从箱主体 211 脱落而引起的试剂、 稀释液及废液附着于用户的情况。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废液容器 231 由与稀释液容器 230 相同的容 器构成, 由此, 无需分别设计稀释液容器 230 和废液容器 231。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底面分别位于比稀释液容器 230 及废液容器 231 的底面更靠上方侧的位置, 由此, 由 于检验物分析装置 2 中使用的稀释液的使用量与溶血剂及染色剂的使用量不同, 即使在稀 释液容器 230 与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容量不同的情况下, 也 能够以稀释液容器 230 与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的上端的高度大 致相同的方式配置稀释液容器 230 与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 器 222 具有相同的形状, 能够收容大约 250mL 的液体, 由此, 无需分别设计溶血剂收容容器220、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此外,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
此外, 应该可以考虑到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方面只不过是例示而并未进行 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表示, 并进一 步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例如,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 在试剂装置 100(200) 中, 例示了四种试剂 ( 血红蛋白测定用的试剂、 白血球分类测定用的试剂、 网状红血球测定用的试剂及稀释液 ) 收容在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2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121(221)、 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222) 及 稀释液容器 130(230) 中的示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中, 在试剂装置中收 容于试剂收容容器的试剂的种类并不局限于四种。 即, 在试剂装置中, 可以在试剂收容容器 中仅收容一种试剂, 也可以在多个试剂收容容器中收容四种以外的多个试剂。 而且, 在试剂 装置中, 也可以将多个试剂混合收容在一个试剂收容容器中。
另外,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在废液容器 131(231) 中将开口部 131e(231b) 仅设置在一个部位的例子,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在废 液容器中分别设置回收用的开口部和排出口。
另外,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通过使箱主体 111 与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 Y 方向的间隙充分小而在 Y 方向上在箱主体 111 的内部保持及固定容器保持部件 113 的例 子,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 只要是在箱体的内部固定及保持容器保持部件 的结构, 也可以是其它结构。 例如, 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粘结在箱体的内部固定及保持容器保 持部件。
另外,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通过保持孔 113e( 支承部 213c) 及 保持孔 113f( 支承部 213d) 将稀释液容器 130(230) 的开口部 130e(230b) 及废液容器 131(231) 的开口部 131e(231b) 配置在规定位置的示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本 发明中, 只要是将开口部配置在规定位置的结构, 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 也可以构成为 通过利用粘结将稀释液容器及废液容器固定在容器保持部件上, 而将开口部配置在规定位 置。
另外,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一对侧面 113b 的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且箭头 Y1 方向侧的角部通过倒角而形成为曲线状, 并且通过对箭头 Y1 方向侧的侧面 113c 的下方 ( 箭头 Z1 方向侧 ) 的 X 方向的两角部进行倒角, 而将侧面 113c 形成为顶点位于下 方、 底边位于上方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的示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 中, 只要是侧面下方的至少一个角部被倒角, 则并不局限于曲线状或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 形状。
另外,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在上面部 113a 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缘部上形 成蓝色的识别标志 113j、 绿色的识别标志 113k 及红色的识别标志 113l( 第二识别标志 ) 的 示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 只要是与配置有溶血剂收容容器及染色剂收 容容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也可以在上面部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缘部以外的容器保持部 件的部分上形成第二识别标志。而且, 也可以不在容器保持部件而在与配置有溶血剂收容 容器及染色剂收容容器的位置相对应的箱体的箭头 X1 方向侧的侧面的位置形成第二识别 标志。另外,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以占据箱主体 211 的箭头 X2 方向侧的侧面 211a 的上端的大约一半的方式将箱主体 211 的缺口 211b 设置在侧面 211a 的中央上端的示 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也可以形成为缺口占据箱主体部的侧面的整个上端。而且, 缺口设置在废液容器的开口部附近且与开口部相对向的部分上即可, 也可以不设置在箱主 体部的侧面的中央。
另外,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内装部件 213 的第二支承面 213b 与缺口 211b 的底部 211c 形成为齐面的示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内装部件的第二支承面的 高度 H3 在缺口的底部的高度 H1 以下即可。而且, 位于废液容器的开口部与缺口之间的内 装部件的第二支承面的部分在缺口的底部的高度 H1 以下就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因此 也可以将内装部件的第二支承面中的未位于废液容器的开口部与缺口之间的部分构成为 具有大于缺口的底部的高度 H1 的高度。
另外,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在废液容器 231 的主体部 231a 中回收与将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0、 溶血剂收容容器 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222 所收容的试剂和稀释液容 器 230 所收容的稀释液相加的量大致等量的废液的示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废液 容器中回收的废液也可以包括从试剂装置未包含的容器送出而在检验物分析装置中使用 的试剂。此时, 需要使废液容器中回收的废液的量不超过废液容器的容量 ( 约 5L)。 另外,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废液容器 131(231) 由与稀释液容器 130(230) 相同的容器构成的情况,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废液容器也可以是与稀释液 容器不同的容器。
另外,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溶血剂收容容器 120(220)、 溶血剂收 容容器 121(221) 及染色剂收容容器 122(222) 具有相同形状, 能够收容约 250mL 液体的结 构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溶血剂收容容器与染色剂收容容器也可以不具有相同的 容量及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