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棉水刺生产工艺及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织造布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染色棉水刺生产工艺及产品。背景技术 水刺产品一般采用天然棉花为原料, 利用高压水针喷射棉花纤维网, 使纤维网中 的纤维充分缠结而成。其因原料充足、 处理简单、 且柔软、 吸水性好等优点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 染色棉水刺产品的生产工艺是 : 清花 - 脱脂 - 漂白 - 烘干 - 梳理 - 铺网 - 水刺 - 烘 干 - 染色 - 成品卷取, 在这种生产方法中, 由于水刺后的棉纤维缠结在一起初步形成具有纹 路的水刺产品, 在对其染色时需对整块的水刺产品进行染色, 需较多的染料, 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节省生产成本的染色棉水刺生产工 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提供一种染色棉水刺生产工艺, 其工 艺步骤如下 :
(1) 清花 : 将原棉进行除杂 ;
(2) 脱脂 : 将清花后的原棉上的蜡质和油脂除掉 ;
(3) 漂白 : 获得漂白棉 ;
(4) 染色 : 将至少一部分漂白棉染色获得染色棉 ;
(5) 第一次烘干 : 将步骤 (4) 中的染色棉中的水分除去 ;
(6) 梳理 : 将步骤 (3) 和 (5) 中获得的棉花开松和梳顺形成棉网 ;
(7) 铺网 : 将梳理而成的棉网按其棉纤维的方向往复交错叠合后铺开 ;
(8) 水刺 : 利用高压水流对棉网进行缠结 ;
(9) 第二次烘干 : 除去水刺后的棉网中的水分 ;
(10) 成品卷取。
进一步地, 所述漂白工序后染色前还包含将漂白棉烘干的工序。
进一步地, 所述染色工序中获得的染色棉至少为一种颜色的染色棉。
进一步地, 所述梳理工序中将步骤 (3) 和 (5) 中的棉花混合后进行开松和梳顺形 成棉网。
或者, 所述梳理工序中将步骤 (3) 和 (5) 中的棉花按颜色的不同分别进行开松和 梳顺形成棉网。
进一步地, 所述铺网工序中棉网按颜色的不同交叉叠合。
更进一步地, 所述水刺处理过程包括预水刺、 平网水刺和转鼓水刺相结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染色棉水刺产品, 其包括多层染色棉纤维。
进一步地, 所述染色棉纤维包含多种颜色。
或者, 所述染色棉纤维为一种颜色。本发明适用于非织造布技术领域, 提供了一种染色棉水刺生产工艺及产品, 其包 括以下工艺步骤 : 清花 - 脱脂 - 漂白 - 染色 - 第一次烘干 - 梳理 - 铺网 - 水刺 - 第二次烘 干 - 成品卷取。由上述工艺获得的染色棉水刺产品具有多层染色棉纤维, 每层染色棉纤维 包含多种颜色, 也可为一种颜色。本发明将传统染色棉水刺生产工艺中的先水刺后染色变 为先染色后水刺, 传统工艺中, 水刺后的棉纤维缠结在一起初步形成具有纹路的染色棉水 刺产品, 在对其染色时需对整块的染色棉水刺产品进行染色, 而本发明中的先染色后水刺, 只需对水刺前的部分棉纤维进行染色, 然后将未染色的棉纤维与染色纤维混合后梳理并铺 网或者分开梳理后交叉铺网, 最后通过水刺处理使不同颜色的棉纤维充分缠结而使颜色分 布均匀, 从而可获得具有不同风格的染色棉水刺产品, 同时也达到了采用较少的染料获得 较好染色效果的目的, 同传统工艺相比, 节省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染色棉水刺生产工艺流程图 ; 图 2 是本发明的一种染色棉水刺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 图 3 是本发明的另一种染色棉水刺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
如图 2 所示, 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染色棉水刺产品 1, 其包括多层染色棉纤维 11, 每层染色棉纤维 11 由具有混合色的单纤维 111 相互交叉分布而成。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生产上述染色棉水刺产品 1 的生产工艺, 包括以 下工艺步骤 :
(1) 备料 : 将原棉即纯天然的去籽皮棉准备好, 以备使用。
(2) 清花 : 利用清花机清除原棉中的杂质、 疵点, 该步骤为公知技术, 同现有技术 相同。
(3) 脱脂 : 将棉纤维上的蜡质和油脂除掉, 增强棉纤维的吸水性, 该步骤与现有技 术中的脱脂工艺相同。
(4) 漂白 : 获得具有更高白度的漂白棉, 该步骤也与现有技术中的漂白工艺相同。
(5) 第一次烘干 : 采用烘干机对漂白棉进行烘烤获得干燥的漂白棉。常用烘干机 为平网或圆网干燥型烘干机, 利用烘干机内排气风机排出的热气使漂白棉的水分蒸发。烘 棉时, 将漂白棉充分撕碎, 铺平喂入烘干机中, 以保证干湿均匀。
(6) 染色 : 将烘干后的漂白棉中的一部分染色获得染色棉。这一部分用来染色的 漂白棉可以染成一种颜色, 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开染成不同的颜色。当然也可以将烘干 后的漂白棉全部染色一种或多种颜色。在给棉花染色时一般使用经轴染色机。经轴染色机 包含主、 付两个染液循环过程。 在 “主循环” 过程中, 已配制好的染料液经过热交换器加热之 后, 在主泵的作用下通过染液喷射口喷出, 染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会完全渗过穿透棉花, 然
后再进入热交换器进行下一个付循环。而在 “付循环” 中, 染缸体内的染液在加温过程中, 体积膨胀, 染液进入料桶, 在加料泵的作用下再进入染液的喷射口开始下一个主循环, 不断 进行上述的循环染色, 染色时间和温度、 染液的配置根据成品的色彩要求进行控制。 在这种 经轴染色机中, 轴芯网孔相隔的行距或列距仅为数毫米, 且网孔交错排列, 从而增强了染液 对棉纤维的渗透性, 提高了染液的着色率、 使着色更均匀、 染色效果更好。
(7) 第二次烘干 : 将染色棉中的水分除去。
(8) 梳理 : 将未染色的漂白棉和染色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开松和梳顺形成棉网。 此处采用的混合比例根据实际成品的颜色来决定, 当成品颜色要求较鲜艳时, 可采用较多 的染色棉, 当成品颜色要求较淡时, 可采用较少的染色棉。 所述开松和梳顺即是利用梳棉机 先将棉花分解成单纤维状态, 即如图 2 中所示的丝状的单纤维 111, 再利用梳棉机对单纤维 111 按纤维的纵向将其梳顺, 在这一过程中也可清除棉花中的杂质、 短绒和短纤维, 并将长 纤维拉直, 使纤维间的张力发挥到最大。根据实际产品需要, 本工序中的梳理可进行多次。
(9) 铺网 : 将梳理而成的棉网按其棉纤维的方向往复交错叠合后铺开, 这样可加 强棉纤维之间的相互摩擦抱合张力, 确保成品的拉伸弹力。
(10) 水刺 : 利用水刺机的高压水针产生的高压水流对棉网进行正面喷射和反面 喷射, 使棉网中的纤维充分缠结, 进一步加固棉纤维抱合粘接的张力, 增强成品的拉伸弹 力。本实施例的水刺工序中, 首先通过输送网帘或金属网帘将叠合的棉网传送至预湿装置 进行预水刺, 所述预湿装置为罗拉或水帘。 通过预水刺可压实蓬松的棉网, 排除棉网中的空 气, 使棉网进入水刺区后能有效地吸收水射流的能量, 以加强纤维缠结效果。 预水刺后的棉 网进入水刺区进行水刺加固。常见的水刺加固方式有平网水刺加固、 转鼓水刺加固和平网 与转鼓相结合的水刺加固三种形式。本实施例中采用平网与转鼓相结合来进行水刺加固, 转鼓水刺能使棉纤维产生良好缠结, 形成具有一定拉伸和撕裂强度的棉网, 而平网水刺则 可修饰棉网面的匀整度, 通过将两种方式的结合, 可使棉网中的单纤维更加充分地交错、 缠 结, 形成如图 2 中所示具有初步纹路的染色棉水刺产品。
(11) 第三次烘干 : 除去水刺后的棉网中的水分。
(12) 成品卷取。
实施例二 :
如图 3 所示, 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染色棉水刺产品 2, 其包括多层染色棉纤维 21, 每层染色棉纤维 21 为不同的颜色, 且不同颜色的棉纤维间隔交替层叠。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染色棉纤维 21 包含白色棉纤维 211 和红色棉纤维 212, 其中红色棉纤维 212 置于两层 白色棉纤维 211 之间, 且白色棉纤维 211 由白色的单纤维 2111 相互交叉分布而成, 红色棉 纤维 212 由红色的单纤维 ( 图中未示出 ) 相互交叉分布而成。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生产上述染色棉水刺产品 2 的生产工艺, 包括以下工艺步 骤:
(1) 备料 : 将原棉即纯天然的去籽皮棉准备好, 以备使用。
(2) 清花 : 利用清花机清除原棉中的杂质、 疵点, 该步骤为公知技术, 同现有技术 相同。
(3) 脱脂 : 将棉纤维上的蜡质和油脂除掉, 增强棉纤维的吸水性, 该步骤与现有技 术中的脱脂工艺相同。(4) 漂白 : 获得具有更高白度的漂白棉, 该步骤也与现有技术中的漂白工艺相同。
(5) 第一次烘干 : 采用烘干机对漂白棉进行烘烤获得干燥的漂白棉。常用烘干机 为平网或圆网干燥型烘干机, 利用烘干机内排气风机排出的热气使漂白棉的水分蒸发。烘 棉时, 将漂白棉充分撕碎, 铺平喂入烘干机中, 以保证干湿均匀。
(6) 染色 : 将烘干后的漂白棉中的一部分染成红色获得红色染色棉。在给棉花染 色时一般使用经轴染色机。经轴染色机包含主、 付两个染液循环过程。在 “主循环” 过程 中, 已配制好的红色染料液经过热交换器加热之后, 在主泵的作用下通过染液喷射口喷出, 染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会完全渗过穿透棉花, 然后再进入热交换器进行下一个付循环。而 在 “付循环” 中, 染缸体内的红色染液在加温过程中, 体积膨胀, 染液进入料桶, 在加料泵的 作用下再进入红色染液的喷射口开始下一个主循环, 不断进行上述的循环染色, 染色时间 和温度、 染液的配置根据成品的色彩要求进行控制。 在这种经轴染色机中, 轴芯网孔相隔的 行距或列距仅为数毫米, 且网孔交错排列, 从而增强了染液对棉纤维的渗透性, 提高了染液 的着色率、 使着色更均匀、 染色效果更好。
(7) 第二次烘干 : 将红色染色棉中的水分除去。
(8) 梳理 : 将未染色的漂白棉和染色棉分别进行开松和梳顺形成白色棉网和红色 棉网。所述开松和梳顺即是利用梳棉机先将棉花分解成单纤维状态, 即如图 3 中所示的丝 状的单纤维 2111, 再利用梳棉机对单纤维 2111 按纤维的纵向将其梳顺, 在这一过程中也可 清除棉花中的杂质、 短绒和短纤维, 并将长纤维拉直, 使纤维间的张力发挥到最大。根据实 际产品需要, 本工序中的梳理可进行多次。 (9) 铺网 : 将棉网按颜色的不同交叉叠合。在本实施例中, 两层白色棉网之间铺一 层红色棉网。如图 3 中所示, 白色棉纤维 211 和红色棉纤维 212 相互叠合, 两层白色棉纤 维 211 之间有一层红色棉纤维, 这样按颜色不同交叉叠合, 可使产品的颜色分布更均匀。同 时, 铺网时, 也要保证相邻棉网棉纤维的方向为往复交错设置, 这样可加强棉纤维之间的相 互摩擦抱合张力, 确保成品的拉伸弹力。
(10) 水刺 : 利用水刺机的高压水针产生的高压水流对棉网进行正面喷射和反面 喷射, 使棉网中的纤维充分缠结, 进一步加固棉纤维抱合粘接的张力, 增强成品的拉伸弹 力。本实施例的水刺工序中, 首先通过输送网帘或金属网帘将叠合的棉网传送至预湿装置 进行预水刺, 所述预湿装置为罗拉或水帘。 通过预水刺可压实蓬松的棉网, 排除棉网中的空 气, 使棉网进入水刺区后能有效地吸收水射流的能量, 以加强纤维缠结效果。 预水刺后的棉 网进入水刺区进行水刺加固。常见的水刺加固方式有平网水刺加固、 转鼓水刺加固和平网 与转鼓相结合的水刺加固三种形式。本实施例中采用平网与转鼓相结合来进行水刺加固, 转鼓水刺能使棉纤维产生良好缠结, 形成具有一定拉伸和撕裂强度的棉网, 而平网水刺则 可修饰棉网面的匀整度, 通过将两种方式的结合, 可使棉网中的单纤维更加充分地交错、 缠 结, 形成如图 3 中所示具有初步纹路的染色棉水刺产品。
(11) 第三次烘干 : 除去水刺后的棉网中的水分。
(12) 成品卷取。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即可获得如图 3 中所示的染色棉水刺产品 2。当然, 此处, 部分 漂白棉不仅限于染成红色, 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开染成不同的颜色。当然也可以将烘干 后的漂白棉全部染色一种或多种颜色。
综上, 本发明采用先染色后水刺, 只需对水刺前的部分棉纤维进行染色, 然后将未 染色的棉纤维与染色纤维混合后梳理并铺网或者分开梳理后交叉铺网, 最后通过水刺处理 使不同颜色的棉纤维充分缠结而使颜色分布均匀, 从而获得具有不同风格的染色棉水刺产 品, 同时达到了采用较少的染料获得较好染色效果的目的, 同传统工艺相比, 节省了生产成 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