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930682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5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602570.X

申请日:

2010.12.14

公开号:

CN102070402A

公开日:

2011.05.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7C 31/20申请公布日:201105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C 31/20申请日:20101214|||公开

IPC分类号:

C07C31/20; C07C29/74; B01D61/48

主分类号:

C07C31/20

申请人:

清华大学

发明人:

刘德华; 吴如春; 孙燕; 罗吉安

地址: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北京100084-82信箱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加岭;张庆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其为双极膜电渗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对待回收的发酵液进行预处理,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高分子物质;以及(b)对步骤(a)中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得到脱盐发酵液、酸室液和碱室液。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得到了高纯度的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产品,还将发酵液中的盐回收利用,得到了较高纯度的丁二酸产品和可回用于发酵过程的碱液,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增加了生产的总体效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 1, 3- 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为双极膜电渗析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a) 对待回收的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高分子物质 ; 以及 (b) 对步骤 (a) 中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 得到脱盐发酵液、 酸室 液和碱室液。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 (c) 对步骤 (b) 中得到的脱盐发酵液进行浓缩提纯, 得到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 (d) 对步骤 (b) 中得到的酸室液进行蒸发和结晶处理, 得到丁二酸。
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 (e) 对步骤 (b) 中得到的碱室液进行浓缩处理, 将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回用于发酵生 产。
5: 根据权利要求 1-4 任一项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a) 中的预处理选自过 滤、 离心、 絮凝和有机溶剂沉淀中的一种或几种操作 ; 所述过滤操作包括两级过滤, 所述第 一级过滤为微滤, 以除去待回收的发酵液中的菌体和大于 15000 道尔顿的蛋白质, 所述第 二级过滤为超滤, 以去除分子量大于 3000-15000 道尔顿的蛋白质。
6: 根据权利要求 1-5 任一项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中的双极膜电渗析 处理还包括先对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传统电渗析处理, 得到脱盐发酵液和电渗析浓室 液, 再对电渗析浓室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 得到酸室液和碱室液。
7: 根据权利要求 1-6 任一项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中进行双极膜电渗析 处理的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包括由阴离子交换膜、 双极膜和阳离子交换膜形成的酸室、 盐室 和碱室 ; 所述阴离子交换膜, 双极膜或阳离子交换膜选自均相膜、 异相膜和半均相膜中的一 种或几种。
8: 根据权利要求 1-7 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中进行双极膜电渗 析处理的单对膜对的电压为 0.2-3.0 伏, 酸室、 盐室和碱室三室的流速为 0.5-10.0cm/s。
9: 根据权利要求 1-8 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中的双极膜电渗析 处理的操作方式为间歇操作、 半连续操作或者连续操作。 10. 根据权利要求 1-9 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a) 和 / 或 (b) 之前, 对待回收的发酵液和 / 或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蒸发的操作。
10: 0cm/s。 9. 根据权利要求 1-8 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中的双极膜电渗析 处理的操作方式为间歇操作、 半连续操作或者连续操作。 10. 根据权利要求 1-9 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a) 和 / 或 (b) 之前, 对待回收的发酵液和 / 或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蒸发的操作。

说明书


一种 1, 3- 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分离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 1, 3- 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 法, 特别涉及一种从 1, 3- 丙二醇发酵液中提取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 同时回收利用 发酵液中盐的方法。
     背景技术
     1, 3- 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可用于化妆品、 抗冻剂、 染料、 油墨、 润滑剂等 行业, 作为单体可以用来合成药物中间体、 聚酯和聚氨酯,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与对苯 二甲酸生成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PTT)。
     1, 3- 丙二醇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制备。 已知有各种化学路线生 成 1, 3- 丙二醇, 如 Degussa 公司的以丙烯醛为原料的方法和 Shell 公司的以环氧乙烷为原 料的方法。 已知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1, 3- 丙二醇, 其中包括美国专利号 5,463,146、 美国 专利号 5,686,276、 美国专利号 6,358,716 和美国专利号 6,548,716 公开的方法。 它们公开 了使用重组工程菌以廉价碳源如葡萄糖或其他糖类为底物合成 1, 3- 丙二醇的方法。相对 于化学合成法, 发酵法生产 1, 3- 丙二醇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生产原料为可再生资源, 环境 污染小等优点, 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1, 3- 丙二醇时, 还有副产物 2, 3- 丁二醇及丁二酸、 乙酸和 少量乳酸, 有机酸的产生使得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 pH 值会不断下降, 导致发酵无法正常进 行, 为了保持发酵过程中的 pH 稳定, 需要流加碱液如 NaOH 溶液来中和所产生的有机酸, 加 上发酵培养基中含有硫酸铵等无机盐类, 使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盐类。因此 1, 3- 丙二醇发酵液在进行浓缩和精馏等操作之前必须将大部分盐除去, 否则 1, 3- 丙二醇的 提取将难以实施。
     发酵液脱盐可以采用溶析结晶法、 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 其中溶析结晶法需要 加入溶剂, 分离效率低, 存在溶剂加入量大且回收困难等问题。 离子交换法则树脂在极短的 时间内就需要再生, 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且会产生大量的酸碱废液污染环境。 因此 电渗析技术是目前 1, 3- 丙二醇发酵液除盐的有效方法之一, 具有能耗低, 耗时短, 产品损 失少, 环境污染少等优点, 但传统电渗析法存在分离得到的盐难以进一步回收利用的问题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 1, 3- 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 其是利用双极膜 电渗析对 1, 3- 丙二醇发酵液进行脱盐, 在纯化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的同时, 回收利 用发酵液中的盐, 得到了较高纯度的丁二酸产品和可回用于发酵过程的碱液。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 1, 3- 丙 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 所述方法为双极膜电渗析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a) 对待回收的发 酵液进行预处理, 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高分子物质 ; 以及 (b) 对步骤 (a) 中经过预处理的发酵 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 得到脱盐发酵液、 酸室液和碱室液。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 (c) 对步骤 (b) 中得到的脱 盐发酵液进行浓缩提纯, 得到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 (d) 对步骤 (b) 中得到的酸 室液进行蒸发和结晶处理, 得到丁二酸。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 (e) 对步骤 (b) 中得到的碱 室液进行浓缩处理, 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 优选地, 将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回用于发酵生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步骤 (a) 中的预处理包括过滤、 离心、 絮凝和有机 溶剂沉淀的操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过滤操作包括两级过滤 ; 更优选地, 所述第一级过 滤为微滤, 以除去待回收的发酵液中的菌体和大于 15000 道尔顿的蛋白质 ; 和 / 或所述第二 级过滤为超滤, 以去除分子量大于 3000-15000 道尔顿的蛋白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步骤 (b) 中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还包括先对经过 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传统电渗析处理, 得到脱盐发酵液和电渗析浓室液, 再对电渗析浓室 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 得到酸室液和碱室液。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步骤 (b) 中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的单对膜对的 电压为 0.2-3.0 伏, 酸室、 盐室和碱室三室的流速为 0.5-10.0cm/s ; 优选地, 所述单对膜对 的电压为 1-3.0 伏, 酸室、 盐室和碱室三室的流速为 2.5-7cm/s。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步骤 (b) 中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的操作方式选自 间歇操作、 半连续操作和连续操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 在所述步骤 (a) 和 / 或 (b) 之前, 对待回收的发酵液和 / 或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蒸发的操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双极膜电渗析从 1, 3- 丙二醇发酵液中提取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 回收利用发酵液中盐的方法。 双极膜电渗析是一种新型电渗析技术, 膜器由双 极膜、 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而成, 阳膜和阴膜组成的空间为盐室, 双极膜 阳侧和阴膜组成的空间为酸室, 双极膜阴侧和阳膜组成的空间为碱室。 在直流电作用下, 加 + 入盐室的发酵液中的有机 / 无机酸根离子穿过阴膜进入酸室, 与双极膜阳侧产生的 H 结合 形成酸溶液, 盐室中的金属阳离子穿过阳膜进入碱室, 与双极膜阴侧产生的 OH- 结合形成碱 液。对于 1, 3- 丙二醇发酵液体系, 发酵液经过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后, 所形成的酸室液主要 含乙酸和丁二酸, 碱室液主要含 NaOH。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 所述利用双极膜电 渗析回收利用发酵液中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及其盐的工艺过程为 :
     (a) 将发酵液经过预处理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 ; (b) 使步骤 (a) 产物经历双极膜电 渗析, 发酵液去除盐类后进入后续工艺浓缩提纯, 各种盐在电流作用下分解为相应的酸根 离子和金属离子分别进入酸室和碱室, 形成酸室液和碱室液 ; (c) 使步骤 (b) 的酸室液产物 经历蒸发结晶步骤, 该蒸发结晶步骤包含蒸发和结晶两个过程, 蒸发过程除去大部分水和 易挥发的酸, 结晶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纯化丁二酸, 得到较高纯度的丁二酸晶体 ; (d) 使步骤 (b) 的碱室液浓缩后回用于微生物或酶发酵生产 1, 3- 丙二醇的过程。
     更具体而言,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双极膜电渗析回收利用发酵液中 1, 3- 丙二醇 和 2, 3- 丁二醇及其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多个步骤, 其中有些步骤可以选择进行, 但所有 步骤必须依次进行。上述工艺过程优选的形式描述如下 :
     1) 微滤
     在将 1, 3- 丙二醇与发酵液分离时, 需要先从发酵液中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已知 本领域中有几种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常用方法, 例如离心, 有机溶剂沉淀和各种过滤方 法。优选的第一步是微滤, 例如使用陶瓷元件进行错流过滤。
     微滤系统由安装在不锈钢外壳中的陶瓷元件组成。此类元件由陶瓷载体组成。优 选的完成实际过滤用膜是薄的陶瓷层 ( 约 0.05-0.5μm), 该陶瓷膜有市售, 例如南京九思 高科技有限公司。膜载体由具有高渗透性、 高强度的大孔结构氧化铝构成。载体具有平行 的通道, 通过这些通道待过滤的液体可高速流动, 滤液或渗透液通过膜流动, 然后通过载体 流入固定元件的壳内, 被收集进入总管系统, 最后流入收集罐。 被膜截留的菌体及大分子物 质 ( 渗余物 ) 经过通道, 在系统内反复高速循环流动。优选的工作温度为 30-85℃, 操作压 力 1-4bar, 加水量为滤液总量的 0.05-1.0 倍。
     2) 超滤
     在滤液进入双极膜电渗析前, 需要进一步除去生物量和细胞碎片。该步骤的目的 是去除分子量较高的污染物, 以便后续的双极膜电渗析步骤高效地进行。可以采用多种过 滤方法, 本发明使用的去除分子量较高的污染物的优选技术是超滤。
     超滤系统由安装在不锈钢外壳中的有机膜元件组成。 发酵液经历微滤过程后得到 的微滤渗透液由超滤进料槽泵至有机高分子膜组件中, 然后在膜组件中循环, 得到超滤渗 透液, 渗透液被送入超滤渗透液储槽, 渗余液再循环进入超滤进料槽中。 优选的工作温度为 30-65℃, 操作压力 2-8bar。
     3) 双极膜电渗析
     当完成微滤和超滤处理后发酵液中基本不含不溶物, 可以进行电渗析操作。本发 明优选的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包括膜组件、 直流电源、 酸室、 碱室、 盐室、 极室和泵。操作方式 可以为间歇式、 半连续式和连续式。在盐室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经微滤、 超滤处理的发酵液, 在酸室和碱室中分别加入 0-1.0M 的有机 / 无机酸和碱溶液, 极室中加入 0.01-1.0M 的电 解质溶液, 打开电源, 调节电压使单对膜对电压为 0.2-3.0 伏, 在酸室、 盐室和碱室三室的 流速为 0.5-10.0cm/s 下进行电渗析操作, 当盐室中的 1, 3- 丙二醇发酵液电导率下降到 1000-5000μs/cm 时, 关闭电源和泵, 结束一次电渗析操作。
     该装置能够反复使用直到单次操作时间为初始操作时间的 1.5-2 倍时, 用生产商 提供的清洁方法进行清洁后可以恢复到初始的电渗析脱盐效率。
     4) 蒸发结晶回收丁二酸
     经过双极膜电渗析后, 酸室液中成分主要为乙酸和丁二酸, 其中丁二酸含量为 5.0-70.0g/L, 蒸发结晶后得到丁二酸产品。在许多已知的降低液体中水含量的方法中, 优 选采用机械再压缩蒸发器。 蒸发后酸室液中丁二酸含量为 40.0-150.0g/L, 然后浓缩液经历 结晶过程, 根据结晶次数的不同得到不同纯度的丁二酸晶体。
     5) 碱室液回用
     经过双极膜电渗析后, 碱室液的主要成分为 NaOH, 经浓缩后浓度达到 20 %至饱 和, 并用于微生物或酶发酵生产 1, 3- 丙二醇时调节发酵液的 pH 值。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涉及从 1, 3- 丙二醇发酵液中纯化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 并回收利用发酵液中的盐, 该 1, 3- 丙二醇来自能够在商业化规模水平上合成该化合物的生物发酵液, 盐来自于发酵过程和培养基的加入。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利用双极膜电渗析进 行 1, 3- 丙二醇的提取, 不仅得到了高纯度的 1, 3- 丙二醇和 2, 3- 丁二醇产品, 还将发酵液 中的盐回收利用, 得到了较高纯度的丁二酸产品和可回用于发酵过程的碱液, 降低了废弃 物的排放, 减少了环境污染, 提高发酵法生产 1, 3- 丙二醇的整体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 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实施例中的术语符合以下定义 :
     “发酵” 是指通过使用生物催化剂催化产物的底物和其它营养物之间反应的系统。 该生物催化剂可以是全生物, 分离的酶或具有酶活性的任何组合或其组分。
     除另有说明, 所有百分率、 分、 比率等均以重量计, 商标用大写字母表示。另外, 当 浓度、 量或者其它值以范围、 优选的范围或者一系列优选的上限值和优选的下限值给出时, 无论范围是否单独公开, 应将此理解为具体公开由任何一对任何上限范围或优选值和任何 下限范围或优选值形成的所有范围。
     用于下列实施例的 1, 3- 丙二醇发酵液初始组成如表 1 所示。
     组成 浓度 (g/L) 1, 3- 丙二醇 86.37 2, 3- 丁二醇 28.07 甘油 18.35 乙醇 4.21 乙酸钠 3.51 丁二酸钠 8.38表 1 发酵液的初始组成实施例 1 发酵液的预处理
     在将 1, 3- 丙二醇与发酵液分离时, 需要先从发酵液中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本 实施例进行预处理的第一步是用陶瓷元件进行错流微滤, 第二步使用有机高分子膜进行超 滤。
     1. 微滤操作
     微滤装置安装的是孔径为 50nm, 通道内径 3mm 的陶瓷膜元件。进行微滤操作 ( 表 2) 时, 让发酵液从微滤进料槽泵入陶瓷元件中, 然后在膜元件中循环, 得到微滤渗透液, 渗 透液被连续送入微滤渗透液储槽, 渗余物再循环进入微滤进料槽中。操作时在 80℃下将 1, 3- 丙二醇发酵液送至陶瓷元件中, 维持系统压力为 2bar, 当渗余液体积降低至发酵液体积 的 1/30 时, 开始连续加水稀释过滤, 以提高过滤过程 1, 3- 丙二醇的收率, 加水量为滤液总 量的 0.055 倍。
     表 2 微滤操作时通量变化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平均渗透液通量 (L/m2/h)
     30018666151.1表 3 微滤的分离特征参数6102070402 A CN 102070405
     说体积 (m3)明书1, 3- 丙二醇 (g/L) 86.28 83.58 22.31 0.755/7 页蛋白质 (g/L) 1.2 0.25 32.53 78.64进料 渗透液 渗余物 截留率 (% )
     4.48 4.59 0.13发酵液经过陶瓷膜过滤后, 蛋白质去除率可达 78.64%, 本阶段 1, 3- 丙二醇回收 2 率为 99.25%, 2, 3- 丁二醇回收率为 98.15%, 渗透液平均通量为 151.1L/m /h。( 表 3)
     2. 超滤操作
     超滤装置安装的是截留分子量为 5000 道尔顿的有机膜元件。进行超滤操作 ( 表 4) 时, 让微滤膜渗透液由超滤进料槽泵至有机高分子膜组件中, 然后在膜元件中循环, 得到 超滤渗透液, 渗透液被连续送入超滤渗透液储槽, 渗余液再循环进入超滤进料槽中。 膜元件 进出口压力分别为 4.5bar 和 3.5bar, 过滤温度为 45℃。
     表 4 超滤操作时通量变化第一阶段 渗透液通量 (L/m2/h) 15.0 第二阶段 12.5 第三阶段 9.2 平均 12.0
     表 5 超滤的分离特征参数 体积 (m3) 进料 渗透液 渗余物 截留率 (% ) 4.59 4.52 0.07 蛋白质 (g/L) 0.25 0.05 13.2 80.30 1, 3- 丙二醇 (g/L) 83.58 83.61 81.64 1.49
     微滤渗透液经过有机膜超滤后, 蛋白质去除率为 80.3%, 两次过滤蛋白质总去除 率为 95.8%。本阶段 1, 3- 丙二醇回收率为 98.5%, 2, 3- 丁二醇回收率为 98.9%。( 表 5)
     实施例 2 双极膜电渗析
     本实施例为对实施例 1 中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脱盐处理, 具体 如下 :
     双极膜电渗析实施时采用间歇操作, 使用德国 Fumatech 公司的双极膜, 阳离子交 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 (fumasep FBM、 fumasep FKB 和 fumasep FAB) 组成膜对, 共使用 10 对 膜对。
     先以脱盐速率、 能耗、 1, 3- 丙二醇收率为考察脱盐效率的指标, 对电压和流速这两 个影响脱盐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 具体过程为 :
     双极膜电渗析操作开始前在酸室和碱室中分别加入 0.05M 的醋酸和 NaOH 溶液, 极 室中加入 0.2M 的 NaSO4 溶液, 然后在选定的电压、 酸室、 盐室和碱室三室流速下进行电渗析 操作。代表性的部分实验结果列于表 6 和表 7 中, 得到的优化操作条件为电压 2.24V, 三室 流速 5.00cm/s。
     表 6 电压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三室流速为 4.33cm/s)
     表 7 三室流速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膜对电压为 1.5V)
     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实施例 :
     在双极膜电渗析操作开始前在酸室和碱室中分别加入 0.05M 的醋酸和 NaOH 溶液, 极室中加入 0.2M 的 NaSO4 溶液, 在单对膜对电压为 2.24V, 酸室、 盐室和碱室三室流速为 5.00cm/s 下进行电渗析操作, 当盐室中的 1, 3- 丙二醇发酵液电导率下降到 2000μs 时结 束一次电渗析操作, 操作时间为 55 分钟。本阶段 1, 3- 丙二醇收率为 95.68%, 2, 3- 丁二醇 收率为 94.98%。三次操作结束时酸室液中丁二酸、 乙酸的含量分别为 21.60g/L 和 7.96g/ L, 碱室液中 NaOH 含量为 31.03g/L, 除盐后的发酵液中 1, 3- 丙二醇、 2, 3- 丁二醇、 甘油、 乙 醇、 丁二酸钠、 乙酸钠的含量分别为 80.79g/L、 25.88g/L、 16.06g/L、 2.72g/L、 1.46g/L 和 0.93g/L。
     实施例 3 酸室液蒸发结晶
     本实施例为对实施例 2 中得到的酸室液进行蒸发结晶, 具体如下 :
     将酸室液中的水蒸发 94.0 %, 使浓缩液中丁二酸含量为 231.5g/L, 在 14 ℃下结 晶 30 分钟, 得到丁二酸回收率 97.0 %, 纯度 83.0 %, 经过 2 次重结晶后丁二酸回收率为
     71.5%, 纯度 99.3%。
     实施例 4 碱室液回用于 1, 3- 丙二醇发酵过程
     本实施例为对实施例 2 中得到的碱室液进行蒸发处理后回用于发酵过程, 具体如 下:
     将双极膜电渗析后得到的碱室液 (NaOH 含量为 31.03g/L) 先经过蒸发使其浓度达 到饱和, 然后将该碱室液回用于 1, 3- 丙二醇发酵过程。
     1, 3- 丙二醇发酵过程详述如下 : 使用克雷伯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 在 微氧条件下以甘油为底物合成 1, 3- 丙二醇。发酵培养使用 5.0L 发酵罐, 装液量 4.0L, 培 养温度 37.0℃, pH 值 6.5。发酵过程中通入空气, 通气量 0.5vvm, 发酵罐搅拌转速 250rpm。 发酵开始 3.5 小时后流加甘油, 发酵 3.5 ~ 20h 时, 甘油浓度维持在 10.0g/L, 其后维持在 20.0g/L 左右。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上述碱室液浓缩得到的饱和碱液来调节 pH 值, 使系统 pH 值保持为 6.5。 发酵时间为 72h, 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中 1, 3- 丙二醇、 2, 3- 丁二醇、 甘油、 乙 醇、 丁二酸钠、 乙酸钠的含量分别为 85.31g/L、 33.52g/L、 18.87g/L、 3.56g/L、 10.15g/L 和 2.42g/L, 与由化学纯 NaOH 制备的碱液进行 pH 调控的正常发酵结果相当。
     实施例 5 发酵液的脱盐处理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实施例 4 得到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脱盐处理。具 体如下 :
     采用实施例 1 所述的预处理方法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 微滤操作后蛋白质去除率 为 79.124%, 1, 3- 丙二醇回收率为 98.33%, 2, 3- 丁二醇回收率为 98.21%。 去除了大部分 蛋白质的发酵液再采用超滤方法继续去除高分子物质, 该阶段蛋白质去除率为 79.98%, 1, 3- 丙二醇回收率为 99.12%, 2, 3- 丁二醇回收率为 98.78%。 经过超滤后的发酵液采用实施 例 2 所述的双极膜电渗析得到酸室液、 碱室液和去除大部分盐类的发酵液, 该阶段 1, 3- 丙 二醇回收率为 95.13%, 2, 3- 丁二醇回收率为 94.87%。脱盐后的发酵液中 1, 3- 丙二醇, 2, 3- 丁二醇, 甘油, 丁二酸钠、 乙酸钠的含量分别为 79.10g/L, 30.85g/L, 16.23g/L, 1.58g/ L, 2.04g/L 和 1.12g/L, 除盐后的发酵液经浓缩、 蒸馏、 精馏后得到 99.57%的 1, 3- 丙二醇 和 95.0%的 2, 3- 丁二醇。 三次双极膜电渗析操作结束后酸室液中丁二酸、 乙酸含量分别为 23.15g/L 和 4.87g/L, 将其经历实施例 3 所述的蒸发结晶过程, 经过 2 次重结晶后丁二酸回 收率为 71.2%, 纯度 99.2% ; 碱室液中 NaOH 含量为 32.44g/L, 将其经历实施例 4 所述的浓 缩回用过程, 发酵时间 72h, 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中 1, 3- 丙二醇, 2, 3- 丁二醇, 甘油, 乙醇, 丁 二酸钠、 乙酸钠含量分别为 84.78g/L, 31.12g/L, 21.14g/L, 4.16g/L, 9.35g/L 和 3.56g/L, 与由化学纯 NaOH 制备的碱液进行 pH 调控的正常发酵结果相当。
     虽然, 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 但在 本发明基础上, 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 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 此, 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 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9

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70402A43申请公布日20110525CN102070402ACN102070402A21申请号201010602570X22申请日20101214C07C31/20200601C07C29/74200601B01D61/4820060171申请人清华大学地址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北京10008482信箱72发明人刘德华吴如春孙燕罗吉安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代理人王加岭张庆敏54发明名称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其为双极膜电渗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对待回收的发酵液进。

2、行预处理,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高分子物质;以及B对步骤A中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得到脱盐发酵液、酸室液和碱室液。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得到了高纯度的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产品,还将发酵液中的盐回收利用,得到了较高纯度的丁二酸产品和可回用于发酵过程的碱液,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增加了生产的总体效益。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CN102070405A1/1页21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双极膜电渗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对待回收的发酵液进行预处理,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高分子物质;以及B对步骤A中经过预处。

3、理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得到脱盐发酵液、酸室液和碱室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C对步骤B中得到的脱盐发酵液进行浓缩提纯,得到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D对步骤B中得到的酸室液进行蒸发和结晶处理,得到丁二酸。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E对步骤B中得到的碱室液进行浓缩处理,将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回用于发酵生产。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预处理选自过滤、离心、絮凝和有机溶剂沉淀中的一种或几种操作;所述过滤操作包。

4、括两级过滤,所述第一级过滤为微滤,以除去待回收的发酵液中的菌体和大于15000道尔顿的蛋白质,所述第二级过滤为超滤,以去除分子量大于300015000道尔顿的蛋白质。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还包括先对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传统电渗析处理,得到脱盐发酵液和电渗析浓室液,再对电渗析浓室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得到酸室液和碱室液。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的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包括由阴离子交换膜、双极膜和阳离子交换膜形成的酸室、盐室和碱室;所述阴离子交换膜,双极膜或阳离子交换膜选自均相膜、异相膜和半均。

5、相膜中的一种或几种。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的单对膜对的电压为0230伏,酸室、盐室和碱室三室的流速为05100CM/S。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的操作方式为间歇操作、半连续操作或者连续操作。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和/或B之前,对待回收的发酵液和/或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蒸发的操作。权利要求书CN102070402ACN102070405A1/7页3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化工分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1,3。

6、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从1,3丙二醇发酵液中提取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同时回收利用发酵液中盐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化妆品、抗冻剂、染料、油墨、润滑剂等行业,作为单体可以用来合成药物中间体、聚酯和聚氨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与对苯二甲酸生成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00031,3丙二醇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制备。已知有各种化学路线生成1,3丙二醇,如DEGUSSA公司的以丙烯醛为原料的方法和SHELL公司的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的方法。已知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其中包括美国专利号5,463,146、美国专利号5,。

7、686,276、美国专利号6,358,716和美国专利号6,548,716公开的方法。它们公开了使用重组工程菌以廉价碳源如葡萄糖或其他糖类为底物合成1,3丙二醇的方法。相对于化学合成法,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生产原料为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0004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时,还有副产物2,3丁二醇及丁二酸、乙酸和少量乳酸,有机酸的产生使得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会不断下降,导致发酵无法正常进行,为了保持发酵过程中的PH稳定,需要流加碱液如NAOH溶液来中和所产生的有机酸,加上发酵培养基中含有硫酸铵等无机盐类,使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中。

8、含有大量的盐类。因此1,3丙二醇发酵液在进行浓缩和精馏等操作之前必须将大部分盐除去,否则1,3丙二醇的提取将难以实施。0005发酵液脱盐可以采用溶析结晶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其中溶析结晶法需要加入溶剂,分离效率低,存在溶剂加入量大且回收困难等问题。离子交换法则树脂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需要再生,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且会产生大量的酸碱废液污染环境。因此电渗析技术是目前1,3丙二醇发酵液除盐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能耗低,耗时短,产品损失少,环境污染少等优点,但传统电渗析法存在分离得到的盐难以进一步回收利用的问题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其是利用双极膜。

9、电渗析对1,3丙二醇发酵液进行脱盐,在纯化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的同时,回收利用发酵液中的盐,得到了较高纯度的丁二酸产品和可回用于发酵过程的碱液。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1,3丙二醇发酵液的脱盐方法,所述方法为双极膜电渗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对待回收的发酵液进行预处理,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高分子物质;以及B对步骤A中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得到脱盐发酵液、酸室液和碱室液。说明书CN102070402ACN102070405A2/7页4000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C对步骤B中得到的脱盐发酵液进行浓缩提纯,得到。

10、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000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D对步骤B中得到的酸室液进行蒸发和结晶处理,得到丁二酸。00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E对步骤B中得到的碱室液进行浓缩处理,得到氢氧化钠溶液;优选地,将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回用于发酵生产。00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A中的预处理包括过滤、离心、絮凝和有机溶剂沉淀的操作。001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过滤操作包括两级过滤;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级过滤为微滤,以除去待回收的发酵液中的菌体和大于15000道尔顿的蛋白质;和/或所述第二级过滤为超滤,以去除分子量大于300015000道尔。

11、顿的蛋白质。00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B中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还包括先对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传统电渗析处理,得到脱盐发酵液和电渗析浓室液,再对电渗析浓室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得到酸室液和碱室液。001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B中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的单对膜对的电压为0230伏,酸室、盐室和碱室三室的流速为05100CM/S;优选地,所述单对膜对的电压为130伏,酸室、盐室和碱室三室的流速为257CM/S。001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B中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的操作方式选自间歇操作、半连续操作和连续操作。001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所述步骤A和/或B之前,。

12、对待回收的发酵液和/或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蒸发的操作。001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双极膜电渗析从1,3丙二醇发酵液中提取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回收利用发酵液中盐的方法。双极膜电渗析是一种新型电渗析技术,膜器由双极膜、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而成,阳膜和阴膜组成的空间为盐室,双极膜阳侧和阴膜组成的空间为酸室,双极膜阴侧和阳膜组成的空间为碱室。在直流电作用下,加入盐室的发酵液中的有机/无机酸根离子穿过阴膜进入酸室,与双极膜阳侧产生的H结合形成酸溶液,盐室中的金属阳离子穿过阳膜进入碱室,与双极膜阴侧产生的OH结合形成碱液。对于1,3丙二醇发酵液体系,发酵液经过双极膜电渗析处理后,所。

13、形成的酸室液主要含乙酸和丁二酸,碱室液主要含NAOH。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利用双极膜电渗析回收利用发酵液中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及其盐的工艺过程为0018A将发酵液经过预处理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B使步骤A产物经历双极膜电渗析,发酵液去除盐类后进入后续工艺浓缩提纯,各种盐在电流作用下分解为相应的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分别进入酸室和碱室,形成酸室液和碱室液;C使步骤B的酸室液产物经历蒸发结晶步骤,该蒸发结晶步骤包含蒸发和结晶两个过程,蒸发过程除去大部分水和易挥发的酸,结晶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纯化丁二酸,得到较高纯度的丁二酸晶体;D使步骤B的碱室液浓缩后回用于微生物或酶发酵生产1,3丙二醇。

14、的过程。0019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双极膜电渗析回收利用发酵液中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及其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多个步骤,其中有些步骤可以选择进行,但所有步骤必须依次进行。上述工艺过程优选的形式描述如下说明书CN102070402ACN102070405A3/7页500201微滤0021在将1,3丙二醇与发酵液分离时,需要先从发酵液中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已知本领域中有几种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常用方法,例如离心,有机溶剂沉淀和各种过滤方法。优选的第一步是微滤,例如使用陶瓷元件进行错流过滤。0022微滤系统由安装在不锈钢外壳中的陶瓷元件组成。此类元件由陶瓷载体组成。优选的完成实际过滤用。

15、膜是薄的陶瓷层约00505M,该陶瓷膜有市售,例如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膜载体由具有高渗透性、高强度的大孔结构氧化铝构成。载体具有平行的通道,通过这些通道待过滤的液体可高速流动,滤液或渗透液通过膜流动,然后通过载体流入固定元件的壳内,被收集进入总管系统,最后流入收集罐。被膜截留的菌体及大分子物质渗余物经过通道,在系统内反复高速循环流动。优选的工作温度为3085,操作压力14BAR,加水量为滤液总量的00510倍。00232超滤0024在滤液进入双极膜电渗析前,需要进一步除去生物量和细胞碎片。该步骤的目的是去除分子量较高的污染物,以便后续的双极膜电渗析步骤高效地进行。可以采用多种过滤方法,本发。

16、明使用的去除分子量较高的污染物的优选技术是超滤。0025超滤系统由安装在不锈钢外壳中的有机膜元件组成。发酵液经历微滤过程后得到的微滤渗透液由超滤进料槽泵至有机高分子膜组件中,然后在膜组件中循环,得到超滤渗透液,渗透液被送入超滤渗透液储槽,渗余液再循环进入超滤进料槽中。优选的工作温度为3065,操作压力28BAR。00263双极膜电渗析0027当完成微滤和超滤处理后发酵液中基本不含不溶物,可以进行电渗析操作。本发明优选的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包括膜组件、直流电源、酸室、碱室、盐室、极室和泵。操作方式可以为间歇式、半连续式和连续式。在盐室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经微滤、超滤处理的发酵液,在酸室和碱室中分别加入0。

17、10M的有机/无机酸和碱溶液,极室中加入00110M的电解质溶液,打开电源,调节电压使单对膜对电压为0230伏,在酸室、盐室和碱室三室的流速为05100CM/S下进行电渗析操作,当盐室中的1,3丙二醇发酵液电导率下降到10005000S/CM时,关闭电源和泵,结束一次电渗析操作。0028该装置能够反复使用直到单次操作时间为初始操作时间的152倍时,用生产商提供的清洁方法进行清洁后可以恢复到初始的电渗析脱盐效率。00294蒸发结晶回收丁二酸0030经过双极膜电渗析后,酸室液中成分主要为乙酸和丁二酸,其中丁二酸含量为50700G/L,蒸发结晶后得到丁二酸产品。在许多已知的降低液体中水含量的方法中,。

18、优选采用机械再压缩蒸发器。蒸发后酸室液中丁二酸含量为4001500G/L,然后浓缩液经历结晶过程,根据结晶次数的不同得到不同纯度的丁二酸晶体。00315碱室液回用0032经过双极膜电渗析后,碱室液的主要成分为NAOH,经浓缩后浓度达到20至饱和,并用于微生物或酶发酵生产1,3丙二醇时调节发酵液的PH值。0033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涉及从1,3丙二醇发酵液中纯化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并回收利用发酵液中的盐,该1,3丙二醇来自能够在商业化规模水平上合成该化合物的说明书CN102070402ACN102070405A4/7页6生物发酵液,盐来自于发酵过程和培养基的加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利用双极膜。

19、电渗析进行1,3丙二醇的提取,不仅得到了高纯度的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产品,还将发酵液中的盐回收利用,得到了较高纯度的丁二酸产品和可回用于发酵过程的碱液,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整体效益。具体实施方式0034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0035以下实施例中的术语符合以下定义0036“发酵”是指通过使用生物催化剂催化产物的底物和其它营养物之间反应的系统。该生物催化剂可以是全生物,分离的酶或具有酶活性的任何组合或其组分。0037除另有说明,所有百分率、分、比率等均以重量计,商标用大写字母表示。另外,当浓度、量或者其它值以范围、优选。

20、的范围或者一系列优选的上限值和优选的下限值给出时,无论范围是否单独公开,应将此理解为具体公开由任何一对任何上限范围或优选值和任何下限范围或优选值形成的所有范围。0038用于下列实施例的1,3丙二醇发酵液初始组成如表1所示。0039表1发酵液的初始组成0040组成1,3丙二醇2,3丁二醇甘油乙醇乙酸钠丁二酸钠浓度G/L8637280718354213518380041实施例1发酵液的预处理0042在将1,3丙二醇与发酵液分离时,需要先从发酵液中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本实施例进行预处理的第一步是用陶瓷元件进行错流微滤,第二步使用有机高分子膜进行超滤。00431微滤操作0044微滤装置安装的是孔径为5。

21、0NM,通道内径3MM的陶瓷膜元件。进行微滤操作表2时,让发酵液从微滤进料槽泵入陶瓷元件中,然后在膜元件中循环,得到微滤渗透液,渗透液被连续送入微滤渗透液储槽,渗余物再循环进入微滤进料槽中。操作时在80下将1,3丙二醇发酵液送至陶瓷元件中,维持系统压力为2BAR,当渗余液体积降低至发酵液体积的1/30时,开始连续加水稀释过滤,以提高过滤过程1,3丙二醇的收率,加水量为滤液总量的0055倍。0045表2微滤操作时通量变化0046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平均渗透液通量L/M2/H3001866615110047表3微滤的分离特征参数说明书CN102070402ACN102070405A5/7页70。

22、048体积M3蛋白质G/L1,3丙二醇G/L进料448128628渗透液4590258358渗余物01332532231截留率78640750049发酵液经过陶瓷膜过滤后,蛋白质去除率可达7864,本阶段1,3丙二醇回收率为9925,2,3丁二醇回收率为9815,渗透液平均通量为1511L/M2/H。表300502超滤操作0051超滤装置安装的是截留分子量为5000道尔顿的有机膜元件。进行超滤操作表4时,让微滤膜渗透液由超滤进料槽泵至有机高分子膜组件中,然后在膜元件中循环,得到超滤渗透液,渗透液被连续送入超滤渗透液储槽,渗余液再循环进入超滤进料槽中。膜元件进出口压力分别为45BAR和35BAR。

23、,过滤温度为45。0052表4超滤操作时通量变化0053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平均渗透液通量L/M2/H150125921200054表5超滤的分离特征参数0055体积M3蛋白质G/L1,3丙二醇G/L进料4590258358渗透液4520058361渗余物0071328164截留率803014900560057微滤渗透液经过有机膜超滤后,蛋白质去除率为803,两次过滤蛋白质总去除率为958。本阶段1,3丙二醇回收率为985,2,3丁二醇回收率为989。表50058实施例2双极膜电渗析0059本实施例为对实施例1中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脱盐处理,具体如下说明书CN10207040。

24、2ACN102070405A6/7页80060双极膜电渗析实施时采用间歇操作,使用德国FUMATECH公司的双极膜,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FUMASEPFBM、FUMASEPFKB和FUMASEPFAB组成膜对,共使用10对膜对。0061先以脱盐速率、能耗、1,3丙二醇收率为考察脱盐效率的指标,对电压和流速这两个影响脱盐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具体过程为0062双极膜电渗析操作开始前在酸室和碱室中分别加入005M的醋酸和NAOH溶液,极室中加入02M的NASO4溶液,然后在选定的电压、酸室、盐室和碱室三室流速下进行电渗析操作。代表性的部分实验结果列于表6和表7中,得到的优化操作条件为电压。

25、224V,三室流速500CM/S。0063表6电压对脱盐效率的影响三室流速为433CM/S00640065表7三室流速对脱盐效率的影响膜对电压为15V006600670068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实施例0069在双极膜电渗析操作开始前在酸室和碱室中分别加入005M的醋酸和NAOH溶液,极室中加入02M的NASO4溶液,在单对膜对电压为224V,酸室、盐室和碱室三室流速为500CM/S下进行电渗析操作,当盐室中的1,3丙二醇发酵液电导率下降到2000S时结束一次电渗析操作,操作时间为55分钟。本阶段1,3丙二醇收率为9568,2,3丁二醇收率为9498。三次操作结束时酸室液中丁二酸、。

26、乙酸的含量分别为2160G/L和796G/L,碱室液中NAOH含量为3103G/L,除盐后的发酵液中1,3丙二醇、2,3丁二醇、甘油、乙醇、丁二酸钠、乙酸钠的含量分别为8079G/L、2588G/L、1606G/L、272G/L、146G/L和093G/L。0070实施例3酸室液蒸发结晶0071本实施例为对实施例2中得到的酸室液进行蒸发结晶,具体如下0072将酸室液中的水蒸发940,使浓缩液中丁二酸含量为2315G/L,在14下结晶30分钟,得到丁二酸回收率970,纯度830,经过2次重结晶后丁二酸回收率为说明书CN102070402ACN102070405A7/7页9715,纯度993。00。

27、73实施例4碱室液回用于1,3丙二醇发酵过程0074本实施例为对实施例2中得到的碱室液进行蒸发处理后回用于发酵过程,具体如下0075将双极膜电渗析后得到的碱室液NAOH含量为3103G/L先经过蒸发使其浓度达到饱和,然后将该碱室液回用于1,3丙二醇发酵过程。00761,3丙二醇发酵过程详述如下使用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在微氧条件下以甘油为底物合成1,3丙二醇。发酵培养使用50L发酵罐,装液量40L,培养温度370,PH值65。发酵过程中通入空气,通气量05VVM,发酵罐搅拌转速250RPM。发酵开始35小时后流加甘油,发酵3520H时,甘油浓度维持在100G/L,。

28、其后维持在200G/L左右。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上述碱室液浓缩得到的饱和碱液来调节PH值,使系统PH值保持为65。发酵时间为72H,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中1,3丙二醇、2,3丁二醇、甘油、乙醇、丁二酸钠、乙酸钠的含量分别为8531G/L、3352G/L、1887G/L、356G/L、1015G/L和242G/L,与由化学纯NAOH制备的碱液进行PH调控的正常发酵结果相当。0077实施例5发酵液的脱盐处理0078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实施例4得到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脱盐处理。具体如下0079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预处理方法去除生物高分子物质,微滤操作后蛋白质去除率为79124,1,3丙二醇回收率为98。

29、33,2,3丁二醇回收率为9821。去除了大部分蛋白质的发酵液再采用超滤方法继续去除高分子物质,该阶段蛋白质去除率为7998,1,3丙二醇回收率为9912,2,3丁二醇回收率为9878。经过超滤后的发酵液采用实施例2所述的双极膜电渗析得到酸室液、碱室液和去除大部分盐类的发酵液,该阶段1,3丙二醇回收率为9513,2,3丁二醇回收率为9487。脱盐后的发酵液中1,3丙二醇,2,3丁二醇,甘油,丁二酸钠、乙酸钠的含量分别为7910G/L,3085G/L,1623G/L,158G/L,204G/L和112G/L,除盐后的发酵液经浓缩、蒸馏、精馏后得到9957的1,3丙二醇和950的2,3丁二醇。三次。

30、双极膜电渗析操作结束后酸室液中丁二酸、乙酸含量分别为2315G/L和487G/L,将其经历实施例3所述的蒸发结晶过程,经过2次重结晶后丁二酸回收率为712,纯度992;碱室液中NAOH含量为3244G/L,将其经历实施例4所述的浓缩回用过程,发酵时间72H,发酵结束时发酵液中1,3丙二醇,2,3丁二醇,甘油,乙醇,丁二酸钠、乙酸钠含量分别为8478G/L,3112G/L,2114G/L,416G/L,935G/L和356G/L,与由化学纯NAOH制备的碱液进行PH调控的正常发酵结果相当。0080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说明书CN10207040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