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930474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46118.6

申请日:

2010.11.10

公开号:

CN102071520A

公开日:

2011.05.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00申请日:20101110|||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00; D04B15/48; D04B15/10

主分类号:

D04B1/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前冈茂纪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优先权:

2009.11.25 JP 2009-267000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史雁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够使在前后的针床间将编织纱彼此以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在所编织的编织物中不引人注目。在使一方的喂纱口(4)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形成钩圈(针C)后,立即使之向该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动。接着,在使喂纱口(6)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形成钩圈后,立即使之向该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动。而且,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喂纱口(4、6)的移动和钩圈的形成,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喂纱口(4)喂的编织纱和从喂纱口(6)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 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 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 并由位于前针床侧的 喂纱口向后针床的针喂纱, 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而进行编织,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使前后任意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 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圈的 步骤 1 ; 在步骤 1 后, 使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 2 ; 在步骤 2 后, 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 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 钩圈的步骤 3 ; 在步骤 3 后, 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 3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 4, 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步骤 1 ~ 4, 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一方的喂纱口喂的 编织纱和从另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
2: 一种编织物, 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 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 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编织,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由多个线圈构成的一侧线圈列 ; 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另一侧线圈列, 所述另一侧线圈列的多个线圈由与上述一侧线圈列 的编织纱不同的编织纱构成 ; 通过将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地从另一侧线圈列的沉降 弧拉出, 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和另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 而且, 将与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连续的新的线圈和与上述另一侧线圈列的线圈连续 的新的线圈也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拉出。

说明书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在使用横编机进行编织物编织时, 使由前后的针床分别编织 的编织纱彼此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用该方 法编织的起针部的编织物。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的情况 : 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这些针床上的针 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进行编织物编织时, 由位于前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后针床的 针喂纱, 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进行编织。例如, 在专利文献 1 中, 通 过以这样的喂纱口的使用方法进行编织, 形成了编织物的起针部。而且, 在此专利文献 1 中 公开了在形成该起针部时, 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使从一方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和从另一方 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情况。
     [ 在先技术文献 ]
     [ 专利文献 ]
     [ 专利文献 1] 国际公开第 2009/084167 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 在上述专利文献 1 的技术中, 存在使从前后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彼此以 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而编织的起针部在编织物中引人注目的情况。
     图 4 是通过专利文献 1 的技术形成了遍及前后的针床的起针部, 以该起针部为基 础进行平针编织的编织物的线圈图, 图 5 是该编织物的照片。从图 4 可以看出, 在由喂纱口 6 形成的编织物部 20 和由喂纱口 4 形成的编织物部 30 中, 将编织纱从纸张近前侧朝向内侧 从旧线圈拉出, 形成线圈。与此相对, 在编织物部 20、 30 的编织纱彼此缠绕的起针部 10 中, 将编织物部 30(20) 的编织纱相对于编织物部 20(30) 的编织纱从纸张内侧向近前侧拉出。 因此, 若看图 5 所示的编织物的照片, 则成为能够在编织物中明确地辨认出起针部 10 的状 态。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发明, 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能够使在前后的针床 间将编织纱彼此以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在所编织的编织物中不引人注目的编 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用该编织方法编织的起针部的编织物。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 该起针部使用具备 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 并由位 于前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后针床的针喂纱, 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而进 行编织,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使前后任意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 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 圈的步骤 1 ;
     在步骤 1 后, 使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 1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 2 ;
     在步骤 2 后, 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 在其移动的期间 形成钩圈的步骤 3 ;
     在步骤 3 后, 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 3 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 4,
     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步骤 1 ~ 4, 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一方的喂纱口 喂的编织纱和从另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
     另一方面,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物, 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 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 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编织,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由多个线圈构成的一侧线圈列 ;
     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另一侧线圈列, 所述另一侧线圈列的多个线圈由与上述一侧线 圈列的编织纱不同的编织纱构成 ; 通过将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地从另一侧线圈列的 沉降弧拉出, 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和另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 部,
     而且, 将与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连续的新的线圈和与上述另一侧线圈列的线圈 连续的新的线圈也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拉出。
     这里, 由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 可通过观察编织物来 确定。 这些起针部是从不同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缠绕的部分, 在编织物中的该部分中, 存在 加入或抽出多个编织纱的形迹。例如, 若看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编织的具有起针部的编织 物的照片 ( 图 3), 则能够在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确认纱线加固部 5, 能够从此纱线加 固部 5 确定起针部 1。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能够编织具有起针部的编织物, 该起针部成为将 由一方的针床邻接地形成的两个线圈相连的沉降弧和将由另一方的针床邻接地形成的两 个线圈相连的沉降弧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状态。而且, 若以通过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 织方法编织的起针部为基础, 由各针床形成编织物部, 则能够使编织物中的起针部不引人 注目 ( 参见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 3)。另外,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用于将分别 卡定在前后的针床上的前后的编织物部接合。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的编织工序图。
     图 2 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线圈图。
     图 3 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照片。
     图 4 是用有关专利文献 1 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线圈 图。图 5 是用有关专利文献 1 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 根据图 1 ~图 3, 说明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此实施方式记 载的编织由双针床横编机进行, 该双针床横编机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 向的前后一对针床, 并具备在与针床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往复运动的多个喂纱口。 当然, 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由四针床横编机实施。
     图 1 是表示用于形成编织物的起针部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图。图中, 左栏表示 编织工序的号码 (S+ 数字 ), 中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编织的样子, 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 的喂纱口的移动方向。图中, 大写英文 A ~ L 表示后针床 ( 以下为 BB) 的针, 小写英文 a ~ l 表示前针床 ( 以下为 FB) 的针。另外, ●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钩圈, ○表示卡定 在针上的旧钩圈, 表示配置在 FB 侧的喂纱口 4, 表示配置在 BB 侧的喂纱口 6。进而, 从 喂纱口 4 喂的编织纱用粗线表示, 从喂纱口 6 喂的编织纱用细线表示。这里, 为了说明的方 便, 在图 1 中, 针的数量表示得比实际少。
     在 S1 中, 表示由来自处于 FB 侧的喂纱口 4 的编织纱在 BB 的针 A 上形成了钩圈, 由来自处于 BB 侧的喂纱口 6 的编织纱在 FB 的针 b 上形成了钩圈的状态。这些钩圈相当于 起针部的端部。
     从上述 S1 所示的状态逐渐形成起针部。首先, 在使喂纱口 4 向纸张右侧移动的期 间在 BB 的针 C 上形成钩圈 (S2), 然后, 使喂纱口 4 向与 S2 相反的方向移动 (S3)。S3 中的 喂纱口 4 的停止位置为, 在下一个 S4 中在使喂纱口 6 向纸张右侧移动了时, 从喂纱口 6 向 FB 的针 b 延伸的编织纱与从喂纱口 4 向 BB 的针 C 延伸的编织纱缠绕那样的位置。
     接着, 使喂纱口 6 向纸张右侧移动。此时, 从喂纱口 6 向 FB 的针 b 延伸的编织纱 以从上下夹入将 BB 的针 A 的钩圈和针 C 的钩圈相连的编织纱 ( 来源于喂纱口 4 的编织纱 ) 及从喂纱口 4 向 BB 的针 C 延伸的编织纱的方式缠绕于两编织纱上。而且, 就在这样将来自 喂纱口 6 的编织纱缠绕于来自喂纱口 4 的编织纱的状态下, 进一步使喂纱口 6 向纸张右方 向移动, 同时, 在 FB 的针 d 上形成钩圈 (S4)。
     在 S4 中, 在 FB 的针 d 上形成了钩圈后, 使喂纱口 6 向与 S4 相反的方向移动 (S5)。 S5 中的喂纱口 6 的停止位置为, 在下一个 S6 中在使喂纱口 4 向纸张右方向移动了时, 从喂 纱口 4 向 BB 的针 C 延伸的编织纱与从喂纱口 6 向 FB 的针 d 延伸的编织纱缠绕那样的位置。
     以后, 只要反复进行与 S2 ~ S5 所示的编织同样的编织, 完成起针部即可。 在 S5 的 编织后, 与 S2 同样将在使喂纱口 4 向纸张右方向移动的同时形成钩圈的状态表示在 S6 中。 若从 S5 所示的状态使喂纱口 4 向纸张右方向移动, 则从喂纱口 4 向 BB 的针 C 延伸的编织 纱以从上下夹入将 FB 的针 b 的钩圈和针 d 的钩圈相连的编织纱 ( 来源于喂纱口 6 的编织 纱 ) 及从喂纱口 6 向 FB 的针 d 延伸的编织纱的方式缠绕于两编织纱上。而且, 就在这样将 来自喂纱口 4 的编织纱缠绕于来自喂纱口 6 的编织纱的状态下, 进一步使喂纱口 4 向纸张 右方向移动, 同时, 在 BB 的针 E 上形成钩圈 (S6)。
     在按照图 1 的编织工序将成为编织物的起针部的钩圈形成在 FB 和 BB 的针上后,以该钩圈为基础进行编织物的编织。在本实施方式中, 与构成起针部的各钩圈连续地逐渐 新形成的线圈均由该钩圈被卡定的针编织。 将通过这些一系列的编织所编织的编织物的线 圈图表示在图 2 中。
     如图 2 的线圈图所示, 在按照图 1 的编织工序编织的编织物中, 编织物部 2、 3 中的 编织纱的拉出状态和编织物部 2、 3 的编织纱彼此相互缠绕的起针部 1 中的编织纱的拉出状 态相同。因此, 在编织物中, 起针部 1 变得非常难以引人注目。如果看作为实际编织的编织 物的照片的图 3, 则编织物中的起针部 1, 仅因为从编织物的侧端向编织物之外延伸的纱线 加固部 5 存在才能知道, 而位于编织物的何处则是难以知道的程度。
     符号说明
     FB : 前针床 ; BB : 后针床 ; 1、 10 : 起针部 ; 2、 3、 20、 30 : 编织物部 ; 5: 纱线加固部 ; 4: 喂纱口 (FB 侧 ) ; 6: 喂纱口 (BB 侧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71520A43申请公布日20110525CN102071520ACN102071520A21申请号201010546118622申请日20101110200926700020091125JPD04B1/00200601D04B15/48200601D04B15/10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地址日本和歌山县72发明人前冈茂纪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代理人史雁鸣54发明名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57摘要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够使在前后的针床间将编织纱彼此以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在所编织的编织物中不引人注。

2、目。在使一方的喂纱口4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形成钩圈针C后,立即使之向该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动。接着,在使喂纱口6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形成钩圈后,立即使之向该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动。而且,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喂纱口4、6的移动和钩圈的形成,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喂纱口4喂的编织纱和从喂纱口6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5页CN102071524A1/1页21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

3、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并由位于前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后针床的针喂纱,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而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具备使前后任意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圈的步骤1;在步骤1后,使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1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2;在步骤2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圈的步骤3;在步骤3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3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4,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步骤14,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和从另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2一种编织物,所述。

4、编织物具有起针部,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编织,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多个线圈构成的一侧线圈列;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另一侧线圈列,所述另一侧线圈列的多个线圈由与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不同的编织纱构成;通过将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地从另一侧线圈列的沉降弧拉出,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和另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而且,将与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连续的新的线圈和与上述另一侧线圈列的线圈连续的新的线圈也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拉出。权利要求书CN102071520ACN102071524A1/4页3编织物的编织。

5、方法及编织物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在使用横编机进行编织物编织时,使由前后的针床分别编织的编织纱彼此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用该方法编织的起针部的编织物。背景技术0002存在如下的情况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这些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进行编织物编织时,由位于前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后针床的针喂纱,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进行编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以这样的喂纱口的使用方法进行编织,形成了编织物的起针部。而且,在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形成该起针部时,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使从一方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和从另一方的。

6、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情况。0003在先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84167号发明内容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0007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使从前后的喂纱口喂纱的编织纱彼此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而编织的起针部在编织物中引人注目的情况。0008图4是通过专利文献1的技术形成了遍及前后的针床的起针部,以该起针部为基础进行平针编织的编织物的线圈图,图5是该编织物的照片。从图4可以看出,在由喂纱口6形成的编织物部20和由喂纱口4形成的编织物部30中,将编织纱从纸张近前侧朝向内侧从旧线圈拉出,形成线圈。与此相对,在编织物部20、30的。

7、编织纱彼此缠绕的起针部10中,将编织物部3020的编织纱相对于编织物部2030的编织纱从纸张内侧向近前侧拉出。因此,若看图5所示的编织物的照片,则成为能够在编织物中明确地辨认出起针部10的状态。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在前后的针床间将编织纱彼此以交织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起针部在所编织的编织物中不引人注目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用该编织方法编织的起针部的编织物。0010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0011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并由位于前针床侧的喂纱。

8、口向后针床的针喂纱,由位于后针床侧的喂纱口向前针床的针喂纱而进行编织,0012其特征在于,具备说明书CN102071520ACN102071524A2/4页40013使前后任意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圈的步骤1;0014在步骤1后,使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1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2;0015在步骤2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其移动的期间形成钩圈的步骤3;0016在步骤3后,使另一方的喂纱口向与步骤3中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步骤4,0017通过连续地反复进行这些步骤14,形成使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从一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和从另一。

9、方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0018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物,所述编织物具有起针部,该起针部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排列设置在各针床上的针喂编织纱的多个喂纱口的横编机编织,0019其特征在于,具有0020由多个线圈构成的一侧线圈列;0021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另一侧线圈列,所述另一侧线圈列的多个线圈由与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不同的编织纱构成;0022通过将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地从另一侧线圈列的沉降弧拉出,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和另一侧线圈列的编织纱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起针部,0023而且,将与上述一侧线圈列的线圈连续的新的线圈和与上述另一侧线圈。

10、列的线圈连续的新的线圈也从编织物的近前侧朝向内侧拉出。0024这里,由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可通过观察编织物来确定。这些起针部是从不同的喂纱口喂的编织纱缠绕的部分,在编织物中的该部分中,存在加入或抽出多个编织纱的形迹。例如,若看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编织的具有起针部的编织物的照片图3,则能够在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确认纱线加固部5,能够从此纱线加固部5确定起针部1。0025发明的效果0026根据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有起针部的编织物,该起针部成为将由一方的针床邻接地形成的两个线圈相连的沉降弧和将由另一方的针床邻接地形成的两个线圈相连的沉降弧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绕的。

11、状态。而且,若以通过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起针部为基础,由各针床形成编织物部,则能够使编织物中的起针部不引人注目参见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3。另外,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用于将分别卡定在前后的针床上的前后的编织物部接合。附图说明0027图1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的编织工序图。0028图2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线圈图。0029图3是有关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照片。0030图4是用有关专利文献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线圈图。说明书CN102071520ACN102071524A3/4页50031图5是用有关专利文献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12、编织的编织物的起针部附近的照片。具体实施方式0032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0033下面,根据图1图3,说明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此实施方式记载的编织由双针床横编机进行,该双针床横编机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向的前后一对针床,并具备在与针床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往复运动的多个喂纱口。当然,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由四针床横编机实施。0034图1是表示用于形成编织物的起针部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图。图中,左栏表示编织工序的号码S数字,中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编织的样子,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喂纱口的移动方向。图中,大写英文AL表示后针床以下为BB的针,小写英文AL表示前针床以下为。

13、FB的针。另外,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钩圈,表示卡定在针上的旧钩圈,表示配置在FB侧的喂纱口4,表示配置在BB侧的喂纱口6。进而,从喂纱口4喂的编织纱用粗线表示,从喂纱口6喂的编织纱用细线表示。这里,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1中,针的数量表示得比实际少。0035在S1中,表示由来自处于FB侧的喂纱口4的编织纱在BB的针A上形成了钩圈,由来自处于BB侧的喂纱口6的编织纱在FB的针B上形成了钩圈的状态。这些钩圈相当于起针部的端部。0036从上述S1所示的状态逐渐形成起针部。首先,在使喂纱口4向纸张右侧移动的期间在BB的针C上形成钩圈S2,然后,使喂纱口4向与S2相反的方向移动S3。S3中的喂纱口4。

14、的停止位置为,在下一个S4中在使喂纱口6向纸张右侧移动了时,从喂纱口6向FB的针B延伸的编织纱与从喂纱口4向BB的针C延伸的编织纱缠绕那样的位置。0037接着,使喂纱口6向纸张右侧移动。此时,从喂纱口6向FB的针B延伸的编织纱以从上下夹入将BB的针A的钩圈和针C的钩圈相连的编织纱来源于喂纱口4的编织纱及从喂纱口4向BB的针C延伸的编织纱的方式缠绕于两编织纱上。而且,就在这样将来自喂纱口6的编织纱缠绕于来自喂纱口4的编织纱的状态下,进一步使喂纱口6向纸张右方向移动,同时,在FB的针D上形成钩圈S4。0038在S4中,在FB的针D上形成了钩圈后,使喂纱口6向与S4相反的方向移动S5。S5中的喂纱口。

15、6的停止位置为,在下一个S6中在使喂纱口4向纸张右方向移动了时,从喂纱口4向BB的针C延伸的编织纱与从喂纱口6向FB的针D延伸的编织纱缠绕那样的位置。0039以后,只要反复进行与S2S5所示的编织同样的编织,完成起针部即可。在S5的编织后,与S2同样将在使喂纱口4向纸张右方向移动的同时形成钩圈的状态表示在S6中。若从S5所示的状态使喂纱口4向纸张右方向移动,则从喂纱口4向BB的针C延伸的编织纱以从上下夹入将FB的针B的钩圈和针D的钩圈相连的编织纱来源于喂纱口6的编织纱及从喂纱口6向FB的针D延伸的编织纱的方式缠绕于两编织纱上。而且,就在这样将来自喂纱口4的编织纱缠绕于来自喂纱口6的编织纱的状态。

16、下,进一步使喂纱口4向纸张右方向移动,同时,在BB的针E上形成钩圈S6。0040在按照图1的编织工序将成为编织物的起针部的钩圈形成在FB和BB的针上后,说明书CN102071520ACN102071524A4/4页6以该钩圈为基础进行编织物的编织。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构成起针部的各钩圈连续地逐渐新形成的线圈均由该钩圈被卡定的针编织。将通过这些一系列的编织所编织的编织物的线圈图表示在图2中。0041如图2的线圈图所示,在按照图1的编织工序编织的编织物中,编织物部2、3中的编织纱的拉出状态和编织物部2、3的编织纱彼此相互缠绕的起针部1中的编织纱的拉出状态相同。因此,在编织物中,起针部1变得非常难以引。

17、人注目。如果看作为实际编织的编织物的照片的图3,则编织物中的起针部1,仅因为从编织物的侧端向编织物之外延伸的纱线加固部5存在才能知道,而位于编织物的何处则是难以知道的程度。0042符号说明0043FB前针床;BB后针床;1、10起针部;2、3、20、30编织物部;5纱线加固部;4喂纱口FB侧;6喂纱口BB侧。说明书CN102071520ACN102071524A1/5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71520ACN102071524A2/5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71520ACN102071524A3/5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71520ACN102071524A4/5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71520ACN102071524A5/5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7152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