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93040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63168.5

申请日:

2010.11.29

公开号:

CN102068968A

公开日:

2011.05.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01J 20/285申请日:20101129|||公开

IPC分类号:

B01J20/285; B01J20/30; B01D15/22

主分类号:

B01J20/285

申请人:

大连海洋大学

发明人:

孔亮; 吴曦; 罗碧容; 李伟

地址: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沈阳路13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代理人:

闪红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印迹聚合物是以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原料组成如下:铅离子为模板,甲醇为溶剂,四乙烯基吡啶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醇作为致孔剂,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3,交联剂的体积分数占25.0~30.0%,引发剂的浓度为0.9~1.1mg/mL,致孔剂的体积分数占15.0~20.0%。即使存在其他竞争离子时,对游离铅离子也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识别性,可从含有痕量或微量铅离子的溶液中富集铅离子,达到浓缩游离铅离子的目的,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有利于进一步对铅离子的快速分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铅离子印迹整体柱, 由色谱柱管及印迹聚合物构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印迹聚 合物的原料组成如下 : 铅离子为模板, 甲醇为溶剂, 四乙烯基吡啶为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 烯酸酯为交联剂, 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十二醇作为致孔剂, 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 1 ∶ 3, 交联剂的体积分数占 25.0 ~ 30.0%, 引发剂的浓度为 0.9 ~ 1.1mg/mL, 致孔剂的体 积分数占 15.0 ~ 20.0%。
2: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所述铅离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依次按如下步骤 进行 : a. 取含铅离子的酸溶液, 超声振荡下溶解在甲醇中, 加入四乙烯基吡啶, 密封持续通入 氮气 10min, 常温静置 1h ; b. 再加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偶氮二异丁腈及十二醇, 超声 10min 后持续通入氮 气 15min, 将所得溶液注入到不锈钢柱管中, 两端密封, 在 60℃下恒温反应 16h ; c. 将不锈钢柱管接到高压泵上, 用甲醇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 冲去致孔剂和未 反应的残余试剂, 然后再用 0.5mol/L 硝酸溶液冲洗印迹聚合物, 除去模板, 最后用纯水作 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直至中性。

说明书


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一种色谱柱及制备方法, 尤其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地吸附游离铅离子 ++ (Pb ) 的作用, 可富集溶液中的痕量或微量游离铅离子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
     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技术 (molecularly imprinted technique, MIT) 是通过模拟 抗体与抗原、 酶与底物等的分子识别原理, 合成出对某一种分子具有专一识别性的聚合物 的方法, 这种聚合物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在合 成中, 印迹分子 ( 模板 )、 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发生共聚合, 由于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一 般存在共价或非共价 ( 氢键、 金属配位键、 静电引力等 ) 作用, 功能单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列在印迹分子周围, 聚合反应后除去印迹分子 ( 模板 ), 在聚合物中便留下与印迹分子 ( 模板 ) 空间大小、 形状、 电荷分布具有互补性的结合位点, 从而使印迹聚合物对该印迹分 子 ( 模板 ) 具有特异的记忆与识别功能, 进而表现出分子识别效应, 并具有高度的特异选 择性。目前, 分子印迹技术已被应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chiral separation)、 仿生传感 器 (biomimetic sensor)、 固相萃取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抗体模拟 (antibody mimics)、 酶催化模拟 (enzyme mimics) 以及控释药物 (controledrelease drugs) 等领域, 离子印迹聚合物 (ion-imprinted polymer, IIP) 的制备过程与 MIP 类似, 其区别是以金属 离子为印迹模板。
     整体柱又称为棒状柱、 连续床层、 无术塞术等, 是一种通过有机或无机聚合反应在 色谱柱内进行原位聚合的连续床固定相。 相对于常规填充柱, 整体柱具有制备简单、 易于改 性、 柱压低及传质速度快等优点, 因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整体柱已被广泛用于高效液 相色谱 (HPLC)、 毛细管电色谱 (CEC) 及毛细管液相色谱 (CLC) 中。 与其他制备方法相比, 采 用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法制备印迹整体柱具有合成步骤简单、 原料利用率高等优点。
     1993 年 Matsui 等首次报道了在不锈钢柱管内原位聚合制备分子印迹整体柱, 是 以 L- 和 D- 苯丙氨酸为模板分子时, 分离因子分别为 1.7 和 1.4。欧俊杰等, 在色谱管中以 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 (5S, 11S)—特罗格尔碱 (S-TB) 的印迹整 体柱。结合台阶梯度洗脱模式在 S-TB 整体柱上实现了对 TB 消旋体的快速分离。但是, 现 在关于印迹整体柱的报道, 多见于以有机物质为印迹分子 ( 模板 ) 的印迹整体柱。
     也有关于以金属离子作为模板的报道, 侯琳熙等曾以铜离子为印迹物, 二乙基三 胺为固化剂, 聚乙二醇为致孔剂, 按一定比例与环氧树脂混合后在无扰动模式下聚合, 得到 了一种铜离子印迹的大尺寸环氧树脂基聚合物整体柱, 但却不适合于高效液相色谱。迄今 为止, 还没有关于可适合于高效液相色谱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地吸 ++ 附游离铅离子 (Pb ) 的作用, 可富集溶液中的痕量或微量游离铅离子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 一种铅离子印迹整体柱, 由色谱柱管及印迹聚合物构 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印迹聚合物的原料组成如下 : 铅离子为模板, 甲醇为溶剂, 四乙烯基吡 啶为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十二醇作为致孔剂, 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 1 ∶ 3, 交联剂的体积分数占 25.0 ~ 30.0 %, 引发剂的浓度为 0.9 ~ 1.1mg/mL, 致孔剂的体积分数占 15.0 ~ 20.0%。
     一种上述铅离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依次按如下步骤进行 :
     a. 取含铅离子的酸溶液, 超声振荡下溶解在甲醇中, 加入四乙烯基吡啶, 密封持续 通入氮气 10min, 常温静置 1h ;
     c. 再加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偶氮二异丁腈及十二醇, 超声 10min 后持续通 入氮气 15min, 将所得溶液注入到不锈钢柱管中, 两端密封, 在 60℃下恒温反应 16h ;
     c. 将不锈钢柱管接到高压泵上, 用甲醇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 冲去致孔剂 和未反应的残余试剂, 然后再用 0.5mol/L 硝酸溶液冲洗印迹聚合物, 除去模板, 最后用纯 水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直至中性。
     本发明是以铅离子为模板, 四乙基吡啶为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十二醇作为致孔剂, 以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的铅离子印 迹整体柱, 即使存在其他竞争离子时, 对游离铅离子也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识别性, 可从含有痕量或微量铅离子的溶液中富集铅离子, 达到浓缩游离铅离子的目的, 适用于高 效液相色谱, 有利于进一步对铅离子的快速分析。 附图说明 :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印迹聚合物 10000 倍扫描电镜图。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对铅离子富集对比实验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具体实施方式 :
     a. 称取 0.5mmol 的铅离子酸溶液 ( 醋酸铅、 乙酸铅等 ) 作为模板, 经超声振荡溶解 于 5mL 的甲醇 ( 溶剂 ) 中, 加入 1.5mmol(0.161mL) 的四乙烯基吡啶 (4-Vpy)( 单体 ), 密封 持续通入氮气 10min 后, 常温静置 1h, 使铅离子与乙烯基毗啶形成配合物 ;
     b. 加人 2.496mL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EDMA, 交联剂 )、 10mg 偶氮二异丁腈 ( 引 发剂 ) 和 1.762mL 十二醇 ( 致孔剂 ), 超声 10min 后持续通入氮气 15min ; 然后将此溶液加 入到一个不锈钢柱管中 (I.D.4.6mm×50mm), 两端密封, 在 60℃下恒温反应 16h ;
     c. 反应终止后将其连接到高压泵上, 以甲醇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 冲去致 孔剂和未反应的残余试剂, 然后再用 0.5mol/L 硝酸溶液冲洗印迹聚合物, 除去模板, 最后 用纯水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直至中性。
     即得到由不锈钢色谱柱管及印迹聚合物构成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 印迹聚合物的 原料组成如下 : 铅离子为模板, 甲醇为溶剂, 四乙烯基吡啶为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为交联剂, 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十二醇作为致孔剂, 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 1 ∶ 3, 交 联剂的体积分数占 25.0 ~ 30.0%, 引发剂的浓度为 0.9 ~ 1.1mg/mL, 致孔剂的体积分数占 15.0 ~ 20.0%。本发明实施例印迹聚合物 10000 倍扫描电镜图如图 1 所示。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对浓度为 0.06787mg/mL 铅离子溶液进行吸附, 最后计算出本 发明实施例的饱和吸附量为 0.4068mg/g。
     实验例 1 : 将本发明实施例作为色谱柱连接到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泵上, 并配制 -7 铅离子浓度为 3.3784×10 mol/L 的溶液作为流动相, 量取 300mL 并以 0.4mL/min 的流速通 过本发明实施例, 然后用纯水以 0.4mL/min 的流速冲洗柱子, 冲洗掉柱子里残留的未被吸 附的铅离子。最后换 0.5mol/L 的硝酸以 0.2mL/min 的流速洗脱被色谱柱吸附的铅离子, 收 集洗脱液 10mL, 经 4- 磺酸苯基卟啉 C44H34N4O20S6(TPPS4) 衍生后采用 HPLC 分析, 其色谱图如 图 2 中谱图 a 所示。
     对照实验 : 将色谱柱更换为非印迹整体柱 ( 合成时未加入模板 ), 以同样方法收 集 10mL 的洗脱液, 测得色谱图如图 2 中谱图 b 所示。同样色谱条件下分析铅离子浓度为 -7 3.3784×10 mol/L 的溶液和超纯水空白样, 其色谱图分别见图 2 中谱图 c、 d。
     由谱图 a 与谱图 b、 c 相比较可以看出, 本发明实施例与非印迹整体柱相比, 对铅离 子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这是因为本发明实施例内部形成了可以吸附铅离子的空穴, 而非 印迹柱在制柱没有形成铅离子空穴或结合位点, 所以非印迹柱子基本没有富集作用。
     实验例 2 : 选 择 性 实 验, 在 HPLC 泵 上 接 上 本 发 明 实 施 例, 并配制浓度均为 3.3784×10-7mol/L 的 Pb( Ⅱ )、 Cu( Ⅱ )、 Cd( Ⅱ ) 三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 量取 300mL 并以 0.4mL/min 的流速通过色谱柱, 然后用纯水以 0.4mL/min 的流速冲洗色谱柱 1h, 冲洗掉色谱柱里残留的未被色谱柱吸附的离子, 最后换 0.5mol/L 的硝酸洗脱, 收集 10mL 的 洗脱溶液。经 4- 磺酸苯基卟啉 C44H34N4O20S6(TPPS4) 衍生后采用 HPLC 分析, Pb( Ⅱ ) 的洗脱 -6 浓度为 4.63×10 mol/L, 铜离子与镉离子没有被检测出来, 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具有较强的 选择性吸附作用, 可以用于混合离子溶液中 Pb( Ⅱ ) 的富集与选择性吸附。

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68968A43申请公布日20110525CN102068968ACN102068968A21申请号201010563168522申请日20101129B01J20/285200601B01J20/30200601B01D15/2220060171申请人大连海洋大学地址116000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沈阳路139号72发明人孔亮吴曦罗碧容李伟74专利代理机构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21220代理人闪红霞54发明名称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印迹聚合物是以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原料组成如下铅离子为模板,甲。

2、醇为溶剂,四乙烯基吡啶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醇作为致孔剂,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3,交联剂的体积分数占250300,引发剂的浓度为0911MG/ML,致孔剂的体积分数占150200。即使存在其他竞争离子时,对游离铅离子也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识别性,可从含有痕量或微量铅离子的溶液中富集铅离子,达到浓缩游离铅离子的目的,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有利于进一步对铅离子的快速分析。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CN102068970A1/1页21一种铅离子印迹整体柱,由色谱柱管及印迹聚合物构成,其。

3、特征在于所述印迹聚合物的原料组成如下铅离子为模板,甲醇为溶剂,四乙烯基吡啶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醇作为致孔剂,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3,交联剂的体积分数占250300,引发剂的浓度为0911MG/ML,致孔剂的体积分数占150200。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铅离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按如下步骤进行A取含铅离子的酸溶液,超声振荡下溶解在甲醇中,加入四乙烯基吡啶,密封持续通入氮气10MIN,常温静置1H;B再加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偶氮二异丁腈及十二醇,超声10MIN后持续通入氮气15MIN,将所得溶液注入到不锈钢柱管中,两端密封,在60。

4、下恒温反应16H;C将不锈钢柱管接到高压泵上,用甲醇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冲去致孔剂和未反应的残余试剂,然后再用05MOL/L硝酸溶液冲洗印迹聚合物,除去模板,最后用纯水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直至中性。权利要求书CN102068968ACN102068970A1/3页3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色谱柱及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地吸附游离铅离子PB的作用,可富集溶液中的痕量或微量游离铅离子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IMPRINTEDTECHNIQUE,MIT是通过模拟抗体与抗原、酶与底物等的。

5、分子识别原理,合成出对某一种分子具有专一识别性的聚合物的方法,这种聚合物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IMPRINTEDPOLYMER,MIP。在合成中,印迹分子模板、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发生共聚合,由于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一般存在共价或非共价氢键、金属配位键、静电引力等作用,功能单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印迹分子周围,聚合反应后除去印迹分子模板,在聚合物中便留下与印迹分子模板空间大小、形状、电荷分布具有互补性的结合位点,从而使印迹聚合物对该印迹分子模板具有特异的记忆与识别功能,进而表现出分子识别效应,并具有高度的特异选择性。目前,分子印迹技术已被应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CHIRALSE。

6、PARATION、仿生传感器BIOMIMETICSENSOR、固相萃取SOLIDPHASEEXTRACTION,SPE、抗体模拟ANTIBODYMIMICS、酶催化模拟ENZYMEMIMICS以及控释药物CONTROLEDRELEASEDRUGS等领域,离子印迹聚合物IONIMPRINTEDPOLYMER,IIP的制备过程与MIP类似,其区别是以金属离子为印迹模板。0003整体柱又称为棒状柱、连续床层、无术塞术等,是一种通过有机或无机聚合反应在色谱柱内进行原位聚合的连续床固定相。相对于常规填充柱,整体柱具有制备简单、易于改性、柱压低及传质速度快等优点,因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整体柱已被广泛用。

7、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色谱CEC及毛细管液相色谱CLC中。与其他制备方法相比,采用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法制备印迹整体柱具有合成步骤简单、原料利用率高等优点。00041993年MATSUI等首次报道了在不锈钢柱管内原位聚合制备分子印迹整体柱,是以L和D苯丙氨酸为模板分子时,分离因子分别为17和14。欧俊杰等,在色谱管中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5S,11S特罗格尔碱STB的印迹整体柱。结合台阶梯度洗脱模式在STB整体柱上实现了对TB消旋体的快速分离。但是,现在关于印迹整体柱的报道,多见于以有机物质为印迹分子模板的印迹整体柱。0005也有关于以金属离子作为模板的报道,侯琳熙。

8、等曾以铜离子为印迹物,二乙基三胺为固化剂,聚乙二醇为致孔剂,按一定比例与环氧树脂混合后在无扰动模式下聚合,得到了一种铜离子印迹的大尺寸环氧树脂基聚合物整体柱,但却不适合于高效液相色谱。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可适合于高效液相色谱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及制备方法的相关报道。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地吸附游离铅离子PB的作用,可富集溶液中的痕量或微量游离铅离子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说明书CN102068968ACN102068970A2/3页4及制备方法。0007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铅离子印迹整体柱,由色谱柱管及印迹聚合物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印迹。

9、聚合物的原料组成如下铅离子为模板,甲醇为溶剂,四乙烯基吡啶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醇作为致孔剂,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3,交联剂的体积分数占250300,引发剂的浓度为0911MG/ML,致孔剂的体积分数占150200。0008一种上述铅离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按如下步骤进行0009A取含铅离子的酸溶液,超声振荡下溶解在甲醇中,加入四乙烯基吡啶,密封持续通入氮气10MIN,常温静置1H;0010C再加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偶氮二异丁腈及十二醇,超声10MIN后持续通入氮气15MIN,将所得溶液注入到不锈钢柱管中,两端密封,在60下恒温。

10、反应16H;0011C将不锈钢柱管接到高压泵上,用甲醇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冲去致孔剂和未反应的残余试剂,然后再用05MOL/L硝酸溶液冲洗印迹聚合物,除去模板,最后用纯水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直至中性。0012本发明是以铅离子为模板,四乙基吡啶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醇作为致孔剂,以原位聚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即使存在其他竞争离子时,对游离铅离子也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识别性,可从含有痕量或微量铅离子的溶液中富集铅离子,达到浓缩游离铅离子的目的,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有利于进一步对铅离子的快速分析。附图说明0013图1是本发明实。

11、施例印迹聚合物10000倍扫描电镜图。001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对铅离子富集对比实验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具体实施方式0015A称取05MMOL的铅离子酸溶液醋酸铅、乙酸铅等作为模板,经超声振荡溶解于5ML的甲醇溶剂中,加入15MMOL0161ML的四乙烯基吡啶4VPY单体,密封持续通入氮气10MIN后,常温静置1H,使铅离子与乙烯基毗啶形成配合物;0016B加人2496ML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交联剂、10MG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和1762ML十二醇致孔剂,超声10MIN后持续通入氮气15MIN;然后将此溶液加入到一个不锈钢柱管中ID46MM50MM,两端密封,在60下恒温反应16H;00。

12、17C反应终止后将其连接到高压泵上,以甲醇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冲去致孔剂和未反应的残余试剂,然后再用05MOL/L硝酸溶液冲洗印迹聚合物,除去模板,最后用纯水作为流动相冲洗印迹聚合物直至中性。0018即得到由不锈钢色谱柱管及印迹聚合物构成的铅离子印迹整体柱,印迹聚合物的原料组成如下铅离子为模板,甲醇为溶剂,四乙烯基吡啶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醇作为致孔剂,模板与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3,交联剂的体积分数占250300,引发剂的浓度为0911MG/ML,致孔剂的体积分数占150200。说明书CN102068968ACN102068970A3/3页5001。

13、9本发明实施例印迹聚合物10000倍扫描电镜图如图1所示。0020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对浓度为006787MG/ML铅离子溶液进行吸附,最后计算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饱和吸附量为04068MG/G。0021实验例1将本发明实施例作为色谱柱连接到高效液相色谱HPLC泵上,并配制铅离子浓度为33784107MOL/L的溶液作为流动相,量取300ML并以04ML/MIN的流速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然后用纯水以04ML/MIN的流速冲洗柱子,冲洗掉柱子里残留的未被吸附的铅离子。最后换05MOL/L的硝酸以02ML/MIN的流速洗脱被色谱柱吸附的铅离子,收集洗脱液10ML,经4磺酸苯基卟啉C44H34N4O20S6T。

14、PPS4衍生后采用HPLC分析,其色谱图如图2中谱图A所示。0022对照实验将色谱柱更换为非印迹整体柱合成时未加入模板,以同样方法收集10ML的洗脱液,测得色谱图如图2中谱图B所示。同样色谱条件下分析铅离子浓度为33784107MOL/L的溶液和超纯水空白样,其色谱图分别见图2中谱图C、D。0023由谱图A与谱图B、C相比较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与非印迹整体柱相比,对铅离子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这是因为本发明实施例内部形成了可以吸附铅离子的空穴,而非印迹柱在制柱没有形成铅离子空穴或结合位点,所以非印迹柱子基本没有富集作用。0024实验例2选择性实验,在HPLC泵上接上本发明实施例,并配制浓度均为。

15、33784107MOL/L的PB、CU、CD三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量取300ML并以04ML/MIN的流速通过色谱柱,然后用纯水以04ML/MIN的流速冲洗色谱柱1H,冲洗掉色谱柱里残留的未被色谱柱吸附的离子,最后换05MOL/L的硝酸洗脱,收集10ML的洗脱溶液。经4磺酸苯基卟啉C44H34N4O20S6TPPS4衍生后采用HPLC分析,PB的洗脱浓度为463106MOL/L,铜离子与镉离子没有被检测出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可以用于混合离子溶液中PB的富集与选择性吸附。说明书CN102068968ACN102068970A1/1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6896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