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COSUB2/SUB无机吸收剂.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929644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00719.1

申请日:

2011.01.05

公开号:

CN102078743A

公开日:

2011.06.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01D 53/14申请日:20110105|||公开

IPC分类号:

B01D53/14; B01D53/62; B01D53/78; C01B31/20

主分类号:

B01D53/14

申请人:

浙江大学

发明人:

刘越; 张佩芳; 吴忠标; 王海强

地址: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代理人:

胡红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包括碳化氨溶液和添加剂,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为4%~12%,所述的添加剂为磷酸钠或磷酸钾,添加剂的摩尔浓度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度之比为0.04~0.20,其余量为去离子水。本发明的CO2无机吸收剂适用于燃煤电厂、工业过程的脱碳,具有以下优点:与有机胺溶液相比较,具有溶剂成本低、再生能耗低、对设备腐蚀性小等优点;与简单氨溶液相比较,具有氨挥发量小,CO2脱除率高、CO2解吸率高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改良的 CO2 无机吸收剂, 包括碳化氨溶液和添加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为 4 ~ 12%, 所述的总氨质量分数指碳化氨溶液中 所有包含氨分子和铵离子的物质, 换算成 NH3 的质量分数 ;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 CO2 负载量为 0.3 ~ 0.7 ;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由以下组分配制而成 : 当碳化氨溶液的 CO2 负载量为 0.3 ~ 0.5 时, 碳化氨溶液由氨水、 碳酸铵与去离子水配 制而成, 其中氨与碳酸铵的摩尔浓度比为 4 ∶ 3 ~ 0 ∶ 1 ; 当碳化氨溶液的 CO2 负载量为 0.5 ~ 0.7 时, 碳化氨溶液由碳酸铵、 碳酸氢铵与去离子 水配制而成, 其中碳酸铵与碳酸氢铵摩尔浓度比为 1 ∶ 0 ~ 3 ∶ 4 ; 所述的添加剂为磷酸钠或磷酸钾 ; 所述的添加剂的摩尔浓度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度之比为 0.04 ~ 0.20。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改良的 CO2 无机吸收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 质量分数为 5 ~ 9%。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改良的 CO2 无机吸收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 CO2 负载量为 0.3 ~ 0.5。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改良的 CO2 无机吸收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添加剂的摩尔浓度 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度之比为 0.06 ~ 1.20。

说明书


一种改良的 CO2 无机吸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分离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的二氧化碳无机吸收剂。背景技术 燃煤电厂 CO2 排放是我国温室效应气体的最主要排放源, 为达到 CO2 减排要求及我 国燃煤发电的可持续发展, 捕集和固定燃煤电厂排放的 CO2 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任。从烟 道气中分离并捕集 CO2 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 吸附法、 膜分离法等。
     化学吸收法是目前脱碳工艺中最成熟、 工业中试最广泛的技术。常用的吸收剂为 有机胺类。我国第一座燃煤电站烟气中 CO2 捕集示范装置, 就是采用的 MEA 法工艺, 该示范 装置是由华能集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合作并华能北京热电厂建立的, 年处 理量为 3000 吨。然而有机胺作为吸收剂具有吸收剂成本高、 再生能耗大、 对设备腐蚀性强 等问题, 广范围工业应用受到限制。
     由于以上问题, 近十年来, 氨溶液由于具有脱碳效率高、 吸收 CO2 能力强、 再生能耗 低、 溶剂成本低、 不易被烟道气中其它气体成分降解、 对设备腐蚀性小、 能同时脱出其它酸 性气体的特点而引起各国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
     氨法脱碳主要包括两个方向 : 冷却氨吸收法 (CAP) 和水溶液氨吸收法。冷却氨吸 收法最早由 E.Gal 提出专利 WO2006022885, 该方法分离过程在 0-20℃ (0-10℃最佳 )、 常压 下运行, 贫液采用浓度为 28wt%、 负载量为 0.25-0.67(0.33-0.67 最佳 ), 吸收完后的富液 负载量为 0.5-1(0.67-1 最佳 ) 的浆液 ; 再生塔温度为 50-200℃ (100-150℃最佳 ), 压力为 2-136 个大气压, 由于再生过程中释放出高浓度 CO2 需在高压下进行运输, 所以再生过程高 压减少了输送成本, 同时高压条件也限制了水气的挥发, 减少了再生能耗。 而氨水溶液法吸 收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一般不允许颗粒物的生成。
     法国阿尔斯通 (Alstom) 公司从 2006 年起开始了为期 5 年的冷却氨法脱碳项目, 目前已经采用该法完成了一个 5MW 的中型项目, 计划在 2011 年实现 200MW 商业化规模的冷 却氨法工业化应用。美国电力斯本 (Powerspan) 公司 2009 年在第 9 届温室气体控制技术 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了 ECO2 捕集工艺, 该工艺采用碳酸铵溶液吸收 CO2, 并结合原有的电催 化氧化技术联合脱除烟道气中的 SO2、 NOx 和 Hg 和 CO2, 08 年该公司进行了 1-MW 的中试, 为 120MW 的商业 CO2 捕集打下一定基础。
     在使用氨法吸收烟气中 CO2 的工业应用中, 由于氨挥发和再生过程中 CO2 解吸率小 于 1 等因素, 用于吸收 CO2 的氨水往往不是新鲜氨水, 而是具有 CO2 负载量 ( 指吸收液中已 吸收的 CO2 与总氨的摩尔比, ) 的氨水溶液 ; 一定总氨 ( 指吸收液中所有包含氮元素的物质, 氨逃逸量 按照等摩尔比例换算成氨分子的总量 ) 质量分数条件下的氨水, CO2 负载量越大, 越小, 富液 CO2 负载量越大, 再生能耗越小且 CO2 解吸效率越大。而氨水吸收 CO2 速率随着 负载量的增大而急速减小, 因此增大高负载量条件下氨水与 CO2 反应速率具有特别重大的 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良的 CO2 无机吸收剂, 以克服采用低 CO2 负载量条件下氨逃逸 严重、 而高 CO2 负载量条件下 CO2 脱除率低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
     一种改良的 CO2 无机吸收剂, 包括碳化氨溶液和添加剂,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 氨质量分数 ( 溶液中所有包含氨分子和铵离子的物质, 换算成 NH3 的质量分数 ) 为 4%~ 12%, 最优总氨质量分数为 5%~ 9%。当碳化氨溶液中总氨质量分数为 5%~ 9%时, CO2 脱除效率可达 80%以上 ; 如果总氨质量分数低于 5%, CO2 脱除效率将低于 80%, 小于一般 燃煤电厂中试脱碳的要求 ; 如果总氨质量分数高于 9%, CO2 脱除效率随总氨质量分数增大 而增大的幅度小于氨挥发率随总氨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的幅度。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 CO2 负载量为 0.3 ~ 0.7, 优选值为 0.3 ~ 0.5。当 CO2 负载 量小于 0.3 时, 碳化氨溶液中氨的挥发率是 CO2 负载量为 0.3 时的 2-6 倍 ; 当 CO2 负载量大 于 0.7 时, 吸收剂中主要化学物质之一为碳酸氢铵, 由于它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溶解度较小, 在吸收过程中会有固体颗粒物产生, 从而会堵塞反应装置中的填料。 CO2 负载量最优值选取 0.3 ~ 0.5, 是为了对应总氨质量分数为 5%~ 9%的条件, 此时 CO2 脱除效率可达到 80%以 上, 吸收剂在吸收过程可一直处于液体形态, 氨挥发率在满足 CO2 脱除效率的前提下最小。
     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由以下组分配制而成 :
     当碳化氨溶液的 CO2 负载量为 0.3 ~ 0.5 时, 碳化氨溶液由氨水、 碳酸铵与去离子 水配制而成, 其中氨与碳酸铵之摩尔浓度比为 4 ∶ 3 ~ 0 ∶ 1 ;
     当碳化氨溶液的 CO2 负载量为 0.5 ~ 0.7 时, 碳化氨溶液由碳酸铵、 碳酸氢铵与去 离子水配制而成, 其中碳酸铵与碳酸氢铵摩尔浓度比为 1 ∶ 0 ~ 3 ∶ 4。
     所述的添加剂为磷酸钠或磷酸钾, 添加剂的摩尔浓度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 度之比为 0.04 ~ 0.20, 最优比值为 0.06 ~ 1.20 ; 其余量为去离子水。
     如上所述的改良的 CO2 吸收剂的配置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先配制碳化氨溶液, 当 CO2 负载量为 0.3 ~ 0.5 时, 将氨水、 碳酸铵与去离子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混合, 当 CO2 负载 量为 0.5 ~ 0.7 时, 将碳酸铵、 碳酸氢铵与去离子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混合, 然后在容量瓶 中用去离子水定容, 最后将磷酸钠或者磷酸钾加入到容量瓶中溶解并静置 20 ~ 40min, 让 吸收液中各种物质达到化学平衡。
     碳化氨溶液本身是一种混合吸收剂, 主要通过如下反应吸收 CO2。
     由以上反应可以看出, 不同 CO2 负载量的碳化氨溶液由于所含化学物质摩尔比例 不同, 所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也不同, 其吸收 CO2 的最大容量也不同。
     磷酸钠或磷酸钾通过以下反应间接影响碳化氨溶液吸收 CO2, 磷酸根离子的加入 可以增加吸收剂的 pH 值, 促进上述反应向消耗 CO2 的方向进行 ;
     由于磷酸钠或磷酸钾本身并不直接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再生过程中通过对吸收 剂再生, 磷酸钠或磷酸钾也可通过上述化学平衡的逆向反应而再生, 整个工艺过程不需要 补充磷酸钠或磷酸钾, 而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同时磷酸钠或磷酸钾成本都远低于有 机胺促进剂, 例如哌嗪。
     本发明改良的 CO2 吸收剂可适用于合成气、 天然气等混合气工业脱碳过程中的 CO2 脱除, 特别适用于燃煤电厂烟气脱碳过程, 具有净化程度高、 成本低廉、 再生能耗低、 对设备 腐蚀性小、 添加剂可循环利用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先配制 2L 碳化氨溶液, 查得 5 %氨水密度为 0.98g/cm3, 25 %氨水密度为 0.91g/ 3 cm 。需要配制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为 5%, CO2 负载量为 0.3, 采用氨水、 碳酸铵和 去离子水配制碳化氨溶液, 选用的添加剂为十二水磷酸钠。
     设需要氨水中的氨分子为 xmol, 碳酸铵 y mol, x 和 y 满足以下两个方程 :
     解得 x = 2.29mol, y = 1.73mol 则需要碳酸铵的质量为 1.73mol×96.09g/mol = 166.24g 设需要 XL 的 25%质量分数的氨水溶液, 则 X 需满足以下方程 :解得 X = 0.171L
     需要的十二水磷酸钠的质量为 5.75mol×0.04×380g/mol = 87.4g
     称取 166.24 克碳酸铵于烧杯中, 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 加入到 2L 容量瓶中, 用移 液管移取 0.171 升的 25%质量分数的氨水于 2L 容量瓶中, 然后用去离子水定容, 最后用称 量纸将十二水磷酸钠加入到容量瓶中, 使其溶解并静置 30min, 让吸收液中各种物质达到化 学平衡。
     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 进口 CO2 浓度为 15%, 气液比为 70。 加入磷酸钠于碳化 氨溶液中, 当磷酸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04 时, 相较于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6.8 个百分点 ; 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10 时, CO2 脱除效率 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2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4.7 个百分点。
     其中 CO2 脱除效率为 :
     其中 v 为气体体积流率, 单位为 L/min ; 用 CO2 体积分数形式表示为 :其中 [CO2] 为 CO2 体积分数, 下标 in 和 out 分别表示烟气从填料塔中进和出。进 口 CO2 体积浓度分数设为固定值 15%, 出口 CO2 体积分数由 CO2 红外分析仪直接读出。
     实施例 2
     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 1, 配制得到总氨质量分数为 5%, CO2 负载量为 0.5 的碳化氨溶液作为吸收剂主体部分, 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 进口 CO2 浓度为 15%, 气液比为 70。加入磷酸钠于碳化氨溶液中, 当磷酸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04 时, 与不 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7.3 个百分点 ; 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
     度之比为 0.1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4.1 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2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6.2 个百分点。
     实施例 3
     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 1, 配制得到总氨质量分数为 5%, CO2 负载量为 0.7 的碳化氨溶液作为吸收剂主体部分, 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 进口 CO2 浓度为 15%, 气液比为 70。加入磷酸钠于碳化氨溶液中, 当磷酸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04 时, 与不 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8.5 个百分点 ; 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 度之比为 0.1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6.0 个百分点 ; 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2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8.5 个百分点。
     实施例 4
     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 1, 配制得到 CO2 负载量为 0.5 的碳化氨溶液作为 吸收剂主体部分, 总氨质量分数为 4%, 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 进口 CO2 浓度为 15%, 气 液比为 70。加入磷酸钾于碳化氨溶液中, 当磷酸钾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04 时, 与 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8.0 个百分点 ; 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 浓度之比为 0.1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4.7 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2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6.6 个百分点。
     实施例 5
     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 1, 配制得到 CO2 负载量为 0.5 的碳化氨溶液作为 吸收剂主体部分, 总氨质量分数为 8%, 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 进口 CO2 浓度为 15%, 气 液比为 70。加入磷酸钾于碳化氨溶液中, 当磷酸钾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04 时, 与 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6.4 个百分点 ; 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 浓度之比为 0.1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3.2 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5.1 个百分点。
     实施例 6
     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 1, 配制得到 CO2 负载量为 0.5 的碳化氨溶液作为 吸收剂主体部分, 总氨质量分数为 12%, 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 进口 CO2 浓度为 15%, 气液比为 70。加入磷酸钾于碳化氨溶液中, 当磷酸钾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04 时, 与不 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4.7 个百分点 ; 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 度之比为 0.1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1.9 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 0.10 时, CO2 脱除效率提高了 13.5 个百分点。7

一种改良的COSUB2/SUB无机吸收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改良的COSUB2/SUB无机吸收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改良的COSUB2/SUB无机吸收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改良的COSUB2/SUB无机吸收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改良的COSUB2/SUB无机吸收剂.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78743A43申请公布日20110601CN102078743ACN102078743A21申请号201110000719122申请日20110105B01D53/14200601B01D53/62200601B01D53/78200601C01B31/2020060171申请人浙江大学地址310027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72发明人刘越张佩芳吴忠标王海强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代理人胡红娟54发明名称一种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包括碳化氨溶液和添加剂,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

2、为412,所述的添加剂为磷酸钠或磷酸钾,添加剂的摩尔浓度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度之比为004020,其余量为去离子水。本发明的CO2无机吸收剂适用于燃煤电厂、工业过程的脱碳,具有以下优点与有机胺溶液相比较,具有溶剂成本低、再生能耗低、对设备腐蚀性小等优点;与简单氨溶液相比较,具有氨挥发量小,CO2脱除率高、CO2解吸率高等优点。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CN102078746A1/1页21一种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包括碳化氨溶液和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为412,所述的总氨质量分数指碳化氨溶液中所有包含氨分。

3、子和铵离子的物质,换算成NH3的质量分数;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CO2负载量为0307;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由以下组分配制而成当碳化氨溶液的CO2负载量为0305时,碳化氨溶液由氨水、碳酸铵与去离子水配制而成,其中氨与碳酸铵的摩尔浓度比为4301;当碳化氨溶液的CO2负载量为0507时,碳化氨溶液由碳酸铵、碳酸氢铵与去离子水配制而成,其中碳酸铵与碳酸氢铵摩尔浓度比为1034;所述的添加剂为磷酸钠或磷酸钾;所述的添加剂的摩尔浓度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度之比为0040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为59。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CO2无机吸收。

4、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CO2负载量为030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添加剂的摩尔浓度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度之比为006120。权利要求书CN102078743ACN102078746A1/5页3一种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气体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的二氧化碳无机吸收剂。背景技术0002燃煤电厂CO2排放是我国温室效应气体的最主要排放源,为达到CO2减排要求及我国燃煤发电的可持续发展,捕集和固定燃煤电厂排放的CO2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任。从烟道气中分离并捕集CO2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0003化。

5、学吸收法是目前脱碳工艺中最成熟、工业中试最广泛的技术。常用的吸收剂为有机胺类。我国第一座燃煤电站烟气中CO2捕集示范装置,就是采用的MEA法工艺,该示范装置是由华能集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合作并华能北京热电厂建立的,年处理量为3000吨。然而有机胺作为吸收剂具有吸收剂成本高、再生能耗大、对设备腐蚀性强等问题,广范围工业应用受到限制。0004由于以上问题,近十年来,氨溶液由于具有脱碳效率高、吸收CO2能力强、再生能耗低、溶剂成本低、不易被烟道气中其它气体成分降解、对设备腐蚀性小、能同时脱出其它酸性气体的特点而引起各国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0005氨法脱碳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冷却氨吸收。

6、法CAP和水溶液氨吸收法。冷却氨吸收法最早由EGAL提出专利WO2006022885,该方法分离过程在020010最佳、常压下运行,贫液采用浓度为28WT、负载量为025067033067最佳,吸收完后的富液负载量为0510671最佳的浆液;再生塔温度为50200100150最佳,压力为2136个大气压,由于再生过程中释放出高浓度CO2需在高压下进行运输,所以再生过程高压减少了输送成本,同时高压条件也限制了水气的挥发,减少了再生能耗。而氨水溶液法吸收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一般不允许颗粒物的生成。0006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公司从2006年起开始了为期5年的冷却氨法脱碳项目,目前已经采用该法完成。

7、了一个5MW的中型项目,计划在2011年实现200MW商业化规模的冷却氨法工业化应用。美国电力斯本POWERSPAN公司2009年在第9届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了ECO2捕集工艺,该工艺采用碳酸铵溶液吸收CO2,并结合原有的电催化氧化技术联合脱除烟道气中的SO2、NOX和HG和CO2,08年该公司进行了1MW的中试,为120MW的商业CO2捕集打下一定基础。0007在使用氨法吸收烟气中CO2的工业应用中,由于氨挥发和再生过程中CO2解吸率小于1等因素,用于吸收CO2的氨水往往不是新鲜氨水,而是具有CO2负载量指吸收液中已吸收的CO2与总氨的摩尔比,的氨水溶液;一定总氨指吸收液中所有。

8、包含氮元素的物质,按照等摩尔比例换算成氨分子的总量质量分数条件下的氨水,CO2负载量越大,氨逃逸量越小,富液CO2负载量越大,再生能耗越小且CO2解吸效率越大。而氨水吸收CO2速率随着负载量的增大而急速减小,因此增大高负载量条件下氨水与CO2反应速率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说明书CN102078743ACN102078746A2/5页4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以克服采用低CO2负载量条件下氨逃逸严重、而高CO2负载量条件下CO2脱除率低的缺陷。0009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0010一种改良的CO2无机吸收剂,包括碳化氨溶液和添加剂,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

9、量分数溶液中所有包含氨分子和铵离子的物质,换算成NH3的质量分数为412,最优总氨质量分数为59。当碳化氨溶液中总氨质量分数为59时,CO2脱除效率可达80以上;如果总氨质量分数低于5,CO2脱除效率将低于80,小于一般燃煤电厂中试脱碳的要求;如果总氨质量分数高于9,CO2脱除效率随总氨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的幅度小于氨挥发率随总氨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的幅度。0011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的CO2负载量为0307,优选值为0305。当CO2负载量小于03时,碳化氨溶液中氨的挥发率是CO2负载量为03时的26倍;当CO2负载量大于07时,吸收剂中主要化学物质之一为碳酸氢铵,由于它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溶解度较小,。

10、在吸收过程中会有固体颗粒物产生,从而会堵塞反应装置中的填料。CO2负载量最优值选取0305,是为了对应总氨质量分数为59的条件,此时CO2脱除效率可达到80以上,吸收剂在吸收过程可一直处于液体形态,氨挥发率在满足CO2脱除效率的前提下最小。0012所述的碳化氨溶液由以下组分配制而成0013当碳化氨溶液的CO2负载量为0305时,碳化氨溶液由氨水、碳酸铵与去离子水配制而成,其中氨与碳酸铵之摩尔浓度比为4301;0014当碳化氨溶液的CO2负载量为0507时,碳化氨溶液由碳酸铵、碳酸氢铵与去离子水配制而成,其中碳酸铵与碳酸氢铵摩尔浓度比为1034。0015所述的添加剂为磷酸钠或磷酸钾,添加剂的摩尔。

11、浓度与碳化氨溶液的总氨摩尔浓度之比为004020,最优比值为006120;其余量为去离子水。0016如上所述的改良的CO2吸收剂的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配制碳化氨溶液,当CO2负载量为0305时,将氨水、碳酸铵与去离子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混合,当CO2负载量为0507时,将碳酸铵、碳酸氢铵与去离子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混合,然后在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最后将磷酸钠或者磷酸钾加入到容量瓶中溶解并静置2040MIN,让吸收液中各种物质达到化学平衡。0017碳化氨溶液本身是一种混合吸收剂,主要通过如下反应吸收CO2。00180019002000210022说明书CN102078743ACN102078。

12、746A3/5页50023由以上反应可以看出,不同CO2负载量的碳化氨溶液由于所含化学物质摩尔比例不同,所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也不同,其吸收CO2的最大容量也不同。0024磷酸钠或磷酸钾通过以下反应间接影响碳化氨溶液吸收CO2,磷酸根离子的加入可以增加吸收剂的PH值,促进上述反应向消耗CO2的方向进行;002500260027由于磷酸钠或磷酸钾本身并不直接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再生过程中通过对吸收剂再生,磷酸钠或磷酸钾也可通过上述化学平衡的逆向反应而再生,整个工艺过程不需要补充磷酸钠或磷酸钾,而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同时磷酸钠或磷酸钾成本都远低于有机胺促进剂,例如哌嗪。0028本发明改良的CO2。

13、吸收剂可适用于合成气、天然气等混合气工业脱碳过程中的CO2脱除,特别适用于燃煤电厂烟气脱碳过程,具有净化程度高、成本低廉、再生能耗低、对设备腐蚀性小、添加剂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具体实施方式0029实施例10030先配制2L碳化氨溶液,查得5氨水密度为098G/CM3,25氨水密度为091G/CM3。需要配制的碳化氨溶液的总氨质量分数为5,CO2负载量为03,采用氨水、碳酸铵和去离子水配制碳化氨溶液,选用的添加剂为十二水磷酸钠。0031设需要氨水中的氨分子为XMOL,碳酸铵YMOL,X和Y满足以下两个方程003200330034解得X229MOL,Y173MOL0035则需要碳酸铵的质量为173M。

14、OL9609G/MOL16624G0036设需要XL的25质量分数的氨水溶液,则X需满足以下方程00370038解得X0171L0039需要的十二水磷酸钠的质量为575MOL004380G/MOL874G0040称取16624克碳酸铵于烧杯中,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加入到2L容量瓶中,用移液管移取0171升的25质量分数的氨水于2L容量瓶中,然后用去离子水定容,最后用称量纸将十二水磷酸钠加入到容量瓶中,使其溶解并静置30MIN,让吸收液中各种物质达到化学平衡。0041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进口CO2浓度为15,气液比为70。加入磷酸钠于碳化氨溶液中,当磷酸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04时,相较于。

15、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说明书CN102078743ACN102078746A4/5页6CO2脱除效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2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47个百分点。0042其中CO2脱除效率为00430044其中V为气体体积流率,单位为L/MIN;0045用CO2体积分数形式表示为00460047其中CO2为CO2体积分数,下标IN和OUT分别表示烟气从填料塔中进和出。进口CO2体积浓度分数设为固定值15,出口CO2体积分数由CO2红外分析仪直接读出。0048实施例20049碳化氨溶液的配。

16、制方法同实施例1,配制得到总氨质量分数为5,CO2负载量为05的碳化氨溶液作为吸收剂主体部分,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进口CO2浓度为15,气液比为70。加入磷酸钠于碳化氨溶液中,当磷酸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04时,与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CO2脱除效率提高了73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2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62个百分点。0050实施例30051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1,配制得到总氨质量分数为5,CO2负载量为07的碳化氨溶液作为吸收剂主体部分,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进口CO2浓。

17、度为15,气液比为70。加入磷酸钠于碳化氨溶液中,当磷酸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04时,与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CO2脱除效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60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2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85个百分点。0052实施例40053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1,配制得到CO2负载量为05的碳化氨溶液作为吸收剂主体部分,总氨质量分数为4,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进口CO2浓度为15,气液比为70。加入磷酸钾于碳化氨溶液中,当磷酸钾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04时,与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CO2。

18、脱除效率提高了80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2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66个百分点。0054实施例50055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1,配制得到CO2负载量为05的碳化氨溶液作为吸收剂主体部分,总氨质量分数为8,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进口CO2浓度为15,气液比为70。加入磷酸钾于碳化氨溶液中,当磷酸钾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04时,与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CO2脱除效率提高了64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

19、比为说明书CN102078743ACN102078746A5/5页7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51个百分点。0056实施例60057碳化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同实施例1,配制得到CO2负载量为05的碳化氨溶液作为吸收剂主体部分,总氨质量分数为12,采用填料塔作为反应装置,进口CO2浓度为15,气液比为70。加入磷酸钾于碳化氨溶液中,当磷酸钾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04时,与不加入磷酸钠的碳化氨溶液相比,CO2脱除效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19个百分点。当其添加浓度与总氨浓度之比为010时,CO2脱除效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说明书CN10207874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