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61634A43申请公布日20110518CN102061634ACN102061634A21申请号201010580709522申请日20101209D06P1/38200601D06P3/66200601D06P3/8520060171申请人张家港三得利染整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5621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乐余镇染整工业区72发明人马新华李汝龙梅建忠蔡慧琴朱礼青郝彦磊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代理人孙仿卫54发明名称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将整经成轴的纱线,以连续轧染的。
2、方式,依次经过如下工艺浸轧阳离子改性溶液工艺、烘干工艺、浸轧染色溶液工艺、烘干工艺、焙烘工艺、水洗工艺、烘干工艺,其中,在所述的焙烘工艺过程中采用烘筒以接触式焙烘的方式进行,所述的纱线与烘筒的高温外筒壁直接接触。通过这一方法,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连续轧染可以使用活性染料进行染色,而且染色工艺中焙烘温度相对较低、焙烘方式简单,断纱少且操作工容易处理。在染料使用上也突破K型活性染料的限制、色谱全、染料选用范围广、深中浅色都可以染色,使用助剂简单,省去食盐、尿素、等助剂,染料水解少、废水色度低,染色质量稳定。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
3、CN102061640A1/1页21一种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整经成轴的纱线,以连续轧染的方式,依次经过如下工艺浸轧阳离子改性溶液工艺、烘干工艺、浸轧染色溶液工艺、烘干工艺、焙烘工艺、水洗工艺、烘干工艺,其中,在所述的焙烘工艺过程中采用烘筒以接触式焙烘的方式进行,所述的纱线与烘筒的高温外筒壁直接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阳离子改性溶液含有阳离子改性剂150G/L,碱剂150G/L,渗透剂110G/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浸轧染色溶液中的染色溶液,为活性染料染色溶液或涂。
4、料活性染料共浴染色溶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焙烘工艺过程的工艺条件为,焙烘温度150170、焙烘时间12分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纤维素纤维纱线,包括全部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的纯棉纱线、粘胶纱线、天丝纱线、竹纤维纱线、莫代尔纱线,或者棉、粘胶、天丝、竹纤维、莫代尔中的两种或更多种混纺或交织的纱线;或者全部成分是纤维素纤维与涤纶、锦纶、腈纶、氨纶、羊毛、麻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混纺或交织的纱线。权利要求书CN102061634ACN102061640A1/3页3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
5、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纺织印染领域,尤其涉及针织、色织、牛仔等面料所用色纱的染整处理。背景技术0002针织、色织、牛仔等面料所用的、含有纤维素纤维成分的色纱的染色,如含棉、含粘胶等色纱的染色,通常采用绞纱染色、筒子纱染色、经轴染色、浆染联合机染色等染色技术。由于这些染色技术具有用水量大、耗能高、污水排放重等明显的缺点,用水量小、生产效率高的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连续轧染技术得到印染界的重点研究。0003发明专利一种涂料染色色织物的生产方法(专利号2006100858431)是将涂料应用于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连续轧染技术的一个例子。在该技术的应用中,涂料不能有效渗透到纱线纤维内部,由此造成明显的技。
6、术与质量问题一是染色牢度差,特别是摩擦牢度差,只能生产用于成衣打磨、水洗方面所需的纱线;二是染色透芯度差;三是上染率低,染深色时难度高、质量不稳定,粘合剂沾辊严重。0004对于纤维素纤维而言,活性染料在染色牢度、染色透芯度和上染率上比涂料具有更好的性能,而且成本更低,将活性染料应用于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连续轧染技术,将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活性染料目前在纱线染色上主要采用与连续轧染完全不同的浸染法,如绞纱染色、筒子纱染色、经轴染色等,而活性染料在面料上的染色虽然主要采用连续轧染法,但面料染色的活性染料连续轧染法主要包括两种工艺,一种是焙烘固色法,主要适用于K型染料染浅色,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活性染料。
7、、色谱不全、也不能染出深色,而且焙烘温度要求达到170以上,这严重限制了该固色方法在含纤维素纤维纱线连续轧染中的应用;另一种是汽蒸固色法,染色对象经浸轧染色溶液后,再浸入固色液并经汽蒸实现固色,这种方法本身具有染料水解多、废水色度高等问题,如用于纱线的固色则还需要专用的纱线汽蒸箱,并存在汽蒸箱中发生断纱难以处置等难题。因此,将活性染料应用于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连续轧染中,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工艺方法。发明内容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于含纤维素纤维纱线连续轧染的采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工艺方法。0006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活性染料染色方法,将整经成轴的。
8、纱线,以连续轧染的方式,依次经过如下工艺浸轧阳离子改性溶液工艺、烘干工艺、浸轧染色溶液工艺、烘干工艺、焙烘工艺、水洗工艺、烘干工艺,其中,在所述的焙烘工艺过程中采用烘筒以接触式焙烘的方式进行,所述的纱线与烘筒的高温外筒壁直接接触。0007优选地,阳离子改性溶液含有阳离子改性剂150G/L,碱剂150G/L,渗透剂110G/L。0008优选地,浸轧的染色溶液为活性染料染色溶液或涂料活性染料共浴染色溶液。说明书CN102061634ACN102061640A2/3页40009优选地,所述的焙烘工艺过程的工艺条件为,焙烘温度150170、焙烘时间12分钟。0010这一技术方案的适用对象为含有纤维素纤。
9、维的纱线,包括全部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的纯棉纱线、粘胶纱线、天丝纱线、竹纤维纱线、莫代尔纱线,或者棉、粘胶、天丝、竹纤维、莫代尔中的两种或更多种混纺或交织的纱线;或者全部成分是纤维素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或交织的纱线,如纤维素纤维与涤纶、锦纶、腈纶、氨纶、羊毛、麻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混纺或交织的纱线。0011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的内在机理是在含纤维素纤维纱线浸轧阳离子改性溶液后,阳离子改性剂分子上染到纤维素纤维上并渗透到纤维素纤维内部,进而通过化学反应而接枝到纤维素纤维上,并使纤维素纤维接枝后带上正电荷。这使得纤维素纤维在浸轧活性染料的溶液时,能够因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而有效吸附带负电荷的活性染料并促使活。
10、性染料上染,并进而产生化学键的结合。这种化学键结合的过程就是固色过程,因为这种固色过程中化学反应主要是接枝在纤维素纤维上的阳离子改性剂基团与活性染料之间的化学结合,不同于传统活性染料染色中固色过程主要是纤维素纤维与活性染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因此这种固色在150170的高温下处理12分钟即可完成,不需要食盐、尿素、元明粉等助剂来起促染作用,也不需要高湿度的汽蒸这个固色条件。00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含纤维素纤维纱线的连续轧染可以使用活性染料进行染色,而且染色工艺中焙烘温度相对较低、焙烘方式简单,断纱少且操作工容易处理,因而特别适合纱线连续轧染的独特要求。与现有的面料染色的焙烘固色法相比,在染料使用。
11、上突破K型活性染料的限制、色谱全、染料选用范围广、深中浅色都可以染色;与现有的面料染色的汽蒸固色法相比,使用助剂简单,省去食盐、尿素、元明粉等助剂,染料水解少、废水色度低,染色质量稳定、前后批差小。附图说明0013附图1是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0014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32S/2纯棉色纱的活性染料连续轧染的具体实施工艺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工艺条件如下1、浸轧阳离子改性溶液。经煮练前处理的纯棉原纱,一浸一轧阳离子改性溶液。阳离子改性溶液的构成为阳离子改性剂CL20020G/L,烧碱20G/L,非离子渗透剂AG3103G/L。00152、。
12、烘干纱线经蒸汽烘筒烘干。00163、浸轧染色溶液纱线一浸一轧活性染料染色溶液。染色溶液的构成为活性染料红P2B10020G/L。00174、烘干纱线经红外线预烘装置进行预烘后,经蒸汽烘筒进行烘干。00185、焙烘纱线经专用烘筒进行焙烘。在此焙烘工艺中所用的烘筒具有高温外筒壁,温度为150155,纱线在经过此烘筒焙烘时,直接与高温外筒壁相接触,接触时间达到15分钟,从而实现焙烘。说明书CN102061634ACN102061640A3/3页500196、水洗对纱线进行3格水洗,第1格热水洗温度为9095,第2格水洗温度为8085,第3格为冷水洗。00207、烘干纱线经蒸汽烘筒进行烘干。0021经。
13、以上工艺染色后产品的质量指标与其他试验工艺对比情况见表1。表1中工艺1为以上所述工艺,试验工艺2的工艺为浸轧染色溶液(一浸一轧,活性染料红P2B10020G/L)烘干浸渍固色溶液(食盐180G/L,纯碱20G/L,烧碱5G/L)汽蒸(温度102,时间40S)水洗(3格)烘干,试验工艺2实际上是对面料染色的汽蒸固色法的工艺模仿。产品颜色测试为使用美国进口测色仪GRETAGMACBETHCOLOREYE7000A进行的测试。0022染色效果对比显示,本具体实施例在产品颜色上明显深过试验工艺2,另外本具体实施例的废水色度比试验工艺2浅,而且试验工艺2如商业化生产则还需要专用的纱线汽蒸箱、并存在汽蒸箱中发生断纱难以处置等难题,将这些因素综合来看本具体实施例比试验工艺2有了显著改进,更加适合纱线的染色。0023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061634ACN102061640A1/1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616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