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机.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92550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3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22621.4

申请日:

2009.12.14

公开号:

CN102066116A

公开日:

2011.05.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2/18申请日:20091214|||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18; B41J2/185; D06B11/00

主分类号:

B41J2/18

申请人: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发明人:

大西胜

地址:

日本长野县

优先权:

2008.12.15 JP 2008-31791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能够高效地吸引去除墨雾。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包括:空气吸入机构,其由吸入侧管道(51)、空气吸入管(54)和送气泵构成,该空气吸入机构自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吸入空气,产生从滑架(22)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间向上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吸入侧管道(51)设置于滑架(22)且与喷墨打印头(30)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M)进行相对移动;空气吹出机构,其由吹出侧管道(52),空气供给管(55)和送气泵构成,该空气吹出机构自吹出侧管道(52)的吹出口吹出空气,产生从上述吹出口向滑架(22)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吹出侧管道(52)设置于滑架(22)且与喷墨打印头(30)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M)进行相对移动,该喷墨打印机利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产生从吹出侧管道(52)的吹出口经过滑架(22)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间而到达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的空气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喷墨打印机, 该喷墨打印机一边使打印头单元相对于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打印 介质进行相对移动, 一边自设置在上述打印头单元中的喷墨打印头喷出墨而在上述打印介 质上进行期望的打印操作, 其特征在于, 该喷墨打印机具备墨雾去除机构, 该墨雾去除机构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 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 形成经过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而流动的空气 流, 并且将上述空气流排出到外部而去除因自上述喷墨打印头喷墨而产生的墨雾。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喷墨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上述墨雾去除机构包括 : 空气吸入机构, 其自吸入口吸入空气, 产生从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 空间向上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流, 上述吸入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 印头单元且与上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 ; 空气吹出机构, 其自吹出口吹出空气, 产生从上述吹出口向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 印介质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流, 上述吹出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 印头单元且与上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 利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产生从上述吹出口经过上述打印头单元 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而到达上述吸入口的空气流。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喷墨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入口配置在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两侧和配置在 与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 上述吹出口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且设置在与上述吸入口 相反的一侧。
4: 根据权利要求 1 ~ 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利用 1 个送风部件形成各空气流。
5: 根据权利要求 1 ~ 4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的空气流路内设置有用于捕捉墨雾的过滤器。

说明书


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边使打印头单元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一边喷出墨而 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期望的打印操作的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上述那样的喷墨打印机中, 打印头单元设置有与各种颜色相对应的多个喷墨 打印头, 通过使自形成在该喷墨打印头上的许多个喷嘴喷出的墨滴呈层状附着在打印介 质上, 在打印介质上打印期望的文字、 图形、 图案、 照片等。此时, 在喷墨打印头与打印机 不能充分地配合、 不能使打印头单元的驱动方法充分最佳化等情况下, 有时跟随着通过 控制墨的喷出情况而喷出的期望的墨滴, 产生比该墨滴的液滴尺寸小的被称作附属物 (satellite) 的墨滴 ( 以下称作附属墨滴 )。
     该附属墨滴的质量比期望墨滴的质量小, 因此在液滴速度方面容易被空气阻力影 响, 而且在液滴轨道方面容易被打印头单元的动作所引发的气流影响。 因此, 在产生的附属 墨滴中, 有的附属墨滴的液滴速度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迅速变小, 而且液滴轨道受到打 印头动作所引发的气流的影响而自期望的轨道偏离, 从而不能附着在打印介质的表面上, 形成为漂浮在打印机内 ( 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 ) 的被称作雾的墨滴 ( 以下称作墨 雾 )。如此产生的墨雾成为下述情况等发生的主要原因, 即, 该墨雾附着在喷墨打印头的喷 嘴面上而引发喷出不良、 或者该墨雾附着在打印机的其他构成构件上而弄脏该构成构件。 在使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 ( 许多个喷嘴所形成的面 ) 与打印介质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地进行 打印时、 例如当在存在凹凸的打印介质的表面进行打印时、 在需要避免布料起毛的纺织品 (textile) 用的喷墨打印机中, 存在上述由墨雾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明显的问题。
     以往, 作为消除上述墨雾的对策, 公知下述喷墨打印机, 该喷墨打印机具有墨雾吸 引单元, 该单元包括抽风机和浮雾吸引通路, 上述抽风机与打印头单元彼此独立地设置, 上 述浮雾吸引通路与打印头单元一体地设置且借助吸气管与抽风机相连, 该墨雾吸引单元利 用抽风机自浮雾吸引通路的吸引口将在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墨雾与空气一起吸引进来, 利用 被内置在浮雾吸引通路中的过滤器捕捉该墨雾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此外在专利文献 1 中也一并公开了墨干燥单元, 在该墨干燥单元中, 不是自抽风机的排气口将通过了过滤器 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而是经由被安装在排气口处的供气管将该空气引导到设置在打印头单 元中的吹出通路中, 在利用被内置在吹出通路中的加热器加热了该空气后, 自吹出通路的 吹出口将该空气吹到打印介质上的已被打印了的部分上, 从而使该部分的墨干燥。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昭 62-111749 号公报
     但是, 在上述用于解决以往的墨雾问题的对策中, 吸引墨雾的吸引口面对打印介 质地开口, 从而沿与打印介质大致垂直的方向吸引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气, 而 且一边使打印头单元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一边吸引上述空气, 因此无法自吸引口 顺利地吸引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气, 不能高效地去除墨雾。作为解决该问题的 对策, 可以采用通过提高抽风机的转速来提高吸引口的吸引力的方法。 但在该方法中, 需要
     设置吸引力大的特殊的抽风机, 或者需要增加抽风机的数量, 因此特别是在应用于大型的 喷墨打印机时, 存在成本增加、 噪声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吸引去除墨雾的 喷墨打印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一边使打印头单元 ( 例如实施方式中的 滑架 22 和喷墨打印头 30) 相对于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 一边自设置 在上述打印头单元中的喷墨打印头喷出墨而在上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期望的打印操作, 该喷 墨打印机包括 : 空气吸入机构 ( 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吸入侧管道 51、 送气泵 53 和空气吸入管 54), 其自吸入口吸入空气, 产生从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向上述吸入 口流动的空气流, 上述吸入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且与上 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 ; 空气吹出机构 ( 例如实施方式中的 吹出侧管道 52、 送气泵 53 和空气供给管 55), 其自吹出口吹出空气, 产生从上述吹出口向上 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流, 上述吹出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 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且与上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 移动, 该喷墨打印机利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产生从上述吹出口经过上 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而到达上述吸入口的空气流。 另外, 优选在上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中, 上述吸入口配置在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 动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两侧、 和与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 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 上述吹出口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且设置 在与上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
     另外, 优选在上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中, 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 利用 1 个送风部件 ( 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送气泵 53) 形成各空气流。
     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包括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 上述空气吸入机构自吸 入口吸入空气, 产生从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向吸入口流动的空气流, 上述吸 入口设置于打印头单元且与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 上述空气吹出 机构自吹出口吹出空气, 产生从吹出口向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 流, 上述吹出口设置于打印头单元且与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因 此, 利用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 能够产生从吹出口经过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 间的空间而到达吸入口的空气流, 利用该空气流顺利地将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 气吸引到吸入口中, 因此能够高效地去除在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墨雾。 另外, 由于不用设置吸 引力大的特殊的抽风机、 不用增加抽风机的数量, 因此特别是应用于大型的喷墨打印机中 的情况下, 也不会出现成本增加、 噪声变大这样的问题, 能够利用便宜的结构高效地吸引去 除墨雾。
     另外, 优选在本发明中, 吸入口配置在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喷墨打印头的 两侧、 和与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喷墨打印头的单侧, 吹出口设置在 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且设置在与吸入口相反的一侧, 这样, 在打印头单元 的移动方向上, 最容易体现出喷墨打印头喷出的墨与喷出该墨时产生的墨雾的矢量差, 因
     此所产生的墨雾能够被配置在打印头移动方向的喷墨打印头两侧的吸入口可靠地吸引去 除, 而且由于能够产生从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的喷墨打印头的单侧的吹出口到达各吸入口 的恒定方向的空气流, 因此能够利用该空气流高效地吸引去除墨雾。
     另外, 优选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利用 1 个送风部件形成各空气流, 这样, 能够使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的机构结构简明化、 小型化, 并且不用针对每个机构 控制送风部件的起动、 停止, 能够减轻控制上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的滑架周边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前 后方向剖视图。
     图 2 是从斜前方观察上述喷墨打印机后得到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构成上述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及介质移动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 局部 剖 )。
     图 4 是表示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滑架周边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 5 是表示配置于上述滑架的喷墨打印头、 吸入侧管道和吹出侧管道的配置结构 的上述滑架的仰视图。
     图 6 的 (a) ~ (c) 是表示配置于上述滑架的吸入侧管道和吹出侧管道的其他配置 结构的上述滑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 说明的是将本发明 应用在以左右宽幅且前后较长的带状的布作为打印介质 M 的纺织品用的喷墨打印机中的 结构例。图 2 表示从斜前方观察喷墨打印机 P 后得到的立体图, 并且图 3 表示喷墨打印机 P 的大概的机构结构, 首先参照上述附图说明喷墨打印机 P 的大概结构。另外, 在以下的说 明中, 将在图 2 中标记的箭头 F 所指的方向称作前方, 将箭头 R 所指的方向称作右方, 将箭 头 U 所指的方向称作上方。
     喷墨打印机 P 大致包括介质移动机构 10 和打印头移动机构 20, 上述介质移动机构 10 使支承在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上表面上的打印介质 M 沿前后方向移动, 上述打印头移动机 构 20 设置在壳体 1 的内部且使安装在滑架 22 上的喷墨打印头 30 左右移动, 上述壳体 1 横 跨在该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上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 喷墨打印机 P 构成为, 对于在介质移动 机构 10 的作用下前后间歇性地移动的打印介质 M, 从在该打印介质 M 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往 返移动的喷墨打印头 30 的喷嘴喷出墨, 在打印介质 M 上形成图像。
     介质移动机构 10 包括第一辊 11 及第二辊 12、 环形带状的输送带 13 和介质驱动 电动机 14 等, 上述第一辊 11 及第二辊 12 隔着壳体 1 一前一后地设置, 上述输送带 13 的带 宽大于打印介质 M 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且连结第一辊 11 及第二辊 12 而绕挂于第一辊 11 及 第二辊 12, 上述介质驱动电动机 14 驱动第一辊 11 及第二辊 12 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 在图 3 所示的结构形态中为第二辊 12) 进行旋转, 从而使输送带 13 转动, 通过控制介质驱动电动 机 14 的旋转, 使打印介质 M 沿前后方向移动。在第一辊 11 与第二辊 12 之间设置有支承输 送带 13 的下表面的支承板 16, 在输送带 13 的上表面形成有水平的介质支承部 15。这样,介质移动机构 10 构成为宽幅的传送带形状, 且自壳体 1 的前方及后方伸出地配置。
     另外, 下述均省略详细的图示, 对输送带 13 的外周面实施粘合加工, 在介质移动 机构 10 的后方设置有去皱辊和碾压辊, 上述去皱辊将自送出机构送出的打印介质 M 的褶皱 去除, 上述碾压辊将去除了褶皱的打印介质 M 压靠在输送带 13 上而与该输送带 13 粘合。 另 外, 在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前方设置有使粘合在输送带 13 上的打印介质 M 自输送带 13 剥离 的分离辊和卷绕打印介质 M 的卷绕机构。因此, 自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后方导入的打印介质 M 粘合在输送带 13 上, 在输送过程中不会错位、 或向上方膨胀地被向前方输送, 描画完毕的 打印介质 M 被卷绕在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前方。
     打印头移动机构 20 设置在壳体 1 中的盖 3 的内部, 该壳体 1 横跨于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上方, 打印头移动机构 20 的主体包括直动轴承 21、 滑架 22、 驱动带 23 和滑架驱动电动 机 24, 上述直动轴承 21 被固定在框架 2 的前表面侧且沿左右方向延伸, 该框架 2 在壳体 1 中形成构造上的基体, 以借助轴承块 21b( 参照图 1) 在该直动轴承的导轨 21a 上左右移动 自如的方式支承该滑架 12, 上述驱动带 23 卷绕在设置于框架 2 的左右侧部的驱动皮带轮和 从动皮带轮上, 且该驱动带 23 的中间部被固定在滑架 22 上, 上述滑架驱动电动机 24 对驱 动皮带轮进行驱动而使驱动皮带轮旋转, 通过控制滑架驱动电动机 24 的旋转, 使固定在驱 动带 23 上的滑架 22 沿左右方向往返移动。 在滑架 22 中排列设置有多个喷墨打印头 30, 各喷墨打印头 30 形成有许多个喷出 微细的墨滴的喷嘴, 打印头下端的喷嘴面 31( 许多个喷嘴所形成的面 ) 与介质支承部 15 隔 开规定间隔地与该介质支承部 15 相对配置。 另外, 喷墨打印头 30 的配置结构有各种构成形 态, 可以使用适当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 P 中例示的是下述打印头结构, 即, 在喷墨打印头 30 中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排列许多个喷嘴且平行地排列有 2 列该喷嘴列, 沿左右方向排列 4 个 ( 例如作为基本色的 YMCK 的喷墨打印头 ) 该喷墨打印头 30 而配置有 共计 8 列的喷嘴列 ( 参照图 5)。
     另 外, 在 壳 体 1 的 左 侧 上 方 设 置 有 具 有 各 种 颜 色 的 盒 式 墨 盒 的 墨 站 (ink station)35, 每个颜色的墨盒与喷墨打印头 30 借助墨管 ( 未图示 ) 相连, 自墨盒将墨适当 地供给到喷墨打印头 30 中。另外, 在壳体 1 内设置有使滑架 22 沿上下方向升降移动的打 印头升降机构, 能够利用该打印头升降机构依据作为打印对象的打印介质 M 来调整喷墨打 印头 30 的喷嘴面 31 与介质支承部 15 之间的间隙。另外, 在壳体 1 的内部 ( 比介质支承部 15 靠右侧的位置 ) 设置有维护机构 36, 使滑架 22 移动到导轨 21a 的右端侧且移动到喷墨打 印头 30 的喷嘴面 31 与维护机构 36 上下相对的位置 ( 以下称作起始点 (home position)) 上, 从而能够进行将喷嘴内的残留墨、 附着在喷嘴周围的多余的墨等吸引去除等喷墨打印 头 30 的清洁等操作。
     在壳体 1 中的框架 2 的下表面侧设置有介质按压机构 40, 该介质按压机构 40 具有 介质按压件 41 和介质按压支承构造 ( 未图示 ), 上述介质按压件 41 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带 板状, 且相对于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左右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 上述介质按压支承构造设置 在框架 2 的下表面及后表面侧, 且以使介质按压件 41 上下左右移动的方式悬吊支承该介质 按压件 41, 该介质按压机构 40 从上方按压被介质支承部 15 支承而前后移动的打印介质 M 的左右侧缘部。因此, 能够利用介质按压件 41 按压被介质支承部 15 支承的打印介质 M 的 左右缘部的起毛部, 即使使喷墨打印头 30 在打印介质 M 的上方通过而左右移动, 也不会发
     生喷墨打印头 30 的喷嘴面 31 与打印介质 M 摩擦、 或喷墨打印头 30 勾挂于细毛的情况。
     在喷墨打印机 P 中, 通过控制介质移动机构 10 的介质驱动电动机 14 的旋转, 向前 方间歇性地输送被介质支承部 15 支承的打印介质 M 而定位该打印介质 M, 通过同步控制打 印头移动机构 20 中的滑架驱动电动机 24 的旋转和自各个喷墨打印头 30 的喷嘴喷墨的动 作, 在打印介质 M 上形成横长的带状的打印区域。然后, 通过控制由介质移动机构 10 进行 的向前方间歇性输送打印介质 M 的动作、 由打印头移动机构 20 进行的使喷墨打印头 30 沿 左右方向往返移动的动作、 以及与喷墨打印头 30 的左右方向的往返移动同步的自各喷墨 打印头 30 的喷嘴喷墨的动作, 在打印介质 M 上形成与打印程序相符的文字、 图形等图像。
     此时, 对于通过控制墨的喷出情况而喷出的期望的墨滴, 有时自喷墨打印头 30 的 喷嘴跟随着该期望的墨滴而产生比该墨滴的液滴尺寸小的附属墨滴。 由于该附属墨滴的质 量比期望墨滴的质量小, 因此在液滴速度方面容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 而且在液滴轨道方 面容易受到由打印头移动机构 20 进行的滑架 22 的动作所引发的气流影响。因此, 在产生 的附属墨滴中, 有的附属墨滴的液滴速度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迅速变小, 而且液滴轨道 受到滑架动作所引发的气流的影响而自期望的轨道偏离, 从而不能附着在打印介质 M 的表 面上, 形成为漂浮在壳体 1 的内部、 详细而言漂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喷嘴面 31 与打印介质 M 之间的空间 ( 打印介质 M 上方的空间 ) 内的墨雾。 大概的结构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 P 具有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该墨雾吸引去除 机构 50 用于高效地去除所产生的墨雾。图 1 和图 4 表示壳体 1 内部的滑架 22 的周边的主 要部分的结构, 图 5 表示滑架 22 的仰视图, 下面综合参照图 1、 图 4 和图 5 说明墨雾吸引去 除机构 50。另外, 在图 1 和图 4 中, 为了清楚地表示利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产生的空气 流, 以比通常大的尺寸表示喷墨打印头 30 的喷嘴面 31 与打印介质 M 之间的间隙, 另外, 用 黑点示意性地表示自喷墨打印头 30 的喷嘴面 31 喷出的粒状墨滴。
     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的主体包括 : 多个 ( 这里在左右两侧有 5 个、 在前方侧有 4 个 ) 吸入侧管道 51, 其配置在滑架 22 中的各喷墨打印头 30 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 ; 多个 ( 这 里为 4 个 ) 吹出侧管道 52, 其配置在滑架 22 中的各喷墨打印头 30 的后方侧 ; 送气泵 53( 参 照图 2), 其配置在支承壳体 1 的基座内 ; 空气吸入管 54, 其连接送气泵 53 的吸入口和各吸 入侧管道 51 ; 空气供给管 55, 其连接送气泵 53 的排出口和各吹出侧管道 52。
     吸入侧管道 51 在内部具有空气流路, 在上端形成有与空气吸入管 54 相连接的管 安装口, 在下端形成有吸入口 51a, 吸入侧管道 51 配置在滑架 22 中的各喷墨打印头 30 的左 右两侧 ( 滑架移动方向两侧 ) 及前方侧。在吸入侧管道 51 内的空气流路中设置有过滤器 56, 该过滤器 56 用于捕捉与空气一起自吸入口 51a 吸入的墨雾。另外, 过滤器 56 的疏密度 兼具不妨碍空气流路内的空气流通那样程度的粗大、 以及能够捕捉墨雾那样程度的稠密。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的左右侧的吸入侧管道 51 与喷墨打印头 30 在滑架的移动方向 交替地排列设置, 吸入侧管道 51 的吸入口 51a 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前后宽度与喷嘴面 31 的宽度大致相同的矩形, 且与喷嘴面 31 同样地以与介质支承部 15 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喷嘴 面 31 的附近。配置在喷墨打印头的前方侧的吸入侧管道 51 的吸入口 51a 形成为宽度比喷 嘴面 31 的左右宽度大地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 且与喷嘴面 31 同样地以与介质支承部 15 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喷嘴面 31 的附近。另外, 在喷墨打印头的前方侧的吸入侧管道 51 中, 向 前方倾斜地构成内部的气体流路 ( 前壁和后壁 ), 且被吸入到吸入口 51a 中的空气的吸入方
     向的主要成分向铅垂上方的前方侧稍微倾斜 ( 参照图 1 中的箭头 )。
     吹出侧管道 52 与吸入侧管道 51 相同, 在内部具有空气流路, 在上端形成有与空气 供给管 55 相连接的管安装口, 在下端形成有吹出口 52a, 吹出侧管道 52 配置在滑架 22 中的 各喷墨打印头 30 的后方侧。吹出口 52a 与喷墨打印头的前方侧的吸入口 51a 相同, 形成为 宽度比喷嘴面 31 的左右宽度大地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 且以与介质支承部 15 相对的方 式配置在喷嘴面 31 的附近。另外, 在吹出侧管道 52 中, 向后方倾斜地形成内部的气体流路 ( 前壁和后壁 ), 且自吹出口 52a 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主要成分向铅垂下方的前方侧稍 微倾斜 ( 参照图 1 中的箭头 )。
     送气泵 53 是如下这种装置, 即, 用于自吸入侧管道 51 的吸入口 51a 经由空气吸入 管 54 吸入空气、 将所吸入的空气送出到空气供给管 55 内而自吹出侧管道 52 的吹出口 52a 吹出该空气的装置, 送气泵 53 使从介质支承部 15 侧向吸入口 51a 流动的空气流 ( 以下称 作吸入侧空气流 ) 产生, 并且使从吹出口 52a 向介质支承部 15 流动的空气流 ( 以下称作吹 出侧空气流 ) 产生。 另外, 通过控制送气泵 53, 也能够独立地控制吸入侧空气流及吹出侧空 气流的流量。
     空气吸入管 54 的一端侧与送气泵 53 的吸入口相连接, 另一端侧分支成多个 ( 这 里, 与吸入侧管道 51 相同地设置有 9 个 ) 分支而与各吸入侧管道 51 的管安装口相连接, 利 用送气泵 53 自各吸入侧管道 51 的吸入口 51a 大致均等地吸入空气。空气供给管 55 的一 端侧与送气泵 53 的排出口相连接, 另一端侧分支成多个 ( 这里, 与吹出侧管道 52 相同地设 置有 4 个 ) 分支而与各吹出侧管道 52 的管安装口相连接, 空气供给管 55 对自送气泵 53 送 出的空气进行大致均等的分配而供给到各吹出侧管道 52 中。 另外, 空气吸入管 54 的一部分及空气供给管 55 的一部分与上述墨管等一起被支 承在连接滑架 22 与框架 2 的挠性引导构件上, 利用该挠性引导构件能够使空气吸入管 54 及空气供给管 55 与滑架 22 的往返移动顺畅地联动, 利用送气泵 53 能够自各吸入侧管道 51 吸入空气, 并且能够将该空气供给到各吹出侧管道 52 中。
     接下来, 简单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喷墨打印机 P 中的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的作 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在各喷墨打印头 30 的喷嘴开始喷墨之前 ( 或与开始喷墨的动作 同时 ) 进行动作, 利用送气泵 53 自吸入侧管道 51 的吸入口 51a 经由空气吸入管 54 吸入空 气, 使从支承在介质支承部 15 上的打印介质 M( 或介质支承部 15) 侧向吸入口 51a 流动的 空气流 ( 以下称作吸入侧空气流 ) 产生。此外, 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经由空气供给管 55 自吹出侧管道 52 的吹出口 52a 吹出所吸入的空气, 使从吹出口 52a 向打印介质 M( 介质支 承部 15) 流动的空气流 ( 以下称作吹出侧空气流 ) 产生。另外, 利用送气泵 53 将吸入侧空 气流及吹出侧空气流的流量调整成不会影响自喷墨打印头 30 喷出的期望墨滴的喷出方向 那样的程度。
     此时, 在打印介质 M 的表面与滑架 22 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 ( 与滑架 22 的下表面 相对的打印介质 M 的上方的空间, 以下简称为打印介质 M 的上方空间 ) 内, 利用吹出侧空气 流和吸入侧空气流产生从吹出口 52a 经由打印介质 M 的表面附近而到达吸入口 51a 的空气 流 ( 以下称作循环空气流 )( 参照图 1 中的虚线箭头 )。因此, 随着自喷墨打印头 30 喷出的 期望的墨滴而产生的墨雾在该循环空气流的作用下不会漂浮于打印介质 M 的上方空间而 直接自吸入口 51a 被吸引到吸入侧管道 51 内, 被过滤器 56 捕捉。
     如上所述, 在喷墨打印机 P 中, 利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能够产生从配置在喷墨 打印头 30 的后方侧的吹出口 52a 经由打印介质 M 的表面附近而到达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左右两侧 ( 滑架移动方向两侧 ) 及前方侧的吸入口 51a 的循环空气流, 利用该循环空气 流能够将滑架 22 与打印介质 M 之间的空气顺利地吸引到吸入口 51a 中, 因此能够高效地吸 引去除在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墨雾。另外, 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中, 利用 1 个送气泵 53 形 成吸入侧空气流和吹出侧空气流, 因此能够使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50 的机构结构简明化、 小 型化, 并且不需要分别控制吹出侧及吸入侧的送风部件的起动、 停止, 能够减轻控制上的负 担。
     另外,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吸入侧 管道 51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 吹出侧管道 52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后方侧,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配置结构, 例如如图 6 的 (a) 所示, 也可以将吸入侧管道 151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左右两侧及后方侧, 将吹出侧管道 152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 前方侧, 或如图 6 的 (b) 所示, 将吸入侧管道 151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左右两侧, 将吹出 侧管道 152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前方侧及后方侧, 或如图 6 的 (c) 所示, 将吸入侧管道 151 配置在喷墨打印头 30 的右侧 ( 或左侧 )、 前方侧及后方侧, 将吹出侧管道 152 配置在喷 墨打印头 30 的左侧 ( 或右侧 ), 这样能够适当地改变吸入侧管道及吹出侧管道的配置结构。 另外, 也可以将配置在喷墨打印头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 ( 或后方侧 ) 的吸入侧管道形成为 环绕喷墨打印头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 ( 或后方侧 ) 的コ字形的一体结构。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将墨雾吸引去除机构的送气泵设置在支承壳体的基座 内 ( 喷墨打印机内 ), 但也可以与喷墨打印机分开地设置送气泵, 或者也可以将小型的送气 泵与喷墨打印头等一起设置于滑架上。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例示了利用 1 台送气泵 ( 送风装置 ) 产生吹出侧空气流和吸入侧空气流的结构, 但也可以分别设置用于产生吹出 侧空气流的送风装置和用于产生吸入侧空气流的送风装置。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一例, 说明了在左右 宽幅且前后较长的带状的布上进行打印的纺织品用的喷墨打印机, 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 在除布之外的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各种喷墨打印机中。但是, 在需要避免布料起毛的纺 织品用的喷墨打印机、 使用 UV 墨的喷墨打印机中, 多使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与打印介质的 表面之间的间隙较大地进行打印, 因此容易产生墨雾, 所以通过在该种喷墨打印机中应用 本发明, 能够获得更大的上述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M、 打印介质 ; P、 喷墨打印机 ; 15、 介质支承部 ; 22、 滑架 ( 打印头单元 ) ; 30、 喷墨打 印头 ( 打印头单元 ) ; 50、 墨雾吸引去除机构 ; 51、 吸入侧管道 ( 空气吸入机构 ) ; 51a、 吸入 口; 52、 吹出侧管道 ( 空气吹出机构 ) ; 52a、 吹出口 ; 53、 送气泵 ( 空气吸入机构、 空气吹出机 构、 送风部件 ) ; 54、 空气吸入管 ( 空气吸入机构 ) ; 55、 空气供给管 ( 空气吹出机构 )。

喷墨打印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喷墨打印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喷墨打印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喷墨打印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喷墨打印机.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66116A43申请公布日20110518CN102066116ACN102066116A21申请号200980122621422申请日20091214200831791820081215JPB41J2/18200601B41J2/185200601D06B11/00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御牧工程地址日本长野县72发明人大西胜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代理人刘新宇张会华54发明名称喷墨打印机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能够高效地吸引去除墨雾。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包括空气吸入机构,其由吸入侧管道51、空气吸入管。

2、54和送气泵构成,该空气吸入机构自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吸入空气,产生从滑架22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间向上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吸入侧管道51设置于滑架22且与喷墨打印头30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M进行相对移动;空气吹出机构,其由吹出侧管道52,空气供给管55和送气泵构成,该空气吹出机构自吹出侧管道52的吹出口吹出空气,产生从上述吹出口向滑架22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吹出侧管道52设置于滑架22且与喷墨打印头30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M进行相对移动,该喷墨打印机利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产生从吹出侧管道52的吹出口经过滑架22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间而到达吸入侧管道51。

3、的吸入口的空气流。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01215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9/00684220091214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070865JA20100624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6页CN102066126A1/1页21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一边使打印头单元相对于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一边自设置在上述打印头单元中的喷墨打印头喷出墨而在上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期望的打印操作,其特征在于,该喷墨打印机具备墨雾去除机构,该墨雾去除机构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

4、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形成经过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而流动的空气流,并且将上述空气流排出到外部而去除因自上述喷墨打印头喷墨而产生的墨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墨雾去除机构包括空气吸入机构,其自吸入口吸入空气,产生从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向上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吸入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且与上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空气吹出机构,其自吹出口吹出空气,产生从上述吹出口向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吹出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且。

5、与上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利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产生从上述吹出口经过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而到达上述吸入口的空气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入口配置在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两侧和配置在与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上述吹出口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且设置在与上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利用1个送风部件形成各空气流。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

6、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的空气流路内设置有用于捕捉墨雾的过滤器。权利要求书CN102066116ACN102066126A1/7页3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一边使打印头单元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一边喷出墨而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期望的打印操作的喷墨打印机。背景技术0002在上述那样的喷墨打印机中,打印头单元设置有与各种颜色相对应的多个喷墨打印头,通过使自形成在该喷墨打印头上的许多个喷嘴喷出的墨滴呈层状附着在打印介质上,在打印介质上打印期望的文字、图形、图案、照片等。此时,在喷墨打印头与打印机不能充分地配合、不能使打印头单元的驱动方法充分最佳化等情况下,有时跟随。

7、着通过控制墨的喷出情况而喷出的期望的墨滴,产生比该墨滴的液滴尺寸小的被称作附属物SATELLITE的墨滴以下称作附属墨滴。0003该附属墨滴的质量比期望墨滴的质量小,因此在液滴速度方面容易被空气阻力影响,而且在液滴轨道方面容易被打印头单元的动作所引发的气流影响。因此,在产生的附属墨滴中,有的附属墨滴的液滴速度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迅速变小,而且液滴轨道受到打印头动作所引发的气流的影响而自期望的轨道偏离,从而不能附着在打印介质的表面上,形成为漂浮在打印机内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被称作雾的墨滴以下称作墨雾。如此产生的墨雾成为下述情况等发生的主要原因,即,该墨雾附着在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上而引发喷出。

8、不良、或者该墨雾附着在打印机的其他构成构件上而弄脏该构成构件。在使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许多个喷嘴所形成的面与打印介质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地进行打印时、例如当在存在凹凸的打印介质的表面进行打印时、在需要避免布料起毛的纺织品TEXTILE用的喷墨打印机中,存在上述由墨雾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明显的问题。0004以往,作为消除上述墨雾的对策,公知下述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具有墨雾吸引单元,该单元包括抽风机和浮雾吸引通路,上述抽风机与打印头单元彼此独立地设置,上述浮雾吸引通路与打印头单元一体地设置且借助吸气管与抽风机相连,该墨雾吸引单元利用抽风机自浮雾吸引通路的吸引口将在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墨雾与空气一起吸引进来。

9、,利用被内置在浮雾吸引通路中的过滤器捕捉该墨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也一并公开了墨干燥单元,在该墨干燥单元中,不是自抽风机的排气口将通过了过滤器的空气排出到外部,而是经由被安装在排气口处的供气管将该空气引导到设置在打印头单元中的吹出通路中,在利用被内置在吹出通路中的加热器加热了该空气后,自吹出通路的吹出口将该空气吹到打印介质上的已被打印了的部分上,从而使该部分的墨干燥。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111749号公报0006但是,在上述用于解决以往的墨雾问题的对策中,吸引墨雾的吸引口面对打印介质地开口,从而沿与打印介质大致垂直的方向吸引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气,而且一边。

10、使打印头单元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一边吸引上述空气,因此无法自吸引口顺利地吸引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气,不能高效地去除墨雾。作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可以采用通过提高抽风机的转速来提高吸引口的吸引力的方法。但在该方法中,需要说明书CN102066116ACN102066126A2/7页4设置吸引力大的特殊的抽风机,或者需要增加抽风机的数量,因此特别是在应用于大型的喷墨打印机时,存在成本增加、噪声变大的问题。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吸引去除墨雾的喷墨打印机。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一边使打印头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滑架22和。

11、喷墨打印头30相对于被介质支承部支承的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一边自设置在上述打印头单元中的喷墨打印头喷出墨而在上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期望的打印操作,该喷墨打印机包括空气吸入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吸入侧管道51、送气泵53和空气吸入管54,其自吸入口吸入空气,产生从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向上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吸入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且与上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空气吹出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吹出侧管道52、送气泵53和空气供给管55,其自吹出口吹出空气,产生从上述吹出口向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吹。

12、出口以与上述打印介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打印头单元且与上述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上述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该喷墨打印机利用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产生从上述吹出口经过上述打印头单元与上述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而到达上述吸入口的空气流。0009另外,优选在上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中,上述吸入口配置在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两侧、和与上述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上述吹出口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的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且设置在与上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0010另外,优选在上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中,上述空气吸入机构和上述空气吹出机构利用1个送风部件例如实施。

13、方式中的送气泵53形成各空气流。0011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包括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上述空气吸入机构自吸入口吸入空气,产生从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向吸入口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吸入口设置于打印头单元且与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上述空气吹出机构自吹出口吹出空气,产生从吹出口向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流动的空气流,上述吹出口设置于打印头单元且与喷墨打印头一齐相对于打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因此,利用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能够产生从吹出口经过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而到达吸入口的空气流,利用该空气流顺利地将打印头单元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空气吸引到吸入口中,因此能。

14、够高效地去除在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墨雾。另外,由于不用设置吸引力大的特殊的抽风机、不用增加抽风机的数量,因此特别是应用于大型的喷墨打印机中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成本增加、噪声变大这样的问题,能够利用便宜的结构高效地吸引去除墨雾。0012另外,优选在本发明中,吸入口配置在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喷墨打印头的两侧、和与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喷墨打印头的单侧,吹出口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喷墨打印头的单侧且设置在与吸入口相反的一侧,这样,在打印头单元的移动方向上,最容易体现出喷墨打印头喷出的墨与喷出该墨时产生的墨雾的矢量差,因说明书CN102066116ACN102066126A3/7页5此。

15、所产生的墨雾能够被配置在打印头移动方向的喷墨打印头两侧的吸入口可靠地吸引去除,而且由于能够产生从设置在上述正交方向的喷墨打印头的单侧的吹出口到达各吸入口的恒定方向的空气流,因此能够利用该空气流高效地吸引去除墨雾。0013另外,优选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利用1个送风部件形成各空气流,这样,能够使空气吸入机构和空气吹出机构的机构结构简明化、小型化,并且不用针对每个机构控制送风部件的起动、停止,能够减轻控制上的负担。附图说明0014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壳体内的滑架周边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前后方向剖视图。0015图2是从斜前方观察上述喷墨打印机后得到的立体图。0016图3是表示构成上述喷。

16、墨打印机的壳体及介质移动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局部剖。0017图4是表示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滑架周边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主视图。0018图5是表示配置于上述滑架的喷墨打印头、吸入侧管道和吹出侧管道的配置结构的上述滑架的仰视图。0019图6的AC是表示配置于上述滑架的吸入侧管道和吹出侧管道的其他配置结构的上述滑架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0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将本发明应用在以左右宽幅且前后较长的带状的布作为打印介质M的纺织品用的喷墨打印机中的结构例。图2表示从斜前方观察喷墨打印机P后得到的立体图,并且图3表示喷墨打印机P的大概的机构结构,首先参照上述附图说明喷。

17、墨打印机P的大概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图2中标记的箭头F所指的方向称作前方,将箭头R所指的方向称作右方,将箭头U所指的方向称作上方。0021喷墨打印机P大致包括介质移动机构10和打印头移动机构20,上述介质移动机构10使支承在介质移动机构10的上表面上的打印介质M沿前后方向移动,上述打印头移动机构20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且使安装在滑架22上的喷墨打印头30左右移动,上述壳体1横跨在该介质移动机构10的上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喷墨打印机P构成为,对于在介质移动机构10的作用下前后间歇性地移动的打印介质M,从在该打印介质M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往返移动的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喷出墨,在打印介质M上形。

18、成图像。0022介质移动机构10包括第一辊11及第二辊12、环形带状的输送带13和介质驱动电动机14等,上述第一辊11及第二辊12隔着壳体1一前一后地设置,上述输送带13的带宽大于打印介质M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且连结第一辊11及第二辊12而绕挂于第一辊11及第二辊12,上述介质驱动电动机14驱动第一辊11及第二辊1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在图3所示的结构形态中为第二辊12进行旋转,从而使输送带13转动,通过控制介质驱动电动机14的旋转,使打印介质M沿前后方向移动。在第一辊11与第二辊12之间设置有支承输送带13的下表面的支承板16,在输送带13的上表面形成有水平的介质支承部15。这样,说明书CN102。

19、066116ACN102066126A4/7页6介质移动机构10构成为宽幅的传送带形状,且自壳体1的前方及后方伸出地配置。0023另外,下述均省略详细的图示,对输送带13的外周面实施粘合加工,在介质移动机构10的后方设置有去皱辊和碾压辊,上述去皱辊将自送出机构送出的打印介质M的褶皱去除,上述碾压辊将去除了褶皱的打印介质M压靠在输送带13上而与该输送带13粘合。另外,在介质移动机构10的前方设置有使粘合在输送带13上的打印介质M自输送带13剥离的分离辊和卷绕打印介质M的卷绕机构。因此,自介质移动机构10的后方导入的打印介质M粘合在输送带13上,在输送过程中不会错位、或向上方膨胀地被向前方输送,描。

20、画完毕的打印介质M被卷绕在介质移动机构10的前方。0024打印头移动机构20设置在壳体1中的盖3的内部,该壳体1横跨于介质移动机构10的上方,打印头移动机构20的主体包括直动轴承21、滑架22、驱动带23和滑架驱动电动机24,上述直动轴承21被固定在框架2的前表面侧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该框架2在壳体1中形成构造上的基体,以借助轴承块21B参照图1在该直动轴承的导轨21A上左右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滑架12,上述驱动带23卷绕在设置于框架2的左右侧部的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且该驱动带23的中间部被固定在滑架22上,上述滑架驱动电动机24对驱动皮带轮进行驱动而使驱动皮带轮旋转,通过控制滑架驱动电动。

21、机24的旋转,使固定在驱动带23上的滑架22沿左右方向往返移动。0025在滑架22中排列设置有多个喷墨打印头30,各喷墨打印头30形成有许多个喷出微细的墨滴的喷嘴,打印头下端的喷嘴面31许多个喷嘴所形成的面与介质支承部15隔开规定间隔地与该介质支承部15相对配置。另外,喷墨打印头30的配置结构有各种构成形态,可以使用适当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P中例示的是下述打印头结构,即,在喷墨打印头30中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排列许多个喷嘴且平行地排列有2列该喷嘴列,沿左右方向排列4个例如作为基本色的YMCK的喷墨打印头该喷墨打印头30而配置有共计8列的喷嘴列参照图5。0026另外,在壳体1的左侧上。

22、方设置有具有各种颜色的盒式墨盒的墨站INKSTATION35,每个颜色的墨盒与喷墨打印头30借助墨管未图示相连,自墨盒将墨适当地供给到喷墨打印头30中。另外,在壳体1内设置有使滑架22沿上下方向升降移动的打印头升降机构,能够利用该打印头升降机构依据作为打印对象的打印介质M来调整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面31与介质支承部15之间的间隙。另外,在壳体1的内部比介质支承部15靠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维护机构36,使滑架22移动到导轨21A的右端侧且移动到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面31与维护机构36上下相对的位置以下称作起始点HOMEPOSITION上,从而能够进行将喷嘴内的残留墨、附着在喷嘴周围的多余的墨等吸引去。

23、除等喷墨打印头30的清洁等操作。0027在壳体1中的框架2的下表面侧设置有介质按压机构40,该介质按压机构40具有介质按压件41和介质按压支承构造未图示,上述介质按压件41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带板状,且相对于介质移动机构10的左右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上述介质按压支承构造设置在框架2的下表面及后表面侧,且以使介质按压件41上下左右移动的方式悬吊支承该介质按压件41,该介质按压机构40从上方按压被介质支承部15支承而前后移动的打印介质M的左右侧缘部。因此,能够利用介质按压件41按压被介质支承部15支承的打印介质M的左右缘部的起毛部,即使使喷墨打印头30在打印介质M的上方通过而左右移动,也不会发说明书。

24、CN102066116ACN102066126A5/7页7生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面31与打印介质M摩擦、或喷墨打印头30勾挂于细毛的情况。0028在喷墨打印机P中,通过控制介质移动机构10的介质驱动电动机14的旋转,向前方间歇性地输送被介质支承部15支承的打印介质M而定位该打印介质M,通过同步控制打印头移动机构20中的滑架驱动电动机24的旋转和自各个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喷墨的动作,在打印介质M上形成横长的带状的打印区域。然后,通过控制由介质移动机构10进行的向前方间歇性输送打印介质M的动作、由打印头移动机构20进行的使喷墨打印头30沿左右方向往返移动的动作、以及与喷墨打印头30的左右方向的往返。

25、移动同步的自各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喷墨的动作,在打印介质M上形成与打印程序相符的文字、图形等图像。0029此时,对于通过控制墨的喷出情况而喷出的期望的墨滴,有时自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跟随着该期望的墨滴而产生比该墨滴的液滴尺寸小的附属墨滴。由于该附属墨滴的质量比期望墨滴的质量小,因此在液滴速度方面容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而且在液滴轨道方面容易受到由打印头移动机构20进行的滑架22的动作所引发的气流影响。因此,在产生的附属墨滴中,有的附属墨滴的液滴速度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迅速变小,而且液滴轨道受到滑架动作所引发的气流的影响而自期望的轨道偏离,从而不能附着在打印介质M的表面上,形成为漂浮在壳体1的内部。

26、、详细而言漂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面31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间打印介质M上方的空间内的墨雾。0030大概的结构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P具有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该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用于高效地去除所产生的墨雾。图1和图4表示壳体1内部的滑架22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5表示滑架22的仰视图,下面综合参照图1、图4和图5说明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另外,在图1和图4中,为了清楚地表示利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产生的空气流,以比通常大的尺寸表示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面31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间隙,另外,用黑点示意性地表示自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面31喷出的粒状墨滴。0031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的主体包括多。

27、个这里在左右两侧有5个、在前方侧有4个吸入侧管道51,其配置在滑架22中的各喷墨打印头30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多个这里为4个吹出侧管道52,其配置在滑架22中的各喷墨打印头30的后方侧;送气泵53参照图2,其配置在支承壳体1的基座内;空气吸入管54,其连接送气泵53的吸入口和各吸入侧管道51;空气供给管55,其连接送气泵53的排出口和各吹出侧管道52。0032吸入侧管道51在内部具有空气流路,在上端形成有与空气吸入管54相连接的管安装口,在下端形成有吸入口51A,吸入侧管道51配置在滑架22中的各喷墨打印头30的左右两侧滑架移动方向两侧及前方侧。在吸入侧管道51内的空气流路中设置有过滤器56,。

28、该过滤器56用于捕捉与空气一起自吸入口51A吸入的墨雾。另外,过滤器56的疏密度兼具不妨碍空气流路内的空气流通那样程度的粗大、以及能够捕捉墨雾那样程度的稠密。0033配置在喷墨打印头的左右侧的吸入侧管道51与喷墨打印头30在滑架的移动方向交替地排列设置,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51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前后宽度与喷嘴面3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矩形,且与喷嘴面31同样地以与介质支承部15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喷嘴面31的附近。配置在喷墨打印头的前方侧的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51A形成为宽度比喷嘴面31的左右宽度大地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且与喷嘴面31同样地以与介质支承部15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喷嘴面31的附近。另。

29、外,在喷墨打印头的前方侧的吸入侧管道51中,向前方倾斜地构成内部的气体流路前壁和后壁,且被吸入到吸入口51A中的空气的吸入方说明书CN102066116ACN102066126A6/7页8向的主要成分向铅垂上方的前方侧稍微倾斜参照图1中的箭头。0034吹出侧管道52与吸入侧管道51相同,在内部具有空气流路,在上端形成有与空气供给管55相连接的管安装口,在下端形成有吹出口52A,吹出侧管道52配置在滑架22中的各喷墨打印头30的后方侧。吹出口52A与喷墨打印头的前方侧的吸入口51A相同,形成为宽度比喷嘴面31的左右宽度大地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且以与介质支承部15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喷嘴面31的附近。

30、。另外,在吹出侧管道52中,向后方倾斜地形成内部的气体流路前壁和后壁,且自吹出口52A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主要成分向铅垂下方的前方侧稍微倾斜参照图1中的箭头。0035送气泵53是如下这种装置,即,用于自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51A经由空气吸入管54吸入空气、将所吸入的空气送出到空气供给管55内而自吹出侧管道52的吹出口52A吹出该空气的装置,送气泵53使从介质支承部15侧向吸入口51A流动的空气流以下称作吸入侧空气流产生,并且使从吹出口52A向介质支承部15流动的空气流以下称作吹出侧空气流产生。另外,通过控制送气泵53,也能够独立地控制吸入侧空气流及吹出侧空气流的流量。0036空气吸入管54。

31、的一端侧与送气泵53的吸入口相连接,另一端侧分支成多个这里,与吸入侧管道51相同地设置有9个分支而与各吸入侧管道51的管安装口相连接,利用送气泵53自各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51A大致均等地吸入空气。空气供给管55的一端侧与送气泵53的排出口相连接,另一端侧分支成多个这里,与吹出侧管道52相同地设置有4个分支而与各吹出侧管道52的管安装口相连接,空气供给管55对自送气泵53送出的空气进行大致均等的分配而供给到各吹出侧管道52中。0037另外,空气吸入管54的一部分及空气供给管55的一部分与上述墨管等一起被支承在连接滑架22与框架2的挠性引导构件上,利用该挠性引导构件能够使空气吸入管54及空气供。

32、给管55与滑架22的往返移动顺畅地联动,利用送气泵53能够自各吸入侧管道51吸入空气,并且能够将该空气供给到各吹出侧管道52中。0038接下来,简单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喷墨打印机P中的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的作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在各喷墨打印头30的喷嘴开始喷墨之前或与开始喷墨的动作同时进行动作,利用送气泵53自吸入侧管道51的吸入口51A经由空气吸入管54吸入空气,使从支承在介质支承部15上的打印介质M或介质支承部15侧向吸入口51A流动的空气流以下称作吸入侧空气流产生。此外,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经由空气供给管55自吹出侧管道52的吹出口52A吹出所吸入的空气,使从吹出口52A向打印介质M介。

33、质支承部15流动的空气流以下称作吹出侧空气流产生。另外,利用送气泵53将吸入侧空气流及吹出侧空气流的流量调整成不会影响自喷墨打印头30喷出的期望墨滴的喷出方向那样的程度。0039此时,在打印介质M的表面与滑架22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与滑架22的下表面相对的打印介质M的上方的空间,以下简称为打印介质M的上方空间内,利用吹出侧空气流和吸入侧空气流产生从吹出口52A经由打印介质M的表面附近而到达吸入口51A的空气流以下称作循环空气流参照图1中的虚线箭头。因此,随着自喷墨打印头30喷出的期望的墨滴而产生的墨雾在该循环空气流的作用下不会漂浮于打印介质M的上方空间而直接自吸入口51A被吸引到吸入侧管道51内。

34、,被过滤器56捕捉。说明书CN102066116ACN102066126A7/7页90040如上所述,在喷墨打印机P中,利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能够产生从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后方侧的吹出口52A经由打印介质M的表面附近而到达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左右两侧滑架移动方向两侧及前方侧的吸入口51A的循环空气流,利用该循环空气流能够将滑架22与打印介质M之间的空气顺利地吸引到吸入口51A中,因此能够高效地吸引去除在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墨雾。另外,在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中,利用1个送气泵53形成吸入侧空气流和吹出侧空气流,因此能够使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0的机构结构简明化、小型化,并且不需要分别控制吹出侧及吸。

35、入侧的送风部件的起动、停止,能够减轻控制上的负担。0041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入侧管道51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吹出侧管道52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后方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配置结构,例如如图6的A所示,也可以将吸入侧管道151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左右两侧及后方侧,将吹出侧管道152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前方侧,或如图6的B所示,将吸入侧管道151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左右两侧,将吹出侧管道152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前方侧及后方侧,或如图6的C所示,将吸入侧管道151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右侧或左侧、前方侧及后方侧,将吹出。

36、侧管道152配置在喷墨打印头30的左侧或右侧,这样能够适当地改变吸入侧管道及吹出侧管道的配置结构。另外,也可以将配置在喷墨打印头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或后方侧的吸入侧管道形成为环绕喷墨打印头的左右两侧及前方侧或后方侧的字形的一体结构。004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墨雾吸引去除机构的送气泵设置在支承壳体的基座内喷墨打印机内,但也可以与喷墨打印机分开地设置送气泵,或者也可以将小型的送气泵与喷墨打印头等一起设置于滑架上。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1台送气泵送风装置产生吹出侧空气流和吸入侧空气流的结构,但也可以分别设置用于产生吹出侧空气流的送风装置和用于产生吸入侧空气流的送风装置。0043另外。

3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一例,说明了在左右宽幅且前后较长的带状的布上进行打印的纺织品用的喷墨打印机,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在除布之外的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各种喷墨打印机中。但是,在需要避免布料起毛的纺织品用的喷墨打印机、使用UV墨的喷墨打印机中,多使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与打印介质的表面之间的间隙较大地进行打印,因此容易产生墨雾,所以通过在该种喷墨打印机中应用本发明,能够获得更大的上述效果。0044附图标记说明0045M、打印介质;P、喷墨打印机;15、介质支承部;22、滑架打印头单元;30、喷墨打印头打印头单元;50、墨雾吸引去除机构;51、吸入侧管道空气吸入机构;51A。

38、、吸入口;52、吹出侧管道空气吹出机构;52A、吹出口;53、送气泵空气吸入机构、空气吹出机构、送风部件;54、空气吸入管空气吸入机构;55、空气供给管空气吹出机构。说明书CN102066116ACN102066126A1/6页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66116ACN102066126A2/6页1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66116ACN102066126A3/6页1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66116ACN102066126A4/6页1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66116ACN102066126A5/6页1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66116ACN102066126A6/6页1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6611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