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94279A43申请公布日20110615CN102094279ACN102094279A21申请号200910213670022申请日20091209D03D1/00200601D03D9/00200601D03D13/00200601D21F1/10200601D21F7/0820060171申请人袁丽君地址510055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禺西二路23号807房72发明人袁丽君54发明名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缝合纱线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
2、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底经连续穿过二根相邻的底纬的下侧,底经与相邻的两根底纬交织形成二个相邻的纬浮点,纬浮点在每根底经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并且底纬的弯曲方向与CMD方向形成夹角,相邻的二根底纬的相邻的二对纬浮点之间,成弯曲状态的相邻的底纬形成一系列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7页CN102094285A1/2页2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一个形成。
3、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缝合纱线系统;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与面经交织的面纬;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与底经交织的底纬;所述缝合纱线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所述底经连续穿过二根相邻的所述底纬的下侧,底经与相邻的两根底纬交织形成二个相邻的纬浮点,纬浮点在每根底经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并且所述底纬的弯曲方向与CMD方向形成夹角,相邻的二根底纬的相邻的二对纬浮点之间,成弯曲状态的相邻的底纬形成。
4、一系列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纬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一根底经的两侧,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缝合纱线,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
5、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左右织造排列顺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具有第一数量的面经,具有第二数量的缝合纱线对,和第三数量的底经,所述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1比1或2比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根底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
6、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0根底经。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2根底经。9根据权利要求6、7、8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面经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以平纹的方式交织。10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面纬与面经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权利要求书CN102094279ACN102094285A2/2页312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
7、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17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48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2094279ACN102094285A1/6页4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发明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技术背景0002以造纸行业为例,在造纸行业,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其中长网造纸机是造纸行业企业的主要设备,在长网造纸机造纸过程中,纸浆被输送到流浆箱,并通过流桨箱喷射到成形织物表面上,织物是由高分子材料织造而成的环形无端的网带,在造纸机上,成形织物在胸辊、伏辊、驱网辊、导网辊等多个导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
8、,网案上的各种脱水装置位于织物接触底层的下侧,例如真空吸湿箱、吸水箱、成形板、刮水板等等,纸浆被喷射到成形网带的成形面层,随网带运行过程中,纸浆中的水分及其他液体被过滤,纸浆中的原料纤维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在织物的成形面层形成湿纸幅,并在真空伏辊之后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榨区。0003湿纸幅离开成形区后进入压榨区,在压榨区有另一种造纸织物,我们称之为“压榨毛毯”,压榨毛毯为无端环形织物,压榨毛毯在一组或多组压榨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来自压榨辊的压力去除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并将其转移至压榨毛毯中,并通过压榨的方式增加湿纸幅的紧密度。0004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
9、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0005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0006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0007CMD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0008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0009纬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0010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0011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
10、件接触的底层。0012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或纬线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在多层织物中,一条纱线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纱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纱线共同形成。0013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经线简称底经;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0014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0015纬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纬线在经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0016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说明书CN102094279ACN1020。
11、94285A2/6页5同方向错位。0017在造纸工艺中,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和好的纤维支撑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造纸机上的成形区,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提高成纸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力,一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织物。0018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可以提高脱水性能,降低造纸机的能耗。织物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以及采用表面平纹织造。目前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这些织物的面层具有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型和干燥,并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成型网的耐磨性,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型表面CMD方向纱线、2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MD纱线。
12、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1组纸张成型表面CMD纱线、1组机器侧面CMD纱线和2组MD纱线、1组缝合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97182245X、018047688、021419809、028003799、2005100765108、2007101006448、200710101972、200710162355和美国5881764、5967195、6123116、6145550、6745797、6837277、6896009、6959737、7059357、7243687、20040。
13、82465、200701577987、03810199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以及好的底层耐磨性能,然而过滤及造纸产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仍然需要本行业提供大量的不同结构的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织物在具有同样细小网孔的面层的情况下,通过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元件的摩擦系数来提高织物的耐磨性能,并增大织物底层的网孔的MD方向的尺寸,使得来自与底层网孔的水的作用力能够直接改善造纸纤维的絮集,提高成纸的质量。发明内容0019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好的成纸质量,高的过滤介质留着率,同时又具有极好的滤水性能,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元件的摩擦系数来提高织物的耐磨性能的过滤及。
14、造纸用织物。0020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缝合纱线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底经连续穿过二根相邻的底纬的下侧,底经与相邻的两根底纬交织形成二个相邻的纬浮点,纬浮点在每根底经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并且底纬的弯曲方向与CMD方向形成夹角,相邻的二根底纬的相邻的二对纬浮点之间,成弯曲状态的相邻的底纬形成一系列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0021MD方向的缝合。
15、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纬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一根底经的两侧,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说明书CN102094279ACN102094285A3/6页6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左右织造排列顺序;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具有第一数量的面经,具有第二。
16、数量的缝合纱线对,和第三数量的底经,所述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1比1或2比3;每根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根或10根或12根底经;面经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以平纹的方式交织,或者面纬与面经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17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48之间。附图说明0022图1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底层效果。
17、的仰视图;0023图2是传统织物底纬与本发明的底纬比较的剖视图;0024图3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底层结构俯视图;0025图4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另外的底层结构俯视图;0026图5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面层结构俯视图;0027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底层效果的仰视图;0028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底层效果的仰视图;0029图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面层结构俯视图;0030图9A图9D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MD方向剖视图;0031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0032第一实施例0033在图1、图3和图5显示。
18、了一种多层过滤及造纸织物,其中图1显示了织物的底层效果的仰视图,图中所示底经连续穿过二根相邻的所述底纬的下侧,底经与相邻的两根底纬交织形成二个相邻的纬浮点,纬浮点在每根底经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底经101与底纬154、155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底纬受到底经之间的作用力,使得底纬的弯曲方向与CMD方向形成夹角,相邻的二根底纬的相邻的二对纬浮点之间,成弯曲状态的相邻的底纬形成一系列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例如底纬154、155与底经101和底经106交织形成的二对纬浮点之间,154和155的弯曲状态形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同时可以清楚看到因为弯曲使得所述平行四边形的网孔在MD方向的尺寸变大,来自。
19、于底层网孔的水的作用力能够直接改善造纸纤维的絮集速度,提高成纸的质量。0034图2是传统织物底纬与本发明的底纬比较的剖视图,传统织物的底纬在一个垂直于织物和织物运行方向的竖直平面内弯曲,当织物在造纸机上运行,底纬在织物内部的CMD方向上为线性支撑,在剖视图中仅仅看到一个握持点,底纬受到脱水元件摩擦的弯曲部分有前后摆动的趋势;而本发明的底纬在三维空间内弯曲,当织物在造纸机上运行,底纬在织物内部的CMD方向上为平面支撑,在剖视图中可以看到二个握持点,底纬受到脱水元件摩擦的弯曲部分支撑固定,没有前后摆动的现象,因此本发明的底纬支撑牢固,这将提高织物底层的耐磨性能。0035图3和图5所示的是该织物的一。
20、个基本循环组织结构,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5说明书CN102094279ACN102094285A4/6页7根面经121125,10根底经101110,10根缝合纱线141150,20根面纬181199和10根底纬151160,从图3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三上/二下飞数为2的形式与底纬交织,例如,底经101穿过底纬154、155和159、160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底经102穿过底纬151、152和156、157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0036图5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的结构,面经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以平纹的。
21、方式交织。例如面纬181穿过所有面经的下方以及所有缝合纱线的上方,182穿过所有面纬的上方以及142、143、146、148、149的下方和其余缝合纱线的上方。0037参照图3和图5,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纬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一根底经的两侧,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本实施例的10根缝合纱线,其中的141和142、143和144、145和146、147和148等等相邻两根为一对,以此类推,141和142的面层交织部。
22、分位于相邻的面经121和122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纬188、190、192、194、196和182、184、186、198、199的上方以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经102、103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纬152和157的下方,143和144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经122和123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纬182、184、196、198、199和186、188、190、192、194的上方以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经104、105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纬151和156的下方。每根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缝。
23、合纱线141与底纬152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底经102和底纬152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连成对出现;缝合纱线142与底纬157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底经102和底纬157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连成对出现。0038由图3、图5所示,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缝合纱线对141与142在从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面纬187和197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
24、14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42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141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42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相邻的两根缝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左右顺序。0039由图3、图5所示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经的数量之比为1比1;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0040图4所示是本实施例的另外的底层结构俯视图,图中所示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一根底经的两侧,例如缝合纱线对141、142位于底经102的两侧等等。0041第二实施例0042由图6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层织物的底层效果的仰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
25、施例相同的平纹结构的面层。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6根面经,12根底经201212,12根缝合纱线,24根面纬和12根底纬251262,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连续穿过二根相邻的所述底纬的下侧,底经与相邻的两说明书CN102094279ACN102094285A5/6页8根底纬交织形成二个相邻的纬浮点,纬浮点在每根底经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底经201与底纬255、256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底纬受到底经之间的作用力,使得底纬的弯曲方向与CMD方向形成夹角,相邻的二根底纬的相邻的二对纬浮点之间,成弯曲状态的相邻的底纬形成一系列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例如底纬255、256与。
26、底经201和底经207交织形成的二对纬浮点之间,255和256的弯曲状态形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同时可以清楚看到因为弯曲使得所述平行四边形的网孔在MD方向的尺寸变大,其所具有的特点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底经与底纬以四上/二下的飞数为4的方式交织。0043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面经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与底经数量之比、面纬数量与底纬数量之比等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44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面经的数量为4根,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为4对,面经的数量与底经的数量之比为2比3。0045第三实施例0046由图7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多层织物的底层效果的仰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
27、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平纹结构的面层。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8根底经301308,8根缝合纱线,16根面纬和8根底纬351358,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连续穿过二根相邻的所述底纬的下侧,底经与相邻的两根底纬交织形成二个相邻的纬浮点,纬浮点在每根底经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底经301与底纬357、358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底纬受到底经之间的作用力,使得底纬的弯曲方向与CMD方向形成夹角,相邻的二根底纬的相邻的二对纬浮点之间,成弯曲状态的相邻的底纬形成一系列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例如底纬357、358与底经301和下一个循环的底经交织形成的二对纬浮点之间,35。
28、7和358的弯曲状态形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网孔。同时可以清楚看到因为弯曲使得所述平行四边形的网孔在MD方向的尺寸变大,其所具有的特点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底经与底纬以六上/二下的飞数为3的方式交织。0047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面经数量和缝合纱线对数量,与底经数量之比,面纬和与底纬数量之比等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48第四实施例0049由图8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多层织物的面层俯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421424,8根底经,8根缝合纱线441448,16根面纬481496和8根底纬,图9A图9D显示了本实施例的MD局部剖视图,图中标号底经401、402。
29、、403、404,底纬451458,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面层,面经与面纬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例如,面经421穿过面纬481、482、485、486、489、490、493、494的上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纬的下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面经422穿过面纬481、482、485、486、489、490、493、494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缝合纱线对与面纬以平纹的方式交织,例如441、442穿过面纬492、494、482、484、486、488、490、496的上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纬的下方等等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0050本实施例的底层。
30、,可以采用图7所示第三实施例的8综底层结构,也可以采用图6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底层结构,面经数量和底经数量、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与底纬数量之比等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51上述实施例的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之中,面说明书CN102094279ACN102094285A6/6页9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3比1或3比2,本行业的技术人员都知道这样的比例是普遍的和容易实现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52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17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
31、148之间。例如底经直径为020MM,底纬直径为030MM,面经直径为015MM,面纬直径为015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5MM,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62根/CM72根/CM,C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56根/CM66根/CM,再例如织物的底经直径为017MM,底纬直径为022MM,面经直径为013MM,面纬直径为013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3MM,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68根/CM78根/CM,C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63根/CM78根/CM。0053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
32、截面可以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0054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说明书CN102094279ACN102094285A1/7页10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94279ACN102094285A2/7页11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94279ACN102094285A3/7页12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94279ACN102094285A4/7页13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94279ACN102094285A5/7页14图7说明书附图CN102094279ACN102094285A6/7页15图8说明书附图CN102094279ACN102094285A7/7页16图9A图9B图9C图9D说明书附图CN10209427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