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背景技术 热量的交换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在现有技术中, 常用的热交换装置有 蛇形管装置等等。但是存在单位体积内热交换面积较小、 不能快速进行热交换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热交换装置来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 : 在相同的横截面上, 如果设置较多的微分流道, 则 换热面积将大于单个的整体流道。例如, 在长宽高均为 1cm 的正方体中设置一个贯穿该正 方体的圆形整体流道时, 流道的换热面积大约为 2*3.14*(1/2)*1 = 3.14cm2。而在设置 4 个贯穿该正方体的圆形微分流道时, 每个微分流道的换热面积大约为 2*3.14*(1/4)*1 = 2 1.57cm , 4 个微分流道的总换热面积为 1.57cm2*4 = 6.28m2。也就是说, 采用微分流道有利 于增加换热面积。需要指出的是, 为了简单起见, 上面的计算没有考虑流道壁厚因素, 也没 有考虑流道弯曲的因素。
从而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热交换装置来实现上述目的。 该新型热交 换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热交换体, 所述热交换体带有多个贯穿所述热交换 体的微分流道。文中的 “微分流道” 是相对于整体式流道而言的, 即指代替大孔径流道的多 个较小孔径流道。
由于所述热交换体带有多个微分流道, 从而换热面积大大增加, 有利于进行快速 的换热 ; 并且热交换体本身由导热材料制成, 这进一步有利于提高换热的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 该热交换装置能够用于多种情况。例如, 在工作介质方面, 可以用 于液液换热、 气液换热、 以及气气换热, 甚至可以用于固体 ( 热交换体本身 ) 与流体 ( 流经 热交换体的流体 ) 的换热, 还可以用于两相流换热。在工作方式方面, 可以是热源流体 ( 气 体或液体 ) 在一部分微分流道中流动, 而受热流体 ( 气体或液体 ) 在另一部分微分流道中 流动, 以热交换体作为中间介质进行换热 ; 也可以是由热交换体直接作为热源或受热体, 在 热交换体和流经的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
优选地, 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热交换体。
从而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来设置多个热交换体。例如, 所述热交换体可以并 联或者串联在一起来进行扩展。
优选地, 所述微分流道的孔径为 0.1-3mm, 更优选地为 0.6-2mm, 或者进一步优选 地为 0.8mm。从而可以较好地实现换热面积和加工难度之间的平衡。
优选地, 所述微分流道的壁厚为 0.3-2mm, 更优选地为 0.4-1mm, 进一步优选地为 0.6mm。从而可以较好地实现换热面积和加工难度之间的平衡。
优选地, 所述多个微分流道由第一组微分流道和第二组微分流道组成, 第一组微
分流道沿第一流道方向延伸, 而第二组微分流道沿第二流道方向延伸, 并且第一方向不平 行于第二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 此处的流道方向并非将流道限制在直线形流道的范围之内, 而是指流道的整体前进方向。在流道为弯曲形流道的情况下, 可以理解为是流道入口位置 至流道出口位置之间的连线方向。
优选地, 所述第一流道方向与所述第二流道方向的夹角在 15°至 165°之间。
优选地, 所述第一流道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 此处的术语 “垂直” 并非限于两者之间的夹角严格等于 90 度, 而是两者之间的角度大体上为 90 度, 即包 括左右偏差 5 度之内的范围。
优选地, 在所述热交换体的外表面上带有绝热层。从而可以减少热量的损耗。
优选地, 在所述热交换体的外表面上带有电阻加热膜。从而可以对流经热交换体 中微分流道的流体进行加热。
优选地, 所述多个微分流道中的至少一部分是弯曲的, 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微分 流道中的流体与热交换体的换热。
优 选 地, 在 所 述 微 分 流 道 内 带 有 微 翅 片, 优 选 地, 所述微翅片之间的距离为 0.01 ~ 0.1mm。从而更有利于热交换的快速稳定进行。 附图说明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体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包括一个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热交换体 1, 所述热交 换体带有多个贯穿所述热交换体的微分流道 2。 所述热交换体的材料可以是金属、 陶瓷或导 热塑料。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该热交换体在两端处 ( 即流道两端处 ) 可以带有连接装置和 / 或密封装置与热源介质源及受热介质源连接。需要指出的是, 所述 微分流道可以是中间间断的, 也就是说, 为了减少沿程阻力等原因, 微分流道在延伸一段后 汇集成一体, 然后再次微分延伸。此种微分 - 汇集 - 再次微分的微分流道也在该实施例的 范围之内。汇集的具体程度 ( 即多少数量或比例的微分流道汇集成一个汇集流道 ) 可以根 据需要设置。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体的截面示意图。该图仅 仅是示意性的, 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并且没有示出全部的微分流道 ( 例如, 100 个 ), 而 仅仅示意性示出了两个微分流道 2。图 1 所示热交换体的宽度和高度均为 10cm, 长度也是 10cm。在该热交换体中设置有多个正方形的微分流道。流道的孔径为 0.6mm。显然, 可以容 易地将多个热交换体串联起来使用, 也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连接装置和 / 或密封装置并联 起来使用。例如, 可以将 1000 个所述 10cm*10cm*10cm 的单元热交换体并联和串联成一个 100cm*100cm*100cm 的大热交换体。同样可以将多个单元热交换体 ( 或者称为基本热交换 体 ) 组合成其它的形状及尺寸。也就是说, 可以充分利用可得的空间来放置本发明的热交 换体。
由于所述热交换体带有多个微分流道, 从而换热面积大大增加, 有利于进行快速的换热 ; 并且热交换体本身由导热材料制成, 这进一步有利于提高换热的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 该热交换装置能够用于多种情况。例如, 在工作介质方面, 可以用 于液液换热、 气液换热、 两相流换热, 甚至可以用于固体 ( 热交换体本身 ) 与流体 ( 流经热 交换体的流体 ) 的换热。在工作方式方面, 可以是热源流体 ( 气体或液体 ) 在一部分微分 流道中流动, 而受热流体 ( 气体或液体 ) 在另一部分微分流道中流动, 以热交换体作为中间 介质进行换热 ; 也可以是由热交换体直接作为热源或受热体, 在热交换体和流经的流体之 间实现热交换。
尽管在图 1 所示的微分流道为正方形, 但是也可以是其它适当的形状。例如为圆 形或正六边形 ( 优选方案 )。
尽管在图 1 所示的微分流道的孔径为 0.8mm, 但是也可以是其它此处, 例如为 0.1-3mm, 或者为 0.6-2mm。这样可以较好地实现换热面积和加工难度之间的平衡。
所述微分流道的壁厚可以为 0.3-2mm, 更优选地为 0.4-1mm, 进一步优选地为 0.6mm。在也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换热面积和加工难度之间的平衡。
在本发明的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 所述多个微分流道由第一组微分流道和第二组 微分流道组成, 第一组微分流道沿第一流道方向延伸, 而第二组微分流道沿第二流道方向 延伸, 并且第一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流道方向与所述第二流道方向的夹角可 以在 15°至 165°之间。例如所述第一流道方向与所述第二流道方向的夹角为 135°。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上述微分流道的成型。 例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对于直线形微分流道, 可以采用塑料拉制的方法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还可以采用陶瓷镶嵌烧制的方式成型, 即在陶瓷坯件 中设定位置 ( 流道所在位置 ) 处设置细小嵌件, 然后对陶瓷进行烧制并吹通微分流道。其 中, 嵌件的形状及尺寸与微分流道相当, 嵌件的材质为可以在陶瓷烧制过程中去除的材料。 例如所述嵌件能够以受热分解成气体、 被烧掉等方式去除。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 可以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来实现上述微分流道 ( 热 交换体单元体 )。为形成所述微分流道, 可以采用塑料或石蜡嵌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所述热交换体的外表面上带有绝热层。从而可以减少热 量的损耗。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在所述热交换体的外表面可以设置电阻加热膜。从而可 以对流经热交换体中微分流道的流体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在所述微分流道内带有微翅片, 从而更有利于热交换的 快速稳定进行。例如, 所述微翅片之间的距离可以为 0.01 ~ 0.1mm。
上述的热交换装置能够用于非常广泛的领域内。 例如, 用于火焰加热式热水器、 电 加热式热水器、 电加热器、 微波加热、 太阳能换热、 核反应堆金属钠换热等领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 ; 凡是依发 明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改, 都被本发明专利范围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