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孔机, 尤其涉及该打孔机中改变力臂长度的结构。背景技术 由图 6、 图 7 所示, 现有技术中的打孔机是由一按压臂 51、 一连接片 52、 一压掣臂 53、 一冲孔件 54、 一座框 55、 一底座 56 所组成, 使用者按压该按压臂 51 按压部 “P” 枢转向 下时, 该按压臂 51 是以第一转轴 511 为支点旋转 〔由按压部 “P” 至第一转轴 511 的距离视 为力臂 “W” 〕 , 进而通过该连接转轴 521 使连接片 52 向下移动, 〔由连接转轴 521 至第一转 轴 511 的距离视为力臂 “X” 〕 , 并利用第二转轴 522 以座框转轴 531 为支点旋转带动压掣臂 53〔由第二转轴 522 至座框转轴 531 的距离视为力臂 “Y” 〕 , 再以冲孔转轴 532 带动冲孔件 54 向下移动 〔由冲孔转轴 532 至座框转轴 531 的距离视为力臂 “Z” 〕 , 进而利用冲孔件 54 完 成纸张打孔动作 ; 现有技术中的传动机构根据杠杆原理得知, 当按压臂 51 之一端力臂 “W” 及压掣臂 53 之一端力臂 “Y” 分别大于按压臂 51 另端之力臂 “X” 及压掣臂 53 另端之力臂 “Z” 时, 使用者施加在按压臂 51 之按压部 “P” 处力量, 即可轻易且省力之枢动冲孔件 54 向 下, 以完成打孔作业。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压臂作动方式是通过力臂 “W” > “X” 、 力臂 “Y” > “Z” 的杠杆作 动方式, 以达到省力的效果, 但上述打孔机因抗力臂 “X” 、 “Z” 之长度为固定, 无法在作动过 程中缩减抗力臂之长度, 导致杠杆省力的效果有限, 故针对该打孔机所存在的问题, 有加以 解决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打孔机结构, 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本发明包括 : 一第一压臂, 末端设有至少一枢结部, 该枢结部二侧分设有对应之第 一椭圆孔 ; 至少一第二压臂, 该第二压臂一端与该第一压臂之第一椭圆孔对应枢接, 该第二 压臂另端设有一对应之第二椭圆孔 ; 至少一冲孔件, 枢接于该第二压臂 ; 以及一底座, 设有 至少一座框架, 该第一压臂之枢接部枢接于该座框架后方, 该第二压臂之第二椭圆孔枢接 于该座框架前方, 该冲孔件置于该座框架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达到更加省力按压打孔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立体分解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立体组合示意图 ; 图 3 为本发明组合剖面示意图 ; 图 4 为本发明按压掣动示意图 ; 图 5 为本发明按压作动完成示意图 ;图 6 为现有技术中打孔机剖面示意图 ; 图 7 为现有技术中打孔机按压作动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
本发明包括 : 一第一压臂, 末端设有至少一枢结部, 该枢结部二侧分设有对应之第 一椭圆孔 ; 至少一第二压臂, 该第二压臂一端与该第一压臂之第一椭圆孔对应枢接, 该第二 压臂另端设有一对应之第二椭圆孔 ; 至少一冲孔件, 枢接于该第二压臂 ; 以及一底座, 设有 至少一座框架, 该第一压臂之枢接部枢接于该座框架后方, 该第二压臂之第二椭圆孔枢接 于该座框架前方, 该冲孔件置于该座框架内。
兹由以上说明得知, 本发明相较现有技术, 第一压臂向下施压时, 使连接转轴位置 由第一压臂之第一椭圆孔右侧移动至左侧, 连接转轴至第一转轴的抗力臂 “B” 长度缩短, 且 第二压臂之第二转轴位置亦由第二椭圆孔右侧移动至左侧, 使冲孔转轴至第二转轴的抗力 臂 “D” 长度缩短, 根据杠杆原理得知, 在作动过程中抗力臂 “B” 、 “D” 的长度缩短, 以达到更 加省力按压打孔之功效。 由图 1、 图 2 所示,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打孔机结构, 包含 : 一第一压臂 1, 末端设有 二枢结部 11, 于枢结部 11 二侧分设有对应之第一椭圆孔 12、 枢接孔 13, 该连接转轴 14 穿 设第一椭圆孔 12, 该第一转轴 15 穿设该枢接孔 13 ; 至少二第二压臂 2, 其中, 一第二压臂是 由二片体组成, 二片体依序包含对应之连接孔 21、 第二椭圆孔 22、 槽孔 23 ; 该连接孔 21 是 通过连接转轴 14 与该第一压臂 1 之第一椭圆孔 12 穿设枢接, 而另端对应之第二椭圆孔 22 时可供第二转轴 24 穿设枢接, 该槽孔 23 设于该当连接孔 21 与第一椭圆孔 22 间, 可供该冲 孔转轴 25 穿设枢接 ; 二冲孔件 3 是作为纸张打孔之刀具, 其上设有一固定孔 31, 通过冲孔 转轴 25 与该第二压臂 2 之槽孔 23 穿设枢接 ; 一底座 4, 设有二枢接之座框架 41, 一弹簧 42 可容设于第一压臂 1 与底座 4 之座框架 41 间, 在座框架 41 后方设有二对应之后穿孔 43, 通 过第一转轴 15 与第一压臂 1 之枢接孔 13、 弹簧 42 穿设枢接, 在座框架 41 前方设有二对应 之前穿孔 44, 通过第二转轴 24 与第二压臂 2 之第二椭圆孔 22 穿设枢接, 在座框架 41 对应 之限位槽 45 间, 通过该冲孔转轴 25 穿设第二压臂 2 之槽孔 23、 冲孔件 3 之固定孔 3 而枢接 于座框架 41 上, 在座框架 41 上、 下端分设有一对应之贯孔 46, 以供冲孔件 3 穿设作动 ; 另 在一座框架 41 之后方侧, 通过一栓体 47 枢设有一卡掣片 48, 使其得以卡掣该第一压臂 1 之 臂缘 111。
本发明打孔机结构在组设实施时, 先将第一压臂 1 通过第一转轴 15 穿设第一压臂 1 之枢接孔 13、 座框架 41 之后穿孔 43、 弹簧 42 与座框架 41 枢接 ; 其次通过该连接转轴 14 分别穿设该第一压臂 1 之第一椭圆孔 12、 第二压臂 2 之连接孔 21, 使其第一压臂 1 与第二 压臂 2 形成相互枢设 ; 再通过该第二转轴 24 穿设第二压臂 2 之第二椭圆孔 22、 座框架 41 之 前穿孔 44, 使该第二压臂 2 与座框架 41 相互枢设 ; 另该冲孔件 3 是穿设座框架 41 之贯孔 46, 通过该冲孔转轴 25 穿设第二压臂 2 之槽孔 23、 座框架 41 之限位槽 45、 冲孔件 3 之固定 孔 31, 使其冲孔件 3 得于座框架 41 之限位槽 45 内上下位移作动, 将一栓体 47 与卡掣片 48 枢设于座框架 41 后方, 以供卡掣第一压臂 1。
由图 3 所示, 由于该弹簧 42 容设于第一压臂 1 与底座 4 之座框架 4
1 间, 故其弹性抵撑该第一压臂 1, 同时连动该第二压臂 2 形成对应扬升, 使用者按 压该第一压臂 1 之按压部 “P” 枢转向下时, 第一压臂 1 是以第一转轴 15 为支点旋转 〔由按 压部 “P” 至第一转轴 15 的距离视为施力臂 “A” 〕 , 进而枢结部 11 压掣连动该连接转轴 14〔 由连接转轴 14 至第一转轴 15 的距离视为抗力臂 “B” 〕 , 利用连接转轴 14 以第二转轴 24 为 支点旋转带动第二压臂 2 〔由第二转轴 24 至连接转轴 14 的距离视为施力臂 “C” 〕 , 进而以冲 孔转轴 25 带动冲孔件 3 向下移动 〔由冲孔转轴 25 至第二转轴 24 的距离视为抗力臂 “D” 〕 , 根据杠杆原理得知, 当第一压臂 1 施力臂 “A” 大于抗力臂 “B” 、 第二压臂 2 施力臂 “C” 大于 抗力臂 “D” 时, 则具有省力按压之功效。
由图 4 所示 ; 续将第一压臂 1 向下施压, 使连接转轴 14 位置由第一压臂 1 之第一 椭圆孔 12 右侧移动至左侧, 连接转轴 14 至第一转轴 15 的抗力臂 “B” 长度缩短, 且第二压 臂 2 之第二转轴 24 位置亦由第二椭圆孔 22 右侧移动至左侧, 使冲孔转轴 25 至第二转轴 24 的抗力臂 “D” 长度缩短, 根据杠杆原理得知, 于作动过程中抗力臂 “B” 、 “D” 的长度缩短, 以 达到更加省力按压之效果, 由图 5 所示。使用者续施压, 即可枢动冲孔件 3 向下, 以完成文 件纸张之打孔作业 ; 当文件纸张打孔作业完成后, 使用者松开该第一压臂 1, 即可通过弹簧 42 弹性回复向上推抵第一压臂 1, 使第一压臂 1、 第二压臂 2 得以回复, 并同时连动该冲孔件 3 向上回复原位, 由图 2、 图 3 所示 ; 如欲将打孔机收纳时, 按压该第一压臂 1 至底端, 将卡掣 片 48 向上扳动, 使其该卡掣缘 49 可与该第一压臂 1 之臂缘 111 形成相互卡掣之作用, 用以 降低产品包装运输之容积, 如图 5 所示。
综上所述, 本发明是通过该第一压臂枢转向下按压时, 同时使第二压臂向下形成 一杠杆作动, 据使该作动中之抗力臂长度缩短, 以达省力打孔之功效。
以上所述乃是本发明之具体实施立即所运用之技术原理, 若依本发明之构想所作 之改变, 其所产生之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图式所涵盖之精神时, 均应在本发明的权 利要求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