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前进气门的串联气门速度控制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旋转前进气门的串联气门
速度控制系统(SVSC)。
背景技术
点燃式内燃机负荷调节是依靠控制进气量完成,控制进入气缸空
气量的是节气门,即通过节气门的节流作用,控制发动机所需的进气
量。当节气门开度小时,发动机泵气损失增大,发动机经济性变差。
低负荷时发动机需要的进气量少,节气门开度小,节流作用增大,
空气进入气缸需要相应的吸气功增大,即泵气损失增大,油耗增加。
大负荷时,发动机处于高速,希望有较大的进气滞后角,以期借
助高速气流的惯量达到多进气目的;低速时,希望有较小的进气滞后
角,防止进入气缸的混合气倒流回进气支管。发动机工作在不同工况,
相位有不同的进气滞后角,而根据某种工况设计的配气系统一旦完成
设计,其配气相位便固定不变。
目前,传统的点燃式内燃机的发动机调整是通过节气门开度控制
的,在中小负荷情况下,由于节气门的节流作用,发动机的泵气损失
很大,从而影响发动机在中小负荷下的经济性。为了解决点燃式发动
机进气系统的诸多问题,世界各国做出了很大努力。
纵观各国对配气系统的优化,大多是针对可变气门的探讨和研究。
可变气门技术大体可分为可变气门正时控制、可变气门升程控制或者
两者同时可变控制。实现上述控制的手段有可变凸轮型线、可变凸轮
从动件、可变凸轮相位、无凸轮配气机构等。无论哪一种方法,除了
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外,大多没有真正消除节气门所带来的泵气损失。
目前,只有BMW公司的Valvetronic结构可实现无节气门的负荷控制方
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前进气门的串联气门速度控制系
统(SVSC)。该系统包括两个进气门,两个进气门串联连接,取消了传
统点燃式内燃机的节气门;所述的两个进气门结构如下:一个进气门
的结构和控制方式与传统发动机的进气门一致,为后进气门;另一个
进气门为前进气门,前进气门采用旋转进气门,旋转进气门的旋转由
曲轴控制,调整旋转进气门套;两个进气门同时打开的角度一致,具
有重叠角,前进气门通过调节进气始点,控制两个气门的开启重叠角,
从而控制进入发动机气缸的进气量。取消了传统点燃式内燃机的进气
门,此系统不但减小了中低负荷的进气泵气损失,也能控制大负荷下
的最佳进气关闭角调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旋转前进气门的串联气门速度控制系统(SVSC)的配气系统
包括发动机缸头1、旋转进气门套2、旋转进气门3、电喷嘴4、后进
气门5、燃油混合室6和气缸7。
旋转前进气门的串联气门速度控制系统(SVSC)包括两个进气门,
两个进气门串联连接,后进气门5的结构与控制方式与现有的传统的
发动机进气门一致;前进气门为一旋转进气门3;旋转进气门3由缸
头1、旋转进气门套2和旋转进气门3组成,旋转进气门套2和旋转
进气门3上开有气口。
所述的旋转进气门3的旋转由曲轴驱动,其开启频次与后进气门
5的开启频次一致,且具有同时开启的角度,即重叠角,通过控制重
叠角的大小,控制发动机的进气量。
所述的旋转进气门套2的旋转调节控制旋转进气门3相位,控制
调节进入气缸7的空气量;
所述的旋转进气门3的进气持续角大于后进气门5的进气持续角;
所述的旋转进气门3与后进气门5之间组成燃料混合室6;燃料
混合室6所存储的空气量不大于发动机怠速时发动机所需空气量,即
燃料混合室6容积尽量小。
旋转前进气门的串联气门速度控制系统(SVSC)工作过程为:
前进气门和后进气门串联连接,随着曲轴旋转,后进气门5关闭,
旋转进气门3打开,空气通过旋转进气门3进入混合室6,使混合室6
内空气压力与旋转进气门前的压力一致;
曲轴继续旋转,后进气门5打开,此时旋转进气门3依然打开,
在旋转进气门和后进气门开启重叠期间,空气从旋转进气门3前经后
进气门5直接进入气缸;
曲轴继续旋转,旋转进气门3关闭,空气停止进入混合室6和气
缸7,直到后进气门5关闭,完成气缸7进气过程。
调整旋转进气门套2的角度,即可改变旋转进气门3的开启相位,
从而控制调节进入气缸7的空气量。
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对原发动机改动小,对发动机节能
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取消了传统点燃式内燃机的节气门,使该系统既
能减小中低负荷的进气泵气损失,极易控制最佳进气滞后角,也能控
制大负荷下的最佳进气关闭角调节,高了发动机的经济性。通过电脑
控制前气门的开启时刻,即电脑控制旋转进气门套旋转角度,可很容
易实现大负荷情况下的最佳进气滞后角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气门(本例中为旋转进气门)进气过程示意图,
a为旋转进气门进气起始时刻;b为旋转进气门进气中;
c为旋转进气门进气结束时刻。
图3为前气门控制进气量调节示意图。
a为怠速时旋转进气门套位置;b为部分负荷旋转进气门套位
置;c为最大负荷时旋转进气门套位置。
图4为前气门、后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线和前气门、后气门的
重叠角。
图中:1发动机缸头;2旋转进气门套;3旋转进气门;4电喷嘴;
5后进气门;6燃油混合室;7气缸;8怠速时旋转进气门的开启流通
面积曲线;9部分负荷时旋转进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线;10最大负
荷时旋转进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线;11后进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
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例中旋转前进气门的串联气门速度控制系统(SVSC)前气门为
一旋转进气门3,后气门为进气门5,旋转进气门3、后进气门5之间
组成燃油混合室6,电喷嘴4将燃料喷人燃油混合室6中,混合气由
后进气门5进入气缸7。
旋转进气门3与曲轴通过链条连接,其速比为1:2,即曲轴转720°,
旋转进气门3转360°。旋转进气门套2的旋转角度由司机控制或ECU
控制,从而控制旋转进气门3与后进气门5的气门重叠角,控制进入
发动机的进气量。
图2中为旋转进气门套2固定,旋转进气门3旋转的进气过程图,
a为旋转进气门3开启始点,c为旋转进气门3关闭点。
图3为旋转进气门套2旋转不同位置,控制旋转进气门3和后进
气门5重叠角过程图,a为怠速时的旋转进气套2位置,b为部分负荷
旋转进气套2位置,c为最大负荷旋转进气套2位置。如图示,顺时
针方向旋转旋转进气门套2为加大进气量;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进气
门套2为减小进气量。
图4为前气门、后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线和前气门、后气门的
重叠角。怠速时旋转进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线8,部分负荷时旋转
进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线9;最大负荷时旋转进气门的开启流通面
积曲线10;后进气门的开启流通面积曲线11。
设旋转进气门3开启持续角为
后进气门5开启持续角为![]()
且
旋转进气门3与后进气门5重叠角
在
之间变化,
控制发动机进气量,达到控制发动机目的。
为怠速时旋转进气门3
与后进气门5重叠角,为最小进气开度;
为最大负荷时旋转进气门
3与后进气门5重叠角,为最大进气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