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翻风缸.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916842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1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19859.5

申请日:

2010.10.26

公开号:

CN101979882A

公开日:

2011.02.23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F15B 15/08申请公布日:2011022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5B 15/08申请日:20101026|||公开

IPC分类号:

F15B15/08; B61D9/02

主分类号:

F15B15/08

申请人:

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冯永顺; 卢文平; 刘文胜; 程平; 谢剑锋; 刘志坚

地址:

030009 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北路1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代理人:

任林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铁路货车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倾翻风缸,解决了现有自翻车倾翻风缸加工困难、安装不方便、工作过程不顺畅、工作时承受风压较低、铸件铸造缺陷多等问题。倾翻风缸,其外缸和中间缸都是由独立成型的各构件组焊构成,外缸的外缸体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中间缸的内缸筒也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耳座上设有气体通路,气体通路一端连接主风管,另一端连接外缸体进气管,进气管下端与外缸体底部的进气孔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降低了废品率及生产成本,避免了原铸件的铸造缺陷,减轻自重,提高外观质量,消除了倾翻风缸的摆动现象,避免了进一步故障的出现。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倾翻风缸, 包括外缸 (6) 、 中间缸 (5) 、 内活塞 (7) 以及顶铁 (2) , 外缸包括外缸体 (6.4) , 外缸体 (6.4) 上部设置耳座 (6.1) , 中间缸包括内缸筒 (5.5) , 内缸筒 (5.5) 顶部设置 内缸筒盖 (5.4) ,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缸 (6) 和中间缸 (5) 都是由独立成型的各构件组焊构 成, 外缸的外缸体 (6.4) 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 中间缸的内缸筒 (5.5) 也为板 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 ; 耳座 (6.1) 上设有气体通路, 气体通路一端连接主风管, 另 一端连接气管 (6.5) , 气管 (6.5) 下端与外缸体底部的进气孔 (6.7) 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倾翻风缸, 其特征在于内缸筒盖 (5.4) 上设置若干放气装置 (5.3) 。

说明书


倾翻风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货车的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倾翻风缸。背景技术 当前铁路自翻车上普遍装用的倾翻风缸存在的问题如下 : 1、 它的外缸体和外活塞均为铸铁件。由于外缸体和外活塞外形尺寸大, 对其铸造工艺 有着极高的要求。既使如此, 其成品率还是不高 ; 有些铸件在没有加工前看似良好, 可在加 工过程中还是会发现有不少有砂眼、 缩松、 缩孔、 夹碴等缺陷。 造成极高的废品率 ; 有时在完 成加工后虽经检验合格, 但在装车后使用过程中, 因风压增高仍有因铸件先天的缺陷造成 串风、 漏风等故障。
     2、 外缸体、 外活塞外形笨重。
     3、 倾翻风缸在现场使用时, 随着自翻车车体被顶起而需要摆动一定角度, 而缸体 进气风管位置位于缸体底部, 这使得进风管随倾翻风缸的摆动而摆动。为了缓减因倾翻风 缸的摆动对进风管的拉扯力, 倾翻风缸与主风管的连接在原始设计中使用了软管连接, 但 即使这样也难避免进风管由于受力而漏泄的故障出现。
     4、 由于自翻车所用的倾翻风缸属于单向风缸, 所以它不像双向风缸一样有进气口 和出气口。在活塞伸出时, 扳动控制阀手柄, 使压缩空气进入缸体, 活塞在压缩空气的做用 下动作 ; 由于它没有出气口, 活塞上表面到缸筒盖间的气体只能通过活塞与导向套之间的 缝隙排向大气 ; 相反活塞复位时也只能由活塞与导向套之间的缝隙向活塞上表面到缸筒盖 间补充气体。活塞与导向套之间的缝隙小, 这就造成活塞伸出与复位的不顺畅。
     5、 倾翻风缸外观不好, 影响整车外观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自翻车倾翻风缸加工困难、 安装不方便、 工作过程不顺畅、 工 作时承受风压较低、 铸件铸造缺陷多等问题, 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倾翻风缸。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 倾翻风缸, 包括外缸、 中间缸、 内活塞以及顶铁, 外缸包括外缸体, 外缸体上部设置耳 座, 中间缸包括内缸筒, 内缸筒顶部设置内缸筒盖,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缸和中间缸都是由 独立成型的各构件组焊构成, 外缸的外缸体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 中间缸的 内缸筒也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 ; 耳座上设有气体通路, 气体通路一端连接主 风管, 另一端连接外缸体进气管, 进气管下端与外缸体底部的进气孔连通。 内缸筒盖上设置 两个放气装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 1、 改变了主要缸体的加工方法, 降低废品率及生产成本 ; 2、 改善倾翻风缸与主风管的连接形式, 消除了倾翻风缸的摆动现象, 避免了进一步故 障的出现 ;
     3、 在缸筒盖上增加了放气装置, 使活塞运动更顺畅 ; 4、 提高了倾翻风缸整体承压能力, 使倾翻风缸承受气压由 800kpa, 提高到 1000kpa。
     5、 中间缸、 外缸体采用了焊接结构, 避免了原铸件的铸造缺陷。
     6、 减轻自重, 提高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 1 为倾翻风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中间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 3 为外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 1- 顶铁轴承, 2- 顶铁, 3- 活塞杆, 4- 凸圆盘, 5- 中间缸, 6- 外缸, 7- 内活塞 ; 5.1- 导向套, 5.2- 支撑盘, 5.3- 放气装置, 5.4- 内缸筒盖, 5.5- 内缸筒, 5.6- 外活塞皮 碗固定圈 ; 6.1- 耳座, 6.2- 上法兰, 6.3- 加强套, 6.4- 外缸体, 6.5- 气管, 6.6- 底座, 6.7- 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1、 改变外缸 6、 中间缸 5 的结构及成型方法, 将铸件改为组焊件。
     将外缸 6 由原来的一体式铸造改为由耳座 6.1、 上法兰 6.2、 加强套 6.3、 外缸体 6.4、 气管 6.5 及底座 6.6 等零部件组焊后加工而成。且外缸体 6.4 是由板材圈成筒状焊接 而成 ; 中间缸 5 也由原来一体式铸造改为由外活塞皮碗固定圈 5.6、 内缸筒 5.5、 内缸筒盖 5.4、 放气装置 5.3、 支撑盘 5.2、 及导向套 5.1 等零部件组焊后加工而成。且内缸筒 5.5 是 由板材圈成筒状焊接而成 ; 这样就不会有砂眼、 缩松、 缩孔、 夹碴等缺陷的出现。
     2、 现有传统的倾翻风缸的外缸 6、 中间缸 5 均为大铸件, 因此外缸体 6.4、 内缸筒 5.5 非常厚。外缸体 6.4 的壁厚为 26mm, 内缸筒 5.5 壁厚为 17mm。而本发明外缸体 6.4 的 壁厚降为 12mm, 内缸筒 5.5 壁厚降为 10mm, 由此整车自重减轻了 1052Kg。
     3、 改变倾翻风缸与主风管的连接形式。
     将外缸体进气风管位置由原来的外缸体底部改为耳座部位, 再通过气管将压缩气 体导入外缸体的底部。
     4、 增加了放气装置 5.3。
     为了解决活塞伸出与复位的不顺畅这个问题, 在内缸筒盖 5.4 上增加了放气装置 5.3, 使得活塞上表面到内缸筒盖间的空腔通过放气装置始终与大气相通。 使得在活塞伸出 时, 活塞上表面到内缸筒盖间的气体就可通过放气装置顺畅排向大气 ; 相反活塞复位时也 通过放气装置向活塞上表面到缸筒盖间顺畅补充气体。
     5、 现有传统的外缸体由于是铸件, 外表面质量不佳。 本发明通过改变结构后, 外缸 体外表面经加工后, 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变。
    

倾翻风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倾翻风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倾翻风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倾翻风缸.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倾翻风缸.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9882A43申请公布日20110223CN101979882ACN101979882A21申请号201010519859522申请日20101026F15B15/08200601B61D9/0220060171申请人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地址030009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北路10号72发明人冯永顺卢文平刘文胜程平谢剑锋刘志坚74专利代理机构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14100代理人任林芳54发明名称倾翻风缸57摘要本发明属于铁路货车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倾翻风缸,解决了现有自翻车倾翻风缸加工困难、安装不方便、工作过程不顺畅、工作时承受风压较低、铸件铸造缺陷多等问题。

2、。倾翻风缸,其外缸和中间缸都是由独立成型的各构件组焊构成,外缸的外缸体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中间缸的内缸筒也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耳座上设有气体通路,气体通路一端连接主风管,另一端连接外缸体进气管,进气管下端与外缸体底部的进气孔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降低了废品率及生产成本,避免了原铸件的铸造缺陷,减轻自重,提高外观质量,消除了倾翻风缸的摆动现象,避免了进一步故障的出现。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3页CN101979887A1/1页21一种倾翻风缸,包括外缸(6)、中间缸(5)、内活塞(7)以及顶铁(2),外缸包。

3、括外缸体(64),外缸体(64)上部设置耳座(61),中间缸包括内缸筒(55),内缸筒(55)顶部设置内缸筒盖(5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缸(6)和中间缸(5)都是由独立成型的各构件组焊构成,外缸的外缸体(64)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中间缸的内缸筒(55)也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耳座(61)上设有气体通路,气体通路一端连接主风管,另一端连接气管(65),气管(65)下端与外缸体底部的进气孔(67)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翻风缸,其特征在于内缸筒盖(54)上设置若干放气装置(53)。权利要求书CN101979882ACN101979887A1/2页3倾翻风缸技术领域00。

4、01本发明属于铁路货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倾翻风缸。背景技术0002当前铁路自翻车上普遍装用的倾翻风缸存在的问题如下1、它的外缸体和外活塞均为铸铁件。由于外缸体和外活塞外形尺寸大,对其铸造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既使如此,其成品率还是不高;有些铸件在没有加工前看似良好,可在加工过程中还是会发现有不少有砂眼、缩松、缩孔、夹碴等缺陷。造成极高的废品率;有时在完成加工后虽经检验合格,但在装车后使用过程中,因风压增高仍有因铸件先天的缺陷造成串风、漏风等故障。00032、外缸体、外活塞外形笨重。00043、倾翻风缸在现场使用时,随着自翻车车体被顶起而需要摆动一定角度,而缸体进气风管位置位于缸体底部,这使。

5、得进风管随倾翻风缸的摆动而摆动。为了缓减因倾翻风缸的摆动对进风管的拉扯力,倾翻风缸与主风管的连接在原始设计中使用了软管连接,但即使这样也难避免进风管由于受力而漏泄的故障出现。00054、由于自翻车所用的倾翻风缸属于单向风缸,所以它不像双向风缸一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在活塞伸出时,扳动控制阀手柄,使压缩空气进入缸体,活塞在压缩空气的做用下动作;由于它没有出气口,活塞上表面到缸筒盖间的气体只能通过活塞与导向套之间的缝隙排向大气;相反活塞复位时也只能由活塞与导向套之间的缝隙向活塞上表面到缸筒盖间补充气体。活塞与导向套之间的缝隙小,这就造成活塞伸出与复位的不顺畅。00065、倾翻风缸外观不好,影响整车外。

6、观质量。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自翻车倾翻风缸加工困难、安装不方便、工作过程不顺畅、工作时承受风压较低、铸件铸造缺陷多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倾翻风缸。0008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倾翻风缸,包括外缸、中间缸、内活塞以及顶铁,外缸包括外缸体,外缸体上部设置耳座,中间缸包括内缸筒,内缸筒顶部设置内缸筒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缸和中间缸都是由独立成型的各构件组焊构成,外缸的外缸体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中间缸的内缸筒也为板材卷圈后焊接而成的筒状结构;耳座上设有气体通路,气体通路一端连接主风管,另一端连接外缸体进气管,进气管下端与外缸体底部的进气孔连通。内缸筒盖上设置两个放气装。

7、置。0009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改变了主要缸体的加工方法,降低废品率及生产成本;2、改善倾翻风缸与主风管的连接形式,消除了倾翻风缸的摆动现象,避免了进一步故障的出现;说明书CN101979882ACN101979887A2/2页43、在缸筒盖上增加了放气装置,使活塞运动更顺畅;4、提高了倾翻风缸整体承压能力,使倾翻风缸承受气压由800KPA,提高到1000KPA。00105、中间缸、外缸体采用了焊接结构,避免了原铸件的铸造缺陷。00116、减轻自重,提高外观质量。附图说明0012图1为倾翻风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中间缸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外缸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铁轴承,2顶铁,3活塞杆,4凸。

8、圆盘,5中间缸,6外缸,7内活塞;51导向套,52支撑盘,53放气装置,54内缸筒盖,55内缸筒,56外活塞皮碗固定圈;61耳座,62上法兰,63加强套,64外缸体,65气管,66底座,67进气孔。具体实施方式0013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00141、改变外缸6、中间缸5的结构及成型方法,将铸件改为组焊件。0015将外缸6由原来的一体式铸造改为由耳座61、上法兰62、加强套63、外缸体64、气管65及底座66等零部件组焊后加工而成。且外缸体64是由板材圈成筒状焊接而成;中间缸5也由原来一体式铸造改为由外活塞皮碗固定圈56、内缸筒55、内缸筒盖54、放气装置53、支撑盘52。

9、、及导向套51等零部件组焊后加工而成。且内缸筒55是由板材圈成筒状焊接而成;这样就不会有砂眼、缩松、缩孔、夹碴等缺陷的出现。00162、现有传统的倾翻风缸的外缸6、中间缸5均为大铸件,因此外缸体64、内缸筒55非常厚。外缸体64的壁厚为26MM,内缸筒55壁厚为17MM。而本发明外缸体64的壁厚降为12MM,内缸筒55壁厚降为10MM,由此整车自重减轻了1052KG。00173、改变倾翻风缸与主风管的连接形式。0018将外缸体进气风管位置由原来的外缸体底部改为耳座部位,再通过气管将压缩气体导入外缸体的底部。00194、增加了放气装置53。0020为了解决活塞伸出与复位的不顺畅这个问题,在内缸筒盖54上增加了放气装置53,使得活塞上表面到内缸筒盖间的空腔通过放气装置始终与大气相通。使得在活塞伸出时,活塞上表面到内缸筒盖间的气体就可通过放气装置顺畅排向大气;相反活塞复位时也通过放气装置向活塞上表面到缸筒盖间顺畅补充气体。00215、现有传统的外缸体由于是铸件,外表面质量不佳。本发明通过改变结构后,外缸体外表面经加工后,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变。说明书CN101979882ACN101979887A1/3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79882ACN101979887A2/3页6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79882ACN101979887A3/3页7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7988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流体压力执行机构;一般液压技术和气动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