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m/min, 优选大于 1300m/min 时, 以及当单位面积质量在 40g/m2 到 180g/m2, 尤其在 50g/ 2 2 2 2 m 到 180g/m 之间, 优选在 50g/m 到 130g/m 之间时, 按本发明的干燥部是尤其有利的。 与输送带相似的运出可以这样得到改善, 即, 最后一个干燥组中的干燥带和纤维 料幅的分别从干燥滚筒之一到该干燥组中紧接的导辊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呈水平。
然而也可以有利的是, 所述最后一个干燥组中的干燥带和纤维料幅的分别从干燥 滚筒之一到该干燥组中紧接着的导辊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相对水平线倾斜, 尤其也向下倾 斜。倾角可以在 90°的范围内且, 优选在小于 50°的范围内。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特别的布置中, 尤其在具有较平的倾角时, 最后一个干燥组中 的干燥带和纤维料幅的分别从干燥滚筒之一到该干燥组中紧接着的导辊的共同幅面运行 轨迹可以相对水平线在小于等于 90°, 优选不超过 50°的范围内向上倾斜。
有利的是, 如果最后一个干燥组的干燥滚筒列在幅面运行方向上与垂线成负 20° 至正 30°范围内角度地, 尤其是垂直地延伸。
为了同时限制所需的结构空间, 在此有利的是, 如果所述倒数第二个干燥组的干 燥滚筒列在幅面运行方向上向上倾斜地延伸。
在所有情况下, 应该通过干燥带将幅面残留物和污物从干燥滚筒处输送到各干燥 带的下方区域内。这可以一直进行直到幅面残留物和污物落入机器栈中, 在这里幅面残留 物和污物由布置在机器栈干燥部端的收集装置收集。该收集装置例如可以是碎浆机。 为了保证干燥部的易接近性, 所述干燥滚筒优选布置在机器栈的上方。
此外, 考虑到安全的幅面导引有利的是, 如果在整个干燥部中的纤维料幅持续地 由带子和 / 或辊子和 / 或滚筒支承。与至相关联地也有利的是, 如果设计所述幅面导引也 在前置或后置的机器区段不间断地, 亦即, 持续地被支承。
为了保证安全可靠的幅面导引也重要的是, 在幅面脱开的情况下, 迅速再将纤维 料幅投入运行。这可以通过一个传送装置来确保, 该传送装置适合将纤维料幅或转运条从 最后一个干燥组的下部区域输送到下一个通常布置得较高的机器区段。为了转运的目的, 优选通过切割装置从纤维料幅的宽度上截出狭长的转运条, 并且借助传送装置来转运。该 传送装置可以是一个带有钢绳牵引的鼓风装置和 / 或至少一个真空带和 / 或导风装置的组 合。尤其在高速时, 为了可靠地转运例如可以通过多个连续布置的真空带设计转运装置不 带钢绳。
可靠的转运也是从先前的带子表面或辊子表面安全地取走纤维料幅或转运条的 先决条件。拾取装置例如可以设计带有吸取装置和 / 或吹管, 其使转运条从给定的表面脱 离并因此开始转运, 并且将转运条导向转运装置。
为了形成转运条,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的最后一个被抽吸的导辊区域内和 / 或倒数 第二个干燥组之前例如在干燥滚筒区域内设置一个切割装置。在最后一个变型方案中, 纤 维料幅接触地位于干燥滚筒表面上。该切割装置优选可以设计为喷水式切割装置。
对于转运条在最后一个或倒数第二个干燥组前被切割的情况, 有利的是, 如果至 少最后一个干燥组的被抽吸的导辊至少在用于传送所述转运条的一侧上具有被抽吸的边 缘吸取区域。
就幅面导引而言, 另一个优点是, 如果这样设计倒数第二个干燥组和最后一个干 燥组之间的转运区域, 使得直接在纤维料幅或转运条于过渡位置处从倒数第二个干燥组的
干燥带过渡到最后一个干燥组的干燥带上之后, 它们的运行方向向量具有在机器运行方向 的分量。由此可能产生的幅面残留物沿机器运行方向运输, 并且通过最后一个干燥组导引 至碎浆机或机器栈。因此, 没有干扰的幅面残留物留在干燥组中。
在此有利的是, 如果运行方向向量直接在纤维料幅于过渡位置处过渡之后具有一 个与垂线成大于 0°和小于 180°范围内, 优选大于 10°和小于 90°范围内的角度。
同样有利的是, 如果最后一个干燥组的干燥带和纤维料幅在过渡位置和该干燥组 的紧接着的第一导辊之间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相对水平线在不超过 30°的范围内, 优选 0°向上倾斜, 以及在不超过 90°的范围内, 优选 30°向下倾斜。
在一种变型设计方案中, 最后一个干燥组与另一个干燥装置组合。这例如可以是 冲击空气流干燥器 (Pralllufttrockner) 或照射干燥器。
按本发明的干燥部可以布置在造纸机的预干燥部和 / 或再干燥部中。如果布置在 预干燥部中, 干燥部可直接布置在造纸机的砑光和 / 或涂敷装置之前。所述涂敷装置可以 是胶料涂敷装置或颜料涂敷装置。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最后一个干燥组实施纤维料幅 的卷曲修正。也可以提前补偿涂敷装置对卷曲的影响。按本发明的干燥部的作用可与后续 机器区段的影响相协调。 这可以例如通过在最后一个干燥组中匹配干燥滚筒的干燥温度来 实现。
与之相关地尤其有利的是, 将最后一个干燥组的各干燥滚筒归置在一个单独的加热级中。 为了产生更好的影响, 最后一个干燥组的干燥滚筒的蒸汽压力高于至少一个先前 各干燥组中的蒸汽压力。因此有利的是, 如果最后一个和倒数第二个干燥滚筒之间的压差 位于 2 至 8 巴之间。尤其最后一个干燥组的干燥滚筒的蒸汽压力大于 10 巴, 优选大于 12 巴, 并且尤其大于 12.5 巴。
为了改善卷曲修正, 也可以在最后一个干燥组中使用至少一个高效干燥滚筒。该 高效干燥滚筒的特征为, 与纤维料幅接触的筒表面具有大于 120℃的温度。 这导致较高的热 2 2 流密度。该热流密度应大于 25kw/m , 尤其大于 38kw/m 较, 优选大于 42kw/m2。
最后一个干燥组尤其在滚筒直径小于等于 2500mm, 尤其小于等于 1800mm, 并且非 常特别地在直径小于等于 1500mm 时具有至少两个干燥滚筒。
为了提升效果, 最后一个干燥组的至少一个干燥滚筒的直径大于 1000mm, 优选大 于等于 1800mm。尤其为大于 1800mm, 尤其大于 2500mm 的大直径也可以仅设计一个干燥滚 筒。
对于良好的功率匹配有利的是, 如果在最后一个干燥组中的干燥带和纤维料幅在 过渡位置和该干燥组紧接的第一导辊之间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区域内设计一个附加的干 燥装置。这可以是一个冲击空气流干燥器。
为了稳定所述幅面运行轨迹, 可在最后一个干燥组中的干燥带和纤维料幅在过渡 位置和该干燥组紧接的第一导辊之间的共同的幅面运行轨迹区域内设计一个用于稳定幅 面运行轨迹的稳定装置。该稳定装置可以通过盖住该区域内的纤维料幅的环形带实现。
为了控制或阻止幅面残留物从干燥部中四处飞扬, 以致该幅面残留物达到后续的 干燥组中, 有利的是,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区域内和 / 或倒数第二个干燥组区域内设置折流 导引壁 (Prallleitwand)。该折流导引壁在此这样布置, 使得幅面残留物被导入碎浆机、 机
器栈中或导至用于运出的传送装置上。
如果在最后一个干燥组区域内和 / 或倒数第二个干燥组区域内设有至少一个用 于修正纤维料幅卷曲的附加装置, 也是有利的。这种装置可以是加湿装置, 例如喷嘴加湿 器, 蒸汽加湿器等, 或者也可以是冲击空气流装置 (Pralllufteinrichtung)。 这些装置可以 优选区域性地通过宽度调整。
另一种变型方案的特征在于, 最后一个干燥组布置在干燥部外罩的外面。这可通 过干燥部端部的小干燥率以及以影响卷曲为主要目的来实现。在该变型方案中, 改善了维 护和维修工作的易接近性。同样消除了外罩中的高温对工作人员造成的负荷。幅面运行轨 迹可以被很容易地看到和观测。
按本发明的干燥部可以有利地用于尤其在较高的面积比重时, 即, 在面积比重大 2 2 2 2 2 于 40g/m 或在 180g/m 范围内, 尤其是 50g/m 至 180g/m 之间, 优选在 50g/m 至 130g/m2 之 间制造复印纸或包装纸。在此, 在幅面脱开时控制幅面残留物是一个特别的挑战。 附图说明
下列根据图 1 至 4 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形式。附图中 :
图 1 是带有最后三个干燥组 7、 8、 9 的干燥部端部的示意性剖面图 ; 图 2 是最后一个干燥组垂直的布置图 ; 图 3 是在最后一个干燥组端部的传送区的放大图 ; 图 4 是在造纸机内按本发明的干燥部各可能的布置图。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 1 中干燥部的所有干燥组 7、 8、 9 由一列并排布置的、 加热的干燥滚筒 3 构成, 其中, 在每两个干燥滚筒 3 之间有一个被抽吸 (besaugt) 的导辊 4。
在此, 各干燥组 7、 8、 9 的形式为透气的干燥筛的闭环干燥带 2 曲折、 交替地在干燥 滚筒 3 和导辊 4 的上方导引纤维料幅 1。
所述干燥带 2 将纤维料幅 1 向着干燥滚筒 3 热的筒套表面挤压, 从而改善了对纤 维料幅 1 的热传递。
在导辊 4 缠绕时纤维料幅 1 在外面, 因此抽吸导辊 4。这样导管 4 的低压将纤维料 幅 1 吸至干燥带 2 上。
为此, 导辊 4 具有穿孔的辊罩, 其内腔与低压源连接。
为了稳定所述幅面运行轨迹, 在各干燥滚筒 3 之间的凹处有压板吸箱 11, 通过该 压板吸箱 11
将干燥滚筒 3 和导辊 4 之间的纤维料幅 1 吸到干燥带 2 上。除了干燥组 9 外, 在所有干燥组 7、 8 中, 干燥滚筒 3 位于纤维料幅 1 的下方, 这意 味着, 在干燥组 7、 8 中仅纤维料幅 1 的下侧与干燥滚筒 3 接触。
这使得纤维料幅 1 的下侧被更深入地干燥, 并因此也造成卷曲倾向。
因此, 最后一个干燥组 9 的干燥滚筒 3 位于纤维料幅 1 的上方, 这使得纤维料幅 1 的上侧与干燥滚筒 3 热的筒套表面接触。
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再次补偿单面干燥, 并且大大减少卷曲倾向。
因为所有干燥组只具有一列干燥滚筒 3 和一个干燥带 2, 所以干燥部只需相对较小的耗费。
由于在纤维料幅 1 的上方运行的干燥带 2, 前方干燥组 7、 8 中的幅面残留物和污物 也可以较容易地向下导出。
为了也在最后一个干燥组 9 中改善幅面的导出, 最后一个干燥组 9 的干燥滚筒列 在幅面运行方向 12 上向下倾斜地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倾角为与垂线成正 30°的角度。
如果在最后的干燥组 9 中幅面残留物落至由干燥带 2 支承的纤维料幅 1 上, 在该 纤维料幅从干燥滚筒 3 运行至导辊 4 时, 该幅面残留物就从该导辊 4 中输出。
在导辊 4 缠绕时, , 幅面残留物就可落入机器栈 5 或也可落到干燥组 9 的下一个的 区段上, 在此区段中所述纤维料幅 1 从干燥滚筒 3 运行至导辊 4。
为了进一步改善幅面残留物和污物的运输, 在最后的干燥组中的纤维料幅 1 与支 承带 2 一起大致水平地从干燥滚筒 3 延伸至紧接的导辊 4。
在干燥部的端部, 用于接收从最后干燥组 9 中导出的污物、 幅面残留物等的例如 碎浆机的收集装置 6 位于机器栈 5 中。
考虑到干燥部各元件, 尤其是干燥滚筒 3 的易接近性, 它们全都位于机器栈 5 的上 方, 并因此也在操作面之上。
为了限制干燥部的所需空间, 倒数第二个干燥组 8 的干燥滚筒列沿幅面运行方向 12 向上倾斜。前置的干燥组 7 水平地延伸。
在整个干燥部中, 纤维料幅一直由滚筒 3, 辊子 4 或带子 2 支承, 这使得幅面导引本 身在机器运转速度较高时十分安全。
在干燥部之后, 将纤维料幅 1 导向卷绕站 10。
在图 2 中示出图 1 的变型方案。它们的本质区别是, 最后一个干燥组 9 垂直布置。 有利的是, 如果最后一个干燥组 9 的干燥滚筒列在幅面运行方向上与垂线成负 20°至正 30°范围内的角度, 尤其如示出的, 垂直地延伸。
带有所有干燥组的干燥部布置在外罩 21 的内部。
为了在脱开时使纤维料幅 1 可快速地并因此仅以最小的生产损失地以尽可能不 变的运行速度再次投入运行,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 9 的端部设有一个用于将纤维料幅传送到 下一个机器区段 10, 例如涂敷装置或卷绕装置 10 中的传送装置 13。由此改善幅面的导引。 在此将传送装置 13 设计为真空带。
在图 2 中给出倾角 “c” , 该角度表示最后一个干燥组 9 中的纤维料幅 1 和干燥带 2 分别从干燥滚筒 3 到紧接的导辊 4 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相对水平线的偏差。此处, 该角度 “c” 约为 0°。
有利的是, 最后一个干燥组 9 中的纤维料幅 1 和干燥带 2 分别从干燥滚筒 3 到该 干燥组紧接的导辊 4 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相对水平线倾斜, 尤其向下倾斜。倾角 “c” 可以 在不超过 90°的范围内, 优选在小于 50°的范围内。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特别的布置中, 尤其在扁平的倾角时, 最后一个干燥组 9 中的 纤维料幅 1 和干燥带 2 分别从干燥滚筒 3 到该干燥组 9 紧接的导辊 4 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 相对水平线向上倾斜。那么, 该倾角 “c” 可以优选在小于等于 90°, 优选小于 50°的范围 内指向上。
为了保证安全可靠的幅面导引同样重要的是, 在幅面脱开的情况下, 使纤维料幅 1再次迅速地投入运行。图 2 和图 3 示出一个传送装置 13, 该传送装置 13 适于将纤维料幅 1 或转运条从最后一个干燥组 9 的下部区域取下并且输送至下一个通常布置较高的机器区 段。
出于转运的目的, 优选用切割装置 14, 15 从纤维料幅的宽度上切出一个狭长的转 运条, 并且采用传送装置转运。传送装置 13 可以包括带钢绳导向装置的鼓风机和 / 或至少 一个真空带和 / 或导气装置的组合。在高速时为了可靠地转运尤其可以设计该传送装置不 带钢绳。在图 2 中真空带 13 从导辊 23 中拾起转运条, 并且将其输送到导辊 24。从此处可 通过已知的钢绳导向装置或导气元件继续导引该转运条。所述切割装置 14 布置在最后抽 吸的导辊 4 的区域内。纤维料幅在切割过程中位于干燥带 2 上。由于靠近传送装置 13 和 碎浆机 6, 该位置是有利的。 另一个设计是, 将切割装置 15 布置在倒数第二个干燥组 8 之前 的干燥组 7 的最后一个干燥滚筒区域内。纤维料幅在此直接位于干燥滚筒 3 的表面上。所 述切割装置例如设计为喷水式切割装置。在转运时剩余幅面运行至碎浆机中。
可靠的转运也是安全地从先前的带子表面 2 或辊子表面 23 上取下纤维料幅 1 或 转运条的前提。在图 2 和图 3 中示出了进行转运后的情况。在干燥滚筒 3 和导辊 24 之间 纤维料幅或转运条已被再次拉紧, 并被转运到下一个未示出的机器区域。 拾取装置在传送装置 13 的开端例如可设计带有从表面揭下转运条并从而开始转 运的抽吸装置和 / 或吹管。 可由抽吸装置和 / 或鼓风装置 25 引起或促进转运条和 / 或纤维 料幅 1 或剩余幅面的拾取。为了稳定幅面运行, 沿幅面运行方向 12 看, 在抽吸装置和 / 或 鼓风装置的第一区域内优选抽吸该装置。在导辊 24 之前不远可以借助鼓风从干燥带 2 中 揭下转运条和 / 或纤维料幅 1 或剩余幅面, 并且将它们转向传送装置 13 或碎浆机 6。
就幅面导引而言的另一个优点是, 如果这样设计倒数第二个和最后一个干燥组之 间的传送区域, 以便直接在所述纤维料幅 1 或转运条在过渡位置 20 处从倒数第二个干燥组 8 的干燥带 2 过渡到最后一个干燥组 9 的干燥带 2 上之后, 该纤维料幅 1 或转运条的运行方 向向量 19 具有一个沿机器运行方向的分量。由此, 可能产生的幅面残留物在机器运行方向 22 上输送并且通过最后一个干燥组 9 导向碎浆机 6 或机器栈 5。因此, 在干燥组中不会留 下干扰的幅面残留物。
在此有利的是, 如果运行方向向量 19 与垂线形成角 “a” , 其范围是大于 0°并小于 180°, 优选大于 10°并小于 90°。
同样也有利的是, 如果在最后一个干燥组 9 中的干燥带 2 和纤维料幅 1 在过渡位 置 20 和该干燥组 9 紧接的第一导辊 4 之间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与水平线成角 “b” , 其在不 超过 30°的范围内, 优选以 0°向上倾斜, 并且在不超过 90°的范围内, 优选以 30°向下倾 斜。
为了更好的功率匹配有利的是,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 9 中的干燥带 2 和纤维料幅 1 在过渡位置 20 和该干燥组紧接的第一导辊 4 之间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区域内, 设有附加的 干燥装置 18。该干燥装置可以是冲击空气流干燥器 18。
为了稳定幅面运行轨迹,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 9 中的干燥带 2 和纤维料幅 1 在过渡 位置 20 和该干燥组紧接的第一导辊 4 之间的共同幅面运行轨迹区域内, 设有用于稳定幅面 运行轨迹的稳定装置 17。在本实施例中该稳定装置 17 由盖住该区域内纤维料幅 1 的环形 带实现。为了控制或防止幅面残留物从干燥部中向外四处飞扬, 致使该幅面残留物到达下
一个干燥组, 有利的是, 在最后一个干燥组 9 的区域内和 / 或倒数第二个干燥组 8 的区域内 设置一个折流导引壁 16。该折流导引壁在此这样设置, 以便将幅面残留物导入碎浆机 6、 机 器栈 5 和 / 或导至用于运出的传送装置上。
图 4 示出一种造纸机, 其带有成型部 27 和压榨部 28, 以及带有接下来的分为预干 燥部 29 和再干燥部 32 的干燥部和卷绕部 10。在预干燥部 29 和再干燥部 32 之间设有砑光 装置 30 和用于涂敷粘着剂和 / 或涂料的涂敷装置 31。按本发明的干燥部既可以应用在预 干燥部中也可以应用于再干燥部 32 中。布置在预干燥部 29 中的优点是, 可以至少部分地 补偿尤其是单侧涂敷对纤维料幅 1 卷绕的影响。
附图标记列表
1 纤维料幅
2 干燥带
3 干燥滚筒
4 导辊
5 机器栈
6 收集装置, 碎浆机
7, 8, 9 干燥组 10 机器区段, 卷绕站 11 压板吸箱 12 幅面运行方向 13 传送装置 14 切割装置 15 切割装置 16 折流导引壁 17 稳定装置 18 干燥装置 19 运行方向向量 20 过渡位置 21 干燥部上的罩 22 机器运行方向 23 导辊 24 导辊 25 抽吸装置 / 鼓风装置 26 刮刀 27 成型部 28 压榨部 29 预干燥部 30 砑光机 31 涂敷装置 32 再干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