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长茧丝细纤度的桑蚕茧干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桑蚕茧的烘茧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适合长茧丝细纤度的桑蚕茧烘茧工艺。
背景技术
桑蚕(Bombyx mori L.)在我国已经被人工驯养5700多年,属鳞翅目蚕蛾科完全变态昆虫,世代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四个虫态。幼虫到后期吐丝结茧,桑蚕茧可用于缫制生丝,生丝是重要的绢纺原料。
制丝过程中利用热能杀死鲜茧茧腔内的活蚕蛹,并除去适量水分,将鲜茧烘干成为干茧的工艺过程,俗称烘茧。干燥的目的是防止蚕茧贮存期间活蛹化蛾,蚕体遗留的寄生蝇卵出蛆和蛹体腐烂而损坏茧层,同时还使茧层经过热处理后适当改变外层丝胶的易溶性质,增强煮茧抵抗能力,保护茧的解舒,有利于缫丝和贮藏。在蚕茧干燥过程中,应根据蚕茧的特性,采用合理的温度、湿度和风速,避免丝胶的过度变性,达到适干均匀,保全茧质。
干燥规律:蚕茧主要由茧层和蛹体组成。一般鲜茧中茧层重量只占18~24%。鲜茧中含有大量水分,通常100公斤鲜茧烘到适干茧时约要除去水分60公斤左右。正常情况下鲜茧茧层含水率约在13~15%左右,蛹体含水率约在73~77%左右。所以,蚕茧干燥主要是除去蛹体中的水分,而茧层仅失去少量水分。
蚕茧干燥过程分为预热、等速干燥和减速干燥等三个阶段:①预热阶段,是对鲜茧加热,热能通过茧层透入茧腔内杀死蛹体,使蛹体水分进入蒸发期。②等速干燥阶段,是蛹体水分蒸发量最多、蒸发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蛹体水分的扩散速度与茧层表面蒸发速度处于平衡状态,茧层温度低于干燥室内的空气温度,蛹体温度又低于茧层温度,一直持续到蛹体水分扩散速度逐渐落后于茧层表面蒸发速度时为止。③减速干燥阶段,是茧中水分逐渐减少,蒸发速度相应变慢的时期。这个时期内,茧的温度逐渐升高到接近热空气的温度。当蛹体内部开始蒸发时,减速干燥即由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直到干燥结束为止。
现有技术中,蚕茧干燥方法有直干法与再干法两种。直干法将鲜茧一次烘成适干茧,又称一次干法。这种方法可简化干燥操作,减少茧质损伤机会,缺点是干燥设备的利用率低,鲜茧容易积压。再干法又称两次干法,第一次先将鲜茧烘到烘率约为60%左右的半干茧为止,俗称“头冲”;还性:桑蚕茧经头冲烘茧以后,需要堆放3~4昼夜后平衡水分,提高干燥均匀度,这一操作过程叫做还性;第二次再用较低温度烘到适干,俗称“二冲”。这种方法可提高干燥均匀程度和干燥设备的利用率,是中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蚕茧干燥的主要工艺条件有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铺茧量和干燥时间等五项。其中温度、湿度、风速对蚕茧干燥速度和干茧品质影响较大,必须符合干燥各阶段的水分蒸发规律,如温度应由高到低逐渐降低,湿度由低逐渐调高,风速由大到小逐渐调小。铺茧量按铺茧厚度计,一般以不超过横卧2粒半茧高为宜,采用垂直穿透气流的热风循环式干燥机以不超过3粒高为宜。干燥时间,“头冲”和“二冲”一般均为3小时左右,直干约5小时半到6小时。
干燥程度:蚕茧干燥程度有过老、偏老、过嫩、偏嫩、适干等多种区别。适干茧有利于缫丝和贮藏;偏嫩或过嫩茧解舒较好,但生丝清洁、洁净程度差,且难以贮藏;偏老或过老茧解舒不良,缫丝困难,增加缫折。干燥程度的检验,有计量法和肉眼验蛹法两种:①计量法以烘率或烘折表示:烘率为干茧(或半干茧)与鲜茧重量之比的百分率;烘折为烘成100斤干茧(或半干茧)需用鲜茧的斤数。计算时,干茧以出灶(机)48小时以后的重量为准。②验蛹法,将茧剖开取出蛹体,用手指验蛹判断其干燥程度。在干茧出灶后2~20天内进行检验。适干:蛹体留油,稍微用力揿捏即碎成小片或酥粒状,拈之能卷成线香条,且指上染油。偏嫩:蛹体重油,揿捏成薄片或裂成软块,带有腻性。过嫩:蛹体软,未断浆,揿捏成饼状或破皮即见厚浆。偏老:蛹体揿捏成粉状,指上不沾油,拈之不能卷成线香条。过老:蛹体硬,无油,不易揿碎。
干燥设备:分为烘茧灶和干燥机两大类。均由烘茧室(干燥室)、热源(加热)装置、排给气装置和风扇等附属装置组成。
烘茧灶为一方形砖砌体,风扇车子灶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使用最广泛。以燃烧无烟煤直接供热,再用风扇造成对流热烘茧。优点是操作简便,干燥基本均匀,烘茧能力大,燃料省。缺点是“二冲”后阶段温度不易降低到80℃以下。
干燥机有推进式、汽热循环式、热风循环式等数种。推进式干燥机为一砖砌隧道式,两端有进出门,两侧有风扇和排给气装置。供热方式有火热式、汽热式、热风式等数种。机内温度分布前(进口)高后(出口)低。蚕茧载在茧车上每隔30分钟左右间歇前进,到出口端完成干燥。
汽热循环式干燥机有6层、8层、10层等型式,每层设茧网一层。干燥室呈长方形,两侧和出口处茧网下装有风扇若干组。相邻层茧网的运动方向相反,移送蚕茧。茧网间有蒸汽管供热,使机内温度分布上高下低。鲜茧由最上层进入机内逐渐行进,然后逐层下落,到最下层出口端完成干燥。
热风循环式干燥机也有6层、8层、10层等型式,大型机长约20~22米,小型机长约10米左右。结构和使用方法与汽热循环式干燥机基本相同,但机内不设风扇和蒸汽管。空气由机外加热后送入。机内分隔为上、下两室或上、中、下三室,分成高温、中温和低温三区。机外两侧设有各区空气加热器和送风、排风以及余热回用等设备,另有温湿度自动控制和自动进茧、出茧、装袋等装置,是比较好的蚕茧干燥机型。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对高品位生丝的需求量增加,需要从桑蚕品种选育的源头对丝质进行改良。目前现行的品种的茧丝长在1100M左右,茧丝纤度在3.0D左右(注:纤度:表示茧丝的粗细程度,单位为旦尼尔(D),即9000米丝长重1克,定为1旦尼尔(D)),缫制高品位生丝比较困难。经过品种的选育,国内已经育成了茧丝长在1500M左右,纤度在2.4D左右的新品种(苏秀×春丰等),但由于烘茧的工艺还是采用传统的工艺(头冲100℃平温烘茧,二冲由100℃降至80℃出灶,半干茧还性时间96h。头冲实烘时间2h40min,二冲实烘时间2h50min)。新品种由于茧丝细而长,茧层厚,导致解舒率较低(68%以下),影响高品位生丝的生产。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要开发出适合长茧丝细纤度桑蚕茧的烘茧工艺,以实现高品位生丝的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长茧丝细纤度的桑蚕茧干燥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长茧丝细纤度的桑蚕茧干燥方法,采用常见烘茧设备,采茧后进行头冲处理、还性处理、二冲处理,然后保存干茧,所述头冲处理的步骤为:头冲105±2℃平温烘茧,实烘时间2h40min±10min,烘至半干茧成数6.5成(春)到6成(中秋或晚秋);所述还性处理的步骤为:半干茧还性时间120h±12h;所述二冲处理的步骤为:二冲由100±2℃降至70±1℃出灶,二冲实烘时间3h±10min。
上述技术方案中,烘茧设备的准备可采用目前生产采用的所有型号的烘茧设备。
上述技术方案中,采集桑蚕上蔟5~7天的桑蚕茧,选去不良茧,5~7天的时间是为了使桑茧吐丝完毕,完全化蛹;选去不良茧是为了取样具有代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头冲处理中,平辅于隔架上的桑蚕茧垂直高度不超过3粒,使烘茧受热均匀;头冲105±2℃平温烘茧,实烘时间2h40min+10min的时间长短可根据半干茧的成数决定;采用头冲105±2℃平温烘茧较传统工艺(95~105℃)的温度范围小,可操作性强;温度较高可使蛹体水分快速蒸发,有利于解舒的提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性处理:半干茧还性时间120h±12h,头冲出灶后要求充分冷却,再选茧装篮,有利于提高解舒;还性处理过程中要每天翻半干茧一次,使还性均匀。
上述技术方案中,二冲由100±2℃降至70±1℃出灶,二冲实烘时间3h±10min,具体地,降温处理在烘茧开始1h内完成,然后70±1℃烘茧2h±10min,对于长茧丝细纤度品种可提高解舒。
上述技术方案中,经干燥后的桑蚕茧也可采用常规贮藏方法进行保存。
由于上述工艺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本发明头冲温度较高;还性时间偏长;二冲降温快,二期温度较低,该工艺适合于长茧丝细纤度蚕桑茧的烘茧处理,可使解舒率达78%以上,与采用现有技术获得的技术效果相比产生了显著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适合长茧丝细纤度的桑蚕茧烘茧工艺
(1)材料及设备
供试桑蚕品种为苏秀×春丰,常规方法饲养至结茧,采用方格蔟上蔟,蔟中环境按照《中国养蚕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1991版本)的要求进行设计;烘茧设备电热密闭干燥箱(型号:AC-2B)。
(2)采茧:
采集桑蚕上蔟后7天的桑蚕茧(春天),选去不良茧。
(3)烘茧处理1:
头冲:将干燥箱的温度升至105℃,蚕茧平铺(垂直不超过3粒)在隔架上,放入箱内平温烘茧,烘茧时间2h40min,半干茧成数达6.5成停止烘茧。
还性:将半干茧放通风处冷却30min,分别装篮进行还性,每天翻动一次半干茧,还性时间120小时。
二冲:将干燥箱的温度升至100℃,半干茧平铺(垂直不超过3粒)在隔架上,放入箱内烘茧,以1℃/2min以速度进行降温,1h后达到70℃,再采用70℃恒温连续烘茧2h后出茧。
(3)烘茧处理2:
头冲:将干燥箱的温度升至107℃,蚕茧平铺(垂直不超过3粒)在隔架上,放入箱内平温烘茧,烘茧时间2h50min,半干茧成数达6.5成停止烘茧。
还性:将半干茧放通风处冷却30min,分别装篮进行还性,每天翻动一次半干茧,还性时间132小时。
二冲:将干燥箱的温度升至102℃,半干茧平铺(垂直不超过3粒)在隔架上,放入箱内烘茧,以1℃/2min以速度进行降温,1h后达到71℃,再采用70℃恒温连续烘茧2h10min后出茧。
(5)烘茧对照处理
头冲100℃平温烘茧,二冲由100℃降至80℃出灶,半干茧还性时间96h。头冲实烘时间2h40min,二冲实烘时间2h50min,二冲结束前30min达80℃。
(6)蚕茧贮藏及丝质检测
贮藏:干茧贮藏于室温,干燥、遮光的环境中
丝质检测:采用新工艺后的试验区和对照区样茧送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进行丝质检测,检测成绩如下:
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解舒净度检验成绩表
![]()
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9176-2006;GB/T9111-2006;GB/T1798-2008)];检验时间:2009年8月;
![]()
对上数据表明:采用新工艺可显著提高解舒率,处理一和处理二的平均水平较对照区提高26.41个百分点,单粒桑蚕茧的解舒丝长增加422.5M。
采用本工艺,对长茧丝细纤度的桑蚕茧进行烘茧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桑蚕茧的解舒率,对于实现我国高品位生丝的批量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