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成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帘布反包气袋的使用寿命的轮胎成型装置。背景技术 在形成生胎时通常使用定型鼓 A, 如图 8(A)、 (B) 简略表示的那样, 在跨越于一对 鼓部 A1、 A1 之间保持的圆筒状的轮胎外壳 b 的轴心方向两侧配置胎圈芯 c。另外, 通过使 该胎圈芯 c、 c 之间的外壳主体部分 b1 膨胀为环状, 由此将上述外壳主体部分 b1 压接并接 合于被预先搬入径向外侧的待机位置 P1 的环状的胎面环 d 的内周面。另外, 比上述胎圈芯 c 更靠轴心方向外侧的外壳伸出部分 b2 被设置于上述鼓部 A1 的帘布反包气袋 B 绕胎圈芯 c 卷起。
另外, 如图 9 简略表示的那样, 通过被称为推进器的圆盘状的按压体 F 将上述帘布 反包气袋 B 向轴心方向内侧按压, 由此被卷起的外壳伸出部分 b2 被压接于环状的外壳主体 部分 b1 而接合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3-39572 号公报
然而, 由于在搬入胎面环 d 一侧配置的按压体 Fa 处, 为了使上述胎面环 d 通过, 因 此不得不将按压体 Fa 的外径 D1 设定为小于胎面环 d 内周面的内径 D2 的小径。因此, 在进 行按压时, 搬入侧处于按压体 Fa 被夹入帘布反包气袋 B 的状态, 因此存在降低帘布反包气 袋 B 的使用寿命的问题。另外, 由于与非搬入侧的按压体 Fb 的外径不同, 因此外壳伸出部 分 b2 的压接形成为左右不平衡的状态, 从而引起轮胎品质的降低。
另外, 考虑到为了适合胎面环 d 的尺寸, 需要每次更换帘布反包气袋 B 和按压体 F 的尺寸。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 该更换作业需要花费时间和劳力等, 从而引起生产效率大幅度 地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成型装置, 其由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压板片 构成按压体, 并在各压板片竖起使按压体成为圆盘状的竖立状态、 以及成为圆筒状而能够 使胎面环通过的倒下状态之间可竖起倒下地轴支承为基本, 从而能够抑制按压体夹入帘布 反包气袋, 不会引起生产效率的降低, 因而能够实现帘布反包气袋 B 使用寿命的提高, 和轮 胎品质的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1 的发明是一种轮胎成型装置, 具备 :
定型鼓, 其对包括胎体的圆筒状的轮胎外壳进行保持, 通过使配置在其轴心方向 两侧的胎圈芯之间的外壳主体部分膨胀为环状, 来将上述外壳主体部分压接并接合于搬入 径向外侧的待机位置的环状的胎面环的内周面, 并且通过将比上述胎圈芯更靠轴心方向外 侧的外壳伸出部分卷起, 来使上述外壳伸出部分沿着上述环状的外壳主体部分 ;
压接单元, 其将被卷起的上述外壳伸出部分压接并接合于环状的外壳主体部分,
上述轮胎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定型鼓具有能够在同一轴心上自由接触分离地移动的一对鼓部, 跨越上述一 对鼓部之间同心地保持上述圆筒状的轮胎外壳,
上述一对鼓部分别具有 : 胎圈锁定部, 其能够扩缩径并且通过扩径借助上述轮胎 外壳来保持胎圈芯 ; 帘布反包气袋, 其配置在上述胎圈锁定部的轴心方向外侧, 并且通过膨 胀使上述外壳伸出部分绕胎圈芯卷起,
至少在搬入上述胎面环的一侧所配置的压接单元具备 :
移动筒, 其朝向上述鼓部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 ;
按压体, 其外径大于上述胎面环的内周面且与上述轴心同心并构成为直角的圆盘 状, 通过上述移动筒向轴心方向内侧移动并借助上述帘布反包气袋将外壳伸出部分压接于 外壳主体部分,
上述按压体由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压板片构成, 各压板片的一端部在位于上述移动 筒的轴心方向内端部的轴固定点被以轴支承方式支承, 由此上述按压体能够在竖立状态和 倒下状态之间竖起倒下, 其中上述竖立状态是另一端部向径向外侧竖起而成为上述圆盘状 的状态, 上述倒下状态是上述另一端向轴心方向外侧倒下使上述按压体成为圆筒状从而能 够使上述胎面环通过的状态。 另外, 技术方案 2 的发明, 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筒由能够借助高压空气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的气缸构成,
上述压接单元具有使上述压板片竖起倒下的竖起倒下单元,
上述竖起倒下单元具备 : 移动体, 其由外插于上述移动筒并能够相对于该移动筒 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的气缸构成 ; 连杆机构, 其具有一端以轴支承方式被支承于该移动体 并且另一端以轴支承方式被支承于上述压板片的连杆片,
上述移动体使用驱动上述移动筒的高压空气来驱动。
本发明如上所述, 压接帘布反包气袋的圆盘状的按压体由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压板 片构成。另外, 由位于移动筒的轴心方向内端部的轴固定点对各压板片的一端部进行轴支 承, 因此能够在竖立状态和倒下状态之间竖起倒下, 其中竖起状态是另一端部向径向外侧 竖起而成为上述圆盘状的状态 ; 倒下状态是上述另一端部向轴心方向外侧倒下使上述按压 体成为圆筒状的状态。
因此, 按压体在压板片的倒下状态中成为圆筒状从而能够使胎面环通过, 因此无 需进行适合胎面环尺寸的帘布反包气袋以及按压体尺寸的更换, 因此能够抑制生产效率降 低。
另外, 按压体在压板片的竖立状态中成为大于胎面环内周的大径的圆盘状。 因此, 在按压帘布反包气袋时, 能够防止按压体夹入该帘布反包气袋, 能够提高帘布反包气袋的 使用寿命并且改善压接的左右平衡, 能够提高轮胎品质。
附图说明
图 1 是示意地表示采用本发明的轮胎成型装置的轮胎成型生产线的一个实施例 的侧视图。
图 2 是示意地表示轮胎成型生产线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 3 是表示定型鼓的鼓部的剖视图。图 4 是表示搬入侧的压接单元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 5(A)、 (B) 是表示竖立状态下的按压体的剖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 6(A)、 (B) 是表示倒下状态下的按压体的剖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 7 是说明通过压接单元向帘布反包气袋压接的剖视图。
图 8(A)、 (B) 是表示生胎形成工序的说明图。
图 9 是表示以往的按压体及其问题点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 1… 轮胎成型装置 ; 2… 轮胎外壳 ; 2A… 外壳主体部分 ; 2B… 外壳 伸出部分 ; 3…定型鼓 ; 4、 4A、 4B…压接单元 ; 6…胎面环 ; 10…鼓部 ; 11…胎圈锁定部 ; 12… 帘布反包气袋 ; 20… 移动筒 ; 21… 按压体 ; 35… 压板片 ; 36… 竖起倒下单元 ; 37… 移动体 ; 38… 连杆机构 ; 38A… 连杆片 ; 50… 胎圈芯 ; E1… 一端部 ; E2… 另一端部 ; P1… 待机位置 ; Q1…轴固定点 ; Y1…竖立状态 ; Y2…倒下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 1、 图 2 是示意地表示采用本发明的轮胎 成型装置的轮胎成型生产线的一例的侧视图。
在图 1、 图 2 中,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装置 1 具备 : 定型鼓 3, 其对包括胎体的圆 筒状的轮胎外壳 2 进行保持, 并使该外壳主体部分 2A 膨胀成环状, 同时将外壳伸出部分 2B 卷起 ; 压接单元 4, 其将上述卷起的外壳伸出部分 2B 压接并接合于环状的外壳主体部分 2A。
这里, 图 1、 图 2 中符号 5 是所谓的带束式鼓, 例如通过将包括带束层帘布、 束带层 帘布等胎面加强帘线以及胎面胶的胎面构成部件依次卷绕在该带束式鼓 5 的外周面上, 来 形成环状的胎面环 6。另外, 符号 7 是所谓的束带式鼓, 例如通过将包括胎体的轮胎外壳构 成部件依次卷绕在该束带式鼓 7 的外周面上, 来形成圆筒状的轮胎外壳 2。作为轮胎外壳 构成部件, 除了胎体以外, 根据轮胎构造也可以适当地包括 : 例如内衬胶、 胎侧胶、 胎圈加强 层、 边口胶等。这里, 上述带束式鼓 5 和上述定型鼓 3 以及束带式鼓 7 呈一列排列配置在同 一轴心上。
另外, 符号 8 是胎面输送装置, 胎面输送装置 8 用于从带束式鼓 5 接受在上述带束 式鼓 5 上形成的上述胎面环 6, 并搬入上述定型鼓 3 的径向外侧的待机位置 P1。另外, 符号 9 是轮胎外壳输送装置, 轮胎外壳输送装置 9 用于从束带式鼓 7 接受在上述束带式鼓 7 上形 成的轮胎外壳 2, 并转移到上述定型鼓 3 上。
接着, 如图 3 简略表示的那样, 上述定型鼓 3 具备在同一轴心上能够自由地接触分 离地移动的一对鼓部 10、 10, 跨越这一对鼓部 10、 10 之间同心地保持上述圆筒状的轮胎外 壳 2。另外, 上述各鼓部 10 具备 : 胎圈锁定部 11, 其能够扩缩径并且通过扩径借助上述轮胎 外壳 2 来保持胎圈芯 50 ; 帘布反包气袋 12, 其配置在上述胎圈锁定部 11 的轴心方向外侧并 且通过膨胀使上述外壳伸出部分 2B 绕胎圈芯 50 卷起。
上述鼓部 10 具有被上述定型鼓 3 的支承轴 13 所保持的圆筒状鼓身部 14, 并且在 该圆筒状鼓身部 14 上形成上述胎圈锁定部 11。在本例中, 配置在一方的鼓部 10 的圆筒状 鼓身部 14 与在支承轴 13 的轴心方向一侧形成的左螺纹部 13a( 或右螺纹部 13b) 旋合, 另 外, 配置在另一鼓部 10 的圆筒状鼓身部 14 与在轴心方向另一侧形成的右螺纹部 13b( 或左 螺纹部 13a) 旋合。因此, 随着上述支承轴 13 的旋转, 上述圆筒状鼓身部 14、 14 能够在同一轴心上相互接触分离地移动。
另外, 上述胎圈锁定部 11 具备 : 从上述圆筒状鼓身部 14 以与轴心方向成直角的方 式竖起的圆盘状的一对引导板 15A、 15B ; 和配置在该引导板 15A、 15B 之间的多个胎圈锁定 组合模 16。各胎圈锁定组合模 16 绕轴心放射状排列, 并且各胎圈锁定组合模 16 被设置于 上述引导板 15A、 15B 的引导部 ( 未图示 ), 能够向径向内外移动地引导。在本例中, 在上述 圆筒状鼓身部 14 与轴心方向内侧的引导板 15A 之间设有气缸室 17, 并且能够在该气缸室 17 内向轴心方向移动的圆锥状活塞 18 的圆锥面, 通过将各胎圈锁定组合模 16 的径向内端 顶起, 由此各胎圈锁定组合模 16 能够向径向外侧移动。另外, 通过该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即 扩径, 能够通过上述轮胎外壳 2 将胎圈芯 50 嵌固并保持。
另外, 将轮胎外壳 2 中的胎圈芯 50、 50 间的部位称为外壳主体部分 2A, 将比胎圈芯 50 更靠轴心方向外侧的部位称为外壳伸出部分 2B。
另外, 在上述定型鼓 3 中, 通过一边使胎圈芯 50、 50 之间接近一边填充内压, 由此 使上述外壳主体部分 2A 膨胀为环状, 并且使上述胎体主体部 2A 压接并接合于预先搬入上 述待机位置 P1 的胎面环 6 的内周面。
另外, 上述帘布反包气袋 12 的内外端分别固定于上述鼓部 10, 通过在上述内外端 之间填充高压空气而膨胀, 因此能够将上述外壳伸出部分 2B 绕胎圈芯 50 卷起。另外, 帘布 反包气袋 12 在膨胀前的状态下, 被折叠成圆筒状。这里, 符号 19 是圆筒状的气袋接受部, 气袋接受部 19 从上述轴心方向外侧的引导板 15B 向轴心外侧突出, 并将膨胀前的帘布反包 气袋 12 在其外周面上折叠、 进行支承。 然后, 如图 4 所示, 压接单元 4 中的至少在搬入上述胎面环 6 侧 ( 在图 1、 图 2 中的 左侧 ) 配置的压接单元 4A 具备 : 朝向上述鼓部 10 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的移动筒 20 ; 和安装于该移动筒 20 的按压体 21。
在本例中, 在上述支承轴 13 上外插保持有与该支承轴 13 相对自由旋转地被支承 的支承筒 22。另外, 上述移动筒 20 具备 : 第一移动筒 20A, 其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地被 支承在上述支承筒 22 的外周面上 ; 第二移动筒 20B, 其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地被支承 在上述第一移动筒 20A 的外周面上。
具体而言, 上述第一移动筒 20A 在本例中是具有轴心方向内外的端板部 23a、 23b 和外筒部 24 的气缸, 其中轴心方向内外的端板部 23a、 23b 通过 O 形环等密封件进行气密并 且能够在轴心方向内外自由滑动地外插于上述支承筒 22 的外周面 ; 外筒部 24 连接于该端 板部 23a、 23b 的径向外端之间。在上述端板部 23a、 23b 以及外筒部 24 和支承筒 22 之间形 成有气缸室 25。另外, 在上述支承筒 22 上从其外周面竖起并一体地形成隔壁体 26, 其中上 述隔壁体 26 将上述气缸室 25 划分为轴心方向内外的气缸室 25a、 25b。
另外, 上述第二移动筒 20B 是与上述第一移动筒 20A 大致相同构成的气缸, 上述第 二移动筒 20B 具有 : 轴心方向内外的端板部 27a、 27b, 它们是通过密封件进行气密并且能够 在轴心方向内外自由滑动地外插于上述外筒部 24 的外周面 ; 外筒部 28, 其连接于该端板部 27a、 27b 的径向外端之间。 在上述端板部 27a、 27b 以及外筒部 24、 28 之间形成有气缸室 29。 另外, 在上述外筒部 24 上从其外周面竖起并一体地形成隔壁体 30, 其中上述隔壁体 30 将上 述气缸室 29 划分为轴心方向内外的气缸室 29a、 29b。
另外, 在上述支承筒 22 的周壁部内形成有第一空气流路 31a、 31b, 第一空气流路
31a、 31b 通过切换阀将来自高压空气源的高压空气交替地供给到上述内外气缸室 25a、 25b 内。上述第一空气流路 31a、 31b 分别在隔壁体 26 的附近位置与各气缸室 25a、 25b 导通。
另外, 在上述外筒部 24 的周壁部内形成有第二空气流路 32a、 32b, 上述第二空气 流路 32a、 32b 由导通上述内气缸室 25a、 29a 之间的空气流路 32a、 和导通上述外气缸室 25b、 29b 之间的空气流路 32b 构成。该第二空气流路 32a、 32b 分别在端板部 23a、 23b 的附 近位置与各气缸室 25a、 25b 导通, 并且在隔壁体 30 附近的位置与各气缸室 29a、 29b 导通。
因此, 本例的移动筒 20 使来自高压空气源的高压空气经过上述空气流路 31a 而流 入内气缸室 25a, 由此上述第一移动筒 20A 能够向轴心方向内侧移动。另外, 流入内气缸室 25a 的高压空气, 其一部分经过上述空气流路 32a 而流入内气缸室 29a, 由此上述第二移动 筒 20B 能够向轴心方向内侧移动。
相反, 通过切换上述切换阀使来自高压空气源的高压空气经过上述空气流路 31b 而流入外气缸室 25b, 由此能够使上述第一移动筒 20A 向轴向方向外侧移动, 并且流入外气 缸室 25b 的高压空气的一部分经过上述空气流路 32b 而流入外气缸室 29b, 并能够使上述第 二移动筒 20B 向轴心方向外侧移动。
通过这样构成移动筒 20, 就能够紧凑地形成移动筒 20A、 20B, 并且确保向轴心方 向内侧的移动距离较大。 另外, 通过一个切换阀的切换操作就能够依次使第一、 第二移动筒 20A、 20B 自动地动作, 因此能够将控制简洁化。 另外, 在本例中, 在上述第二移动筒 20B 上形成有安装筒部 33, 并且在上述安装筒 部 33 上安装上述按压体 21, 其中安装筒部 33 是从该端板部 27a 向轴心方向内侧突出, 并且 能够与该移动筒 20B 一体地向轴心方向移动。
如图 5、 6 所示, 该按压体 21 由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压板片 35 构成, 各压板片 35 的 一端部 E1 在上述移动筒 20 的轴心方向内端部、 在本例中是由位于上述安装筒部 33 的轴心 方向内端部的轴固定点 Q1 进行轴支承。由此, 各压板片 35 能够在竖立状态 Y1( 图 5 所示 ) 和倒下状态 Y2( 图 6 所示 ) 之间竖起倒下, 其中竖立状态 Y1 是另一端部 E2 向径向外侧竖 起使上述按压体 21 成为圆盘状, 倒下状态 Y2 是上述另一端部 E2 向轴心方向外侧倒下使上 述按压体 21 成为圆筒状。
另外, 如图 7 所示, 在竖立状态 Y1 中, 上述按压体 21 构成为 : 外径大于上述胎面环 6 的内周面并与上述轴心同心且成直角的圆盘状, 由此能够抑制按压体 21 夹入帘布反包气 袋 12, 从而提高帘布反包气袋 12 的使用寿命。与此相对, 在倒下状态中, 由于按压体 21 为 圆筒状而使其直径减小, 因此能够使胎面环 6 通过。
在此, 上述压板片 35 通过竖起倒下单元 36 进行竖起倒下动作。如上述图 4 所示, 该竖起倒下单元 36 包括 : 筒状的移动体 37, 其由外插于上述移动筒 20( 在本例中为安装筒 部 33) 能够与该安装筒部 33 向轴心方向内外相对地移动的气缸构成 ; 连杆机构 38, 其具有 轴支承于该移动体 37 的连杆片 38A。
上述移动体 37 具有 : 轴心方向内外的端板部 39a、 39b, 它们通过密封件进行气密 并且在轴心方向内外自由滑动地外插于上述安装筒部 33 的外周面 ; 外筒部 40, 其连接于上 述端板部 39a、 39b 的径向外端间, 上述端板部 39a、 39b 以及外筒部 40 与安装筒部 33 之间 形成有气缸室 41。另外, 在上述安装筒部 33 上从其外周面竖起病一体地形成隔壁体 42, 其 中上述隔壁体 42 将上述气缸室 41 划分为轴心方向内外的气缸室 41a、 41b。
另外, 在上述安装筒部 33 的周壁部内形成有空气流路 43a、 43b, 空气流路 43a、 43b 用于对上述内外气缸室 41a、 41b 导通高压空气。该空气流路 43a、 43b 的一端分别在隔壁体 42 的附近位置与各气缸室 41a、 41b 导通。另外, 上述空气流路 43a、 43b 的另一端, 在本例 中, 例如经由连接管 44 等分别与上述第一空气流路 31a、 31b 连接。因此, 本例中能够使移 动体 37 与移动筒 20 同步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
另外, 上述连杆机构 38 由多个连杆片 38A 构成, 各连杆片 38A 其一端通过上述移 动体 37 的轴心方向内端部的轴固定点 Q2 被轴方式支承, 并且另一端通过设置于上述压板 片 35 的另一端部 E2 侧的轴固定点 Q3 被轴式支承。因此, 上述压板片 35 伴随上述移动体 37 向轴心方向内外的移动, 能够在竖立状态 Y1 和倒下状态 Y2 之间竖起倒下。
另外, 上述压接单元 4 中配置在未搬入上述胎面环 6 一侧 ( 在图 1、 2 的右侧 ) 的 压接单元 4B 无需使胎面环 6 通过。因此, 非搬入侧的压接单元 4B, 在本例中由与上述竖立 状态 Y1 的按压体 21 实质上相同外径的圆盘体来形成按压体 45。这里在本例中, 按压体 45 被安装在上述轮胎外壳输送装置 9 的轴心方向内端部。因此, 在本例中轮胎外壳输送装置 9 构成非搬入侧的压接单元 4B 的一部分。
以上, 对本发明的特别是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 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 实施方式, 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