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用空筒管自动更换满 纱管的装置的粗纱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一用空筒管自动更换满纱管的装置的粗纱机。
作为现有技术已知有一种具有两排锭翼的粗纱机(DE 195 02 586A1),它是这样设计的,即悬挂走车只能垂直于粗纱机的纵向在每两个锭翼中移动,而且是在后排锭翼中的每一锭翼和前排锭翼中的一个锭翼之间移动,对此采用了导轨,它可以是固定设置的,或者制成可伸缩的,也可以具有可折合地段节。
另一现有技术涉及一种装置(DE 42 29 296 A1),其中一个悬挂走车在一通过锭翼而延伸的导轨上在更换位置中移动。对此在锭翼头下方和/或粗纱机的锭翼架下方设有特殊设计的引导部件,它特别是在对于粗纱机长轴的横向位置上构成一承载悬挂走车的导轨。
另外还建议在粗纱机中至少沿着一排锭翼装有一其中能驶入一悬挂走车的导轨。通过筒管升降架的升降运动,管纱能从其上转移到悬挂走车的悬挂握持器上,并将筒管从悬挂握持器中放到筒管升降架上。筒管升降架和/或导轨能前后移动。固定的导轨可设在锭翼架的下部,而可移动的导轨是设在锭翼下方的区域内。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设计一种具有一用空筒管自动更换满纱管的装置的粗纱机,使悬挂走车能通过一简单的装置驶入或驶离导轨。
上述任务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于,这种具有一用空的粗纱筒管自动更换满纱管的装置的粗纱机,其中管纱位于设在一筒管升降架上的两排筒管架的筒管装载器上;该更换装置具有许多各分布在两排筒管架的筒管装载器上方并基本上位于与机器纵向成垂直方向的导轨,其中具有用来握持粗纱管和空的粗纱筒管的悬挂握持器的悬挂走车能在筒管升降架上方的区域内和在更换区内行驶,其特征在于,导轨设置在含有两个筒管装载器的垂直平面的旁边,这两个筒管装载器各设有导轨;筒管升降架能向侧面移动,使含有筒管装载器的垂直平面同通过各导轨的垂直平面重合。
通过这能获得一性能可靠的装置来实现满纱管对空筒管的自动更换。这里通过导轨的设置能保证悬挂走车以很短的途径从而很快地以垂直于粗纱机纵向的方向在两排锭翼的区域之内驶入或驶离。其他优点可从从属权利要求中获得。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表示悬挂走车已驶入的一台粗纱机的示意正视图。
图1a,1b各表示已驶入的悬挂走车处于两个不同行驶距离的粗纱机的一个截面图。
图1c表示按图1的实施方案的粗纱机的顶视图。
图2表示另一实施方案中粗纱机的示意正视图,其中表示了前排锭翼和已驶入的悬挂握持器。
图2a,2b各表示按图2的粗纱机在两种不同的行驶距离和两种不同实施方案中的一个截面图。
图3表示另一种实施方案中粗纱机的示意正视图,其中表示了前排锭翼和已驶入的悬挂握持器。
图1表示一粗纱机1,它具有一牵伸机构2,一个位置固定的锭翼架3,以及藉助一图中未表示的可控的驱动装置而作升降运动的筒管升降架4,其上装有筒管装载器40和40′。在筒管升降架4上设有如图1a~1c所示的前排筒管I和后排筒管II。这里前排筒管I包含筒管装载器40,后排筒管II包含筒管装载器40′。它们上面装载着粗纱管12,当工作程序完毕后它便对空的粗纱筒管13进行更换。为此采用了悬挂走车10,它在导轨5上基本以垂直于粗纱机纵向的方向驶入或驶离,从而到达前排筒管I和后排筒管II的区域内或从那里驶出。
导轨5按图1c是沿着含有两个筒管装载器40和40′的垂直平面E1-E1的旁边而设置的,它在这里特别是从图1a和1b可见是固定设置在锭翼架3的下侧。
按照图1和1a,悬挂走车10在导轨5上已驶入到前排筒管I和后排筒管II的区域内。在这一工作步骤中,按图1a带有满纱管12的筒管升降架4已下降到一定距离,此时悬挂走车10在导轨5上已驶入到这样的位置,使其上的空的悬挂握持器15位于两排筒管I和II中的管纱12的垂直平面内。
当筒管升降架4移动到所示的距离b以后,空的悬挂握持器15和满纱管12便位于互相垂直的位置,也就是筒管升降架4向侧面移动使含有筒管装载器40,40′的垂直平面E1-E1同通过导轨5的垂直平面E2-E2相重合。
现在筒管升降架4向上提升使满纱管12挂在悬挂走车10的悬挂握持器15上。
然后筒管升降架4再次下降,悬挂走车10向前移动使装有空筒管13的悬挂握持器15位于空的筒管锭子25(图1b)的上方。现在筒管升降架4能再度提升并从悬挂走车10上取走下一道程序需用的空筒管13。然后悬挂走车10从锭翼和筒管区域撤离,筒管升降架4返回到其正常工作位置,使粗纱机重新开始工作。
从图1c可见,直线的导轨5延伸在筒管排I和II的区域内,在这里可在导轨5上移动的制成刚性连杆状的悬挂走车10与一个公共的连接杆17和一个驱动元件18相连接。因此各悬挂走车10能在导轨5上共同驶入和驶离,也就是在筒管架I和II的区域内或在位于粗纱机后面的更换区内移动,直至下一次更换过程而在那里通过人工或自动装置把满纱管从悬挂握持器上取走并装上空的筒管。
从图1c还可看到,筒管升降架4例如可通过一个齿条30和一个小齿轮31以及一传动装置32向一侧移动一距离b,使筒管锭子25移到有关的悬挂走车10的悬挂握持器15的垂直平面内,或从此平面内离开。
在图2的实施方案中,筒管升降架是不能作侧面移动的,导轨5′在更换过程中能在锭翼22下部边缘的下方延伸的平面内移动。它在更换过程中位于含有两个筒管装载器40和40′的垂直平面内,其中各设有导轨5′,它是制成具有刚性的导轨并构成悬挂走车10。
这里悬挂走车按图2a是通过设在锭翼架3下部的支架20来引导的。在图2b的结构方式中,导轨5″是局限于机架内部的范围内。“悬挂走车”具有很大的刚性,因此它能在锭翼和筒管的区域内悬挂承载地行驶。
在图2a中所示的位置上,悬挂走车10已重新驶入筒管排I和II的区域内,使各个空的悬挂握持器15位于筒管升降架4上的满纱管的上方。现在筒管升降器4可以提升把满纱管12通过悬挂握持器15转移到悬挂走车10上。
接着,悬挂走车10向前行驶,使空的粗纱筒管13位于筒管升降架4的有关锭子的上方。于是筒管升降架再次向上移动并从悬挂走车10接受空的粗纱筒管13。
在图2b的实施方案中,悬挂走车10能在导轨5″上行驶,该导轨能围绕着一水平轴28转动,以便从它的工作位置转动到以虚线表示的静止位置。另外,操作过程与图2a基本相同。
图3的实施方案表示图1和图2两种实施方案的结合:悬挂走车在这里沿着导轨移动,该导轨不仅位于锭翼22的下方和筒管锭子25的上方,而且还能对锭翼和筒管作侧向位移。筒管升降架4在这里仍能向侧面移动一距离b,其更换过程可毫无问题地从图1~1b和图2~2b的实施例来理解。
特别是从图1c可知,悬挂走车能在直线的导轨5上移动,并且它是制成刚性的连杆状,但在许多情况下对这种倾斜穿过机架的导轨5不具备足够的空间。于是导轨5必须弯成有角度的,而悬挂走车10实际上必须以熟知的在这里不作详细说明的方法采用带有柔性连接的“小车”来组成“车列”
如从图1b可知,筒管升降架4具有许多筒管锭子25,它们带动筒管13或管纱12在它上面快速旋转。管纱和筒管的驱动也能通过设在锭翼上的从上面伸出在筒管或管纱中的翼锭来实现。其更换过程仍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