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件缝纫机 本发明总的涉及一缝纫机,尤其是,但不排他地,涉及一类缝纫机,当一段带子沿一方向通过这类缝纫机的缝纫工位时,缝纫机以一预定的间隔自动地将扣件(扣眼或与其配合的扣钩)缝纫到这段带子上。
大家知道,人们所穿的大多数衣服,诸如裤子、裙子、套装、胸罩等等,至少使用一个由扣眼和与该扣眼扣合的匹配扣钩所组成的扣件,以把分开的服装片扣合在一起。当然,扣眼和匹配扣钩缝合到各自的服装片上,例如裙子或裤子腰带的相对两端。
为了将扣眼和扣钩固定到一指定的服装上,服装制造商采用两种细长的扣件纺织品载体,一个其上间隔地缝有扣眼,另一个其上以同样的间隔缝有扣钩,以便扣件载体能够被切割成扣眼和扣钩载体小件,随后缝合到服装上,例如裙子腰带的相对两端上。
本发明尤其涉及能有效提供细长纺织品载体的缝纫机,载体上缝有以预定间隔隔开的多个扣件,下面先结合图7讨论在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这类缝纫机。
图中用80表示的现有技术的缝纫机基本上包括:一能够折叠一段织物带T的折叠导向件45,当该段织物带T抽出卷带辊R时,使该织物带的相对两端,即第一和第二侧边缘部分基本上彼此重叠;一由脉冲电动机51驱动的喂入辊机构50,将一段织物带间歇地送过一缝纫工位82;一扣件供应机构35,包括将一个个扣钩H或扣眼E从扣件送料装置43依次供应到缝纫工位82的挡板41;和一单针缝纫机构80,包括一针83和一将扣钩H或扣眼E依次缝纫到在缝纫工位82上的一段织物带T上的针摆动机构85(needle rocking mechanism)。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用于缝纫机的是扣眼E,当然也可以是扣钩,但每次只能用扣钩H和扣眼E中的一种,使用扣钩H或扣眼E时需要更换扣件供应机构35和送料装置43。
当用图7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缝纫机80将扣眼E依次缝纫到一段织物带T上时,首先要通过位于缝纫机80后面(或如图7所示在左边)地喂入辊机构50的作用,将该段织物带T从卷带辊R拉出,之后通过折叠导向件45。当该段织物带T沿箭头Q所示的送带方向送入时,折叠导向件45工作,逐渐朝内折叠织物带T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边缘部分,以使一个边缘重叠在另一个边缘之上,然后只朝内折叠在织物带T的第二侧边缘部分之上的第一侧边缘部分,使其介于如图16所示的第二侧边缘部分与第一侧边缘其余部分之间。
缝纫机80随后的工作是将送料装置43内的扣眼E堆中的最下面的一个供应给缝纫工位,在缝纫工位上所供应的扣眼E如图16所示位于织物带段T的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之上的两折叠边缘之间所限定的间隙内,针摆动机构85的工作是将扣眼E缝纫到织物带段T上。
当要求将扣钩H缝纫到织物带段T上时,类似地由如图14所示在缝纫工位上的扣件供应机构35依次供应扣钩H,随后由缝纫机80间隔开地缝纫到织物带段T上。
但是,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缝纫机80有如下的问题:
a)在这种已知的缝纫机80中,一驱动针83的缝纫机80的轴臂87、一转动针摆动凸轮32以驱动针摆动机构85的凸轮轴25和两个驱动扣件供应机构35的供应凸轮36和37是由一包括一蜗杆88和蜗轮89的驱动系统所驱动的。因此,当凸轮32、36和37的结构是在那些凸轮32、36和37的一个完整的转动过程中,根据图9所示的这样一个缝纫式样,通过喂入辊机构50的配合,一个扣眼E被缝纫到织物带段T上时,则用采用如此构造的凸轮32、36和37的缝纫机,如果缝纫到织物带段T上的相邻扣眼E之间的间距要改变的话,例如从图10所示的19.1毫米(标准间距)到图11所示的12.7毫米(小间距),就要求相邻扣眼E之间的织物带段T的直的部分L(即图9所示的第一缝脚或缝针(stitch)1到第十五缝脚15之间的一部分织物带段T)要缩短。换句话讲,在直的部分L缝纫过程中,每次缝纫机80完成一个缝纫动作时由喂入辊机构50送入的织物带段T的送入量(送入尺寸)必须减少。
这意味着行将完成的缝纫次数要大于在织物带段T上的给定距离所需要的次数,因此,最终的缝纫式样将包括不应形成的缝脚,从而导致生产力的下降。
还有,当要缝纫的扣眼E之间的间距希望从图10所示的19.1毫米标准值增加到25.4毫米(大间距)时,相邻扣眼E之间的织物带段T的直的部分L必需增加。这意味着缝纫间距必需延长,这样最终导致织物小件容易彼此分开的差劲的缝纫效果。
b)为了将相邻扣眼E之间的缝脚数量改变成一合适的值,就要更换蜗杆88、蜗轮89和供应凸轮36和37。部件88、89、36和37的这种更换,需要拆除和再装配轴臂87、凸轮轴25和与它们有关的部件,这样浪费了时间,使生产过程复杂和导致较高的成本。为此,迄今为止,改变缝脚数量的这个工作一直没有解决,这就迫使服装制造商使用只能形成不变的预定数量的缝脚的缝纫机。
因此,本发明设计了可以基本上消除上述问题的缝纫机,即提供了一种经改进的缝纫机,其中形成在织物带段的相邻两个缝合到织物带段上的扣件之间那一部分上的缝脚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从而得到以预定间距间隔开的最终的缝脚。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扣件缝纫机,当织物带段沿一个方向送进并通过一缝纫工位时。它能将扣件以一预定间距依次缝合到一段织物带上,该缝纫机包括:一驱动针上下移动的轴臂;一扣件供应机构,包括一凸轮轴和安装在凸轮轴上的第一和第二供应凸轮,以便依次将扣件一个一个地供应到缝纫工位;以及一独立于轴臂地驱动凸轮轴的驱动电动机。
驱动电动机最好包括一脉冲电动机或一伺服电动机。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扣件缝纫机,它包括:一驱动针上下移动的轴臂,该轴臂有一安装在其上的蜗杆,以便可以独立于轴臂而转动;一扣件供应机构,包括一凸轮轴和安装在凸轮轴上的第一和第二供应凸轮,以便依次将扣件一个一个地供应到缝纫工位,其中凸轮轴有安装在其上的蜗轮,与其一起转动;一个驱动电动机以及包括第一和第二轮件的驱动传动系统。第一轮件与蜗杆相连而一起转动,而第二轮子件与驱动电动机相连。该驱动传动系统可将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凸轮轴,以独立于轴臂地驱动凸轮轴。
第一和第二轮件可以分别是被动齿轮和主动齿轮,或可以分别是被动皮带盘和主动皮带盘。当第一和第二轮子件采用被动和主动皮带盘时,驱动传动系统还包括一连在被动与主动皮带盘之间的同步皮带。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和特征,通过结合附图的如下的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将显得更为清楚,附图中所有相同的零部件都用相同的编号表示,其中:
图1是一示意性的立体图,它示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扣件缝纫机的重要部分;
图2是一方块图,它示出了图1所示的扣件缝纫机所采用的电气控制线路;
图3是一正视图,它示出了可用于本发明缝纫机的一有所改变的凸轮轴驱动机构;
图4是一类似于图3的视图,它示出了又一经过改变的凸轮轴驱动机构;
图5是一段织物带的局部俯视图,它示出了用本发明的扣件缝纫机以小的和标准间距交替缝纫到织物带上的扣件扣眼;
图6是一段织物带的局部俯视图,它示出了用本发明的扣件缝纫机以标准的和大的间距交替缝纫到织物带上的扣件扣眼;
图7是一示意性的立体图,它示出了一现有技术的扣件缝纫机;
图8是一用在现有技术扣件缝纫机中的一喂入辊机构的正视图;
图9是一示意图,它示出了缝纫针是怎样缝制扣眼的;
图10是一段织物带的局部俯视图,其中,扣件扣眼以图9所示式样的标准间距缝制在该织物带上;
图11是一段织物带的局部俯视图,其中,扣件扣眼以图9所示式样的小间距缝制在该织物带上;
图12是一段织物带的局部俯视图,其中,扣件扣眼以图9所示式样的大间距缝制在该织物带上;
图13是一段织物带的局部俯视图,它示出了以规则间距缝制在其上的扣件扣钩;
图14是一沿图13的线A-A截取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5是一段织物带的局部俯视图,它示出了以规则间距缝制在其上的扣件扣眼;以及
图16是沿图15的线B-B截取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本申请以在日本1997年10月16日申请的第9-321894号申请为基础,其内容在此援引以作参考。
首先参阅图1,本发明的扣件缝纫机是这样设计的:沿箭头Q所示的方向从织物带卷辊R抽出的一段织物带T通过一缝纫工位82,扣件以预定间距自动缝制到该织物带段T上。
上述扣件可以是图5、6、10至12和15所示的扣眼E或图13所示的扣钩H。具体地讲,虽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扣件具有两个锚定孔,但是只要扣件至少具有一个锚定孔,钩边线可以穿过该锚定孔将无论是扣眼E还是扣钩H的扣件固定到诸如织物带段T的片状材料上的,都可以采用本发明。
图1中用点划线80所示的具有用实线示出的内部部件的是一采用单缝针和设计成缝纫Z形线迹的缝纫机。这种单针Z形线迹缝纫机(single-needle zigzagstitching machine)80可以是任何已知的结构,它包括一针曲柄机构84、一可绕自己的纵向轴旋转以通过针曲柄机构驱动针83上下运动的水平轴臂87和一针摆动机构85。针摆动机构85包括一具有一针摆动凸轮32的凸轮轴25。针摆动凸轮32安装在凸轮轴25上以便一起转动,并与一水平杆86联动,以摆动或摇摆针83。
凸轮轴25可旋转地设置在一般为臂轴87中间部的下面,使它基本上垂直于臂轴87延伸。凸轮轴25有一前端,前端上安装一直径较大的同步皮带盘26,使它们一起旋转,该皮带盘26又通过一同步或带齿的皮带经传动与一直径较小的同步皮带盘28相连,而同步皮带盘28又与由一支承架29所固定地支承的伺服电动机30的传动轴相连,图中的点划线仅仅示出了该支承架29的一部分。因此,伺服电动机30通过一包括同步皮带盘26和28以及安装在皮带盘26与28之间的同步皮带27的驱动力传递系统可驱动凸轮轴25,使它绕自己的纵向轴线转动。
要指出的是,大直径同步皮带盘26的圆周上有等间距的齿,齿数比与伺服电动机30紧联的小直径同步皮带盘28的多几倍(或大直径同步皮带盘26的直径比小直径同步皮带盘28的大数倍),因此,任何可能由齿隙引起的对凸轮轴25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还有,所采用的伺服电动机30是能够用相当低的转矩驱动凸轮轴25的那类电动机。
凸轮轴25具有全部固定地安装在其上的一针摆动凸轮32和第一和第二供应凸轮36和37,使它们一起旋转。针摆动凸轮32的一个表面上有一凸轮槽(图中看不见),用于控制针摆动机构85。类似地,供应凸轮36和37的一个表面上也分别有各自的凸轮槽,用于控制扣件供应机构35,以不断地供应扣件,即扣眼E或扣钩H,这将在稍后描述。
针摆动凸轮32有一可滑动地与凸轮槽接合的凸轮滚柱,该凸轮滚柱通过一由一摇杆、一连杆和一耦合件制成的杆系34可运行地与水平杆86相连。该水平杆86在针摆动凸轮32的控制下运动,以推动沿一水平方向通过传动与水平杆86的前端相连的针摆动机构84,由此使针83沿基本上垂直于织物带段T的送进方向Q左右摆动,使得当织物带段T沿方向Q送进并通过缝纫工位82时,以一基本上为Z形的形式被缝合。
图中的编号40表示一安装在与缝纫工位82相邻的一机架上的滑杆,该滑杆在彼此垂直的第一和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第一方向是基本上平行于臂轴87和垂直于织物带送进方向Q的方向,而第二方向是与织物带送进方向Q一致的方向。该滑杆40通过各自的杆系38和39经传动与第一和第二供应凸轮36和37相连,而每一杆系由一可滑动地与在对应的供应凸轮36或37中的凸轮槽接合的凸轮滚柱、一摇杆、一连杆和一耦合件所制成。具体地讲,第一供应凸轮36通过传动与滑杆40相连并控制它,以便使滑杆左右移动,即沿第一方向移动,而第二供应凸轮37通过传动与滑杆40相连并控制它,以便使滑杆前后移动,即沿第二方向移动。
滑杆40包括一与之一体形成的、或者刚性地固定于滑杆40的挡板41,以便一起移动。在由第一和第二供应凸轮36和37控制的滑杆40移动的过程中,挡板41在邻近缝纫工位82的一个位置与邻近扣件供应送料装置43的出口44的一个位置之间水平移动,而扣件供应送料装置43位于离缝纫工位82左边一段距离处。此挡板41可以将扣件供应送料装置43内的扣件堆中的一个扣件拉出来并把它供应给缝纫工位82,这将在后面加以描述。
位于缝纫工位82前面的是一折叠导向件45,它能折叠织物带段T,当从卷带辊R抽出的织物带段T通过该折叠导向件45时,使其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边缘部分基本上彼此重叠。该折叠导向件45有一出口嘴46和一与出口嘴46相对的进口嘴47,而且折叠导向件45设置成沿织物带段T的送进通道延伸并平行于织物带送进方向Q,其出口嘴46位于缝纫工位82附近。根据织物带段T要折叠或卷边的形状,双折叠导向件45的长度范围可以为150至350毫米左右。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折叠导向件45是能够在织物带段T中形成三折叠的那一类。更具体地说,所示的折叠导向件45是这样设计和构造的,即织物带段T从入口嘴47朝出口嘴46经过折叠导向件45时,其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边缘部分逐渐朝内折叠,使得一个边缘重叠在另一个之上,在它从出口嘴46朝外露出之前,只有在织物带段T的第二侧边缘部分之上的织物带段T的第一侧边缘部分再朝内折叠,以介于第二侧边缘部分与第一侧边缘其余部分之间,如图16所示,并基本上如图5和6所示。
位于缝纫工位82后面的,即在缝纫工位82的与折叠导向件45相对的一侧,是一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送进织物带段T的喂入辊机构50。该喂入辊机构50包括:一可以是脉冲电动机也可以是伺服电动机的驱动电动机51,它固定地安装在机架上;一通过传动与驱动电动机51相联、其一端有一齿轮53的喂入辊52;以及一一端有一齿轮54、位于喂入辊52之上的压紧辊55。
压紧辊55可以提升一定的距离,例如当操作一提升杆57使织物带段T插入辊52与55之间时,压紧辊55可从喂入辊52提升约6毫米。但是,如图8所示,压紧辊55一般被一诸如偏置弹簧的偏置件(未示出)所偏置,因而使齿轮54与齿轮53啮合,以将织物带段T夹在两辊之间。所以,很容易看出,喂入辊52和压紧辊55可以被驱动电动机51所驱动,各自以彼此相反的方向绕自己的纵向轴线转动,由此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送入织物带段T。
要指出的是,在用缝纫机将扣钩H接连缝合到织物带段上的情况下,压紧辊55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围绕圆周延伸的擒纵式槽(escapement groove)56,使得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的扣钩H能够通过如图8中用点划线表示的压紧辊55的下面。另一方面,在以类似方法用缝纫机缝合扣眼E的情况下,压紧辊55可以没有如图8中的点划线所示的任何擒纵式槽。
图中的编号60表示一可以从图中看到的、用一支承架81固定在缝纫机80一机器臂右侧端的编码器。该编码器60有一可传动地与轴臂87的右端相联的联接器61,使得编码器60可探测轴臂87的角位移,由此探测针83在垂直方向相对于移动经过缝纫工位82的织物带段T的位置。来自编码器60的指示针83位置的输出信号输出到一图2所示的控制装置65。
下面参阅图2,控制装置65是这样设计的,当来自编码器60的输出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65时,控制装置65能够控制喂入辊机构50的脉冲电动机51和驱动凸轮轴25的伺服电动机30。控制装置65控制电动机30和51的具体方式取决于式样选择器开关67的状态。
式样选择器开关67存储了多种经过编程的、给予不同号码的缝纫式样,从而,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号码,就能选择一个具体的编程缝纫式样,并因此有了分别与编程缝纫式样相关的式样号码。该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与控制装置65电气相连,因此,当在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上设定一种相要的式样号码,就会使控制装置65工作,以根据与选定的式样号码相关的一种编程缝纫式样去控制电动机30和51。
换句话讲,通过选择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中的一种式样号码,控制装置65就会将凸轮轴25的转数控制到一相对于轴臂87的转数的所需数值上,同时在相邻两扣件如相邻两扣眼E之间延伸的织物带段T的直的部分L被缝合。因此,根据选定的式样号码,不仅可以改变由缝纫机80形成在织物带段T上的缝脚数量,还可以在作为轴臂87的一完整的转动的结果的针83向上移动之后,即刻改变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送进织物带段T的喂入辊机构50的辊52和55的角位移,使得织物带段T已被缝纫之后的织物带段T的送入量,即缝合间隔,可以改变。
要指出的是,在上述说明中,为了使凸轮轴25绕其自己的纵向轴线转动,采用一传动系统,使伺服电动机30通过传动系统独立地驱动凸轮轴25,而与轴臂87无传动关系。但是,采用蜗杆88和蜗轮89的任何传统的传动系统均可使用,分别如图3和4所示。
参阅图3,蜗杆88a的一端与齿轮69一体形成或刚性连接,蜗杆88a与齿轮69一起安装在轴臂87上,以独立于轴臂87转动。齿轮69与刚性地连接在伺服电动机30的传动轴上的主动齿轮70啮合,另一方面,蜗杆88a与安装在凸轮轴25上的蜗轮89啮合,以便一起转动。因此,可以容易地看出,伺服电动机30的驱动力通过齿轮69与70之间的啮合和随后再通过蜗杆88a与蜗轮89之间的啮合传递到凸轮轴25。
在图4所示的传动系统中,蜗杆88b的一端与一同步皮带盘71一体形成或刚性连接,蜗杆88b与同步皮带盘71一起安装在轴臂87上,以独立于轴臂87转动。同步皮带盘71通过一同步皮带72与刚性地连接在伺服电动机30的传动轴上的一同步皮带盘73传动连接,另一方面,蜗杆88b与安装在凸轮轴25上的蜗轮89啮合,以便一起转动。因此,可以容易地看出,伺服电动机30的驱动力通过藉助同步皮带72传动连接的同步皮带盘71和73和随后再通过蜗杆88a与蜗轮89之间的啮合传递到凸轮轴25。
使用分别如图3和4所示的传统传动系统之一的优点在于,在实施本发明时采用的缝纫机可以是具有已知基本构造的那一类。此外,凸轮轴25的转动可通过伺服电动机30根据需要来控制。
织物带段T通过缝纫工位82的送进、针83的移动、扣件(或扣钩H或扣眼E)接连供应到缝纫工位82和针83的摆动都是由一微型计算机控制器或一顺序控制器控制的。
下面将描述上述结构的缝纫机80的工作,其中以例如图10所示的19.1毫米的标准间隔将扣眼E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
开始时,缝纫机80的操作者必须通过手动从卷带辊中抽出一段织物带T,使织物带T的前端通过折叠导向件45,最后,织物带T的前端在通过缝纫工位82之后通过如图1所示的喂入辊机构50的辊52与55之间的辊隙区。要指出的是,织物带段T的在出口嘴46与喂入辊机构50之间的那部分被以前述的方式所折叠,通过喂入辊机构50辊隙的织物带T的前端以折叠的形式进入喂入辊52与压紧辊55之间。织物带段T以折叠形式的进入是如下完成的:操作杆57,以抵抗偏置力将压紧辊55从喂入辊52向上提升,随后在被折叠的织物带前端通过辊隙区之后释放杆57,使压紧辊55靠向喂入辊52。
此后,在图2所示的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上设定式样号码,该式样号码与图10中所示的将扣眼E以标准间距19.1毫米依次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的缝脚式样相对应。这样,由操作者进行的准备过程就完成了。
当操作者将缝纫机80的启动开关启动时(未示出),就开始了自动缝合。由于缝纫机被启动,伺服电动机30驱动凸轮轴25,供应凸轮36和37以及针摆动凸轮32随其转动。送料装置43内的扣眼E堆的最下面的一个从送料装置43的出口被往外拉出,随后供应到缝纫工位82,同时扣眼E的锚定孔位于织物带段T的如图16所示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面的两折叠边缘之间间隙内,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凸轮36和37的转动使滑动杆40沿平行于轴臂87的方向往复滑动。这样供应的扣眼E被挡板41以被夹在织物带段T的折叠边缘之间的形式所挡住。
与此同时,驱动缝纫机80的轴臂87绕其自己的纵向轴线转动,使针83形成了图9中用1表示的第一个缝脚。当针83在形成了第一个缝脚1之后朝上移动时,针摆动凸轮32使针83移动一预定的距离,例如从图1中看到的朝右或从图10中的看到的朝上移动约2.5毫米,以完成缝合,形成图9所示的第二个缝脚2。
随后当针83在形成第二个缝脚2之后朝上移动时,针摆动凸轮32使针83移动相同的预定距离,即从图1中看到的朝左或从图10中的看到的朝下移动约2.5毫米,以完成缝合,形成图9所示的第三个缝脚3。
通过以此方法重复缝合,就可形成图9所示的Z形式样缝合。但是,在缝合过程中,当第七缝脚7形成后,喂入辊机构50的脉冲电动机51驱动喂入辊和压紧辊52和55以彼此相反的相应方向转动,使得织物带段T送进一预定的距离,例如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朝后约2.8毫米。此时,通过供应凸轮36和37的作用,与滑杆40一体或紧联的挡板41与织物带段T朝后送进同步地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朝后移位约2.8毫米,同时使扣眼E保持在位。
在针83形成了如图9所示的第八个缝脚8之后,脉冲电动机51再启动,使织物带段T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朝后送进约2.8毫米,与此同时,与滑杆一体或紧联的挡板41也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朝后移位约2.8毫米,同时使扣眼E保持在位。
在针83形成了第九个缝脚9之后,摆动凸轮32使针83朝右移动约2.5毫米,以完成缝合,形成第十个缝脚10,随后针83再朝左移动约2.5毫米,最后形成第十一缝脚11。
此后,针83由于通过摆动凸轮32左右交替移动而进行Z形形式的缝合,直到形成第十五个缝脚15。在这缝合的过程中,由于供应凸轮36和37的作用,挡板41离开在织物带段T上的扣眼E朝左移动,再返回到在扣件供应送料装置43出口44下面的位置。
与滑杆40一体或紧联的、已返回到在送料装置43出口下面的位置的挡板41随后与在送料装置43内的下一个扣眼E接合,使得它最后能够供应到缝合位置83,该位置相对于织物带送进方向Q距离第一个被缝合的扣眼E一预定的距离,由此完成了将第一扣眼E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的一个循环。
第一扣眼E如此缝合之后,在第二个扣眼E缝合到织物带段T之前,在织物带段T的一段长度L上进行线性缝合。
在这种直线缝合过程中,脉冲电动机51启动,使织物带段T送进一预定距离,例如如图10所示的朝后1.5毫米,而针83接着形成如图9所示的第十六缝脚16。此后,针83缝合织物带段T,以完成距离L上的直线缝合,同时,脉冲电动机51随后启动,以重复地将织物带段T朝后送进1.5毫米,直到形成如图9和10所示的第二十三个缝脚23。
在针83完成缝合形成第二十三个缝脚23之后,在织物带段T朝后送进约1.5毫米时,与滑杆40一体或紧联的挡板41将下一个扣眼E供应到缝纫工位82上,而该扣眼E接着被夹持在织物带段T的相对于织物带送进方向Q离开第一扣眼E一预定距离的两折叠边缘之间。
通过重复前述的缝合,按照设在式样选择器开关67的式样号码所表示的缝合式样,扣眼E以图10所示的19.1毫米的间隔依次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
当扣眼E要以小间距例如12.7毫米和标准间距例如19.1毫米交替地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时,扣眼E将根据与缝合式样相关的式样号码以如图5所示的小间距和标准间距交替地缝合,而该式样号码必须设定到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上。
如果与图5所示的缝合式样相关的式样号码设定到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上,就会执行储存在控制装置65中的程序,控制伺服电动机30和脉冲电动机51根据已设定到式样选择器开关67的式样号码的缝合式样完成缝合。换句话讲,当扣眼E以小间距缝合时,相邻两扣眼E之间的直的部分L必须缝合五次,以形成五个缝脚,织物带段T通过喂入辊机构50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被送进一段距离,例如1.42毫米,另一方面,当扣眼E接着以标准间距缝合时,相邻两扣眼E之间的直的部分L必须缝合九次,以形成九个缝脚,织物带段T通过喂入辊机构50沿织物带方向Q被送进1.5毫米。这样,扣眼E以12.7毫米和19.1毫米的间距交替地依次被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
另一方面,当扣眼E要以19.1毫米的标准间距和大间距例如25.4毫米交替地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时,扣眼E将根据与缝合式样相关的式样号码以如图6所示的19.1毫米的标准间距和25.4毫米的大间距交替地缝合,而该式样号码必须设定到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上。
如果与图6所示的缝合式样相关的式样号码设定到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上,就会执行储存在控制装置65中的程序,以控制伺服电动机30和脉冲电动机51根据已设定到式样选择器开关67的式样号码的缝合式样完成缝合。换句话讲,当扣眼E以标准间距缝合时,相邻两扣眼E之间的直的部分L必须缝合九次,以形成九个缝脚,织物带段T通过喂入辊机构50沿织物带送进方向Q被送进一段距离,例如1.5毫米,另一方面,当扣眼E接着以大间距缝合时,相邻两扣眼E之间的直的部分L必须缝合十二次,以形成十二个缝脚,织物带段T通过喂入辊机构50沿织物带方向Q被送进一段距离,例如1.52毫米。这样,扣眼E以19.1毫米和25.4毫米的间距交替地依次被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
因此,根据本发明,小间距和大间距的任何组合都能根据要求进行。
在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时,涉及了将扣眼E缝合到织物带段T上。类似的描述也可同样应用于将扣钩H缝合到类似的织物带段上,只要送料装置43、扣件供应机构35的挡板41和凸轮32、36和37中的各自的凸轮槽具有适应于扣钩H的结构和/或形状就可以了。
根据本发明,当相邻两扣件之间的间距需要改变时,只要改变设定到式样选择器开关67上的式样号码就能做到,使控制装置65响应来自式样选择器开关67的输出信号工作,去控制伺服电动机30(也可采用脉冲电动机),以改变形成在相邻两扣件之间的直的缝合部分中的缝脚个数,因此,扣件间的间距可适当设定。
还有,当扣件之间间距较小时,形成在织物带段T上的缝脚个数可以最少,使缝合操作能有效完成。相反,当扣件之间的间距较大时,形成在织物带段T上的缝脚个数达到最多,以获得合适的缝合间距,获得牢固的缝合。
在任何情况下,本发明都能提供扣件被牢固和有效缝合的高质量制品。
还有,根据本发明,伺服电动机30通过一包括蜗杆88和蜗轮89的传动6系统驱动凸轮轴25,不允许该传动系统25与缝纫机80的轴臂87一起传动。因此,与迄今为止在设定凸轮轴相对于轴臂的位置时需要的小心翼翼和精确定位的现有技术的机构相比,在本发明的缝纫机中都不需要了。
此外,当扣件要以一可变的间距缝合,而同时要使扣件之间的缝合间距成为合适时,使用传统的缝纫机时一定要更换蜗杆88、蜗轮89和供应凸轮36和37,这要通过拆除和再装配轴臂87、凸轮轴25和与之相关的部件来完成。但是,本发明有效地省去了那些复杂的和耗时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时间和费用的节省。
虽然结合附图作为例子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要指出的是,各种改变和变化对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除非这种改变和变化脱离了本发明的基本精神和范围,否则的话,它们应该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