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特别是涉及以双链线迹缝纫机的纵向摆动形式的弯针为主的、伴随设在具有落针部的针板下部的缝纫机底板内的弯针驱动轴的往复驱动回转使弯针的前端部处于上位、在缝纫机底板内部沿着缝制进行方向的规定范围往复驱动摆动来进行规定的缝纫动作结构的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
一般来讲,双链线迹缝纫机等具有的纵向摆动形式的弯针,它的规定的缝纫动作用地摆动范围受到缝纫机底板内部的制约,完全没有突出在针板上部那样的摆动轨迹。那种状态下使用的弯针在将弯针线穿过它的弯针前端部的弯针穿线孔的穿线作业时,因必须将手从去除针板得到的狭窄开口中插入缝纫机底板内部、或者在缝纫机底板的侧壁的一部设置盖子、打开盖子后将手伸进缝纫机底板内部,都要通过在很小的空间内进行手工作业,故十分麻烦,作业性非常差。
为此,为解决上述不良现象,以往,曾有过如实公昭60-24303号公报和实公昭60-21004号公报等公开的提案:通过将弯针制成绕着弯针驱动轴的轴心周围摆动到为缝纫动作而从规定的摆动范围脱离的位置那样的倾斜形态,将具有弯针穿线孔的弯针前端部侧引出到针板下部侧的较宽的空间,使其可容易而又高效地进行穿线作业。
然而,在以往提案的弯针引出装置中,在通常的缝纫机运转时,为使弯针在规定的范围内往复摆动,要设置相对其摆动驱动机构将弯针固定保持的锁定机构,通过在缝纫机运转停止时使锁定机构的锁定销等的锁定构件克服向锁定方向的弹力而进行拉拔操作或推入操作来解除锁定(未锁定),以使弯针倾斜移动,可变换成向侧方的引出形态。并且,若在引出位置的穿线作业结束后,通过用手推压弯针本身,锁定机构的锁定构件就利用弹力沿锁定方向自动复位,将弯针引回到规定的摆动范围内,可固定保持(锁定)在原来的状态。
但是,在具有上述锁定机构的以往的弯针引出装置中,尽管通过弯针的引出能容易而又高效地进行穿线作业,但为了将引出的弯针引回到原来的状态,必须将手伸进狭小的空间内来推压操作弯针本身。此时,为强固保持锁定状态,通常设定有很大的锁定机构的弹力,为必须克服该很大的弹力进行推压操作,故弯针的引回十分麻烦,并且,存在着需要很大的操作力的问题。另外,锁定机构上的锁定销等的锁定构件容易生锈等产生损坏,其结果有可能使弯针引出之前进行的未锁定操作也变得困难。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针引出装置,其简单而又轻松的操作可将引出的弯针引回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缝纫机,可提高穿线作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它是一种将弯针的基端部固定在与缝纫进行方向正交的可往复驱动回转设置在缝纫机底板内的弯针驱动轴上、弯针随着与针的上下运动同步的弯针驱动轴的往复驱动回转而使其具有弯针穿线孔的前端部处于上位、并在缝纫机底板内部沿着缝纫进行方向的规定范围进行往复驱动摆动结构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固定于所述弯针驱动轴上的弯针驱动臂和与缝纫机皮带轮连动的与弯针驱动轴平行设置于缝纫机底板内的回转轴之间,设置有腰折式连杆机构,其由通过销子枢装连接相互前端部的两个连杆组成,并可使该两个连杆在以下两种形态即、为将所述弯针位置保持在规定的摆动范围内而相互直线状位置的第1形态和为将所述弯针脱离规定的摆动范围而相互弯曲状位置的第2形态之间可进行变换,并设置有:利用弹力将该腰折式连杆机构固定保持在所述第1形态上的装置;克服该固定保持装置的弹力而可将所述腰折式连杆机构从第1形态变换操作为第2形态的弯针引出用操作装置;以及通过缝纫机皮带轮来回转操作所述回转轴而将所述腰折式连杆机构从第2形态可变换为第1形态的弯针引回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由于在缝纫机运转停止时,通过克服构成腰折式连杆机构的两个连杆相互直线状位置的固定保持成第1形态的弹力,操作弯针引出用操作装置,将腰折式连杆机构从第1形态变换操作为两个连杆相互弯曲状位置的第2形态,就可使弯针脱离缝纫动作用的规定的摆动范围而引出到侧方,变成倾斜形态,因此,可在较宽空间的条件下,容易而又高效地进行向弯针前端部侧的穿线孔的弯针线穿线作业和弯针更换作业等。并且,在穿线作业结束后,只要回转操作缝纫机皮带轮,就可用轻轻的力将腰折式连杆机构从第2形态变换为两个连杆相互直线状位置的第1形态,同时可自动固定保持第1形态,在穿线后,通过简单、迅速而又轻轻的操作,可在规定的摆动范围内将引出的弯针引回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可固定保持这一状态。
在上述结构的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中,作为将所述腰折式连杆机构的两个连杆固定保持成第1形态的装置,如权利要求3所述,通过采用将一端部固定在一方的连杆的一面、将另一端部可弹性压接在另一方连杆的一面的板簧结构,那么象弹簧球一样,比采用销子的装入枢装连接部的固定保持装置结构简单而又低成本,并且,即使高速回转,也能牢固地将腰折式连杆机构固定保持为第1形态,可靠地维持规定的缝纫动作。
又,在上述结构的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中,作为所述弯针引回装置,如权利要求4所述,构成:在通过缝纫机皮带轮使所述回转轴向单方向回转操作规定量时,使从所述腰折式连杆机构的一方连杆的枢装连接点附近突出的突起与弯针驱动臂的周面抵接,随着其后的向回转轴相同方向的回转操作,仍维持所述突起与弯针驱动臂抵接状态地将所述腰折式连杆机构从第2形态变换为第1形态,通过如此构成,在弯针的引回时,只要使缝纫机皮带轮单方向连续回转操作,就可将腰折式连杆机构从第2形态可靠地变换为第1形态,非常简单而又容易地进行弯针引回操作。
又,作为在上述结构的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中的弯针引出用操作装置,如权利要求5、6所述,由相对从所述腰折式连杆机构的一方从连杆上突出的突片可接触、分离并向分离方向施加弹性的可动构件和克服弹力向所述突片的抵接方向推压该可动构件的可动的操作杆组成,通过如此构成,可使用杆的比例大的杠杆式操作杆,在通常的缝纫动作时,为可靠维持弯针的规定范围的驱动摆动,即使使用很大的弹力来固定保持腰折式连杆机构的第1形态,也能轻松地进行克服该弹力的弯针引出。
特别是如权利要求8所述,将构成所述弯针引出用操作装置的可动构件插通保持在设置于针板附近的缝纫机底板上壁面下部的筒状支承构件上,另外,操作杆的成为力点的操作部以面向缝纫进行方向的形态而可摆动地枢装在设定在针板附近的缝纫机底板上壁面形成的切口部内的支点周围,并在非操作时,可收纳保持在所述切口部内,由此在通常的缝纫动作时,操作杆等不会勾住缝制物而造成麻烦,同时,作业者坐在规定的缝纫位置上操作操作杆,就可容易引出弯针。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效果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加以明确。
图纸的简单说明
图1为适用本发明的双链线迹缝纫机外观立体图。
图2为表示同一缝纫机的弯针引出装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将弯针保持在通常的缝纫动作位置的主要部的放大纵剖视右视图。
图4为同一弯针被引出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右视图。
图5为同一弯针被引回操作的初始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右视图。
图6为同一弯针处于引回最终阶段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右视图。
下面,参照图纸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为适用本发明的双链线迹缝纫机外观立体图。这种双链线迹缝纫机在通过上下轴承(未图示)沿上下方向可往复运动地受缝纫机车臂部21前端部支承的针杆(未图示)下端部上借助针夹22而安装着针23,同时与该针23邻接地设有压脚24。在缝纫机车臂部21的基端上部的右外侧位置上设有缝纫机皮带轮29,并在缝纫机车臂部21的基端下部,以相对缝纫机车臂部21平行的状态面向左侧方延伸着缝纫机底板部25,在该缝纫机底板部25的前端上壁面设有针板26,并且,在前端内部收容着后述的弯针和布料进送机构等构成缝制的零件(因众所周知,故省略详细说明),由该缝纫机底板部25和缝纫机车臂部21构成缝纫机框架。
在双链线迹缝纫机的缝纫机底板部25的前端内部,如图2、3至图6所示,收纳配置着纵向摆动形式的弯针1及其弯针1的引出装置2。详细地讲,在与缝纫进行方向Y正交的、可往复驱动回转支承在缝纫机底板部25内的弯针驱动轴3上,通过弯针座柄4而固定着弯针1的基端部1A,随着与针23的上下往复运动同步的弯针驱动轴3的往复驱动回转,弯针1的具有弯针穿线孔1C的前端部1B侧处于基端部1A的上位,在缝纫机底板部25的内部沿着缝纫进行方向的规定范围受到往复驱动摆动。
在所述弯针驱动轴3上,用螺栓6紧固着面向该弯针驱动轴3侧方突出的弯针驱动臂5。在该弯针驱动臂5的突出前端部,通过销子7枢装连接着第1弯针连杆8,同时在缝纫机底板部25内与缝纫机皮带轮29连动的并与弯针驱动轴3平行设置的主轴(回转轴)9的端部上,通过偏心销10而枢装连接着第2弯针连杆11。
通过销子12将这两个弯针连杆8、11的前端部相互枢装连接,构成腰折式连杆机构13,其可在为将弯针1位置保持于规定的摆动范围内而使两个弯针连杆8、11相互直线状位置的第1形态(见图3)和为将弯针1与规定的摆动范围分离而使两个弯针连杆8、11相互弯曲状位置的第2形态(见图4)之间进行变换。
在构成该腰折式连杆机构13的两个弯针连杆8、11中,在与弯针驱动臂5侧枢装连接的一方弯针连杆8的一面,通过借助螺栓15连接着板簧14的一端,将该板簧14的另一端弹性压接在与主轴9的偏心部枢装连接的另一方弯针连杆11的一面,从而利用该弹力,构成可将腰折式连杆机构13固定保持成第1形态的固定装置。
又,在针板26附近的缝纫机底板部25上壁面下部,固定连接着筒状的滑动支承构件16。在该滑动支承构件16上,插通保持着上下直线移动自如的可动构件17,以相对于从腰折式连杆机构13中的一方弯针连杆11突出的突片11a可接触、分离。该可动构件17通过弹簧18向分离方向、即向上方施加弹性。在该可动构件17的上端部,设有可克服弹簧18的弹力而将该可动构件17向突片11a的抵接方向、即向下方推压移动的杠杆式操作杆19。
该杠杆式操作杆19的成为力点的操作部19a以面向缝纫进行方向Y的形态而可摆动地枢装在缝纫机底板部25的上壁面形成的设定于切口部20内的支点杠杆式操作杆19b周围,并在非操作时,可收纳保持在切口部20内。由该杠杆式操作杆19、所述可动构件17和突片11a构成弯针引出用操作装置,其可克服为将腰折式连杆机构13固定保持于第1形态用的板簧14的弹力,使腰折式连杆机构13从第1形态变换操作为第2形态。另外,在缝纫机底板部25的前侧壁面,设有开闭自如的盖子28,通过开放该盖子28,可将弯针1引出到缝纫机的前面侧。
另一方面,从由腰折式连杆机构13的弯针驱动臂5侧的弯针连杆8的销子12作枢装的连接点附近突出有突起27。该突起27在主轴9通过缝纫机皮带轮29向单方向回转操作规定量时,与弯针驱动臂5的周面5a抵接,在其后的主轴9向相同方向回转时,保持与弯针驱动臂5的周面5a的抵接状态,由此构成弯针引回装置,通过缝纫机皮带轮29的回转操作,可将腰折式连杆机构13从第2形态变换为第1形态。
下面,结合图3至图6,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双链线迹缝纫机的弯针引回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表示腰折式连杆机构13中的两个弯针连杆8、11利用板簧14的弹力被固定保持在相互直线状位置的第1形态上,由此,弯针1处于保持在缝纫机底板部25内的规定摆动范围内的状态。在此状态下,通过缝纫机运转,就可使弯针1与针23的上下运动同步而沿着缝纫进行方向Y的规定范围作往复驱动摆动进行规定的双链线迹缝制。
在需要将弯针线穿过弯针1的场合,先停止缝纫机的运转,如图4所示,在打开盖子28的基础上,从缝纫机的前面将杠杆式操作杆19沿支点19b的周围摆动操作,使可动构件17克服弹簧18的弹力而向下推压进行直线性移动。随着该可动构件17的向下推压移动,通过突片11a使弯针连杆11沿偏心销10周围摆动,腰折式连杆机构13的两个弯针连杆11、8克服板簧14的弹力弯曲成ㄑ字形,变换为第2形态,由此,弯针驱动轴3通过弯针驱动臂5而沿箭头Y方向回转,弯针1与规定的摆动范围分离,弯针前端部1B从缝纫机底板部25内引出到前面侧。这样,被引出到前面侧的弯针1因其前端的穿线孔1C从缝纫机底板部25露出,故可在较宽广的空间中容易而又高效地进行弯针线向穿线孔1C的穿线作业。
穿线作业结束后,将缝纫机皮带轮29向单方向回转操作,使缝纫机底板部25内的主轴9回转。一旦该主轴9向单方向回转操作规定量,如图5所示,通过偏心销10沿主轴9的轴心周围作圆弧状移动的从一方弯针连杆8的枢装连接点附近突出的突起27则与弯针驱动臂5的周面5a抵接。在此状态下,若进一步通过缝纫机皮带轮29使主轴9向相同方向回转操作,如图6所示,则仍然保持着突起27与弯针驱动臂5的周面5a的抵接状态,腰折式连杆机构13结构中的两个弯针连杆11、8自动变换为相互直线状位置的第1形态。弯针1随之沿弯针驱动轴3的周围向缝纫机底板部25的内方摆动。并且,在腰折式连杆机构13完全恢复为第1形态、弯针1引回到规定的摆动范围内之时,板簧14的另一端与一方弯针连杆11的一面弹性压接,将腰折式连杆机构13固定保持为第1形态。
如上所述,通过将缝纫机皮带轮29连续向单方向回转操作,可使腰折式连杆机构13从弯针1向前面侧引出的第2形态变换为两个弯针连杆8、11相互直线状位置的第1形态,使弯针1返回规定的摆动范围,并且,可利用板簧14的弹力而自动固定保持这一状态,因此,不必在狭小空间中进行手工作业,也不需要大的力,可用轻轻的力容易地将弯针1引回到原来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双链线迹缝纫机适用,但只要是具有纵向摆动形式弯针的缝纫机,任何缝纫机均适用,都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弯针引出用操作装置,通过使用杠杆式操作杆19和与其相应动作的可动构件18,就可减轻弯针引出操作力,但也可改为使用单一的自动开关按钮式的操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