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893246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105511.9

申请日:

2000.03.29

公开号:

CN1271061A

公开日:

2000.10.2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3.10.15|||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2000.3.29

IPC分类号:

F04D29/44; A47L9/08

主分类号:

F04D29/44; A47L9/08

申请人: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樽谷隆夫; 周藤敏弘; 笹尾雅规; 大谷利夫; 上野仁久; 木村规明; 岩竹诚; 中井康一; 小林利造; 小寺定基; 藤吉俊行; 森好弘; 西山高裕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1999.04.20 JP 112174/1999; 1999.06.23 JP 176860/1999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汪惠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动送风机使从离心风机朝放射方向排出的排气风通过扩散器和风机罩在马达驱动部侧改变方向、经马达机座的通风口通过支架内冷却马达驱动部的电动送风机5,在风机罩65的外周上形成排气口65a,从离心风机排出的排气风的一部分从该排气口65a排出。另外和吸气流路4同时形成了回流从电动送风机排出的排气的排气流路B的回流式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5,从该风机罩外周部的排气口65a被排出的排气风回流到所述排气回路B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动送风机是在离心风机和马达机座之间配置扩散器、在马 达机座的下游侧配置内置马达驱动部的支架、离心风机和扩散器被风机 罩覆盖、从离心风机朝放射方向被排出的排气风由扩散器和风机罩在马 达驱动部一侧改变方向、经马达机座的通风口通过支架内冷却马达驱动 部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风机罩的一部分内形成排气口,从离心风机被排出的排气风 的一部分从上述风机罩的排气口排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口在 风机罩的外周部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冷却上 述马达驱动部的冷却风机。
4: 一种电动吸尘器是在和内置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本体相连的软 管、导管和吸入器内形成吸气流路的同时形成回流从电动送风机排出的 排气的排气流路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送风机,从上述电动送风机的风机 罩排气口被排出的排气风回流到所述排气回路中。
5: 一种电动吸尘器是在和内置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本体相连的软 管、导管和吸入器内形成吸气流路的同时形成回流从电动送风机排出的 排气的排气流路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使用上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送风机,使从上述电动送风机的风 机罩排气口被排出的排气风回流到所述排气回路中的同时,形成回流到 排气流路中的一部分排气向外面排出的排气孔。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吸尘器本体 内形成将由所述冷却风机冷却电动机的空气排到外部的排气口。

说明书


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涉及电动风机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特别是适用于从电动送风机排出的排气经过软管和导管回流到吸入器的排气回流(循环)式的电动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的改进。

    以往,一般电动吸尘器等中使用的电动送风机,为了冷却发热的马达驱动部位,是这样构成的:从离心风机朝放射方向排出的全部排气风经扩散器和风机罩的内周面变成朝马达轴向方向,通过扩散器的回路,再从在马达机座上形成的通风口通过支架内部冷却马达驱动部,然后从支架排气口向外排出。

    还有,对于一般地面移动型吸尘器来说,从吸尘器本体内置的电动送风机出来的排气全部从在本体背面等处形成的排气口向外排出。

    也就是说,从地面吸入器等和空气一块吸入的尘埃,通过导管和软管进入吸尘器本体内,在本体内用纸袋等将尘埃除去地空气冷却送风机的马达驱动部后,从排气口向外排出。因为从电动送风机来的排气全部被排出的原因,风很猛烈地吹向外面。这样会造成沉积在地面或者地毯上的灰尘由于排气风而浮起,在屋内飞扬等不利的情况。

    为了减少向外的排气风,提高收集灰尘的效果,提出一种例如在日本实公昭39-36553及特公平7-44911号公报中,已公开了那样的在连接吸尘器本体的软管、导管和吸入器内形成吸气流路的同时形成回流从电动送风机送出的排气风的排气流路的吸尘器。

    但是,在上述的原来电动送风机中,存在为了冷却发热的马达驱动部,从离心风机朝放射方向排出的全部排气风通过风机罩和扩散器后方向大幅度改变,并且通过马达驱动部内置的支架内,使得通风阻抗大大增加,降低了吸入特性的问题。

    而且,如果上述原来的电动送风机用于上述排气回流式(循环)吸尘器中,因为循环使用因冷却马达驱动部位而温度上升的排气风,使得温度更加上升,吸尘器本体,软管和导管以及马达本身也是高温,可能引起使用吸尘器时不舒服、吸尘器本体变形和马达劣化、破损等事故。而且,在冷却马达驱动部的排气风内含有因马达的碳刷和整流子接触产生的碳粉,如果碳粉循环,会将导致排气流路内因为附着碳粉而被污染、碳粉从吸入器被吹出污染清洁面等情况。这些问题都防碍了排气回流式吸尘器的实用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经考虑了在离心风机反面(后面)的马达轴上安装了另一种冷却马达驱动部用的风机,将吸入侧的排气风和冷却侧的排气风的流路完全隔断,使用也能吸入含水分的空气的,也即干湿马达(WET & DRY)。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冷却用风机要另外安装,造成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大型化,同时构造变的复杂,因此有大幅度降低了可生产性,提高了成本等问题。

    这里,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结构简单并且尽可能提高吸入特性的电动送风机,以及防止排气回流式电动吸尘器中回流排气的温度升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动送风机是在离心风机和马达支架之间配置扩散器、在马达机座的下游侧配置内置马达驱动部的支架、离心风机和扩散器被风机罩覆盖、从离心风机朝放射方向排出的排气风由扩散器和风机罩在马达驱动部侧改变方向、经马达机座的通风口通过支架内冷却马达驱动部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为在所述风机罩的一部分内形成排气口,从离心风机排出的排气风的一部分从所述风机罩的排气口排出。

    还有,在风机罩外周部分形成所述排气口。

    再有,设置了冷却所述马达驱动部的风机。

    另外,本发明为在和内置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本体相连的软管、导管和吸入器内形成吸气流路的同时形成回流从电动送风机排出的排气风的排气流路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是使用所述电动送风机,从风机罩排气口被排出的排气风回流到所述排气回路中。

    还有,本发明是和内置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本体相连的软管、导管和吸入器内形成吸气流路的同时形成回流从电动送风机排出的排气风的排气流路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是使用所述电动送风机的风机罩排气口排出的排气风回流到所述排气回路中的同时,形成将回流到排气流路中的一部分排气排出到外面的排气孔。

    在吸尘器本体内形成将由所述冷却风机冷却电动机的空气排到外部的排气口。

    下面简单说明附图及符号: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电动送风机以及用该送风机的排气回流式吸尘器的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软管的中间一部分省略。

    图2为表示所述吸尘器本体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表示所述实施例的电动送风机结构半剖视图。

    图4为表示剖开电动送风机的风机罩前部的正视图。

    图5为表示带有涡旋形肋条叶片的扩散器,(a)为离心风机的正视图,(b)为侧视图,(c)为马达支架侧的后视图。

    图6为表示所述图3的主要部分的扩大图,空气的流路用箭头标出。

    图7为表示所述图4的主要部分的扩大图,空气的流路用箭头标出。

    图8为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本体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为同吸尘器本体内部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所述实施例的电动送风机结构的部分剖开的剖视图。

    图11表示连接导管的另一实施例,(a)为其纵向剖视图,(b)为所述(a)图的A-A剖视图,(c)为侧视图,(d)为所述(c)的一侧的端面图,(e)为另一端的端面图,(f)为所述(c)的B-B剖视图。

    图12为所述连接导管的放大剖视图,(a)为所述图11(a)的一部分省略的放大剖视图,(b)为图11(b)的放大剖视图。

    图13为所述连接导管的结构图,(a)为纵向剖视图,(b)为图(a)的分解图。

    图14表示风机罩外部的排气口形成的概略图,(a)为大约等间隔形成的情况,(b)为不均匀间隔形成的情况,(c)为仅风机罩外周部圆周方向一侧形成的情况。

    图15表示无涡旋肋条叶片的扩散器,(a)为离心风机侧的正视图,(b)为侧视图,(c)为表示马达支架的后视图。

    图16表示无涡旋肋条叶片的扩散器的斜视图。

    图17表示使用所述无叶片的扩散器的电动送风机的主要部分的半剖视图。

    图18表示在风机罩外周部形成的排气口形状图,(a)为矩形状,(b)为与向离心风机的旋转方向倾斜的肋条形状对合的大约同一位置上形成和离心风机旋转方向相反侧的排气口开口边缘,(c)为对马达轴方向倾斜形成在离心风机旋转方向的排气口开口边缘。(d)为所述(b)和(c)的组合。

    图19表示使用所述18(d)形状的排气口的扩散器外周和排气口位置的关系。

    图20表示在风机罩的外周向内突出地形成的风机罩定位固定部的形成位置和定位固定状态的一例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1表示在风机罩的外周向内突出地形成的风机罩定位固定部的形成位置和定位固定状态的另一例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2表示在风机罩的外周向内突出地形成的风机罩定位固定部的形成位置和定位固定状态的另一例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3表示所述风机罩位定位固定部的结构例,(a)为风机罩主要部分正视剖视图,(b)为主要部分的平面图,(c)为主要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24表示所述风机罩位定位固定部的另一结构例,(a)为风机罩主要部分正视剖视图,(b)为主要部分的俯视图,(c)为主要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25表示所述风机罩位定位固定部的另一结构例,(a)为风机罩主要部分正视剖视图,(b)为主要部分的俯视图,(c)为主要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26表示所述风机罩位定位固定部的另一结构例,(a)为风机罩主要部分正视剖视图,(b)为主要部分的俯视图,(c)为主要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27表示所述风机罩定位固定部的另一结构例,(a)为风机罩主要部分正视剖视图,(b)为主要部分的俯视图,(c)为主要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28表示形成用做所述定位固定部的像V字状起翘片的风机罩的结构例,(a)为部分剖开的正视图,(b)为部分剖开的侧视图。

    图29表示像V字状起翘片和排气口组合形成的风机罩的结构例,(a)为部分剖开的正视图,(b)为部分剖开的侧视图。

    图30表示排气口和定位固定用起翘片一体化形成的风机罩的结构例,(a)为部分剖开的正视图,(b)为部分剖开的侧视图。

    图中符号:1——吸尘器本体;2——软管;3——连接用导管;4——地面吸入器;5——电动送风机;6——电动机室;9——集尘室;11——本体排气口;53——马达驱动部;54——马达机座;54a——风机罩安装边缘;55——支架;55a——支架排气口;56——马达轴;63——离心风机;64——带叶片的扩散器;65——风机罩;65a-65d——风机罩排气口;65h——凸部;65i,65k——切入部;65j,65m,65p——起翘片;69——吸入口;70——吐出口;71——涡旋肋条;72——引导肋条;73——吸入孔;84——无叶片的扩散器;85——倾斜肋条;86——倾斜通路;A——吸气流路;B——排气流路。

    下面参照本发明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排气回流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例实施例的全部构成图和吸尘器本体的部分扩大图。这种地面移动型吸尘器由吸尘器本体1,软管2,连接导管3和地面吸入器4构成。

    在吸尘器本体1内有内置吸入用电动送风机5的电动机室6以及使用纸袋7和微尘过滤器8的集尘室9。

    另外,在吸尘器本体1的背面有向外排出排气风的排气口11,该排气风是冷却电动送风机5的后面所述的马达驱动部并从支架排气口经过排气过滤器10被排出。

    而且,吸尘器本体1的一部分、软管2、连接导管3和地面吸入器4组成双重流路,分为吸气流路A和排气流路B,流路的各部分是连通的。

    也即,在吸尘器本体1的集尘室9和电动机室6的下部,形成排气流路B,该排气流路用于回流被电动送风机5的后面所述的风机罩外周的排气口排出的排气风。该排气流路B和被装在吸尘器本体1的软管插入口12上的软管接头20的排气流路B相连通。另外,上面的吸尘器本体1的下部的回流用排气流路B和前述的吸尘器本体1背面的排气口11的排气流路用隔断13分隔。

    所述软管接头20是这样构成的:接续导管20a和20b同心圆地形成双重构造,形成吸气流路A的内侧接续导管20a的两端突出,一端插入纸袋7的装卸部位7a,同时构成在外侧的接续导管20b形成的排气流路B和所述本体1的排气流路B连通。

    所述接续导管20a和20b的另一端和双重构造的软管2的一端相接。软管2的内侧使用了被称为软导管的、和洗衣机排水用软管具有同样柔软性的软管2a,外侧用了一般电动吸尘器用的柔软软管2b,软管2b内装有被称为单层2线软管的具有导电性(用做信号线等)和保形性的线圈21。

    因为所述软管2的内侧软导管2a和内侧接续导管20a的突出端接续装配,所以软管2的外侧单层2线软管2b拧入外侧接续导管20b外表面上的螺纹式的胫条22式固定装配。该软管2的接头部位用筒状的保护罩23覆盖。

    又,所述软管2的另一端和手操作用的把手24通过接续导管24a,24b用和所述同样的方法固定。也即,因为内侧软导管2a和内侧接续导管24a的突出端接续装配,所以软管2的外侧单层2线软管2b拧入外侧接续导管24b外表面上的螺纹式的胫条25固定装配。该软管2的接头部位也用筒状的保护罩26覆盖。

    又,连接导管3,3分别由形成截面像圆形的吸气流路A的内侧筒状部3a和外侧筒状部3b组成,外侧筒状部3b和内侧筒状部3a的上部一体化形成,同时覆盖内侧筒状部3a,并且形成排气流路B。

    另外,电动送风机5如图3所示,由电动机部5a和送风机部5b组成,在电动机部5a中,由转子51和定子52组成的马达驱动部53被马达机座54和支架55覆盖,转子51的旋转轴(马达轴)56被设在马达机座54和支架55上的轴承57,57旋转自由地支撑着。还有,在支架55上形成排出冷却马达驱动部53的排气风的排出口55a的同时,装有电刷定位器58。该电刷定位器58内通过弹簧圈设置了碳刷60,由弹簧圈59将马达轴56的整流子61压接构成。

    送风机5b是由螺栓62被固定在从马达机座54突出的马达轴56上的离心风机63、在离心风机63和马达机座54之间配置并固定在马达机座54上的扩散器64组成,它们被金属制的风机罩65覆盖。

    所述离心风机63由漩卷状的叶片66(参看图4)和前后夹持它的前护罩67和后护罩68组成。前护罩67是这样构成的:在前护罩67的中心部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9,前护罩67从吸入口69向外周方向和后护罩68的间隔逐渐变窄,在外周形成吐出口70,形成从前面中心的吸入口69吸入的空气从外周的吐出口70向放射方向排出。

    又,所述扩散器64是带有旋涡状肋条叶片的扩散器,在如图4和5所示的离心风机侧,离心风机63的外周侧上有许多向离心风机63的旋转方向(图的反时针旋转)倾斜的旋涡状肋条71。而在如图5(c)所示的马达机座侧,形成了旋涡状的导引肋条72,该导引肋条72将从离心风机63被排出并由所述旋涡状肋条71和风机罩65变换了方向的排气风导入在马达机座54形成的通风口(图中没有给出)。

    另一方面,风机罩65是这样形成的:它将离心风机63和扩散器64的前面和外周面覆盖,并且被安装在马达机座54的外周。它的前侧和离心风机63的吸入口69相对应形成吸气孔73。又,因为在扩散器64上有所述的旋涡状肋条71,因此由压入风机罩直到这些肋条71的先端和风机罩65的顶面接触,这样很容易决定和固定风机罩65的安装位置。

    在所述风机罩65的吸气孔73上有筒状部74,筒状部74的端边一直伸到离心风机63的吸入口69的内侧。在筒状部74的周边固定装着了用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制的环状密封材料75,它和离心风机63的吸入口69的端部滑动接触,防止从离心风机63的吐出口70排出的排气风又从离心风机63前面的吸入口69被吸入产生空气短路。

    而且,在风机罩65的外周形成了为排出从离心风机63吐出的排气风的一部分的排气口65a。该排气口65a位于风机罩65的外周、离心风机的下游侧,也即由在旋窝状引导肋条72侧端的复数个间隔相等矩形状形成,旋窝状引导肋条72在扩散器64的马达机座54侧形成。

    又,当所述电动送风机5被安装到吸尘本体1的电动机室6中时,如图2所示,由于风机罩65的前侧外周边缘和橡胶等软质材料组成的马达胶垫14保持紧密结合,因此在风机罩外周如上所述形成的排气口65a不会由于马达胶垫14而被堵塞,也不会因为从排气口65a排出的排气风在风机罩65前侧回旋引起空气短路,可以原封不动地使用原来的马达胶垫14。

    图6和图7是所述图3,图4主要部位的扩大图,图中用箭头表示了空气的流向。

    也即,离心风机63旋转时,从前面中心部的吸入口69被吸入的空气从外周部的吐出口70放射状地排出,通过扩散器64的涡旋形肋条71和71的间隙,吹到风机罩65的外周内面,其方向被改变为扩散器64的引导肋条72的方向。

    因为和扩散器64的引导肋条72对应的风机罩65的外周部有所述排气口65a,所以排气风的一部分从排气口65a向外排出。

    剩余的排气风和原来一样,沿扩散器64的引导肋条72被导入马达机座54的通风口,从通风口通过支架55内部冷却马达驱动部53,由支架排气口55a向外排出。

    这样,因为风机罩65的外周有所述的排气口65a,从离心风机63吐出的排气风的一部分不用大幅度改变方向,就从风机罩外周的排气口65a向外排出,所以降低了整体的通风抵抗,可以提高吸入的风量,提高电动送风机5的特性。

    本发明者使用试作机进行了确认,在600W的输入时吸入功率和原来没有排气口的机器得到的254W相比,有排气口时提高到270W,验证了所述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使用内置所述结构的电动送风机5的排气回流式吸尘器(图1)时,因为电动送风机5的吸引,和地面吸入器4吸入的灰尘混在一块的空气通过连接导管3的吸入流路A,软管2的吸入流路A进入吸尘器本体1内。在本体1内,由纸袋7将灰尘除去,再通过微尘滤尘器8被净化的空气被电动送风机5吸引。

    这样从电动送风机5出来的排气风的一部分由所述的风机罩6外周的排气口65a排出,回流到在吸尘器本体1下部形成的排气流路B中,通过软管2的排气流路B,接导管3的排气流路B,回流到地面吸入器4中。由于这些排气风而漂浮的灰尘和新的被吸引的外部空气一块,再次进入连接导管3的吸入流路A中循环。

    这样,因为从电动送风机5出来的排气的一部分通过在风机罩6外周形成的排气口65a,直接回流到在吸尘器本体1下部形成的排气流路B中,不通过发热的马达驱动部53,因此可以在低温状态下循环排气风。这样可以将软管2,导管3的表面温度维持在安全温度,不会发生使用者感到不舒服或者是异常,也不会有软管2和导管3等树脂制品的耐热和寿命,吸尘器本体1的变形和电动送风机5的劣化和破损等问题发生。

    如上所述,和原来同样通过支架55内的排气风用于冷却马达驱动部53,但是从风机罩排气口65a被排出的排气风经过吸尘器本体1下部形成的排气流路B,软管2和接导管3的排气流路B,回流到地面吸入器4中,然后吹向地面,使垃圾浮起来能够吸入,这样提高了集尘效率。因为这些回流排气不通过支架5内,所以不含因碳刷60和整流子61接触发生的碳粉,不会发生由碳粉污染各排气流路B和地面等情况。

    又,因为只要仅仅改造原来的电动送风机的风机罩,就能实现最适合排气回流式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5,和原来使用干湿(WET & DRY)马达相比,可以实现小型化,低成本,高生产性。

    又,因为循环和冷却用的排气风没有完全区分开,仅仅调整风机罩65的排气口65a的总面积,就可以容易地更改它们的比例,所以可以简单的调整集尘效率和排气风的温度。也即,仅仅变更风机罩65的排气口形状,就可以简单地适应各种要求的电动送风机和电动吸尘器。

    又,因为风机罩65外周的排气口65a在离心风机位置的下游侧形成,所以从离心风机63被排出的排气风不会直接排出在风机罩65的外部,而是经过扩散器64和风机罩65内周面形成的通路将动压力变换成静压力后,分成向风机罩65外部排出的排气风和冷却马达驱动部53的排气风,所以能在确保冷却马达驱动部53风量的同时,由于动压变成静压提高了真空度,能使吸入功率高效率化。还有,虽然伴随离心风机63的旋转,离心风机63的叶片66和扩散器64的涡旋形肋条71交叉时,会发生噪音,但是风机罩65外周部的排气口65a在离心风机位置的下游侧形成,排气口65a和噪音发生源的位置错开,噪音不会直接向外排出,可以抑制噪音。

    图8到图10表示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这里和所述实施例同一部位或者相当的部分使用了和所述实施例同样的符号,所以省略说明。

    76是在覆盖风机罩65外周面形成的罩体,罩体76的下方有连通孔76a和排气流路B连通,这样形成了从电动送风机5出来的排气不需要通过电动机5而直接回流到排气流路B的旁路77。

    78是装在所述电动机53的旋转轴53a后端的冷却风机,被壳体79覆盖,壳体79带有朝向吸尘器本体1排气口11的吸气孔79a。电动机53的支架55上有送风孔55a,该送风孔从所述冷却风机78取入外气,向构成电动机53的定子52和转子51的线圈(发热体)送风。冷却了定子52和转子51的线圈后的排气,从在支架55以及壳体79上形成的排气孔79b排出电动机室6外,再通过在电动机室下部形成的开口6a从吸尘器本体1的排气口11排出来。

    另外,在吸尘器本体1下部的排气流路B的后端有排气孔80,该排气孔将从旁路77回流到排气流路B的排气的一部分从吸尘器本体1的排气口11排出。这样,从电动送风机5出来的排气的一部分从吸尘器本体1的排气口11向外面排出,该部分排气一直使地面吸入器4吸引外气,因此可以提高排气回流式电动吸尘器的灰尘吸引能力。又,可以通过调整排出孔80的开口面积等,设定向地面吸入器4的排气流路B回流的排气和从吸尘器本体1排气口11排出外部的排气的最佳比例。

    本实施例的电动吸尘器使用时,因为从电动送风机5出来的排气从风机罩65通过旁路77,直接回流到在吸尘器本体1下部形成的排气流路B中,不通过发热体电动机的线圈,因此可以使排气处于低温状态通过软管2,导管3等排气流路B循环。这样可以使软管2,导管3的表面温度在45℃以下,不会发生使用者感到不舒服或者是异常,也不会降低软管2和导管3等树脂制品的耐热和寿命。还有,因为电动机53用另一种冷却风机78冷却,不会引起因电动机53加热发生故障等。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气回流式电动吸尘器可以防止回流的排气温度上升,而且可以减轻通过吸气流路A和排气流路B的软管2的重量,使安装工程简单,也可以减轻连接导管3的重量,使排气回流式的优点实用化。

    即,因为排气中的一部分被回流,减弱和降低了吹向外部的排气风,有效的抑制了清洁房屋时灰尘浮起飞扬。

    还有,从排气口11吹出来的排气风的风速变小了,提高了排气滤过器10的过滤效果,有效的净化了排气,满足了近年来净化的要求。

    图11到图13是连接导管3的其他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改进了连接导管3使得放热效果提高了,防止了被回流的排气的温度上升。

    也即,在连接导管3的两端部,同样使用了连接结构必要的、和所述实施例相同的树脂制双重导管31,32,但是在它们之间,使用了放热效果很好的铝制双重导管33。

    各个双重导管31到33由内侧筒状部31a到33a和外侧筒状部31b到33b组成,其中内侧筒状部31a到33a形成截面近圆形的吸气流路A,外侧筒状部31b到33b在上部和内侧筒状部31a到33a和一体化、同时覆盖内侧筒状部31a到33a并形成排气流路B。

    还有,通过所述排气流路B的排气,因为经过吸尘器本体1的纸袋7和微尘过滤器8除去了其中的灰尘成为干净的空气,所以不需要考虑因灰尘堵塞而像内侧筒状部31a到33a的截面那样形成近圆形,这里本实施例将所述排气流路B的截面形成近月牙形,外侧筒状部31b到33b的截面形成近圆形。

    所述结构的铝制双重导管33用挤压成型很容易形成一体化。

    另外,为了使人手不能接触铝制的外侧筒状部33b的外表面,该外表面覆盖了树脂制的覆盖层34a到34c,覆盖在排气流通面积大的下半部分的覆盖层34b上,有多数个用于向外放热的裂缝34d。

    还有,所述连接导管3的上部和原来一样,装有覆盖电缆和连接用夹具35的覆盖层34e。

    再有,在所述连接导管3或者再和一根连接导管3连接、或者和地面吸入器4连接的吸入口36侧,分隔吸气流路A和排气流路B的部分(内侧的筒状部分32a)在所定的距离向内凹进。

    另外,连接导管3的另一端,和所述把手24的吸入口或连接导管3的吸入口36侧相对应的一端,外侧筒状部31b向吸入口侧的内周嵌入地直径稍稍变小,同时在其上部形成和吸入口侧的夹具结合的凸起37。

    这样,因为排气通路的连接导管3的一部分使用了铝材,增强了放热效果,抑制了循环的排气的温度升高。

    还有,所述连接导管3的上部被一体化,部分使用了铝材而减轻了重量,并且还使形状变的细长,又因为内外截面都呈近圆形,既不会影响强度又有很好的操作性。而且,和原来仅吸气的吸尘器相比,本实施例的连接导管3没有不同的感觉,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和操作性。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如图14(a)所示,在风机罩65的外周上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排气口65a,但是如图14(b)所示那样,形成间隔不相等的排气口,或者如图14(c)所示,也可以仅在风机罩65外周的圆周方向的一边形成排气口。

    如图14(b)所示,因为形成不等间隔的排气口65a,在离心风机63的外周部等间隔形成的各个吐出口70和风机罩65的各个排气口65a不能同时一致,从风机罩65的排气口65a排出的噪音因不会同时排到风机罩65的外面而分散,因此可以降低噪音。

    如图14(c)所示,因为仅在风机罩65外周部的圆周方向的一边形成了排气口65a,风机罩65外周的排气空间可以集中到一个地方,产生了没有排气空间的部分,这样省去了空间,也因为排气空间集中在一个地方提高排气效率。还因为排气口65a可以设在离开吸尘器外廓的地方,可以降低排到外部的噪音。

    所述实施例中,考虑易于将风机罩65定位固定而使用有涡旋肋条71的叶片的扩散器64,但是也可以用如图15,16所示的没有涡旋肋条叶片的扩散器84。因为没有涡旋肋条,可以降低通风的阻抗,提高风量,减小噪音,使得排气回流式吸尘器有效。

    在这种扩散器84中,替代没有的涡旋肋条,扩散器84的外周部分带有从离心风机63侧朝马达机座54侧并且向离心风机63的旋转方向倾斜的复数肋条85,在各个倾斜肋条85之间有倾斜通道86。

    在这种情况,风机罩65外周的排气口65a,可以如图17,18(a)所示那样和所述实施例同样是相等的矩形形状,但是也可以如图18(b)到(d)所示那样改变排气口65b-65d的形状,得到以下所述的效果。

    也即如图18(b)所示,与向离心风机63的旋转方向倾斜的肋条形状85e(参照图16)对合的大约同一位置上形成和离心风机旋转方向相反侧的排气口开口边缘65e,这样由扩散器倾斜通路86从风机罩65的排气口65b到向外部排出时,可以由动压变为静压,和所述实施例有同样的效果的同时,因为在扩散器84的倾斜肋条85而闭塞的部分没有形成排气口65b的开口部分,所以能设计排气口65b使得最小限度地抑制风机罩65的强度降低。

    还有如18(c)所示,通过将离心风机旋转方向侧的排气口开口边缘65f形成对马达轴方向倾斜形状,这样排气风被排出外部时,因为在最发生风啸音的离心风机旋转方向侧的开口边缘65f,排气风不能被分为风机罩65内部和外部,发生了倾斜的错开,所以降低了噪音。

    再有,组合所述形状形成如图18(d)形状,对于扩散器84的外周面,可以使排气口65d位于如图19的虚线所示的位置,这样即可以防止风机罩65的强度降低,又可以减少噪音。

    所述在吸尘器等中使用的电动送风机5通常使用了有涡旋肋条71的叶片的扩散器64和无涡旋肋条叶片的扩散器84,在带叶片的扩散器64的情况,如图3所示涡旋肋条71和风机罩65的顶面相接,就可以正确的固定风机罩65的轴向位置。

    但是在无叶片的扩散器84情况时,因为没有涡旋肋条,不能正确固定风机罩65的轴向位置。为了正确固定其位置,只有或者在马达机座54的外周边缘设置筒状檐来固定,或者在风机罩65的外周部设置台阶,使其和马达机座54的外周边缘对接来固定。

    但是,前者的方法要设计足够的马达机座54与风机罩65的压入檐,使得马达机座54变大,重量上升,成本提高。还有,马达机座54的檐部是最大的直径,为了保护导线有必要进行端部处理,这样又降低了生产性,提高了成本。

    再有,在后者的方法中因为电动送风机5的最大外径不变,风机罩65内部的风路面积因台阶部分而减少了,成为性能低下的原因。

    而且,无论是前者或者是后者,进行现在形状的模具改造时都要大幅度变化,增加了模具改造费,并且和现在的模具没有互换性,所以有模具不能通用的问题,也即,要2个模具。

    还有,对于最近追求高效率的电动送风机,如上所述,离心风机63的吸入口69和风机罩65的吸入口73之间安置了PTFE制的环状密封部件75,离心风机63的吸入口69的边缘要和环状密封部件75滑动接触。但是因为各部件的偏差和变形使离心风机的位置有变化,就可能和环状密封部件75接触太多,或是没有接触上,这时必须由改变模具来改变风机罩65的吸气孔73的轴向高度。这样增加了模具改造费,降低了模具的寿命,同时在这期间发生模具不能使用等各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风机罩65的外周部分向内侧突出地形成了风机罩定位固定部(这里是后面图24所示的大约是V字形状的切片65j),图20到图22表示它们的形成位置和定位固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又,因为这些图和所述图15和图16所示的无叶片的扩散器86的剖面位置不同,所以看起来扩散器84的形状不同。

    如图20所示,在风机罩65的外周部分上形成了将风机罩安装位置固定到所定位置的定位固定部分(大约是V字形状的切片65j),该定位固定部分向风机罩65的外周内侧突出并且接触马达机座54的风机罩安装边缘54a。这样的结构完全不需要改变电动送风机5的外廓尺寸,即使在没有无涡旋肋条叶片的扩散器84的情况也能固定风机罩65的轴向位置。而且可以在风机罩65上形成从65a到65d的排气口时同时加工,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

    如图21所示,在风机罩65的外周部分上形成了将风机罩安装位置固定到所定位置的定位固定部分(近V字形状的起翘片65j),该定位固定部分向风机罩65外周的内侧突出并且接触扩散器84的离心风机侧外周边缘。这样的结构不但具有所述效果,因压住了扩散器84的外周边缘,所以能确实将扩散器84固定,防止和马达机座54或风机罩65的震动接触产生摇动,降低了电动送风机5的震动,减少噪音。

    在所述图21中,虽然是和扩散器84的离心风机的外周边缘接触,但是也可以如22所示,可以和在扩散器84外周边缘上的倾斜肋条85的中途位置接触。

    图23到图27是所述风机罩定位固定部的各种组成图。在各图中,(a)是从风机罩65前面看过去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b)是主要部位的俯视图,(c)是从侧面看过去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23所示的定位固定部是最简单的一种,是用冲床形成向内侧凸出部65h。这样仅将风机罩65进行后加工等稍稍改造就可以完成。因为用后加工可以形成凸出部65h,所以可以使用原来的通用模具生产。还有,凸出部65h的位置变更可以由自动机器进行简单地调整来完成,这样使得和安装在离心风机63的吸入口69边缘和风机罩65的吸气孔73周边上的用PTFE制的环状密封部件75的滑动接触调整变得简单,即使因各部件的平衡或变形等造成风机位置变化,使得和环状密封部件或者接触太多或者没有接触上,也可以立即调整。

    如图24所示,在和风机罩65外周的圆周方向上平行地被切入形成了65i,65i,使内侧近V字形突出地形成了起翘片65j(和所述图20到图22相同)。这样的结构不仅有所述同样的效果,而且近V字形突出的起翘片65j的接触端部是相同的边,因此和所述突部65h那样,可以防止由于深度或接触状态使得风机罩65的固定位置分散。形成象V字状起翘片65j的风机罩65的结构例如图28所示,还有和排气口65a组合形成的结构如图29所示。对于图29的结构,因为在风机罩65上有排气口65a,即使设计大点的起翘片65j对性能和噪音的影响也很小。

    如图25所示,在风机罩65外周的马达轴方向上近U字状地被切入形成了65k,又使内侧约成直角的弯折突出地形成起翘片65m。这样的结构不仅有所述同样的效果,而且起翘片65m的接触端部是同样的面,可以将风机罩65确实固定。

    如图26所示,所述起翘片65m的端部65n和马达机座54的风机罩安装边缘54a的厚度对合,在马达机座54侧是约成直角的弯折。这样可以将马达机座54的风机罩安装边缘54a夹住固定,使风机罩65更确实的固定。

    如图27所示,在风机罩65外周形成的排气口65a上向圆周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分向内侧弯折约成直角并且突出地形成起翘片65p。这种结构只要在进行排气口65a开口时留下被切下丢掉部分中的一部分并弯折它这样简单的加工,所以稍稍改造模具就可以完成,成本增加很少。另外这种结构可以增强风机罩65强度,可以作为端部边缘处理。象这样排气口65a和定位固定用的起翘片65p一体化形成的风机罩65的结构如图30所示。

    还有,所述实施例说明了使用不带涡旋肋条叶片的扩散器84时形成风机罩65定位固定部。但是如在图5所示的带涡旋肋条71的叶片的扩散器64的情况下如果形成风机罩65的定位固定部,也可以在因异常使涡旋肋条71变形,破损时作为制止器使用,防止风机罩65向轴方向移动和离心风机63接触,毁坏。

    还有,所述实施例中,在风机罩65的外周部形成了排气口65a,但是在其他位置,例如风机罩65的前面,或者是风机罩65的后面形成排气口65a也可以。在风机罩65的外周部形成排气口65a的电动送风机和吸尘器本体组合时,在风机罩65的外周部必须要有排气流路,吸尘器本体1的径向尺寸必然大,而这些结构可以在风机罩65的前面或者后面形成排气流路,吸尘器本体1的径向尺寸就不需要很大,使得吸尘器本体1小型化。

    再有,所述实施例中,吸尘器本体1形成了排气口11,如果用有通气性材料组成外侧软管2b,用外侧软管2b的通气部分作为排气口的话,排气口就可以在排气流路B中形成。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关于从离心风机放射地排出的排气风经过扩散器和风机罩在马达驱动部侧变换方向、经马达机座的通风口并通过支架内冷却马达驱动部的电动送风机,因为在风机罩的一部分内形成了排气口,从离心风机排出的排气风的一部分从风机罩的排气口排出,这样就能降低整体的通风抵抗,提高吸入风量,提高电动送风机的特性。

    还有,因为排气口在风机罩外周部形成,所以能更加降低通风抵抗,更加提高吸入风量,进一步提高电动送风机的特性。

    再有,因为设计了冷却马达驱动部的冷却风机,不会引起因电动机加热发生故障,也可以防止回流的排气温度上升,防止使用者接触软管和导管感到不快等问题。

    另外,关于连接吸尘器本体的软管,导管以及吸入器内同时形成了吸气流路和回流从电动送风机出来的排气的排气流路的排气回流式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使用所述电动送风机时,因为从风机罩外周部的排气口排放的排气风回流到排气流路中,不用干湿(Wet & DRY)马达,因此可以小型,低成本,并且能够防止回流的排气温度上升、碳粉的污染等等,容易使排气回流式吸尘器实用化。

    还有,关于在和吸尘器本体连接的软管,导管以及吸入器内同时形成了吸气流路和回流从电动送风机出来的排气的排气流路的排气回流式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使用所述电动送风机时,将从它的风机罩的排气口排出来的排气风回流到排气流路的同时,因为有将回流到排气流路的排气的一部分排到外部的排风孔,所以不会发生因电动机加热发生故障,也可以防止回流的排气温度上升,因此不会发生使用者接触软管和导管感到不快,也没有软管和导管的树脂耐热和寿命等问题,容易使排气回流式吸尘器实用化。

    再有,因为在吸尘器本体形成了将冷却电动机的空气排向外部的排气口,所以可以防止吸尘器本体内部的温度上升,解决吸尘器本体的组成部件的耐热问题。

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pdf(4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电动送风机使从离心风机朝放射方向排出的排气风通过扩散器和风机罩在马达驱动部侧改变方向、经马达机座的通风口通过支架内冷却马达驱动部的电动送风机5,在风机罩65的外周上形成排气口65a,从离心风机排出的排气风的一部分从该排气口65a排出。另外和吸气流路4同时形成了回流从电动送风机排出的排气的排气流路B的回流式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5,从该风机罩外周部的排气口65a被排出的排气风回流到所述排气回路B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