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pdf

上传人:Ameli****keyy 文档编号:8906523 上传时间:2021-01-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04095.0

申请日:

20110107

公开号:

CN102134282A

公开日:

201107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8B31/16,A23L1/0522

主分类号:

C08B31/16,A23L1/0522

申请人:

华南理工大学

发明人:

张本山,卢海凤,周雪

地址: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优先权:

CN201110004095A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何淑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预处理、羟丙基醚化、烯基琥珀酸酯化、洗涤纯化、降解后处理等操作过程,或者也可以预处理后、先烯基琥珀酸酯化、后羟丙基醚化、洗涤纯化、降解后处理等操作过程。本发明制备的羟丙基醚化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复合改性淀粉衍生物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成膜性和稳定性等特性,可作为乳化剂、增稠剂、微胶囊壁材等,并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权利要求书

1.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其特征在于,化学结构如下:其中R为碳原子数为2~21的直链烷基。 2.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预处理: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5%~50%wt的淀粉乳;(2)羟丙基化处理: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乳中,搅拌下加入氢氧化钠和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并静置30min,加热至40~50℃后保温1~24h,用酸中和到pH为6~8;(3)酯化处理:在步骤(2)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烯基琥珀酸酐,维持体系的pH值在7~11,反应1~24h后,调节pH值至6~8;(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3.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预处理:将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5%~50%wt的淀粉乳;(2)酯化处理: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中,加入烯基琥珀酸酐,维持体系的pH值在7~11,反应1~24h后,调节pH值至6~8;(3)羟丙基化处理:在步骤(2)酯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氢氧化钠,保持搅拌,加入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并静置30min,待温度升高至40~50℃后保温1~24h,用酸中和到pH为6~8;(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钠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0.5%~5%,所述环氧丙烷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1%~25%。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基琥珀酸酐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为0.1%~20%。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洗涤纯化之后还包括: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采用生物酶降解法或酸热法降解法,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降解处理,以降低产品的粘度,满足应用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淀粉包括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红薯淀粉、绿豆淀粉、蜡质玉米淀粉、芭蕉芋淀粉中的一种以上、上述淀粉的衍生物或化学改性产品。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基琥珀酸酐为其中R为碳原子数为2~21的直链烷基。 9.权利要求1所述的羟丙基和辛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在食品乳化包埋剂中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将分散的固体、液体,甚至气体物质包裹起来,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小粒子的技术。包裹过程即为微胶囊化,形成的微小粒子称为微胶囊。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改善被包裹物质的物理性质,使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提高物质的稳定性,屏蔽味道和气味,降低物质毒性,将不相容的物质隔离,根据需要控制物质的释放等作用。

微胶囊由包裹材料和被包裹材料组成,微胶囊内被包裹的材料称为心材、包裹材料可称壁材。包埋技术的好坏直接与壁材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壁材的性能直接决定着微胶囊的一些基本性能和所应用的范围,并直接影响着微胶囊化工艺的选择。所以,微胶囊壁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传统的微胶囊壁材为阿拉伯胶、明胶、糊精、麦芽糊精等,阿拉伯胶黏度较大,不利于喷雾干燥,加入一定量的麦芽糊精可适当降低黏度,而用低黏度的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同时具有亲水和亲油的特性,作为微胶囊的壁材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一种安全性高的乳化增稠剂,已被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主要国家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路线较复杂,关键技术多被国外大型企业所掌控。我国对此类产品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生产的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产品存在着乳化不稳定、包埋表面油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在化学结构上,同时具有羟丙基醚化功能基团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功能基团的新型淀粉衍生物产品及其制备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改性淀粉衍生物产品及其制备方法,开发新型乳化增稠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化学结构上同时含有羟丙基醚化功能基团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功能基团的新型淀粉复合改性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与单一的羟丙基醚化改性或单一的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淀粉衍生物产品相比,该复合改性衍生物在化学结构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淀粉衍生化合物;由于同时融合了羟丙基醚化和烯基琥珀酸酯化二种功能基团的功能特点,并发生了协同互补及增效作用,使该复合化合物产品在成膜性、稳定性、乳化性和包埋性等方面的特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改进,拥有了新的特性。在化学结构上,该复合改性衍生物的羟丙基醚化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基团可以结合在同一淀粉分子链中同一或不同葡萄糖单元的2、3或6位碳原子上。在制备的工艺方法上,两种功能基团在合成反应的顺序既可以先醚化,后酯化;也可以先酯化,后醚化。制备反应的基本步骤包括:预处理、羟丙基醚化、烯基琥珀酸酯化、洗涤纯化、降解后处理等操作过程。

本发明制备的羟丙基醚化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复合改性淀粉衍生物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成膜性和稳定性等特性,可作为乳化剂、增稠剂、微胶囊壁材等,并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羟丙基淀粉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大大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和提高产品的透明度,酯化淀粉的乳化性能比较好,在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基础上再进行羟丙基的复合改性,由此可以制备出乳化性能和成膜性更加良好的新产品,从而改善乳化性能和包埋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羟丙基复合改性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方法中又包括先羟丙基化后酯化和后羟丙基化先酯化两种工艺技术路线。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化学结构如下:

其中,n表示由若干个葡萄糖单元聚合后形成的淀粉分子链。R为碳原子数为2~21的直链烷基。

制备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5%~50%wt的淀粉乳;

(2)羟丙基化处理: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乳中,搅拌下加入氢氧化钠和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并静置30min,加热至40~50℃后保温1~24h,用酸中和到pH为6~8;

(3)酯化处理:在步骤(2)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烯基琥珀酸酐,维持体系的pH值在7~11,反应1~24h后,调节pH值至6~8;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制备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将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5%~50%wt的淀粉乳;

(2)酯化处理: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中,加入烯基琥珀酸酐,维持体系的pH值在7~11,反应1~24h后,调节pH值至6~8;

(3)羟丙基化处理:在步骤(2)酯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氢氧化钠,保持搅拌,加入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并静置30min,待温度升高至40~50℃后保温1~24h,用酸中和到pH为6~8;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所述氢氧化钠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0.5%~5%,所述环氧丙烷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1%~25%。

所述烯基琥珀酸酐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为0.1%~20%。

步骤(4)所述洗涤纯化之后还包括: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采用生物酶降解法或酸热法降解法,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降解处理,以降低产品的粘度,满足应用要求。

所述淀粉包括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红薯淀粉、绿豆淀粉、蜡质玉米淀粉、芭蕉芋淀粉中的一种以上、上述淀粉的衍生物或化学改性产品。

所述烯基琥珀酸酐为

其中R为碳原子数为2~21的直链烷基。

所述的羟丙基和辛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在食品乳化包埋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在于:

(1)在化学结构上,产品淀粉衍生物分子链上同时具有烯基琥珀酸酯化和羟丙基醚化两种化学功能基团,是一种新型淀粉复合改性衍生物,具有协同互补及协同增效的作用。

(2)有效地改善了产品的乳化性能,与同类产品相比,心材损失少,包埋率高,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其干燥速度、货价稳定性以及微胶囊粉末在水中的再分散能力较好。

(3)淀粉的复合改性处理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乳化性能和流动性,羟丙基醚化基团的引入,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及冻融稳定性,进一步扩大了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应用范围。

(4)以本发明复合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比单一采用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在产品性能参数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预处理:将马铃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5%wt的淀粉乳;

(2)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量1%wt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1%wt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50℃后搅拌反应1h,用酸中和到pH为6;

(3)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质量为淀粉干基2%的辛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10,反应3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6;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后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以包埋AA(花生四烯酸)油为例,由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比单一采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在产品性能参数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中在加油量为15g的测试中,产品的表面油由1.3%降低到0.98%、包油率由98.7%上升到99.2%;在加油量为30g的测试中,产品的表面油由13.7%降低到9.1%、包油率由86.3%上升到90.9%。

实施例2:

(1)预处理:将小麦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25%wt的淀粉乳;

(2)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对淀粉干基质量为0.5%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5%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40℃后保温反应5h,用酸中和到pH为8;

(3)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0.1%戊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8,反应1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7;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后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3:

(1)预处理:将玉米化学变性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50%wt的淀粉乳;

(2)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加入淀粉干基质量5%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15%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50℃后保温反应15h,用酸中和到pH为7;

(3)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15%己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11,反应10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8;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后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4:

(1)预处理:将木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35%wt的淀粉乳;

(2)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量5%的氢氧化钠,和淀粉质量25%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50℃后保温反应24h,用酸中和到pH为6;

(3)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20%庚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9,反应24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6.5;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后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5:

(1)预处理:将芭蕉芋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5%~50%的淀粉乳;

(2)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后的淀粉中,加入对淀粉质量为5%氢氧化钠,保持搅拌,密封反应器,加入对淀粉质量25%环氧丙烷并常温静置30min,待温度升高至50℃后保温反应1h,用酸中和到pH为8;

(3)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0.1%二十四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7,反应6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7.5;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后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6:

(1)预处理:将绿豆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50%wt的淀粉乳;

(2)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20%辛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10,反应2.5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7;

(3)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量5%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20%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50℃后保温反应20h,用酸中和到pH6;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7:

(1)预处理:将热解木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5%wt的淀粉乳;

(2)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0.1%的十二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8.5,反应15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7;

(3)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量0.5%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10%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45℃后保温反应16h,用酸中和到pH6.5;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8:(1)预处理:将蜡质玉米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30%wt的淀粉乳;

(2)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5%的辛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11,反应10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6;

(3)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淀粉质量3%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5%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40℃后保温反应15h,用酸中和到pH7;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9:

(1)预处理:将红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5%wt的淀粉乳;

(2)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2%的壬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11,反应5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6;

(3)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对淀粉干基质量2%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1%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40℃后保温反应18h,用酸中和到pH7.5;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实施例10:

(1)预处理:将玉米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5%wt的淀粉乳;

(2)酯化处理: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过的淀粉中,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0.1%的十八烯基琥珀酸酐,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9,反应10h后用酸将体系pH值调至6.5;

(3)羟丙基化处理:在经过步骤(2)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量1%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12%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常温静置30min,加热至50℃后保温反应24h,用酸中和到pH8;

(4)洗涤纯化:将步骤(3)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再经过滤、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5)降解处理:由步骤(4)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13428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7.27 CN 102134282 A *CN102134282A* (21)申请号 201110004095.0 (22)申请日 2011.01.07 C08B 31/16(2006.01) A23L 1/0522(2006.01) (71)申请人 华南理工大学 地址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381 号 (72)发明人 张本山 卢海凤 周雪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102 代理人 何淑珍 (54) 发明名称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 和应用 (57。

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 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预处 理、 羟丙基醚化、 烯基琥珀酸酯化、 洗涤纯化、 降解 后处理等操作过程, 或者也可以预处理后、 先烯基 琥珀酸酯化、 后羟丙基醚化、 洗涤纯化、 降解后处 理等操作过程。本发明制备的羟丙基醚化和烯基 琥珀酸酯化复合改性淀粉衍生物具有优良的乳化 性能、 成膜性和稳定性等特性, 可作为乳化剂、 增 稠剂、 微胶囊壁材等, 并广泛应用于食品、 纺织、 造 纸、 医药、 化妆品等领域。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CN。

3、 102134287 A1/2 页 2 1.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其特征在于, 化学结构如下 : 其中 R 为碳原子数为 2 21 的直链烷基。 2. 制备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 括以下步骤 : (1) 预处理 : 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 5 50 wt 的淀粉乳 ; (2) 羟丙基化处理 : 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乳中, 搅拌下加入氢氧化钠和环氧丙烷, 密封反 应器并静置 30min, 加热至 40 50后保温 1 24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6 8 ; (3) 酯化处理 : 在步骤 (2) 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烯基琥珀。

4、酸酐, 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7 11, 反应 1 24h 后, 调节 pH 值至 6 8 ;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3. 制备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 括以下步骤 : (1) 预处理 : 将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 5 50 wt 的淀粉乳 ; (2) 酯化处理 : 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中, 加入烯基琥珀酸酐, 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7 11, 反应 1 24h 后, 调节 pH 值至 6 8 ; (3) 羟丙。

5、基化处理 : 在步骤 (2) 酯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氢氧化钠, 保持搅拌, 加入环 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并静置 30min, 待温度升高至 40 50后保温 1 24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6 8 ;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氢氧化钠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 量的 0.5 5, 所述环氧丙烷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 1 25。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基琥珀酸酐的加入量为。

6、淀粉干 基质量为 0.1 20。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4) 所述洗涤纯化之后还包括 : 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 采用生物酶降解法或酸热法降解法, 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进一 步的降解处理, 以降低产品的粘度, 满足应用要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34282 A CN 102134287 A2/2 页 3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淀粉包括玉米淀粉、 木薯淀粉、 马 铃薯淀粉、 小麦淀粉、 红薯淀粉、 绿豆淀粉、 蜡质玉米淀粉、 芭蕉芋淀粉中的一种以上、 上述 淀粉的衍生物或化学改性产品。 8. 根 据 权 。

7、利 要 求 2 或 3 所 述 的 方 法, 其 特 征 在 于, 所 述 烯 基 琥 珀 酸 酐 为 其中 R 为碳原子数为 2 21 的直链烷基。 9.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羟丙基和辛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在食品乳化包埋剂中的应 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34282 A CN 102134287 A1/6 页 4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改性淀粉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是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 性淀粉及其制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 将分散的固体、 液体, 甚至气体物 质。

8、包裹起来, 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小粒子的技术。 包裹过程即为微胶囊化, 形成 的微小粒子称为微胶囊。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改善被包裹物质的物理性质, 使物质免受环 境的影响, 提高物质的稳定性, 屏蔽味道和气味, 降低物质毒性, 将不相容的物质隔离, 根据 需要控制物质的释放等作用。 0003 微胶囊由包裹材料和被包裹材料组成, 微胶囊内被包裹的材料称为心材、 包裹材 料可称壁材。包埋技术的好坏直接与壁材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壁材的性能直接决 定着微胶囊的一些基本性能和所应用的范围, 并直接影响着微胶囊化工艺的选择。 所以, 微 胶囊壁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0004 传统的微胶囊壁材为。

9、阿拉伯胶、 明胶、 糊精、 麦芽糊精等, 阿拉伯胶黏度较大, 不利 于喷雾干燥, 加入一定量的麦芽糊精可适当降低黏度, 而用低黏度的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 同时具有亲水和亲油的特性, 作为微胶囊的壁材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0005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一种安全性高的乳化增稠剂, 已被美国、 欧洲和亚太地区 的主要国家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高、 工艺路线较复杂, 关键技 术多被国外大型企业所掌控。我国对此类产品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国内生产的烯基琥珀 酸淀粉酯的产品存在着乳化不稳定、 包埋表面油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

10、供了一种在化学结构上, 同时具有羟 丙基醚化功能基团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功能基团的新型淀粉衍生物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目的 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改性淀粉衍生物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开发新型乳化增稠剂。 0007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化学结构上同时含有羟丙基醚化功能基团和烯基琥珀酸酯化 功能基团的新型淀粉复合改性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8 与单一的羟丙基醚化改性或单一的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淀粉衍生物产品相比, 该 复合改性衍生物在化学结构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淀粉衍生化合物 ; 由于同时融合了羟丙基 醚化和烯基琥珀酸酯化二种功能基团的功能特点, 并发生了协同互补及增效作用, 使该复 合化合物产品在成膜性、 稳定。

11、性、 乳化性和包埋性等方面的特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改 进, 拥有了新的特性。 在化学结构上, 该复合改性衍生物的羟丙基醚化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基 团可以结合在同一淀粉分子链中同一或不同葡萄糖单元的 2、 3 或 6 位碳原子上。在制备的 工艺方法上, 两种功能基团在合成反应的顺序既可以先醚化, 后酯化 ; 也可以先酯化, 后醚 化。制备反应的基本步骤包括 : 预处理、 羟丙基醚化、 烯基琥珀酸酯化、 洗涤纯化、 降解后处 说 明 书 CN 102134282 A CN 102134287 A2/6 页 5 理等操作过程。 0009 本发明制备的羟丙基醚化和烯基琥珀酸酯化复合改性淀粉衍生物具有优良。

12、的乳 化性能、 成膜性和稳定性等特性, 可作为乳化剂、 增稠剂、 微胶囊壁材等, 并广泛应用于食 品、 纺织、 造纸、 医药、 化妆品等领域。 0010 羟丙基淀粉具有良好的成膜性, 能大大降低油 / 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和提高产品的 透明度, 酯化淀粉的乳化性能比较好, 在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基础上再进行羟丙基的复合 改性, 由此可以制备出乳化性能和成膜性更加良好的新产品, 从而改善乳化性能和包埋效 果。 0011 本发明的一种羟丙基复合改性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方法中又包括先羟丙基 化后酯化和后羟丙基化先酯化两种工艺技术路线。 0012 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化学结构如下 : 001。

13、3 0014 其中, n 表示由若干个葡萄糖单元聚合后形成的淀粉分子链。R 为碳原子数为 2 21 的直链烷基。 0015 制备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16 (1) 预处理 : 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 5 50 wt 的淀粉乳 ; 0017 (2) 羟丙基化处理 : 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乳中, 搅拌下加入氢氧化钠和环氧丙烷, 密 封反应器并静置 30min, 加热至 40 50后保温 1 24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6 8 ; 0018 (3) 酯化处理 : 在步骤 (2) 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烯基琥珀酸酐, 维持体 系的 pH 值在 7 11。

14、, 反应 1 24h 后, 调节 pH 值至 6 8 ; 0019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0020 制备所述的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的方法, 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 0021 (1) 预处理 : 将淀粉加水调成浓度为 5 50 wt 的淀粉乳 ; 0022 (2) 酯化处理 : 在预处理后的淀粉中, 加入烯基琥珀酸酐, 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7 11, 反应 1 24h 后, 调节 pH 值至 6 8 ; 0023 (3) 羟丙基化处理 : 在步骤。

15、 (2) 酯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氢氧化钠, 保持搅拌, 加 说 明 书 CN 102134282 A CN 102134287 A3/6 页 6 入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并静置 30min, 待温度升高至 40 50后保温 1 24h, 用酸中和 到 pH 为 6 8 ; 0024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羟丙基和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 0025 所述氢氧化钠的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 0.5 5, 所述环氧丙烷的加入量 为淀粉干基质量的 1 25。 0026 所述烯基琥珀酸酐的加入量为淀。

16、粉干基质量为 0.1 20。 0027 步骤 (4) 所述洗涤纯化之后还包括 : 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 采用生物酶降解 法或酸热法降解法, 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降解处理, 以降低产品的粘度, 满足应用 要求。 0028 所述淀粉包括玉米淀粉、 木薯淀粉、 马铃薯淀粉、 小麦淀粉、 红薯淀粉、 绿豆淀粉、 蜡质玉米淀粉、 芭蕉芋淀粉中的一种以上、 上述淀粉的衍生物或化学改性产品。 0029 所述烯基琥珀酸酐为 0030 0031 其中 R 为碳原子数为 2 21 的直链烷基。 0032 所述的羟丙基和辛烯基琥珀酸复合改性淀粉在食品乳化包埋剂中的应用。 0033 本发明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在。

17、于 : 0034 (1) 在化学结构上, 产品淀粉衍生物分子链上同时具有烯基琥珀酸酯化和羟丙基 醚化两种化学功能基团, 是一种新型淀粉复合改性衍生物, 具有协同互补及协同增效的作 用。 0035 (2) 有效地改善了产品的乳化性能, 与同类产品相比, 心材损失少, 包埋率高, 降低 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干燥速度、 货价稳定性以及微胶囊粉末在水中的再分散能力较好。 0036 (3) 淀粉的复合改性处理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乳化性能和流动性, 羟丙基醚化基 团的引入, 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及冻融稳定性, 进一步扩大了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应 用范围。 0037 (4) 以本发明复合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的。

18、微胶囊, 比单一采用烯基琥珀酸酯化改 性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 在产品性能参数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实施例 1 : 0039 (1) 预处理 : 将马铃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5 wt 的淀粉乳 ; 0040 (2)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量 1 wt 的氢氧化钠, 和淀粉干基质量 1 wt 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 至 50后搅拌反应 1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6 ; 说 明 书 CN 102134282 A CN 102134287 A4/6 页 7 0041 (3) 酯。

19、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质量为淀粉干基 2的辛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10, 反应3h后用酸将体系pH值 调至 6 ; 0042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43 (5) 降解后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 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44 以包埋 AA( 花生四烯酸 ) 油为例, 由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 的微胶囊, 比。

20、单一采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 在产品性能参 数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其中在加油量为 15g 的测试中, 产品的表面油由 1.3降低到 0.98、 包油率由98.7上升到99.2; 在加油量为30g的测试中, 产品的表面油由13.7 降低到 9.1、 包油率由 86.3上升到 90.9。 0045 实施例 2 : 0046 (1) 预处理 : 将小麦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25 wt 的淀粉乳 ; 0047 (2)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对淀粉干基质 量为 0.5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 5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

21、30min, 加热至 40后保温反应 5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8 ; 0048 (3)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0.1戊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8, 反应 1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 调至 7 ; 0049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50 (5) 降解后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 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22、。 0051 实施例 3 : 0052 (1) 预处理 : 将玉米化学变性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50 wt 的淀粉乳 ; 0053 (2)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加入淀粉干基质量 5的氢氧化钠, 和淀粉干基质量 15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至 50后保温反应 15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7 ; 0054 (3)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15己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pH值在11, 反应10h后用酸将体系pH值 调至 8 ; 0055 (4) 洗涤纯。

23、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56 (5) 降解后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 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57 实施例 4 : 0058 (1) 预处理 : 将木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35 wt 的淀粉乳 ; 0059 (2)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量 说 明 书 CN 102134282 A CN 102134287 A5/6 页 8 5的氢氧化钠, 。

24、和淀粉质量 25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至 50后 保温反应 24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6 ; 0060 (3)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20庚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9, 反应 24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 调至 6.5 ; 0061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62 (5) 降解后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

25、需 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63 实施例 5 : 0064 (1) 预处理 : 将芭蕉芋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5 50的淀粉乳 ; 0065 (2)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后的淀粉中, 加入对淀粉质量为 5氢 氧化钠, 保持搅拌, 密封反应器, 加入对淀粉质量 25环氧丙烷并常温静置 30min, 待温度 升高至 50后保温反应 1h, 用酸中和到 pH 为 8 ; 0066 (3)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羟丙基化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0.1二十四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7。

26、, 反应 6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调至 7.5 ; 0067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68 (5) 降解后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 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69 实施例 6 : 0070 (1) 预处理 : 将绿豆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50 wt 的淀粉乳 ; 0071 (2)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1)预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20辛烯 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

27、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10, 反应 2.5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调至 7 ; 0072 (3)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 量 5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 20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至 50后保温反应 20h, 用酸中和到 pH6 ; 0073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74 (5) 降解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

28、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75 实施例 7 : 0076 (1) 预处理 : 将热解木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5 wt 的淀粉乳 ; 0077 (2)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0.1的 十二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8.5, 反应 15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 调至 7 ; 0078 (3)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 量 0.5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 10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 说 明 书 CN 102134。

29、282 A CN 102134287 A6/6 页 9 至 45后保温反应 16h, 用酸中和到 pH6.5 ; 0079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80 (5) 降解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81 实施例 8 : (1) 预处理 : 将蜡质玉米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30 wt 的淀粉乳 ; 0082 (2)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

30、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5的辛 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11, 反应 10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调至 6 ; 0083 (3)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淀粉质量 3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 5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至 40 后保温反应 15h, 用酸中和到 pH7 ; 0084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85 (5) 降解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

31、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86 实施例 9 : 0087 (1) 预处理 : 将红薯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5 wt 的淀粉乳 ; 0088 (2)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2的壬 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11, 反应 5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调至 6 ; 0089 (3)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对淀粉干基 质量 2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 1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至 。

32、40后保温反应 18h, 用酸中和到 pH7.5 ; 0090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91 (5) 降解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酶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0092 实施例 10 : 0093 (1) 预处理 : 将玉米淀粉加水调制成浓度为 5 wt 的淀粉乳 ; 0094 (2) 酯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1) 预处理过的淀粉中, 加入重量为淀粉干基 0.1的 十八烯基琥珀酸酐, 用氢氧。

33、化钠溶液维持体系的 pH 值在 9, 反应 10h 后用酸将体系 pH 值调 至 6.5 ; 0095 (3) 羟丙基化处理 : 在经过步骤 (2) 酯化处理后的淀粉中, 搅拌下加入淀粉干基质 量 1的氢氧化钠和淀粉干基质量 12的环氧丙烷, 密封反应器, 常温静置 30min, 加热至 50后保温反应 24h, 用酸中和到 pH8 ; 0096 (4) 洗涤纯化 : 将步骤 (3) 制得的复合改性淀粉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 再经过滤、 干燥、 粉碎、 过 120 目筛得到高粘度的产品。 0097 (5) 降解处理 : 由步骤 (4) 所得的高粘度的产品, 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粘度的需要, 进一步采用通用的酸降解法使其降解, 获得低粘度的产品。 说 明 书 CN 102134282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