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面粘合片。
背景技术
粘合片的粘合力除了依赖于粘合剂的组成、极性以外,还依赖于支撑体上的粘合剂的涂布量、即待形成的粘合剂层的厚度。即,一般来说,越是粘合剂层厚的粘合片,粘合片的粘合力越高。
标签、胶带等的粘合片所具有的粘合剂层的厚度可根据粘合片的用途适宜设定,但由于担心粘合力的下降,因此不太会将其厚度设定为薄于10μm。
但是,近年来,对于电子设备、光学设备等期望薄型化,对于这样的电子设备、光学设备的构件的接合、或者加工时暂时粘接等所使用的粘合片,要求在薄膜化的同时还具有高粘合力这样的特性。
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提出了各种粘合片。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双面胶粘带,其在厚度为0.002~0.012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等支撑体的两面具有粘合剂层,且其总厚度为0.003mm以上且小于0.03mm、断裂强度为2~26MPa/10mm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052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有时会夹隔着双面粘合片将薄型化后的电子设备、光学设备等所具备的2个构件接合。为了应对设备薄膜化的要求,多数情况下待接合的2个构件间的间隙狭窄。因此,对于接合时使用的双面粘合片要求进一步薄膜化。
作为应对双面粘合片的进一步薄膜化要求的方法,考虑到构成双面粘合片的粘合剂层、支撑体等各层的薄膜化。
但是,将粘合剂层进一步薄膜化的情况下,会引起粘合力的降低,担心2个构件的接合不充分。
另一方面,从支撑体的制造、强度方面考虑,支撑体的薄膜化存在限制。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面粘接片中,从成形的观点考虑,很难使作为支撑体使用的PET膜的厚度小于2μm。
另外,作为双面粘合片的薄膜化的方法,还考虑到制成不具有支撑体(芯材)、而具有用2片剥离材料夹持粘合剂层而成的结构的双面粘合片,从而降低支撑体(芯材)的厚度的方法。
但是,如果省略支撑体(芯材),则在将2片剥离材料中的一个剥离材料剥离时,容易产生“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所谓“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是指,剥离材料在本来应该剥离的给定界面未发生剥离、粘合剂层凝聚破坏,在两个剥离材料上部分地残留有粘合剂层这样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1中,未进行关于在保持双面粘接片的粘合力的同时进一步薄膜化的研究、以及用于避免伴随着粘合剂层的薄膜化而产生的“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研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制成薄膜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表现出高粘合力、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抑制效果优异的双面粘合片。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发现,对于在支撑体的两面具有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而言,通过使用包含聚乳酸的支撑体、且将该支撑体的厚度调整为给定值以下,能够解决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提供下述[1]~[8]。
[1]一种双面粘合片,其在支撑体的两面分别具有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其中,
所述支撑体包含聚乳酸,且所述支撑体的厚度为1.5μm以下。
[2]上述[1]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支撑体的膜强度为1~300mN。
[3]上述[1]或[2]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的总质量,所述聚乳酸的含量为70~100质量%。
[4]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是由包含丙烯酸类树脂的丙烯酸类粘合剂形成的层。
[5]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各自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为0.5~3.0μm。
[6]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相对于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的总厚度100,所述支撑体的厚度的比例为5.0~70.0。
[7]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夹隔着所述双面粘合片粘贴于2个被粘附物时的所述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为6.0μm以下。
[8]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在23℃、50%RH(相对湿度)的环境下粘贴于不锈钢板(SUS304钢板、120号研磨)并经过24小时后,基于JIS Z0237:2000测定的粘合力为1.5N/25mm以上。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即使在制成薄膜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表现出高粘合力,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抑制效果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的构成的该双面粘合片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2 双面粘合片
11 支撑体
12a 第1粘合剂层
12b 第2粘合剂层
13a、13b 剥离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构成双面粘合片的各层的厚度及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是通过反射光的分光解析而测得的值,具体是指基于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得的值。
在本说明书中,重均分子量(Mw)的值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具体是指基于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得的值。
在本说明书中,例如“(甲基)丙烯酸酯”表示的是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两者的用语,其它类似用语也同样。
〔双面粘合片的构成〕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只要在支撑体的两面分别具有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以下,也统称为“粘合剂层”)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的构成的该双面粘合片的剖面图。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可以举出例如图1(a)所示那样的双面粘合片1,其具有在支撑体11的两面分别直接层叠有第1粘合剂层12a及第2粘合剂层12b的构成。
另外,从操作性的观点考虑,也可以为如图1(b)所示那样的双面粘合片2,其在第1粘合剂层12a及第2粘合剂层12b的表面上分别进一步层叠有剥离材料13a、13b。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也可以是具有在第1粘合剂层12a及第2粘合剂层12b的任意表面上层叠两面实施了剥离处理的剥离材料并卷成卷状的构成的双面粘合片。
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可以是在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中的一者或两者的表面上进一步层叠有剥离材料的构成。
作为夹隔着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粘贴于2个被粘附物时的该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从形成即使是对于间隙狭窄的2个部位的接合也能够使用的双面粘合片的观点考虑,优选为6.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3.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3.0μm以下。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即使薄膜化为6.0μm以下,也能够充分表现出高粘合力,还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形成可表现出优异的粘合力、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双面粘合片的观点考虑,夹隔着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粘贴于2个被粘附物时的该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1.7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薄膜化的双面粘合片”是指,夹隔着双面粘合片粘贴于2个被粘附物时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被调整为6.0μm以下的双面粘合片。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夹隔着双面粘合片粘贴于2个被粘附物时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是指,除去粘贴于被粘附物时被去除的剥离材料等层的厚度以外的双面粘合片的厚度,例如,是指图1所示的双面粘合片1中的“Z1”、双面粘合片2中的“Z2”所示的厚度。
即,“夹隔着双面粘合片粘贴于2个被粘附物时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中,不包括图1(b)所示的双面粘合片2所具有的剥离材料13a、13b的厚度,但包含例如粘贴于被粘附物时也未被去除的支撑体及粘合剂层以外的层的厚度。
作为粘贴于被粘附物时也未被去除的支撑体及粘合剂层以外的层,可以举出例如底涂层、防静电层及紫外线吸收层等,这些层优选设置于支撑体与第1粘合剂层或第2粘合剂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中,相对于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的总厚度100,支撑体的厚度的比例优选为5.0~70.0、更优选为5.2~50.0、进一步优选为5.5~40.0、更进一步优选为6.0~30.0、特别优选为6.2~20.0。
该比例如果为上述范围内,则可以形成表现出优异的粘合力、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双面粘合片。另外,可以抑制在粘贴时、剥离时容易产生的双面粘合片的破损。
以下,对于构成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的支撑体、粘合剂层(第1及第2粘合剂层)及剥离材料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支撑体>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所具有的支撑体包含聚乳酸,并且其厚度为1.5μm以下。
作为通常的粘合片中使用的支撑体的构成树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氨酯等通用树脂本身难以利用通常的成形方法成型为1.5μm以下这样的较薄厚度。
另外,即使通过特殊的成形方法使用PET、聚氨酯等通用树脂得到厚度1.5μm以下的支撑体,也不会通过使用该支撑体而表现出粘合力的提高效果。
另一方面,包含聚乳酸的支撑体由于自支撑性高,因此,能够成形为1.5μm以下的较薄厚度。
另外,本发明人等发现,在包含聚乳酸的支撑体的两面设置有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的粘合力提高效果非常高,特别是,即使制成薄膜也能够表现出高粘合力,基于该发现而完成了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
特别是,包含聚乳酸的支撑体即使薄膜化为厚度1.5μm以下,其自支撑性也高,具有适度的柔软性。
因此,对于在该支撑体的两面设置有薄膜化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而言,认为其在粘贴于被粘附物时,由于对于被粘附物表面的追随性优异,即使将粘合剂层薄膜化,也表现出优异的粘合力。
此外,通常的在PET膜等支撑体的两面具有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通过支撑体而被区分为2个粘合剂层,难以想到通过一个粘合剂层的柔软性等使另一个粘合剂层的粘合力发生变化。
即,各粘合剂层的粘合力基本仅依赖于各粘合剂层的构成、特性,受另外一个粘合剂层的构成、特性的影响极小。
而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由于包含聚乳酸的支撑体被薄膜化为1.5μm以下,因此,例如可以通过一个粘合剂层所具有的柔软性等特性而隔着支撑体对另一个粘合剂层的粘合力提高有贡献。
其结果,认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即使在制成薄膜的情况下,其两面也表现出优异的粘合力。
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具有支撑体作为其构成,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
本发明中使用的支撑体的厚度为1.5μm以下,优选为1.2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6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4μm以下。
使用了厚度超过1.5μm的支撑体的双面粘合片的支撑体本身较硬,因此,对被粘附物表面的追随性下降,作为其结果,容易引起粘合力的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体的厚度的下限值没有限制,从形成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双面粘合片的观点、以及抑制粘贴时、剥离时产生的双面粘合片的断裂的观点考虑,优选为0.01μm以上、更优选为0.0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0μm以上。
在本发明中,“聚乳酸”是指,具有下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1)的聚合物,该聚合物也可以具有结构单元(1)以外的结构单元。
[化学式1]
需要说明的是,结构单元(1)可以是来自于L-乳酸的结构单元,也可以是来自于D-乳酸的结构单元。
即,聚乳酸可以是作为L-乳酸的均聚物的聚L-乳酸,也可以是作为D-乳酸的均聚物的聚D-乳酸,还可以是L-乳酸与D-乳酸的共聚物。
这些当中,作为聚乳酸,优选为L-乳酸与D-乳酸的共聚物。
使用L-乳酸与D-乳酸的共聚物的情况下,作为该共聚物中的来自于L-乳酸的结构单元与来自于D-乳酸的结构单元的摩尔比率([L-乳酸]/[D-乳酸]),优选为10/90~90/10、更优选为20/80~80/20、进一步优选为30/70~70/30、更进一步优选为40/60~60/40。
通过形成该摩尔比率为上述范围的共聚物,可以将结晶性保持为适度,并可以将包含该共聚物的支撑体调整为具有适度的硬度。其结果,将得到的粘合片粘贴于被粘附物时,对于被粘附物表面的追随性优异,容易表现出优异的粘合力。
作为聚乳酸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2万~50万、更优选为5万~40万、进一步优选为7万~30万。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支撑体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含有聚乳酸以外的树脂、添加剂等。
作为可以在支撑体中包含的聚乳酸以外的树脂,可以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树脂、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氨基甲酸酯类树脂、聚乙烯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偏氯乙烯类树脂、聚乙烯醇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苯乙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降冰片烯类树脂、环烯烃树脂等。
作为可以在支撑体中包含的添加剂,可以举出例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剂、防静电剂、滑爽剂、抗粘连剂、着色剂等。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支撑体只要包含聚乳酸即可,例如,不仅可以是对包含聚乳酸的树脂组成物进行成形而得到的支撑体,也可以是用包含聚乳酸的树脂组成物将由聚乳酸以外的树脂、纸类或铝、铜等的金属箔形成的支撑体层压而得到的支撑体等。
其中,从制造厚度1.5μm以下的支撑体的观点考虑,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支撑体,优选为将包含聚乳酸的树脂组成物成形而形成的单一层的支撑体。
另外,上述树脂组成物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聚乳酸以外的树脂成分、各种添加剂。
对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支撑体所含的聚乳酸的含量而言,从制成即使薄膜化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的双面粘合片的观点、以及制造厚度1.5μm以下的支撑体的观点考虑,相对于该支撑体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70~100质量%、更优选为80~10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90~100质量%、更进一步优选为95~100质量%。
特别是,对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支撑体所含的L-乳酸与D-乳酸的共聚物的含量而言,相对于该支撑体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60~100质量%、更优选为70~10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80~100质量%、更进一步优选为90~100质量%、特别优选为95~100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支撑体的膜强度,从形成即使薄膜化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的双面粘合片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300mN、更优选为3~250mN、进一步优选为5~200mN、更进一步优选为10~130mN、特别优选为15~90mN。
支撑体的膜强度如果为上述范围内,则在制成该支撑体的两面设置有薄膜化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的情况下,在粘贴于被粘附物时,对于被粘附物表面的追随性优异、容易表现出优异的粘合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支撑体的膜强度是基于JIS Z1707(1997)而测得的值,具体是指基于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及条件测得的值。
<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在支撑体的两面分别具有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
作为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各自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优选为0.5~3.0μm、更优选为0.7~2.0μm、进一步优选为0.8~1.8μm、更进一步优选为0.9~1.6μm。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由于具有包含聚乳酸、且厚度为1.5μm以下的支撑体,因此,可以形成即使将各粘合剂层的厚度薄膜化为3.0μm以下也可以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的双面粘合片。
另外,作为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的总厚度,优选为1.0~6.0μm、更优选为1.4~4.0μm、进一步优选为1.6~3.6μm、更进一步优选为1.8~3.2μm。
作为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的形成材料的粘合剂,只要是即使将粘合剂层薄膜化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的粘合剂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例如包含1种以上选自丙烯酸类树脂、氨基甲酸酯类树脂、橡胶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乙烯基醚类树脂、聚酯类树脂及聚烯烃类树脂中的粘合性树脂的粘合剂。
其中,从能够不依赖于环境而充分地保持高粘合力的观点考虑,该粘合性树脂优选为紫外线非固化型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紫外线非固化型树脂是指,不具有能够通过紫外线照射而聚合的聚合性官能团的树脂。
另外,该粘合剂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例如交联剂、增粘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剂、防腐剂、防霉剂、可塑剂、消泡剂及润湿性调节剂等粘合剂用添加剂。
其中,从能够不依赖于环境而充分地保持高粘合力的观点考虑,该粘合剂优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低聚物成分的含量少者。
相对于粘合剂所含的粘合性树脂100质量份,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低聚物成分的含量优选小于5质量份、更优选小于1质量份、进一步优选小于0.01质量份、更进一步优选小于0.001质量份。
另外,粘合剂层可在支撑体、剥离材料上涂布粘合剂而形成,但为了容易形成厚度薄的粘合剂层,也可以用有机溶剂对粘合剂进行稀释而制成粘合剂的溶液。
作为该有机溶剂,可以举出例如甲苯、乙酸乙酯、甲乙酮等,也可以直接使用粘合剂层中含有的树脂合成时所使用的有机溶剂。
作为粘合剂的溶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5~60质量%、更优选为10~40质量%。
对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而言,从使得待形成的粘合剂层即使薄膜化也可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的观点考虑,优选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是由包含丙烯酸类树脂的丙烯酸类粘合剂形成的层,更优选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这两者是由该丙烯酸类粘合剂形成的层。
需要说明的是,从使得待形成的粘合剂层即使薄膜化也能够不依赖于环境地充分保持高粘合力的观点考虑,丙烯酸类粘合剂优选为紫外线非固化型丙烯酸类粘合剂。
即,粘合剂所含的丙烯酸类树脂优选为紫外线非固化型丙烯酸类树脂。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丙烯酸类粘合剂,从使得待形成的粘合剂层即使薄膜化也可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的观点考虑,作为丙烯酸类树脂,优选包含来自于具有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结构单元(a1)及来自于含有官能团的单体的结构单元(a2)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
另外,该丙烯酸类粘合剂优选同时含有丙烯酸类共聚物(A)及交联剂(B),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含有上述的粘合剂用添加剂。
以下,对于适合作为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的形成材料的粘合剂的丙烯酸类粘合剂中所含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及交联剂(B)进行说明。
(丙烯酸类共聚物(A))
丙烯酸类共聚物(A)具有结构单元(a1)和结构单元(a2),所述结构单元(a1)来自于具有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下,也称为“单体(a1’)”),所述结构单元(a2)来自于含有官能团的单体(以下,也称为“单体(a2’)”)。
需要说明的是,丙烯酸类共聚物(A)也可以在具有结构单元(a1)及(a2)的同时,还具有来自于单体(a1’)及(a1’)以外的其它单体(a3’)的结构单元(a3)。
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共聚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意共聚物。
丙烯酸类共聚物(A)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其中,丙烯酸类共聚物(A1)优选为不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紫外线非固化型丙烯酸类共聚物。
作为单体(a1’)所具有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16、更优选为1~12、进一步优选为4~8、更进一步优选为4~6。
作为单体(a1’),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
这些单体(a1’)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作为单体(a1’),优选(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更优选(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全部结构单元(100摩尔%),结构单元(a1)的含量优选为50~98摩尔%、更优选为60~97摩尔%、进一步优选为70~96摩尔%、更进一步优选为80~93摩尔%。
作为单体(a2’),可以举出例如:含有羟基的单体、含有羧基的单体、含有环氧基的单体、含有氨基的单体、含有氰基的单体、含有酮基的单体、含有烷氧基甲硅烷基的单体等。
这些单体(a2’)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作为单体(a2’),优选含有羧基的单体。
作为含有羧基的单体,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琥珀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等,优选(甲基)丙烯酸、琥珀酸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更优选琥珀酸单(2-丙烯酰氧基乙酯)及丙烯酸2-羧基乙酯。
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全部结构单元(100摩尔%),结构单元(a2)的含量优选为2~50摩尔%、更优选为3~40摩尔%、进一步优选为4~30摩尔%、更进一步优选为7~20摩尔%。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优选丙烯酸类共聚物(A)具有来自于琥珀酸单(2-丙烯酰氧基乙酯)及丙烯酸2-羧基乙酯中的任意物质的结构单元(a2-1)作为结构单元(a2)。
相对于结构单元(a2)的总量(100摩尔%),结构单元(a2)中的结构单元(a2-1)的含有比例优选为60~100摩尔%、更优选为70~100摩尔%、进一步优选为80~100摩尔%、更进一步优选为90~100摩尔%、特别优选为100摩尔%。
另外,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全部结构单元(100摩尔%),结构单元(a2-1)的含量优选为2~45摩尔%、更优选为3~35摩尔%、进一步优选为4~25摩尔%、更进一步优选为7~20摩尔%。
作为单体(a3’),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氧基乙酯、亚氨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环状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丙烯腈、苯乙烯等。
这些单体(a3’)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全部结构单元(100质量%),结构单元(a3)的含量优选为0~20摩尔%、更优选为0~10摩尔%、进一步优选为0~5摩尔%、更进一步优选为0~1摩尔%。
作为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万~150万、更优选为15万~130万、进一步优选为25万~110万、更进一步优选为35万~90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丙烯酸类粘合剂中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含量,相对于该丙烯酸类粘合剂的有效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优选为50~100质量%、更优选为60~99.99质量%、进一步优选为70~99.90质量%、更进一步优选为80~99.00质量%、特别优选为90~98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丙烯酸类粘合剂也可以含有丙烯酸类共聚物(A)以外的粘合性树脂。
其中,相对于丙烯酸类粘合剂中所含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100质量份,丙烯酸类共聚物(A)以外的粘合性树脂的含量优选为0~100质量份、更优选为0~6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30质量份、更进一步优选为0~1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10质量份。
(交联剂(B))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丙烯酸类粘合剂优选含有丙烯酸类共聚物(A)和交联剂(B)。
作为交联剂(B),可以举出例如: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氮杂环丙烷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胺类交联剂、氨基树脂类交联剂等。
这些交联剂(B)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从即使在薄膜化的粘合剂层中也可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的观点考虑,作为交联剂(B),优选包含异氰酸酯类交联剂。
对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的丙烯酸类粘合剂中的交联剂(B)的含量而言,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100质量份,优选为0.01~8质量份、更优选为0.05~5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1~3质量份。
<剥离材料>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优选具有在第1粘合剂层及第2粘合剂层的至少一者的表面上进一步层叠有剥离材料的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由于具有包含聚乳酸的支撑体,在为图1(b)所示的双面粘合片2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抑制在去除一个剥离材料时能够产生的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
作为所使用的剥离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从操作容易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在基材上涂布有剥离剂而成的剥离片。剥离片可以是在基材的两面涂布剥离剂进行了剥离处理而得到的剥离片,也可以是仅在基材的一面涂布剥离剂进行了剥离处理而得到的剥离片。
作为剥离材料用基材,可以举出例如:玻璃纸、涂层纸、铸涂纸等纸基材;在这些纸基材上层压聚乙烯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层压纸;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聚酯膜、聚丙烯、聚乙烯等的聚烯烃膜等塑料膜;等等。
作为剥离剂,可以举出例如:包含烯烃类树脂、异戊二烯类树脂、丁二烯类树脂等橡胶类弹性体、长链烷基类树脂、醇酸类树脂、氟树脂、有机硅类树脂等树脂的剥离剂。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b)所示的双面粘合片2那样使用2片剥离材料13a、13b的情况下,剥离材料13a、13b可以使用互为相同的剥离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剥离材料。其中,调整为剥离材料13a与剥离材料13b的剥离力之差不同,优选使用剥离力大的剥离材料(重剥离材料)、以及与该重剥离材料相比剥离力小的剥离材料(轻剥离材料)这样的2种剥离材料。
另外,使用两面涂布剥离剂而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剥离材料的情况下,优选调整为该剥离材料的各个面的剥离力之差不同。
作为剥离片的厚度,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适宜选择,通常为10~200μm、优选为25~150μm、更优选为35~80μm。
〔双面粘合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如果是图1(a)的双面粘合片1,则可以如下制作:在支撑体11的一面上涂布粘合剂并使其干燥,形成了第1粘合剂层12a,然后在支撑体11的另一面上同样地涂布粘合剂并使其干燥,形成了第2粘合剂层12b,从而制作了双面粘合片1。
另外,如果是图1(b)的双面粘合片2,则可以按照以下的(ia)~(iiia)的顺序来制作。
(ia)在剥离材料13a的实施了剥离处理的面上涂布粘合剂并使其干燥,形成第1粘合剂层12a,贴合支撑体11而制作单面粘合片。
(iia)在另外准备的剥离材料13b的实施了剥离处理的面上同样地涂布粘合剂,使其干燥而形成第2粘合剂层12b。
(iiia)将上述(ia)中制作的单面粘合片的支撑体11的表面、以及上述(iia)中形成的第2粘合剂层12b的露出的表面分别贴合,得到双面粘合片2。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图1(b)的双面粘合片2的制造方法,还可以按照以下的(ib)~(iiib)的顺序来制作。
(ib)在剥离材料13a的实施了剥离处理的面上涂布粘合剂,使其干燥而形成第1粘合剂层12a。
(iib)在另外准备的剥离材料13b的实施了剥离处理的面上同样地涂布粘合剂,使其干燥而形成第2粘合剂层12b。
(iiib)第1粘合剂层12a的露出的表面、以及第2粘合剂层12b的露出的表面分别与支撑体11的两面贴合,得到双面粘合片2。
在上述的双面粘合片的制造方法中,由于使用的支撑体11的厚度非常薄,因此,为了提高支撑体11的操作性,可以使用应用片。
在本说明书中,“应用片”是指、为了提高搬运、粘贴变得困难那样程度的非常薄的芯材、粘合片的操作性,用于支撑该芯材、粘合片而粘贴的片材。
在上述的双面粘合片的制造过程中,可以以将该应用片层叠于支撑体11上的状态与粘合剂层贴合,然后将应用片剥离,使另一个粘合剂层贴合于剥离后的支撑体11的表面,从而制造双面粘合片。
需要说明的是,将粘合剂涂布于支撑体、剥离材料上时,为了容易形成厚度较薄的粘合剂层,优选如上述那样用有机溶剂对粘合剂进行稀释而形成为粘合剂的溶液的形态。
作为在支撑体上或剥离材料上涂布粘合剂的方法,可以举出例如旋涂法、喷涂法、棒涂法、刮刀涂布法、辊涂法、刮板涂布法、模涂法、凹版涂布法等公知的方法。
为了防止溶剂、低沸点成分的残留,并且在配合了交联剂的情况下使交联(反应)进行而表现出粘合性,优选在支撑体上或剥离材料上涂布粘合剂而形成了涂膜之后进行加热处理。
作为加热处理的温度条件,优选为70~150℃、更优选为80~120℃。作为加热处理的处理时间,优选为30秒钟~5分钟、更优选为40~180秒钟。
〔双面粘合片的物性〕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即使制成薄膜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高粘合力、且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抑制效果优异。
对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双面粘合片而言,作为在23℃、50%RH(相对湿度)的环境下粘贴于不锈钢板(SUS304钢板、120号研磨)并经过24小时后基于JIS Z0237:2000而测定的粘合力,优选为1.5N/25mm以上、更优选为2.0N/2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N/25mm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3.0N/25mm以上、特别优选为4.5N/25mm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述粘合力是指基于JIS Z0237:2000而测得的值,具体是指按照后面叙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及条件测得的值。
实施例
以下的实施例的记载中所示的各种物性值是如下测定的值。
(1)重均分子量(Mw)
是利用下述的装置及条件进行测定、并通过标准聚苯乙烯换算而求出的值。
装置名:“HLC-8220GPC”(东曹株式会社制)
柱:将“TSKgelGMHXL”、“TSKgelGMHXL”及“TSKgel2000HXL”(均为东曹株式会社制)依次连结而得到的柱
洗脱溶剂:四氢呋喃
注入量:80μl
测定温度:40℃
流速:1.0mL/min
检测器:差示折射仪
(2)厚度测定
双面粘合片的各层的厚度及总厚度是利用反射式膜厚测量仪(Filmetrics公司制、产品名“F20”)测定的。
具体来说,使用上述反射式膜厚测量仪,对裁切为10mm×100mm的双面粘合片的任意7个部位的膜厚进行测定,计算出所测得的7个部位的膜厚值中的最大值及最小值以外的5个部位的膜厚值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设为作为测定对象的双面粘合片的各层的厚度或总厚度。
(3)支撑体的膜强度
基于JIS Z 1707(1997)进行了测定。
具体地,利用蠕变仪(株式会社山电制、RE2-33005B),将直径1.0mm、前端形状半径0.5mm的半圆形的针以30mm/分的速度垂直扎入作为测定对象的支撑体表面,将直至该针穿透为止的期间所显示的最大应力设定为膜强度(mN)。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以外的测定条件基于JIS Z1707(1997)。
针对作为对象的支撑体进行3次上述测定,分别计算出膜强度,将3次的平均值设定为该支撑体的膜强度。
制造例1
(PLA膜的制作)
使聚乳酸树脂(PURAC公司制、产品名“PURASORB(R)PDL20”、L-乳酸与D-乳酸的共聚物、[L-乳酸]/[D-乳酸]=50/50(摩尔比))溶解于乙醇中,制备了树脂分浓度5质量%的聚乳酸乙醇溶液。
然后,准备作为应用片的聚烯烃类膜(瑞翁株式会社制、产品名“ZEONOR”、厚度50μm),在该应用片上涂布上述的聚乳酸乙醇溶液,在100℃下干燥2分钟,使得干燥后为给定的厚度,制作了层叠于应用片上的聚乳酸膜。
需要说明的是,分别制作了厚度为0.2μm、0.5μm、0.7μm、1.0μm及2.0μm的聚乳酸膜。
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支撑体及粘合剂的详细情况如以下所示。
<支撑体>
·PLA膜(0.2):
制造例1中制作的厚度为0.2μm的聚乳酸膜(膜强度=40mN)。
·PLA膜(0.5):
制造例1中制作的厚度为0.5μm的聚乳酸膜(膜强度=45mN)。
·PLA膜(0.7):
制造例1中制作的厚度为0.7μm的聚乳酸膜(膜强度=97mN)。
·PLA膜(1.0):
制造例1中制作的厚度为1.0μm的聚乳酸膜(膜强度=230mN)。
·PLA膜(2.0):
制造例1中制作的厚度为2.0μm的聚乳酸膜(膜强度=480mN)。
·PET膜(0.5):
厚度为0.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膜强度=180mN)。
·PET膜(6.0):
厚度为6.0μm的PET膜(膜强度=2040mN)。
·聚氨酯膜(6.0):
除了将厚度由2μm变更为6.0μm以外,基于专利文献2的[0073]段中制造例4的记载制作的厚度为6.0μm的聚氨酯膜(膜强度=1540mN)。
<粘合剂>
·粘合剂(1):
将丙烯酸正丁酯(BA)及琥珀酸单(2-丙烯酰氧基乙酯)(2AOE)聚合而成的丙烯酸类共聚物(BA/2AOE=90/10(摩尔比)、Mw=28万)100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及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东曹株式会社制、产品名“Coronate L”)0.45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进行混合,并用乙酸乙酯进行稀释而得到的固体成分浓度13质量%的丙烯酸类粘合剂的溶液。
·粘合剂(2):
将丙烯酸正丁酯(BA)及丙烯酸(AAc)聚合而成的丙烯酸类共聚物(BA/AAc=96/4(摩尔比)、Mw=100万)100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增粘树脂(Harima化成株式会社制、产品名“Hariester TF”)50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及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东曹株式会社制、产品名“Coronate L”)0.1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进行混合,并用乙酸乙酯稀释而得到的固体成分浓度13质量%的丙烯酸类粘合剂的溶液。
·粘合剂(3):
将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丙烯酸(AAc)及丙烯酸4-羟基丁酯(4HBA)聚合而成的丙烯酸类共聚物(BA/2EHA/AAc/4HBA=70/30/3/0.05(质量比)、Mw=44万)100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增粘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Pensel D125”)30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及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东曹株式会社制、产品名“Coronate L”)2质量份(固体成分质量份)进行混合,并用乙酸乙酯稀释而得到的固体成分浓度13质量%的丙烯酸类粘合剂的溶液。
实施例1~6、比较例2~5
重剥离片(琳得科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P-PET381031”、用有机硅系剥离剂进行了剥离处理而得到的厚度38μm的PET膜)的剥离处理面上涂布表1所示种类的粘合剂,在100℃下干燥1分钟,形成了表1所示厚度的第1粘合剂层。
然后,在露出的第1粘合剂层的表面贴合表1所示种类的支撑体,得到了单面粘合片。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用了各种PLA膜作为支撑体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操作性,以残留有层叠于PLA膜上的应用片的状态使未层叠应用片一侧的PLA膜的表面与第1粘合剂层贴合,然后去除应用片,得到了单面粘合片。
另外,在另外准备的轻剥离片(琳得科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P-PET381130”、用有机硅系剥离剂进行了剥离处理而得到的厚度38μm的PET膜)的剥离处理面上涂布与第1粘合剂层的形成时所使用的相同种类的粘合剂、即表1所示种类的粘合剂,在100℃下干燥1分钟,形成了表1所示厚度的第2粘合剂层。
然后,将上述的单面粘合片的支撑体侧表面与第2粘合剂层的表面分别进行贴合,制作了依次层叠有重剥离片、第1粘合剂层、支撑体、第2粘合剂层、轻剥离片的结构的双面粘合片(P)。
另外,在双面粘合片(P)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将上述“重剥离片”替换为“轻剥离片(琳得科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P-PET381130”)“以外,同样地进行操作,同时还制作了依次层叠有轻剥离片、第1粘合剂层、支撑体、第2粘合剂层、轻剥离片的结构的双面粘合片(Q)。
比较例1
在重剥离片(琳得科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P-PET381031”)的剥离处理面上涂布粘合剂(1),在100℃下干燥1分钟,形成了厚度2μm的粘合剂层。
然后,在所形成的该粘合剂层的露出的表面上层叠轻剥离片(琳得科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P-PET381130”),制作了依次层叠有重剥离片、粘合剂层、轻剥离片的结构的双面粘合片(P’)。
另外,在双面粘合片(P’)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将上述“重剥离片”替换为“轻剥离片(琳得科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P-PET381130”)以外,同样地进行操作,同时还制作了依次层叠有轻剥离片、第1粘合剂层、支撑体、第2粘合剂层、轻剥离片的结构的双面粘合片(Q)。
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双面粘合片(P)或(P’)及双面粘合片(Q),进行了以下的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1。
(评价1)粘合力测定
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双面粘合片(P)或(P’)”,将轻剥离片剥离,在露出的粘合剂层的表面粘贴厚度25μm的聚酯膜厚,切成25mm×300mm,制作了试验片。
接着,在23℃、50%RH(相对湿度)环境下将该试验片的重剥离片剥离,将露出的粘合剂层的表面粘贴于作为被粘附物的不锈钢板(SUS304钢板、120号研磨),在相同环境下静置了24小时。
然后,基于JIS Z0237:2000、按照180°剥离法、以拉伸速度300mm/分在相同环境下测定了粘贴后经过24小时后的粘合力。
(评价2)在剥离后是否残留粘合剂的试验
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双面粘合片(Q)”,确认将一个轻剥离片剥离时是否产生在轻剥离片与粘合剂层的界面在剥离后是否残留粘合剂,进行了20次试验,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了评价。
A:所确认的20次中均未发生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情况。
B:所确认的20次中,发生了1次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情况。
C:所确认的20次中,发生了2次以上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情况。
[表1]
由表1可知,实施例1~6中制作的双面粘合片尽管使粘合剂层薄膜化,也不易发生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具有优异的粘合力。
另一方面,比较例1中制作的双面粘合片的结果为,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发生频率高。另外,比较例2~5中制作的双面粘合片虽然可以抑制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发生,但伴随着粘合剂层的薄膜化,与实施例中制作的双面粘合片相比,未获得足够的粘合力。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即使在制成薄膜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表现出高粘合力,在剥离后残留粘合剂的现象的抑制效果优异。
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适合用于例如在要求薄型化的便携型电子设备、光学设备中在间隙狭窄的部位的2个构件的接合、或加工时的临时粘接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