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120030.5 (22)申请日 2017.02.09 (73)专利权人 张艳平 地址 415100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民路 4253号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72)发明人 张艳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12 代理人 王新生 (51)Int.Cl. C12M 1/38(2006.01) C12M 1/34(2006.01) C12M 1/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57)摘要 本实用新。
2、型公开了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 监控箱, 包括培养箱主体、 温度检测装置、 充电接 口和箱门, 所述培养箱主体的内侧安装有聚热 罩, 且聚热罩的下方设置有培养台, 所述温度检 测装置固定于培养台的底端, 且温度检测装置的 下方安置有照明灯, 所述照明灯的底端设置有储 物柜, 且储物柜的下方镶嵌有蓄电池, 所述充电 接口安装于蓄电池的左端, 所述箱门固定于培养 箱主体的右侧, 且箱门的外壁固定有观察窗口, 所述箱门的内侧镶嵌有导热管, 且导热管和加热 装置相连接, 所述培养箱主体的左侧安装有控制 按钮, 所述控制按钮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杆。 该恒 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通过弯曲状排列的导热 管, 能够使。
3、热量散发的更为均匀, 保证病原体更 稳定的生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6447885 U 2017.08.29 CN 206447885 U 1.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包括培养箱主体 (1) 、 温度检测装置 (4) 、 充电接口 (8) 和箱门 (9)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箱主体 (1) 的内侧安装有聚热罩 (2) , 且聚热罩 (2) 的 下方设置有培养台 (3) ,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 (4) 固定于培养台 (3) 的底端, 且温度检测装置 (4) 的下方安置有照明灯 (5) , 所述照明灯 (5) 的底端设置有储物柜 (6) , 且储物柜 (6)。
4、 的下方 镶嵌有蓄电池 (7) , 所述充电接口 (8) 安装于蓄电池 (7) 的左端, 所述箱门 (9) 固定于培养箱 主体 (1) 的右侧, 且箱门 (9) 的外壁固定有观察窗口 (10) , 所述箱门 (9) 的内侧镶嵌有导热管 (11) , 且导热管 (11) 和加热装置 (12) 相连接, 所述培养箱主体 (1) 的左侧安装有控制按钮 (14) , 所述控制按钮 (14) 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杆 (16) , 且固定杆 (16) 的两端镶嵌有支撑架 (15)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热罩 (2) 呈圆弧状结构。 3. 根据权利要。
5、求 1 所述的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 测装置 (4) 和蓄电池 (7) 之间为电性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管 (11) 呈弯曲状排列。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杆 (16) 的顶端镶嵌有隔热棉 (13) 。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6447885 U 2 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病原体培养装置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 箱。 背景技术 0002 病原体(pathogen)是。
6、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微生物占绝大多数, 包括病毒、 衣原体、 立克次体、 支原体、 细菌、 螺旋体和真菌; 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 病原 体属于寄生性生物, 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 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 它们 广泛存在于人的口、 鼻、 咽、 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要确定一种病原体属于哪一级 生物安全水平以实验操作为基础, 对病原体的操作通常与进行鉴定或分型所需的病原体的 生长状况, 以及病原体的数量和浓度有关。 如果操作临床样本比操作培养样本对工作人员 造成的危险性小, 就建议确定较低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 现有病原体培养装置结构复杂, 不 能进行。
7、恒温培养, 为此, 我们提出一种更实用的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 中提出的结构复杂和不能进行恒温培养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包括培养箱主体、 温度检测装置、 充电接口和箱门, 所述培养箱主体的内侧安装有聚热罩, 且聚热罩的下方设置有培养台,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固定于培养台的底端, 且温度检测装置 的下方安置有照明灯, 所述照明灯的底端设置有储物柜, 且储物柜的下方镶嵌有蓄电池, 所 述充电接口安装于蓄电池的左端, 所述箱门固定。
8、于培养箱主体的右侧, 且箱门的外壁固定 有观察窗口, 所述箱门的内侧镶嵌有导热管, 且导热管和加热装置相连接, 所述培养箱主体 的左侧安装有控制按钮, 所述控制按钮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杆, 且固定杆的两端镶嵌有支撑 架。 0005 优选的, 所述聚热罩呈圆弧状结构。 0006 优选的,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和蓄电池之间为电性连接。 0007 优选的, 所述导热管呈弯曲状排列。 0008 优选的, 所述固定杆的顶端镶嵌有隔热棉。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结构简 单新颖, 通过弯曲状排列的导热管, 能够使热量散发的更为均匀, 保证病原体更稳定的生 长,。
9、 并且热量由聚热罩可实现集中滞留, 减少热量的分散, 其聚热罩呈圆弧状结构, 可进一 步提高聚热效果, 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 使得培养箱内的温度在可控范围内, 避免温度不佳 对病原体的培养造成影响, 且通过照明灯可使培养箱内部的情况更直观化, 工作人员通过 观察窗口即可便捷查看培养情况, 在培养箱的外壁固定有隔热棉, 能够有效降低热量的流 失, 保证培养过程的稳定, 大大提高了病原体培养箱的实用性。 说明书 1/2 页 3 CN 206447885 U 3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2 图中: 1、 培养箱主体, 2、 。
10、聚热罩, 3、 培养台, 4、 温度检测装置, 5、 照明灯, 6、 储物柜, 7、 蓄电池, 8、 充电接口, 9、 箱门, 10、 观察窗口, 11、 导热管, 12、 加热装置, 13、 隔热棉, 14、 控 制按钮, 15、 支撑架, 16、 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4 。
11、请参阅图1-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 包 括培养箱主体1、 聚热罩2、 培养台3、 温度检测装置4、 照明灯5、 储物柜6、 蓄电池7、 充电接口 8、 箱门9、 观察窗口10、 导热管11、 加热装置12、 隔热棉13、 控制按钮14、 支撑架15和固定杆 16, 培养箱主体1的内侧安装有聚热罩2, 且聚热罩2的下方设置有培养台3, 聚热罩2呈圆弧 状结构, 温度检测装置4固定于培养台3的底端, 且温度检测装置4的下方安置有照明灯5, 照 明灯5的底端设置有储物柜6, 且储物柜6的下方镶嵌有蓄电池7, 温度检测装置4和蓄电池7 之间为电性连接, 充电接。
12、口8安装于蓄电池7的左端, 箱门9固定于培养箱主体1的右侧, 且箱 门9的外壁固定有观察窗口10, 箱门9的内侧镶嵌有导热管11, 且导热管11和加热装置12相 连接, 导热管11呈弯曲状排列, 固定杆16的顶端镶嵌有隔热棉13, 培养箱主体1的左侧安装 有控制按钮14, 控制按钮14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杆16, 且固定杆16的两端镶嵌有支撑架15。 0015 工作原理: 在使用恒温式病原体培养监控箱之前, 首先需要对整个培养箱进行简 单的结构的了解, 对于这类的培养箱先通过充电接口8给蓄电池7接通电源, 此过程中加热 装置12会通过导热管11产生热量, 且弯曲状排列的导热管11, 能够使热量散发。
13、的更为均匀, 保证病原体更稳定的生长, 同时热量在培养箱主体1内可实现集中滞留, 减少热量的分散, 其聚热罩2呈圆弧状结构, 可进一步提高聚热效果, 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窗口10可监控培养台 3上病原体的生长, 通过照明灯5可使培养箱内部的情况更直观化, 在培养箱的外壁固定有 隔热棉13, 能够有效降低热量的流失, 保证培养过程的稳定, 且支撑架15可避免培养箱主体 1出现移动, 使得整个病原体培养箱的实用性得到很好的提高, 就这样完成整个恒温式病原 体培养监控箱的使用过程。 0016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2/2 页 4 CN 206447885 U 4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1 页 5 CN 206447885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