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流体连接的接插件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前叙部分的用于流体连接的接插件。
这样的接插件见于,例如,US 4 445 551中。在这种现有接插件中,插塞在其面对着插口的端部带有多个钩挂指,它们可以咬合在一个位于插入部分头部后面的圆周槽中。在它们的第一位置,钩挂指沿着孔的台肩安置,从而使得插入部分的头部能够插入插塞中而钩挂指不会触及插入部分。当插入部分的头部已经插入插塞而且插入部分继续向孔中推入时,钩挂指被向内推动并落入插入部分头部后面的槽中。
插塞在孔中滑动,直至插塞上的带有开口的一部分从孔中伸出。插塞的另外部分留在孔中。
为防止插塞沿插口的方向从孔中移出,现有的插塞在背向钩挂指的端部附近带有一个止动缘,其顶靠在通过孔而形成的一个止动缘上。
这种现有的接插件具有多个缺点。第一个缺点是,现有插塞上的面向外侧的钩挂指需要从插口插入孔中,因而插塞的止动缘只能略大于孔的止动缘地内径。其结果是,插塞沿孔的插口方向只能承受很小的压力。另一个缺点是,钩挂指很薄,因而容易受损或磨损。还有一个缺点是,当插入部分以一个角度插入时,插塞会从它的插座中被推出,但插塞并未适宜地连接在插入部分上。如果随后插入部分被抽回,则插塞不会被拉入它的插座中,而孔将保持敞开。现有接插件的另一个缺点是,当插入部分从承插部分中抽出时,插塞容易处于倾斜位置,因而插塞不能适宜地封闭孔。
此外,现在还有一种不同型式的接插件,其中插塞可以完全从承插部分的孔中松开并被保持在插入部分的头部上。一个这样的例子描述于US 5 370 270中。这种现有接插件的缺点是,需要通过一个不希望有的大轴向力将插入部分与插塞连接并随后将插塞从孔中推出。还有一个缺点是,在插塞与插入部分彼此连接之前插塞就已经被推出了它的插座。这就需要插塞和孔之间没有缝隙,以确保孔与被推出插座的插塞之间具有适宜的密封,因此需要复杂的注射模具,并提高了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接插件,其能确保高可靠性的密封。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接插件,其允许对插入与承插部分之间连接和拆开时的各个不同阶段中所需的轴向力进行几乎没有限制的选择。本发明的特别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接插件,其中,一方面,将连接着插入部分的插塞从孔中推出所需的轴向力与连接插入部分和插塞所需的轴向力基本相等,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在插塞离开其插座之前将插入部分与插塞连接起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插件。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的措施可以在插入部分与插塞相连时确保插塞被非常牢固地抓紧在孔中,从而确保插塞在从其插座离开之前会首先与插入部分连接上。在插入部分上只需施加很小的轴向力。
其它有益的实施例描述于权利要求2-17中并在下面给出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的接插件。它的其它有益实施例描述于权利要求19-24中并在下面给出说明。
本发明的有益的实施例描述于权利要求25-26中并且也在下面给出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解释。在附图中显示了以下内容:
图1中以局部横截面的形式简要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各部分;
图2中简要显示了图1所示的接插件,其中插塞封闭了承插部分中的孔,而插入部分则插入承插部分和插塞中;
图3中简要显示了图1所示的接插件,其中插塞离开了承插部分中的孔并被插入部分支撑着;
图4a-e中以横截面的形式显示了利用图1所示接插件构成流体连接时的各个不同的连续阶段;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特征的接插件的插入部分的优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插入部分的一个变型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插入部分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插入部分适于多次与插塞连接和拆开;
图7b是图7a中所示插入部分的一个变型结构,其中插入部分只能从插塞上拆下一次,从而构成一个永久性连接;
图8a-d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一个变型结构;
图9a和9b是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接下来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以及
图10a和10b是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接下来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
首先请参考图1、2、3和4a-e,以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和操作。所示的接插件可以用于流体连接,用于流过流体、气体、流体物质,如肥皂、化妆膏、软饮料浆液等。接插件还适用于粉剂,特别是精细的具有适宜的流动特性以流过这种接插件的粉剂,例如咖啡粉和类似物或印刷机和复印机使用的着色粉剂等。这样,接插件的承插部分可以是一个容纳着粉剂的粉盒的一个部分,而插入部分可以是复印机、印刷机或制咖啡机的一个部分。
接插件实际上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承插部分1、一个可以连接在承插部分中的插入部分2和一个插塞3。承插部分1和插塞3优选在一个适宜的模具中通过注射模塑而制成一个整体塑料物品。插入部分2也可以制成一个注射模塑塑料制品,但插入部分2还可以由金属,如不锈钢制成。
承插部分1具有一个本体,本体带有一个前端5和一个后端6,还有一个轴向并大致呈圆柱形的孔7从前端5上的用于接受插入部分2的插口4开始伸展通过本体;该孔7在两端均敞开。从前端5至孔7的过渡边缘修成锥面。在后端6,孔7被一个从本体伸出的环形壁8限定。环形壁8的内表面构成插塞3的一个插座9,其环绕着孔7伸展;该插塞3用于封闭孔7。
承插部分1的本体特别适合于焊接或粘接在一个弹性塑料袋的壁或接合口中。承插部分1的本体还可以安置在瓶子或类似容器的颈部,或安置在一个装配在弹性袋中的牢固的环形固定架中。后面这种结构在所谓的“箱中袋”系统中是很有名的。
插入部分2带有一个管状端件10,其可以装配在承插部分1的孔7中。当插入部分2完全插入承插部分1中后,如图3所示,插入部分2上的一个径向伸出的止动脊11会顶靠在承插部分1的前端5上。插入部分2上还包含一个管状部分12,其连接着端件10,并带有一个环形凸缘13以便于对插入部分2进行操作。
一个软管连接部分14连接着管状部分12,以使插入部分2能够连接到一根软管(未示出)上。插入部分2中带有一个内部轴向通道15,如图中点画线所示,用于流过流体。轴向通道15在软管连接部分14所在端敞开,而在另一端封闭,这意味着通道15并不伸展到端件10的末端,而是终止于端件10中的某个距离处。在插入部分2中成形有一定数量的横向通道17,在本例中为四个,用于在轴向通道15的封闭端附近将轴向通道与插入部分2的周边连通。
插入部分2还在其周边带有两个沿直径方向相对布置的闭锁装置19,它们分别从止动脊11沿着指向端件10末端的方向平行于插入部分2的纵轴伸展。
承插部分1带有两个沿直径方向相对布置的槽20,它们沿孔7的轴向伸展,用以在插入部分2插入孔7时接受闭锁装置19。闭锁装置19与槽20之间的协作可以在插入部分2连接到插塞3中之前防止插入部分2相对于承插部分1旋转,如后文中详细解释。此外,闭锁装置19和槽20可以使插入部分2容易插入孔7。另外,通过改变闭锁装置和槽的数量以及它们的位置和形状,可以获得一种钥匙功能,从而获得一种承插部分1和一种插入部分2之间的唯一组合结构,以防止不匹配的插入和承插部分之间的连接。
端件10上还带有环形槽22,用于接受一个密封圈(为避免混淆未示出),该密封圈在插入部分2与承插部分1之间建立密封并有助于将插入部分2保持在孔7中。槽22位于横向通道17与止动脊11之间的区域中。在一个未示出的变型例子中,不是采用槽22和密封圈的结构,而是在插入部分2的外侧带有一个脊。
插入部分2的端件10的末端被构造成一个大致锥形头部23,在该锥形头部的尽头带有一个大致圆筒形凸台24。在背向末端的方向上,头部23首先带有一个向着外侧形成锥面的定位面25,与之邻接的是一个以小圆锥角向着外侧倾斜的抓持面26。与抓持面26邻接的是一个向着内侧倾斜的台肩面27,其终止于一个凹座的底部,该凹座由成形于头部23与插入部分2的带横向通道17的部分之间的圆周槽28构成,头部23带有两个沿直径方向相对布置的槽29,它们从端件10的末端向着头部23的后方伸展,并终止于槽形凹座28。
插塞3带有一个环形壁31和一个端壁32,二者在插塞3中构成一个向着插口4敞开的空腔33;空腔33用于接受插入部分2的头部23。端壁32构成一个圆筒形凹座34,凹座34的直径适合于头部23的圆筒形凸台24的直径。这种互补形状可以确保插塞3安置在头部23上的正确位置上并且不会倾斜。同样,环形壁31的内表面也与插入部分2的头部23形状互补。当头部23进入空腔33中时,槽29可以使得空腔33中存在的任何物质均能通过槽29排出。
插塞3通过两个弹性本体35连接着承插部分1的本体。本体35确保插塞3不会与承插部分1分离。此外,本体35的长度使得,当接插件位于图1所示位置时,插入部分2可以与插塞3连接。
在插塞3上的与承插部分1的插口4相面对的端部上,插塞3带有一个可以径向扩张和收缩的环形套圈40,其与插塞3构成一体。套圈40带有一个从自由边缘向着内侧倾斜的内表面41,其连接着一个向着外侧呈锥面的台肩面42,而台肩面42又连接着环形壁31的内侧。套圈40还带有一个从自由边缘向着外侧倾斜的外表面44,其连接着一个向着内侧呈锥面的环形钩挂面45,而钩挂面45又连接着环形壁31的外表面。
插塞3还带有一个密封缘46,其环绕着环形壁31的外侧并向外伸出。插塞3还带有一个向外伸出的止动面47,其位于密封缘46上的背向套圈40的一侧。
环形壁8带有一个轴向端面50,当插塞3位于插座9中时,该轴向端面顶靠着插塞3的止动面47。沿着插入部分2的插入方向看,孔7带有一个第一部分,其直径使得插入部分2能够以轻微的轻迫配合插入其中。
在参考代号51处,孔7的第一部分转变成一个直径略小的第二部分。一个浅圆周槽53(见图1)位于孔7中,从而使得完全插入承插部分1中的插入部分2上的密封圈(未示出)能够部分地咬合在这个槽中,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可靠的密封,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一种锁扣连接。
从端面50沿着指向插口4的方向看,环形壁8带有(见图4a)一个圆筒形密封面54,其内径略小于插塞3的密封缘46的外径。这样,插塞3可以带着其密封缘46紧密地装配在环形壁8中,因而建立了径向密封。
沿着相同的方向看,一个向内呈锥面的过渡面55连接着密封面54;该过渡面55又转变成孔7的一个向外呈锥面的台肩面56。连接着这个锥形台肩面56的是一个以小角度向外呈锥面的过渡面57,其连接着孔7的第二圆筒部分。
下面基于图4a-4e解释接插件的操作。应当指出,为了清楚起见,在每个图中并没有标出所有提及的参考代号;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参考代号可以从图4a-4e中的其它图中找到。
图4a中显示了插塞3位于它的插座中从而关闭孔7时的情景。插塞3以其止动面47顶靠着环形壁8的端面50,并将密封缘46压入环形壁8中。在图4a中,套圈40位于它的第一位置上,而插塞3的环形光滑钩挂面45以一个弹性预应力顶靠在孔7的台肩面56上。请注意,止动面47与端面50之间的顶靠关系为孔7提供了第二密封。在套圈40的这个第一位置上,在套圈40的外表面44与孔7的过渡面57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沿着从台肩面56指向插口4的方向,该空间的径向尺寸逐渐增大。图4b显示了一个位置,其中插入部分2的头部23正在插入插塞3的空腔33。由于头部23的抓持面26的最小直径小于处于第一位置的套圈40的内表面41的最小直径,而且套圈40的内表面41的锥面角度大于头部23的抓持面26的锥面角度,因此,头部23与套圈40的接触主要发生在内表面41的过渡缘与插塞3的台肩面之间。
从图4a和4b中可以看出,沿插入方向看,当插塞3位于插座9中时,这个过渡缘沿轴向位于孔7的台肩面56的前面。其结果是,套圈40受到一个相对于套圈40与环形壁31的薄壁连接处的向外弯折力矩。由于孔7的表面57从台肩面56开始环绕着位于插座中的插塞3的套圈40向外倾斜,从而提供出一个具有这样尺寸的空间,即套圈40能够径向扩张而不会显著抵抗承插部分1,以使头部23插入空腔33中。因此,扩张套圈40所需的力主要取决于套圈40自身的刚度。
在图4b中,套圈40位于其第二位置,即向外推出尽可能远。随着套圈40的扩张,将插塞3从其插座9中推出所需的力变得极大,因此,在插塞3能够从其插座移出之前,头部23会首先完全进入空腔33。
图4c中显示了这样一个位置,即插入部分2的头部23完全位于插塞3的空腔内。头部23的圆筒形凸台24装配在凹座34中。此外,套圈40从图4b所示的第二位置弹性跳到一个第三位置。该第三位置比图4a所示的第一位置略微向外,因此插塞3的台肩面42在预应力的作用下顶靠在头部23的台肩面27上,从而以可靠的方式将头部23保持在插塞3中。随着插入部分2继续插入承插部分1,孔7的台肩面56会在套圈40的钩挂面45上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从而导致套圈40又相对于套圈40与环形壁31的薄壁连接处向内弯折运动。由于插入插塞3的插入部分2在与套圈40相同的高度上带有一个圆周槽28,因此套圈40能够容易地被径向压缩,从而使套圈40的直径减小。这样,钩挂面45会变得更加与插入部分2的轴线平行,因而通过钩挂面45施加在环形壁8上的力会导致环形壁8沿径向扩张到一个更大程度。其结果是,套圈40可以在一个第四位置进一步向内压缩而通过孔7的台肩面56的最小直径,从而到达图4d所示位置。
当插入部分2移动到完全插入位置后,插塞3将完全离开孔7。在前面被压缩的套圈40又向外跳回其第三位置,但头部23仍然被插塞3的台肩面42抓住。通过图4e所示位置,可以到达图3所示最终位置,即插入部分2的横向通道17位于插塞3的套圈40与承插部分1的环形壁8之间,从而建立起流体连接。插入部分2从图3所示位置开始从承插部分1的孔7中抽出时,头部23将带着插塞3沿孔7的环形壁8移动。这样,套圈40的圆锥外表面44将进入孔7中的由密封面54限定的部分中。一旦外表面44接触到环形壁8,套圈40即被径向压缩而返回第四位置,因而将头部23从插塞3中抽出所需的力变得极大,从而使得插塞3首先将被完全抽入其插座9中。随着插入部分2继续向回抽,套圈40将随后移过过渡面与孔7的台肩面56之间的过渡边缘。一旦插塞3进入了插座9,头部23的台肩面27将向套圈40施加一个向外的弯折力矩;此时,套圈40可以容易地径向扩张而再次到达它的第二位置。其结果是,头部23可以用较小的力从插塞3中抽出,随后套圈40又跳回其第一位置。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在插入部分与承插部分的不同连接和拆卸阶段所需的轴向力。例如,可以在上述各个阶段保持轴向力基本恒定。具体地讲,可以使这里描述的接插件在插头部分2与插塞3连接时所需的轴向力基本等于将插塞3从孔7中推出所需的轴向力。
在一个未示出的变型例子中,套圈40的横截面在其整个周边上可以是不一致的,而是由若干段构成,各个段通过轴向分隔缝而彼此分开,或通过由薄膜构成的薄的跨接部分彼此连接。套圈40还可以替换成多个环绕着插塞3周边的分立钩挂指。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插入部分100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将要插入承插部分中的一个端部。插入部分100非常类似于前面描述并在此作为参考的插入部分2,该插入部分100也能够与承插部分1组合使用。插入部分100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提供了内部关闭部分,如后文中解释。
插入部分100带有一个用于流过流体的内部轴向通道101,其在一端敞开而在插入端的末端封闭,并且终止于端壁103。提供了多个横向通道105,在本例中有四个,它们环绕着插入部分100的周边,并分别从插入部分100的外表面通向轴向通道101的一个出口。在轴向通道101中,在横向通道105的出口位置处装配着一个关闭体110,其在图5中单独示出。
关闭体110为大致杯形并带有一个弹性环形壁111,该环形壁在预应力的作用下会顶靠在轴向通道101的内壁上,从而关闭横向通道105的出口。弹性环形壁111能够径向向内弯折,从而为流体提供出一个通道。关闭体110具有的适宜结构,使得能够选择环形壁111压紧在轴向通道101上的预应力,并能够以这样的方式选择环形壁111的刚度,即当环形壁111的内侧与外侧具有一定的压差时,只产生一个通道。此外,可以看出,关闭体110用作一个止回阀。具体地讲,关闭体110带有一个横向壁112,其位于弹性环形壁111的横向并带有一个中心开口(这里看不出来)。
关闭体110优选能够从插入部分100中取出,以便清洁和更换。在轴向通道101的端壁103上模塑成形出一个柄114,其带有两个离开端壁103一定距离并沿直径方向相对布置的径向凸台115。在关闭体110的安装位置,柄114穿过关闭体110的横向壁112上的开口,因而凸台115会钩挂在关闭体110的横向壁112的后面。
关闭体110优选是一个不可分割物,其由适宜的橡胶、硅酮或弹胶体制成,并可以注射模塑成形。由于关闭体遮住了横向通道105的出口,因此可以使在轴向通道中出现不希望有的污染的可能性,即其它物质出现在轴向通道中的可能性得到最小化。还可以在连接适宜的承插部分时,通过这个关闭体110防止出现不希望有的气体。
图6显示了一个插入部分200,其适合于与图1、2、3和4a-4e中所示的接插件组合使用,即可以用于向装有承插部分1或类似物的容器充液。插入部分200包含一个管状体201,其带有一个止动脊202,在完全插入位置,该止动脊将顶靠在承插部分上。此外,可以看到,一个O形圈203用于实现插入部分200与承插部分之间的密封。管状体202带有一个内部轴向通道206,其在插入端敞开。在该轴向通道206中装有一个杆207,其可以前后移动并带有一个头部208,该头部203与插入部分2的头部23基本相同。为了向一个容器充液,插入部分200插入承插部分1中。在这种情形下,可以理解,插塞3已经在其插座9之外,或插塞3仍然位于插座9中。这将主要取决于插塞3与承插部分1组件的制作方法。如需要,可以通过操作杆207而将插塞3从孔7中推出,而容器可以通过承插部分1充液。充液后,插塞3被杆207拉入插座9中,从而封闭容器。图6所示的插入部分200还可以用于首先在容器中产生真空并随后将插塞3拉入承插部分1中,从而将孔7封闭而在长时间内保持真空。随后,可以利用一个类似的插入部分200,如需要,可以在消毒状态下将插塞3从其插座9中再次推出并通过通道206向容器充液,而不会有空气进入容器。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将插塞3拉回其插座9的插入部分200要与为容器充液的是同一个。请注意,头部208可以抽回而顶靠着体201,以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获得密封,从而没有空气和/或污染物能够进入通道206。
图7a显示了一个插入部分300,其带有一个插头部分301,该插头部分与图1所示的插入部分2的部分10基本相同。具体地讲,插头部分301适于插入与图1中所示承插部分1基本相同的承插部分(未示出)的孔中。
插入部分300带有一个在端部带有圆筒形凸台324的头部323、一个定位面325和一个圆锥抓持面326。抓持面326经过一个相对于纵轴以角度F向内倾斜的台肩面327通向一个位于头部323后部的凹座328。插入部分300的头部323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装配在承插部分的插塞中的相应空腔内,即它能够多次插入空腔和从空腔抽出。
图7b以和图7a相同的比例显示了一个插入部分350,其为插入部分300的一个变型。插入部分350可以和插入部分300一样,与同样的承插部分和相应插塞相连。插入部分300与350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头部373的结构,该头部373的结构使之不能离开空腔,除非使用了破坏性力。头部373的结构与头部323类似,即带有一个凸台374、一个定位面375、一个圆锥抓持面376和一个台肩面377,台肩面377连接着一个凹座378。头部323与头部373的一个差别是,头部373的直径大些,因此,当头部373位于承插部分的插塞的空腔中时,插塞将显著扩张。
具体地讲,从图7b中可以看出,头部373上的最大直径大于带开口367的部分的直径,而头部323上的最大直径小于带开口317的部分的直径,后者与带开口367的部分的直径相等。由于头部373的直径过大,因而它在插塞空腔中会被大的径向力夹紧,这样,插塞套圈不会被径向向外挤压,因而套圈会将头部373牢固地保持在空腔中。头部373与头部323的另一个差别是,台肩面377与纵轴的角度G远大于图7a中所示的角度F;角度G接近直角。其结果是,当插入部分350向外抽出时,台肩面377向插塞套圈施加的径向力不足以使之径向扩张,因而头部373不能从插塞中抽出。
这样,当插入部分350与插塞连接在一起时,这个结构是永久性的,因此这种接插件适用于多次打开和关闭,而插入部分350不会与插塞脱离。在下面根据图8a-d和图9a和b所作解释的实际应用中,这种结构具有特别优点。
在一个未示出的根据图7b的插入部分的变型例子中,头部带有多个向外凸出的波纹,这些波纹上的面向插塞套圈的侧面均几乎垂直于插入部分的纵轴。
图8a-d中显示了一个容器400,其装有承插部分1(这里看不出来)或类似的承插部分以及一个图7b所示的插入部分350的变型结构,该变型结构的形式为可关闭嘴402。
在8a中可以看到一个可拆卸卡箍403,其用于以这样的方式保持插入部分402离开承插部分一定距离,即插入部分402连接着承插部分1的插塞3,而插塞3仍位于其插座9中(见图2和4)。当卡箍403或其它临时垫圈被拆下后,嘴402可以向着承插部分1推动,从而导致插塞3从其插座中抽出。嘴402本身带有一个附加的可以手工操作的关闭体404,在本例中该关闭体是一个铰接中的盖子,图8d中显示了其打开位置。通过将嘴402向外拉,插塞3可以被推回其插座9中,而容器400可以气密封闭。由于插入部分402具有图7b中所示的结构,因此嘴402不能从容器400中取下。
图9a和9b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用作可关闭嘴时的一个实施例。这两个图中显示了一个承插部分430,其带有一个插塞431,它们分别与图1中所示的承插部分1和插塞3基本相同。承插部分430安置在一个容器的壁432上,容器只显示出一部分。此外,还显示出一个插入部分440,其上的用于插入承插部分430的孔中的部分与图7b中所示的插入部分350中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因此,插入部分440的头部将永久性连接着插塞431。插入孔中的部分连接着一个带有轴向通道的管状部分441,管状部分441可以在外导管442中的一个相应孔中滑动。在本例中,带有锁扣指443的外导管442附着在承插部分430上。外导管442上带有凸台444,这些凸台构成一条外螺纹。在外导管442的背向承插部分430的端部上安装着一个带有内螺纹的衬套445,该内螺纹与外导管442的外螺纹啮合着。衬套445可以被使用者用手抓持并旋转;出于这个原因,有两个操纵凸台446模塑成形于衬套上。一个传动板447模塑成形在插入部分440的管状部分441上,用于与衬套445咬合。通过旋转衬套445,插入部分440可以在一个关闭位置和一个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关闭位置,插塞431关闭承插部分430的孔(图9a),在打开位置,插入部分继续插入孔中而插塞431则从孔中推出,从而提供出流体连接。
图10a和10b中显示了一个锁紧部分500,通过这个锁紧部分可以将以参考代号501表示的图1所示插入部分2的一个变型结构固定在承插部分1上。插入部分501实际上包含图1所示插入部分2上的以参考代号10表示的部分以及一个邻接部分502,该邻接部分装配在锁紧部分500的孔503中。锁紧部分500和插入部分501上带有未示出的连接装置,用以在这两个部分之间建立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带有一个卡口连接件或一个锁扣接头。锁紧部分500上带有一个或多个,优选两个沿直径方向相对布置的摆动扣505。每个摆动扣505分别以这样的方式提供于锁紧部分500上,即可以绕着一个垂直于孔503的纵轴安置的摆动轴504摆动。在插入部分501插入孔503的一端,距相应摆动轴504一定距离处,每个摆动扣505分别带有一个抓持凹口506或类似装置,通过该凹口,摆动扣505可以钩挂在承插部分1上模塑出的一个翻边或一个类似凹槽上。此外,每个摆动扣505上分别带有一个从摆动轴504开始背向抓持凹口506伸出的部分。这些部分均是L形的并分别带有一个沿着孔503安置的部分507和一个垂直于孔503向外伸出的部分508。摆动轴504由塑料制成并将摆动扣505保持在一个位置上,从而使得抓持凹口506彼此邻近。
在将图10a所示的插入部分501插入承插部分1时,摆动的抓持凹口506移动而彼此离开并锁紧在承插部分上的一个边缘后面。通过将L形部分507彼此相向着推动,摆动扣505将摆动而抓持凹口506会移动而彼此离开,这样可将插入部分501从承插部分1中取出。
一个位于所述横向腿508后面的环509以这样的方式安置,即当摆动扣505收缩时所述横向腿508会接触到该环509,见图10b。当插入部分501抽出时,环509可以为横向腿508提供附加支撑。锁紧部分500在它的与插入部分501相反的端部上带有一个连接部分510,用以连接一根软管或其它部分。
在根据本发明的接插件的插入部分的一个未示出变型结构中,插入部分带有多个可连接部分,而将要插入承插部分的孔中的部分是一个单独的部分。该部分优选以可拆开的方式,通过例如一个卡口连接件或一个锁扣接头连接到一个被调节以满足实际需要的连接部分上。这样,可以将接插件用于广泛的实际应用中,而不必更换相对昂贵的将要插入承插部分中的部分。例如,连接部分可以是笔直的或以直角弯折,或具有图10a和图10b中所示锁紧元件500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