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887506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81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822207.5

申请日:

2002.10.31

公开号:

CN1582250A

公开日:

2005.02.1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5H 55/00申请日:20021031授权公告日:20061108终止日期:20101031|||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5H55/00; D01F8/14

主分类号:

B65H55/00; D01F8/14

申请人: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柳正; 阿部孝雄

地址:

日本大阪市

优先权:

2001.11.06 JP 340286/2001; 2001.12.26 JP 393491/200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樊卫民;杨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该复合纤维是以2kg以上的卷量进行层叠的,而且(1)卷装幅边部的卷径与中央部卷径的差值不超过10mm,(2)卷装的卷宽度为60-250mm,并且卷装的卷径为100-400mm,(3)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与层叠在中央部的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差不超过0.05cN/dtex。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 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 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 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该复合纤维是以至少2kg的卷量进行层 叠的,而且还满足以下的(1)-(3): (1)卷装幅边部的卷径与中央部卷径的差值不超过10mm, (2)卷装的卷宽度为60-250mm,并且卷装的卷径为100-400mm, (3)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与层叠在中央部的复合纤维 的干热收缩应力值差不超过0.05cN/dtex。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层叠在 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与层叠在中央部的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 差不超过0.01cN/dtex。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层 叠在卷装上的复合纤维为断裂伸长度为60-120%的预取向复合纤维。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层 叠在卷装上的复合纤维为断裂伸长度为25-80%的预取向复合纤维。
5: 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从卷装解舒的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 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不超过0.4。
6: 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在将卷绕在卷装上的复合纤维进行解舒时,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与解舒速度u(m/分钟)的关系满足以下式(1)。 ΔF≤8.0×10 -6 ·u    ………(1)
7: 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卷装的膨胀率为不超过12%。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在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为不超 过20%。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卷装幅边部的卷硬度为50-90,而且两个幅边部的卷硬度差不超过10。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 为卷装的卷密度为0.80-0.92g/cm 3 。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 为2种聚酯成分中的任何一种均为含有至少90摩尔%的对苯二甲酸丙 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12.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 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 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 酸丙二醇酯的预取向复合纤维,该预取向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并且 该预取向复合纤维还满足以下的(1)-(4): (1)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不足20%, (2)断裂伸长度为60-120%, (3)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1-0.15cN/dtex, (4)细度变动值U%为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 系数为不超过0.4。 13.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 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的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 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 甲酸丙二醇酯的拉伸复合纤维,该拉伸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并且拉 伸复合纤维还满足以下的(5)-(8): (5)经施加2×10 -3 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 缩伸长率CE 2 为5-100%, (6)断裂伸长度为25-80%, (7)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2-0.24cN/dtex, (8)细度变动值U%为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 系数为不超过0.4。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复合 纤维的纤维-纤维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20-0.35,而且在丝长方向上该 动摩擦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不超过0.05。 15.如权利要求12到14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 为复合纤维在伸长-应力测定中的10%伸长应力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 差在丝长方向上为不超过0.30cN/dtex。 16.如权利要求12到15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 为复合纤维的异型度为1-5。 17.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其特征为通过对权利 要求1到16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得到,而且 满足以下的(a)-(b): (a)断裂强度为2-4cN/dtex, (b)经施加2×10 -3 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 缩伸长率CE 2 为50-250%。 18.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在通过熔融 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并进行卷取时,使纺丝 张力为不超过0.30cN/dtex,卷取时卷装温度保持在不超过30℃,并 以1500-4000m/分钟的卷取速度进行卷取,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 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 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 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19.一种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 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在不进行拉 伸,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卷取时,在满足以下(a)-(e)的条件 下进行卷取,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 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 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 维, (a)作为2种聚酯成分合流后的吐出条件:吐出孔的孔径D与 孔长L的比D/L不小于2,吐出孔采用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10-40度 的纺丝头, (b)纺丝张力为0.10-0.30cN/dtex, (c)热处理温度为70-120℃,而且热处理张力为0.02-0.10 cN/dtex, (d)在卷取在卷取机上时卷装的温度为不超过30℃, (e)卷取速度为1500-4000m/分钟。 20.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熔融纺 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在将不进行卷取、直 接拉伸得到的拉伸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时,满足以下(a)和(f)-(h) 的条件,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 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 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a)作为2种聚酯成分合流后的吐出条件:吐出孔的孔径D与 孔长L的比D/L不小于2,吐出孔采用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10-40度 的纺丝头, (f)拉伸张力为0.05-0.40cN/dtex, (g)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 R 为2000-4000m/分钟, (h)卷取速度V W (m/分钟)与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 R (m/ 分钟)的比V W /V R 满足下述式(2): 0.85≤V W /V R ≤1  ……(2) (i)在卷取在卷取机上时卷装的温度为不超过30℃。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为在加热第2导丝辊与加热第3导丝辊之间实施拉紧热处理。 22.如权利要求18-21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 方法,其特征为从卷装开始卷取到完成卷取的期间,使卷取过程中的 斜纹角度根据卷径在3-10度的范围内变化。 23.一种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方法,其特征为通过 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不进行拉伸并 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卷取时,使纺丝张力不超过0.30cN/dtex, 而且卷取时卷装温度保持不超过30℃,此后,在对该预取向复合纤维 实施假捻加工时,在从卷取时开始保存直至假捻的整个工序中,将该 预取向复合纤维的温度保持在不超过30℃,由此进行拉伸假捻加工或 假捻加工,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 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 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8: 0×10 -6 ·u    ………(1)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卷装的膨胀率为不超过12%。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在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为不超 过20%。
9: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 卷装幅边部的卷硬度为50-90,而且两个幅边部的卷硬度差不超过10。
10: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 为卷装的卷密度为0.80-0.92g/cm 3 。
11: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 为2种聚酯成分中的任何一种均为含有至少90摩尔%的对苯二甲酸丙 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12: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 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 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 酸丙二醇酯的预取向复合纤维,该预取向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并且 该预取向复合纤维还满足以下的(1)-(4): (1)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不足20%, (2)断裂伸长度为60-120%, (3)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1-0.15cN/dtex, (4)细度变动值U%为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 系数为不超过0.4。
13: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 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的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 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 甲酸丙二醇酯的拉伸复合纤维,该拉伸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并且拉 伸复合纤维还满足以下的(5)-(8): (5)经施加2×10 -3 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 缩伸长率CE 2 为5-100%, (6)断裂伸长度为25-80%, (7)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2-0.24cN/dtex, (8)细度变动值U%为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 系数为不超过0.4。
14: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复合 纤维的纤维-纤维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20-0.35,而且在丝长方向上该 动摩擦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不超过0.05。
15: 如权利要求12到14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 为复合纤维在伸长-应力测定中的10%伸长应力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 差在丝长方向上为不超过0.30cN/dtex。
16: 如权利要求12到15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 为复合纤维的异型度为1-5。
17: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其特征为通过对权利 要求1到16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得到,而且 满足以下的(a)-(b): (a)断裂强度为2-4cN/dtex, (b)经施加2×10 -3 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 缩伸长率CE 2 为50-250%。
18: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在通过熔融 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并进行卷取时,使纺丝 张力为不超过0.30cN/dtex,卷取时卷装温度保持在不超过30℃,并 以1500-4000m/分钟的卷取速度进行卷取,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 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 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 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19: 一种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 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在不进行拉 伸,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卷取时,在满足以下(a)-(e)的条件 下进行卷取,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 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 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 维, (a)作为2种聚酯成分合流后的吐出条件:吐出孔的孔径D与 孔长L的比D/L不小于2,吐出孔采用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10-40度 的纺丝头, (b)纺丝张力为0.10-0.30cN/dtex, (c)热处理温度为70-120℃,而且热处理张力为0.02-0.10 cN/dtex, (d)在卷取在卷取机上时卷装的温度为不超过30℃, (e)卷取速度为1500-4000m/分钟。
20: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熔融纺 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在将不进行卷取、直 接拉伸得到的拉伸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时,满足以下(a)和(f)-(h) 的条件,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 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 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a)作为2种聚酯成分合流后的吐出条件:吐出孔的孔径D与 孔长L的比D/L不小于2,吐出孔采用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10-40度 的纺丝头, (f)拉伸张力为0.05-0.40cN/dtex, (g)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 R 为2000-4000m/分钟, (h)卷取速度V W (m/分钟)与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 R (m/ 分钟)的比V W /V R 满足下述式(2): 0.85≤V W /V R ≤1  ……(2) (i)在卷取在卷取机上时卷装的温度为不超过30℃。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为在加热第2导丝辊与加热第3导丝辊之间实施拉紧热处理。
22: 如权利要求18-21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 方法,其特征为从卷装开始卷取到完成卷取的期间,使卷取过程中的 斜纹角度根据卷径在3-10度的范围内变化。
23: 一种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方法,其特征为通过 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不进行拉伸并 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卷取时,使纺丝张力不超过0.30cN/dtex, 而且卷取时卷装温度保持不超过30℃,此后,在对该预取向复合纤维 实施假捻加工时,在从卷取时开始保存直至假捻的整个工序中,将该 预取向复合纤维的温度保持在不超过30℃,由此进行拉伸假捻加工或 假捻加工,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 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 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说明书


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单步骤熔融纺丝法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假捻加工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作PET)纤维作为最适于衣料用途的合成纤维在世界上大量生产,并为一大产业。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以下称为PTT)纤维已知于J.PolymerScience:Polymer Physics Edition:Vol.14,第263-274页(1976)、特开昭52-5320号公报、WO-99/27168号公报等的在先文献中。

    这些关于PTT纤维的在先文献公开了使用具有合适的断裂伸长度、热应力、沸水收缩率的PTT纤维的布帛具有低模量,发现其具有柔软的手感,适于作为衬里、内衣、运动服、袜筒、背面的建筑基底(裹地)、游泳衣等的衣料用纤维。

    另一方面,作为不用假捻加工便可赋予膨松性的纤维,公知有由聚酯形成的并列型和偏心芯鞘型的复合纤维。

    作为具有柔软手感特征的PTT类复合纤维有如下的复合纤维:其至少一种成分采用PTT地复合纤维,或其两种成分采用固有粘度不同的PTT的复合纤维(以下将这些纤维称作聚酯类复合纤维),并在特公昭43-19108号公报、特开平11-189923号公报、特开2000-239927号公报、特开2001-55634号公报、EP1059372号公报、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USP6306499号说明书、WO01/53573号公报、US2002-0025433号说明书等中公开。在这些现有文献中,记载了聚酯类复合纤维的特征为具有柔软的手感和良好的卷曲特性,并且通过利用这些特性,可将其用于各种拉伸型布帛和膨松性布帛。

    一般地,在通过熔融纺丝法制造聚酯类复合纤维的情况下,有将未拉伸的纤维一次卷取后再进行拉伸的2步骤法,和连续进行纺丝-拉伸的单步骤法。

    在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特开2001-348734号公报、特开2002-61030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制造聚酯类复合纤维时,连续进行纺丝-拉伸的单步骤法,即直接纺丝拉伸法。

    特别是在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使热收缩应力值在0.25cN/dtex以上,获得即使在3.5×10-3cN/dtex的荷重下也具有10%以上卷曲伸长率的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其中公开了该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可在强捻和组织约束力大的织物中使用,并发现其具有较高的卷曲性。

    另一方面,获得假捻加工用的预取向纤维的方法在ChemicalFibers International:Vol.47,第72-74页(1997年2月)、特开平2001-20136号公报、特开平2000-256918号公报中公开。在这些文献中,作为假捻加工用的预取向纤维,公开了不使用导丝辊,或者在通过冷的导丝辊后,以2000-6000m/分钟的速度卷取的PTT单独形成的纤维或者聚酯类复合纤维的预取向纤维。

    但本发明者经过研究发现,仅通过提高纺丝速度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的预取向纤维或拉伸复合纤维具有较高取向,但是结晶化程度较低。这样的预取向纤维或拉伸复合纤维,其玻璃转移温度为约35-45℃,这种低结晶化程度的预取向纤维或拉伸复合纤维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

    在纺丝工序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在高速卷取过程中卷取机的发动机本身发热,通过筒管轴将热传导至卷装,使得卷装的温度上升,而且还发现由于卷装与压辊之间摩擦生热,也使得卷装的温度上升。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卷装的温度上升,在卷取时处于卷绕在卷装上的状态下,预取向复合纤维或拉伸复合纤维将产生收缩。

    预取向复合纤维或拉伸复合纤维的收缩在以较高卷硬度层叠的卷装的两个幅边部(耳部)(以下简单地称为幅边部)几乎不产生,而仅产生在层叠于除此以外(以下称为中央部)处的纤维上。其结果使得在卷取中,卷装形成幅边部高的卷形状,而一旦形成幅边部较高的形状,则在此以后,仅幅边部与压辊接触,卷量增加,同时使摩擦生热更加集中在幅边部处。

    由此,卷取成预定卷径的卷装,其幅边部直径(卷径)比中央部直径(卷径)要大,换言之形成幅边部高的卷形状。图1表示无幅边高(耳高)的卷形状的卷装简图,图2表示幅边部高的卷形状的卷装简图。

    幅边部高的卷形状的卷装不仅只是产生卷径差,而且如以下所述,在幅边部层叠的纤维与中央部层叠的纤维之间,其热特性、细度和卷曲等的纤维物性存在较大差异。

    而且,伴随着卷量增加,由于纤维收缩,产生卷装端面突出的所谓膨胀现象,因此还产生不能从卷取机取下卷装的情形。

    (i)干热收缩应力值差

    卷装幅边部和中央部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由如后所述的热收缩应力测定所得的收缩应力值存在差异。换言之,幅边部的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比中央部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要高。

    已知热收缩特性的差在布帛染色加工时作为收缩率差或卷曲差出现,由此产生下陷或皱纹等的品位上的缺陷。

    (ii)细度变动

    预取向复合纤维或拉伸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是由于卷取机的往复动程而表示出的相当于由从卷装一个幅边部到另一个幅边部的丝长(1个冲程或2个冲程)的周期性变动。

    图3和图4例示了通过将卷绕在卷装上的预取向复合纤维或拉伸复合纤维解舒,用纱线均匀度检测仪测定的细度变动测定图。图3对应于图1所示的卷装,图4对应于图2所示的卷装。在测定图中,可观察到周期性变动为在低细度侧等间隔向下的须状信号。存在着向下的信号,意味着丝长方向上该点的细度(纱线的粗度)向低侧发生改变。

    已知这种细度的改变是引起假捻加工纱线或布帛产生周期型染斑的原因。

    (iii)明显卷曲

    聚酯类复合纤维的特征是在热处理后具有表现卷曲的潜在卷曲性。但是,即使保持卷取状态,有时也产生已经卷曲的情况,即为明显卷曲。

    在从卷装高速解舒聚酯类复合纤维时,由于明显卷曲具有提高解舒张力的作用,因此优选减少明显卷曲。

    可知在如上所述卷取于卷装上的聚酯类复合纤维中,幅边部的纤维比中央部的纤维更容易发生明显卷曲现象。

    例如,即使在中央部不存在明显卷曲的情况下,在幅边部处有时存在明显卷曲。可知从这种卷装高速解舒聚酯类复合纤维时,由于明显卷曲使得解舒张力发生改变,由此使得在假捻加工时,纱线发生断裂或在编织工序中纱线发生断裂。

    (iv)高速解舒性

    在衬里布料用途或内部用途中,作为布帛的组织可采用平纹皱丝织物、斜纹织物等为代表的平织物、经编针织物等的经编物。这些织物大多使用不实施假捻加工的纤维,因此布帛中的纤维并列排列,具有规则性。因此,存在着纤维的内在缺陷容易直接外露的问题,这些缺陷有“经向棱纹”、“纬向下陷”或“染斑”等品位上的缺陷。

    近年来,在织造、编织工序中价格竞争也日益加剧,与此对应的是加工速度也高速化。例如,作为织物经线准备工序的整经速度,原来为100-200m/分钟,现在以高速化为500-1000m/分钟。在织机上,以纬线打入速度为800-1500m/分钟的高速度在工业上实施。

    在从卷装以高速度将聚酯类复合纤维解舒时,与从卷装一侧端面到另一侧端面的丝长相对应的解舒张力变化较大时,纱线发生断裂的情形增加。此外,当该张力变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以下称为解舒张力差)较大时,在布帛上产生下陷等的周期性品位缺陷。

    图7为从图1所示具有良好卷形状的卷装高速解舒聚酯类复合纤维时,解舒张力的变化图。图8为从图2所示具有不良卷形状的卷装高速解舒聚酯类复合纤维时,解舒张力的变化图。

    在图7和图8中,横轴表示聚酯类复合纤维的丝长,纵轴表示解舒张力。

    因此,具有上述内在缺陷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在不进行拉伸、直接用于编织时,或者通过拉伸假捻加工、用于编织时的任何一种情况下,在染色时全都显示出染色均匀性差而且具有周期性染斑和光泽斑。由此可知作为最终制品的布帛的商品价值显著下降。仅仅以某种程度解除卷装的幅边高,也不能解决这种缺陷。

    在特开2001-131837号公报或特开2001-348734号公报所公开的卷装中,任何一种复合纤维的热收缩都较大,在卷取时幅边高显著,因此存在上述内在的周期性斑。

    因此,其现状是:由单步骤熔融纺丝法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在不进行拉伸直接提供给编织工序时,或者通过实施拉伸假捻加工提供给编织工序时,可获得无周期性染斑缺陷、染色均匀性良好、具有优异品位的布帛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和高速解舒性优异的该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卷装在现有技术中都没有记载。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卷装,其适于在由单步骤熔融纺丝法所得的衣料中使用。由本发明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从卷装的高速解舒性优异,并且不用进行拉伸可直接提供给编织工序,或者可在实施了假捻加工或拉伸假捻加工后提供给编织工序,所得的布帛不存在周期性染斑缺陷,并且具有染色均匀性优异的品位,以及优异的拉伸性和拉伸回复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对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通过单步骤熔融纺丝法卷取聚酯类复合纤维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中,消除涉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高速解舒时的张力变化、由卷装幅边部产生的热收缩特性、细度变动特性和卷曲特性的缺陷,以及解决丝长方向上周期性染斑缺陷。

    本发明者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发现对聚酯类复合纤维在纺丝后,通过不进行拉伸或通过拉伸进行卷取时,将纺丝条件和卷取条件设定为特定条件,可解决上述问题。

    换言之,已发现在制造复合纤维时,通过将纺丝时的吐出条件、纺丝张力、卷取时的卷装温度和卷取速度等设为特定值,可消除在卷取中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幅边部处产生的各种缺陷。于是,由该制造方法制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幅边部和中央部的热收缩特性和细度变动特性处于特定范围,其高速解舒性优异,而且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可不进行拉伸直接提供给编织工序,或者通过拉伸假捻加工提供给编织工序。此外,所得的布帛不存在周期性染斑缺陷,并且具有染色均匀性优异的品位,以及优异的拉伸性和拉伸回缩性。

    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该复合纤维是以至少2kg的卷量进行层叠的,而且还满足以下的(1)-(3)。

    (1)卷装幅边部的卷径与中央部卷径的差值不超过10mm。

    (2)卷装的卷宽度为60-250mm,并且卷装的卷径为100-400mm。

    (3)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与层叠在中央部的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差不超过0.05cN/dtex。

    2.如以上1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与层叠在中央部的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差不超过0.01cN/dtex。

    3.如以上1或2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层叠在卷装上的复合纤维为断裂伸长度为60-120%的预取向复合纤维。

    4.如以上1或2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层叠在卷装上的复合纤维为断裂伸长度为25-80%的预取向复合纤维。

    5.如以上1-4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从卷装解舒的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不超过0.4。

    6.如以上1-5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在将卷绕在卷装上的复合纤维进行解舒时,解舒张力差ΔF(cN/dtex)与解舒速度u(m/分钟)的关系满足以下式(1)。

    ΔF≤8.0×10-6·u  ………(1)

    7.如以上1-6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卷装的膨胀率为不超过12%。

    8.如以上1-7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在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为不超过20%。

    9.如以上1-8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卷装幅边部的卷硬度为50-90,而且两个幅边部的卷硬度差不超过10。

    10.如以上1-9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卷装的卷密度为0.80-0.92g/cm3。

    11.如以上1-10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2种聚酯成分中的任何一种均为含有至少90摩尔%的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12.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预取向复合纤维,该预取向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并且该预取向复合纤维还满足以下的(1)-(4)。

    (1)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不足20%。

    (2)断裂伸长度为60-120%。

    (3)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1-0.15cN/dtex。

    (4)细度变动值U%为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为不超过0.4。

    13.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的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拉伸复合纤维,该拉伸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并且拉伸复合纤维还满足以下的(5)-(8)。

    (5)经施加2×10-3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缩伸长率CE2为5-100%。

    (6)断裂伸长度为25-80%。

    (7)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2-0.24cN/dtex。

    (8)细度变动值U%为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为不超过0.4。

    14.如上述12或13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复合纤维的纤维-纤维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20-0.35,而且在丝长方向上该动摩擦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不超过0.05。

    15.如上述12到14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复合纤维在伸长-应力测定中的10%伸长应力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在丝长方向上为不超过0.30cN/dtex。

    16.如上述12到15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其特征为复合纤维的异型度为1-5。

    17.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其特征为通过对上述1到16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得到,而且满足以下的(a)-(b)。

    (a)断裂强度为2-4cN/dtex。

    (b)经施加2×10-3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缩伸长率CE2为50-250%。

    18.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在通过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并进行卷取时,使纺丝张力为不超过0.30cN/dtex,卷取时卷装温度保持在不超过30℃,并以1500-4000m/分钟的卷取速度进行卷取,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19.一种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在不进行拉伸,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卷取时,在满足以下(a)-(e)的条件下进行卷取,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a)作为2种聚酯成分合流后的吐出条件:吐出孔的孔径D与孔长L的比D/L不小于2,吐出孔采用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10-40度的纺丝头。

    (b)纺丝张力为0.10-0.30cN/dtex。

    (c)热处理温度为70-120℃,而且热处理张力为0.02-0.10cN/dtex。

    (d)在卷取在卷取机上时卷装的温度为不超过30℃。

    (e)卷取速度为1500-4000m/分钟。

    20.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在将不进行卷取、直接拉伸得到的拉伸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时,满足以下(a)和(f)-(h)的条件,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a)作为2种聚酯成分合流后的吐出条件:吐出孔的孔径D与孔长L的比D/L不小于2,吐出孔采用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10-40度的纺丝头。

    (f)拉伸张力为0.05-0.40cN/dtex。

    (g)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R为2000-4000m/分钟。

    (h)卷取速度VW(m/分钟)与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R(m/分钟)的比VW/VR满足下述式(2)。

    0.85≤VW/VR≤1  ……(2)

    (i)在卷取在卷取机上时卷装的温度为不超过30℃。

    21.如上述20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在加热第2导丝辊与加热第3导丝辊之间实施拉紧热处理。

    22.如上述18-21任一项所述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从卷装开始卷取到完成卷取的期间,使卷取过程中的斜纹角度根据卷径在3-10度的范围内变化。

    23.一种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方法,其特征为通过熔融纺丝法将一种复合纤维用冷却风使其冷却固化后,不进行拉伸并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卷取时,使纺丝张力不超过0.30cN/dtex,而且卷取时卷装温度保持不超过30℃,此后,在对该预取向复合纤维实施假捻加工时,在从卷取时开始保存直至假捻的整个工序中,将该预取向复合纤维的温度保持在不超过30℃,由此进行拉伸假捻加工或假捻加工,所述的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复合纤维。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纤维,包含熔融纺丝后不进行拉伸而卷取的预取向复合纤维,以及连续进行纺丝-拉伸(即通过直接纺丝拉伸法)后卷取的拉伸复合纤维。

    以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是一种将聚酯类复合纤维卷取而成的卷装,其中聚酯类复合纤维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群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PTT。

    2种聚酯成分的配置是从以下方式的复合纤维中选择的:沿着丝长方向以并列型粘合的复合纤维;用一种聚酯成分将另一种聚酯成分全部或部分包围,并在纤维断面处使二者呈偏心配置的偏心芯壳型复合纤维。更优选为前者的并列型。

    将PTT作为其中一种成分时,发现复合纤维和假捻加工纱线的卷曲表现良好。对另一种成分没有特别限制,从与PTT粘合时的粘结性方面出发,优选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中选择。最优选的组合是2种成分均为PTT。

    2种聚酯成分的固有粘度差优选为0.05-0.8dl/g。如果固有粘度差在该范围内,则卷曲表现充分,而且在纺丝头的正下方纱线弯曲现象少,而且也不发生纱线断裂现象。

    此外,当2种聚酯成分均为PTT时,优选固有粘度差为0.1-0.4dl/g,更优选为0.1-0.25。此外,由PTT彼此形成的复合纤维的平均固有粘度优选为0.7-1.2dl/g,更优选为0.8-1.1dl/g。如果平均固有粘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复合纤维的强度为不低于约2cN/dtex,可适用于要求强度的运动服领域。

    在本发明中,固有粘度不同的2种聚酯成分在单丝截面中的比率为:高粘度成分与低粘度成分的比率优选为40/60-70/30,更优选为45/55-65/35。如果该比率在上述范围内,则卷曲性能良好,复合纤维的强度为不低于2.5cN/dtex,也可在运动服用途等中使用。

    构成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的至少一种成分的PTT聚合物,其至少90摩尔%由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构成,其最多10摩尔%由其它酯类重复单元形成。

    换言之,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的至少1种成分为PTT均聚物、或包含不超过10摩尔%作为共聚成分的其它酯类重复单元的PTT共聚物。

    作为共聚成分的实例,可举出以下物质。

    作为酸性成分,有间苯二甲酸和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为代表的芳香族二羧酸、己二酸和衣康酸为代表的脂肪族二羧酸等。作为二元醇成分,有乙二醇、丁二醇、聚乙二醇等。此外,羟基安息香酸等的羟基羧酸也是其实例。也可以将这些物质中的几种共聚。

    由于苯偏三酸、季戊四醇、苯均四酸等的3官能性交联成分损坏纺丝稳定性,或者使得假捻加工纱线的断裂伸长度下降,而在假捻加工时倾向于产生较多的纱线断裂现象,因此优选根据具体情形,避免使用这些物质作为共聚合成分。

    在本发明中,PTT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可使用公知方法。例如可举出仅通过熔融聚合,使其具有与预定固有粘度相当的聚合度的单步骤法、以及通过熔融聚合使聚合度上升,直到具有一定的固有粘度,然后采用固相聚合使聚合度上升至与预定固有粘度相当的聚合度的二步骤法。

    后者的组合固相聚合的二步骤法可减少聚合物中环状二聚体的含量,因此优选。在采用单步骤法使聚合度达到预定固有粘度时,优选在提供给纺丝前,通过抽提处理等减少聚合物中的环状二聚体。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PTT聚合物优选其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环状二聚体的含量不超过2.5重量%,更优选不超过1.1重量%,进一步优选不超过1.0重量%。

    此外,在PTT聚合物中,在不妨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通过添加或者共聚合,使其含有氧化钛等消光剂、热稳定剂、抗氧剂、抗静电剂、紫外吸收剂、抗菌剂、各种颜料等的添加剂,

    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卷量不低于2kg。当卷量不足2kg时,在假捻加工或编织加工时,需要对卷装频繁地进行交换作业,增加了人手和操作成本,因此在经济上是不利的。优选卷量不低于约3kg,更优选不低于约4kg。对卷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如果考虑根据人手的操作,约为20kg。

    本发明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幅边部和中央部的卷径差为0-10mm。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幅边部和中央部的卷径差是表示所谓“幅边高”程度的指标。卷径小于约100mm的情形下,其卷径差微小,而卷径超过约200mm时,则卷径差扩大。

    当卷径差超过10mm时,在后述细度变动测定中,细度变动周期显著。如果细度变动周期显著,则在布帛上产生周期性的染斑缺陷。为使布帛上不产生周期性的染斑缺陷,优选卷径差不超过5mm,更优选不超过3mm。

    本发明的聚酯复合纤维卷装的卷径不低于100mm,优选为150-400mm。卷径如果不低于100nn,可使卷量不低于2kg,可形成具有工业实用性的卷装。卷径不足100mm时,卷量较小,卷装所用的纸管和筒管的费用加在聚酯类复合纤维的价格上,使得成本提高,此外,卷装的包装材料、包装费和运输费比例提高,在工业上是不利的。

    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卷宽度为60-250mm,优选为80-200mm。卷宽度不足60mm时,为获得不低于2kg的卷量,卷径过大,在工业上操作困难。卷宽度较小时,幅边部相对于卷宽度的比例变高,容易形成幅边高。而如果卷宽度超过250mm,幅边高的确较小,但在对复合纤维进行解舒时,解舒张力变动较大,产生周期性染斑,在高速解舒时产生纱线断裂现象。

    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指的是由热造成的收缩力,由以下所示的方法测定。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聚酯类复合纤维比层叠在中央部的复合纤维倾向于具有更高的干热收缩应力值。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幅边部上层叠的纤维与中央部层叠的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差不超过0.05cN/dtex是重要的。如果干热收缩应力值差超过0.05cN/dtex,则在所得的布帛上,产生与层叠在幅边部的部分对应的周期性下陷和染色异常现象,降低了布帛的品位。该干热收缩应力值差越小越好,优选不超过0.01cN/dtex,更优选不超过0.005cN/dtex。最优选无差值。

    以下对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优选形式进行说明。

    [细度的变动]

    在本发明中,从卷装解舒的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且优选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不超过0.4。

    如果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则可获得染色均匀性优异的布帛。细度变动值U%优选不超过1.2%,更优选不超过1.0%。

    如果变动系数不超过0.4,则可获得优异品位的布帛。变动系数越小越好,特别优选不超过0.2。

    即使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如果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超过0.4时,在布帛上产生由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幅边部引起的染色异常现象,有时不能获得具有良好品位的布帛。例如,在用经线和纬线以致密组织编织为织物时,倾向于发生这种染色异常现象,特别是在对预取向复合纤维不进行拉伸假捻加工,直接提供给编织工序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变动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如下所述,是通过对细度变动测定时附属设置的细度变动的周期性分析测定求出的。

    图5是对应于图3的细度变动周期分析图。图6是对应于图4的细度变动周期分析图。在这些分析图中,横轴表示周期长,纵轴表示频度(变动系数)。

    在该细度变动周期分析中,周期长对应于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一侧的幅边部到另一侧幅边部的丝长。该丝长随形成卷装时的回程距离(トラバ一ス幅)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为0.5-10m。由幅边部细度变动引起的信号如图6所示,是作为具有一定的周期长、变动系数特异的峰出现的。

    [解舒张力的变动]

    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优选在对卷绕在卷装上的复合纤维进行解舒时的张力差ΔF(cN/dtex)与解舒速度u(m/分钟)的关系满足以下公式。

    ΔF≤8.0×10-6u  ………(1)

    式(1)表示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解舒复合纤维时,解舒张力与速度的依存关系。

    如果解舒张力差在式(1)的范围内,则在编织工序和假捻加工工序中,不会发生从卷装的解舒时,由解舒张力变动引起的纱线断裂现象以及在布帛上发生下陷和染色异常现象。

    为了帮助理解式(1),图9用斜线示出了优选的解舒张力差范围。例如当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解舒复合纤维时的速度为1000m/分钟时,解舒张力差ΔF(cN/dtex)优选不超过0.008cN/dtex。

    [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

    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在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优选不超过20%,更优选不超过10%。

    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与层叠在中央部的复合纤维相比,其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倾向于更高,但如果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不超过20%,则从卷装解舒复合纤维时解舒抵抗力小,即使在高速度下解舒也不会产生张力变动或纱线断裂现象。

    [卷硬度]

    卷装幅边部的卷硬度优选为50-90,而且两个幅边部的卷硬度差优选不超过10。

    如果幅边部的卷硬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在输送卷装或对卷装进行操作时不会产生卷崩塌现象,而且在解舒幅边部的复合纤维时解舒抵抗力小,即使在高速度下解舒也不会产生张力变动或纱线断裂现象。幅边部优选的卷硬度为60-85。

    二个幅边部的卷硬度差,换言之,一侧幅边部与另一侧幅边部的卷硬度差不超过10时,二个幅边部之间的解舒张力差小,因此所得的布帛不会产生下陷和染色异常现象。

    [卷密度]

    卷装的卷密度优选为0.80-0.92g/cm3,更优选为0.82-0.90g/cm3。如果卷密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在输送卷装或对卷装进行操作时不会产生卷崩塌现象,而且解舒抵抗力小,即使在高速度下解舒也不会产生张力变动或纱线断裂现象。

    [膨胀情况]

    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膨胀率优选不超过12%,更优选不超过10%,进一步优选不超过8%。不用说为0%是最优选的。

    如果膨胀率不超过12%,则由复合纤维收缩产生的卷绷紧小,容易从卷取机的锭子取下卷装,此外,由于在对卷装进行包装时端部不与包装材料接触,因此不会损坏复合纤维的解舒性。

    以下对本发明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特定重要条件进行说明。

    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绕成卷装时,同时满足以下(1)-(4)。

    (1)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不足20%。

    (2)断裂伸长度为60-120%。

    (3)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1-0.15cN/dtex。

    (4)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不超过0.4。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在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不足20%,优选不超过15%,更优选不超过10%。当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不足20%时,在高速假捻加工时或在高速拉伸假捻加工时,与导纱器等的接触抵抗力小,因此不会产生纱线断裂现象或产生毛刺。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的断裂伸长度为60-120%,优选为70-100%。断裂伸长度在上述范围内的预取向复合纤维,可在约4000m/分钟以下的卷取速度下获得,因此可形成幅边高小的卷装,此外,在长期保存卷装时,也不会发生卷崩塌现象。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1-0.15cN/dtex,优选为0.03-0.10cN/dtex。如果干热收缩应力值在以上范围内,则可形成幅边高小的卷装,此外,在卷取时也不会发生纱线断裂现象。干热收缩应力值越小越好,但是不足0.01时,难以进行制造。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值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不超过0.4。

    当细度变动值不超过1.5%时,可得到染色均匀性优异的织物。细度变动值优选不超过1.2%,更优选不超过1.0%。

    如果变动系数不超过0.4,则可获得优异品位的织物。变动系数越小越好,特别优选不超过0.3。

    即使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超过0.4时,在织物上产生由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幅边部引起的染色异常现象,有时不能获得具有良好品位的布帛。例如,在用经线和纬线组织致密地编织为织物时,倾向于发生这种染色异常现象,特别是在对预取向复合纤维不进行拉伸假捻加工,直接提供给编织工序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由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得到的结晶发热量优选不超过10J/g,更优选不超过5J/g,进一步优选不超过2J/g。如果结晶发热量不超过10J/g,则可抑制高温下预取向复合纤维的自结晶化进程。结晶发热量越小越好。

    由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得到的结晶发热量是采用后述方法对卷取为卷装的该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测定所得到的值。该结晶发热量为预取向复合纤维结晶化时发热的热量,是结晶化程度的尺度。结晶发热量越小,表示预取向复合纤维正在结晶化。

    对于几乎不发生结晶化的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其结晶发热量超过约10J/g。另一方面,如果结晶化充分进行,则由于结晶发热量显示出为0J/g,不能用该测定法进行测定。

    已发生结晶化的预取向复合纤维的一个优点是将预取向复合纤维提供给拉伸假捻加工时,即使长期保持在约40℃以上的高温气氛下,也可以抑制预取向复合纤维的自结晶化进程。由该效果,可减小卷装的幅边高和变形,降低假捻加工纱线和染色异常现象的发生。

    作为其它优点,尽管在预取向复合纤维中,也无需拉伸假捻加工,可直接将其提供给编织工序,获得具有良好品位的布帛。

    以下对本发明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卷装的特定重要条件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在卷成卷装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5)-(8)。

    (5)经施加2×10-3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缩伸长率CE2为5-100%。

    (6)断裂伸长度为25-80%。

    (7)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2-0.24cN/dtex。

    (8)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且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不超过0.4。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经施加2×10-3cN/dtex的荷重进行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缩伸长率CE2为5-100%,优选为10-100%,更优选为20-100%。如果伸缩伸长率CE2在上述范围内,则可获得拉伸性优异的布帛。而不低于100%的伸长率用现在的技术难以达到。

    伸缩伸长率CE2越大,即使为织物等约束力高的结构的织物,也可以获得高的拉伸性。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的断裂伸长度为25-80%,优选为30-60%。断裂伸长不低于25%时,在拉伸时不会发生纱线断裂现象,可以稳定地进行制造,而且卷装的幅边部较小,不会在布帛上产生染色异常现象。此外,如果断裂伸长度不超过80%,则可以使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不低于约2cN/dtex,可将其扩展用于运动服用途等要求强度的领域中,无论进行厚和薄色调的染色,都不会发生异常现象。

    在本发明中,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2-0.24cN/dtex,优选为0.05-0.15cN/dtex。如果干热收缩应力值在以上范围内,则可形成幅边高小的卷装。

    干热收缩应力值越小越好,但是在不足0.02时,在卷取时产生纱线断裂现象,因此难以制造。

    在本发明中,拉伸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且优选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不超过0.4。

    如果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则可获得染色均匀性优异的织物。细度变动值U%优选不超过1.2%,更优选不超过1.0%。

    如果变动系数不超过0.4,则可获得优异品位的布帛。变动系数越小越好,特别优选不超过0.3。

    即使细度变动值U%不超过1.5%,而细度变动周期的变动系数超过0.4时,在织物上产生由拉伸复合纤维卷装的幅边部引起的染色异常现象,有时不能获得具有良好品位的布帛。例如,在用经线和纬线组织致密地编织为织物时,倾向于发生这种染色异常现象,特别是在拉伸复合纤维不进行假捻加工,直接提供给编织工序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以下对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和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共同的优选重要条件进行说明。

    优选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20-0.35,而且丝长方向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不超过0.05。

    如果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在上述范围内,则卷取时纤维不会从卷装滑脱,可形成2kg以上卷量的卷装,此外,从卷装解舒复合纤维时,解舒张力小,不会发生纱线断裂和染色异常现象。

    如果在丝长方向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不超过0.05,解舒张力的变动可变得更小。

    优选在伸长-应力测定中10%伸长应力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在丝长方向上不超过0.30cN/dtex。本发明者等发现:在伸长-应力测定中10%伸长时的应力值与丝长方向的染色均匀性良好地对应,当该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在丝长方向上为不超过0.30cN/dtex时,可获得染色均匀性良好的布帛。10%伸长应力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越小越好,如果不超过0.20cN/dtex,可获得染色均匀性更加优异的布帛。

    对聚酯类复合纤维的细度和单丝细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所使用的细度为20-300dtex、单丝细度为0.5-20dtex。

    对单丝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扁平状、或W形、X字形等的异形。还发现特别是异型度为1-5时,其具有良好的染色均匀性和拉伸性。

    在本发明中,还发现即使将聚酯类复合纤维直接作为长纤维使用,或者切断为20-200mm作为短纤维使用,其具有良好的染色均匀性和拉伸性。

    此外,在不妨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在本发明的聚酯类复合纤维中可通过添加或者共聚合,使其含有氧化钛等消光剂、热稳定剂、抗氧剂、抗电剂、紫外吸收剂、抗菌剂、各种颜料等的添加剂。

    此外,在聚酯类复合纤维中,为使其具有平滑性、收敛性和抗电性,优选添加0.2-2重量%的修整剂。此外,为了提供解舒性和假捻加工时的会聚性,可以赋予2-50个/米的单丝交织。

    以下对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可采用复合纺丝用设备制造,该设备具有以下所述的纺丝头和双轴挤出机。

    图10为制造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时所用纺丝头的一个实例的简图。

    在图10中,(a)为分配盘、(b)为纺丝口。固有粘度不同的2种聚酯由P、Q导入,从分配盘(a)提供至纺丝口(b)。在纺丝口(b)处,二者合流后,从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θ度的吐出孔吐出。吐出孔的孔径用D表示,孔长用L表示。

    在本发明中,优选该吐出孔的孔径D与孔长L的比不低于2。如果L/D不低于2,则当固有粘度不同的2种聚酯合流后,二种成分的结合状态稳定,吐出的聚合物流不发生摇晃,因此所得纤维的细度变动值U%可维持在本发明规定的范围内。L/D越大越好,但是从容易制作纺丝喷出口的观点出发,优选L/D为2-8,更优选为2.5-5。

    在本发明中,喷出孔相对于垂直方向具有10-40度的倾斜度。所述吐出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指的是图10中的θ(度)。

    吐出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是在将固有粘度不同的2种聚酯吐出时,防止由固有粘度差引起纱线弯曲的重要条件。在吐出孔不倾斜的情况下,当固有粘度差扩大时,刚刚吐出的细丝向固有粘度高的方向弯曲,即产生挠曲现象,难以获得稳定的纺丝。此外,所得的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值U%变大,染色均匀性不佳。

    在图10中,优选将固有粘度高的聚酯提供至P侧,将固有粘度低的聚酯提供给Q侧。

    图11为本发明制造方法所用的纺丝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简图。基于该图对优选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11中,在干燥机1中将一种聚酯成分的小球(ペレツト)干燥至水分含量不超过20ppm,将其提供给温度设定为250-280℃的挤出机2,使其熔融。对另一种聚酯成分的小球也实施同样的操作,经由干燥机3提供至挤出机4,使其熔融。

    熔融的聚酯分别经过弯管5和6,提供给温度设定为250-285℃的旋转头7,由齿轮泵分别进行计量。然后在安装于旋转组件上的、具有多个孔的纺丝喷出口9处使2种成分合流,粘合为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后,作为复合纤维的细丝10挤出至纺丝室内。

    挤出机和旋转头的温度可根据聚酯的种类和固有粘度从上述范围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挤出至纺丝室内的细丝10由冷却风12冷却至室温,并固化,由修整剂施加装置13提供修整剂后,从以预定速度旋转的第1导丝辊14拉出。

    修整剂优选为水性乳剂型,水性乳剂的浓度优选不低于10重量%,更优选为15-30重量%。作为修整剂,优选含有10-80重量%脂肪酸酯和/或矿物油,或含有50-98重量%分子量为1000-2000的聚酯,对于纤维,优选施加0.3-1.5重量%的修整剂,通过施加这样的修整剂,可以使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2-0.35,防止复合纤维从卷装解舒,以及在假捻加工或在编织时纱线发生断裂。

    此外,根据需要,可在修整剂施加装置13和第1导丝辊14之间,在第1导丝辊14与第2导丝辊15之间或者在第2导丝辊15与卷取机之间设置交织装置,使得复合纤维细丝产生交织。交织装置可采用公知的交织机等,优选通过将流体压力调整至0.01-0.6MPa,可赋予2-50个/米的交织度。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纺丝张力不超过0.30cN/dtex,优选不超过0.20cN/dtex,更优选不超过0.15cN/dtex。纺丝张力越小越好,但如果为0.3cN/dtex,则不会由于与修整剂施加装置的摩擦擦过等产生纱线断裂现象,因此可连续稳定的进行制造。

    纺丝张力是用图11中修整剂施加装置13下方约10cm的位置处测定的张力(cN),除以拉取导丝辊上复合纤维的细度(dtex)后所得的值。

    纺丝张力的调整,可根据纺出细丝的会聚方法适宜地进行。例如,可根据纺丝速度,从纺丝头到会聚的距离,以及会聚导纱沟的种类等进行调整,此外,更优选在施加修整剂的同时对细丝进行会聚。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卷取时卷装的温度设定在不超过30℃是重要的。通过使卷取时卷装的温度为不超过30℃,可防止由于复合纤维收缩所造成的卷装幅边高和幅边部处纤维产生的缺陷。卷装温度如果超过30℃,则细度变动值U%即使非常小,而细度变动周期超过0.4,不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这是本发明者等的首次发现,是本发明重要的特征。在公知的高速卷取时,由于卷取时卷装的温度超过约40℃,因此即使怎样抑制幅边高,也不能消除幅边部纤维的缺陷。

    卷装温度优选从卷取开始到卷取完成时都维持在不超过30℃。作为使卷装温度不超过30℃的方法,优选阻隔从作为卷取机旋转驱动体以及发热源的发动机向筒管轴的传热和热辐射。此外,可通过冷却空气等对卷取时的卷装或其周边进行冷却来达到该目的。

    卷取时卷装的温度越低越好,更优选不超过约25℃。但是,如果使卷装温度过低的话,为维持该温度需要消耗较大能量,因此,更优选卷装温度为20-25℃。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卷取速度为1500-4000m/分钟,优选为1800-3500m/分钟,更优选为2000-3300m/分钟。如果卷取速度在以上范围内,则纺丝时复合纤维的取向度充分,细度变动值U%和细度变动系数也可在本发明规定的范围内。此外,由于纺丝张力和拉伸张力并非是卷取纤维固有的,因此可使卷装幅边部与中央部的干热收缩应力值差不超过0.05cN/dtex,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此外,在卷取时实施热处理的情况下,即使热处理温度不低于70℃,张力也不会在0.02cN/dtex以下,细度变动较小,并且不会发生纱线断裂和毛刺现象。

    以下对本发明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的特定重要条件进行说明。

    在图11中,由第1导丝辊14退绕的复合纤维不实施实质的拉伸,经过第2导丝辊15,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16被卷取。

    优选将第1导丝辊14和第2导丝辊15二者或者其中任何一种作为加热导丝辊,直至卷取预取向复合纤维之前实施热处理。此外,对热处理方法不仅仅限制于加热导丝辊,如果为可在卷取之前实施热处理的方法,则对其没有特别限制。

    作为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热处理条件,优选热处理温度为70-120℃,而且热处理时的张力为0.02-0.1cN/dtex。热处理优选通过在加热导丝辊处回绕预取向复合纤维2-10次,由此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优选使加热导丝辊的温度与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热处理温度几乎相等。

    通过使热处理温度不低于70℃,使得所得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结晶发热量不超过10J/g,可进一步有效地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如果热处理温度超过120℃,则由于低结晶化程度的预取向复合纤维迅速地与高温接触,使得其在导丝辊处发生剧烈的纱线摇晃现象,产生毛刺,容易发生纱线断裂现象,难以稳定地制造。此外,所得的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细度变动值U%也超过1.5%。优选热处理温度为80-110℃,更优选为90-110℃。

    热处理时的张力为在加热导丝辊上或在刚离开加热导丝辊的位置处测定的对预取向复合纤维施加的张力。该张力的调整,是通过加热导丝辊的温度与加热导丝辊的速度进行的。如果热处理时的张力在上述范围内,则导丝辊上的纱线摇晃现象较小,预取向复合纤维行走稳定,此外,卷装也不产生卷边。优选热处理时的张力为0.03-0.07cN/dtex。

    尽管对热处理时间没有特别限制,但可采用约0.01-0.1秒的时间。

    以下对本发明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的特定重要条件进行说明。

    在图11中,在制造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卷装时,通过第1导丝辊14退绕的复合纤维先不进行卷取,然后在第1导丝辊14与第2导丝辊15之间连续拉伸后,通过卷取机,作为预定的拉伸复合纤维卷装16进行卷取。

    在拉伸时,优选使第1导丝辊14的温度为50-90℃,更优选为55-70℃。此外,加热第2导丝辊15,拉伸后的纱线在第2导丝辊15处进行热处理。热处理的温度优选为90-160℃,更优选为100-140℃。

    在本发明中,拉伸张力需要在0.05-0.40cN/dtex的范围内,优选为0.10-0.30cN/dtex。如果拉伸张力在上述范围内,则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的强度为约1.5cN/dtex,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此外,使断裂伸长在30%以上进行拉伸时,不会产生毛刺和纱线断裂现象。拉伸张力是以第1导丝辊14和第2导丝辊15之间的速度比进行设定的。

    拉伸张力可通过对第1导丝辊14和第2导丝辊15的圆周速度比,即通过选择拉伸比与第1导丝辊温度的组合来确定。在第1导丝辊的速度为1500-3000m/分钟、温度为50-90℃的情况下,通过使拉伸倍率为1.4-2.5倍,可使拉伸张力在优选范围内。拉伸倍率的优选范围为1.4-2.0倍。在公知的直接纺丝拉伸法中,当拉伸倍率为3-5倍时,拉伸张力为约0.5cN/dtex以上,而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发明中,其特征为在极低的拉伸张力下进行拉伸。

    在本发明中,加热的第2导丝辊15的圆周速度VR优选为2000-4000m/分钟,更优选为2400-3300m/分钟。如果VR在上述范围内,则由于可使第1导丝辊的速度不低于1500m/分钟,因此细丝的晃动较小,纺丝、拉伸时纱线行走稳定,此外,在卷取时或卷取后卷成卷装的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的收缩较小,卷装的幅边高较小,因此即使从卷装高速进行解舒时,张力变动较小。

    导丝辊的数目可采用不少于2-3对。在退绕导丝辊之前也可设置1对预拉伸辊。制造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的优选设备为如图12所示,具有3对导丝辊的卷取机。

    第3导丝辊17可以为加热导丝辊,也可以为非加热导丝辊,但是为使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为0.02-0.24cN/dtex,并提高拉伸复合纤维的伸缩伸长率CE2,优选第3导丝辊为加热导丝辊。在将第3导丝辊作为加热导丝辊使用时,优选使导丝辊的温度为50-180℃,更优选为90-150℃。如果在该温度范围内,则不会发生纱线断裂现象,而且可稳定地进行卷取。

    在本发明中,优选通过使第2导丝辊15和第3导丝辊17之间的张力为0.05-0.5cN/dtex,实施拉紧热固定,可使伸缩伸长率CE2不低于5%。第2导丝辊15和第3导丝辊17之间的张力可通过二者的速度比进行设定。第2导丝辊和第3导丝辊之间的速度比优选为1.0-1.1。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卷取速度VW和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R的比VW/VR满足下述式(2)的条件下进行卷取。

    0.85≤VW/VR≤1  ……(2)

    为帮助理解式(2),在图13中示出了VR和VW/VR的关系的优选范围。在图13中,横轴表示第2导丝辊的速度VR,纵轴表示卷取速度VW与第2导丝辊的速度VR的比VW/VR。即,该速度比VW/VR表示从第2导丝辊到卷取期间的松弛比。

    在本发明中,该比VW/VR优选不低于0.85。当比值不足0.85时,第2导丝辊与卷取机之间的张力下降,难以稳定地卷取。VW/VR的优选范围是0.90-0.96。

    在本发明中,在满足式(2)的范围内,优选以这样的速度比进行卷取,即使得图11中第2导丝辊15与卷取机之间的张力、以及图12中第3导丝辊与卷取机之间的张力优选为0.02-0.12cN/dtex,更优选为0.04-0.07cN/dtex的速度比。如果卷取张力在以上范围内,则在拉伸复合纤维的卷装上不会产生幅边高和膨胀现象。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从卷装开始卷取到完成卷取期间,根据各个卷径,优选使卷取的斜纹角度在优选3度-10度,更优选4度-9度的范围内不同而进行卷取。如果斜纹角度在以上范围内,则由于不会发生卷崩塌现象,因此可正常地进行卷取,此外,在卷装上也不会产生幅边高。斜纹角度可通过调整卷取速度和导线的速度进行设定。

    在本发明中,优选中间层的斜纹角度比内层的斜纹角度大。此外,所述卷装的内层是指从卷筒到卷厚度为约10mm以内的层叠部。斜纹角度根据卷径而不同的最优选实施形式的实例是在开始卷取,即处于卷装内层时,使斜纹角度较小,随着卷径的增加,慢慢增大斜纹角度,在卷装的中层处于最高。此后,直到外层,再次使斜纹角度减小。由此,通过根据卷径改变斜纹角度,可使卷装的膨胀度和幅边高都足够小。

    此外,将如上所述、在卷取时使斜纹角度改变的卷取方法应用于上述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中时,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以下对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该方法是在对上述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进行假捻加工时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本发明中,在对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进行拉伸假捻加工,或对拉伸复合纤维卷装进行假捻加工时,在从卷取中直到保存和假捻的整个工序中,将卷装的温度保持在不超过30℃,优选保持在不超过25℃,由此进行拉伸假捻加工或假捻加工。如果保持温度在以上范围内,则在直至保存假捻期间,在卷装上不会产生幅边高,因此可获得具有良好品位的加工纱线。

    作为假捻加工法,可采用一般所用的针链型(ピンタイプ)、摩擦型、夹带型(ニツプベルトタイプ)、空气假捻型等的加工方法。假捻加热可为单加热器假捻、双加热器假捻中的任何一种,但是为获得较高的拉伸性,优选单加热器假捻。

    假捻加热器的温度优选这样设定,其加热温度使得刚离开第1加热器出口的纱线温度为130-200℃,优选为150-180℃,特别优选为160-180℃。

    假捻加热器可为接触式,也可以为非接触式。

    由单加热器假捻获得的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优选为50-250%,伸缩弹性率优选不低于80%。

    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第2加热器进行热固定,作为双加热器假捻加工纱线。第2加热器的温度优选为100-210℃,更优选相对于刚离开第1加热器的出口的纱线温度在-30℃到+50℃的范围内。

    第2加热器内的超喂率(第2超喂率)优选为+3%到+30%。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和假捻加工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无染斑,具有良好的品位,而且具有优良的拉伸性和拉伸回复性。

    例如,在沸水处理前明显存在的卷曲的伸缩伸长率为50-300%。如果假捻加工纱线在沸水处理前明显存在的卷曲较大时,即使采用如织物一样约束力大的布帛,通过沸水处理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卷曲,因此该条件对于获得具有优异伸长回复性、即优异的拉伸性和瞬间回复性的布帛是重要的。

    在使用本发明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作为织物的纬线时,沸水处理前的布帛,即坯布也具有拉伸性。该性质在公知的假捻加工纱线和采用潜在卷曲性复合纤维的织物中是完全不能出现的。

    此外,由本发明所得的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在例如2×10-3cN/dtex的负载下沸水处理后所测定的伸缩伸长率CE2为50-250%,显示出较高的卷曲显示性,此为其一大特征。

    现有的通过对单独的PTT纤维进行假捻加工所得的假捻加工纱线在同等条件下的伸缩伸长率为30%左右,与此对比可知本发明的假捻加工纱线显示出较高的卷曲性能。

    此外,聚酯类假捻加工纱线在沸水处理后的伸长回复速度为20-50m/秒,瞬间回复性优异也是其一大特征。伸长回复速度表示在无负载下对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进行沸水处理后,将卷曲伸长至一定应力,此后将纤维切断,纤维在瞬间回复时的速度。该伸长回复速度越大,在制成衣服时,可发挥出极快的拉伸回复性,即优异的运动追随性。

    如果伸长回复速度在针织物组织中为15m/秒以上,在织物组织中为20m/秒以上的话,可获得运动追随性优异的布帛。如果低于该值,则制成织物时运动追随性不足。优选的伸长回复速度如果为针织物组织的话为20m/秒以上,如果为织物组织的话为25m/秒以上。已知公知的斯潘德克斯(スパンデツクス)弹性纤维的伸长回复速度为约30-50m/秒,因此可以理解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具有与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相当的伸长回复性。此外,如果伸长回复速度大于50m/秒的话,现在的技术水准还难以进行制造。

    此外,公知的PET假捻加工纱线的伸长回复速度为约10m/秒,PTT单独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的伸长回复速度为约15m/秒。

    上述伸长回复速度的测定方法是由本发明者等开始设计出的方法,由此开始,才有可能定量测定出拉伸回缩性。

    使用不进行假捻加工的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所得的布帛仍然具有良好的品位,无周期性染斑,并具有柔软的手感。

    本发明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可以使用于整个布帛,或者通过与其它纤维混合,用于布帛的一部分。作为混合的其它纤维,可举出聚酯、纤维素、尼龙6、尼龙66、醋酸酯、丙烯酸类、聚氨酯弹性纤维、羊毛、丝等的长纤维和短纤维等,但是不受这些纤维的限制。

    为将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与其它纤维混合、混织或复合,以形成混织复合纱线,可通过例如与其它纤维一起交织混织的方法、在交织混织后进行拉伸假捻的方法、仅对其中一方实施假捻,此后进行交织混织的方法、分别对两方进行假捻后,进行交织混织的方法、对其中任何一方进行塔斯纶(タスラン)加工后,进行交织混织的方法、在交织混织后,进行塔斯纶加工的方法、塔斯纶混织方法等的各种混织方法进行制造。由这些方法所制得的混织复合纱线,优选使其具有至少10个/米的交织度。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为无幅边高卷装的一个实例的简图。

    图2为具有幅边高的卷装的一个实例的简图。

    在图1和图2中的符号含义如下。

    18:卷取时所用的纱线管、19:卷取的复合纤维、20:卷取纱线的幅边高部、K:卷径、H:卷宽度、A:卷装内层的卷宽度、B:具有预定卷厚时的卷宽度、T:卷厚度、α:幅边部的直径、β:中央部的直径、Φ:斜纹角度

    图3是表示细度变动值U%测定曲线图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4是表示细度变动值U%测定曲线图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5是表示细度变动周期分析曲线图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6是表示细度变动周期分析曲线图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7是表示解舒张力变动分析曲线图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8是表示解舒张力变动分析曲线图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解舒速度和解舒张力差的优选范围的图。

    图10为本发明所用纺丝头的一个实例的简图。

    图10中的符号含义如下。

    a:分配盘、b:纺口、D:孔径、L:孔长、θ:倾斜角、P:聚合物供给口、Q:聚合物供给口。

    图11为制造复合纤维卷装过程的一个实例的简图。

    图12为制造复合纤维卷装过程的另一实例的简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卷取条件优选范围的图。

    图11、图12中的符号含义如下。

    1;干燥机、2:挤出机、3:干燥机、4:挤出机、5:弯管、6:弯管、7:旋转头、8:旋转组件、9:纺丝喷出口、10:细丝、11:非送风区域、12:冷却风、13:修整剂施加装置、14:第1导丝辊、15:第2导丝辊、16:复合纤维卷装、17:第3导丝辊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以下通过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其中测定方法、评价方法如下所示。

    (1)固有粘度

    固有粘度[η]是基于以下公式的定义求出的值。

    [η]=lim(ηr-1)/C

    C→0

    式中,ηr是用相对粘度进行定义的,是将35℃下所测定的溶解在纯度为98%以上的邻氯代苯酚中的聚合物稀释溶液的粘度,除以在同一温度下测定的上述溶剂的粘度所得的值。C表示以g/100ml表示的聚合物浓度。

    (2)卷装的卷径差

    对图2所示的幅边部卷径α和中央部卷径β进行测定,根据以下公式求出。

    卷径差(mm)=α-β

    (3)膨胀率

    测定图2所示卷装内层的卷宽度A,和卷厚度T时在T/2部分处的卷宽度B,由以下式子求出。

    膨胀率(%)=[(B-A)/A]×100

    (4)卷硬度

    采用テクロツク社(株)制造的硬度计(GC型-A),对复合纤维卷装的二个幅边部在圆周方向上每隔90度处分别进行4等分,测定其硬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卷硬度。幅边部的硬度是对距离端面2mm的部分进行测定。

    (5)解舒张力差

    从复合纤维卷装以1000m/分钟的速度将复合纤维解舒的同时,在记录纸上记录解舒张力。张力测定是使用エイコ一测器(株)制造的张力计(Model-1500)进行的。

    在每次测定时,测定60秒后,将张力变动记录在记录纸上,从该测定值读取解舒张力的变动宽度(g),将其除以复合纤维的细度(dtex),求出解舒张力差(cN/dtex)。

    (6)断裂伸长度

    基于JIS-L-1013进行测定。

    (7)10%的伸长应力值

    基于JIS-L-1013进行测定。

    在丝长方向上测定100次复合纤维的伸长-应力,测定10%的伸长应力值(cN)。读出测定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二者的差除以细度(dtex)作为10%的伸长应力值差(cN/dtex)

    (8)热伸缩应力

    采用热应力装置(例如カネボウエンジニアリング社制造的KE-2)进行测定。

    将复合纤维切断成20cm的长度,将其两端连接制作成环状,并填充至测定器中,在最初荷重为0.044cN/dtex、升温速度为100℃/分钟的条件下测定热收缩应力,画出热收缩应力的温度变化图。

    在测定出的图中,将开始表现热收缩应力的温度,即从基线开始有应力的温度作为热收缩应力的表现开始温度。热收缩应力在高温区域描绘成山形曲线,读出该峰值,将所读出的峰值应力(cN)的1/2除以细度(dtex),将所得的值减去最初荷重,作为热收缩应力值。

    热收缩应力值(cN/dtex)={峰值应力值(cN)/2}/{细度(dtex)}-最初荷重(cN/dtex)

    (9)细度变动

    通过以下方法,在得到细度变动值图(Diagram Mass)的同时,测定U%。

    测定器:イブネステスタ一(ツエルベガ一ウ一スタ一社制作:ウ一スタ一テスタ一UT-3)

    测定条件:

    纱线速度:100m/分钟

    圆盘拉力强度(Tension force):12.5%

    拉力设定(Tension):1.0

    输入压力(Entry Pressure):2.5hp

    捻(twist):Z捻、1.5T/m

    测定丝长:250m/分钟

    级别:根据纱线的细度变动进行设定

    细度变动值U%:直接读出变动图和所表示的变动值。

    细度变动系数:利用测定器附带的细度变动周期分析软件得到周期分析图,即Spectrogram Mass(细度变动分散CV的周期性图),测定山状突起信号的高度,即变动系数。

    (10)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

    在圆筒周围以15度的斜纹角度并施加约15g的张力卷取690m的纤维,在该已卷取过的圆筒上,将长度为30.5cm的与上所述一样的纤维以与圆筒轴垂直的方向上安置在其上,然后,在该安置在圆筒上的纤维的一端系上具有与该安置在圆筒上的纤维总细度0.04倍相当的荷重(g)的重物,另一端连接应变计。此后,以18m/分钟的圆周速度使该圆筒旋转,采用应变计测定张力。根据下式,从由此测定所得的张力求出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f。

    f=(1/π)×ln(T2/T1)

    其中,T1为安置在纤维上的重物的重量(g)、T2为至少测定25次时的平均张力(g)、ln为自然对数、π表示圆周率。此外,测定是在25℃进行的。

    在丝长方向上纤维-纤维间动摩擦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是对每约100g纤维进行测定,求出10次测定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11)沸水处理前的伸缩伸长率(Vc)

    采用周长为1.125m的检尺机取纱线10次,立刻挂上2×10-3cN/dtex的荷重后,经过30秒时间测定绞丝的长度(L1)。

    然后,取下2×10-3cN/dtex的荷重,在绞丝上挂上0.18cN/dtex的荷重后,经过30秒后,测定绞丝的长度(L2)。

    伸缩伸长率(Vc)由以下公式求出。其中测定10次,取其平均值。

    伸缩伸长率(Vc)=[(L2-L1)/L1]×100

    其中,L1=附加2×10-3cN/dtex的荷重时的绞丝长度、L2=附加0.18cN/dtex的荷重时的绞丝长度。

    (12)伸缩伸长率(CE2)

    用周长为1.125m的检尺机取纱线10次,在挂上2×10-3cN/dtex荷重的状态下,在沸水中热处理30分钟。然后,在挂有相同荷重的情况下,直接在180℃的干热条件下干热处理15分钟的时间。处理后,在无负荷的状态下在JIS-L-1013规定的恒温恒湿室中静置1昼夜。此后,在绞丝上挂上0.18cN/dtex的荷重后,测定绞丝长度(L4)。此后,取下0.18cN/dtex的荷重,在绞丝上挂上1×10-3cN/dtex的荷重,经过5分钟后,测定绞丝的长度(L3)。

    伸缩伸长率由以下公式求出。其中测定10次,取其平均值。

    伸缩伸长率(CE2)=[(L4-L3)/L3]×100

    其中,L3=附加1×10-3cN/dtex的荷重时的绞丝长度、L4=附加0.18cN/dtex的荷重时的绞丝长度。

    (13)结晶发热量

    采用岛津制作所(株)制作的岛津热流束示差扫描量热计(DSC-50)进行测定。

    精确称量待测定的预取向复合纤维5mg,以5℃/分钟的升温速度,在25℃到100℃的范围中实施示差扫描热量测定(DSC)。结晶发热量是由示差扫描热量测定器附属的程序算出的示差扫描热量测定(DSC)图中40-80℃范围内显示出的发热峰面积。

    (14)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弹性率

    基于JIS-L-1090伸缩性实验方法(A)方法进行测定。

    (15)伸长回复速度

    用周长为1.125m的检尺机取纱线10次,在无荷重的状态下在沸水中热处理30分钟,基于JIS-L-1013对沸水处理后的假捻加工纱线进行以下测定。

    沸水处理后的假捻加工纱线在无荷重的状态下静置1昼夜。

    采用拉伸实验机,将假捻加工纱线伸长至应力为0.15cN/dtex,在该状态下停止拉伸,保持3分钟后,在下部把持点的正上方用剪刀将纱线切断。

    由剪刀切断的假捻加工纱线的收缩速度采用高速摄像机(分辨能力:1/1000秒)用摄影的方法求出。将毫米单位的规尺与假捻加工纱线以10mm的间隔并列固定放置,将切断的假捻加工纱线的切片前端作为焦点,对该切片前端的回复情况进行摄影。回放高速摄像机,读出假捻加工纱线切片前端每单位时间的变位(mm/毫秒),求出回复速度(m/秒)。

    (16)卷装温度

    采用日本电子(JEOL)(株)制作的非接触式温度计(THERMOVIEWER:JTG-6200型),测定卷取时的卷装温度。

    (17)纺丝张力

    采用ROTHSHILD Min Tens R-046作为张力计,在位于修整剂施加喷嘴下方10cm(图11、图12中修整剂施加喷嘴13)的位置处,测定施加于行走纤维上的张力T1(cN),将其除以纤维的细度D(dtex),求出纺丝张力。

    纺丝张力(cN/dtex)=T1/D

    (18)热处理张力

    采用ROTHSHILD Min Tens R-046作为张力计,在热处理时离开加热导丝辊的位置处(图11中第1导丝辊14和第2导丝辊15之间的位置),测定施加于行走纤维上的张力T2(cN),将其除以拉伸后纱线的细度D(dtex),求出热处理张力。

    热处理张力(cN/dtex)=T2/D

    (19)拉伸张力

    采用ROTHSHILD Min Tens R-046作为张力计,在拉伸时,在提供辊与热处理装置之间的位置处(图12中第1导丝辊14和第2导丝辊15之间的位置),测定施加于行走纤维上的张力T3(cN),将其除以拉伸后纱线的细度D(dtex),求出热处理张力。

    拉伸张力(cN/dtex)=T3/D

    (20)解舒张力差

    从复合纤维卷装以1000m/分钟的速度解舒复合纤维,同时将解舒张力记录在记录纸上。

    张力的测定是使用エイコ一测器(株)制造的张力计(Model-1500)进行的。

    在分别进行测定时,通过60秒的测定,将张力变动记录在记录纸上,从该测定值读取解舒张力的变动宽度(g),将其除以复合纤维的细度(dtex),求出解舒张力差(cN/dtex)。

    (21)解舒性、假捻加工性

    在以下条件下实施假捻加工,在96锤/台的条件下连续实施假捻加工时,算出每天的纱线断裂次数,对解舒性、假捻加工性进行评价。

    假捻加工机:村田机械制作所(株)制作的33H假捻机(带型)

    假捻条件:纱线速度:500m/分钟

            :假捻数:3230T/m

            :第一供给率:-1%

            :第一加热器温度:170℃

    1)解舒性

    测定从拉伸盘到喂料辊入口之间的纱线断裂次数,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断。

    ◎:解舒断裂次数不足10次/天·台,为非常良好

    ○:解舒断裂次数为10-30次/天·台,为良好

    ×:解舒断裂次数超过30次/天·台,难以进行工业生产

    2)假捻加工性

    在喂料辊以后,对加热器中纱线断裂次数进行测定,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断。

    ◎:解舒断裂次数不足10次/天·台,为非常良好

    ○:解舒断裂次数为10-30次/天·台,为良好

    ×:解舒断裂次数超过30次/天·台,难以进行工业生产

    (22)染色品位

    经线:PTT拉伸纱线(旭化成株式会社制作的“ソロ”):56dtex/24f、经线密度:72羽/2,  纬线:聚酯类复合纤维、纬线密度:80根/2,制作54cm的平织物,采用通常的方法进行精炼、染色加工。织物的染色品位可由熟练工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无周期性的染斑,为非常良好

    ○:无周期性的染斑,为良好

    ×:存在周期性染斑或染条纹,为不佳

    (23)纺丝稳定性

    采用每锤安装有4个末端纺丝口的熔融纺丝机,对每个实施例进行2天的熔融纺丝和拉伸。

    由该期间所发生的纱线断裂次数,和在所得拉伸纱线卷装上存在的毛刺发生频率(产生毛刺的卷装数比例),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纱线断裂0次,产生毛刺的卷装比例为5%以下

    ○:纱线断裂2次以下,产生毛刺的卷装比例不足10%

    ×:纱线断裂3次以下,产生毛刺的卷装比例为10%以上

    (24)综合评价

    按照以下基准,对解舒性、加工性和染色品位总体进行判定。

      :解舒性、加工性和染色品位全部都非常良好

    ○:解舒性、加工性和染色品位全部都良好,或者任何一个非常良好

    ×:解舒性、加工性和染色品位任何一个不佳

    [实施例1-5]

    在本实施例中,对获得聚酯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进的实例进行说明。即,对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热处理条件、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物性和卷装形状以及所达到的效果进行说明。

    采用含0.4重量%氧化钛、固有粘度为1.2dl/g的PTT小球作为其中一种成分,将含0.4重量%氧化钛、固有粘度为0.92dl/g的PTT小球作为另外一种成分。采用图11所示的纺丝机和卷取机,制作70dtex/24细丝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

    在本实施例中,纺丝条件如下。

    (纺丝条件)

    小球干燥温度和所达到的含水量:110℃、15ppm

    挤出机温度:A轴为255℃、B轴为250℃

    旋转头温度:265℃

    纺丝头孔径:0.35mmф

    孔长:1.05mm(L/D=3)

    吐出孔的倾斜角度θ:35度

    冷却风:温度22℃、相对湿度90%、速度:0.5m/秒

    修整剂:以聚醚酯为主成分的水性乳剂(浓度为10重量%)

    从纺丝喷出口到修整剂施加喷嘴的距离:75cm

    纺丝张力:0.13cN/dtex

    (卷取条件)

    第1导丝辊:速度为2300m/分钟,温度记载在表1中

    第2导丝辊:速度为2420m/分钟,非加热

    卷取机:帝人制机(株)的AW-909(筒管轴与接触辊的两个轴自身驱动)

    卷取速度:2420m/分钟

    卷取时的卷装温度:25℃

    在卷取时,通过如表1所示改变第1导丝辊的温度进行卷取。所得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形状和纤维物性如下。

    (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

    含水量:0.6重量%

    卷径:310mm

    卷宽度:100mm

    从幅边部到反幅边部之间的丝长度:90cm

    卷量:5.2kg/l筒管

    (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物性)

    纱线的评价固有粘度[η]:1.02

    细度:69.4dtex

    强度:1.7cN/dtex

    伸长度:如表1所记载

    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0.28

    动摩擦系数在丝长方向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0.03

    10%伸长应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0.11cN/dtex

    交织度:4个/米

    (假捻加工纱线的物性)

    细度:56.0dtex

    强度:如表1所记载

    伸长度:36%

    伸缩伸长率:300%

    2mg负荷时的伸缩伸长率CE2:如表1所记载

    伸长回复速度:29m/秒

    表1中解舒张力差的测定为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时的测定值。

    使用各实施例所得的复合纤维卷装,对其进行假捻加工,将所得的假捻加工纱线作为织物的纬线,由此所得的织物的染色品位示于表1。从表1可知,所得的织物不存在由卷装幅边部造成的周期性缺陷,具有良好的染色品位,而且具有较高的伸缩伸长率和拉伸回复性。

    [实施例6-10、比较例1和2]

    在本实施例中,对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制造方法中在卷取条件下卷取速度的效果进行说明。

    除了表2所示的条件以外,采用和实施例1一样的方式实施。在热处理时,使第1导丝辊的温度为80℃,第2导丝辊的温度为非加热的温度,热处理时的张力(在本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为第1导丝辊和第2导丝辊之间的张力)为0.04cN/dtex。通过表2所示的卷取速度,得到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卷装尺寸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在本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卷取时卷装的温度为25℃。

    将所得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在25℃下保持30天的时间后,实施拉伸假捻加工。

    表2中示出了加工丝的染色品位。表2中解舒张力差的测定是在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时的测定值。

    如表2所示,采用由本发明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所得的假捻加工纱线的织物无周期性染斑,具有良好的品位、较高的伸缩伸长率和拉伸回复性。

    [实施例11-13、比较例3]

    在本实施例中,对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中卷取时卷装的温度效果进行说明。

    纺丝条件在与实施例2一样的条件下实施,卷取时,在如表3所示不同的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冷却条件下对卷装进行卷取。

    所得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卷形状和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物性示于表3。表3中解舒张力差的测定是在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下的测定值。

    从表3可知,在本发明的温度范围下进行卷取的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具有良好的卷形状和织物品位。

    [实施例14-16、比较例4]

    在本实施例中,对PTT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中纺丝张力的效果进行说明。

    通过使纺丝时的修整剂施加喷嘴与纺丝头的距离如表4所示不同,得到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除此以外的条件采用与实施例2一样的条件。

    纺丝性示于表4。表4中解舒张力差的测定是在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条件下的测定值。

    从表4可知,如果纺丝张力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则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纺丝性、良好品位的假捻加工丝。

    [实施例17-21、比较例5和6]

    在本实施例中,对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中,在卷取时不进行热处理的条件下进行卷取时,卷取速度对假捻加工性和加工纱线品位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此外,还对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保存条件的效果进行说明。

    采用含0.4重量%氧化钛、固有粘度为1.25dl/g的PTT小球作为其中一种成分,将含0.4重量%氧化钛、固有粘度为0.92dl/g的PTT小球作为另外一种成分。采用图11所示的纺丝机和卷取机,卷取速度如表5所示进行改变,制作71dtex/24细丝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

    在本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纺丝条件如下。

    (纺丝条件)

    小球干燥温度和所达到的含水量:110℃、15ppm

    挤出机温度:A轴为255℃、B轴为250℃

    旋转头温度:265℃

    纺丝头孔径:0.50mmф、孔长:1.25mm

    吐出孔的倾斜角度θ:35度

    冷却风:温度22℃、相对湿度90%、速度:0.5m/秒

    修整剂:以聚醚酯为主成分的水性乳剂(浓度为10重量%)

    从纺丝喷出口到修整剂施加喷嘴的距离:75cm

    (卷取条件)

    卷取机:帝人制机(株)的AW-909(筒管轴与接触辊的两个轴自身驱动)

    卷取时的卷装温度:20℃(由非接触式温度计进行测定)

    (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

    含水量:0.6重量%

    卷径:31cm

    卷宽度:19.3cm

    从幅边部到反幅边部之间的丝长度:90cm

    卷量:5.2kg/l筒管

    (预取向复合纤维的物性)

    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0.26

    动摩擦系数在丝长方向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0.04

    10%伸长应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0.09cN/dtex

    交织度:9个/米

    卷取了的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直到在施加拉伸假捻期间一直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90%RH的环境下保持5天,此后实施假捻加工。

    在假捻加工时,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形状和从卷装解舒时测定的细度变动值、假捻加工性和加工纱线的染色品位示于表5。表5中解舒张力差的测定是在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时的测定值。

    从表5可知,由本发明实施例17-21所得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具有良好的拉伸假捻加工性和加工纱线染色品位。

    此外,采用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实施拉伸假捻加工后,所得假捻加工纱线的物性如下所示。

    (假捻加工纱线的物性)

    细度:56.0dtex

    断裂强度:如表5所记载

    断裂伸长度:38%

    伸缩伸长率:243%

    2mg负荷时的伸缩伸长率CE2:如表5所记载

    假捻加工纱线具有较高的伸缩伸长率,实施例17-21的假捻加工丝的瞬间回复速度均在20m/秒以上,织物具有良好的染色品位和优异的拉伸回复性。

    [实施例22-30、比较例7-9]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在卷取时不实施热处理的条件下卷取得到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对其直到假捻加工时的维持温度与维持期间的效果进行说明。

    纺丝和卷取条件与实施例19(卷取速度为2400m/分钟)一样,得到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

    在表6所示的维持条件下对卷取所得的PTT类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进行维持,并实施假捻加工。

    在假捻加工时,预取向复合纤维卷装的形状和从卷装解舒并测定的细度变动值、假捻加工性和加工纱线的染色品位示于表6。

    从表6可知,在本发明的温度范围下维持后,在实施拉伸假捻加工的情况下,其具有良好的假捻加工性和加工纱线染色品位。

    [实施例31-35、比较例10和11]

    在本实施例中,对聚酯类拉伸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中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R和卷取速度VW与二者的比VW/VR的效果进行说明。

    采用含0.4重量%氧化钛、固有粘度为1.26dl/g的PTT小球作为其中一种成分,将含0.4重量%氧化钛、固有粘度为0.92dl/g的PTT小球作为另外一种成分。采用图12所示的纺丝机和具有3对导丝辊的卷取机,制作84dtex/24细丝的PTT类拉伸复合纤维卷装。

    在本实施例中,纺丝条件如下。

    (纺丝条件)

    小球干燥温度和所达到的含水量:110℃、15ppm

    挤出机温度:A轴为255℃、B轴为250℃

    旋转头温度:265℃

    纺丝头孔径:0.50mmф、孔长:1.25mm

    吐出孔的倾斜角度θ:35度

    冷却风:温度22℃、相对湿度90%、速度:0.5m/秒

    修整剂:由60重量%脂肪酸酯、5重量%聚醚、30重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重量%抗静电剂形成的修整剂的水性乳剂(浓度为10重量%)

    从纺丝喷出口到修整剂施加喷嘴的距离:90cm

    纺丝张力:0.08cN/dtex

    (卷取条件)

    第1导丝辊:速度为1500m/分钟、温度55℃

    第2导丝辊:温度120℃

    第3导丝辊:非加热型

    卷取机:帝人制机(株)的AW-909(筒管轴与接触辊的两个轴自身驱动)

    卷取的斜纹角度:卷厚度为0mm-5mm;3.5度

    卷厚度为5mm-70mm;6.5度

    卷厚度为70mm-110mm;4.0度

    卷取张力:0.05cN/dtex

    卷取时的卷装温度:25℃

    在卷取时,使第2导丝辊的速度VR如表7所示进行改变,使拉伸张力发生改变,由此进行卷取。

    所得PTT拉伸复合纤维卷装的形状和纤维物性如下。

    (复合纤维卷装)

    含水量:0.6重量%

    卷径:330mm

    纸管外径:110mm

    卷宽度:90mm

    卷量:5.2kg/l筒管

    (纤维物性)

    细度:83.4dtex

    纱线的评价固有粘度[η]:0.86dl/g

    交织度:7个/米

    纤维-纤维之间的动摩擦系数:0.27

    动摩擦系数在丝长方向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0.03

    10%伸长应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0.14cN/dtex

    卷取了的拉伸复合纤维卷装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90%RH的环境下保持30天。

    所得拉伸复合纤维卷装的解舒性和拉伸复合纤维的物性示于表7。表7中解舒张力差的测定是在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时的测定值。此外,实施例32的拉伸复合纤维卷装在以1000m/分钟的解舒速度下进行解舒时,解舒张力的变动图示于表7。

    从表7可知,当拉伸复合纤维的干热收缩应力值的差,以及解舒张力值差在本发明范围内时,具有良好的解舒性,而且所得织物的染色品位也良好。

    由于比较例10的拉伸张力较低,因此纺丝性不佳,布帛的染色品位也差。

    比较例11的拉伸张力较高,但产生较多的毛刺。此外,所得的拉伸复合纤维卷装还形成幅边高,高速解舒性不佳。织物的染色品位也差。

    采用村田机械制造的33H型假捻加工机对实施例33的拉伸复合纤维实施假捻加工。

    (假捻加工条件)

    H1加热器温度:170℃

    加捻器角度:110度

    拉伸比:1.16

    加工速度:300m/分钟

    (假捻加工纱线的物性)

    细度:71.0dtex

    强度:2.1cN/dtex

    伸长度:36%

    伸缩伸长率:290%

    2mg负荷时的伸缩伸长率:170%

    伸长回复速度:25m/秒

    采用本发明PTT拉伸复合纤维卷装所得的假捻加工纱线具有良好的染色品位,而且即使在有负荷时,也具有较高的伸缩伸长率和拉伸回复性。

    [实施例36-41、比较例12]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在PTT类拉伸复合纤维卷装的制造方法中,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R和卷取速度VW与二者的比VW/VR的效果,以及加热第2导丝辊与加热第3导丝辊之间的拉紧热处理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除了表8所示的条件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1一样的条件进行直接纺丝拉伸而得到拉伸复合纤维卷装时,使卷取速度VW如表8所示改变以实施卷取。

    其中,卷取条件如下所示。

    (卷取条件)

    第1导丝辊:速度2000m/分钟、温度55℃

    第2导丝辊:速度3045m/分钟

    拉伸倍率:1.52

    拉伸张力:0.25cN/dtex

    第2导丝辊:温度120℃

    第2导丝辊和第3导丝辊之间的速度比:如表8所示

    第3导丝辊的温度:如表8所示

    表8中所示的解舒张力差的测定是当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时的测定值。

    从表8可知,如果加热第2导丝辊的速度VR和卷取速度VW的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则可获得良好的拉伸复合纤维卷装,以及具有优异品位的布帛。此外,通过对第3导丝辊进行加热,对拉伸复合纤维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发现拉伸复合纤维的伸缩伸长率CE2为20%以上,具有良好的卷曲性。

    比较例12是在速度比(第3导丝辊/第2导丝辊)为0.98(松弛)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的,加热时产生纱线断裂现象,而且还稍微不稳定。

    [实施例42-44、比较例13和14]

    在本实施例中,对复合纤维卷装的卷宽度的效果进行说明。

    采用与实施例33一样的条件实施熔融纺丝-连续拉伸,在卷取时对卷取机的回程距离(トラバ一ス幅)进行各种改变,得到表9所示的复合纤维卷装。

    所得复合纤维卷装的卷量、形状和所得布帛的品位示于表9。表9中解舒张力差的测定是在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时的测定值。此外,在对比较例14的复合纤维卷装以1000m/分钟的解舒速度进行解舒时,解舒张力的变动图示于图8。

    从图8可知,当卷装的卷宽度在本发明范围以外时,高速解舒时解舒张力变动较大,解舒性不佳。

    从表9可知,如果复合纤维卷装的卷宽度和卷径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则可获得具有良好解舒性和良好品位的布帛。

    此外,为显示复合纤维卷装的卷宽度对解舒性的效果,在表10中示出了实施例32和比较例14的复合纤维卷装在解舒速度不同的情况下的解舒张力差。从表10可判定,本发明的复合纤维卷装具有优良的解舒性。

    [实施例45]

    在本实施例中,对根据卷径改变斜纹角度的效果进行说明。

    采用与实施例33一样的条件,实施熔融纺丝-拉伸,在卷取时,如下所示根据卷径改变斜纹角度。

    斜纹角度:卷厚度为0mm-10mm;4度

              卷厚度为10mm-70mm;7度

              卷厚度为70mm-110mm;4度

    所得复合纤维卷装的直径差为3mm,解舒张力差也减小,为0.002cN/dtex,具有良好的解舒性和染色品位。

    [实施例46和47、比较例15]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PTT作为其中一种成分,对作为另一种成分的聚酯种类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作为另一种成分的聚酯种类如表11所示进行改变,得到复合纤维。

    所得复合纤维卷装的物性示于表11。表11中解舒张力的测定是解舒速度为1000m/分钟时的测定值。

    从表11可知,在另一种成分为PET和PBT的情况下,均具有良好解舒性和染色品位。

    在比较例15中,二者成分均使用PET,拉伸复合纤维的伸缩伸长率CE2、以及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均较低,卷曲性差。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第1导丝辊温度(℃)    80    90    100    110    120热处理张力(cN/dtex)    0.07    0.06    0.05    0.04    0.03纺丝稳定性    ◎    ◎    ◎    ◎    ○卷径差(mm)    7    5    4    4    4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04    0.004    0.003    0.002    0.002细度变动值U%(%)    1.1    1.0    1.0    1.1    0.9细度变动系数    0.4    0.2    0.2    0.2    0.3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2    0.002    0.003    0.002    0.003膨胀率(%)    8    8    7    7    6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0    0    1    1    1幅边部硬度    76    75    76    76    76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4    5    4    4    2卷密度(cm3/g)    0.87    0.88    0.87    0.87    0.86伸缩伸长率Vc(%)    2    2    1    1    0断裂伸长度(%)    78    77    76    76    75干热收缩应力值(cN/dtex)    0.05    0.04    0.04    0.03    0.03结晶发热量(J/g)    5    3    0    0    0假捻加工纱线的断裂强度(cN/dtex)    2.3    2.2    2.2    2.2    2.2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    150    155    155    150    150解舒性    ◎    ◎    ◎    ◎    ◎假捻加工性    ◎    ◎    ◎    ◎    ◎染色品位    ◎    ◎    ◎    ◎    ○综合评价    ◎    ◎    ◎    ◎    ○

    表2    比较例    1    实施例    6    实施例    7    实施例    8    实施例    9    实施例    10    比较例    2卷取速度(m/分钟)    1300    1700    2000    2500    2800    3400    4200纺丝张力(cN/dtex)    0.08    0.11    0.13    0.16    0.19    0.25    0.33纺丝稳定性    ○    ◎    ◎    ◎    ◎    ○    ×卷径差(mm)    12    7    4    3    5    8    12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14    0.009    0.004    0.004    0.005    0.008    0.021细度变动值U%(%)    1.7    1.2    1.0    1.1    1.1    1.3    1.9细度变动系数    0.9    0.4    0.2    0.2    0.2    0.4    0.9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2    0.002    0.002    0.002    0.003    0.005    0.011膨胀率(%)    4    4    5    6    7    9    13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0    0    0    1    1    3    5幅边部硬度    70    71    73    76    80    88    92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2    2    4    6    6    9    13卷密度(cm3/g)    0.82    0.83    0.84    0.86    0.86    0.90    0.93伸缩伸长率Vc(%)    0    0    1    1    1    2    2断裂伸长度(%)    140    110    97    81    72    62    49干热收缩应力值(cN/dtex)    0.02    0.03    0.03    0.05    0.06    0.08    0.18结晶发热量(J/g)    13    10    8    4    0    0    0假捻加工纱线的断裂强度(cN/dtex)    2.5    2.4    2.4    2.4    2.3    2.3    2.2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    155    153    155    150    155    154    153解舒性    ◎    ◎    ◎    ◎    ◎    ◎    ×假捻加工性    ×    ○    ◎    ◎    ◎    ◎    ○染色品位    ×    ○    ◎    ◎    ◎    ○    ×综合评价    ×    ○    ◎    ◎    ◎    ○    ×

    表3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比较例3卷装温度(℃)    20    26    30    43纺丝稳定性    ◎    ◎    ◎    ×卷径差(mm)    3    4    6    14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01    0.002    0.007    0.013细度变动值U%(%)    0.9    1.0    1.3    1.4细度变动系数    0.2    0.2    0.4    1.0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2    0.004    0.006    0.010膨胀率(%)    6    8    9    16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0    0    1    3幅边部硬度    75    78    84    92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2    4    7    11卷密度(cm3/g)    0.84    0.88    0.90    0.94假捻加工纱线的断裂强度(cN/dtex)    2.4    2.4    2.4    2.4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    152    155    155    150解舒性    ◎    ◎    ○    ×假捻加工性    ◎    ◎    ○    ○染色品位    ◎    ◎    ○    ×综合评价    ◎    ◎    ○    ×

    表4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实施例16  比较例4修整剂施加喷嘴的位置(cm)    60    90    120    150纺丝张力(cN/dtex)    0.11    0.16    0.22    0.35纺丝稳定性    ◎    ◎    ○    ×卷径差(mm)    4    5    8    15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04    0.005    0.008    0.015细度变动值U%(%)    0.9    1.0    1.1    1.6细度变动系数    0.2    0.2    0.2    0.6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2    0.002    0.003    0.004膨胀率(%)    7    7    8    14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0    0    1    3幅边部硬度    70    78    85    92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2    3    5    11卷密度(cm3/g)    0.86    0.88    0.90    0.93伸缩伸长率Vc(%)    0    0    1    2干热收缩应力值(cN/dtex)    0.04    0.05    0.07    0.08假捻加工纱线的断裂强度(cN/dtex)    2.4    2.5    2.5    2.6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    160    160    165    160解舒性    ◎    ◎    ○    ×假捻加工性    ◎    ◎    ◎    ○染色品位    ◎    ◎    ○    ×综合评价    ◎    ◎    ○    ×

    表5    比较例    5    实施例    17    实施例    18    实施例    19    实施例    20    实施例    21    比较例    6卷取速度(m/分钟)    1400    1800    2200    2400    2900    3300    4300纺丝张力(cN/dtex)    0.09    0.12    0.14    0.15    0.20    0.23    0.34纺丝稳定性    ◎    ◎    ◎    ◎    ◎    ○    ×卷径差(mm)    11    6    3    2    5    7    13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12    0.008    0.004    0.005    0.005    0.008    0.022细度变动值U%(%)    1.6    1.1    0.9    0.9    1.0    1.3    1.7细度变动系数    0.6    0.3    0.2    0.2    0.2    0.3    0.9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1    0.002    0.003    0.003    0.004    0.006    0.011膨胀率(%)    6    7    8    8    9    9    14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0    0    0    1    3    14    23幅边部硬度    68    72    74    78    83    88    93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1    2    4    4    5    8    12卷密度(cm3/g)    0.83    0.84    0.84    0.86    0.87    0.90    0.93伸缩伸长率Vc(%)    0    0    0    1    1    2    3断裂伸长度(%)    130    105    90    84    70    64    46干热收缩应力值(cN/dtex)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9结晶发热量(J/g)    17    15    14    13    12    12    11假捻加工纱线的断裂强度(cN/dtex)    2.5    2.5    2.4    2.5    2.5    2.4    2.4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    162    158    156    156    154    154    144解舒性    ◎    ◎    ◎    ◎    ◎    ○    ×假捻加工性    ◎    ◎    ◎    ◎    ◎    ◎    ○染色品位    ×    ○    ◎    ◎    ◎    ○    ×综合评价    ×    ○    ◎    ◎    ◎    ○    ×

    表6 卷装维持 温度(℃)直至假捻的 维持时间   (周)  卷装的  卷径差   (mm)  干热收缩  应力值差  (cN/dtex) 细度变动   值U%    (%)  细度变  动系数假捻加工性 加工纱线  的染色   品位  综合  评价实施例22    10    1    2    0.003    0.9   0.2    ◎    ◎   ◎实施例23    10    2    2    0.003    0.9   0.2    ◎    ◎   ◎实施例24    10    4    2    0.003    0.9   0.2    ◎    ◎   ◎实施例25    20    1    3    0.004    0.9   0.2    ◎    ◎   ◎实施例26    20    2    4    0.005    1.0   0.3    ◎    ◎   ◎实施例27    20    4    5    0.005    1.0   0.3    ◎    ◎   ◎实施例28    25    1    4    0.005    0.9   0.3    ◎    ◎   ◎实施例29    25    2    5    0.005    1.1   0.3    ◎    ◎   ◎实施例30    25    4    7    0.007    1.3   0.4    ○    ○   ○比较例7    35    1    -13    0.017    3.2   1.0以上    ×    ×   ×比较例8    35    2    -21    0.019    4.1   1.0以上    不可假捻    -   ×比较例9    35    4    -23    0.023    4.3   1.0以上    不可假捻    -   ×

    表7    比较例    10    实施例    31    实施例    32    实施例    33    实施例    34    实施例    35    比较例    11加热导丝辊的速度(m/分钟)    1950    2100    2400    2700    3000    3300    3600拉伸倍率    1.3    1.4    1.6    1.8    2.0    2.2    2.4拉伸张力(cN/dtex)    0.02    0.05    0.10    0.18    0.28    0.39    0.48卷取速度(m/分钟)    1794    1932    2208    2484    2760    3036    3312VW/VR    0.92    0.92    0.92    0.92    0.92    0.92    0.92纺丝稳定性    ×    ◎    ◎    ◎    ◎    ○    ×卷径差(mm)    3    3    3    4    5    9    15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2    0.01    0.01    0.01    0.01    0.02    0.08细度变动值U%(%)    1.8    1.4    1.1    0.9    1.0    1.4    1.6细度变动系数    0.6    0.4    0.2    0.2    0.2    0.4    0.6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8    0.011膨胀率(%)    7    7    8    8    9    10    14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0    0    0    1    2    3    6幅边部硬度    72    74    78    78    84    88    93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1    2    4    4    5    8    11伸缩伸长率CE2(%)    2    9    12    13    14    19    18断裂伸长度(%)    85    68    58    47    37    30    24干热收缩应力值(cN/dtex)    0.01    0.03    0.04    0.05    0.10    0.14    0.22解舒性    ◎    ◎    ◎    ◎    ◎    ○    ×假捻加工性    ○    ◎    ◎    ◎    ◎    ○    ○染色品位    ×    ○    ◎    ◎    ◎    ◎    ×综合评价    ×    ○    ◎    ◎    ◎    ○    ×

    表8  实施例  36  实施例  37  实施例  38  实施例  39  实施例  40  实施例  41  比较例  12第3GD/第2GD的速度比  1.00  1.00  1.00  1.00  1.05  1.10  0.98第3GD的温度(℃)  非加热  90  120  150  110  110  非加热VW/VR  0.96  0.96  0.93  0.92  0.92  0.86  0.83卷取速度Vw(m/分钟)  2920  2910  2850  2820  2820  2537  2530纺丝稳定性  ◎  ◎  ◎  ◎  ◎  ○  ○~×卷径差(mm)  7  5  4  3  3  3  7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1  0.006  0.005  0.01  0.01  0.01  0.004细度变动值U%(%)  1.2  1.1  1.1  1.0  1.0  1.2  1.2细度变动系数  0.3  0.2  0.2  0.2  0.2  0.2  0.4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5  0.005  0.004  0.004  0.005  0.004  0.003膨胀率(%)  9  8  8  7  8  10  6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2  2  3  3  2  1  0幅边部硬度  82  83  82  80  81  80  74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2  3  2  2  3  4  4伸缩伸长率CE2(%)  17  29  25  22  20  20  4断裂伸长度(%)  36  36  37  37  36  35  39干热收缩应力值(cN/dtex)  0.13  0.15  0.14  0.11  0.12  0.11  0.09解舒性  ◎  ◎  ◎  ◎  ◎  ◎  ○~×染色品位  ◎  ◎  ◎  ◎  ◎  ◎  ○综合评价  ◎  ◎  ◎  ◎  ◎  ○  ○~×

    (注):GD:导丝辊

    表9    比较例    13    实施例    42    实施例    43    实施例    44    比较例    14卷装的卷宽度(mm)    50    85    110    190    300卷装的卷径(mm)    300    300    300    300    200卷装的卷量(kg)    2.4    4.4    5.8    10.2    6.8卷径差(mm)    13    6    4    4    3膨胀率(%)    18    8    7    6    5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10    0.004    0.005    0.006    0.010解舒性    ×    ◎    ◎    ◎    ×染色品位    ×    ◎    ◎    ◎    ×综合评价    ×    ◎    ◎    ◎    ×

    表10解舒速度u(m/分钟)  500  800  1000  1300实施例32的复合纤维卷装(cN/dtex)  0.001  0.002  0.004  0.006比较例14的复合纤维卷装(cN/dtex)  0.006  0.009  0.011  0.014

    表11  实施例45  实施例46  实施例47  比较例15PTT固有粘度(dl/g)    1.00    1.25    1.25    (PET)    0.75另一种聚酯成分    PET    PET    PBT    PET另一种聚酯成分的固有粘度(dl/g)    0.50    0.60    1.00    0.50纺丝稳定性    ◎    ◎    ◎    ◎卷径差(mm)    4    6    7    8干热收缩应力值差(cN/dtex)    0.04    0.03    0.01    0.06细度变动值U%(%)    1.1    1.0    0.9    0.9细度变动系数    0.4    0.4    0.3    0.4解舒张力差ΔF(cN/dtex)    0.007    0.008    0.004    0.007膨胀率(%)    9    10    8    8幅边部纤维的伸缩伸长率Vc(%)    3    4    3    2幅边部硬度    88    89    84    93二个幅边部的硬度差    6    8    5    8伸缩伸长率CE2(%)    8    11    20    3断裂伸长度(%)    44    42    48    32干热收缩应力值(cN/dtex)    0.15    0.16    0.12    0.26假捻加工纱线的断裂强度(cN/dtex)    3.4    3.1    2.5    3.7假捻加工纱线的伸缩伸长率CE2(%)    65    78    105    35解舒性    ○    ○    ◎    ○假捻加工性    ◎    ◎    ◎    ◎染色品位    ◎    ◎    ◎    ○综合评价    ○    ○    ◎    ×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可在不对复合纤维进行拉伸时直接提供给编织工序,或者通过施加拉伸假捻加工提供给编织工序,所得的布帛无周期性的染斑缺陷,并具有良好的品位和拉伸回复性。此外,通过使用本发明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可获得优异的假捻加工纱线。特别是本发明在可提供适于工业生产的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pdf(8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聚酯类复合纤维卷装,其特征为该复合纤维是由2种聚酯成分以并列型或偏心芯壳型粘合的单丝构成、而且构成单丝的至少1种成分为含有至少90摩尔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重复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该复合纤维是以2kg以上的卷量进行层叠的,而且(1)卷装幅边部的卷径与中央部卷径的差值不超过10mm,(2)卷装的卷宽度为60250mm,并且卷装的卷径为100400mm,(3)层叠在卷装幅边部的复合纤维与层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