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回收利用的容器 本发明涉及用于包装食品等的塑料容器,该容器在使用后易于回收利用。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回收利用的塑料容器,该容器在消费者使用后,即使不清洗容器,也能够在不被任何内容物污染的状态下被回收。
近年来,使用塑料制造的食品包装容器由于各种理由而被迅速推广,如像(1)容器能够大规模生产;(2)它们能够被做成任何所希望的形状;(3)它们能够实现自动填充和包装;(4)它们重量轻和容易盛放;(5)它们耐破损;(6)它们容易着色或在其上印刷;(7)它们能以低的成本生产,以及(8)能够从各种塑料中恰当选择一种(几种)材料来生产它们以适合应用。例如,食品的包装中如餐盒,带饭的菜盘等,聚苯乙烯容器由于极高的生产率得以广泛的应用,它常用作在微波炉中加热餐盒等,在此情况下需要该容器耐热。因此,为此目的采用聚丙烯或其类似材料制造食品包装容器。
同时,随着塑料容器的推广,由废弃的塑料容器引起的社会公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已开始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或任务。因此,已经兴起一个由塑料容器的生产者回收使用后地塑料容器的运动。可是,回收比例还相对较低。待回收利用的塑料容器需要清洗,而消费者很不愿意清洗用过的被食物污染的容器,此外,清洗回收来的脏塑料容器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由于这些原因,使用过的塑料容器的回收比例是很低的,塑料容器回收利用也无显著的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No.7-56190(1995)中提出,用剥离存在于使用过的容器里面上的薄膜的方法使容器再利用。然而,关于回收和回收利用由不同种薄膜层压成型的容器还没有好的建议。同时,在未审公开的日本实用新型No.4-111429中披露了一项从容器基层上剥离表面层以回收基层的技术,在该容器中包括:(1)基层(由发泡合成树脂制造),(2)表面层(例如,合成树脂膜)。可是,在这项技术中,基层与表面层之间的剥离强度是50-500g/15mm(宽度),而这个强度对于手工剥离是太大了。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塑料容器,该容器在使用后即使不清洗也能在不被任何内容物污染的状态下被回收。
为提供这样一种塑料容器,本发明人在技术上作了一番研究,其中,(1)塑料容器的内表面薄膜在容器使用后比过去提出的容器能够更容易地由人工剥离;(2)残留在容器中内容物由于上述的剥离能够完全被除掉,以及(3)容器能够在没被任何内容物污染的清洁状态下被回收。(这项技术使得回收的容器能够再利用,剥离的薄膜用作燃料。)结果,本发明人找到这样一种用于容器的树脂组合物和这样一种能给出适当粘合强度的容器构造。以及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塑料容器,其中在容器的生产和使用中表面薄膜不得从容器的主要部分剥离,而在容器使用后比传统的塑料容器更容易剥离。本发明基于上述发现已经完成。本发明如下:
1.由一种多层层压材料的片材L经真空成型和/或压力成型而得的一种易于回收利用的容器,在该容器中,
片材L具有能给出最小剥离强度的两个相邻层,并且在两个相邻层的界面处能够人工分离成两部分。
当将存在所述两相邻层的界面至容器内表面之间的片材L部分称为薄膜部分F,而将存在于所述界面至容器外表面之间的片材L部分称为片材部分S时,薄膜部分F是单层薄膜或含有两层或更多层的多层薄膜,而片材部分S是单层片材或含有两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片材;
当将给出最小剥离强度的所述相邻层中属于薄膜部分F的一层称作FS层,而将属于片材部分S的另一层称作SF层时,FS层和SF层两者之一包含有下述组份的树脂组合物:组份A的量为50-99重量%、组份B的量为1-50重量%(这一层称为P层),而另一层含有组份A的树脂但不是用于P层的树脂,并且不含有组份B(这层称为Q层);
由此,从片材部分S剥离薄膜部分F所需的剥离强度定在2-45g/15mm(宽度);
(A)选自聚苯乙烯、聚丙烯和聚乙烯中的一种树脂;
(B)至少一种不同于组份(A)的聚合物,具有的溶解度参数(SP)为8.40-8.70。
2.根据上述1的容器,其中凸缘(collar)上有一部件使得比较容易剥离薄膜部分F。
3.根据上述2的容器,其中使得较易剥离薄膜部分F的凸缘上的部件是舌片或成型在凸缘上的带切口部件,以便能够人工弯曲和拉拽带切口部件。
4.根据上述1-3的任一项的容器,其中组份(A)和组份(B)在含有这两种组份的树脂组合物中的比例是,组份(A)为75-99重量%和组份(B)为1-25重量%。
5.根据上述1-4的任一项的容器,其中构成Q层的树脂是聚乙烯,而在P层中的组份(A)是聚苯乙烯。
6.根据上述1-4的任一项的容器,其中构成Q层的树脂是聚丙烯,而P层的组份(A)是聚乙烯或聚苯乙烯。
7.根据上述1-4的任一项的容器,其中构成Q层的树脂是聚苯乙烯,而P层的组份(A)是聚丙烯或聚乙烯。
8.根据上述1-4的任一项的容器,其中构成Q层的树脂是可分解的聚乙烯,而P层的组份(A)是聚苯乙烯。
9.根据上述1-8的任一项的容器,其中组份(B)是至少一种选自乙烯和选自不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酯和醋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乙烯基单体共聚物以及苯乙烯共聚物。
10.根据上述9的一种容器,其中组份(B)是选自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共聚物。
11.根据上述1-10中任一项的容器,其中,当片材部分S是多层片材时,片材部分S至少有一层,不是与薄膜部分F接触的SF层是由发泡合成树脂制造的。
12.根据上述1-11中任一项的容器,其中,当片材部分S是多层片材时,片材部分S至少有一层,不是与薄膜部分F接触的SF层含有选自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具有溶解参数(SP)为8.40-8.70的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回收树脂。
13.根据上述1-12中任一项的容器,其中,从片材部分S剥离薄膜部分F所需的剥离强度是2-25g/15mm(宽度)。
14.根据上述1-13中任一项的容器,其中片材部分S和薄膜部分F是通过将片材部分S熔体挤塑到流动的薄膜部分F上层压而成。
15.根据上述1-14中任一项的容器,用于食品。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容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容器的剖视图。
本发明详细描述于下文。
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的可回收利用的容器,首先用参考图1和图2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容器的透视图,示出容器1含有凸缘6,容物部分7和舌片5,它是由数字2代表的片材L(它是数字3代表的片材部分S和数字4代表的薄膜部分F的层压材料)经真空成型和/或压力成型而得。。
图2是图1容器的剖视图,它表示出由数字2代表的片材L是由数字3代表的片材部分S和数字4代表的薄膜部分F所组成。图2也表示出4(薄膜部分F)的11(表面层FS)是与3(片材部分S)的12(表面层SF)接触,以及进一步表示出3(片材部分S)是由12(表面层SF),13(中间层)和另一表面层所构成。
另外,也表示出由数字4代表的薄膜部分F含有表面层FS即层11、中间层和表面层G即层14,层11是与片材部分S接触的薄膜部分F,层14是FS层11对面的表面层。
本发明使用的片材L(是多层的层压材料)可分为两部分来看,即在两相邻层界面处的薄膜部分F和片材部分S,在它们之间具有最小的剥离强度。对于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薄膜部分F所要求的剥离强度是2-45g/15mm(宽度),优选为2-25g/15mm(宽度),更优选为2-15g/15mm(宽度)。剥离强度小于2g/15mm(宽度)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容器的生产或使用中,薄膜部分F会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剥离强度大于45g/15mm(宽度)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容器使用后人工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薄膜部分F是困难的。
此处,剥离强度是宽度15mm的矩形层压片材在剥离速度为200mm/min经受180°的剥离试验时的剥离强度。
在本发明中,当给出最小剥离强度的两相邻层中,属于薄膜部分F的那层称为FS层,而属于片材部分S的另一层称为SF层时,则FS层和SF层两者之一含有组份(A)的量为50-99重量%、组份(B)的量为1-50重量%(这层称为P层),而另一层含有不同于用在P层的组份(A)作为树脂,并且不含有组份(B)(这层称为Q层)。因此,当FS层是P层时,SF层就是Q层,以及当FS层是Q层时,SF层便是P层。
本发明使用的组份(A)是选自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和聚乙烯树脂中的一种树脂。
作为聚苯乙烯树脂,可以使用普通用途的聚苯乙烯树脂、橡胶改性聚苯乙烯树脂及其混合物。其中,从冲击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橡胶改性聚苯乙烯树脂。
这里,普通用途聚苯乙烯树脂是一种也称为GPPS的树脂,且通常是苯乙烯均聚物。橡胶改性聚苯乙烯树脂是在有橡胶类聚合物存在的情况下,聚合苯乙烯型单体而获得,也称为HIPS(抗冲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树脂的分子结构可以是直链型或支链型。支链型可以用多官能乙烯基单体(例如二乙烯基苯)共聚作用或使用多官能引发剂、多官能链转移剂等而获得。
用于生产普通用途聚苯乙烯树脂或橡胶改性聚苯乙烯树脂的苯乙烯型单体通常是苯乙烯。也可采用烷基取代的苯乙烯,如α-甲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等。
作为聚丙烯树脂,可以用丙烯均聚物和丙烯共聚物,如嵌段聚丙烯、无规聚丙烯等。
作为聚乙烯树脂,可以用高密度聚乙烯、高压生产的低密度聚乙烯以及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它是乙烯和具有4-12个碳原子的α-烯烃之间的共聚物。
用于本发明的组份(B)具有的溶解度参数(SP)为8.40-8.70,优选为8.40-8.65。SP小于8.40或大于8.70是不可取的,因为在片材部分S与薄膜部分F之间不能粘合或两部分之间粘合太牢固。
此处,溶解度参数是基于Hildebrand-Scatchard理论所确定的分子间引力,它的详细内容在聚合物科学的普通教科书中有叙述,例如,由Saburo Akiyama和其他人所著的《聚合物的共混物》(Polymer Blend),CMC,第四次印刷,第125-144页(1991)。溶解度参数的测量方法,例如实验方法如粘度法,溶涨指数法等,或用分子结构计算法,它的数值随所用的测量方法而有变动。因此,这里采用由Small建议的分子结构计算法。该方法及其理论详细地叙述于《应用化学杂志》(Joumal of Applied Chemistry)(第3卷,第71-80页,1953)。采用此方法时,溶解度参数用下列公式计算:
SP=∑Fi/V=ρ.∑Fi/M
上式中,Fi是构成分子的原子、原子团、键等的摩尔引力(molar attraction);V是摩尔体积;ρ是密度;M是分子量,而当组份(B)是聚合物时,则是每个单体单元的分子量。作为Fi值采用上述文献中所述的Small数值。共聚物的ρ、∑Fi或M计算如下,认定它们有加和性。也就是说,构成共聚物的每个单体的ρ、∑Fi或M的数值乘以它的摩尔份数,并把每项结果总和起来。
作为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具有SP为8.40-8.70组份(B)的聚合物,可提及在乙烯和选自不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酯和乙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乙烯基单体之间的共聚物、苯乙烯共聚物等。其例子包括乙烯—不饱和羧酸共聚物、乙烯—不饱和羧酸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不饱和羧酸酯—醋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由乙烯和两种或更多的不饱和羧酸酯组成的多组份聚合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氢化产物以及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氢化产物。
不饱和羧酸的特例包括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不饱和羧酸酯的特例包括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甲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硬脂酰丙烯酸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2-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硬脂酰甲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在乙烯和选自不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酯和醋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乙烯基单体之间的共聚物的优选例子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和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
在上述共聚物中,乙烯基单体与乙烯的比例可以适当确定以致给出的共聚物具有SP为8.40-8.70,优选为8.40-8.65。共聚物中乙烯基单体的比例优选为5-60重量%,更优选为10-50重量%。关于在共聚物中乙烯基单体和乙烯之间的结合方式(例如无规的、嵌段的或交替的)没有限制。而目关于共聚物的熔体流动率(按照JIS K 7210规定测量是在190℃,负荷2.16kgf下进行)也没有限制。然而,熔体流动率优选为1-500g/10min。
苯乙烯共聚物的特例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氢化产物和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氢化产物。
作为苯乙烯单体,除了苯乙烯外可采用烷基取代苯乙烯,如α-甲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等及其混合物。
苯乙烯共聚物中苯乙烯单体与其它共聚单体的比例可适当地确定以使给出的共聚物具有SP为8.40-8.70。在共聚物中其它共聚单体的比例优选为20-80重量%,更优选为35-70重量%。至于共聚物中苯乙烯单体与其它共聚单体的结合方式(例如无规的、嵌段的或交替的)没有限制。
本发明中,组份(B)即具有SP为8.40-8.70的聚合物不包括上述组份(A)。
当FS层是Q层时,用作FS层的特定树脂包括:例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是乙烯和具有4-12个碳原子的α-烯烃之间的共聚物),如乙烯—丁烯-1共聚物、乙烯—己烯-1共聚物、乙烯—辛烯-1共聚物、乙烯-4-甲基戊烯-1共聚物等,高密度聚乙烯,高压生产的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可降解聚乙烯(包括生物可降解聚乙烯),聚酯,聚酰胺,聚碳酸酯,纤维素,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氟烃聚合物,聚乙烯醇,芳族聚酰胺,以及聚酰亚胺,但是,用于SF层(即P层)的组份(B)树脂和组份(A)树脂除外。
当FS层是Q层时,用于FS层的树脂是聚丙烯树脂,例如,FS层是流延聚丙烯(CPP)薄膜。还有,例如薄膜部分F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薄膜。
当薄膜部分F的G层(即薄膜部分F的表面层,其不与片材部分S接触)是聚丙烯薄膜,例如当本发明的容器是食品容器时,G层具有极好的耐油质食物性。
当SF层是Q层时,用于SF层的专用树脂包括:例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烯(它们是乙烯和具有4-12个碳原子的α-烯烃之间的一种共聚物)如乙烯—丁烯-1共聚物、乙烯—己烯-1共聚物、乙烯—辛烯-1共聚物、乙烯-4-甲基戊烯-1共聚物等,高密度聚乙烯,高压生产的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以及可降解聚乙烯(包括生物可降解聚乙烯),但是用于FS层(即P层)的组份(B)树脂和组份(A)树脂除外。
P层的树脂组合物(包含组份(A)和组份(B))中,组份(A)和组份(B)的比例是组份(A)为50-99重量%和组份(B)(即具有SP为8.40-8.70的聚合物)为1-50重量%,优选为1-25重量%,更优选为1-10重量%。
当组份(B)的比例是1-50重量%时,片材部分S和薄膜部分F之间的剥离强度最优。当组份(B)的比例小于1重量%或大于50重量%时,两部分之间的剥离强度太小或太大。
本发明中,Q层必须是用于P层的组份(A)和组份(B)两者以外的树脂,当Q层是用于组份(A)或组份(B)的树脂时,Q层和P层具有太大的粘合强度并且在容器使用后人工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薄膜部分F是困难的。
必要时,片材部分S和薄膜部分F可含有添加剂,如抗氧化剂、热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抗静电剂、矿物油等。
当片材部分S是多层时,这些层除了表面层SF(该层与薄膜部分F接触)可包括具有膨胀比1∶1或更大的发泡合成树脂层,如发泡聚苯乙烯(例如聚苯乙烯纸(PSP)或聚苯乙烯低发泡片材)和聚丙烯发泡片材等。
当片材部分S是多层时,这些层的每一层都不同于表面层SF(该层与薄膜部分F接触)可含有选自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SP为8.40-8.70的聚合物等或其混合物中的可回收利用树脂。
本发明中P层所用树脂组合物的生产可用混合机(例如Henschel混合机或滚混机)干混所需量的各组份或采用捏合机(例如单或双螺杆挤塑机或Banburry混合机)在160-260℃时充分捏合这些组份,然后将混合或捏合过的材料制粒。必要时,可加入添加剂,如抗氧剂、热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抗静电剂、矿物油等。
本发明的容器可用如下方法生产,例如,首先生产薄膜部分FS,采用已知技术如(1)单层挤塑或共挤塑,采用具有至少一个挤塑机筒的吹胀薄膜机,T形模头薄膜机或类似的,或者(2)利用上述机器生产的单层或多层薄膜进行层合(例如干式层合、湿式层合、夹芯层合或热熔层合)然后,用挤塑层合或共挤塑层合的方法将片材部分S各层组份熔体挤塑在薄膜部分F上,获得片材L。片材L是片材部分S和薄膜部分F的层压材料,最后,将片材L经真空和/或压力成型而得其中内面为薄膜部分F的容器。
本发明的容器优选在凸缘上有这样一种形状部件,以便能够容易剥离薄膜部分F。例如,舌片,能够用热合方法粘附到凸缘的薄膜部分面上。热合可用众所周知的技术进行,即加热舌片和容器的凸缘部件(舌片粘附其上),然后,在压力下层合几秒钟。此处,舌片是在从片材部分上剥离薄膜部分时捏在手指间的小薄片。用手指拉舌片,薄膜部分F容易从片材部分S剥离下来。不采用舌片,可在容器凸缘的片材部分边缘形成切口。当切口形成后,弯曲凸缘切口部件和用手指拉该部件,薄膜部分F能够很容易地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下来。
为了生产本容器,对片材L的真空成型、压力成型或真空和压力成型可用已知技术进行,例如,采用通常使用的真空成型、压力成型或真空和压力成型机加热片材L、加压模具中的热片材及同时应用真空、压力或真空与压力,然后冷却成型材料,例如,喷气吹几秒钟。所得材料如果需要可作切边的冲切,以去掉不必要的部分。
本发明所得的包括片材部分S和薄膜部分F的容器适合用作盛装食物等的容器,在容器使用后(即容器中的食物被吃完了),用人工拉舌片或用人工弯曲和拉拽形成在容器凸缘的片材部分S上的切口,薄膜部分F能够很容易地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下来;仅仅丢弃分离下来的很小的薄膜部分F,剩余物等不保留在片材部分S中,容器(片材部分S)可不用清洗而干净地回收。还有,尽管薄膜部分F能够容易地从片材部分S上人工剥离,但是在真空成型、压力成型或真空与压力成型时,薄膜部分F不会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成型是容易的。因此,成型能够以短时间和高效率地进行。
本发明的容器可用作容易回收利用的容器,不仅适合作为在超级市场里销售的带饭的菜盘,等等,而且也适合用作相对较重商品的容器,例如用作餐盒的容器。当食品装在容器里并这样出售时,最好是配一个与容器相连形状相配的盖。
本发明通过例子详细叙述于下,但是本发明绝不受这些例子的限制。
例1及对比例1和2
(1)片材L的生产
列于表1的组份(A)和组份(B)两者构成的组合物(以后该组合物成为待生产的片材部分S的两个表面层)和列于表1的(K)和(L)两者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以后成为片材部分S的中间层)是在240℃挤塑成片材部分S的并且层合在列于表1中的流动商品薄膜上(该薄膜相当于薄膜部分F),采用由Hitachi Zosen公司制造的两种三层共挤塑层合机(挤塑机SHT-120h和SHT-75),由此生产例1及对比例1和2的片材L,各自的构成如表1所示。骤冷辊温度是60℃,空气缝是300mm,模头缝口宽度是1,300mm以及出口速度是16m/min。片材部分S两表面层的厚度都是75μm,片材部分S的中间层厚度是350μm和薄膜部分F的厚度是40μm。
(2)片材L的粘合力
上面生产的每一件片材L是用目测和人工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薄膜部分F的方法来检验片材部分S和薄膜部分F之间粘合力,当薄膜部分F粘合在整个片材的片材部分S时,这个结果表示为“O”,当薄膜部分F已经起皱或局部剥离或完全没有粘合时,表示为“X”。
(3)真空成型
采用Sumitomo重工业公司制造的真空成型机(CSP-10-3OH和AT-1100),在350℃(上加热器温度)和225℃(底加热器温度)加热每件片材L,并且采用真空成型模具进行真空成型生产容器。模具温度是50℃。
(4)容器的剥离强度
例1中,剥离强度是由下列方法确定的,因为剥离强度太小。
从真空成型的每个容器上切割下来宽15mm和长100mm的矩形试件,用ToyoSeiki Seisaku-sho有限公司制造的摩擦试验机(TR型)测量180°的剥离强度。测量中,用于负荷测量的钩是用渔线与试件薄膜部分F的端部联接起来(渔线和钩以及渔线和试件薄膜部分F的端部是用玻璃纸胶带固定的),试件以速度200mm/min滑动到产生180°的剥离,测定此时的负荷。
对比例2中,剥离强度是用下面方法确定的,因为剥离强度比较大。宽15mm和长100mm的试件从真空成型的每个容器上切割下来,采用Shinazu Seisaku-sho有限公司制造的Autograph AG500B型机在剥离速度200mm/min时测量180°的剥离强度。在对比例1中,不进行该测量,因为薄膜部分F没有粘合到片材部分上。
例2
一个包含有列于表2中的组份(A)和组份(B)两者和列于表2中的(C)的组合物,采用Modem Machinery有限公司制造的三种三层流延机(挤塑机E-65V和E-90V)挤塑生产双层薄膜,该薄膜含有一层由组份(A)和组份(B)构成的组合物层和一(C)层。机筒的温度对于组份(A)和组份(B)的组合物是260℃及对(C)是240℃,模头温度是250℃,骤冷辊温度是70℃,出口速度是30m/min,以及薄膜宽度是1,000mm。薄膜厚度对于组份(A)和组份(B)的组合物是15μm,对于(C)是35μm。从由此获得的双层薄膜(D)上切割下40cm×40cm的方块。
分别把Japan Polystyrene Inc生产的100重量份的聚苯乙烯[JPS G797N(商品名)],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icals Mfg.Co.Ltd生产的0.6重量份的发泡剂(Daiblow No.1001(商品名))和1.5重量份的核化剂(滑石粉)混合;所得混合物采用Tanabe Plastics Machinery Co.Ltd制造的直径为65mm的T型模头机在160-200℃时熔体捏合;在约为170℃时从T型模头进行发泡挤塑生产出厚度2.0mm的发泡片材(H),膨胀率是2。
在上述发泡片材生产时,把前面生产的双层薄膜(D)插入T型模头和骤冷辊之间,由此发泡片材(H)与双层薄膜(D)被层合,于是获得片材L。
在这过程中,含有组份(A)和组份(B)双层薄膜(D)层合接触到发泡片材(H)上。
以例1同样的方法,把由此得到的片材L作粘合力检验,经真空成型,并测量成型容器的剥离强度。将结果列于表2中。
表1 例1 对比例1 对比例2片材部分 S 表面层 (重量%) 组份(A) A1 92.6 100.0 26.5 组份(B) B1 7.4 - 2.1 B2 - - 66.7 B3 - - 4.7 中间层 (重量%) 组份(C) K 80.0 80.0 80.0 L 20.0 20.0 20.0 H - - - 薄膜部分F N N N 片材L粘合力 O X O 容器剥离强度(g/15mm宽度) 16.5 - 2750
表2 例2片材部分 S表面层(SF)(重量%) 组份(A) A1 92.6 组份(B) B1 7.4非表面层SF(重量%) 组份(C) H 100.0 薄膜部分F E 片材L粘合力 O 容器剥离强度(g/15mm宽度) 3.0
列于表1,2中的组份如下:
片材部分S
组份(A):
A1:聚苯乙烯树脂(JPS H640(商品名)由Japan Polystrene Inc生产的HIPS)。在200℃和负荷5kgf时测量的熔体流动率(MFR)为2.8g/10min,密度为1.05g/cm3和平均凝粒直径2.2μm。
组份(B):
每种组份的溶解度参数(SP)用前面表示的公式计算并列于表3中。
B1: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cryft CM5019(商品名),由SumitomoChemical Co.Ltd生产),具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30重量%和在190℃及负荷2.16kgf时测量的MFR为20g/10min。
B2:聚丙烯(Sumitomo Noblen AD571(商品名),由Sumitomo Chemical Co.Ltd生产),具有在230℃和负荷2.16kgf时测量的MFR为0.2g/10min。
B3: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的氢化产物(Septon2014(商品名),由Kuraray Co.Ltd生产)具有苯乙烯含量为65%和异戊二烯含量为35%。
组份(C):
K:聚苯乙烯树脂(JPS G590(商品名),由Japan Polystrene Inc生产的GPPS),在200℃及负荷5kgf时测量的MFR为3.0g/10min。
L:聚苯乙烯树脂(JPS H640(商品名),由Japan Polystyrene Inc生产d HIPS),在200℃及负荷5kgf时测量的MFR为2.8g/10min,密度1.05g/cm3和平均凝粒直径2.2μm。
H:例2中生产的聚苯乙烯发泡片材。
薄膜部分F
N: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薄膜(S012(商品名),由SUN.TOX CO.LTD生产),厚度为40μm。
E:聚丙烯(Sumitomo Noblen AD571(商品名),由Sumitomo Chemical Co.Ltd生产),具有在230℃和负荷2.16kgf时测量的MFR为0.2g/10min。
表3 B1 B2 B3 密度(ρ) (g/cm3) 0.94 0.90 0.96 重复单元分子量M 35.7 42.0 60.0 ∑Fi 321 375 529 SP 8.45 8.04 8.46
从上述结果可看出下面的内容是清楚的。在满足本发明全部要求的例1,2中,通过适当地选择各层的原材料和适当地结合各层,片材L的剥离强度在薄膜部分F和片材部分S之间能够定在2-45g/15mm(宽度):在用片材L真空成型得到的容器中,薄膜部分F充分地粘合在片材部分S上,但是比传统的容器更容易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下来。
然而,在对比例1中,其中片材部分S的表面层SF层,其与薄膜部分F接触,是P层,但不含有组份(B),薄膜部分F没有粘合到片材部分S上。还有在对比例2中,其中片材部分S的表面层SF层,其与薄膜部分F接触,是P层,薄膜部分F的表面层FS,其与片材部分S接触,是Q层,用于FS层的聚丙烯也用在SF层,片材部分S和薄膜部分F之间的粘合强度太大,人工从片材部分S上剥离薄膜部分F是困难的。
因此,在满足本发明要求的容器中,在容器使用后,薄的表面薄膜用人工拉拽舌片能够容易地剥离;因而,在容器中的剩余物可在薄膜卷裹状态下被抛弃;容器能够易于无需清洗地被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