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缝纫机 本发明涉及具有切线装置和压布装置的循环缝纫机。
此前,具备含有刀片的切线装置和在缝制中将布压紧的压布装置且该切线装置和压布装置采用共同的驱动源驱动的循环缝纫机已为人所知。这样的循环缝纫机在循环缝制结束时驱动前述的驱动源,连续进行由切线装置进行的切线动作和由压布装置进行的上升压紧动作。
但是,利用上述循环缝纫机进行缝制作业时,存在一次循环缝制后,接下来进行第二次的循环缝制的情况。例如,如图6所示,将4孔扣子BT缝于布上时,首先在2个孔之间形成缝线S1,接下来在其余的两个孔之间形成缝线S2。在缝线S1、S2连续形成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过渡线X。但是,在外表上不希望有过渡线时,缝线S1形成后,将线切断,之后形成缝线S2。
但是,上述循环缝纫机会产生如下问题:在最初的缝线形成后,如果进行切线动作的话,如前所述,压布装置也进行连续的动作,压布装置一旦离开原位置,由此引起布的偏斜,下一个缝线的开始位置就偏离了所期望的位置。
特别是,对于压布装置将扣子夹住的状态下将布压紧型的循环缝纫机,随压布装置上升扣子和布同时上升,接下来既使压布装置降下,会出现扣子离开原来位置,或者布产生折叠的状态。因此,要形成缝线时会发生针折断这样地问题,而且,由于布压紧上升使循环时间延长,降低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循环缝制结束时切线装置和布压紧装置由共同的驱动源驱动的循环缝纫机中,使循环缝制的结束时可以不驱动布压紧装置,而只进行切线动作,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以上课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具备:将线切断的切线装置(切线杆6、连接杆8、第1连接臂10、第2连接臂11、动刀片13、定刀片14),以及为了使布移开,将布压紧的压布装置上升的上推装置;动作部件(动作臂4),所述动作部件分别和切线装置、上推装置连接且从待机位置向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对应于移动位置使切线装置和上推装置动作;以及将动作部件沿如前述的一个方向移动时,其移动的位置顺序为:切线装置开始切线的切线开始位置,切线装置结束切线的切线结束位置,上推装置开始上推压布装置的上推开始位置,上推装置结束压布装置的上升的上推结束位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控制装置(CPU 53),其控制驱动装置以使动作部件在从切线结束位置到上推开始位置之间能够停止。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随着动作部件的移动,切线动作和上推运动连续进行,一旦超过上推开始位置,上推动作就开始进行。但是,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动作部件从切线结束位置到上推开始位置可以停止,因此,切线动作后,不开始上推动作,可仅单独进行切线动作。
所以,在不需要压布装置上升的近范围内连续缝制的场合,只进行切线动作,没有不必要的压布装置的动作,另外,因为中间不会发生压布装置上升造成的问题,所以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这里,所谓的从切线结束位置开始到上推开始位置之间,包括:切线结束位置,上推开始位置,以及两个位置之间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切线结束位置和上推开始位置几乎是同一位置。
另外,作为驱动手段可以采用具有插棒式铁心的螺线管或者步进电机等。
在技术方案1的循环缝纫机中,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控制装置可以采用下述控制驱动装置的构成方式,即,使动作部件以待机位置为基点,移动到从切线结束位置到上推开始位置之间的规定的位置,然后回到待机位置。另外,为使动作部件回到待机位置,可以采用依靠前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也可以采用依靠弹簧等其它的力使其回复的构成。
如技术方案2的循环缝纫机中,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是:具备:切线装置,该装置切断被缝制物的下方连在针和被缝制物之间的线;
拔线装置(拔线器装置40),切线后,该装置在被缝制物上方拔出连在针上的线;
选择装置,它对拔线装置所做的拔线的动作有效还是无效进行选择;
上述控制装置,进行如下的控制:当拔线动作被选择有效时,切线装置进行切线动作后,总是进行拔线动作;当上述拔线动作无效时,动作部件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到上推结束位置后回到待机位置的场合,不进行拔线的动作,在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到切线结束位置和上推开始位置之间的规定的位置后回到待机位置的场合,进行拔线的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即使拔线装置在被选择为无效时,动作部件移动到从切线结束位置到上推开始位置之间的规定的位置,然后回到待机位置的场合,也就是只进行切线动作后回到原来的位置的场合,也进行拔线动作。因此,在压布装置不必上升的近范围内连续缝制的场合,每次缝制后确实地进行拔线动作,使连在针上的线的一端处于自由状态,可以顺畅地进行连续缝制。
另外,同样地选择无效,并使动作部件移动到上推结束位置的场合,即,随切线动作后使压布装置上升的场合,虽然不进行拔线动作,但是使压布装置上升的场合,如果移开被缝制物,则连在针上的线的一端成为自由状态,并非必须进行拔线动作。根据技术方案3,通过选择拔线动作无效,可以省略不必要的压布装置上升时的拔线。
在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的循环缝纫机中,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是:驱动装置采用螺线管;上推装置具有结合部(突出片5a),在动作部件移动到上述上推开始位置时,该结合部和压布装置的一部分相结合,通过该结合部使压布装置上升;在使动作部件从待机位置向上述方向移动时,控制装置对螺线管在予先规定时间内,使规定大小的电流流过上述的螺线管,在上述规定时间经过后,使以比上述规定大小的电流小的电流流过螺线管,使动作部件不能从上推开始位置向上述方向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能够具体实现技术方案1的发明。即,开始通以规定大小的电流,规定时间经过后,通过比上述规定大小的电流小的电流,由此,动作部件不能移动超过上推开始位置,在上推开始位置停止。
此处,电流控制的具体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信号的占空比来改变流过螺线管的电流的大小,也可以通过设置电流控制回路,适当改变该回路中电流的大小使其通过螺线管。
另外,关于规定时间,重要的是能完成切线动作就可以了,一旦动作部件开始动作,既使更小的电流,只要能够使切线动作进行,在动作部件达到切线结束位置前,切换成比规定大小的电流小的电流即可。
在技术方案2~4的任一项的循环缝纫机中,如技术方案5的发明那样,可以适用于钉扣子的缝纫机。即,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将4孔扣子缝于布上的钉扣子缝纫机,其特征是:控制装置进行如下控制,即,在将一对扣子孔缝于布上的第1缝制结束后,使动作部件以待机位置为基点,移动至从切线结束位置到上推开始位置之间,切线结束后回到待机位置,然后,在将另外一对的扣子孔缝于布上的第2缝制结束后,使动作部件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上推结束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缝制4孔扣子时,将一对扣子孔缝于布上后,只进行切线动作,而不驱动压布装置,因此,第一缝制和第2缝制之间,没有不必要的压布装置的动作,由此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外,第二缝制开始时,不会发生因扣子和布的错位而造成针的折断等,从这一点上,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因此,可以高效率地缝制扣子。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单线链缝缝纫机的框图。
图2是设在图1的单线链缝缝纫机上的切线、上推装置70的斜视图。
图3是图2的装置70的一部分的斜视图。
图4是设在图1的单线链缝缝纫机上的拔线器装置的正面图。
图5是拔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侧面图。
图6是4孔扣子的正面图。
图7是由图1的控制装置进行的4孔扣子缝制处理过程的程序图。
图8是在4孔扣子缝制处理过程中,为了说明动作臂和拔线器联杆的移动位置的时间图。
图9是拔线动作处理过程程序图。
图10是切线动作处理过程A的程序图。
图11是切线动作处理过程B的程序图。
图12是切线,上推装置变化了的斜视图。
以下对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钉扣子缝纫机的单线链缝缝纫机100所必要的构成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其它的传感器等,以此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单线链缝缝纫机100包括:控制装置50,连接在该控制装置50上的缝纫机电机59,驱动螺线管1,拔线器螺线管42。
控制装置50设有CPU 53(中央处理单元)、RAM 54(随机存贮器)、及ROM 55(只读存贮器)。ROM 55存储各种缝制数据、程序等信息。RAM 54记忆从控制面板52输入的数据、计算结果等。CPU53构成本发明的控制装置,CPU 53基于从ROM 55及RAM 54输入的信息进行各种运算,并执行该运算结果,控制驱动构成缝纫机100的各装置。
起动踏板51,根据操作者的操作,产生缝制动作开始的信号。
另外,操作控制面板52设有各种键、按钮开关,用来输入缝制所需要的各种参数。特别是为了选择拔线动作的有效或者无效,设置有构成本发明的选择装置的按钮开关。
图2中,装置70是为了进行单线链缝钉扣子缝纫机100的切线和上推的装置。
作为驱动装置的驱动螺线管1,固定在缝纫机100的机架(未图示)上,通过驱动回路57,在CPU 53的控制下动作。具体地说,驱动螺线管由脉冲电压驱动,CPU 53可以通过变化占空比来控制螺线管的输出。在驱动螺线管1的插棒式铁芯1a的端部固定有作为动作部件的动作臂4的基端。在动作臂4的前端和固定于缝纫机机架内的销20之间配置有第1弹簧2,由此,第1弹簧2对动作臂4产生一个沿图2的R方向的拉力,使动作臂4之前端和缝纫机机架内配置的止动件3成接触状态。
在动作臂4的前端侧,可自由转动地连接作为上推装置的上推杆5的一端。此上推杆5大致成L字状,在其弯曲部分可以自由转动地固定于缝纫机机架上。上推杆5的另一端设有横向的突出部5a。
图中没有示出的缝纫机底座上设置的夹紧装置7之后端部,借助安装轴76相对进给台(图上未示出)可以上下摇动地轴支撑于其上。该夹紧装置7的前端部固定有扣子夹子21,在钉扣子时,对扣子起支撑作用。
扣子夹子21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缝纫机底座的针板12。
另外,在夹紧装置7的中央部和配置于其上方的图中未示出的销之间,挂有比第1弹簧2有更大弹力的第2弹簧15,整个夹紧装置7依靠第2弹簧15被压向下方。依靠第2弹簧的作用力,将布夹住压在扣子夹子21和针板12之间。
作成L字状的钩7a竖立地固定于夹紧装置7上。此钩子7a的水平部分配置成与上述突出部5a的上方相对,对其间留有设定的隙间E,上推杆5按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突出部5a上升,突出部5a和钩子7a相接触并将其向上推。
另一方面,切线杆6的一端转动自由地连于动作臂4的基端部,切线杆6的中间部转动自由地支撑在缝纫机机架上。在切线杆6的另一端,凸轮滚柱6a向前方突出。
连接杆8之上端部回转自由地支撑于缝纫机机架上,其中间部形成大致圆弧形的凸轮孔8a,上述凸轮滚柱6a可滑动地嵌合于该凸轮孔8a中,从而连接杆8连接于切线杆6上。
连接杆8的下端部通过销22可转动自由地连接在L字型的连结板9的垂直部。
第1连结臂10的一端转动自由地连结在连结板9的水平部,第2连结臂11的一端固定于第1连结臂的另一端。第2连结臂11的前端部11a转动自由地连接于动刀片13上,如图3所示,在针板12的下方,动刀片13通过垂直销23可相对于针板12自由转动地支持于其上。在针板12,和动刀片13相对的另一侧,夹着针孔25,固定刀片14固定于其上。
动刀片13以销23为中心沿图3的反时针方向转动时,捕捉到通过针孔25的针上的线之后,和固定刀片14嵌合,将针上的线切断。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切线装置由切线杆6、连接杆8、第一连结臂10、第二连结臂11、动刀片13、固定刀片14构成。
该缝纫机100中,在切线后,为了从布下将连在针30上的线T引出,如图4所示,设有拔线的拔线器装置40。
拔线器装置具有安装在单线链缝缝纫机100的支架部102的侧面的螺线管装置41、拔线器联杆44、拔线器45、安装板46。螺线管装置41由拔线器螺线管42和插棒式铁芯43构成,拔线器螺线管42通过驱动回路58由CPU 53控制,插棒式铁芯43通常由图上没有示出的弹簧拉向箭头A方向。
拔线器联杆44的一端可转动地连结于插棒式铁芯43上,在其另一端,通过销24可转动地安装拔线器45。如图5所示,从侧方看,拔线器45位于针30的左方,在拔线器45的下端部形成向右方延伸出的延出部45a。
另外,一端固定于缝纫机的支架部102的安装板46,在其另一端,通过销24b可转动地安装拔线器45。
在这样构成的拔线器装置40中,切线后,如果插棒式铁芯克服弹簧拉力沿B方向被驱动,则拔线器45就会以销24b为中心向C方向转动,这时,从针30连到布下的线由延出部45a拔出。拔线后,插棒式铁芯43受上述弹簧的拉力回到原来的位置。
另外,对于切线后的拔线器装置40的动作,可以通过操作面板52选择动作的有效或无效,选择有效时,切线后拔线器装置40一定动作,选择无效时,原则上切线后拔线器装置40不动作。
在单线链缝缝纫机100中,由扣子夹子21夹住扣子的同时,将上述扣子缝于夹在扣子夹子和针板12之间的布上,该缝制作业结束后,前述装置70作如下动作。
即,驱动螺线管1接通,插棒式铁芯1a克服第1弹簧2的拉力被牵引。由此,动作臂4沿P方向移动,切线杆6及上推杆5开始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切线杆6一旦转动,通过连结杆8,第1连结臂10及第2连结臂11沿Q方向移动,由此,动刀片13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固定刀片和动刀片之间将线切断。
在该切线动作期间,上推杆5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突出部5a向上方移动,但是,上推杆5移动前述间隙E的距离的移动初期,突出部5a和钩部7a不进行嵌合。几乎与切线结束同时,即,上推杆5只移动了上述间隙E的距离时,突出部5a和钩部7a进行嵌合,通过上推杆5进一步移动,钩部7a克服第2弹簧15的弹力被突出部5a推上去。随着钩部7a被上推,夹紧装置7以安装轴7a为中心向上转动,夹子21向针板12上方离开,在设定位置动作臂4停止,随之夹紧装置7也停止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取出扣子和布。
另外,在该夹紧装置7上升(上推动作)时,随着动作臂4向P方向的移动,切线杆6也进行连续转动,但是由于凸轮孔8a的形状,转动传达不到连接杆8a上。
驱动螺线管1关断时,由于第1弹簧2、第2弹簧15的弹力,装置70恢复到原来状态。
另外,拔线器装置40在切线动作结束后,进行上述拔线动作,将连在针上的线穿引到布上面,以此,为下一次的缝制做好准备。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切线、上推一连的动作之中,最初的切线动作是克服比较弱的第1弹簧的弹力使各部件做机械的运动;另一方面,上推动作是克服强有力的第2弹簧的弹力,而且将夹紧装置7全体向上推的过程,和切线动作相比较需要大得多的力。
依上所述,对缝制结束后的装置70的动作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需要,可以控制其不进行上推,只进行切线。
在这种情况,用本发明的单线链缝缝纫机100没有过渡线地将4孔扣子BT缝制的场合,在缝线S1和S2的连续缝制期间,因为不需要上推动作,所以只进行切线动作。另外,在这种场合,如果缝线S1的切线动作后不进行拔线动作就开始缝线S2的缝制,则切断后的线的端部就会留在布中扣子孔H的位置,从外观上,留下了过渡线。因此,在上述场合切线动作后,必须对拔线器螺线管42通电使拔线器装置40动作,即使通过操作板52对拔线器装置40的动作选择无效的场合,也例外地进行拔线动作。
就该4孔扣子BT没有过渡线地进行缝制的场合,将借助图7的流程图及图8的时序图进行说明。
图8的时序图显示了动作臂4的移动位置和缝制处理的各动作的时间关系,同时示出了驱动拔线器45的拔线器联杆44的移动位置。图8的横轴表示图7的缝制处理的时间过程,纵轴表示动作臂4、拔线器联杆44各个相对移动位置。
如前所述,切线·上推动作随着由驱动螺线管1驱动的动作臂4沿图2所示P方向移动而进行。即,动作臂4在P方向移动的位置和一连的动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切线装置切线开始时动作臂4的位置为切线开始位置,同样地,切线装置切线结束时的移动位置为切线结束位置,上推杆5使夹紧装置7上升开始时的移动位置为上推开始位置,及上推杆5使压布上各结束时的移动位置为上推结束位置。
图8给出的例子中,待机位置和切线开始位置,切线结束位置和上推开始位置基本上相同。另外,以同时示出拔线器联杆44的移动位置和动作臂4的移动位置来表示切线动作时的拔线动作的时间关系。
图7是由控制装置50进行的、将图6的扣子BT缝于布上的四孔扣子缝制处理过程的流程图。该处理过程分为:形成缝线S1的第1工序(第1缝制),形成缝线S2的的第2工序(第2缝制)。
图7的缝制处理开始时(图8的时间t0),为了准备布及扣子,夹紧装置7处于最上升的状态,如图8所示,动作臂4位于最靠近螺线管1侧的上推结束位置。另外,拔线器联杆44,靠图中没有示出的弹簧的力而处于图4的最上方的待机位置。
在图7的处理过程中,操作者将布和扣子准备好,操作起动踏板51开始第1缝线S1的缝制。首先,在步骤S1驱动螺线管1关断,如图8所示,动作臂4向R方向(图2)移动,接触到止动件3而回到待机位置。因此,装置70回到待机位置。
接下来,在步骤S2起动缝纫机电机,开始第1工序的缝制(图8的时间t1)。
在步骤3,进行是否发出了切线指令的判定处理,反复进行这样的判定,直到缝线S1的缝制结束。
在缝制结束并发出了切线指令的场合,进行步骤S4的切线动作处理A(图10)和步骤S5的拔线动作处理。由此,如图8所示,动作臂4开始向图2的P方向移动(时间t2以后),并移动到切线结束位置为止。动作臂4在设定时间内停在切线结束位置,设定时间经过(图8的时间t3)后,如果驱动螺线管1为OFF,则回到待机位置。对于该切线动作处理的控制程序以后再作描述。
另外,在这个切线动作处理过程中的停在切线结束位置的时间中,拔线器螺线管42被通电,拔线器联杆44,如图8所示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拔线结束位置,然后拔线器螺线管42断电,回到待机位置。
在图8的时间t3,驱动螺线管1为OFF后,在图7的步骤S6使缝纫机电机59停止。接下来,在动作臂4几乎回到待机位置时(时间t4),在步骤S7,再次起动缝纫机电机59,开始缝线S2的缝制。
在步骤S8,反复进行上述步骤3同样的判定,在缝制结束,并且切线指令被发出的场合,在步骤S9对拔线器动作的有效或无效进行判断。拔线器动作有效没有被选择时,只实行切线动作处理过程B(步骤S10),在有效被选择时,实行包含有拔线器处理动作(步骤12)和上推动作的切线动作处理过程B(步骤11)。
如图8所示,这些动作依靠动作臂4从待机位置开始移动(时间t5以后),然后移动至切线结束位置,进一步移动至上推结束位置来进行。
另外,如果由操作者予先选择拔线有效的话,由步骤S11、S12实行切线动作处理过程和拔线动作处理过程,拔线器联杆44从如图8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至拔线结束位置,然后返回。最后,将缝纫机电机停止,该处理过程结束。
图9表示拔线动作处理过程。在步骤S21对是否经过一定时间(此处是50ms)进行判定。在步骤S21进行一定时间的待机,等待切线动作的结束。
在步骤S21的一定时间经过后,在步骤S22,进行驱动拔线器螺线管42的处理过程,由此,开始拔线动作。接下来,在步骤S23,对是否经过一定时间(此处是50ms)进行判定。在这里计时一定的时间,是因为拔线器45从开始动作到拔线结束需要一定的时间。
接下来,在步骤S24,进行将拔线器螺线管42关断的处理过程,该拔线动作处理过程结束。
如图8所示,在图7的缝制处理时,第1工序后,动作臂4停在切线结束位置,第2工序后移动至上推结束位置。上述过程依靠控制驱动螺线管1的占空比及驱动时间来实现,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是图7的步骤S4的切线动作处理过程A的流程图。
切线动作处理过程A开始后,在步骤J1以占空比100%驱动驱动螺线管1。
接下来,在步骤J2,对从步骤J1的螺线管驱动开始是否经过一定时间(60ms)进行判定。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反复进行该判定,如果经过了一定时间,接下去进行步骤J3。
在步骤J3,进行使占空比成为50%的处理,在步骤J4,等待经过一定时间(240ms)。到此为止,切线完全结束。
接下来,在步骤J5,将驱动螺线管1关断,结束该处理过程。驱动螺线管1为关断后,由于第1弹簧2的弹力,插棒式铁芯1a、动作臂4等各部件回到原来的状态。
如图10所示,之所以最初用100%的占空比驱动驱动螺线管,是因为动作臂4在不动作的状态克服第1弹簧2的弹力开始移动,需要一定强度的力。但是,将占空比100%的时间限定在一定时间内,马上使占空比成为50%,是因为夹紧装置7的上升驱动需要强大的力,用占空比50%是做不到的。由此,动作臂4停在上推杆5的突出部5a嵌合于夹紧装置7的钩部7a的位置,即上推开始位置。
接下来,对图7的步骤S10、S11的切线动作处理过程B进行说明。图11是这些处理过程的程序框图。
首先,在步骤J11,用占空比100%驱动驱动螺线管1。
接下来,在步骤J12,对从步骤J11的螺线管驱动开始是否经过一定时间(75ms)进行判定。如果没有经过,则反复进行这种判定,如果经过了一定时间,则接下去进行步骤J13。这样,如果采用占空比100%的时间不同于图10流程中的一定时间(此处是75毫秒),螺线管持续输出使上推足以进行的强大的力,继切线动作后,也能进行夹紧装置7的上升动作。因为一旦上升结束,只须维持这种状态,所以在步骤J13,进行使占空比下降到50%的处理,结束该流程。维持占空比50%的状态,夹紧装置7保持上升后的状态。
利用上述单线链缝缝纫机100将4孔扣子缝于布上时,在第1工序的缝制后,最初对驱动螺线管1通以占空比为100%的脉冲电流,60ms后使占空比成为50%,通过上推杆5的突出部5a不能推起夹紧装置7,动作臂4停在上推开始位置。因此,在第1工序后,只进行切线动作,没有不必要的夹紧装置7的上升动作,而且,不会发生因夹紧装置7中途上升而造成的扣子移位、布重叠等意外,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外,通过控制面板52,拔线装置被选择无效的场合,使动作臂4移动至上推结束位置,即,切线动作之后使夹紧装置7上升时,不进行拔线动作。即,移开被缝制物,连在针30上的线的一端成为自由状态,不再需要拔线动作,因此通过如上述选择拔线动作的无效,可以省略不必要的夹紧装置7上升时的拔线。
另一方面,同样地拔线装置选择无效时,使动作臂4移动至上推开始位置后恢复原状时,即,只在第1工序时的切线后进行拔线动作。由此,第1工序后连在针30上的线的一端成为自由状态,可以顺利地开始第2工序的缝制。
另外,驱动螺线管1的占空比控制,不采用100%和50%两个级别,而变化为3级以上式也是可以的。各级的经过时间也可以进行适当变化。另外,不采用占空比控制,也可以采用设置驱动驱动螺线管的电流控制回路,通过改变从该回路送往螺线管的电流值来控制。<变形例>
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螺线管作驱动装置,但是,也可以采用图12所示的步进电动机。
图12示出了切线、上推的装置80。这个装置80同图2的装置70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同样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符号,省略它们的说明,以下只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装置80中,驱动装置采用步进电动机。齿轮传动装置82安装在步进电动机81的输出轴上。
另一方面,金属制的轴承83固定于缝纫机机架上,在这些轴承上设有和上述齿轮传动装置82啮合的齿条84,动作臂4的一端固定在该齿条的前端。
在装置80中,通过驱动步进电动机81,借助于齿条84,使动作臂4向P方向及R方向移动。这时,通过控制加在步进电机上的脉冲信号,按设定距离移动动作臂4,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图8一样进行控制。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可以做适当地变化。例如,虽然切线结束位置和上推开始位置基本相同,但是,切线结束位置后是上推开始位置也可以。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是由2个工序组成的4孔扣子缝制的情况,但是对于由3个工序以上组成的各种缝制也适用。
另外,作为循环缝纫机不限于单线链缝缝纫机。
根据技术方案1及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动作部件能够停止在从切线结束位置到上推开始位置之间,切线动作后不开始上推动作,可单独只进行切线动作。因此,在不需要布移动的近范围内进行连续缝制时,只进行切线动作,没有不必要的压布装置的动作,而且不会发生因压布装置中途上升而造成的意外,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除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的发明效果之外,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既使拔线装置被选择无效时,动作部件移动至从切线结束位置到上推开始位置之间设定的位置,然后回到待机位置的场合,即,只进行切线动作然后回到原来的位置的场合,进行拔线动作。由此,在不需要压布装置上升的近范围内进行连续缝制的场合,在每一次缝制后,可切实地进行拔线,且连在针上的线的一端被从布上引出,从而可确实地防止过渡线的形成。另外,同样地选择无效,使动作部件移动至上推结束位置时,即,继切线动作后使压布装置上升的场合,虽不进行拔线动作,但使上推装置上升时,被缝制物一旦被移开,连在针上的线的一端就成为自由状态,并非必须进行拔线动作。根据技术方案3,通过选择拔线动作的无效,压布装置上升时,不必要的拔线可以省略。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可以具体实现技术方案1的发明。即,通过开始通以规定大小的电流,规定时间经过后,再通以比上述规定电流小的电流,使动作部件不能移动到超过上推开始位置,结果停止在上推开始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4孔扣子的缝制时,将一对扣子孔缝于布上后,只进行切线动作,压布装置不驱动,因此,第1缝制和第2缝制期间,没有不必要的压布装置的动作,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外,第2缝制开始时,不会发生因扣子、布的移位而造成的针的折断等,从这一点上,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因此,高效率地缝制扣子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