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库.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886279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42303.6

申请日:

2004.05.17

公开号:

CN1576758A

公开日:

2005.02.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5D23/02; F25D11/00

主分类号:

F25D23/02; F25D11/00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西村晃一; 境寿和; 高谷隆幸; 洼田吉孝; 龟井正治; 小山田真; 田中秀尚; 平井刚树; 金津成登; 首藤雄一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3.06.27 JP 2003-184194; 2003.11.28 JP 2003-399084; 2003.11.28 JP 2003-39908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龙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力图降低耗电的冷藏库,其通过与门内板(23)在储藏室(33)侧周缘部的铰链(25)侧以外的三边对置,设置第一凸部(36),在铰链(25)侧的边上设置第二凸部(37)及衬垫(40),使冷却风扇(44)产生的冷却风不直接与箱体平面部(31)或密封圈(34)、门平面部(35)接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冷藏库,其由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封入隔热材料而构成的隔 热箱体; 通过在门外板和门内板之间封入隔热材料而构成的、通过铰链旋 转的隔热门; 在所述隔热箱体的开口部安装所述隔热门而构成内部的储藏库形 成,其特征为,具有: 设置在所述隔热箱体的开口周缘的由所述外箱形成的箱体平面 部; 与所述箱体平面部和使前端缘位于比所述箱体平面部更靠室内进 深侧的内箱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隔热门具有设置在所述储藏室侧周缘上的门平面部;以及从 所述门平面部立起且向所述储藏室侧突出的、在所述门内板的上下边 以及与所述铰链相对的边这三边上大体呈コ字型设置的第一凸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具有设置在所述门 内板的铰链侧、从所述门平面部立起且向所述储藏室侧突出的第二凸 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所述连接部由树脂 材料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所述连接部由树脂 材料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在所述第二凸部上 具有衬垫,在所述隔热门关闭时,用所述衬垫遮蔽所述第二凸部和所 述连接部件之间的间隙。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在隔热门全开时,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不向内箱的储藏室侧突出地构成。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在隔热门全开时,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以及所述衬垫不向内箱的储藏室侧突出 地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令所述第一凸部在 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35mm以上50mm以下,宽度为5mm以上20mm 以下,令所述第二凸部在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5mm以上35mm以下, 宽度为5mm以上20mm以下。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令所述第一凸部在 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35mm以上50mm以下,宽度为5mm以上20mm 以下,令所述第二凸部在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5mm以上35mm以下, 宽度为5mm以上20mm以下。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具有: 设置在开口周缘部上的防止结露的防滴加热器; 检测冷藏库周边的室外气温的室外气温传感器; 设定库内温度的操作基板; 根据室外气温和库内设定温度控制所述防滴加热器的发热量的防 滴加热器自动控制机构;以及 通过手动来切换所述防滴加热器的发热量的机构。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具有使所述隔热 箱体的开口部左右隔开的隔板,所述隔热门是左右对开式的门。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具有设置在所述 门内板的铰链侧、从所述门平面部立起且向所述储藏室侧突出的第二 凸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所述连接部由树 脂材料形成。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所述连接部由树 脂材料形成。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在所述第二凸部 上具有衬垫,在所述隔热门关闭时,通过所述衬垫遮蔽所述第二凸部 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的间隙。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在隔热门全开时,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不向内箱的储藏室侧突出地构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在隔热门全开时,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以及所述衬垫不向内箱的储藏室侧突出 地构成。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令所述第一凸部 在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35mm以上50mm以下,宽度为5mm以上20mm 以下,令所述第二凸部在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5mm以上35mm以下, 宽度为5mm以上20mm以下。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令所述第一凸部 在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35mm以上50mm以下,宽度为5mm以上20mm 以下,令所述第二凸部在储藏室方向的高度为5mm以上35mm以下, 宽度为5mm以上20mm以下。
20: 根据权利要求11~19任一项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为:具有: 设置在开口周缘部上的防止结露的防滴加热器; 检测冷藏库周边的室外气温的室外气温传感器; 设定库内温度的操作基板; 根据室外气温和库内设定温度控制所述防滴加热器的发热量的防 滴加热器自动控制机构;以及 通过手动来切换所述防滴加热器的发热量的机构。

说明书


冷藏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商业用大型冷冻冷藏库的节能的隔热箱体及隔热门的构造以及防结霜用加热器的控制。

    背景技术

    图16是现有冷藏库的纵截面图。图17是现有冷藏库的横截面图。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现有的冷藏库具有由绝热材料形成且在前面具有开口部的隔热箱体2001、收容在隔热箱体2001上部的冷却系统2002、在隔热箱体2001上通过铰链(未图示)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左右对开方式的两扇门2003。

    在绝热箱体2001开口部上具有将开口部左右隔开的柱2004。

    在门2003上与隔热箱体2001及柱2004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密封圈2005,在关闭2003时通过与隔热箱体2001及柱2004紧贴,隔开库内和库外。

    在隔热箱体2001背面具有使冷却风循环的通风道2006。

    在隔热箱体2001内部,具有从库内背面向柱2004的库内端面进深的、收装被冷却物的收容架2007。

    通常,在家庭用冷藏库中,在门2003的库内侧具有收容瓶等被冷却物的收容筐,然而在商业用冷冻冷藏库中,在库内收容的被冷却物放入箱内东西的很多,所以一旦在门2003的库内侧有收容筐,则由于在库内前面的被冷却物和收容筐之间没有空隙,难以使冷却风循环,所以在门2003地库内侧不具有收容筐,成为平面。

    因此,从库内的隔热箱体2001前缘直到柱2004的库内侧端面不用于收容,而作为风路使用。

    冷却系统2002由压缩机(未图示),冷凝器(未图示),压缩机构(未图示),蒸发器2008以及冷却风扇2009构成,通过冷却风扇2009使冷却风吹出到库内,通过通风道2006和蒸发器2008,再被冷却风扇2009吸入。

    在特开平9-89440号公报中公开了这些内容。

    可是,在上述现有的冷藏库中,从冷却风扇2009吹出的冷却风直接接触密封圈2005或隔热箱体2001与门2003的密封部,冷却密封圈2005或密封部。一旦密封圈2005或密封部被冷却,则通过密封圈2005或密封部的传热,使库外的热侵入到库内,令库内变暖,导致热损耗,担心会使耗电量增加。

    通过冷却密封部,由于在密封部室外空气的水分冷凝结露,所以通常在密封部上设置加热器等的过热机构,使得温度在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上时水分不凝结。在现有的构成中,通过冷却风扇2009的冷却风直接接触密封部,使冷却部冷却,担心当温度达到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上时,需要大的加热能力,加热器的耗电量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现有课题,其目的是通过使冷却风扇2009产生的冷却风不直接接触密封圈2005或密封部,降低耗电量。

    本发明的冷藏库具有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封入隔热材料而构成的隔热箱体;通过在门外板和门内板之间封入隔热材料而构成的、通过铰链旋转的隔热门;在隔热箱体的开口部安装隔热门而构成内部的储藏库,其还具有:设置在隔热箱体的开口周缘的由外箱形成的箱体平面部;与箱体平面部和使前端缘位于比箱体平面部更靠室内进深侧的内箱连接的连接部;隔热门具有设置在储藏室侧周缘上的门平面部;以及从门平面部立起且向储藏室侧突出的、在门内板的上下边以及与所述铰链相对的边这三边上大体呈コ字型设置的第一凸部。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降低外部空气侵入的热,降低耗电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冷藏库的纵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隔热门关闭时的横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隔热门打开时的横截面图。

    图4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部宽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部长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

    图6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凸部宽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

    图7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凸部长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

    图8是本发明的冷温藏库的实施方式2的横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的正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同一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A-A’截面图。

    图11是本发明同一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防滴加热器的配置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同一实施方式的各室外气温不同的防滴加热器总输入值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冷藏库的实施方式4的纵截面图。

    图14是图13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同一实施方式的、与铰链对置的门密封部的横截面图。

    图16是现有的冷温藏库的纵截面图。

    图17是现有的冷温藏库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藏库的纵截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藏库的隔热门关闭时的横截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藏库的隔热门打开时的横截面图。

    如图1到图3所示,冷藏库20的隔热门21在门外板22和门内板23之间封入隔热材料24构成,经铰链25与隔热箱体26旋转自如地轴支承。

    隔热箱体26通过金属制外箱27和金属制内箱28夹持箱体隔热材料29而构成,还具有树脂制连接部30连接在隔热箱体26的开口部附近,并在开口部周缘由外箱27的一部分形成的箱体平面部31。

    在箱体平面部31的箱体隔热材料29一侧配备防滴加热器32,进行加热,以便水分不在箱体平面部31上凝结。

    通过在隔热箱体26的开口部上设置隔热门2 1构成储藏室33。

    密封圈34配备在门内板23的储藏室33侧周缘设置的门平面部35上,在隔热门21关闭时,与箱体平面部31接触,遮断隔热门21和隔热箱体26之间的间隙。

    比门内板23的密封圈34更靠近中央侧设置有:由与铰链25对置的边和上下边呈大体コ字型构成并向储藏室侧突出的第1凸部36、在铰链25一侧比第一凸部36更靠近手边位置,且向储藏室33侧突出的第二凸部37、以及在设置于第二凸部37的储藏室33一侧的平面部上,通过螺钉等固定物39固定的衬垫40。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第一凸部36的宽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第一凸部36的高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

    在这里,图4,图5的纵轴示出的所谓节能效果是指,在具有或不具有第一凸部情况下侵入冷藏库内的热量差。认为该差越大而节能效果越好。

    从图4可以看到,如果第一凸部36宽度在5mm以上,则随宽度增加,节能效果变小,从图5可以看到,如果第一凸部36高度在35mm以上,则随高度增加,节能效果变小。

    与此相反,如果第一凸部36宽度在20mm以内,则可构成不妨碍作为商用冷藏库特征的库内前面风路的第一凸部36,不因在隔热门21内存在第一凸部36而减少冷却风量。

    并且,只要库内架的前缘部离开隔热箱体29的前缘部的距离约为50mm,第一凸部36的高度在50mm以内,则不会有因隔热箱体26的开口部放入很宽的被冷却物,从而在关闭隔热门21时被冷却物和第一凸部36接触,从而隔热门21破损的担心。

    从以上事实出发,第一凸部36从门平面部35立起,以5mm以上20mm以下的宽度,35mm以上50mm以下的高度突出,通过连接部30和箱体平面部31及门平面部35分别对置,形成细长的间隙41。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第二凸部37的宽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第二凸部37的高度和节能效果关系的特性图。

    在这里,图6,图7的纵轴示出的节能效果表示具有和不具有第二凸部时侵入冷藏库内的热量之差。认为该差越大则越有节能效果。

    从图6可以看到,如果第二凸部37的宽度在5mm以上,则随宽度增加节能效果变小,从图7可以看到,如果第二凸部37高度在5mm以上,则随高度增加节能效果变小。

    与此相反,如果第二凸部37宽度在20mm以内,则构成不妨碍作为商用冷藏库特征的库内前面风路的第二凸部37是可能的,不因在隔热门21内存在第二凸部37而减少冷却风量。

    如果第二凸部37高度在35mm以内,则在隔热门21全开时,第二凸部37不向内箱28的储藏室33侧突出。

    从以上事实出发,第二凸部37从门平面部35立起,以5mm以上20mm以下的宽度,5mm以上35mm以下的高度突出。

    衬垫40在隔热门21打开时与连接部30接触,在比密封圈34更靠近储藏室33侧遮蔽隔热门21和隔热箱体26之间的间隙。

    在隔热门21全开时,第一凸部36和第二凸部37及衬垫40按照不向内箱28的储藏室33突出那样地形成。

    冷藏库20具有冷却系统42。

    冷却系统42由压缩机(未图示),冷凝器(未图示),减压机构(未图示),蒸发器43,冷却风扇44形成。

    蒸发器43和冷却风扇44与形成冷却风扇44的风路45一起配备在储藏室33的进深侧上部。

    以下,对如以上所示构成的冷藏库说明其动作,作用。

    在冷藏库20运转中,通过冷却风扇44的运转,使冷却风在储藏室33内循环。

    在储藏室33内收容被冷却物时,冷却风在被冷却物前侧和门内板23的储藏室33一侧之间通过。

    这时,第一凸部36向隔热门21突出,此外,因为设置衬垫40,所以箱体平面部31、密封圈34、门平面部35未直接接触风,难以冷却。

    与第一凸部36对置的连接部30由ABS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冷气难以因内箱28的热传导通过外箱28的箱体平面部31向外部漏泄,来自箱体平面部31的外部气体的热难以通过内箱28侵入储藏室33内。

    据此,可以使箱体平面部31的温度上升,降低防滴加热器32的输入的同时,可以降低从隔热箱体26的开口部的热侵入。

    如以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通过在与门内板23的储藏室33一侧周缘部的铰链25侧以外的三边对置设置的细长间隙41和在铰链25一侧的边上设置衬垫40,使通过冷却风扇44产生的冷却风并不直接与箱体平面部31或密封圈34、门平面部35接触,故可以抑制来自外部气体的热侵入,从而降低耗电量,此外,即使在隔热箱体26的箱体平面部31上配备防滴加热器32时也可以降低防滴加热器32的输入。

    因为在隔热箱体26的开口附近设置由热传导性低的树脂材料形成的连接部30,所以可以进一步抑制来自外部气体的热侵入,可以谋求耗电量的降低。

    通过令第一凸部36在储藏室33一侧的高度为35mm以上50mm以下,令宽度在5mm以上20mm以下,第二凸部37在储藏室33一侧的高度为5mm以上35mm以下,宽度为5mm以上20mm以下,第一凸部36既保持隔热效果又可以展宽门内板23中央的平面部,所以即使在储藏室33内收容被冷却物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冷却风的通路,可以提高冷却性能。

    在第二凸部37中,通过与第一凸部36相比降低高度,由于在隔热门21打开时没有妨碍,所以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而且通过限制宽度,第一凸部36同样可以确保冷却风的通路,可以提高冷却性能。

    因为通过衬垫40和连接部30接触,在旋转门21的铰链25一侧,储藏室33内的冷却风也不直接接触密封圈34和箱体平面部,所以由于可以抑制通过密封圈或箱体平面部的热传导而抑制来自外部气体的热侵入,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耗电量,而且也可以降低在隔热箱体26的铰链一侧设置的防滴加热器的输入电力。

    通过至少在隔热门21全开时使第一凸部36和第二凸部37及衬垫40并不比内箱28更向储藏室33侧突出,使食品在储藏室33内进出之际没有妨碍,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隔热门21和第一凸部36分别制作,之后将其固定的方法也可以获得效果,但通过使隔热门21与第一凸部36一体发泡成型更能提高隔热效果,得到更大的节能效果。

    对于第一凸部36的位置是以与铰链25的边对置的边和上下边大体作成コ字型而加以说明的,然而在存在多个冷却室的冷藏库中,通过至少在冷却室和冷却室之间设置第一凸部36,得到节能效果。

    在通过衬垫40形成第二凸部37时,将衬垫40在储藏室33方向的高度取5mm以上35mm以下,宽度取5mm以上35mm以下,也可以得到同样效果。

    对金属制内箱28进行了说明,然而即使是用树脂等金属以外的材料制作的内箱28,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如以上所示,因为本发明的冷藏库提高了储藏室内和外部气体的隔热性能,所以也可适用在使家庭用冷藏库或使库内变暖的温藏库等具有设定与外气温度各异的温度带的恒温空间的设备用途。

    (实施方式2)

    图8是本发明的冷藏库实施方式2的横截面图。

    如图8所示,左右开门的左门121及右门122分别通过左铰链123及右铰链124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隔热箱体120上。

    左门121及右门122在隔热箱体120的库内侧外缘部上固定有左密封圈125及右密封圈126,遮断与隔热箱体120之间的间隙。

    在左门121的与左铰链123相反侧上固定有间隔板127,该间隔板127和与左铰链123相反一侧的左密封圈125抵接,在关闭左门121及右门122时,也和与右铰链124相反一侧的右密封圈126相抵接。

    在左门121及右门122的库内侧上,在铰链123侧及右铰链124侧以外配备コ字型突出的左第一凸部128及右第一凸部129。

    在左铰链123一侧配置有比左第一凸部128更靠近手边位置、且向储藏室140侧突出的左第二凸部141,在设置于左第二凸部141的储藏室140一侧的平面部上通过螺钉等固定物143固定有左衬垫144。

    同样,在右铰链124一侧配置有比右第一凸部129更靠近手边位置、且向储藏室140侧突出的右第二凸部145,在设置于右第二凸部145的储藏室140一侧的平面部上通过螺钉等固定物147固定有右衬垫148。

    隔热箱体120通过金属制外箱130和金属制内箱131夹持隔热材料132地构成,通过树脂制的连接部133在隔热箱体120的开口部附近连接。

    即使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考虑图4,图5示出的节能效果特性,左第一凸部128及右第一凸部129的高度取从35mm到50mm,宽度取从5mm到20mm。此外,考虑图6,图7所示的节能效果,左第二凸部141及右第二凸部145高度取从5mm到35mm,宽度取从5mm到20mm。

    右第一凸部129的与右铰链124相反一侧,成为以相对于右铰链124从右铰链124到右第一凸部129外侧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孤状。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如果左第二凸部141以及右第二凸部144的高度在35mm以内,则在左门121及右门122全开时,左第二凸部141及右第二凸部144成为不向内箱131的储藏室140侧突出的构成。

    在隔热箱体120的前缘部上配备防滴加热器135,在隔热箱体120的前缘部上加温使得水分不凝结。

    以下,对如上所示地构成的冷藏库的动作加以说明。

    在左门121及右门122关闭时,左门121及右门122和隔热箱体120之间通过左密封圈125及右密封圈126和间隔板127遮断。

    通过左衬垫144和右衬垫148与连接部133相接触,因为与左门121及右门122相对的左铰链侧123及右铰链124侧中任一侧都不直接接触储藏室140内的冷却风,所以可以抑制通过左密封圈125或右密封圈126等的热传导而从外部气体侵入热,并且,库内的冷气也不向库外散逸。

    据此,降低耗电量,而且也可以降低在隔热箱体120的左右铰链侧设置的防滴加热器135的输入电力。

    在这样构造的冷藏库中,具有上述的左第一凸部128、左第二凸部141、左衬垫144及右第一凸部129、右第二凸部145、右衬垫148,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在可以增大库内容积的同时,在库内放入被冷却物之际,通过使第一凸部128、左第二凸部141、左衬垫144及右第一凸部129、右第二凸部145、右衬垫148不妨碍,可以作成使用方便的良好冷藏库。

    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间隔板127的材质未加限定,然而通过由树脂等热传导率低的材料构成,可以获得更大效果。连接部133由树脂制成,抑制了通过热传导的热量转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间隔板127遮断左门121和右门122之间的构造加以说明,即使是通过不使用间隔板127而直接接触左密封圈125和右密封圈126,遮断左门121和右门122之间的构成,通过配备左第一凸部128、左第二凸部141、左衬垫144及右第一凸部129、右第二凸部145、右衬垫148的构成,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的正视图,图10是示出图9的A-A’截面图,图11是示出同一实施方式的冷藏库防滴加热器配置图,图12是示出通过同一实施方式的冷藏库防滴加热器自动控制使库内设定温度在冷藏室5℃,冷冻室-20℃时与各室外气体温度相应的防滴加热器的总输入功率值的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214是具有4个左右对开式隔热门227的大型冷藏库。该冷藏库214由两个不同冷冻循环构成,由以下部件构成,即:构成第1冷冻循环的第1压缩机215,第1冷凝器216,第1蒸发器217,第1毛细管(未图示),第1冷凝器风扇218,第1蒸发器风扇219,和构成第2冷冻循环的第2压缩机220,第2冷凝器221,第2蒸发器222,第2毛细管(未图示),第2冷凝器风扇223,第2蒸发器风扇224,隔热箱体225,通过隔热间隔壁划分的库室226,在库室前面配置的隔热门227,隔热门把手228,遮断隔热箱体225和隔热门227之间间隙的密封圈229,在各库室配置的调整架230,支撑调整架的角框架231,在各库室开口周缘部上配置的防结露的防滴加热器232,把除霜水排水到外部的排水管233,以及上下配置冷却单元的单元基底234。

    单元基底234成为可从隔热箱体225向外取出的构造,此外,由于构成压缩机等冷冻循环的部件全部安装在单元基底234上,所以同一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的冷却单元是可更换的。在商业用冷藏库中,大体采用与同一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相同的构造。象家庭用冷藏库所示的那样在隔热箱体内埋入冷凝配管并不能防止开口周缘部的结露。因此,在开口周缘部配置防滴加热器232,通过加热器发热,防止结露。

    冷藏库214配置为在4库室之中将右上库室与其它室通过间隔板等分隔开,通过第2冷冻循环成为可以设定从室温-15℃到-25℃的冷冻室。其它库室在库内连通,通过第1冷冻循环成为可以设定从室温15℃到-5℃的冷藏室。

    对如上所示构成的冷藏库的第1冷冻循环动作加以说明。

    在冷藏库214的冷藏室中被分隔的库室226的温度,因来自室外空气的侵入热以及隔热门227的开闭等而升温,如果库内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成为接通(ON)温度以上,则第1压缩机215启动,开始冷藏室的冷却。从第1压缩机215吐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在第1冷凝器216通过由第1冷凝器风扇218输送的空气冷却、液化,通过第1毛细管减压。而且,流入第1蒸发器217内,通过与由第1蒸发器风扇219输送的库内空气热交换气化,冷却库内空气,返流入第1压缩机215内。使库室226内的空气冷却,库内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成为断开(OFF)温度以下时,第1压缩机215的运转停止,库室226的冷却停止。

    对于第2冷冻循环动作,也通过与第1冷冻循环同样的动作进行,使配置在右上库室的冷冻室冷却。

    如果冷藏库214的库内冷却,则由于隔热箱体225以及隔热门227与室外空气隔热,所以表面温度保持与室外空气温度同等程度,然而配置在隔热箱体225和隔热门227之间的密封圈229及通过密封圈229遮断的库室226的开口部周缘部的温度也比室外气体温度低。

    因此通过周围的湿度而结露,在结露严重时,结露水落到地面,产生积水,发生地面腐蚀问题。在同一实施方式1的冷藏库中,为了防止密封部周边的渗水,在开口部周缘部配置防滴加热器232。

    以下,用图11详细说明防滴加热器232。

    如图11所示,防滴加热器232被埋入到隔热箱体225的开口周缘部,作为隔热箱体225在纵向间隔板的垂直导轨235,作为配置在垂直导轨235左侧的横向间隔板的左横穿导轨236,配置在右侧的右横穿导轨237之中。加热器分为配置在隔热箱体225右侧面的A加热器238,配置在垂直导轨235内的B加热器239,配置在隔热箱体225左侧面的C加热器240,配置在隔热箱体225上面的D加热器241,配置在左横穿导轨236内的E加热器242,配置在右横穿导轨237内的F加热器243,配置在隔热箱体225下面的G加热器244。

    各加热器与控制基板290并列连接,通过各加热器的继电器(未图示)进行控制。可是,D加热器241和G加热器244在进入控制基板290之前连接,通过同一继电器进行控制。通过检测冷藏库周围温度的室外气温传感器245和来自设定库内温度的操作基板246的信号对防滴加热器232进行自动控制。

    (表1)示出以各加热器容量以及室外气温和库内设定温度作为基准的控制表。

    [表1]        室外气温    20℃以下    20℃~30℃        30℃以上加热器名 加热器 容量库内设定温度  加热器  发热量  加热器  通电率  加热器  发热量加热器通电率  加热器  发热量  加热器  通电率A加热器B加热器C加热器D加热器E加热器F加热器 G加热器  11.0W 18.0W 11.0W 5.0W 6.0W 6.0W  5.0W 冷藏室设为-5~0℃或者冷冻室设为-21~-25 ℃  7.0W  14.0W  8.5W  3.1W  3.9W  4.7W   3.9W   63%  78%  78%  62%  65%  78%   78%   7.8W  15.5W  9.5W  3.4W  4.3W  5.2W   4.3W   71%  86%  86%  69%  72%  86%   86%   9.0W  18.0W  11.0W  4.0W  5.0W  6.0W   5.0W  82%  100%  100%  80%  83%  100%   100% 合计 62.0W 45.0W  50.0W  58.0WA加热器B加热器C加热器D加热器E加热器F加热器 G加热器  11.0W 18.0W 11.0W 5.0W 6.0W 6.0W  5.0W 冷藏室设定1~15℃而且冷冻室设定-15~ -20℃  4.7W  9.3W  5.7W  2.1W  2.6W  3.1W   2.6W   42%  52%  52%  41%  43%  52%   52%   5.1W  10.2W  6.3W  2.3W  2.8W  3.4W   2.8W   47%  57%  57%  46%  47%  57%   57%   5.9W  11.8W  7.2W  2.6W  3.3W  3.9W   3.3W   54%  66%  66%  52%  55%  66%   66% 合计 62.0W  30.0W  33.0W  38.0W

    在(表1)内示出的加热器发热量设定值,按照在各室外气温下使开口周缘部的温度在室外气温以上的方式设定(图12的强设定)。

    作为前述控制表的基准,把室外气温分为20℃以下的低室外气温带和从20℃到30℃的中室外气温带以及30℃以上的高室外气温带。对库内设定温度设定以下两个基准,即:冷藏室设定温度从-5℃开始到0℃或者冷冻室设定温度从-21℃开始到-25℃的情况,以及冷藏室设定温度从1℃开始到15℃或者冷冻室设定温度从-15℃开始到-20℃的情况。

    在现有的冷藏库中,在室外气温成为最高,库内设定温度成为最低条件下的加热器控制中进行常时通电。可是在这样的控制下,根据条件(表1)所知,产生从10W到20W附近的不需要的加热器输入功率。

    在本实施方式3的防滴加热器自动控制中,通过设定在靠室外气温以及库内温度设定而分开的控制表,即使在室外气温和库内温度设定变化的情况下,也自动地改变加热器的通电率,可以最低的加热输入功率使开口周缘部的温度与室外气温相等。

    (表1)是同一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的设定值,它是根据冷藏库的大小等可以变更的值。

    (表1)的加热器输入值考虑了控制的简便性,根据室外气温分为三个阶段,然而多增加这些分配也是可能的。在该情况下,可以设定更细的加热器输入功率,可以削减无用的加热器输入功率。

    由于加热器通用化,A加热器和C加热器,D加热器和G加热器,E加热器和F加热器做成相同容量,以通电率来对应。这样一来,通过使加热器种类做成相同,通用化,可以削减成本。

    以下,对图12的强设定,中设定,弱设定的加热器控制决定方式加以说明。

    如前所述,所谓强设定是在各室外气温下将开口周缘部的温度设成与室外气温同等以上的温度。所谓中设定是指将开口周缘部的温度设成在各室外气温下的湿度85%的露点温度以上。所谓弱设定是指将开口周缘部的温度设成在各室外气温下的湿度75%的露点温度以上。如果在表1中将冷藏室设定在5℃,将冷冻室设定在-20℃时的加热器输入值图表化,则成为图12的强设定。

    通过表(1)的室外气温及库内温度自动地对防滴加热器进行控制,而图12所示的强、中、弱的设定可以通过操作基板246用手动转换。把切断防滴加热器232的模式也输入到前述转换开关(未图示)。

    如上述所示,因为通过操作基板246可以切换防滴加热器自动控制,所以通过设置环境,湿度在75%以下的干燥条件下,通过使防滴加热器控制为弱设定,可以抑制加热器的输入功率、节能。在85%以上的高湿条件下希望抑制结露时,通过中或强设定,可以防止结露。

    经过一年,在高温高湿条件的6~9月,进行中或强设定,在干燥的冬季,进行防滴加热器的弱设定或切断,则既可以抑制结露又可削减年耗电量。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在水常常在地板上流动那样的厨房环境下,即使在冷藏库表面稍微有点结露也无妨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弱设定或切断,可以抑制冷藏库的耗电量。并且,在设置环境为目之触及的场所,在无论任何条件下都不许细微结露的情况下,通过强设定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防止大体100%结露。

    在隔热箱体225中,有可能因筐体边缘部未充填聚胺酯,发生隔热性能变差,或由于防滴加热器232的装贴不良而产生加热器温度上升不充分等波动。在具有该波动的冷藏库中,即使在通常不结露的条件下也往往产生结露。作为其对策,以前只是更换商品,然而在本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中只通过把防滴加热器232的设定更换为高位设置就可以处理。此外,通过所谓在现场可以立即处理,将给客人带来的麻烦降到最小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3中,属于1室冷冻型的冷藏库,然而即使是2室冷冻、全室冷冻型的冷藏库也可以使防滴加热器232的配置相同,仅通过改变控制表的设定值就可以处理,所以拓展机种是容易的。

    这样一来,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冷藏库为了防止冷藏库表面结露,以自动控制同时对应于室外气温变化以及库内设定温度,由于因商品偏差产生的异常现象或对客人的特殊要求,通过手动转换加以对应,所以可以适用于作为必须满足多样的设置环境以及客人要求的商业用大型冷藏库或商品阵列箱等商业用设备。

    (实施方式4)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冷藏库的纵截面图。图14是图1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5是与同一实施方式的铰链对置的门密封部的横截面图。

    如图13~图15所示,门310经隔热箱体311和铰链312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着,配备有由与铰链312对置的边313a和上下边313b构成的呈コ字型向库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

    隔热箱体311通过金属制外箱314和金属制内箱315夹入隔热材料316而构成,通过树脂制的凹部状连接部317在隔热箱体311开口部附近连接。

    连接部317至少在门310关闭时,具有直到第一凸部的端部的长度,成为在第一凸部的端部向库内侧突出的形状。

    在第一凸部的折回部313c上配备密封部件318。在关闭门310时处于连接部317里端的台阶部317a和该密封部件318抵接,遮断细长的间隙100。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考虑图4,图5所示的节能效果特性,第一凸部长度为从35mm到50mm,宽度从5mm到20mm。与铰链312对置的边313a的凸部相对于铰链312,成为以从铰链312到第一凸部313外侧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弧状。

    并且,与第一凸部的铰链312相对的凹部状的连接部317,成为保持第一凸部和细长间隙100的圆弧状。

    在隔热箱体311的前缘部上配备防滴加热器319,在隔热箱体311的前缘部上进行加温,以便使水份不凝结。

    以下,对这样构成的冷藏库说明其动作。

    在冷藏库运转中,通过冷却风扇309的运转,冷却风在库内循环。这时,第一凸部向门310突出,风不直接接触密封圈305,难以冷却。

    凹部状的连接部317由ABS树脂等的树脂材料构成,通过内箱315的热传导门310难以冷却。

    由于凹部状连接部317在第一凸部的端部形成台阶部317a,向库内侧突出,所以凹部状连接部317和第一凸部构成的细长间隙100成为钩型,即使第一凸部313和凹部状连接部317构成的细长间隙100被冷却,也难以热传导到门310,所以门310难以被冷却。

    因为在第一凸部和凹部状连接部317之间设置密封部件318,遮断细长的间隙100,所以冷却风不会流入第一凸部和凹部状连接部317之间的细长间隙100中,门310和密封圈305难以被冷却。

    据此,在可以降低从门310和密封圈305侵入热量的同时,可以使隔热箱体311前缘部的温度上升,可以降低防滴加热器319的输入功率。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冷藏库中,第一凸部通过与铰链312对置的边313a以及上下边313b大体呈コ字型形成,在被冷却物进入库内之际不形成妨碍。

    如果开闭设置第一凸部的门310,则由于第一凸部与铰链312对置的边在门开闭时向外侧膨胀,所以必须增大第一凸部和凹部状的连接部317的细长间隙100。

    可是,在本发明的冷藏库中,在第一凸部与铰链312相反侧的面相对于铰链312,成为以从铰链312到第一凸部外侧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弧状的同时,由于第一凸部的与铰链312相反侧对应的凸部状连接部317成为保持与第一凸部之间的一定间隙的圆弧状,所以通过门310的开闭可以减小第一凸部和凹部状连接部317之间的细长间隙100,可以增加节能效果。

    因此,可以降低压缩机及防滴加热器319的输入,可形成耗电量低的冷藏库。

    通过防止第一凸部和凹部状连接部317的接触,可形成可靠性高的冷藏库。

    并且,在增大库内容量的同时,在库内放入被冷却物之际第一凸部不形成妨碍,故可得到使用方便的冷藏库。

    本实施方式以商业用冷藏库为例加以说明,然而,只要是在门的库内侧不具有收容筐的构造,即使在家庭用冷藏库中也可以得到同样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冷藏库加以说明,然而对使库内变暖的温藏库也可得到同样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用将门310和第一凸体分别制作,之后将其固定的方法也可具有效果,但是通过将门310和第一凸部一体发泡成型,能获得更高的隔热效果,得到更加节能的效果。

    对于第一凸部的位置,用与铰链312的边对置的边313a和上下边313b作成大体コ字型进行了说明,然而在存在多个冷却室的冷藏库中,通过至少在冷却室和冷却室之间设置第一凸部,可得到更加节能的效果。

    并且,对金属制内箱315进行了说明,然而用树脂等金属以外的材料制作内箱315,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冷藏库隔热箱体311的上部配置压缩机、冷凝器、减压机构等的机械室200,在顶面311a上配置蒸发器308,在蒸发器308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冷却风扇309的冷藏库中,来自冷却风扇309的冷气容易向密封圈305侧对流,相对于密封圈305的热传导系数变大,容易使从外部侵入的热增加,但根据上述的门构造和内箱构造,可以提供降低侵入热,节能效果高的冷藏库。

冷藏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冷藏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冷藏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冷藏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藏库.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力图降低耗电的冷藏库,其通过与门内板(23)在储藏室(33)侧周缘部的铰链(25)侧以外的三边对置,设置第一凸部(36),在铰链(25)侧的边上设置第二凸部(37)及衬垫(40),使冷却风扇(44)产生的冷却风不直接与箱体平面部(31)或密封圈(34)、门平面部(35)接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