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及体外分离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及体外分离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099247.3 (22)申请日 2014.03.17 (73)专利权人 南方科技大学 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 学苑大道南方科技大学第二科研楼材 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09室 (72)发明人 唐斌颜庆云周卓龙葛永梅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何平 (51)Int.Cl. C12M 1/00(2006.01) C12N 5/09(2010.01) C12N 5/0789(2010.01) (56)对比文件。
2、 CN 1228713 A,1999.09.15,说明书第3页第 3段、 第5页第5段、 第6页第3段、 第8页最后1段-第 12页第5段, 图1-4. CN 1228713 A,1999.09.15,说明书第3页第 3段、 第5页第5段、 第6页第3段、 第8页最后1段-第 12页第5段, 图1-4. EP 0408462 A2,1991.01.16,说明书第10页 第6段, 图2. CN 102260628 A,2011.11.30,说明书第23- 33段, 图1-3. US 2013101561 A1,2013.04.25,全文. 审查员 刘春杰 (54)发明名称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
3、干细胞的体外分 离系统及体外分离方法 (57)摘要 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 外分离系统, 包括储样装置、 分离组件及收集装 置, 分离组件包括外壳、 固定座及微孔管, 外壳具 有一收容腔, 固定座收容于收容腔内, 并将收容 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微孔管固定设置 于固定座上, 且微孔管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 室, 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微孔管, 储样装置与外 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储样装置与第一腔室相 通, 收集装置与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收集装 置与第二腔室相通。 上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 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使得急性髓白血病细 胞与造血干细胞的分离较为简单。 此外, 还提。
4、供 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 离方法。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2页 CN 104212703 B 2016.08.17 CN 104212703 B 1.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储样装置、 分离组件及收集装置, 所述分离组件包括外壳、 固定座及微孔管, 所述外壳具有一收容腔, 所述固定座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微孔 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且所述微孔管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造血干细 胞能够通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不能通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储样装置与所 。
5、述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所述储样装置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 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外壳 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 还包括蠕动泵, 所述蠕动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收集装置和所述第一腔室, 以使所述外 壳、 微孔管、 收集装置及蠕动泵通过管道连通构成循环回路; 还包括第一阀门、 储液装置、 抽液泵及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 上, 所述抽液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储液装置和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连通所 述抽液泵与所述第二腔室的管道上; 储液装置内装有清洗液, 清洗液为血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 于。
6、, 所述微孔管的材质为玻璃、 树脂或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收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 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扣。 4.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 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包括储样装置、 分离组件及收集装置, 所述分离组件包括外壳、 固定 座及微孔管, 所述外壳具有一收容腔, 所述固定座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并将所述收容腔分 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微孔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7、, 且所述微孔管连通所述 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不能 通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储样装置与所述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所述储样装置与所述第一 腔室相通, 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第二腔室相 通; 将含有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装入所述储样装置, 所述含有急 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通过管道流入所述第一腔室, 经所述微孔管分 离, 所述造血干细胞随血清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再通过管道流入到所述收集装置;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还包括蠕动泵, 所述蠕动泵通过 。
8、管道连通所述收集装置和所述第一腔室, 以使所述外壳、 微孔管、 收集装置及蠕动泵通过管 道连通构成循环回路; 其中, 所述造血干细胞随所述血清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并通过管道流 入到所述收集装置的步骤之后, 还包括循环分离的步骤: 在所述蠕动泵的作用下, 所述收集 装置中的血清流入所述第一腔室, 再依次流经所述微孔管、 第二腔室到所述收集装置中;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 储液装置、 抽 液泵及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上, 所述抽液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储 液装置和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连通所述抽液泵与所述第二腔室的管道上; 其中,。
9、 所述储液装置中装有清洗液, 所述造血干细胞随所述血清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并通过 管道流入到所述收集装置的步骤之后, 还包括对所述分离组件的清洗步骤: 关闭所述第一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04212703 B 2 阀门, 并开启所述第二阀门, 在所述抽液泵的作用下, 所述储液装置中的所述清洗液依次经 所述第二腔室、 微孔管及第一腔室, 流入所述储样装置中; 所述清洗液为血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微孔管的材质为玻璃、 树脂或纤维。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04212703 B 3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
10、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及体外分离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 分离系统及体外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白血病, 又名血癌,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常见的白血病有急性髓细 胞白血病(acutemyelocyticleukemia,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leukemia, AL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 CM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 CLL。
11、)。 白血病的主要病理特 征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 无限制地增生, 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 从而直接影响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 同时抑制正常造血, 从而导致贫血、 出血等各类并发 症。 在我国, 白血病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 者, 而急性髓白血病细胞占各型白血病的58.9。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同时也是儿童及35岁 以下人群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0003 现有急性髓白血病细胞治疗的手段主要有化学药物治疗和骨髓移植。 其中骨髓移 植又分为自体和异体移植。 异体移植受到患者年龄、 合适配型的骨髓来源及并发移植物抗 宿主的限制, 因此只有约1。
12、020患者适合异体移植手术。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为性 质相同的造血干细胞和多向分化成各种血细胞成分的能力。 因此, 自体骨髓移植可通过采 集患者自身体内骨髓或者其他部位的造血干细胞, 患者经大剂量化疗后再将体外净化过的 患者骨髓或者其他部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回自体。 与异体移植相比, 自体移植具有不受骨 髓来源和年龄限制、 无移植物抗宿主病、 植活容易、 无需配型且无并发症等诸多优点, 具有 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自体骨髓移植的患者往往疾病复发率较高, 主要原因是体外待移 植物内白血病细胞净化不彻底, 从而使白血病细胞回流患者体内。 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的体 外净化方法是自体移植成功的关键。
13、之一。 0004 目前己有数种方法可以将白血病细胞从干细胞中除去。 例如, Suarez-Quian应用 显微解剖术将癌细胞一个一个地分离出来; Pituch-Noworolskaetal.通过抗体介导的方 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 Denisetal.利用磁场以磁性材料包被的抗体分离癌细胞。 然 而, 这些癌细胞分离方法取决于得到肿瘤特异性抗体, 或不同癌细胞独特的形态学, 使得分 离较为复杂, 且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使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分离较为简单的急 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0006 此外, 还要提供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
14、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 0007 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包括储样装置、 分离组件 说明书 1/7 页 4 CN 104212703 B 4 及收集装置, 所述分离组件包括外壳、 固定座及微孔管, 所述外壳具有一收容腔, 所述固定 座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微孔管固定设 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且所述微孔管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造血干细胞能够通 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不能通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储样装置与所述外壳通 过管道连接, 以使所述储样装置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 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外壳通过管道 。
15、连接, 以使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微孔管的材质为玻璃、 树脂或纤维。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还包括蠕动泵, 所述蠕动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收集装置和 所述第一腔室, 以使所述外壳、 微孔管、 收集装置及蠕动泵通过管道连通构成循环回路。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还包括第一阀门、 储液装置、 抽液泵及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 阀门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上, 所述抽液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储液装置和所述第二腔室, 所 述第二阀门设置于连通所述抽液泵与所述第二腔室的管道上。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收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 所述固定座上设。
16、有与所 述卡槽相配合的卡扣。 0012 一种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13 提供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 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包括储样装置、 分离组件及收集装置, 所述分离组件包括外壳、 固定座及微孔管, 所述外壳具有一收容腔, 所述固定座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并将所述收容 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微孔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且所述微孔管连通 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 不能通过所述微孔管, 所述储样装置与所述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所述。
17、储样装置与所述 第一腔室相通, 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所述收集装置与所述第二腔 室相通; 0014 将含有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装入所述储样装置, 所述含 有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通过管道流入所述第一腔室, 经所述微孔 管分离, 所述造血干细胞随血清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再通过管道流入到所述收集装置。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还包 括蠕动泵, 所述蠕动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收集装置和所述第一腔室, 以使所述外壳、 微孔 管、 收集装置及蠕动泵通过管道连通构成循环回路; 0016 其中, 所述。
18、造血干细胞随所述血清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并通过管道流入到所述收 集装置的步骤之后, 还包括循环分离的步骤: 在所述蠕动泵的作用下, 所述收集装置中的血 清流入所述第一腔室, 再依次流经所述微孔管、 第二腔室到所述收集装置中。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还包 括第一阀门、 储液装置、 抽液泵及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上, 所述抽 液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储液装置和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连通所述抽液泵与 所述第二腔室的管道上; 0018 其中, 所述储液装置中装有清洗液, 所述造血干细胞随所述血清流入所述第二腔 室, 并。
19、通过管道流入到所述收集装置的步骤之后, 还包括对所述分离组件的清洗步骤: 关闭 所述第一阀门, 并开启所述第二阀门, 在所述抽液泵的作用下, 所述储液装置中的所述清洗 说明书 2/7 页 5 CN 104212703 B 5 液依次经所述第二腔室、 微孔管及第一腔室, 流入所述储样装置中。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清洗液为血清。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微孔管的材质为玻璃、 树脂或纤维。 0021 上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在分离急性髓白血病细胞 与造血干细胞时, 将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装入储样装置中, 并 使其流入到外壳的。
20、第一腔室, 经固定设置在固定座上的微孔管分离, 由于急性髓白血病细 胞不能通过微孔管, 被截留在第一腔室, 而造血干细胞能够随血清通过微孔管, 并经第二腔 室流入到收集装置中, 从而简单地将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分离, 因此, 上述急性 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使得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分离 较为简单。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 图; 0023 图2为图1所示的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的分离组件的 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图2沿A-A线的剖面图; 0025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急。
21、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主要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 离系统及体外分离方法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 如图1所示, 一实施方式的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100, 包括储样装置110、 分离组件120及收集装置130。 0028 储样装置110用于承装待分离的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 物。 其中, 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由急性髓白血病细胞、 造血干细 胞和血清组成。 其中, 储样装置110的材质可以为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 透明高分。
22、子材料的储样装置110便于观察样品的流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酯及聚苯乙烯等。 0029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 分离组件120包括外壳122、 固定座124和微孔管126。 0030 外壳122的材质为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透明高分子材料的外 壳122便于观察样品的流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 酯及聚苯乙烯等。 外壳122大致为截面为梯形的盒体。 外壳122具有一收容腔1222。 具体的, 外壳122上设有多个与收容腔1222相通的通液孔1224。 其中, 通液孔1224大致为4个。 0031 固。
23、定座124的材质为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透明高分子材料的 固定座124便于观察样品的流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 碳酸酯及聚苯乙烯等。 其中, 固定座124的截面大致为梯形的块状。 固定座124收容于收容腔 1222内。 且固定座124与收容腔1222的侧壁密封连接。 具体的, 固定座124的形状与外壳122 的形状相匹配, 以使固定座124与收容腔1222的侧壁密封连接。 具体的, 收容腔1222的侧壁 说明书 3/7 页 6 CN 104212703 B 6 上开设有卡槽1226, 固定座124上设有与卡槽1226相配合的卡扣1242, 从。
24、而通过卡槽1226和 卡扣1242配合以将固定座124和外壳122固定, 实现固定座124与外壳122的可拆卸地固定连 接, 便于固定座124和微孔管126的更换、 清洗和消毒。 更具体的, 卡槽1226为四个, 卡扣1242 也对应为四个。 可以理解, 卡槽1226也可以为两个、 三个、 五个或是更多, 卡扣1242对应为两 个、 三个、 五个或是更多。 其中, 固定座124将收容腔1222分隔成第一腔室1227和第二腔室 1228。 具体的, 其中两个通液孔1224与第一腔室1227相通, 另外两个通液孔1224与第二腔室 1228相通。 其中, 储样装置110与外壳122通过管道连接, 。
25、以使储样装置110与第一腔室1227 相通。 具体的, 连通储样装置110与外壳122的管道远离储样装置110的一端收容于其中一个 通液孔1224, 以使储样装置110与第一腔室1227相通。 且该管道的外壁与通液孔1224的侧壁 密封连接。 0032 微孔管126固定设置于固定座124上, 微孔管126连通第一腔室1227和第二腔室 1228。 具体的, 固定座124上开设有贯通孔(图未标), 该贯通孔连通第一腔室1227和第二腔 室1228, 微孔管126收容于该贯通孔内。 由于微孔管126为管状物, 其内表面光滑, 细胞不易 粘附在管壁,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回收分离后的细胞; 且由于微孔。
26、管126较为光滑, 更易于 清洗。 微孔管126的材质为玻璃、 树脂或纤维。 上述材质的微孔管126具有光滑的内表面。 其 中, 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微孔管126, 而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不能通过微孔管126。 其中, 微孔 管126大致为200个5000个。 具体的, 微孔管126的内径大致为8微米15微米。 由于正常造 血干细胞直径约5微米15微米, 而急性髓白血病细胞直径为20微米50微米; 且由于急性 髓白血病细胞的硬度比正常造血干细胞增大约10倍, 弹性模量也大大增加, 将微孔管126的 内径设置为8微米15微米, 使得只有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微孔管126; 且将微孔管126的内 径设置为8。
27、微米15微米, 有利于得到更加纯净的造血干细胞。 其中, 微孔管126的长度为 1.5毫米5.5毫米。 0033 收集装置130用于收集分离后得到的造血干细胞。 收集装置130的材质为透明玻璃 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收集装置130便于观察样品的流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酯及聚苯乙烯等。 收集装置130与 外壳122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收集装置130与第二腔室1228相通。 具体的, 连接收集装置130 与外壳122的管道远离收集装置130的一端收容于其中另一个通液孔1224内, 从而使收集装 置130与第二腔室1228相通。 且该。
28、管道的外壁与该其中另一个通液孔1224的侧壁密封连接。 0034 其中, 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 含急性 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从储样装置110到第一腔室1227, 经微孔管126分 离后得到造血干细胞继续在重力的作用下, 从第二腔室1228流入收集装置130。 0035 请再次参阅图1, 进一步的,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100 还包括蠕动泵150, 蠕动泵150通过管道连通收集装置130和第一腔室1227, 以使外壳122、 微 孔管126、 收集装置130、 蠕动泵150通过管道连通构成循环回路160。 其中, 连通蠕。
29、动泵150与 第一腔室1227的管道远离蠕动泵150的一端收容于其中又一个通液孔1224内, 从而使蠕动 泵150与第一腔室122相通。 且该管道的外壁与其中又一个通液孔1224的侧壁密封连接。 通 过设置蠕动泵150提供流动的动力, 加速分离的速率。 且设置蠕动泵150便于控制分离时间, 并可通过控制循环分离的次数, 从而提高造血干细胞的回收量, 因此, 设置蠕动泵150可以 缩短分离时间, 并提升造血干细胞的回收率。 说明书 4/7 页 7 CN 104212703 B 7 0036 进一步的,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100还包括第一阀门 170、 储液装置180、 抽。
30、液泵190及第二阀门210。 0037 第一阀门170设置于循环回路160上。 第一阀门170控制循环回路160的液体流动。 0038 储液装置180内装有清洗液。 优选的, 清洗液为血清。 使用血清作为清洗液可以避 免反清洗的过程中引入其它液体, 而对细胞造成污染。 0039 抽液泵190通过管道连通储液装置180和第二腔室1228。 其中, 连通抽液泵190和第 二腔室1228的管道远离抽液泵190的一端收容于其中再一个通液孔1224内, 从而使该管道 与第二腔室1228相通。 且该管道的外壁与该其中再一个通液孔1224的侧壁密封连接。 抽液 泵190为储液装置180中的清洗液的流动提供动。
31、力, 使储液装置180中的清洗液能够依次经 第二腔室1228、 微孔管126、 第一腔室1227到储样装置110中, 从而达到清洗固定座124及微 孔管126的作用, 避免部分急性髓白血病细胞或者是造血干细胞堵塞微孔管126, 而导致分 离不能继续进行或是减缓分离的速率, 从而提高了分离速率。 0040 第二阀门210设置于连通抽液泵190与第二腔室1228的管道上。 使用第二阀门210 能够防止储液装置180内的清洗液在分离过程中流入到第二腔室1228内, 或是避免在分离 过程中, 分离的造血干细胞流入到储液装置180内。 0041 上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100的工作。
32、具体如下: 0042 关闭第二阀门210, 将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装入储样 装置110, 然后打开第一阀门170和蠕动泵150, 在蠕动泵150的动力作用下, 含急性髓白血病 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流入第一腔室1227, 造血干细胞随血清流经微孔管126, 再 经第二腔室1228进入收集装置130,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被截留在第一腔室1227; 由于重力作 用, 进入到收集装置130中的造血干细胞部分沉淀在收集装置130的底部, 而收集装置130中 的血清和悬浮在血清中部分造血干细胞在蠕动泵150的动力作用下, 继续回流到第一腔室 1227, 再次循环分离。 分离一段。
33、时间后, 关闭第一阀门170和蠕动泵150, 打开第二阀门210和 抽液泵190, 在抽液泵190的动力作用下, 储液装置180中的清洗液依次经第二腔室1228、 微 孔管126、 第一腔室1227到储样装置110中, 从而清洗掉堵塞微孔管126急性髓白血病细胞或 造血干细胞, 以便于保持微孔管126的畅通。 0043 上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100, 在分离急性髓白血病 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时, 将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装入储样装置 110中, 并使其流入到外壳122的第一腔室1227, 经微孔管126分离, 将急性髓白血病细胞截 留在第一腔室1227,。
34、 造血干细胞能够随血清通过微孔管126, 并经第二腔室1228流入到收集 装置130中, 从而简单地将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分离, 因此, 上述急性髓白血病 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100使得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分离较为简 单。 0044 且上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100利用急性髓白血病细 胞与造血干细胞的力学性能和大小差异, 并结合筛分原理来分离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 干细胞, 大大简化了分离的步骤和分离系统, 从而降低了分离成本。 0045 如图4所示, 一实施方式的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 包括 如下步骤: 0046 步骤S。
35、310: 提供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说明书 5/7 页 8 CN 104212703 B 8 0047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与上述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 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相同。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 包括储样 装置、 分离组件及收集装置。 0048 储样装置用于承装待分离的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 其 中, 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由急性髓白血病细胞、 造血干细胞和 血清组成。 其中, 储样装置的材质可以为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透明高分 子材料的储样装置便于观察样品的流。
36、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 聚碳酸酯及聚苯乙烯等。 分离组件包括外壳、 固定座和微孔管。 0049 外壳的材质为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透明高分子材料的外壳便 于观察样品的流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酯及聚苯 乙烯等。 外壳大致为截面为梯形的盒体。 外壳具有一收容腔。 具体的, 外壳上设有多个与收 容腔相通的通液孔。 其中, 通液孔大致为4个。 0050 固定座的材质为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透明高分子材料的固定 座便于观察样品的流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酯。
37、及 聚苯乙烯等。 其中, 固定座的截面大致为梯形的块状。 固定座收容于收容腔内。 且固定座与 收容腔的侧壁密封连接。 具体的, 固定座的形状与外壳的形状相匹配, 以使固定座与收容腔 的侧壁密封连接。 具体的, 收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 固定座上设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 扣, 从而通过卡槽和卡扣配合以将固定座和外壳固定, 实现固定座与外壳的可拆卸地固定 连接, 便于固定座和微孔管的更换、 清洗和消毒。 更具体的, 卡槽为四个, 卡扣也对应为四 个。 可以理解, 卡槽也可以为两个、 三个、 五个或是更多, 卡扣对应为两个、 三个、 五个或是更 多。 其中, 固定座将收容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
38、具体的, 其中两个通液孔与第一腔 室相通, 另外两个通液孔与第二腔室相通。 其中, 储样装置与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储样 装置与第一腔室相通。 具体的, 连通储样装置与外壳的管道远离储样装置的一端收容于其 中一个通液孔, 以使储样装置与第一腔室相通。 且该管道的外壁与通液孔的侧壁密封连接。 0051 微孔管固定地设置于固定座上, 微孔管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具体的, 固定座 上开设有贯通孔(图未标), 该贯通孔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微孔管收容于该贯通孔内。 由于微孔管为管状物, 其内表面光滑, 细胞不易粘附在管壁,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回收分离 后的细胞; 且由于微孔管较为光滑, 更易。
39、于清洗。 微孔管的材质为玻璃、 树脂或纤维。 上述材 质的微孔管具有光滑的内表面。 其中, 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微孔管, 而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不 能通过微孔管。 其中, 微孔管大致为200个5000个。 具体的, 微孔管的内径大致为8微米 15微米。 由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直径约5微米15微米, 而急性髓白血病细胞直径为20微米 50微米, 使微孔管的内径为8微米15微米, 使得只有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微孔管; 且将微 孔管的内径设置为8微米15微米, 有利于得到更加纯净的造血干细胞。 其中, 微孔管的长 度为1.5毫米5.5毫米。 0052 收集装置用于收集分离后得到的造血干细胞。 具体的, 收集装置。
40、为收集袋。 收集装 置的材质为透明玻璃或透明高分子材料。 透明玻璃和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收集装置便于观察 样品的流动状况。 其中, 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酯及聚苯乙烯 等。 收集装置与外壳通过管道连接, 以使收集装置与第二腔室相通。 具体的, 连接收集装置 与外壳的管道远离收集装置的一端收容于其中另一个通液孔内, 从而使收集装置与第二腔 说明书 6/7 页 9 CN 104212703 B 9 室相通。 且该管道的外壁与该其中另一个通液孔的侧壁密封连接。 0053 其中, 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 含急性 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
41、物从储样装置到第一腔室, 经微孔管分离后得到造 血干细胞继续在重力的作用下, 从第二腔室流入收集装置。 0054 步骤S320: 将含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装入储样装置, 含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血清混合物通过管道流入第一腔室, 经微孔管分离, 造 血干细胞随血清流入第二腔室, 再通过管道流入到收集装置。 0055 进一步的,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还包括蠕动泵, 蠕动 泵通过管道连通收集装置和第一腔室, 以使外壳、 微孔管、 收集装置及蠕动泵通过管道连通 构成循环回路。 通过设置蠕动泵提供流动的动力, 加速分离的速率。 0056 其中, 造血干。
42、细胞随所述血清流入第二腔室, 并通过管道流入到收集装置的步骤 之后, 还包括循环分离的步骤: 在蠕动泵的作用下, 收集装置中的血清流入第一腔室, 再依 次流经微孔管、 第二腔室到收集装置中。 其中, 由于随血清一起流入到收集装置中的造血干 细胞会在重力的作用下, 部分造血干细胞沉淀在收集装置的底部, 而部分悬浮在水中的造 血干细胞会随血清通过管道流入到第一腔室中, 再次经过微孔管。 0057 进一步的, 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 储 液装置、 抽液泵及第二阀门。 0058 第一阀门设置于循环回路上。 第一阀门控制循环回路的液体流动。 0059 储液装置内装有清。
43、洗液。 优选的, 清洗液为血清。 使用血清作为清洗液可以避免反 清洗的过程中引入其它液体, 而对细胞造成污染。 0060 抽液泵通过管道连通储液装置和第二腔室。 抽液泵为储液装置中的清洗液的流动 提供动力。 0061 第二阀门设置于连通抽液泵与第二腔室的管道上。 使用第二阀门能够防止储液装 置内的清洗液在分离过程中流入到第二腔室内, 或是避免在分离过程中, 分离的造血干细 胞流入到储液装置内。 0062 其中, 造血干细胞随血清流入第二腔室, 再通过管道流入到收集装置的步骤之后, 还包括对分离组件的清洗步骤: 关闭第一阀门, 并开启第二阀门, 在抽液泵的作用下, 储液 装置中的清洗液依次经第二。
44、腔室、 微孔管及第一腔室, 流入储样装置中, 从而达到清洗固定 座和微孔管的作用, 避免部分急性髓白血病细胞或者是造血干细胞堵塞微孔管, 而导致分 离不能继续进行或是减缓分离的速率, 从而提高了分离速率。 0063 上述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通过使用急性髓白血病细 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系统来分离急性髓白血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 使得急性髓白血 病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简单、 快速。 006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 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明书 7/7 页 10 CN 104212703 B 10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11 CN 104212703 B 11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2 页 12 CN 104212703 B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