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杯纺纱机操作单元上 将纱线接纱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转杯纺纱机操作单元上接纱(俗称生头)(Spinning-in)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准备接纱用的纱线,准备接纱用的纺纱转杯,和最后进行接纱。准备接纱用的纱线包括:至少探测在筒管上的纱线端或在空管上接纱时准备辅助纱线,松卷并测量一段为接纱所需的纱线长度,将该纱线设在转杯纺纱机操作单元上的接纱行程内,在该行程内纱线处在配纱器够不到的地方,并且没有被牵拉机构的辊夹紧,形成接纱的纱线端并将它从纺纱转杯引入到纱线输送管内,接纱用的纺纱转杯准备包括:至少打开纺纱单元到其清洁位置,清洁停止的纺纱转杯,关闭纺纱单元,而最后的接纱步骤包括:至少将纱条开始供应到拉长装置(Singling-out device)内,在一段预定的时间间隔内,从拉长装置引导纤维离开纺纱转杯,使接纱的纱线端与纺纱转杯的收集槽接触,然后开始纱线的牵拉和卷绕。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在转杯纺纱机上实现纱线接纱的装置,该纺纱机的每一操作单元都有一个纺纱单元,其上有一盖可开启允许进入到纺纱转杯内将它清洁。
技术背景
取决于纱线接纱的方法,转杯纺纱机可分成两类,较为确切地说,一类是用手工接纱的,另一类是用沿着机械的操作单元行走的看管装置自动接纱的。
用手工接纱地转杯纺纱机在每一个操作单元上设有辅助接纱装置使操作工只要准备接纱用的纱线和清洁纺纱转杯的步骤,包括打开和关闭纺纱单元并将接纱的纱线端引入到纱线输送管内。在老式的机械内,操作工用手工将接纱的纱线端插入到收集槽上并用手工启动辅助接纱装置使它们机械地或用电地喂入纱条、牵拉纱线并将纱绕卷绕在筒管上。
在较新式的机械中,操作工除了将接纱的纱线端插入到纺纱转杯的收集槽上以外仍用手工进行老式机械中相同的步骤。操作工只是将接纱的纱线端引入到纱线输送管内并将纱线准备在纱线的预备位置上,在该位置上,接纱的纱线端被机械的操作单元上合适的设施夹持立即被插入到纺纱转杯的收集槽上。如同CZ284295B5所公开的那样,在每一操作单元上卷绕装置的臂和输送装置的压力杠杆都与一个控制电磁铁偶联而该电磁铁与一个控制单元互联,该控制单元还与一个偏移件偶联,目的是使纱线从其运行路程偏移而将接纱的纱线端插入到纺纱转杯的收集槽上,采用一个纱条喂入装置和一个监控器用来测试纱线的质量及/或是否存在。由操作工发出指令,便可通过控制单元使所有上述操作单元的接纱设施都定时动作。这个装置可显著地提高接头质量,因为接纱操作本身都是由机械设施来完成的,可消除操作工的影响。
尽管质量有相当大的改进,但接头的大小和强度并不恒定,最终的纱线制造商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接头的质量。
在自动化的纺机内,看管装置负责与重新开始接纱过程有关的所有步骤。看管装置各个步骤的定时是由电子控制的,如果需要每一接纱步骤的开始时刻可在一定限度内修改。
为了提高接头的质量,自动纺纱机设有看管装置控制设施用来在纺纱开始前从离开纺纱转杯的拉长装置输送纱条。这种输送纱条的设施可包括将来自看管装置的压缩空气供应作用在拉长装置的分梳辊的圆周上如同在CZ280036中所说明的那样,或者由看管装置控制并执行,在纤维供应管道的后面从拉长装置将纤维吸出到纺纱转杯内如同在CZ专利申请1995-225和US5,535,580中所说明的那样。
自动的转杯纺纱机可给出良好的接头质量,但看管装置非常复杂而且昂贵,每一台高生产率的机械需要好几个看管装置,不仅使看管复杂而且费用昂贵。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减少在操作单元上接纱操作所需的看管时间。
本发明的原理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提高接头的质量并减少在操作单元上接纱操作所需的看管时间,其原理在于至少有几个最后的接纱步骤是相对于纺纱单元的关闭而定时的,这样在机械的所有操作单元上都可重复地得到最佳的接头质量。
在手工操作的机械内,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消除操作工在重新开始纺纱时连结纱线而干预到过程本身并可确切地使许多最后的接纱步骤同步(在时间上),这个定时在所有操作单元上都重复地(不变地)相同。在自动的转杯纺纱机内,本方法可减少看管装置的看管时间间隔。
在给定的情况下,按照所涉及的机械或纱线提出的具体工艺要求,定时可相对于纺纱单元关闭的完成或开始时刻来进行,也可相对于纺纱单元在关闭过程中所达到的一个预定时刻来进行。
由于最后接纱步骤的定时可选择合适的开始时刻,并且该时刻能结合各个具体的最后接纱步骤,因此在使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时可有较多变化。
为了较好地理解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假定首先在纺纱单元开始关闭时将纱线从拉长装置输送到离开纺纱转杯不远的地方,接着按照与纺纱单元完成关闭时刻的定时关系陆续进行下列项目:开始将纱条喂入到拉长装置内,终止纱线在纺纱转杯外侧(离开转杯)的偏移,让接纱的纱线端来到纺纱转杯的收集槽上,最后开始纱线的输出和卷绕。
在纺纱单元关闭的过程中最有利的方案是在纺纱转杯开动前输送纱线。
在纺纱单元关闭之前和在另一些最后接纱步骤开始之前开始输送纤维可以保证在接纱之前没有纤维或杂质进入到纺纱转杯内,而在以后使另外一些最后接纱步骤相对于纺纱单元完成关闭时刻的定时则可保证在所有操作单元上的接纱都能在重复(不变)地恒定的条件下进行,即在开始喂入纱条的时刻,终止纤维从拉长装置输送到纺纱转杯外侧的时刻,让接纱的纱线端来到纺纱转杯收集槽上的时刻,和卷绕纱线的时刻,这些时刻可按照要被接纱的纱线的具体的工艺要求调节到所需的程度。
详细地说,在用人工关闭纺纱单元的人工照看的机械中,最好将接纱的纱线准备步骤和纺纱转杯的准备步骤包括纺纱单元的关闭由人工来进行,而将与纺纱单元关闭过程有关的同步的最后接纱步骤交由机械的操作单元的设施执行并由纺纱单元的关闭过程起动。
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变型中,最好除了关闭纺纱单元和最后一些接纱步骤外,所有接纱的纱线准备步骤和纺纱转杯准备步骤都由机械的操作单元的设施来执行,纺纱单元的关闭过程由操作工的指令起动,而最后一些接纱步骤又由关闭过程来起动。
这样能使人工的看管的机械得到的接头质量等于甚至优于目前自动机械所能得到的接头质量,因为目前看管装置的设施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能保证在纺纱单元关闭之前将纤维从拉长装置完善地输送到纺纱转杯的外侧。
在自动的转杯纺纱机中,最好使用看管装置的设施来执行纱线的接纱步骤包括纺纱单元的关闭过程,并使用机械的操作单元的设施来执行由纺纱单元的关闭过程起动的最后接纱步骤。
在自动的转杯纺纱机适用的方法的另一个变型中,机械的操作单元的设施承担所有的接纱准备步骤包括纱线的和纺纱转杯的,只是除了纺纱单元的关闭,有时还有开启,以及最后一些接纱步骤。纺纱单元的关闭过程由看管装置的指令起动,而定时的(同步的)接纱步骤则由纺纱单元的关闭过程起动。
在自动的转杯纺纱机中,这个解决方案可以减少在一操作单元上接纱操作所需的看管时间间隔,这是因为看管装置能够离开被看管的操作单元。这种看管又有两种变型,第一变型是在纺纱单元完成关闭之后,第二变型是在被看管装置起动后的纺纱单元的关闭过程开始之后。除了可减少看管时间的长度外,看管装置还可变得更为简单和价廉,并且接头质量优于某些看管装置所能达到的,因为在纺纱单元完成关闭前,即在转杯开始转动前,将纤维从拉长装置输送到纺纱转杯外侧的最佳条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能保证做到。
附图的说明
按照本发明的转杯纺纱机的实施例概略地在附图中概略地示出,其中图1为一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的操作单元的布置,图2为纺纱单元在闭合位置时的细图,图3为倾侧的(开启的)纺纱单元在清洁位置时的细图,图4a、4b、4c均为从纺纱单元的闭合过程中控制最终接纱步骤的图解。
实施例的举例
转杯纺纱机具有多个并排排列的操作单元,每一操作单元都从纺织纤维条上生产出纱线并将生产的纱线卷绕在筒管上。转杯纺纱机可以是全自动的、或半自动的、或人工看管的。
全自动的转杯纺纱机配有看管装置,该看管装置被安置得可沿转杯纺纱机的操作单元走动并备有设施可用来进行在操作单元上重新开始纺纱及/或卸下已经绕满的筒管换上空管的看管操作。
半自动转杯纺纱机部分由人工看管,部分配有接纱自动化的设施可用来进行最终的接纱步骤。
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的每一个操作单元都有一个纺纱单元1,该纺纱单元安装得可按公知方式环绕一个装在机架上的销轴2旋转。有一装有纱条31筒3位在纺纱单元1之下。位在纺纱单元1的进口处为纱条31的喂入装置11,该喂入装置具有一对喂入辊,该喂入辊可脱开地按公知方式与驱动机构连接例如用电磁离合器111或者用步进电机。电磁离合器111用电线与控制单元A连接。喂入装置11接受来自筒3的纱条31。
喂入装置11之后为一拉长装置12,该装置含有分梳辊121和沿圆周的沟槽122用来喂给拉长的纤维,其操作部从喂入装置11的出口延伸到将纤维导入到纺纱转杯14内的拉长纤维供应管道13。在具有沿圆周沟道的操作部的适当位置上引出一个通往负压管道124的杂质去除管道123。
拉长装置12还连接有一个装置125用来将在纺纱转杯14外侧(离开转杯)的拉长装置的圆周沟槽122上的纤维输送出去,该装置在本例中为一与公知但未示出的压力空气储罐连接而沿着机械长度一侧敷设的超大气压管线作为压力空气源1251。机械的每一操作单元都用一根至少含有部分压力胶管的压力管线1252与压力空气源1251连接。压力管线1252被连接到一个关闭设施1253如安置在纺纱单元1上的电磁阀的输入端,关闭设施还用一根辅助供应管道1254与拉长装置的圆周沟道122的操作部连接。具有压力空气的辅助供应管道1254还与控制单元A互相连接。
在另一个未被示出的实施例中,用来从纺纱转杯14外侧的拉长装置的圆周沟道122输送纤维的装置125具有一根跟随在圆周沟道122之后的辅助输送管道并有一个公知的连接到机械负压源上的关闭设施。在这实施例中,关闭设施也与一控制单元连接,用来至少可控制在该操作单元上的接纱。
在纺纱单元1上装有一个传感器101,用来监控枢支安装的纺纱单元1的位置,并与控制单元A互联可用来控制其相关的操作单元。在所示实施例中,该传感器101具有一个移动的永久磁铁1011安置在一条狭槽1012内,和一个与槽1012端有关的簧片触点,在该触点上磁铁处在纺纱单元1绕枢旋转一个角度以便清洁纺纱转杯14的位置,见图3,今后将被称为清洁位置。
纺纱单元1的位置传感器101可以是任何一种传感器,但至少要在纺纱单元1从清洁位置开始关闭时发出信号及/或纺纱单元1在关闭完成时发出信号。
管道13从拉长装置12将拉长的纤维供到纺纱转杯14内,转杯14也是纺纱单元1的一部分。在纺纱单元1的开启位置上,纺纱转杯14的轴线仍停留在其以前的位置上,纺纱转杯14只是向一边移动离开其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在图上没有示出,至少在清洁期间驱动机构保持不动。
纺纱转杯14在其具有最大内直径处设有一条收集槽141,其目的是要在纺纱时接受拉长的纤维来形成纱条32,然后在纺纱转杯14内按公知的方式转变成33,从纺纱转杯14内通过输送管15输出,进一步被导引到牵拉机构4内。
牵拉机构4具有一个牵拉辊41和一个装在压力杠杆43上的压力辊42,在纺纱时该压力辊42斜靠在牵拉辊41上,这样来对移动通过压力辊42和牵拉辊41之间的纱线33施加压力。而在阻力过大时压力辊42可以牵拉辊41上倾斜地扬起。压力杆43可用第一拉杆431与第一控制设施432偶联,而后者可与控制单元A互联并可由电磁铁制成。
位在来自纺纱单元1的纱线33的输送管15的和牵拉机构4之间有一纱线质量和存在监控器5,通过该监控器,纱线33被导引,而该监控器也与控制单元A互联。
纱线33从牵拉机构4出来通过纱线33存在监控器6和一个公知的配纱机构7被导引到一个卷绕机构8上,该机构有一贯穿式驱动辊81,在其上按公知方式压有一个卷绕筒管82,其管轴83被固定在筒管夹的臂84上,可按公知的方式倾侧使它离开卷绕机构8的驱动辊81,这样便可中断纱线33的卷绕,即在中断纺纱过程时可将筒管82提起并停止其旋转运动。筒管夹的两个臂84可从绕满的筒管82上拿掉,以便在筒管夹的两臂84之间插入空管83。纱线33存在的监控器6与控制单元A互联。
筒管夹的臂84用第二拉杆841与第二控制设施842偶联,后者与控制单元互联并由例如电磁铁制成。
在纱线33存在监控器6和配纱机构7之间,机械的操作单元设有一个纱线33偏移件与第三控制设施91偶联,该控制设施例如可由电磁铁制成并与控制单元A互联,而且在其偏移位置使纱线33偏移到配纱机构7外侧并造成接纱所需纱线33的后备长度的全部或部分。
操作单元还在输送管15的出口和牵拉机构4或纱线33质量和存在监控器5之间设有接纱用偏移件20。接纱用偏移件20具有一个偏移设施201例如可由电磁铁制成,与控制单元A互联,这个偏移件20可用来使纱线33接纱前在输送管出口附近的路径上被偏移,从而可获得接纱所需的纱线33后备。在本实施例中,分配的偏移件9只是当筒管82处在提升位置时用来形成纱线33在配纱机构7外侧(离开该机构)的路径。如果需要可以使用两个纱线33偏移件9、20中的一个。
控制单元A可具有公知而图上未示出的可编程序处理器,它可以设置在转杯纺纱机的每一个操作单元上,也可以作为一个机械部所有操作单元的共同控制单元而设在每一个机械部上,因为处理器能够同时控制多个操作单元。或者也可能将可编程序处理器设在机械的中央控制单元上用来控制机械所看管操作单位的接纱或同时控制多个操作单位。
自动化的转杯纺纱机的构造方式与上述相同,只是增添地配有看管装置,它可以停留在机械上选定的操作单元旁,并且配有设施可与控制单元通信联络,还备有设施可用来实施纱线和纺纱转杯的接纱准备步骤。在接纱前,为纱线作好接纱准备的设计将纱线导引到机械的操作单元的设施内,由该设施导引并夹持准备被接纱的纱线。
在转杯纺纱机的操作单元上重新开始纺纱所需的步骤可分为三类,较确切点说,一类是纱线接纱准备的步骤,一类是纱线转杯接纱准备的步骤,还有一类是最后进行接纱的步骤。
纱线接纱准备所需的步骤包括:当在空管上接纱时至少探测筒管上的纱线端或准备辅助筒管,松卷并测量一段接纱所需的纱线长度,将该纱线导引到转杯操作机操作单元上的接纱路径内,在该路径内纱线处在配纱机构够不到的地方并且没有被牵拉机构的辊夹紧,造成接纱的纱线端并将它从纺纱转杯引入到纱线输送管内。准备接纱用的纺纱转杯包括:至少将纺纱单元开启到其清洁位置,清洁停止的纺纱转杯,并关闭纺纱转杯。最后接纱包括:至少重新开始将纱条喂入到拉长机构内,使从拉长装置输出的纤维在纺纱转杯外停留一段时间,使接纱的纱线端插入到纺纱转杯的收集槽上,然后开始纱线的牵拉和卷绕,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监控纱线的质量及/或存在。
在转杯纺纱机上的纺纱过程中断时,不管是由于纱线断裂、在筒管上预定长度的卷绕已经完毕,还是其他原因,纱条喂入装置11总是按公知方式停止,而在卷绕过程中的筒管82也向外移动,不再与卷绕装置的驱动辊接触,因此也停止。
在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中,操作单元内涉及接纱过程的各个设施由于它们之间相互的机械或电的连系都会移动到各自的接纱位置上。
当在操作单元上重新开始纺纱时,操作工在关闭纺纱单元时须实行一部分纱线接纱的准备步骤和一部分纺纱转杯接纱的准备步骤。就后面的步骤言,操作工须开启纺纱单元1并清洁纺纱转杯14。就前面的步骤言,操作工须探测在筒管82上的纱线33端,松卷并测量接纱所需的纱线33长度,并将纱线33插入到操作单元的设施的接纱路径内。
可以作为一般规则来说明,在关闭纺纱单元1之前必须先做好纺纱转杯的接纱准备步骤,即将纺纱单元1开启到其清洁位置并清洁纺纱转杯14。纱线的准备步骤也可在纺纱单元1关闭之后进行,而将纱线33的接纱端插入到输送管15内必须在纺纱单元1关闭之后进行。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操作工便可进行关闭纺纱单元1的步骤。在所说关闭操作开始的时刻、或其间、或最后在纺纱单元1完毕的时刻,纺纱单元位置的传感器101都会送出信号给控制单元A使它开始将纱线从纺纱转杯14外侧的拉长装置12内输出。
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后,纺纱转杯14便开始旋转,操作工制出纱线33的接纱端,并将它插入到纱线输送管15内,在该管内它被负压吸引,或者操作工将预先制好的接纱的纱线端插入到纱线输送管15内。在被吸入到纱线输送管15内后,接纱的纱线端被操作单元的设施夹持着使它离开纺纱转杯14的收集槽141一个预定的距离准备被接纱纺入。
从完成关闭的时刻起,最后接纱的步骤便可按下列顺序进行。首先喂入纱条31,在该期间,被导引到拉长装置11的纤维从其内被导引到纺纱转杯14的外侧。在离开纺纱单元1完全关闭的预定的时间间隔,该间隔大于开始喂入纱条的间隔,即在该阶段要求纺纱转杯达到其工作(或接纱)速率,输出到纺纱转杯14外侧的纤维被停止,拉长的纤维从拉长装置11被导引到纺纱转杯14内在那里它们被敷设成纱条32。在离开纺纱单元1完全关闭的预定的时间间隔,该间隔大于纤维停止输送到纺纱转杯14外侧的间隔,纱线返回到纺纱转杯14的收集槽141内在该槽内纱线33的接纱端与纤维条32连接。在离开纺纱单元1完全关闭的预定的时间间隔,该间隔大于纱线返回的间隔,纱线开始被牵拉和卷绕,在所述操作单元上的纺纱过程于是恢复。
以纺纱单元1完全关闭的时刻为基准起算的最后接纱步骤所要经过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接纱和纺织的工艺要求予以减少或增加。
从各个接纱步骤同步化的观点来看,不管从拉长装置11将纤维输出到纺纱转杯14的外侧是在纺纱单元1开始关闭时,或其中,或完毕时即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或紧接其后时都无关紧要。但从拉长装置11开始将纤维输出到纺纱转杯14外侧的最合适的相位是在纺纱转杯14转动之前,即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之前,而其次合适的时间间隔是在纺纱转杯14开动之后紧接着不久,即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的时刻或紧接其后不久的时刻。
纱条31的喂入可在纤维继续从拉长装置11输出到纺纱转杯14外侧时开始为的是防止初始受损的纱条纤维进入到纺纱转杯14内。
图4a-4c示出至少某些最后接纱步骤的三个例子的时间进程。
图4a所示实施例使用纺纱单元1位置的传感器101,发出信号16报告纺纱单元1的完成关闭。以此信号16为基准,控制单元A发出指令II,用来使纱线从拉长装置11开始IIa输送到纺纱转杯14外侧。此外,在离开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的一个预定的时间间隔,控制单元A发出指令III使纤维开始喂入到拉长装置11内,发出指令II使纤维停止从拉长机构11输送到纺纱转杯14外侧(离开转杯),发出指令IV使纱线返回到纺纱转杯14的收集槽141上,发出指令V开始纱线的牵拉,并发出指令VI将纱线绕在筒管上。
图4b所示的实施例使用纺纱单元1位置的传感器101,发出信号1a报告纺纱单元开始关闭。以此信号1a为基准,控制单元A发出指令II使纱线开始IIa从拉长装置11输送到纺纱转杯14外侧。其时只有纤维从拉长装置11输送到纺纱转杯14外侧,但时间间隔长度大于上一实施例,因为在接纱前没有经过纱线接纱准备步骤,因此操作工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后,需要探测筒管上的纱线端,测量接纱所需纱线长度,准备接纱的纱线端,及将纱线插入到其在操作单元上的接纱路径内,包括将它插入到输送管15内,在该管内它将被纺纱转杯14内存在的负压吸引并立即可被接上线纺入。就具有一般技术的操作工而言,所说接纱准备步骤需要的时间是可以知道的,因此可按常规设定开始将纤维输送到拉长装置12内的时间,特别是终止将纤维从拉长机构12输送到纺纱转杯14外侧的时间,这样纱线只是在作好接纱准备后才能将拉长的纤维喂入到纺纱转杯14内。另外一些接纱步骤须在停止纤维从拉长装置12输送到纺纱转杯14外侧的指令之后隔开合适的工艺间隔才进行,情况与图4a的实施例相仿,它们被定时在纺纱单元1上关闭操作开始的时候进行。
按照与图4b相同的方式可操作一个未被图示的实施例,该实施例配有纺纱单元1的位置传感器101如一个磁性传感器,在纺纱单元1进行关闭操作时会将信号发给控制单元A。另外还有一个簧片触点,在纺纱单元1开始其关闭操作时能倾侧并发出信号给控制单元A,控制单元A就使用这些信号,开始将纤维从拉长装置11输送到纺纱转杯14的外侧,然后进行其他最后的接纱步骤。
图4c所示的实施例使用纺纱单元1位置的传感器101,该传感器发出信号Ia报告纺纱单元1的关闭开始或其关闭操作的进程开始,并发出信号Ib报告纺纱单元1的关闭完成。根据信号Ia,控制单元A发出指令II,使纱线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之前开始IIa从拉长装置12输送到纺纱转杯14的外侧。然后控制单元A以报告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的信号Ib为基准,发出执行另外一些最终接纱步骤的指令,其时指令III用来使纱条开始喂入到拉长机构12内,指令IIb用来使纤维停止从拉长装置12输送到纺纱转杯14的外侧,但在时间上给予所需的延迟使操作工具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进行或完成接纱的准备步骤。
另一个未被示出的可替代的实施例也装有纺纱单元1的位置传感器101,在纺纱单元1开始其关闭操作的进程时能发出信号,根据这个信号,根据这个信号,控制单元A发出指令使纤维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之前从拉长装置12输送到纺纱转杯14的外侧,在纺纱单元1完成关闭,并且操作工也完成纱线的接纱准备步骤后,操作工给控制单元A一个信号报告已经准备就绪,操作单元可重新开始纺纱,控制单元A就以此为据,发出指令使纱条开始喂入到拉长装置内,使纤维停止从拉长装置输送到纺纱转杯的外侧,并开始进行另外一些最后接纱的步骤。
在自动纺纱机中,纱线的和纺纱转杯的接纱准备步骤都由看管装置OZ承担,因此看管装置OZ须能平行地走动。看管装置OZ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并被以一种公知的方式制出。
在看管装置OZ到达并停止在需要恢复纺纱的操作单元的前面时,看管装置OZ就开始纱线接纱准备步骤,和纺纱转杯接纱的准备步骤,后者包括将纺纱单元1开启到其清洁位置,清洁纺纱转杯14并关闭纺纱单元1。如果纺纱单元1设有位置传感器101,传感器101就可象上面说明的半自动机那样报告纺纱单元1的位置。但由于看管装置OZ配有设施可与其看管的操作单元或与其控制单元A互通信息,因此纺纱单元1可不需要配备传感器101,在纺纱单元进行关闭操作时,其位置信号可由看管装置OZ发给控制单元A,由它控制最后的接纱步骤,其方式与上面说明过的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