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抗寄生物前药的用途.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287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812439.6

申请日:

2000.07.21

公开号:

CN1372539A

公开日:

2002.10.0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专利权的主动放弃)授权公告日:2004.12.2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分类号:

C07C211/09; C07C327/30; C07C323/27; C07C323/59; C07D277/22; C07D277/24; C07D277/30; C07D295/14; A61K31/14; A61K31/145; A61K31/425; A61P33/06; C07D327/06

主分类号:

C07C211/09; C07C327/30; C07C323/27; C07C323/59; C07D277/22; C07D277/24; C07D277/30; C07D295/14; A61K31/14; A61K31/145; A61K31/425; A61P33/06; C07D327/06

申请人: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发明人:

H·维尔; M·卡拉斯; M-L·安瑟琳; J-J·博谷戈恩; V·维达尔; E·卢比

地址:

法国巴黎

优先权:

1999.07.21 FR 99/0947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李华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抗疟活性的药物前体,其特征在于它由通式(I)的双季铵盐构成,式(I)中的A和A′相同或不同,分别代表式(1)中的A1和A1′基团,其中n=2-4;R1′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其可任选地被芳基、羟基、烷基部分含1-5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芳氧基所取代;W为卤素或离核基团;或者代表甲酰基-CHO或乙酰基-COCH3基团的A2基团。BB′相同或不同,其分别代表:如果AA′分别代表A1和A1′基团,则其分别为B1和B1′基团,B1和B1′代表R1,其中R1的定义与上面R1′相同,但不能是氢原子;或者,如果A和A′代表A2,则其分别代表B2和B2′基团,B2或B2′为上述定义的R1基团,或者式(2)基团,其中-Ra代表为RS-或RCO-基团,其中R为C1-C6烷基,如果需要,其可以被取代;苯基或苄基,如果需要,苯基可以被取代,后者可以任选地被取代;R2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或-CH2-COO-烷基(C1-C5)基团;R3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或烯基,其可任选地被取代,磷酸根、其中烷基是C1-C3烷基的烷氧基或芳氧基,或者烷基(或芳基)羰氧基团;或者R2R3一起形成5-6个碳原子的环;RR3可以连接形成环。α代表:或者为单键,此时A和A′代表A1和A1′,或者A和A′代表-CHO或-COCH3,并且B2和B2′代表式(3)基团;或者当A和A′代表-CHO或-COCH3,并且B2和B2′代表R1时,其代表式(4)或式(5)基团,其中(a)代表连接Z的键,(b)代表连接氮原子的键,Z代表C9-C21烷基,任选地其可以被插入1个或多个键,和/或一个或多个O和/或S杂原子,和/或多个芳环,及其可药用盐。这样的前体和环化噻唑鎓衍生物能够用作抗寄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疟疾和巴倍虫病的药物。

权利要求书

1: 具有抗疟活性的药物前体,其特征在于其涉及相应于下列结构 通式(I)的双季铵盐类: 其中, -A和A′相同或不同,其代表: ·分别为式-(CH 2 ) n -CH(W)-R 1 ′的A 1 和A 1 ′基团,其中n为2-4的 整数;R 1 ′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其可任选地被芳基(特别是苯基)、 羟基、烷基部分含1-5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芳氧基(特别是苯氧基)所 取代;W代表选自氯、溴或碘的卤原子,或离核基团例如甲苯磺酰基 CH 3 -C 6 H 4 -SO 3 、基CH 3 -SO 3 、CF 3 -SO 3 和NO 2 -C 6 H 4 -SO 3 基团。 ·或者代表甲酰基-CHO或乙酰基-COCH 3 基团的A 2 基团, -B和B′相同或不同,其各自代表: ·如果A和A′分别代表A 1 和A 1 ′基团,则其分别为B 1 和B 1 ′基团,B 1 和B 1 ′代表R 1 ,其中R 1 的定义与上面R 1 ′相同,但不能是氢原子。 ·或者,如果A和A′代表A 2 ,则分别代表B 2 和B 2 ′基团,B 2 或B 2 ′为 上述定义的R 1 基团,或者下式基团 其中-R a 代表:RS-或RCO-基团,其中R为直链、支链或环状C 1 -C 6 烷基,其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羟基或烷氧基或芳氧基或氨基和/ 或-COOH或COOM基团所取代,其中M为C 1 -C 3 烷基;苯基或苄基,其 中苯基任选被至少一个C 1 -C 5 烷基或烷氧基所取代,所述烷基或烷氧基 任选被氨基取代,或者任选被氮杂环或氧杂环、-COOH或-COOM所取代; 或者-CH 2 -杂环基,所述杂环为5元环或6元环的氮杂环和/或氧杂环; R 2 代表氢原子、C 1 -C 5 烷基或-CH 2 -COO-烷基(C 1 -C 5 )基团;R 3 代表氢原子、 C1-C5烷基或烯基,其可以任选地被-OH所取代、磷酸根、烷基部分 是-C 1 -C 3 的烷氧基或芳氧基;或者烷基(或芳基)、羰基氧基团;或者 R 2 和R 3 一起形成5或6个碳原子的环;R和R 3 可以连接形成含5-7个 原子(碳、氧、硫)的环。 -α代表: ·单键,此时A和A′代表A 1 和A 1 ′,或者A和A′代表A 2 即-CHO或-COCH 3 基团,并且B 2 和B 2 ′代表 ·或者当A和A′代表A 2 ,并且B 2 和B 2 ′代表R 1 时,其代表下式 基团或者下式 基团,其中(a)代表连接Z的键,(b)代表连接氮原子的键, -Z代表C 6 -C 21 烷基,特别是C 13 -C 21 烷基,任选地其可以被插入1 个或多个多键,和/或一个或多个O和/或S杂原子,和/或一个或多个 芳环; 或其可药用盐。
2: 权利要求1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其涉及下列通式(II)的卤代烷 基胺类: 其中,R 1 、R 1 ′、W、n和Z如权利要求1所述。
3: 权利要求1的前体,其特征在于:Z代表C 13 -C 21 烷基。
4: 权利要求3的前体,其特征在于:Z代表-(CH 2 ) 16 基团。
5: 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前体,其特征在于:R 1 为甲基。
6: 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前体,其特征在于:R 1 为甲基, R 1 ′为氢原子或甲基,W为氯原子。
7: 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它们选自:N,N′- 二甲基-N,N′-(5-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或N,N′-二甲基 -N,N′-(4-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
8: 权利要求1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其涉及相当于下列通式(III) 的噻唑鎓前体。 或下列通式(IV) 或下列通式(V) R a 、R 1 、R 2 和Z如权利要求1所述。
9: 权利要求8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其相当于R a 代表RCO-基团的式 III。
10: 权利要求9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其选自: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硫代苯甲酰基-4-甲氧基丁 -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对二乙胺基甲基苯基-羧基) 硫代-4-甲氧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对吗啉代甲基苯基羧基)硫 代-4-甲氧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硫代苯甲酰基-4-甲氧基丁 -1-烯基]-1,16-二氨基十六烷, N,N′-二甲酰基-N,N′-二[1-(2-氧代-4,5-二氢-1,3-氧硫杂环己烷 -4-亚基)乙基]1,2-二氨基十二烷。
11: 权利要求8的前体,其特征在于Ra代表RS-。
12: 权利要求11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其选自: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四氢糠基-甲基二硫代-4-羟基 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4-羟基丁-1-烯 基]-1,12-二氨基十二烷,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苄基-二硫代-4-羟基丁-1-烯 基]-1,12-二氨基十二烷,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2-羟基乙基)-二硫代-4-羟基 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d),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4-甲氧基丁-1-烯 基]-1,12-二氨基十二烷,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乙烯基]-1,12-二 氨基十二烷。
13: 权利要求8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其相应于式IV,它们选自: 2,17-(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3,16-S-硫代-对甲氧 基苯甲酰基-6,13-二氧杂十八碳-2,16-二烯, 2,17-(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3,16-S-硫代-对甲氧 基苯甲酰基-6,13-二氧杂十八碳-2,16-二烯, 3,18-(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4,17-S-硫代苯甲酰基 -二十碳-3,17-二烯二酸乙酯,(TE12) 3,18-(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4,17-S-硫代苯甲酰 基-二十碳-3,17-二烯二酸乙酯。
14: 权利要求8的前体,其特征在于其相应于式(V),它们选自: 2,15-(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1,16-S-硫代苯甲酰 基-十六碳-1,15-二烯, 2,15-(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1,16-S-硫代苯甲酰 基-十六碳-1,15-二烯。
15: 与权利要求8-14任意一项所述的噻唑鎓前体相应的环化衍生 物,其相应于通式(IV): 其中: ·R b 代表R 1 或T,T代表下式基团: ·Rd代表R 2 或P,P代表下式基团: ·Rc代表R 3 或U,U代表下式基团: R 1 、R 2 、R 3 和Z定义如权利要求1所述, 应该理解:如果Rc=R 3 和R d =R 2 ,则Rb=T;如果Rc=R 3 和R b =R 1 ,则 R d =P;和如果R b =R 1 和R d =R 2 ,则Rc=U。
16: 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式(III)-(IV)的噻唑鎓前体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式(VI)的噻唑衍生物在碱性基质中进行反应。
17: 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获得Ra=RCO-的化合 物,应用式(VI)噻唑鎓衍生物与RCOR′衍生物反应,其中R如 1所定义,R′为卤原子;和为了获得Ra=RS-的化合物,让所述式(VI) 噻唑鎓衍生物与硫代硫酸盐衍生物RS 2 O 3 Na反应。
18: 权利要求16或1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了获得式(III)化合物,让被合适取代的噻唑衍生物与烷基二 卤化物在有机溶剂中回流加热进行反应,然后在碱性基质中通过与 R-COCl或与RS 2 O 3 Na反应,噻唑鎓环被打开; -为了获得Z链含有氧原子的式IV化合物,让下列通式(VII)的 噻唑衍生物: 与烷基二卤化物在碱性基质中反应,然后加入R 1 X,有利地,所述 反应基质在有机溶剂中回流,所述有机溶剂优选醇类例如乙醇,回流 足够长的时间通过定置R 1 使噻唑氮原子进行季铵化,然后通过RCOCl 的作用或通过RS 2 O 3 Na的作用,噻唑鎓环在碱性基质中被开环, -为了获得Z链上不含有氧原子的式(IV)化合物,首先通过乙酰 乙酸烷基酯与NaH反应,然后进行烷基化,再加入二卤代烷,合成得 到下列化合物: 将获得的化合物进行二溴化,再加入硫代甲酰胺,回流若干天后 再加入R 1 X,再次回流数天后得到噻唑鎓化合物,然后在碱性基质中通 过RCOCl或RS 2 O 3 Na的作用使该噻唑鎓化合物开环, -为了获得Z链上不含有氧原子的式(V)化合物,使Z(CO-CH 2 X) 2 化合物与CH(=S)NH 2 反应,然后加入R 1 X,然后在碱性基质中通过加入 R-COCl或R-S 2 O 3 Na使该噻唑环被打开。
19: 合成权利要求1的卤代烷基胺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的特 征在于:用α,ω-二卤代烷基X-Z-X对下式氨基醇 进行烷基化,然后用能够释放W基团的化合物进行处理,得到双氨基 醇。
20: 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含有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14任意 一项所定义的至少一种前体或权利要求15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惰性 药用载体组合。
21: 权利要求20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可以经口服、注射 或直肠途径给药。
22: 用于治疗人或动物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疟疾或巴贝虫病的权利 要求20或21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含有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14 任意一项的前体,或至少一种权利要求15的化合物。
23: 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或权利要求15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在 制备药物中的用途,所述药物用于治疗人或动物感染性疾病,特别是 疟疾或巴贝虫病。

说明书


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 抗寄生物前药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前药的用途,具体地说是用作抗寄生物的前药,更具体地说是用作抗疟疾的前药。

    寄生虫病特别是疟疾的传播地区非常广。

    目前有一百个以上的国家存在疟疾病,有20亿以上的人即将近全球一半的人具有感染危险性(“全球的疟疾状况”,Butler等,《自然》,1997,386,535-540)。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人致死的种类)化学抗性株的再爆发比以前更顽固,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可用的治疗效果。

    因此,非常需要有效的抗疟药物。

    在以前地工作中,本发明申请的共同发明者开发了一种能够预防寄生物繁殖的原始药理学模型。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间隔臂的双季铵型结构,研究最多的化合物之一是由1,16-十六亚甲基双-(N-甲基吡咯烷鎓),结构式为:

    下文中把该化合物称为G25。

    该化合物的体内治疗不会出现复发,从这一点考虑,这样的化合物是相当有用的,但是,这样的化合物口服给药作用效果比肌肉内给药所观察到的作用效果至少低100倍。

    本发明人持续致力于口服给药具有高效力的新化合物研究,结果得到一种基于开发中性前药的策略,所述中性前药属于更容易吸收的前体形式(priori),能够在体内生成离子形式的活性药物。

    令人惊奇地,这项工作可以开发出非常有效的具有高抗寄生物活性的双季铵盐前药,其容易被吸收,在体内生成具有高的生物利用度的活性药物。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高抗疟疾活性的新的中性衍生物,其还可以经口服途径给药,并且可以在体内生成离子化代谢物形式。

    本发明还涉及合成这些前药的方法。

    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这些前药的有益应用,其用于开发能够治疗动物或人寄生物疾病特别是疟疾和巴贝虫病的活性成分药物。

    本发明具有抗疟疾活性的药物前体的特征在于:它们属于能够生成双季铵盐的产品,它们相应于下列通式(I)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

    其中,

    -A和A′相同或不同,其代表:

    ·分别为式的A1和A1′基团,其中n为2-4的整数;R1′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其可任选地被芳基(特别是苯基)、羟基、烷基部分含1-5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芳氧基(特别是苯氧基)所取代;W代表选自氯、溴或碘的卤原子,或离核基团例如甲苯磺酰基CH3-C6H4-SO3、基CH3-SO3、CF3-SO3和NO2-C6H4-SO3基团。

    ·或者代表甲酰基-CHO或乙酰基-COCH3基团的A2基团,

    -B和B′相同或不同,其各自代表:

    ·如果A和A′分别代表A1和A1′基团,则其分别为B1和B1′基团,B1和B1′代表R1,其中R1的定义与上面R1′相同,但不能是氢原子。

    ·或者,如果A和A′代表A2,则其分别代表B2和B2′基团,B2或B2′为上述定义的R1基团,或者下式基团

    其中-Ra代表:RS-或RCO-基团,其中R为直链、支链或环状C1-C6烷基,特别是C1-C5烷基,其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羟基或烷氧基或芳氧基或氨基和/或-COOH或COOM基团所取代,其中M为C1-C3烷基;苯基或苄基,其中苯基任选被至少一个C1-C5烷基或烷氧基所取代,所述烷基或烷氧基任选被氨基取代,或者被氮杂环或氧杂环、-COOH或-COOM所取代;或者-CH2-杂环基,所述杂环为5元环或6元环的氮杂环和/或氧杂环;R2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或-CH2-COO-烷基(C1-C5)基团;R3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或链烯基,其可以任选地被OH所取代、磷酸根、其中的烷基是C1-C3的烷氧基或芳氧基,或者烷基(或芳基)羰基氧基团;或者R2和R3一起形成5-6个碳原子的环;R和R3可以连接形成含5-7个原子(碳、氧、硫)的环。

    -α代表:

    ·单键,此时A和A′代表A1和A1′,或者A和A′代表A2即-CHO或-COCH3基团,并且B2和B2′代表

    ·或者当A和A′代表A2,并且B2和B2′代表R1时,其代表下式

    基团或者下式

    基团,其中(a)代表连接Z的键,(b)代表连接氮原子的键,

    -Z代表C6-C21特别是C13-C21烷基,任选地其可以被插入1个或多个多键,和/或一个或多个O和/或S杂原子,和/或一个或多个芳环。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产品中所述“芳基”和“芳香基”指苯基或任何具有芳香基特性的环或杂环,例如吡啶、噁唑和噻唑,“链烯基”指含有一个或多个不饱和键的烃基,“氨基”指-NH2或二烷基(C1-C3)氨基,“多键”指2个碳原子之间存在不饱和键(双键或叁键)。

    优选的本发明化合物为卤代烷基胺类双季铵盐前体构成,其相应于下列通式(II):

    在这些化合物中,R1、R1′、W、n和Z定义如上所述。

    在优选的这些化合物家族中,Z代表C13-C21烷基。

    在优选的衍生物中,Z代表-(CH2)16-基团。

    在这种家族的亚族中,R1优选地为甲基。

    在这种家族的另一亚族中,R1为甲基,R1′为氢原子或甲基,W为氯原子。

    特别优选的化合物选自N,N′-二甲基-N,N′-(5-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二盐酸盐,或N,N′-二甲基-N,N′-(4-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二盐酸盐。

    本发明的另一类优选的化合物由噻唑鎓化合物前体构成,其结构式相应于下列通式(III):

    其中Ra、R2、R3和Z定义如上。

    在该家族化合物的优选亚族中,Ra代表RCO-基团。特别优选的化合物选自: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硫代苯甲酰基-4-甲氧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在实施例中定义为TE4c),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对-二乙胺基甲基苯基-羧基)硫代-4-甲氧基丁-1-烯基]-1,2-二氨基十二烷(TE4f),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对-吗啉代甲基苯基羧基)硫代-4-甲氧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E4g),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硫代苯甲酰基-4-甲氧基丁-1-烯基]-1,16-二氨基十六烷(TE8),

    N,N′-二甲酰基-N,N′-二[1-(2-氧代-4,5-二氢-1,3-氧硫杂环己烷-4-亚基)乙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E3)

    在另一优选的亚族中,Ra代表RS-基团。特别优选的化合物选自: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四氢糠基-甲基二硫代-4-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a),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4-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b),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苄基-二硫代-4-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c),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2-羟基乙基)-二硫代-4-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d),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4-甲氧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4b),

    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乙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6b)。

    本发明还有另一类优选的化合物组为相应于下列通式(IV)的噻唑鎓盐前体构成的:

    其中Ra、R2、R1和Z定义如上所述。

    特别优选的化合物选自:2,17-(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3,16-S-硫代-对-甲氧基苯甲酰基-6,13-二氧十八碳-2,16-二烯(TE9),

    2,17-(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3,16-S-硫代-对-甲氧基苯甲酰基-6,13-二氧十八碳-2,16-二烯(TE10),

    3,18-(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4,17-S-硫代苯甲酰基-二十碳-3,17-二烯二酸乙酯(TE12),

    3,18-(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4,17-S-硫代苯甲酰基-二十碳-3,17-二烯二酸乙酯(TE13),

    本发明还有另一组优选的化合物,也是由为相应于下列通式(V)的噻唑鎓盐前体构成:

    其中Ra、R3、R1和Z如上所述。

    特别优选的化合物选自:2,15-(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1,16-S-硫代-苯甲酰基-十六碳-1,15-二烯(TE15),

    2,15-(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1,16-S-硫代-苯甲酰基-十六碳-1,15-二烯(TE16),

    本发明的前体任选以盐的形式存在。可以举出的盐例子如盐酸盐、柠檬酸盐、酒石酸盐、马来酸盐或乳酸盐。

    本发明还涉及由上述噻唑鎓化合物前体生成的环化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相应于下列通式(VI)

    其中:

    ·Rb代表R1或T,T代表下式基团:

    ·Rd代表R2或P,P代表下式基团:

    Rc代表R3或U,U代表下式基团:

    R1、R2、R3和Z定义如上所述,

    应该理解:如果Rc=R3和Rd=R2,则Rb=T;如果Rc=R3和Rb=R1,则Rd=P;如果Rb=R1和Rd=R2,则Rc=U。

    根据本发明,上述通式(III)-(IV)定义的噻唑鎓前体可通过一个方法获得,该方法特征在于它包括式(VI)的噻唑衍生物在碱性介质中进行反应,这将在实施例中举例说明。

    在优选的方式中,为了获得Ra=RCO-,将式(VI)噻唑鎓衍生物与RCOR′衍生物反应(其中R如上定义,R′为卤素原子);为了获得Ra=RS-,将式(VI)的所述噻唑鎓衍生物与硫代硫酸衍生物RS2O3Na反应。

    通常来说,N-重复系列的噻唑鎓盐的合成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将合适取代的噻唑衍生物与烷基二卤化物回流进行反应。

    在Z链中含有氧原子的噻唑环C5位碳原子上的双重碳系列合成如下:让下列通式(VII)的噻唑衍生物:

    与链烷基二卤化物在碱性基质中反应,然后加入R1X,有利地,所述反应基质在有机溶剂中回流,所述有机溶剂优选醇类例如乙醇,回流足够长的时间使R1定置后噻唑氮原子进行季铵化。

    所得到的噻唑环的开环反应是通过R-COCl的作用或R-S2O3Na的作用在碱性基质中进行反应获得的。

    为了获得在噻唑环的5位碳原子上有C-重复系列并且在Z链上不含有氧原子的化合物,首先通过乙酰乙酸烷基酯与NaH在有机溶剂中在0℃数量级温度下反应合成下列结构的化合物

    ,然后与例如烷基锂形成的化合物被烷基化,再把二卤代烷加入到该反应基质中。

    在0℃数量级温度下,加入溴使上述化合物进行双溴化,然后加入硫代甲酰胺,使反应混合物回流数天。把R1X加入到该反应混合物中,使其回流数天,得到噻唑鎓混合物,然后使其在碱性基质中开环。

    为了获得在噻唑环C4位上有重复碳原子系列并且在Z链上不含有氧原子的化合物,使Z(CO-CH2X)2化合物与CH(=S)NH2反应,然后加入R1X。

    本发明还涉及合成通式(II)的卤代烷基胺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用烷基X-Z-X的α,ω-二卤化物对下式的氨基醇

    进行烷基化,得到双氨基醇,然后用能够释放W基团的化合物进行处理。

    例如,应用结构式为Cl-Z-Cl的烷基α,ω-二氯化物在乙醇中,在二异丙基乙胺存在下进行氨基醇的烷基化反应,氨基醇相对于卤化物大大过量(约2.1/1)。获得的双氨基醇用能够释放W,例如可以是亚硫酰氯的化合物在二氯甲烷中处理,以得到W代表氯的化合物,或者用磺酰氯例如甲苯磺酰氯处理以获得W=CH3-C6H4-SO3-的化合物。

    通过对本发明的产品对寄生物特别是疟原虫属的作用的研究显示:其在体外具有强的作用。

    因此,IC50的值(寄生物的50%抑制浓度)为对照恶性疟原虫的nM数量级。

    因此本发明涉及本发明的前体的特性和这些环状噻唑鎓化合物在开发药物组合物中的有益用途。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它们含有有效量的至少一种前体、或至少一种环化的噻唑鎓化合物和惰性可药用载体组合,或者它们含有至少一种环化的噻唑鎓化合物。

    本发明还涉及至少一种所述前体,或至少一种所述环化噻唑鎓化合物,用于制备治疗人或动物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疟疾或巴贝虫病的药物的中的用途。

    这些组合物任选地含有其它药物活性成分。它们与其它抗疟疾药物(例如促溶酶体(lysosomotropic)剂、阿托伐醌、抗叶酸或抗亚叶酸剂或青蒿素或其衍生物之一)的组合由于具有药理学协同作用或者能够避免耐药性而需要特别提到。

    它们还可以有利地与其它化合物结合以促进其同化作用。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通过不同方式给药,更具体地说通过口服或注射途径给药,也可以直肠途径给药。

    对于口服给药来说,特别可以应用片剂、丸剂、压缩片、明胶胶囊和滴剂。

    其它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用溶液,其由无菌溶液或可以被灭菌的溶液开发得到。其还涉及混悬剂或乳剂。

    还可以应用栓剂以适合其它给药方式。

    本发明的组合物特别适合治疗人或动物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疟疾或巴贝虫病。

    通过举例方式,可以用于人的剂量相当于下列剂量:例如将0.02-80mg/kg以一次或多次给药于患者。

    本发明还涉及含有上述噻唑鎓类前体作为活性成分的生物学试剂。

    这些试剂可以用作可能抗寄生物活性的研究的参考和标准。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下列涉及获得的噻唑鎓前体的实施例中和抗寄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变得更明显。在这些实施例中,可以分别参见图1至图8,它们分别代表:

    -图1,作为药物浓度函数的噻唑鎓前体(实施例中定义为TE4c)和相应的噻唑鎓(T4)的抗疟疾活性,根据Desjardins测试(Desjardins R.E.等,《抗微生物剂化学治疗》(Antimicrob.AgengtsChemother.)1979,16,710-718)。

    -图2和图3,经腹膜内和口服途径对小鼠给药后,低剂量本发明的噻唑鎓前体(实施例中定义为TE4c)的药代动力学,

    -图4,经腹膜内和口服对小鼠给药后,本发明的前体和药物的半对数药代动力学。

    -图5A和5B,经腹膜内和口服对小鼠给药后,本发明的前体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图示。

    -图6和7,经腹膜内和口服对小鼠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

    -图8A和8B,本发明的前体在猴中的药代动力学。

    在实施例中给出的不同图表中,取代基的意义如上所述,X代表相反离子,

    Me=甲基、Et=乙基、Ph或Φ=苯基,

    DMSO=二甲亚砜,THF=四氢呋喃,Bu=丁基。

    I、噻唑鎓前体的合成

    A、二硫化物前药(TS)的合成:

                                图示1

    操作通法

    a)、烷基硫代硫酸盐(Bunte盐)的合成

    将30毫摩尔卤素衍生物溶解于15ml乙醇中,加入5g(30毫摩尔)在最少量水中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将该化合物回流加热5天。蒸发溶液至干,得到的粗产物可以直接使用而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纯化。

    b)、二硫化物前药的合成

    将2.6毫摩尔噻唑鎓药物溶解于10mL水中。加入0.6g氢氧化钠,然后加入10mL氯仿,将该混合物剧烈搅拌10分钟。然后滴入7.8毫摩尔上述步骤获得的烷基硫代硫酸盐,将该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分离有机相,用5%HCl溶液洗涤。然后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用硫酸钠干燥,浓缩。得到的油状物用硅胶柱进行纯化,洗脱剂为二氯甲烷/甲醇混合物(9.5/0.5)。

    1、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四氢糠基-甲基

    二硫代-4-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a)的合成

    a)、四氢糠基甲基硫代硫酸盐的制备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的步骤a),以四氢糠基氯为起始原料进行制备。

    NMR 1H(250MHz,D2O):δ4.04(m,1H,CH2-CH-O),3.61(m,2H,

    -CH2-O),3.00(m,2H,S-CH2-CH),1.47-1.88(m,4H,-CH-CH2-CH2-)

    b)、TS3a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中的步骤b),以T3(其制备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上一步骤中得到的Bunte盐为原料,得到黄色油状物。

    NMR 1H(250MHz,CDCl3):δ7.88-7.99(2s,2H,CHO),

    3.95(m,2H,O-CH-CH2),3.7(m,8H,-CH2-OH+CH-OCH2-CH2),

    3.32(m,4H,S-CH2-),2.8(m,8H,N-CH2-+=C-CH2),

    1.64-1.94(m,18H,-N-CH2-CH2-+-CH-CH2-CH2-+CH3-C=),

    1.26(m,16H,(CH2)8).

    2、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4-

    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b)的合成

    a)、丙基硫代硫酸盐的制备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的步骤a),以1-溴丙烷为起始原料进行制备。

    NMR 1H(250MHz,D2O):δ0.74(t,2H,-CH3),1.51(m,2H,

    -CH2CH2CH3),2.86(t,2H,S-CH2-CH2-)

    b)、TS3b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中的步骤b),以T3(其制备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上一步骤中得到的Bunte盐为原料,得到黄色油状物。

    NMR 1H(250MHz,CDCl3):δ7.91-7.99(2s,2H,CHO),

    3.8(m,4H,-CH2-OH),3.39(m,4H,S-CH2-),2.91(t,4H,=C-CH2),

    2.62(t,4H,N-CH2-),2.00(d,6H,CH3-C=),1.64(m,8H,-N-CH2-CH2-

    +-S-CH2-CH2-),1.26(m,16H,-(CH2)8-),0.97(t,6H,

    -S-CH2-CH2-CH2).

    3、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苄基-二硫代-4-

    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c)的合成

    a)、苄基硫代硫酸盐的制备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的步骤a),以苄基溴为起始原料进行制备。

    NMR 1H(250MHz,D2O):δ4.13(s,2H,-CH2-),7.23(m,5H,-

    ArH).

    b)、TS3c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中的步骤b),以T3(其制备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上一步骤中得到的Bunte盐为原料,得到淡黄色油状物。

    NMR 1H(250MHz,CDCl3):δ7.91-7.99(2s,2H,CHO),3.89

    (s,4H,S-CH2-Ph),3.73(t,4H,CH2-OH),3.40(t,4H,N-CH2-),

    2.75(t,4H,=C-CH2),1.96(s,6H,CH3-C=),1.52(m,4H,-N-CH2-CH2-)

    ,1.25(m,16H,-(CH2)8-).

    4、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2-羟基乙基)-

    二硫代-4-羟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3d)的合成

    a)、2-羟基乙基硫代硫酸盐的制备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的步骤a),以2-氯乙醇为起始原料进行制备。

    NMR 1H(250MHz,D2O):δ3.32(t,2H,S-CH2),3.98(t,2H,

    -CH2-OH)

    b)、TS3d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中的步骤b),以T3(其制备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上一步骤中得到的Bunte盐为原料,得到油状物。

    NMR 1H(250MHz,CDCl3):δ7.91-7.87(2s,2H,CHO),

    4.61(m,4H,-S-CH2-CH2-OH),3.75(m,4H,=C-CH2-CH2-OH),

    3.33(m,4H,S-CH2-),2.87(t,4H,=C-CH2),2.78(t,4H,N-CH2-),

    1.95(d,6H,CH3-C=),1.45(m,4H,-N-CH2-CH2-),1.20(m,16H,-(CH2)8-).

    5、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丙基二硫代-4-

    甲氧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4b)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中的步骤b),以T4(其制备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丙基硫代硫酸盐为原料,得到黄色油状物。

    NMR 1H(250MHz,CDCl3):δ7.91 and 7.99(2s,2H,CHO),

    3.8(m,4H,-CH2-OH),3.39(m,4H,S-CH2-),2.91(t,4H,

    =C-CH2),2.62(t,4H,N-CH2-),2.00(s,6H,CH3-C=),1.64

    (m,9H,-N-CH2-CH2-+-S-CH2-CH2-),1.26(m,16H,-(CH2)8-

    ),0.97(t,6H,-S-CH2-CH2-CH3).

    6、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

    丙基二硫乙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S6b)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中的步骤b),以T6(其制备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丙基硫代硫酸盐为原料,得到黄色油状物。NMR 1H(250MHz,CDCl3):δ8.02(s,2H,CHO),6.03(s,2H,=C-H),3.47(t,4H,N-CH2-),2.69(t,4H,S-CH2-),1.95(s,6H,CH3-C=),1.72(m,4H,-S-CH2-CH2-),1.59(m,4H,-N-CH2-CH2-),1.26(m,16H,-(CH2)8-),0.99(t,6H,-S-CH2-CH2-CH3).

                             表1

    B、硫代酯前药(TE)的合成图示2

    操作通法

    将3.15毫摩尔噻唑鎓盐悬浮于10mL水中,加入0.75g(6当量)氢氧化钠。将得到的溶液进行电磁搅拌15分钟。然后,滴入9.6毫摩尔(3当量)酰基氯在20mL氯仿中的溶液,在室温下搅拌该混合物3小时。分离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用硫酸镁干燥后在蒸发器中浓缩。残余物用硅胶纯化(洗脱剂:二氯甲烷/甲醇:95/5)。

    1、N重复系列的硫代酯衍生物(化合物TE4a-j、TE3和TE8)的合成:表2

    1.1、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硫代苯甲酰基-4-

    甲氧基丁-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E4c)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方法,以T4为原料,应用苯甲酰氯为原料,得到白色粉末(产率=70%)。

    NMR 1H(250MHz,CDCl3):δ7.90-7.36(m,12H,CHO+ArH),

    3.52-3.29(m,8H,CH3OCH2-,N-CH2-),3.30(s,6H,CH3O),

    2.75(t,4H,CH3OCH2CH2-),2.06(s,6H,CH3-C=),1.57-1.09

    (m,20H,-(CH2)10-).

    MS ES+:m/e 725([M+H]+,100).

    1.2、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

    (对-二乙胺基甲基苯基-羧基)硫代-4-甲氧基丁-1-

    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E4f)的合成

    a)、α-二乙胺-对甲基苯甲酸的合成

    将1g(1当量)α-氯代对甲基苯甲酸和1.22mL(2当量)二乙胺置于30mL乙腈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回流48小时。真空蒸发溶剂,用硅胶柱色谱(先用60/40的二氯甲烷/甲醇洗脱,然后用纯甲醇洗脱)纯化残余物。经己烷沉淀后得到白色粉末固体产物。(产率=63%)。

    NMR 1H(250MHz,DMSOD6):δ7.84 and 7.29(2d,2×2H,ArH),

    3.50(s,2H,N-CH2-Ar),2.40(q,4H,N(CH2-CH3)2),0.9(t,

    6H,N(CH2-CH3)2).

    MS ES+:m/e 208([M+H]+,100).

    b)、α-二乙胺对甲苯甲酰氯的合成

    将0.3g(1.45毫摩尔)α-二乙基氨基对甲苯甲酸加入到10mL氯仿中,加入0.32mL SOCl2。然后让溶液回流12小时。真空蒸发溶剂,将残余物用乙醚重结晶得到323mg盐酸盐形式的产物(产率=85%)。

    MS ES+:m/e 226([M+H]+,100)、228([M+H]+、30)。

    c)、TE4f(盐酸盐形式)的合成

    将0.7g T4(0.95毫摩尔)悬浮于10mL水中,加入0.23g(5.71毫摩尔)氢氧化钠。将所得溶液搅拌15分钟。然后滴入0.75g(2.86毫摩尔)α-二乙氨基对甲苯甲酰氯在20mL氯仿中的溶液和0.4mL(2.86毫摩尔)三乙胺。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分离有机相,用水洗涤,用硫酸镁干燥,用旋转蒸发仪浓缩。用硅胶柱色谱(先用95/5的氯仿/甲醇V洗脱,然后用纯甲醇洗脱)纯化所得到的油。在0℃下,将气体HCl成泡吹入该碱的醚溶液中3小时,得到泡沫状沉淀物形式的盐酸盐(产率=54%)。NMR 1H游离碱的NMR’H:(250MHz,CDCl3):δ8.00-7.48(m,10H,CHO+ArH),3.62-3.37(m,12H,CH3OCH2-CH2-+N-CH2-Ar),3.35(s,6H,CH3O),2.80(t,4H,N-CH2-),2.50(q,8H,N(CH2-CH3)2),2.15(s,6H,CH3-C=),1.50-1.12(m,20H,-(CH2)10-),1.08(t,12H,N(CH2-CH3)2).MS ES+:m/e 448.5([M+2H]+,100).

    1.3.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

    (对-吗啉代甲基苯基羧基)硫代-4-甲氧基丁-

    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E4g)的合成

    a)、α-吗啉代对甲苯甲酸的合成

    将4.04g(1当量)α-氯代对甲苯甲酸和4.13g(2当量)吗啉置于150mL甲苯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回流24小时。用布氏漏斗热过滤除去吗啉盐酸盐。滤液在室温下结晶出结晶产物。经过滤和干燥后,得到白色粉末产物3.63g。(产率=70%)。

    NMR 1H(250MHz,DMSOD6):67.84和7.37(2d,2×2H,ArH),

    3.53(t,4H,CH2OCH2),3.48(s,2H,Ar-CH2-),2.31(t,4H,

    CH2-N-CH2-).

    MS ES+:m/e 222([M+H]+,100).

    b)、α-吗啉代对甲苯甲酰氯的合成

    将2.33g α-吗啉代对甲苯甲酸加入到30mL二氯甲烷中,加入3.76g SOCl2。然后让该不很均匀的溶液回流48小时。过滤生成的白色沉淀物,用二氯甲烷洗涤,干燥。得到2.65g产物(产率=70%)。

    NMR 1H(250MHz,DMSOD6):δ7.97 and 7.78(2d,2×2H,ArH),

    4.40(s,2H,Ar-CH2-),3.86(m,4H,CH2OCH2-),3.18(m,

    4H,CH2-N-CH2-).

    MS ES+:m/e 240([M+H]+,100),242([M+H]+,30).

    c)、TE4g(TE4go草酸氢盐形式或TE4gt酒石酸氢盐形式)的合成

    将1.08g T4悬浮于10mL水中,加入0.37g(6当量)氢氧化钠。将所得溶液搅拌15分钟。然后滴入1.15g(3当量)α-吗啉代对甲苯甲酰氯盐酸盐在20mL氯仿中的溶液和0.42g三乙胺。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提取有机相,然后用硫酸镁干燥,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将得到的残余物溶解于乙醚和水中。分离有机相,用水洗涤两次,然后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将得到的油溶解于最少量乙醚中,加入含有0.41g草酸的乙醚溶液。立即得到白色沉淀物(TE4go:产率=80%)。将另一油状样品(7.7g)置于含有2当量酒石酸(+)的(1N)水溶液中,蒸发溶液至干,将残余物溶解于乙醇,再次蒸发溶液。得到固体泡沫(TE4gt,Pf:82-85℃)。

    游离碱的特征如下:

    NMR 1H(250MHz,CDCl3):δ7.90-7.36(m,10H,CHO+ArH),

    3.69(t,8H,CH2OCH2-),3.52-3.32(m,12H,CH3OCH2CH2-+

    N-CH2-Ar),3.30(s,6H,CH3O),2.77(t,4H,N-CH2-),2.42

    (t,8H,-CH2-N-CH2-),2.09(s,6H,CH3-C=),1.57-1.09(m,

    20H,-(CH2)10-).

    MS ES+:m/e 462([M+2H]+,100),m/e 923([M+H]+,10).

    1.4、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

    2-S-(对苯二甲酰基)-硫代-4-甲氧基丁-

    1-烯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E4j)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方法,以T4为原料,应用对甲氧基羰基苯甲酰氯,得到白色粉末(产率=76%)。

    NMR 1H(250MHz,CDCl3):δ7.90-7.36(m,10H,CHO+ArH),

    3.97(s,6H,CH3OCO),3.57-3.35(m,8H,CH3OCH2CH2-),3.30

    (s,6H,CH3O),2.82(t,4H,N-CH2-),2.13(s,6H,CH3-C=),

    1.58-1.17(m,20H,-(CH2)10-).

    MS ES+:m/e 421([M+2H]++,20).841([M+H]+,100).

    1.5、N,N′-二甲酰基-N,N′-二[1-甲基-2-S-

    硫代苯甲酰基-4-甲氧基丁-1-烯基]-1,16-

    二氨基十六烷(TE8)的合成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以1,16-十六烷亚甲基双[4-甲基]-5-(2-甲氧基乙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8和苯甲酰氯为原料,得到黄色油状物(产率=72%)。

    NMR 1H(250MHz,CDCl3):δ7.90-7.36(m,12H,CHO+ArH),

    3.50-3.32(m,8H,CH3OCH2-,N-CH2),3.30(s,6H,CH3O),

    2.75(t,4H,CH3OCH2CH2-),2.06(s,6H,CH3-C=),1.57-1.09

    (m,28H,-(CH2)10-).

    MS ES+:m/e 781([M+H]+,100).

    1.6、N,N′-二甲酰基-N,N′-二[1-(2-氧代-

    4,5-二氢-1,3-氧硫杂环己烷-4-

    亚基)乙基]1,12-二氨基十二烷(TE3)的合成

    将2.8毫摩尔(2g)噻唑鎓盐T3[1,12-十二烷亚甲基双[4-甲基-5-(2-羟基乙基)噻唑鎓二溴化物]溶解于4.4mL乙醇中,加入12.2毫摩尔(4.5mL、4当量)NaOH(10%)。将得到的溶液进行电磁搅拌15分钟。然后滴入6mL(1.12g,2当量)4-硝基苯基氯甲酸酯的乙酸乙酯溶液,将该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加入乙酸乙酯。依次用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有机相,用硫酸镁干燥,蒸发仪浓缩。用硅胶色谱(洗脱剂依次为:二氯甲烷,然后加入1%甲醇,再加入2%的甲醇)纯化得到油状物。产率:20%。

    NMR 1H(250MHz,CDCl3):δ8.2 and 7.88(2s,2H,CHO);4.43-

    4.40(t,4H,-CH2OCO-);3.33-3.27(t,N-CH2);2.79-2.77

    (t,4H,CH2-CH2=);1.88(s,6H,CH3;1.46-1.13(m,20H,(CH2)10).

    MS ES+:m/e 541([M+H]+,100).

    2、C重复系列的硫代酯的合成

    2.1、烷基链含有O的C5重复的化合物(TE9和TE10):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图示2)合成这些前药。

    从3,10-二氧十二烷亚甲基双[5-(1,4-二甲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9)和对甲氧基苯甲酰氯为原料,得到无色油状物TE9:2,17-(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3,16-S-硫代-对甲氧基苯甲酰基-6,13-二氧杂十八碳-2,16-二烯。产率65%。

    NMR 1H(200MHz,CDCl3):δ7.93-6.87(m,10H,CHO+ArH),

    3.58(s,6H,2CH3),3.55(t,4H,2CH2),3.37(t,4H,2CH2),

    2.89(s,6H,2CH3),2.77(t,4H,2CH2),2.03(s,6H,2CH3),1.52-

    1.30(m,8H,4CH2).

    从3,10-二氧杂十二烷亚甲基双[5-(1-苄基,4-甲基)-噻唑鎓]二溴化物(T10)和对甲氧基苯甲酰氯为原料,得到无色油状物TE10:2,17-(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3,16-S-硫代-对甲氧基苯甲酰基-6,13-二氧杂十八碳-2,16-二烯(TE10),产率:70%。NMR 1H(200MHz,CDCl3):δ8.06-6.92(m]],20H,CHO+ArH),4.68(s,4H,2 CH2),3.91(s,6H,2 CH3),3.50(t,4H,2CH2),3.38(t,4H,2CH2),2.75(t,4H,2CH2),2.07(s,6H,2CH3),1.56-1.31(m,8H,4CH2).  化合物    R1 IC50(nM)  TE9  TE10    CH3  C6H5-CH2 260 12

                   表3

    2.2、烷基链不含O的C5重复的化合物(TE12和TE13):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图示2)合成这些前药。

    从十二烷亚甲基双[5-(1-甲基-4-乙氧基羰基乙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12)为原料,得到无色油状物TE12:3,18-(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4,17-S-硫代苯甲酰基-二十碳-3,17-二烯二酸乙酯。产率70%。

    NMR 1H(200MHz,CDCl3):δ7.94-7.39(m,12H,CHO+ArH),

    4.14(q,4H,2 OCH2-),3.45(s,4H,2 CH2),2.88(s,6H,

    2 CH3),2.44(t,4H,2CH2),1.27-1.19(m,26H,-(CH2)10+2

    CH3).

    从十二烷亚甲基双[5-(1-苄基-4-乙氧基羰基乙基)-噻唑鎓]二溴化物(T13)为原料,得到无色油状物TE13:3,18-(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4,17-S-硫代苯甲酰基-二十碳-3,17-二烯二酸乙酯。产率:64%。

    NMR 1H(200MHz,CDCl3):δ8.24-7.26(m,22H,CHO+ArH),

    4.70(s,4H,2CH2-Ar),4.23(q,4H,2OCH2-),3.44(s,4H,

    2CH2),2.51(t,4H,2CH2),1.52-1.29(m,26H,-(CH2)10+

    2CH3).  化合物    R1 CI50(nM)  TE12  TE13    CH3-  C6H5-CH2- 16 650

                     表4

    2.3、烷基链不含O的C4重复的化合物

    按照上述操作通法(图示2)合成这些前药。

    从十二烷亚甲基双[4-(1-甲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15)为原料,得到无色油状物TE15:2,15-(N,N′-二甲酰基-N,N′-二甲基)二氨基-1,16-S-硫代苯甲酰基-十六碳-1,15-二烯。产率70%。

    NMR 1H(200MHz,CDCl3):δ7.94-7.39(m,12H,CHO+ArH),

    5.7(2H,=CH),2.88(s,6H,2 N-CH3),2.48(t,4H,2=C-CH2

    ),1.27-1.19(m,20H,-(CH2)10).

    从十二烷亚甲基双[4-(1-苄基)-噻唑鎓]二溴化物(T16)为原料,得到无色油状物TE16:2,15-(N,N′-二甲酰基-N,N′-二苄基)二氨基-1,16-S-硫代苯甲酰基-十六碳-1,15-二烯。产率:64%。

    NMR 1H(200MHz,CDCl3):δ8.24-7.56(m,22H,CHO+ArH),

    5.7(2H,=CH),4.37(s,4H,2CH2-Ar),2.51(t,4H,2=C-CH2

    ),1.52-1.29(m,20H).    化合物    R1  IC50(nM)    TE15    TE16    CH3-    C6H5-CH2-  7nM  12nM

                        表5

    II噻唑鎓盐的合成

    A、N重复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化合物T3、T4、T6和T8):图示3

    α,ω-多亚甲基双噻唑鎓盐的合成通法:

    将适当取代的噻唑(11.5毫摩尔)溶解于30ml乙腈中。加入3.8毫摩尔烷基二碘化物(或二溴化物),让反应混合物回流3天。将反应混合物回流3天。在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该溶液,把得到的油状残余物溶解于水和乙醚中。用醚洗涤水相,然后减压浓缩。用异丙醇重结晶产品。

    1,12-二碘十二烷合成如下:

    将10.22g(1当量)1,12-二溴十二烷与14.26g(3当量)碘化钠在150ml丙酮中混合。室温下搅拌15分钟后,回流加热溶液3小时。

    用旋转蒸发仪蒸发出丙酮,将残余物溶解于乙醚和水中,产物用乙醚提取3次。合并乙醚相后用硫酸镁干燥。用甲醇重结晶得到白色固体(M.P.42-43℃)。产率=95%。

    从十六烷-1,16-二醇制备1,16-二碘十六烷的方法如下:把5g1,16-十六烷基二醇和19g碘化钾加入到2.5g磷酸酐和5.2mL 85%磷酸的溶液中。将该混合物在100℃下加热5小时。形成浓油状物,将该混合物倾入到50mL水中。分离有机相,用乙醚提取水相。用50mL 10%的硫代硫酸钠溶液通过搅拌使有机相脱色。蒸发掉乙醚。用甲醇重结晶得到油(熔点=52℃)。产率:82%。

    1、1,12-十二烷亚甲基双[4-甲基-5-(2-羟基乙基)噻唑鎓]二溴化物(T3)的合成

    按照上述合成通法,以4-甲基-5-[2-羟基乙基]噻唑和1,12-二溴十二烷为原料,得到吸湿性白色粉末(产率=75%)。

    NMR 1H(250MHz,DMSO D6):δ10.08(s,2H,S-CH=),4.45

    (t,4H,+N-CH2-),3.62(t,4H,HOCH2CH2-),3.02(t,4H,

    HOCH2CH2-),2.50(s,6H,CH3-C=),1.77(m,4H,+N-CH2CH2-),

    1.60-1.25(m,16H,-(CH2)8-).

    MS ES+:m/e 227(M++,100),m/e 533-535(M++Br-,10)

    2、1,12-十二烷亚甲基双[4-甲基-5-(2-甲氧基乙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4)的合成

    按照上述合成通法,以4-甲基-5-[2-甲氧基乙基]噻唑和1,12-二碘十二烷为原料,得到吸湿性白色粉末(产率=70%)。NMR 1H(250MHz,CDCl3):δ10.92(s,2H,S-CH=),4.66(t,4H,+N-CH2-),3.60(t,4H,CH3OCH2CH2-),3.35(s,6H,CH3O),3.07(t,4H,CH3OCH2CH2-),2.52 (s,6H,CH3-C=),1.92(m,4H,+N-CH2CH2-),1.57-1.25(m,16H,-(CH2)8-).MS ES+:m/e 241(M++,100),m/e 609(M++I-,5)

    4-甲基-5-[2-甲氧基乙基]噻唑按照下列方法合成:

    将10.20mL 4-甲基-5-[2-羟乙基]噻唑溶解于180ml无水DMSO中,加入19g碳酸钾粉末。搅拌5分钟后,加入5.30ml碘甲烷。将该反应混合物在室温和惰性气体保护下计搅拌30分钟。反应完成(用TLC检测)后,将混合物倾入到100mL水中,然后用乙醚提取3次。用水洗涤有机相,然后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再用硫酸钠干燥。在硅胶色谱上用乙酸乙酯/己烷混合物(1/3)洗脱来纯化得到的产物。得到黄色油状物(产率=60%)。NMR 1H(250MHz,CDCl3):δ2.39(s,3H,CH3C=),3.00(t,2H,-CH2C=),3.36(s,3H,CH3O),3.55(t,2H,O-CH2-),8.56(s,1H,S-CH=).

    3、1,12-十二烷亚甲基双[4-甲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6)的合成

    按照上述合成通法,以4-甲基噻唑和1,12-二碘十二烷为原料,得到白色粉末(产率=50%)。NMR 1H(25.0MHz,DMSO D6):δ10.11(s,2H,S-CH=),8.02(s,2H,S-CH=),4.42(t,4H,+N-CH2-),2.55(s,6H,CH3-C=),1.80(m,4H,+N-CH2CH2-),1.25(m,16H,-(CH2)8-).MS ES+:m/e 183(M++,100),m/e 493(M++I-,5)

    4、1,16-十六烷亚甲基双[4-甲基-5-(2-甲氧基乙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8)的合成

    按照上述合成通法,以4-甲基-5-[2-甲氧基乙基]噻唑和1,16-二碘十六烷为原料,得到白色粉末(产率=80%)。熔点:210℃。NMR 1H(250MHz,CDCl3):δ10.92(s,2H,S-CH=),4.66(t,4H,+N-CH2-),3.60(t,4H,CH3OCH2CH2-),3.35(s,6H,CH3O),3.07(t,4H,CH3OCH2CH2-),2.52(s,6H,CH3-C=),1.92(m,4H,+N-CH2CH2-),1.57-1.25(m,24H,-(CH2)8-).MS ES+:m/e 269(M++,100),m/e 665(M++I-,10)    化合物   R3    n    X IC50(nM)    T3    T4    T6    T8   -CH2-CH2-OH   -CH2-CH2-OCH3   H   -CH2-CH2-OCH3    12    ″        ″        16    Br    ″        I    ″ 2.25 0.65 3 1.1

                                   表6B、C重复系列化合物(T9、T10、T12和T13)的合成:1、噻唑环的C5碳原子重复的化合物的合成。1-1、烷基链上含有氧原子的化合物(T9、T10)的合成:

                       图示4

    3,10-二氧杂十二烷亚甲基双[5-(1-烷基-4-甲基)噻唑鎓]

    的二碘化物(T9、T10)(图示4)的合成通法:

    第1步:将4-甲基-5-羟乙基噻唑(20.9毫摩尔)溶解于无水DMSO(50ml)中。加入氢氧化钾(83.6毫摩尔),搅拌10分钟。加入二碘化衍生物(6.9毫摩尔),室温下搅拌30分钟。加入水,用乙醚提取3次,用水洗涤乙醚相,然后用硫酸钠干燥。用乙酸乙酯-己烷(1-3)在硅胶柱上洗脱以纯化产物。

    第2步:双噻唑的烷基化:

    将双噻唑(1毫摩尔)溶解于无水乙醇(40ml)中。加入所需要的卤化衍生物(2毫摩尔),将该混合物回流加热约1周,蒸发乙醇,用异丙醇-二异丙基醚混合溶剂中结晶。

    a)、1,6-双[2-(4-甲基噻唑-5-基)乙氧基己烷的合成:

    按照上述制备通法(第1步),以4-甲基-5-羟基乙基噻唑和1,6-二碘己烷为原料,得到无色油状产物(产率=60%)

    NMR 1H(200MHz,CDCl3):d 8.51(s,2H,CH),3.54(t,4H,

    -CH2-),3.39(t,4H,-CH2),2.96(t,4H,-CH2-),2.32(s,

    6H,CH3),1.57-1.28(m,8H,-CH2-CH2-).

    b)、3,10-二氧杂十二烷基双[5-(1,4-二甲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9)的合成

    按照上述合成通法(第2步),以上面得到的产物和碘甲烷为原料,得到吸湿性白色固体(产率=60%)。

    NMR 1H(200MHz,CDCl3):d 10.99(s,2H,S-CH=),4.33(s,

    6H,2N+CH3),3.71(t,4H,2CH2-O),3.52(t,4H,2O-CH2),

    3.03(t,4H,2CH2),2.51(s,6H,2=C-CH3),1.65-1.47(m,

    8H,4-CH2-).

    c)、3,10-二氧杂十二烷亚甲基双[5-(1-苄基、4-甲基)-噻唑鎓]二溴化物(T10)的合成

    按照上述合成通法(第2步),以第1步获得的产物和苄基溴为原料,获得吸湿性白色固体(产率=74%)

    NMR 1H(200MHz,CDCl3):d 11.45(s,2H,S-CH=),7.36-

    7.28(m,10H,2ArH),3.65(t,4H,2CH2-O),3.44(t,4H,

    2O-CH2),3.03(t,4H,2CH2),2.51(s,6H,2=C-CH3),

    1.57-1.34(m,8H,4-CH2-).  化合物    R1  X  IC50(nM)    T9    T10   CH3-   C6H5-CH2-  I  Br    70    2.5

                        表7

    1-2、烷基链上不含有氧原子的化合物(T12、T13)的合成:

    该合成反应分4个步骤,如下列图示5所示。图示5

    a):3,18-二氧代二十碳二酸乙酯的合成

    在氩气保护的双颈烧瓶中,将NaH(43.7毫摩尔)悬浮于无水THF(100ml)中。用冰浴冷却该反应基质,然后滴入乙酸乙酰基乙酯(39.7毫摩尔)。在0℃下搅拌10分钟后,滴入正丁基锂(1.56M;43.7毫摩尔)。继续在室温下搅拌10分钟,然后进行烷基化。

    往上述溶液中滴入二溴十二烷(15.9毫摩尔)在20ml无水THF中的溶液。将反应基质恢复至室温,继续搅拌1小时。加入水后用乙醚提取(3次)。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发至于。用硅胶色谱纯化该产物,用乙酸乙酯-己烷(1-1)洗脱。得到白色固体(产率=65%);熔点=60℃。NMR 1H(200MHz,CDCl3):d 4.16(q,4H,2CH2),3.41(s,4H,2CH2),2.50(t,4H,2CH2),1.56-121(m,3OH).

    b)、4,17-二溴-3,18-二氧代二十碳二酸乙酯的合成:

    插入第41页第12行结构式

    把上面得到的化合物(3.8毫摩尔)溶解于20ml四氯化碳中。将该溶液冷却至0℃,滴入溴(76毫摩尔),维持在该温度下搅拌30分钟,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蒸发掉溶剂。将残余物溶解于水,然后用乙酸乙酯提取。有机相用硫酸钠干燥,过滤后蒸发至干。用硅胶柱色谱纯化,洗脱剂为乙酸乙酯-己烷(1-1)。得到淡黄色油状物(产率=64%)。

    NMR 1H(200MHz,CDCl3):d 4.42(m,6H,2CH2+CH),3.78-

    3.48(m,4H,2CH2),1.94-1.14(m,3OH).

    c)、十二烷亚甲基双[5-(4-乙氧基羰基-乙基)噻唑鎓]:

    插入第41

    把硫代甲酰胺(23.4毫摩尔)在5m1丙酮中的溶液加入到11.7毫摩尔双溴乙酰基乙酸乙酯在5ml丙酮中的溶液中,在40℃下搅拌该反应基质1周。蒸发掉溶剂,将残余物溶解于水。用乙酸乙酯提取该溶液,用色谱纯化(乙酸乙酯-己烷:1/1)。得到白色固体(产率=50%);熔点:112-114℃。NMR 1H(200MHz,CDCl3):d 8.54(s,2H,2CH),4.17(q,4H,2CH2),3.72(s,4H,2CH2),2.72(t,4H,2CH2),1.56-121(m,3OH)

    d)、十二烷亚甲基双[5-(4-乙氧基羰基乙基)噻唑鎓]的烷基化反应:

    应用碘甲烷对上述化合物在氮原子上进行烷基化(按照上述用于T3或T4的方法)得到化合物T12;应用苄基溴进行烷基化得到化合物T13。

    十二烷亚甲基双[5-(1-甲基-4-乙氧基羰基乙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12):黄色固体,熔点=112℃;产率=55%,

    NMR 1H(200MHz,CDCl3):d 10.91(d,2H,2CH)、4.42(6H,N-CH3)、4.25-4.16(m,8H,2CH2+2CH2)、2.91(m,4H,2CH2)、1.62-1.26(m,26H)。

    十二烷亚甲基双[5-(1-甲基-4-乙氧基羰基乙基)-噻唑鎓]二溴化物(T13):黄色油;产率=50%

    NMR 1H(200MHz,CDCl3):d 11.26(d,2H,2CH),7.36-7.26

    (m,10H,ArH),6.07(s,4H,2CH2),4.02-3.92(m,12H,

    6CH2),2.91(m,4H,2CH2),1.62-1.26(m,26H).  化合物    R1  X  IC50(nM)    T12    T13   CH3-   C6H5-CH2-  I  Br    13    250

                       表8

    2、噻唑环(T15和T16)的C4碳原子

    重复的化合物(T15和T16)的合成

    按照图示6,分5个步骤进行该合成反应。图示6

    将十四碳二酸转变成其酰氯(Jayasuriya等.,《美国化学协会杂志》(J.Amer.Chem.Chem.Soc.);112;15;1990;5844-5850)。用重氮甲烷处理后者得到1,16-双-重氮基-十六碳-2,15-二酮(Canonical等.;Atti AccAd.Naz.Lincei Cl.Sci.Fis.Mat.Nat.Rend.;8.10;1951;479-484),它用盐酸处理并产生1,16-二氯十六烷2,15-二酮(相同的参考符)。按照与合成十二烷亚甲基双[5-(4-乙氧基羰基乙基)噻唑](图示5,第3步)相同的条件用硫代甲酰胺处理上述化合物得到十二烷亚甲基双(4-噻唑)。

    应用碘甲烷或苄基溴将该化合物在氮原子上烷基化(分别按照描述T3或T4记载的通常方法)分别得到十二烷亚甲基双[4-(1-甲基)-噻唑鎓]二碘化物(T15)和十二烷亚甲基双[4-(1-苄基)-噻唑鎓]二溴化物(T16)。  化合物      R1 X IC50(nM)    T15    T16    CH3-  C6H5-CH2- I Br    4    10

                    表9

    III、卤代烷基胺的合成

    1)、N,N′-二甲基-N,N′-(5-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P1)。

    a)、5-甲基氨基-1-戊醇

    将10.8g(0.088mole)5-氯-1-戊醇加入到45ml 8M甲胺(0.36mole)的甲醇溶液中。在高压釜中将该反应混合物在100℃下加热48小时。蒸发掉甲醇,然后将得到的残余物减压蒸馏得到6.2g(65%)氨基醇。

    NMR 1H(CDCl3)δ3.60(t,2H,CH2OH),2.56(t,2H,CH2NH),2.40(s,3H,CH3NH),2.66-1.32(m,6H,(CH2)3).MS(Electrospray,positive mode)m/z 118(M+H]+,100).

    MS(电子喷射,正离子模式)m/z 118(M+H]+,100)。

    b)、N,N-二甲基-N,N′-(5-羟基戊基)-1,16-十六烷二胺

    把0.57g(0.0048mole)二异丙基乙胺和0.58g(0.0045mole)5-甲基氨基-1-戊醇加入到1.08g(0.0022mole)二碘十六烷溶解于50mL乙醇的溶液中。将反应混合物回流加热48小时,然后减压除去乙醇。残余物TLC分析显示形成了预期产物,同时还存在少量极性化合物,经质谱鉴定为下图所示的季铵盐。

    将残余物部分溶解于水,然后应用含有碳酸钾的乙醚提取N,N′-二甲基-N,N′-(5-羟基戊基)-1,16-十六烷-二胺,从而使极性污染物存留于水中。乙醚相用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

    NMR 1H(CDCl3)δ3.60(t,4H,CH2OH),2.65-2.40(m,8H,CH2-NH-CH2),),2.37(s,6H,CH3N),1.60-1.21(m,40H,2(CH2)3+(CH2)14).

    c)、N,N′-二甲基-N,N′-(5-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P1)。

    将上述残余物溶解于10ml二氯甲烷中,加入1.7ml亚硫酰氯。将反应混合物回流加热5小时,然后减压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在乙醚中研磨直至出现沉淀物。将沉淀物过滤,用乙醇-乙醚混合物重结晶得到0.408g(32%)N,N′-二甲基-N,N′-(5-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NMR 1H(CDCl3)δ3.48(t,4H,CH2Cl),3.00-2.80(m,8H,CH2-NH+(CH3)-CH2)),2.70(d,6H,CH3NH+),1.86-1.19(m,40H,2(CH2)3+(CH2)14).MS(电子喷射阳离子模式m/z 247(M++,100),m/z529/531(M++Cl-,20).

    2)N,N′-二甲基-N,N′-(4-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P2)。

    a)、5-甲基氨基-2-戊醇

    将10.59g(0.10mole)γ-戊内酯加入到60ml 8M甲胺(0.48mole)的甲醇溶液中,在高压釜中将反应混合物在100℃下加热48小时。减压蒸发过量的甲胺后,将得到的残余物溶解于20ml THF中,然后以1小时的时间将其加入到6.26g(0.17mol)氢化铝锂在80ml THF中的溶液中以便轻度回流。维持回流加热48小时,然后滴入5M苏打溶液直至获得淡白色悬浮液。然后将反应混合物用乙醚提取,将乙醚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除去溶剂。将得到的残余物减压蒸馏得到6.27g(63%)5-甲基氨基-2-戊醇。

    NMR 1H(CDCl3)δ3.72(m,1H,CHOH),2.76-2.48(m,2H,

    CH2NH),2.47(s,3H,CH3NH),2.66-1.32(m,6H,(CH2)3).

    MS(电子喷射阳离子模式m/z 118(M+H]+,100).

    b)N,N′-二甲基-N,N′-(4-羟基戊基)-1,16-十六烷二胺

    将0.59g(4.6毫摩尔e)二异丙基乙胺和0.61g(5.8毫摩尔e)5-甲基氨基-2-戊醇加入到1.10g(2.3毫摩尔e)二碘十六烷溶解于50mL乙醇的溶液中。将该反应混合物回流48小时,减压除去乙醇。TLC分析残余物显示预期产物的形成,并显示少量强极性化合物的存在,经质谱鉴定为下图所示的季铵盐:

    将残余物部分溶解于水中,用含有碳酸钾的乙醚提取N,N′-二甲基-N,N′-(4-羟基戊基)-1,16-十六烷二胺,所述极性污染物存留于水中。乙醚相用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NMR 1H(CDCl3)δ3.70-3.58(m,2H,CHOH),2.40-2.24(m,8H,CH2-NH+(CH3)-CH2),2.16(s,6H,CH3NH+),1.66-1.10(m,42H,2(CH2)2+2(CH3CH)+(CH2)14).

    c)、N,N′-二甲基-N,N′-(4-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P2)

    将上述残余物溶解于10毫升二氯甲烷中,加入2ml亚硫酰氯。将反应混合物回流加热5小时,然后减压除去挥发性物质。将残余物在乙醚中研磨直至出现沉淀。过滤沉淀,然后用乙醇-乙醚混合物重结晶得到0.415g(32%)N,N′-二甲基-N,N′-(4-氯戊基)-1,16-十六烷二胺盐酸盐。NMR 1H(CDCl3)δ4.00(m,2H,CHCl),3.00-2.87(m,8H,

      CH2-NH+(CH3)-CH2),),2.72(d,6H,CH3NH+),1.86-1.19(m,

      42H,2(CH2)2+2(CH3CH)+(CH2)14).

      MS(电子喷射阳离子模式m/z 247(M++,100),m/z

      529/531(M++Cl-20).

    本发明前体的药理特性研究

    A、体外抗恶性疟原虫的抗疟活性研究

    在下列表10和表11中列出了本发明二硫化物类型前药(表10)和硫代酯类型前药(表11)的IC50值的结果,单位:nM。

    这些IC50测定是按照Desjardins方法通过相比较恶性疟原虫进行测定的,其中在核苷酸中掺入[3H]次黄嘌呤(图1)作为细胞生存能力的指标。在各个实验中,进行光学显微镜控制。

                                         表10                              TS前药(Ra=S-R)        T药物      R      Z        R3   名称   IC50   (nM)   名称  IC50  (nM) THF-CH2- C3H7- C6H5-CH2- HO-CH2-CH2-  -(CH2)12-   HO-CH2-CH2-    TS3a    TS3b    TS3c    TS3d    1    1.3    1.6    2.5     T3   2.25 C3H7-  Et2N(CH2)2-      ″  CH3O-CH2-CH2-    TS4b     TS4c    3.5     2.8    T4  0.65 C3H7-     ″  C6H5-COO-(CH2)2-    TS5    22    / C3H7-     ″  H-    TS6b    3.1    T6  3表11A

                                       表11B                             C重复的TE前药(Ra=RCO)     T药物    R   R1    R2           Z  名称 IC50 (nM) 名称  IC50  (nM)p-CH3O-C6H4-C6H5-CH2CH3- -(CH2)2O(CH2)6O(CH2)2-TE10  12  T10   2.5C6H5-CH3-CH2CO2Et -(CH2)12-TE12  16  T12   13

    这些结果显示:二硫化物系列和硫代酯系列的IC50值均非常低,这对于含有由十二烷基链形成的间隔臂的双类型衍生物的IC50值为1-14nM数量级。

    应该注意,该离子化的环化化合物的IC50值基本上是那些相应中性前药相同的数量级。

    经对照方式,对一种不能被酶水解环化的化合物,其结构如下式所示,测定了其IC50值:

    其IC50大于10-5M,表明环化反应对强抗虐活性来说是必需的,其还提示:在体外测定抗疟活性的48小时期间,在感染的血清和/或红细胞存在下,能够有效地产生环化反应。

    在下列表12中,给出了测定本发明卤代烷基胺的IC50值的结果。这些结果涉及称为P1和P2的前药,及其分别对应的环化衍生物G26和G27。

    表12   名称   Z    R′1    R1    n    W  IC50(nM)    P1    G26    P2    G27-(CH2)16-   ″      ″      ″    H    ″        CH3    ″    CH3    ″        ″        ″    4    ″        3    ″       Cl    I    Cl    I    1.7    0.55    0.5    1.4P1,P2G26,G27

    B、对被感染P.vinckei的小鼠进行体内抗疟活性测试和急性或半慢性病症中给药后的耐药性。

    下列表13显示应用本发明二硫类型前药(TS3b)、硫代酯类型前药(TE4c、TE4A和TE4e)、相应的药物T3和作为对照的季铵衍生物G25获得的结果。

                                       表13  药物    体外  IC50(nM) 恶性疟原虫             体内          LD50(mg/kg)            (小鼠)  口服吸收    指数c         体内      ED50(mg/kg)         [TI]     (P.vinckei)    急性a   半慢性b  G25    0.6    ip1.27    po130     1.15     65    87      0.22[5.2]     ~15[4.4]  T3    2.25    ip10    po700     7.5     160    70        n.d.  TS3b    1.3    ip240    po1600     90(32*)     410    6.7  ~7[4.6*<TI≤12.8]      ~180[2.3]  TE4c    2    ip100   po~1000     ≥30d     ~300    ~10       1[≥30]#30>x>1[10<TI<100]#  TE4a    14    ip~50   po~1000     n.d.    ~20  TE4e    6.4    ip~50

    IC50为抑制50%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的浓度:LD50为相应于小鼠50%死亡的致死量,ED50为在为期4-天的抑制测试中得到的P.vinckei体内生长抑制50%的有效量,TI相当于治疗指数,TI=LD50(半慢性)/ED50;iP:腹膜内给药;po:口服。

    在上表中,a)-e)具有下列意义:

    a)表示单剂量;

    b)表示每天两次给药量,连续给药4天;

    c)表示急性病的口服给药LD50/腹膜内给药LD50的比值,下文称其为“口服吸收指数”;

    d)表示仅仅25%小鼠死亡;

    “*”感染疟疾的小鼠的LD50(半慢性)降低;

    e)TE 4c被用于PEG/蓖麻油的50/50混合物中。

    这些结果显示:本发明的前药在体外和体内具有强抗疟活性,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高吸收性。

    C)、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血清含量

    C1、小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经腹膜内给药或口服途径对小鼠给药后,二硫化物类型前药(TS3b)和硫代酯类型前药(TE4c)的药代动力单参数结果如下文所示。

    为了测定血清含量,在体外进行了生物测试:简单地说,将药物给药于动物,然后重复取出血样。在56℃下30分钟,将血清去补体。然后按照应用[3H]次黄嘌呤的DESJARDINS方法,在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悬浮液存在下,通过培养不同浓度代谢物的血清(用对分稀释)测定活性代谢物含量。

    其结果以IS50表示,其相应于能够抑制50%恶性疟原虫生长的血清百分比(含有活性代谢物)。

    然后通过在同样的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悬浮液中直接测试活性化合物(不需要通过动物),将该值转化为血清浓度(通常以ng/ml表示),测定其IC50值(单位:ng/ml),[血清含量=IC50](ng/ml)×100/IS50(以%表示)]。

    其结果表达为作为时间函数的对数值(药物血清含量),其能够评价血清隔室的分布半衰期t1/2(d);血清隔室的消除半衰期(t1/2(e));C0),相当于消除期间最初外推的血清含量;AUC(表示血液循环中的药物量);和相对于腹膜内给药方法的口服给药方法的相对生物利用度[AUC(口服)/AUC(腹膜内给药)],其是口服途径吸收度的一个指标。

    TE4c的药代动力学

    经腹膜内途径和口服途径对小鼠给药3和50mg/kg剂量的TE4c,这些剂量分别相当于LD50/33和LD50/20。

    将该化合物溶解于10%DMSO中,即使在这些低剂量下,这两种给药途径的双相药代动力学均观察到高血清含量。其结果如图2所示,其显示血清活性代谢物的浓度(ng/ml)作为时间(小时)的函数。

    在该图中,(-v-)相当ip给药3mg/kg的剂量,曲线(-o-)相当于po给药50mg/kg的剂量。

    对于这两种给药途径,在第一相,非常迅速观察到血清浓度的峰值(小于2小时),直至4-7小时下降,然后再又升高,在约15小时左右再次观察到峰值。

    这些结果显示快速第一相,期间前药被分配并进入血清隔室。一旦进入该隔室中,前药可能转换成季铵化合物。

    进行第二相以测定离子化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如果转换成离子化药作为整体考虑,可以在药物IC50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前药的基础上重新作出药代动力学曲线(参见图3,其中曲线的图例说明与图2相同)。对于这两种给药途径,半对数法的表示可以用于确定活性代谢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其被考虑为季铵药物T4)(参见图4,其由图2和图3重新画出)。这些药代动力学参数经ip给药3mg/kg后的C0=180ng/ml,t1/2=12小时,AUC=3.3μg.hr/ml,和经口服给药50mg/kg后的C0=130ng/ml,t1/2=12小时30分钟,AUC=2.7μg.hr/ml。在这些条件下,相对生物利用度为5%。

    在另一系列实验中,在较高剂量TE4c(10mg/kg ip和150mg/kg po)下研究了药代动力学参数。

    还在较高血清含量下观察了双相曲线,在此情况下,第二峰出现略迟(约23小时),如图5A和5B所示。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口服途径,

    C0=1μg/ml,t1/2约10小时。

    ·TS3b的药代动力学

    通过腹膜内给药途径和口服途径分别以50mg/kg和400mg/kg的剂量(约LD50/3)对小鼠给药TS3b。

    给药2-4小时后出现形成峰值的高血清含量(图6)。然后从半对数表示的血清浓度评价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基于作为时间函数的TS3b的IC50值计算)。

    以50mg/kg的剂量经腹膜内给药后,获得的C0为2.75μg/ml,t1/2约6小时。

    以400mg/kg的剂量口服给药,C0为1.8μg/ml,表明其具有很高的血清含量。表观t1/2为13小时。这两种给药途径的t1/2存在的差异表明前药代谢存在差异。

    图6中观察到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曲线仅仅反映两相曲线的第一期,相应于吸收/分布相,例如硫代酯类型的前药TE4c。

    经腹膜内给药30小时后,取出血样,因此进行了另一系列实验以验证二相曲线的存在(参见图7,该图显示作为时间(单位:小时)函数的TS3b血清浓度(单位ng/ml)。

    可以观察到:虽然不是很完全,但确实获得二相曲线。

    第一相的特征在于:在约2小时处出现峰值,直至10小时血清含量降低;在第10-24小时,仅仅观察到微弱的升高,然后在第24和30小时出现急剧的增高。这可能相应于第一相,在该相中,前药被分布并进入血清隔室。

    此第一相显示比上面记载的TE4C稍早些。

    一旦进入到血清隔室中,前药就开始转化为季铵化合物。为了评价第二相(即相应于T3的离子化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需要用猴作为模型),必须进行非常长期的药代动力学实验。

    猴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以4mg/kg的剂量经肌肉内途径对Macaca.Fascicularis猴给药TS3b(参见图8A和8B,其显示作为时间(小时)函数的TS3b浓度(ng/ml)。

    将重复采集血样直到76小时,观察到明显的双相曲线。

    第一相在两小时内非常迅速地形成一个峰,血清含量直至10小时才降低,然后又再次升高,在约30小时处又形成一个峰。

    如上所述,这可以相应于第一快速相,期间前药被分布,并进入血清隔室。

    一旦进入血清隔室,前药就转变为季铵化合物。

    为了测定相应于T3的离子化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第二相实验。

    如果认为已经发生转变为离子化药物的完全转换,可以基于药物而不是前药的IC50重新画出药代动力学参数(参见图8A)。观察到高血清含量,C0为1.4μg/ml,t1/2为约17小时。

    这些结果一起表明适合于利用要求的不同药理学活性用途的不同产品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在Aotus猴中进行抗恶性疟原虫的抗疟活性测试

    用恶性疟原虫(FVO株)感染3只Aotus猴。当寄生物血症达到1%(2只猴)或6%(1只猴)程度时,经肌肉内途径给药TE4c,每天注射两次(2mg/kg),共注射8天。在每种情况下,寄生物血症完全消失,治疗后6月没有观察到病症再次发生。这些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能够有效地治疗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人疟疾。

    这些化合物的抗巴贝虫病活性

    对于产品TE4c、TS3b和P1,还在体外测试了其抗巴贝虫属分支(Babesia divergens)和犬巴贝虫的活性。在两种情况下,化合物TE4c、TS3b和P1显示具有特别的活性(IC50<20nM)。这些结果显示:这种类型化合物具有强的抗巴贝虫病活性。

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抗寄生物前药的用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抗寄生物前药的用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抗寄生物前药的用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抗寄生物前药的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季铵盐前体及其作为抗寄生物前药的用途.pdf(5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具有抗疟活性的药物前体,其特征在于它由通式(I)的双季铵盐构成,式(I)中的A和A相同或不同,分别代表式(1)中的A1和A1基团,其中n=24;R1代表氢原子、C1C5烷基,其可任选地被芳基、羟基、烷基部分含15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芳氧基所取代;W为卤素或离核基团;或者代表甲酰基CHO或乙酰基COCH3基团的A2基团。B和B相同或不同,其分别代表:如果A和A分别代表A1和A1基团,则其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