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焦炉气的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 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化石能源有限,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中,天然气仅占0.9%,石油占2.7%, 煤占15%,呈现“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状况。目前我国天然气 资源量约5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0-12万亿立方米。按2002年人口统计, 我国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
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焦碳的主要生产地,而焦炉气是煤焦化过程副产而 得到的可燃性气体(即焦碳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焦炉气的产率和组成因炼 焦煤质和焦化过程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每吨干煤可以副产焦炉气 300-350m3(标准状态)。
焦炉气典型组成如下述表1:
表1 焦炉气典型组成
名称CH4C2H6N2CO2COO2H2组成(mol%)23-272-43-71.5-35-80.3-0.855-60
焦炉气的综合利用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有大小焦化企业2000多家, 据中国炼焦协会初步统计,2002年,中国炼焦1.8亿吨,约占世界焦碳总产量 的45%,产生的焦炉煤气达到760亿m3;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直接排入大气或 白白烧掉的焦炉气达到200亿m3以上,2005年中国焦碳产量2.3亿吨,其中 1/3生产能力为钢铁联气企业,2/3生产能力为焦化企业。产生焦炉气600亿 m3左右,除去回炉煤气加热外,可利用量约320亿m3;热值相当于“西气东输” 工程天然气的量。焦炉气燃烧排放或直接排放,既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造 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焦炉气主要用于制氢和甲醇,特别是在产煤地区,由于原料气价 格较低,生产甲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甲醇目前价格较高。但从焦炉气组成 (氢多碳少)来看,合成甲醇并不是最经济的利用途径;而从能量利用率来看, 焦炉气制甲醇的能量利用率也仅为52%-55%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焦炉气甲烷化制备甲烷的方法。利用此方法 可得到甲烷含量高、杂质含量低、热值高的合成天然气;并有利于保护环境, 节省能源,开发新能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方法,包括下述主要步骤:
(1)、净化脱除杂质:采用净化焦炉气的常用方法将焦炉气通过净化系统 脱除苯、萘、重烃化合物、硫化物等杂质;
(2)、压缩换热及加入水蒸气:将上述(1)步净化后的焦炉气压缩0.5~ 2Mpa、换热至330~400℃;再加入水蒸汽,水蒸汽的加入量按原料焦炉气中 CH4计算,以H2O与CH4的摩尔比在0.2~1.0∶1之间为宜;
(3)、一段甲烷化反应:净化后的焦炉气与水蒸气混合后进入一段甲烷化 炉,在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一段甲烷化反应;一段反应后的温度可至500~ 600℃;
(4)、二段甲烷化反应:一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经过段间冷却到330~ 400℃后进入二段甲烷化炉,在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二段甲烷化反应;二 段反应后的温度可至500~600℃;
(5)、三段甲烷化反应:二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通过段间冷却330~ 400℃进入三段甲烷化炉,在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三段甲烷化反应;三段 反应后的温度可至400~500℃;
(6)、分离甲烷:三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进入PSA(变压吸附)装置, 按照现有技术中的甲烷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得到甲烷浓度90%以上的产品气。
必要时,上述三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还可进行下述四段甲烷化反应:
三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通过段间冷却330~400℃进入四段甲烷化炉, 进行四段甲烷化反应,三段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前两段段反应相同;四段反 应后的温度可至330~400℃;
四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再进入PSA(变压吸附)装置,按照现有技术 中的甲烷分离方法进行PSA分离,得到甲烷浓度90%以上的产品气。
本发明方法中上述一、二、三、四段甲烷化反应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均相 同,所发生的主要反应也相同。甲烷化反应的主要原理及主要副反应如下:
CO+3H2=CH4+H2O +2.06×105J/mol (1)
CO2+4H2=CH4+2H2O +1.65×105J/mol (2)
CO+H2O=CO2+H2 +4.1×104J/mol (3)
2CO=C+CO2 +1.73×105J/mol (4)
CH4=C+2H2 -7.5×104J/mol (5)
其中:对于焦炉气来讲,以焦炉气组成为基准(100%,体积百分比),每 1%的CO转化为甲烷,气体的绝热升温约为63℃;每1%的CO2转化为甲烷,气 体绝热升温约50.5℃;因此焦炉气甲烷化反应过程中温升比较大;而焦炉气甲 烷化过程中同时伴随反应(4)和(5),因此会造成系统析碳,生成的碳沉积 在催化剂表面会造成催化剂失活,并且使床层阻力增加,装置无法运行,从而 严重影响到焦炉气合成甲烷整个工艺的连续正常运行。
针对焦炉气甲烷化反应以上的特性,利用分段进行焦炉气甲烷化反应,可 很好的控制反应温升,并且工程相对简单,而反应时,特别是在第一段,由于 反应物料中CO、CO2的浓度高,反应量大,因而温升亦最大。为避免此状况发 生,在第一段反应器前就往原料焦炉气中加入水蒸汽是有效的方式。加入水蒸 汽后根据反应式(1)和(2)增加水蒸汽与甲烷反应量,即抑制了甲烷化反应 的深度,从而减少了整个反应过程放出的热量,有利于反应后气体的冷却,同 时还可防止反应(4)、(5)的发生,从而防止系统析碳反应致使催化剂失活。 显然加入水蒸汽量的大小与抑制甲烷化反应程度有关,一般按原料焦炉气中 CH4计算,H2O与CH4的摩尔比在0.2~1.0∶1之间。
本发明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方法中,各段反应所使用的镍系催化剂,可 以是下述以Al2O3为载体、以NiO为主要活性组分、以MgO为助剂的催化剂, 载体Al2O3与助剂MgO形成镁铝尖晶石的载体结构;其中:以质量百分含量计, NiO含量为5%~20%,Al2O3的含量为30%~80%,MgO的含量为1%~50%。该催 化剂可通过包括下述主要步骤的方法制备:
(1)、高温煅烧制得载体:将Al2O3与MgO按比例混合,并在1000℃~1500℃ 煅烧3~10小时,通过在高温下进行煅烧,使载体形成镁铝尖晶石结构;
(2)、浸渍活性组分:用浸渍的方法引入活性组分,浸渍的方法为:将活 性组分以硝酸盐的形式制成溶液,将载体放置在溶液中,浸渍温度80~100℃, 溶液比重1.0~1.8,浸渍30分钟,使活性组分以硝酸盐形式浸渍于载体中;
(3)、加热分解:浸渍结束后,在80~150℃干燥1~5小时,之后再加热 到300~550℃进行加热分解1~8小时;(必要时可进行第二次浸渍和分解,方 法分别同上述(2)步和(3)步)即制得所述的催化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方法,利用焦炉气为原料,可得到甲烷含量高、杂质含量低、 热值高的合成天然气(SNG,主要含甲烷),其能量利用率可达80%以上;并且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省能源,开发新能源。
此外,该方法中,采用分段反应的方式,并通过在一段反应之前在原料焦 炉气中加入适量水蒸气,适当抑制了甲烷化反应的深度,从而减少了整个反应 过程放出的热量,有利于反应后气体的冷却,及防止析炭反应发生致使催化剂 失活,有利于整个合成工艺的连续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3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方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方法包括下述主要步骤:
(1)、净化脱除杂质:先将焦炉气通过净化系统脱出苯、萘、重烃化合物、 硫化物等杂质,之后焦炉气组成(Vol%)为:H2 58、CH4 26.5、N2 4、O2 0.5、 CO 7、CO2 2、CmHn 2;
(2)、压缩换热及加入水蒸气:将上述(1)步净化后的焦炉气压缩至常 压约0.5Mpa、并换热至约350℃;再加入水蒸汽,水蒸汽的加入量按原料焦炉 气中CH4计算,使H2O与CH4的摩尔比为0.2∶1;
(3)、一段甲烷化反应:净化后的焦炉气与水蒸气混合后进入一段甲烷化 反应炉,在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一段甲烷化反应;一段反应后,反应炉出 口的温度为563℃;
(4)、二段甲烷化反应:一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经过段间冷却到350 ℃后进入二段甲烷化反应炉,在与一段反应炉中相同的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 行二段甲烷化反应;二段反应后,反应炉出口的温度为513℃;
(5)、三段甲烷化反应:二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通过段间冷却到350 ℃后进入三段甲烷化反应炉,在与一、二段反应炉中相同的镍系催化剂作用下, 进行三段甲烷化反应;三段反应后,反应炉出口的温度为460℃;反应后的混 合气组成(Vol%)为:H2 43、CH4 50、N2 5.5、O2 0、CO 0.2、CO2 1、CmHn O;
(6)、分离甲烷:三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进入PSA(变压吸附)装置, 进行变压吸附分离甲烷,得到甲烷浓度90%以上的合成天然气。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方法包括下述主要步骤:
(1)、净化脱除杂质:先将焦炉气通过净化系统脱出苯、萘、重烃化合物、 硫化物等杂质,之后焦炉气组成(Vol%)为:H2 58、CH4 26.5、N2 4、O2 0.5、 CO 7、CO2 2、CmHn 2;
(2)、压缩换热及加入水蒸气:将上述(1)步净化后的焦炉气压缩至常 压约1.2Mpa、并换热至约330℃;再加入水蒸汽,水蒸汽的加入量按原料焦炉 气中CH4计算,使H2O与CH4的摩尔比为0.7∶1;
(3)、一段甲烷化反应:净化后的焦炉气与水蒸气混合后进入一段甲烷化 反应炉,在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一段甲烷化反应;一段反应后,反应炉出 口的温度为580℃;
(4)、二段甲烷化反应:一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经过段间冷却到330 ℃后进入二段甲烷化反应炉,在与一段反应炉中相同的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 行二段甲烷化反应;二段反应后,反应炉出口的温度为520℃;
(5)、三段甲烷化反应:二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通过段间冷却到330 ℃后进入三段甲烷化反应炉,在与一、二段反应炉中相同的镍系催化剂作用下, 进行三段甲烷化反应;三段反应后,反应炉出口的温度为400℃,反应后的混 合气组成(Vol%)为:H2 40、CH4 54、N2 5.8、O2 0、CO 7.5E-04、CO2 0.0l、 CmHn 0;催化剂表面干净无碳;
(6)、分离甲烷:三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进入PSA(变压吸附)装置, 进行变压吸附分离甲烷,得到甲烷浓度90%以上的合成天然气。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方法包括下述主要步骤:
(1)、净化脱除杂质:先将焦炉气通过净化系统脱出苯、萘、重烃化合物、 硫化物等杂质,之后焦炉气组成(Vol%)为:H2 58、CH4 26.5、N2 4、O2 0.5、 CO 7、CO2 2、CmHn 2;
(2)、压缩换热及加入水蒸气:将上述(1)步净化后的焦炉气压缩至约 2Mpa、并换热至约400℃;再加入水蒸汽,水蒸汽的加入量按原料焦炉气中CH4计算,使H2O与CH4的摩尔比为1.0∶1;
(3)、一段甲烷化反应:净化后的焦炉气与水蒸气混合后进入一段甲烷化 反应炉,在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一段甲烷化反应;一段反应后,反应炉出 口的温度为600.7℃;
(4)、二段甲烷化反应:一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经过段间冷却到400 ℃后进入二段甲烷化反应炉,在与一段反应炉中相同的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 行二段甲烷化反应;二段反应后,反应炉出口的温度为550℃;
(5)、三段甲烷化反应:二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通过段间冷却到400 ℃后进入三段甲烷化反应炉,在与一、二段反应炉中相同的镍系催化剂作用下, 进行三段甲烷化反应;三段反应后,反应炉出口的温度为420℃;
(6)、四段甲烷化反应:三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通过段间冷却到350 ℃后进入四段甲烷化反应炉,在与一、二、三段反应炉中相同的镍系催化剂作 用下,进行四段甲烷化反应;四段反应后,反应炉出口的温度为351℃,反应 后的混合气组成(Vol%)为:H2 40、CH4 54、N2 5.8、O2 0、CO 2.28E-05、CO25.28E-04、CmHn 0;
(7)、分离甲烷:四段甲烷化反应后的合成气进入PSA(变压吸附)装置, 进行变压吸附分离甲烷,得到甲烷浓度90%的合成天然气。
上述实施例3中,由于第四段反应床层温升甚微,表明由于进入第四段反 应器气体中CO和CO2很少,故反应量很小,可根据产品气中CH4含量要求的不 同,酌量考虑取消第四段反应器以节约成本。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对比实施例,该实施例中,利用焦炉气合成甲烷的方法包括下 述主要步骤:
(1)、净化脱除杂质:先将焦炉气通过净化系统脱出苯、萘、重烃化合物、 硫化物等杂质,之后焦炉气组成(Vol%)为:H2 58、CH4 26.5、N2 4、O2 0.5、 CO 7、CO2 2、CmHn 2;
(2)、压缩换热不加入水蒸气:将上述(1)步净化后的焦炉气压缩至常 压约0.5Mpa、并换热至约350℃;不加入水蒸汽;
(3)、一段甲烷化反应:净化后的焦炉气与水蒸气混合后进入一段甲烷化 反应炉,在镍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一段甲烷化反应;一段反应后,反应炉出 口的温度为600℃;催化剂表面有较多碳粉产生,易堵塞系统,导致反应无法 继续进行。
根据实施例可得出结论:若系统内不加水蒸汽(如实施例4中)会引起催 化剂表面析碳,从而导致系统堵塞,影响整个工艺的连续顺利运行。而实施例 1~3中各段反应结束后,催化剂表面均干净无碳,顺利解决了析碳问题,有利 于整个合成工艺的连续正常运行。
上述实施例1~4中,为了更好的考察是否加入水蒸气对工艺过程的影响, 各实施例所使用的镍系催化剂均相同,均是以Al2O3为载体,以镍为主要活性 组分(镍以NiO形式存在该催化剂中),以MgO为助剂的催化剂;其中,载体 Al2O3与助剂MgO形成镁铝尖晶石的载体结构;且以质量百分含量计,NiO含量 为5%,Al2O3的含量为45%,MgO的含量为50%。该催化剂为通过包括下述主要 步骤的方法制得的:
(1)、高温煅烧制得载体:将工业原料的Al2O3与MgO(Al2O3与MgO的质量 比为4.5∶5)在球磨机内混合,磨料时间2小时;经球磨后的物料经预压造粒, 用压环机按Φ6×6mm压制成柱状载体生坯;将载体生坯放入电炉中进行煅烧, 煅烧温度控制在1500℃,并在高温下相对恒温煅烧3小时;制得具有镁铝尖晶 石结构的载体;
(2)、浸渍活性组分:载体煅烧完成后,用浸渍方法引入活性组分,具体 方法如下:
将载体放入硝酸镍溶液中浸渍,溶液体积量:载体堆积体积大于2∶1,浸渍 温度保持在80℃,溶液比重1.8,浸渍时间30分钟;
(3)、加热分解:浸渍结束后,放入分解炉中加热分解,分解温度为400 ℃,分解8小时,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