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8809905 上传时间:2021-01-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6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610994.4

申请日:

20131126

公开号:

CN103613927B

公开日:

201511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8L79/08,C08K9/04,C08G73/10,C08J5/18

主分类号:

C08L79/08,C08K9/04,C08G73/10,C08J5/18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明人:

李垚,白瑞,赵九蓬,牛永安

地址:

15000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优先权:

CN201310610994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李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包括:使用聚酰亚胺前驱体聚酰胺酸(PAA)为基体,单层的氟化石墨烯为增强体,采用溶液共混法获得含有氟化石墨烯的溶胶,通过流延成膜、静置、消泡最后进行阶梯升温程序使其热亚胺化,从而获得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复合薄膜具有光学性能好、力学性能好、介电常数低的优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制备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制备氟化石墨烯,向氟化石墨中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配置成浓度为3~6mg/ml的溶液,加热60℃下冷凝回流2h,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采用超声功率300W对其超声3h,最后将其离心取上清液;第二步,制备聚酰亚胺前驱体—聚酰胺酸,以二苯酮四酸二酐:二氨基二苯醚摩尔比为0.98~1.05∶1为基准分别称取二苯酮四酸二酐和二氨基二苯醚,将其烘干,将二氨基二苯醚加入至一定量的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20~40min使其完全溶解,其次将二苯酮四酸二酐分三次加入其中,每次加入之前确保上一次已全部溶解,每次搅拌30~50min,待药品完全加入后,机械搅拌4~6h,制成黄色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第三步,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按质量比1∶92~105将氟化石墨烯有机溶液加入到制备好的聚酰胺酸前驱体中,机械搅拌4~6h,获得了混合均匀的含有氟化石墨烯的聚酰胺酸溶液,在此过程中一直通氮,将制得的混合溶液倒在选好的玻璃基板上,进行流延,待流延成膜后,静置一段时间使其消泡,最后将涂有混合溶液的玻璃基板放入真空干燥箱,抽真空,升温对其热亚胺化,结束后将其浸泡在沸水中,薄膜立刻脱落,从而获得了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的整个反应是通氮气下进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的反应温度控制在10~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步中的升温对其热亚胺化的升温程序是:60℃保持2h;1h内匀速升温到120℃后保持1h;1h内匀速升温到200℃后保持1h;1h内匀速升温到300℃后保持1h。 5.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的方法制备的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氟化石墨烯均一分散在聚酰亚胺基体中,其中所述氟化石墨烯占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总质量的0.5%~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树脂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它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 特性,如耐高温和耐低温性能,较高的拉伸强度,较低的线性膨胀系数,适宜的 弹性模量,极小的热收缩率,良好的自润滑性和很强的抗辐射能力。它同时具有 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聚酰亚胺树脂可制成模塑粉、薄膜、漆料、发泡材料、中空 管等,可广泛用于工程塑料、航空、航天、电工、电子、环境保护、新能源、医 学和信息记录及其影像技术与材料等诸多领域。其中,用量最大的产品是薄膜。

然而,商品化标准聚酰亚胺由于其分子主链的刚性和强的分子间作用,常 使得它们难溶难熔,加工性能差,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应用,尤其是难以再次加 工成薄膜和涂料使用。除此之外,通用的聚酰亚胺由于其分子链内高的芳香共轭 性和强的电荷转移络合作用,使制得的聚酰亚胺薄膜颜色深(黄色或棕色)、光学 透明性差;浅色透明的聚酰亚胺材料在许多高技术领域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例 如在光纤通讯领域内用于制作光波导管、在航空航天领域用作太阳能电池阵列的 基板材料以及天线反射/收集器材料等;同时聚酰亚胺介电常数偏高(聚酰亚胺 介电常数为3.5左右),在高集成度电路和微电子领域应用中聚酰亚胺作为绝缘 体一般用作基底、夹层或者介质,由于介电损耗较大,使得能耗增加,造成介质 发热从而导致其容易被击穿,所以难以满足现代微电子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 此,研究并制备具有高光学透明性、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复合薄膜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光学性能较好、力学 性能较高、介电常数较低的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上述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该薄膜中的氟化石墨烯 均一分散在聚酰亚胺基体中,其中所述氟化石墨烯占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 薄膜总质量的0.5%~3%。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氟化石墨烯,向氟化石墨中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配置成浓 度为3~6mg/ml的溶液,加热60℃下冷凝回流2h,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采用 超声功率300W对其超声3h,最后将其离心取上清液,同时将下层沉淀过滤然后 使其自然干燥。最后通过原料前后质量差和体积之比可求得氟化石墨烯的浓度;

第二步,制备聚酰亚胺前驱体—聚酰胺酸,以二苯酮四酸二酐:二氨基二苯 醚摩尔比为0.98~1.05∶1为基准分别称取二苯酮四酸二酐和二氨基二苯醚,将其 烘干,将二氨基二苯醚加入至一定量的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20~40使其 完全溶解,其次将二苯酮四酸二酐分三次加入其中,每次加入之前确保上一次已 全部溶解,每次搅拌30~50min,待药品完全加入后,机械搅拌4~6h,制成黄色 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第三步,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按质量比1∶92~105将氟化 石墨烯有机溶液加入到制备好的聚酰胺酸前驱体中,机械搅拌4~6h,获得了混 合均匀的含有氟化石墨烯的聚酰胺酸溶液,在此过程中一直通氮,将制得的混合 溶液倒在选好的玻璃基板上,进行流延,待流延成膜后,静置一段时间使其消泡, 最后将涂有混合溶液的玻璃基板放入真空干燥箱,抽真空,升温对其热亚胺化, 结束后将其浸泡在沸水中,薄膜立刻脱落,从而获得了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 合薄膜。

其中,第二步中的整个反应是通氮气下进行的;第二步中的反应温度控制在 10~15℃。

其中,第三步中的升温对其热亚胺化的升温程序是:60℃保持2h;1h内匀 速升温到120℃后保持1h;1h内匀速升温到200℃后保持1h;1h内匀速升温到 300℃后保持1h。

本发明中的氟化石墨烯由于其透明性、高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分解温 度高达400℃)、绝缘性、润滑剂以及宽能带的优良性质使它成为复合材料中的 分散相增强材料。同时,聚酰亚胺的高热稳定性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有助于 纳米尺寸的增强材料的稳定分散,抑制其″团聚″,对制备复合材料的工艺和性 能都十分有利。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在 保持其他性能的同时,可提高其光学性能与力学性能。此外由于氟原子独特的物 理化学性质,如较大的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半径、较低的摩尔极化率等,使得聚 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还表现出较好的介电性能、较低的吸湿率等。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制备方法步骤少、工艺简单,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氟化石墨烯透射电镜图。

图2是制备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过程中第三步中的升温程序。

图3是纯聚酰亚胺薄膜XPS图谱和DES图。

图4是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XPS图谱和DES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 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对本发明所作的修饰或者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 范畴。

实施例1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

1.氟化石墨烯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氟化石墨于三口烧瓶中,加入适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 配制成浓度为5mg/ml的溶液。加热60℃下冷凝回流2h,使得NMP作为插层剂 具有足够的能量插入氟化石墨片层中。带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对其超声。由于氟 化石墨层间作用力较弱,超声功率过大和超声时间过长均会对其片层造成一定破 坏,为此我们采用超声功率300W超声3h。最后将其离心(500r/min,1h)取上 清液去除沉淀(未剥离的氟化石墨),从而制得了片层较完整的单层氟化石墨烯。 氟化石墨烯透射电镜图如图1。

2.聚酰亚胺前驱体—聚酰胺酸(PAA)制备

以摩尔比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二氨基二苯醚(ODA)=1.02:1为基 准分别称取6.573gBTDA和4gODA,由于聚酰胺酸极易水解,所以为确保原料 干燥,将其烘干备用。首先将ODA加入至一定量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 搅拌30min使其完全溶解,其次将BTDA分三次加入其中,每次加入之前确保 上一次已全部溶解,每次搅拌40min。待药品完全加入后,机械搅拌5h。整个反 应是在通氮气下进行的。此外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0~15℃,所以我们采用冰镇水 作为水浴,从而达到这一要求。随着药品的增加、搅拌时间的延长,发现溶液粘 度增大,呈棕黄色,并不断有小气泡生成。搅拌5h后溶液包轴,无气泡生成, 由此制得了黄色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由于聚酰胺酸溶液高温易分解,为此将其 装进100ml塑料瓶在冰箱冷藏备用。

3.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

取40ml制备好的聚酰胺酸前驱体放入250ml的三口烧瓶中,通氮气,并加 入一定量的氟化石墨烯有机(NMP)溶液。机械搅拌5h,获得了混合均匀的含 有氟化石墨烯的聚酰胺酸溶液。由于制备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对玻璃 基板的要求很高,所以分别采用超纯水、酒精、超纯水超声清洗,确保基板的干 净,最后烘干待用。将制得的混合溶液倒在选好的玻璃基板上,进行流延,待流 延成膜后,静置一段时间使其消泡。最后将涂有混合溶液的玻璃基板放入真空干 燥箱,抽真空,升温对其热亚胺化。升温程序为:60℃保持2h;1h内匀速升温 到120℃后保持1h;1h内匀速升温到200℃后保持1h;1h内匀速升温到300℃ 后保持1h(见图2)。

热亚胺化升温程序各阶段的作用:

第一阶段:属于溶剂挥发阶段,该段内主要是溶剂大量挥发,而且随着温度 升高,体系由于塑化(PAA玻璃化转变)而变软。

第二阶段:环化阶段,该温度范围内,PAA急剧环化脱水生成PI,保温1h 时亚胺化反应已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结构完善阶段,进一步提高温度,使亚胺化反应更加完全,有利 提高强度的结构化作用,消除内部缺陷。

升温程序结束后将玻璃基板冷却至室温,然后浸泡在沸水中,薄膜立刻脱落, 从而获得了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

实施例2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性能的测试

将纯聚酰亚胺薄膜和实施例1获得的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分别裁 剪成1cm2的小正方形,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薄膜表面元素进行分析以及 记录各个元素的含量百分比,实验结果见图3和图4。由于制备聚酰亚胺的单体 是由BTDA和ODA脱水环化而成,而原料中只含有C、N、O三种元素,图3 与此十分吻合,由此可以看出成功制得了聚酰亚胺薄膜。而图4由于添加了氟化 石墨烯,因此其XPS图中对应的也出现的氟原子的峰,但是其含量较少,这是 因为聚酰亚胺树脂将氟化石墨烯包裹,表层留有少量的氟化石墨烯所致的结果。

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包括:使用聚酰亚胺前驱体聚酰胺酸(PAA)为基体,单层的氟化石墨烯为增强体,采用溶液共混法获得含有氟化石墨烯的溶胶,通过流延成膜、静置、消泡最后进行阶梯升温程序使其热亚胺化,从而获得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复合薄膜具有光学性能好、力学性能好、介电常数低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