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单线链式线迹将钮扣钉在缝制物上、并在缝制结束时将与在缝制中形成的线迹连接的缝线用两个切刀夹住并剪断的缝纫机。背景技术
以往,用单线链式线迹将钮扣钉在缝制物上的钉扣缝纫机为众人所周知。在该钉扣缝纫机上,当钉具有多个孔的钮扣时,要移动钮扣及缝制布料,以便使机针交替地穿过钮扣的不同的孔并一边在孔之间穿过缝线一边在布料下方将线迹打结地钉扣。
因此在该钉扣缝纫机上,具有由被固定于作为切刀支撑座的针板下面的固定切刀、和可灵活转动地被支撑于形成有穿过机针针孔的针板上的可动切刀构成的切线装置。该可动切刀在缝制结束时转动,用以抓住从线迹打结部将穿过针板上的针孔与针板下方的菱角连接的缝线,然后与固定切刀协同动作切断缝线。
上述固定切刀,被配置在不与上下运动的机针相碰的从机针上下运动路径离开地侧方。
上述可动切刀,通过连杆由气缸驱动。即,当驱动气缸时,连杆向前后方向移动并转动可动切刀,在该转动期间,可动切刀抓住从针板上的缝制物的线迹打结部穿过针孔与针板下方的菱角连接的缝线,并在转动结束时、在可动切刀与固定切刀会合的位置由两切刀夹持并切断缝线。
但是,在上述钉扣缝纫机上,如上所述,机针交替地穿过多个钮扣的孔,但由于钮扣有两孔或四孔之分,所以在改变了钮扣的种类或机针穿孔的顺序等的缝制条件时,机针在缝制结束时穿过的孔,会因上述缝制条件而异,此时,最后形成的线迹打结部的位置也不同。
即,相对于固定切刀,最后的线迹打结位置不一样,因此从最后的线迹打结部到固定切刀的缝线长度也不同。当最后的线迹打结部的位置靠近固定切刀侧时,从线迹打结部到缝线切断端的缝线残留长度比较短,当最后的线迹打结部的位置离固定切刀远时,从线迹打结部到缝线切断端的缝线残留长度就比较长。
如此,当缝线残留长度比较短时,最后的线迹打结部就被解开,作为单线链式线迹的特征,如果一端解开则全部线迹都容易被解开,钮扣就掉下来了。另外,当缝线残留长度长时,则产生缝制品的外观恶化、且降低了缝制品的质量的大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钉扣缝纫机上,使从线迹打结部到缝线切断端的缝线残留长度适当,并且减小缝线残留长度的偏差。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如图1至图13所示,
本发明之1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设置:可转动地被支撑于切刀支撑座(例如,针板5)上的第1切刀7,和可转动地被支撑于上述切刀支撑座上的第2切刀8,和使上述第1切刀转动的旋转驱动部,以及使上述第2切刀与上述第1切刀的转动连动且进行转动的连动机构;在缝制结束时,驱动上述旋转驱动部,以此使上述第1切刀及上述第2切刀转动,并使两切刀会合、切断与线迹打结部连接的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1,在缝制结束时,第1切刀及第2切刀连动且转动,并用第1切刀及上述第2切刀夹持并切断与线迹打结部连接的缝线。即,无论缝线挂在转动的第1切刀还是第2切刀的哪一个上,都会在与挂住线的切刀一起移动到第1切刀及上述第2切刀的会合位置,以后,被第1切刀及第2切刀夹住并切断。
因此,该会合位置,无论线迹打结侧的位置在第1切刀侧,还是在第2切刀侧,都能在各切刀的会合位置被切断,并可以减小从打结部分到末端的缝线长度尺寸的偏差。即,不会如以往的将第1切刀固定在切刀支撑座上并只使第2切刀转动的缝纫机那样,各切刀的会合位置在第1切刀侧,且线迹打结侧的位置在第1切刀侧时,从线迹打结部分到末端的长度尺寸变短,当线迹打结侧的位置在第2切刀侧时,从线迹打结部分到末端的缝线残留长度尺寸就长,可以使该长度尺寸的偏差不变大。
本发明之2,是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在缝制开始时,将上述缝线的始端侧保持在切刀支撑座侧的保持机构。
根据本发明之2,除了本发明之1的作用之外,还有在将缝线的始端侧穿过布料的缝制开始时,缝线的始端侧被保持在切刀支撑座侧。因此,在缝制时,即使是在缝线上施加了过大的张力时,也可以在切刀支撑座侧保持缝线的始端侧。因此,在缝制时缝线的始端侧不会从布料抽出,可以可靠地缝制。
本发明之3,是根据本发明之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缝制结束时,驱动上述旋转驱动部,并用上述第1切刀及上述第2切刀,同时切断上述缝线的打结侧和始端侧。
根据本发明之3,除了本发明之2的作用之外,还能将缝线的始端侧和打结侧一样,无论挂到转动的第1切刀上还是上述第2切刀的哪一个上,都会在与挂住线的切刀一起移动到第1切刀及第2切刀的会合位置,然后,被第1切刀及第2切刀夹住并切断。
因此,缝线始端侧的位置,无论是在第1切刀侧还是在第2切刀侧,都能在各切刀的会合位置被切断,并可以减小从打结部分到始端的缝线长度尺寸的偏差。
另外,用第1切刀及第2切刀的一次动作、可以同时切断缝线打结侧及始端侧,可以大幅度缩短缝制物的缝制时间,并可以降低缝制物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之4,是根据本发明之2或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形成有穿过上述缝线的始端侧的保持孔11a的保持板11,和将上述保持板可灵活移动地支撑在上面的保持板支撑部件(例如,滑动板12)以及将上述保持板向略呈水平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
在缝制开始时,将上述缝线始端侧穿过从上述保持板支撑部件的端部凸出的上述保持板的上述保持孔,并用上述移动机构将上述保持板向上述保持板支撑部件侧移动,以此在上述保持板的下面侧与上述保持板支撑部件的上面侧夹持上述缝线始端侧。
根据本发明之4,除了本发明之2或3的作用之外,还由于用保持板、及现存于缝纫机上的切刀支撑座夹持缝线始端侧,所以能用简单的结构保持缝线。
另外,由于将缝线穿过保持板的保持孔,并且,在保持板的下面侧与保持板支撑部件的上面侧夹持缝线,所以能可靠地抵抗缝制时的过大的缝线张力,在实用中极其有利。
本发明之5,是根据本发明之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机构,能在缝制开始时将上述缝线的始端侧保持在规定的保持位置,并且当上述缝线的始端侧松弛时,将上述保持板从上述保持位置进一步移动,使上述缝线的始端侧向上述保持板支撑部件靠近。
根据本发明之5,除了本发明之4的作用之外,还有例如,在钮扣的绕根结束时等,将布料下降到切刀支撑座侧,则缝线的始端侧就会在布料与切刀支撑座之间松弛。这时,将保持板从保持位置进一步移动,使上述缝线的始端侧向保持板支撑部件靠近,以此能解除缝线始端侧的松弛,使缝线的始端侧处于比较张紧的状态。
因此,在缝制结束时,能将处于张紧状态的缝线始端侧、用各切刀切断。从而,不会因缝线始端侧松弛而没挂在各切刀上不能被切断。另外,可以使缝线始端侧的被切断位置大致稳定,进一步减小从打结部分到始端的缝线长度尺寸的偏差。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链式线迹缝纫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旋转驱动部及保持机构的缝纫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拆掉针板状态下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缝线的始端侧穿过保持板保持孔的状态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用保持板与滑动板夹持缝线的始端侧状态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打结侧的缝线位置关系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用各切刀切断缝线始端侧及打结侧状态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表示各切刀会合状态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用保持板与滑动板夹持缝线的始端侧状态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使保持板移动并牵引缝线始端侧状态的各切刀及保持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缝线缝制状态的缝纫机的局部概略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在缝线上实施绕根处理状态的缝纫机的局部概略侧视图。
图13是缝纫机概略结构的方块图。
图中:1-链式线迹缝纫机,4-机针,5-针板,6-缝线,6a-始端部分,6b-终端部分,7-第1切刀,8-第2切刀,9-气缸,10-切断用连杆,11-保持板,11a-保持孔,12-滑动板,13-脉冲马达,14-保持用连杆。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缝纫机1,是作为举例的用单线链式线迹在缝制物上钉扣并实施绕根缝制的钉扣缝纫机,设有:具有构成缝纫机上部且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缝纫机机头1a和构成缝纫机下部且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缝纫机底板1b、且从侧面看其外形略呈コ字形的缝纫机机架1c。并且,该缝纫机1,具有设于缝纫机底板1b侧的、与布料2的下面接触的下板3和设于缝纫机机头1a侧、并有穿过缝线的针孔且用上下运动进行布料2的缝制的机针4。
另外,该缝纫机1,如图11及图12所示,具有配置在下板3下方的针板5和配置于针板5下方的菱角5b。在针板5上有能穿过上下运动的机针4的针孔5a。即,在布料2的下侧,用菱角5b挂住缝线6,并反复对应于机针4的上下运动而摆动菱角5b,以此在布料2上实施用缝线6的单线链式线迹的缝制。转动菱角5b的驱动机构,其结构与以往众所周知的一样,故在此不做详述。
在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上,如图12所示,当在布料的内侧打结时,缝线6的始端侧(以下,称为始端部分6a)、及缝线6的打结侧(以下,称为终端部分6b)处于穿过针孔5a且向下方延伸的状态。
如图8所示,第1切刀7、及第2切刀8,可灵活转动地被支撑在作为切刀支撑座的针板5的下面。在第1切刀7上有弯曲形成的导向槽7a,并插入形成于第2切刀8侧的销子8a。即,在本实施例中,以导向槽7a及销子8a构成连动机构,使第2切刀8与第1切刀7的旋转连动地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是当第1切刀7向一方向转动时,第2切刀8就向另一方向转动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第1切刀7上形成了收容从布料2的内侧向下方延伸的缝线6的缺口7b,在第2切刀8上,从上面看在与缺口7b会合的部分形成了切断刀刃8b。在本实施例中,缺口7b及切断刀刃8b,是在针板5的针孔5a的下方会合的结构。即,若第1切刀7向一方向转动,则及第2切刀8就向另一方向转动,且第1切刀7的缺口7b略向左右方向移动,并且第2切刀8的切断刀刃8b向与缺口7b的反方向移动。从布料2内侧穿过针孔5a且向下方延伸的缝线6,通过各切刀7,8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并在略呈中间位置(会合位置)交叉,而由各切刀7,8夹住切断。该会合位置,在将钮扣等被缝制物横向摇动时,最好位于通过其摇动范围中间部的垂直相交的水平线上。
如图2及图3所示,在第1切刀7上,连接着一端侧与气缸9连接的切断用连杆10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切断用连杆10向前后方向延伸,并由气缸9的驱动、使切断用连杆10向前后方向移动。即,气缸9及切断用连杆10,构成转动第1切刀7的旋转驱动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1切刀7的下方,设有保持板11及将保持板11可灵活滑动地支撑于上面的滑动板12。如图2所示,保持板11,与一端侧通过多个连杆连接在脉冲马达13侧的保持用连杆14的另一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保持用连杆14向前后方向延伸,且以脉冲马达13的转动使保持用连杆14向前后方向移动。即,在本实施例中,使保持板11向略呈水平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具有脉冲马达13及保持用连杆1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机构,具有该移动机构、保持板11及滑动板12。
另外,保持板11,如图4所示,是能从滑动板12向针孔5a的下方侧凸出的结构。此时,在保持板11上形成了能穿过缝线6的保持孔11a,并在从滑动板12向针孔5a的下方侧凸出的状态下,处于缝线6能通过针孔5a并向下方延伸的状态。
另外,如图13所示,该缝纫机1,具有与气缸9、脉冲马达13、使机针4上下运动的机针驱动部15、使布料2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布料驱动部16、使下板3上下动作的下板驱动部17、使机针4的缝线6向供给侧靠近的捌线机构18连接的控制部100。以下,说明该控制部100的动作。
首先,作为初始状态,第1切刀7的缺口7b及第2切刀8的切断刀刃8b处于相互离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开始缝制,当始端部分6a如图4及图9所示地穿过保持板11的保持孔11a以后,驱动脉冲马达13将保持板11向滑动板12侧移动。因此,如图5所示,用保持板11的下面和滑动板12上面夹持始端部分6a,并将始端部分6a保持在滑动板12的保持位置。
随后,控制机针驱动部15及布料驱动部16,在布料2上实施规定的缝制,并在布料2的内侧将缝线6打结。并且,在打结时的终端部6b,如图6所示,其位于滑动板12的侧方。此时,即使在缝制时在缝线6上施加过大的张力,也能将始端部分6a保持在滑动板12的保持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在如图11所示地用单线链式线迹将钮扣钉在布料2上以后,如图12所示,与下板3一起将布料2向上方移动,并在缝线6、在钮扣与布料2之间处于向水平方向张紧的状态下实施绕根处理并打结。
在绕根处理结束以后,与下板3一起将布料2向下方移动、此时,始端部分6a和终端部6b松弛。在此,如图10所示,将保持板11进一步从保持位置移动并使始端部分6a靠向滑动板12侧,由捌线机构18将终端部6b向供给侧牵引。以此,消除始端部分6a和终端部6b的松弛,使始端部分6a和终端部6b处于比较张紧的状态。
然后,如图7所示,驱动气缸9,使第1切刀7及第2切刀8连动地转动,并用第1切刀7及上述第2切刀8夹持同时切断始端部分6a和终端部6b。即,始端部分6a和终端部6b,无论挂到转动的第1切刀7及第2切刀8哪一个上,都会在与挂住的切刀一起移动到第1切刀7及第2切刀8的会合位置,以后,被第1切刀7及第2切刀8夹住并切断。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始端部分6a和终端部6b的位置,无论是在第1切刀7侧,还是在第2切刀8侧,总是在两切刀7,8的会合位置被切断,并可以减小从打结部分到始端及末端的缝线6的长度尺寸的偏差。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由于能将始端部分6a保持在滑动板12侧,所以在缝制时,即使是在缝线6上施加过大的张力时,也不会在缝制时将缝线6的始端侧从布料上拔出,可以进行可靠的缝制。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可以用第1切刀7及第2切刀8的一次动作同时切断缝线6的打结侧和始端侧,可以大幅度缩短缝制物的缝制时间,并能降低缝制物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由于用保持板11及滑动板12夹持缝线6的始端侧,所以能用简单的结构保持缝线6。另外,能将缝线6穿过保持板11的保持孔11a,并且,用保持板11的下面侧和滑动板12上面侧夹持缝线6,所以能可靠地抵抗缝制时过大的缝线6的张力,极其有利于实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是本发明适用于单线链式线迹的缝纫机1,但即使是用其它的方法在布料上缝制,也可以取得与上述实施例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是将缝线6穿过保持板11的保持孔11a,并用滑动板12和保持板11夹持缝线6,这样来保持缝线6,但也可以设置例如一对相互可分离接触的把持片,并用两片把持片把持缝线,以此保持缝线。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是以脉冲马达13的驱动使保持板11移动的机构,但也可以用气缸等使保持板11移动。而且,所示的是用气缸9使第1切刀7转动的结构,但也可以用脉冲马达等使第1切刀7转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是用导向槽7a和销子8a使第1切刀7和第2切刀8连动的结构,但也可以用连杆将各切刀7,8连接并使其连动,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其它的具体的细部构造。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详述,根据本发明之1,缝线打结侧的位置,无论是在第1切刀侧还是第2切刀侧,都能在各切刀的会合位置被切断,可以减小从打结部分到末端的缝线长度尺寸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之2,除了本发明之1的效果之外,还由于能将缝线的始端侧保持在保持板支撑部件侧,所以在缝制时,即使是在缝线上施加了过大的张力时,缝线的始端侧不会从布料中抽出,能可靠地进行缝制。
根据本发明之3,除了本发明之2的效果之外,而且缝线始端侧的位置,无论是在第1切刀侧还是第2切刀侧,都能在各切刀的会合位置被切断,并可以减小从打结部到始端的缝线长度尺寸的偏差。
另外,用第1切刀及上述第2切刀的一次动作、可以同时切断缝线打结侧及始端侧,可以大幅度缩短缝制物的缝制时间,并可以降低缝制物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之4,除了本发明之2或3的效果之外,还能用简单的结构保持缝线的始端侧,并能可靠地抵抗缝制时的过大的缝线张力,在实用中极其有利。
根据本发明之5,除了本发明之4的效果之外,而且不会因缝线始端侧松弛且没挂在各切刀上而不能切断,可以使缝线始端侧的被切断位置大致稳定,可进一步减小从打结部分到始端侧的缝线长度尺寸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