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方向盘柱装置,特别是备有伸缩机构、及倾斜机构的车辆所设计的方向盘柱装置。背景技术
方向盘柱装置的伸缩(Telescopic)与倾斜(Tilting)机构,是应合驾驶人体型,供驾驶人调整方向盘前后位置以及倾斜角度,以方便驾驶的装置。
伸缩机构与倾斜机构,系备有于调整方向盘高度、倾斜角度时能进行抓紧/放松(Clamp/Unclamp)功能的装置。使用时,需先解除抓紧/放松机构,再进行前后方向、倾斜角度的调整,完毕后再重新调回抓紧状态。
方向盘的前后方向、倾斜角度的调整,因需用手握住方向盘进行作业,因此以能将拇指置于方向盘上的状态下,便能操作抓紧/放松机构者为理想。英国特许出愿公开第2271375号明细书中,即提及一种设有能于拇指置于方向盘时便能操作的方向盘柱装置。
上述英国特许出愿公开所提及的方向盘柱装置,是以操作把手带动安装于弹性软管(Flexible Tube)内的缆线,后传达至调整前后方向位置用的夹铗装置。此缆线与软管为配合方向盘的调整范围而需能自由移动,因此带有一定弹性,能够大幅度弯曲。也因此,缆线一部份突出方向盘柱外,除有碍观瞻,更有造成驾驶人不便之可能。再者,缆线与软管缺乏耐用度,再加上缆线能够伸缩弯曲,因此操纵性亦不良。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向盘柱,是通过设于方向盘旁的单一操作杆,操纵伸缩机构以及倾斜机构上之各夹紧/放松机构。由于方向盘柱装置上并无突出部分,因此能达高可靠性、良好操作性的要求。
另,公知方向盘柱装置所含伸缩机构的夹铗,原理是利用摩擦力。此类以摩擦力为作用方式的夹铗,当受到强大外力时,夹铗部分容易滑动。近年来一般房车皆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备。而安全气囊于激活之时,必须以方向盘能稳固支撑为前提。如此方能避免于二次冲撞造成方向盘滑动。也因此,伸缩机构的夹铗部分,以能于承受二次冲撞外力时不致滑动为要求目标。
本发明为达成上述需求,遂以提供一种于承受二次冲撞外力时,夹铗部分不易滑动的方向盘柱装置为目标。
上述目标在本发明中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解决。
第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为一种机械传动装置,特征为包含与车体连结的固定柱部材;靠上述固定柱支撑、包裹住中心轴、无法回转但可沿中心轴方向移动的移动柱部材;设于上述移动柱部材一端的柱头(Column Head);通过上述柱头得以进行调整的倾斜头(TiltHead);通过上述倾斜头而能回转、且另一端装有方向盘的方向盘轴;设于上述柱头,且能与上述移动柱中心轴平行绕轴回转的转向柱夹轴;与上述转向柱夹轴同样能移动、且根据该转向柱夹轴地回转、能使上述移动柱夹紧/放松于上述固定柱上的转向柱夹铗;能将上述倾斜头夹紧/放松于上述柱头的倾斜头夹铗;设于上述倾斜头上,附有摇动支轴的操作杆;以及根据上述操作杆的摇动,能变换上述转向柱夹轴回转、传导至上述转向柱夹铗、并能传动上述倾斜头夹铗。
第2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于第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亦即上述机械传动装置,其操作杆上所设上述推杆的一端,可以连接一推板;并可朝上述倾斜头的调节中心轴平行方向折动;上述柱头所支撑的推杆,以及上述推杆一端所连接上述转向柱夹轴,固定有一摇动臂;驾驶人在使用上述操作杆同时,此操作杆的摇动将带动上述推板,而后依序转换为:上述推杆轴方向运动、上述摇动臂摇动运动、上述转向柱夹轴回转运动。
第3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2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为带动上述推杆而需设置一连动弹簧。
第4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3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连动弹簧,能于上述操作杆处无人操作状态下,将该操作杆与方向盘隔于分离位置,另,并能赋予上述转向柱夹铗及上述倾斜头夹铗各自维持其固定位置之力量。
第5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转向柱夹轴的剖面呈非圆形形状。
第6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5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转向柱夹轴的非圆形剖面部分,较上述移动柱的可移动长度要长。
第7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5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非圆形剖面为实质椭圆形。
第8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推板,就上述倾斜头的调节范围,而与上述推杆间保有能随时相连的接触面积。
第9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操作杆,可让驾驶人于拇指接触方向盘状态下进行操作。
第10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操作杆是以操作杆本体与操作端所组成;而此操作端,能够折叠于拇指之外其余四指所能伸及范围、及远离上述方向盘的退避位置间。
第1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0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操作端,可藉弹簧移动至退避位置。
第12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操作端上设有定位突起部分;当将上述操作杆折叠至上述退避位置时,该定位突起部分即插入上述倾斜头上所设定位孔中。
第13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0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倾斜头,为一外壳所包覆,其上设有供上述方向盘轴贯穿的轴孔,另有一供上述操作杆贯通,与该轴孔分隔或相连的操作杆孔;折叠于上述退避位置时,上述操作端便接近外壳。
第14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3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除上述操作端具有定位突起部分外,于上述退避位置折叠上述操作杆时,为使定位突起部分嵌入,于上述外壳部分设有一定位孔。
第15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移动柱部材具有倾斜面,为使上述固定柱部材能折动的第1及第2锲子(Wedge)可互相接近移动,固定上述第1锲子的夹铗杆(ClampBar),该夹铗杆上设有反力部材;上述第2锲子与上述反力部材间,设有上述转向柱夹轴,其接触面各自形成凹凸状。
第16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特征是第15发明的方向盘柱装置中,上述非圆形剖面是实质椭圆形,长径部分上设有上述凹凸状部位。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向盘柱装置1的外观图。
图2为将图1中方向盘柱装置1,去除部分后的放大图,第1实施型态~第5实施型态皆通用此图。
图3为第1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自图2上方(P方向)的部分俯瞰图。
图4为第1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自图2下方(Q方向)的仰视图。
图5为第1~第5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的剖面图,用于显示图2中A-A剖面。
图6为第1~第5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的剖面图,用于显示图2中B-B剖面。
图7为第1~第4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的剖面图,用于显示图2中C-C剖面。
图8为图7的部分扩大图,用于显示放松状态下转向柱夹轴6的回转位置。
图9为图7的部分扩大图,用于显示抓紧状态下转向柱夹轴6的回转位置。
图10为第1~第5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剖面图,用于显示图2中D-D剖面。
图11为第1实施型态调整倾斜头4时,以虚线及实线表示其两位置。
图12为第2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自图2上方(P方向)的部分俯瞰图。
图13为第3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自图2上方(P方向)的部分俯瞰图。
图14为第4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自图2上方(P方向)的部分俯瞰图。
图15为第5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的部分放大图,与第1实施型态图8相当。
图16为第5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部分放大图。
图17为部分变更后的第5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部分放大图。
1 方向盘柱装置
2 固定柱部材
21 转向柱夹铗
211 第1锲子
2111、2112 倾斜面
2113、2114 夹铗杆孔
212 第2锲子
2121 凹凸面
213 夹铗杆
2141、2142 反力部材
2143 凹凸面
215 锲子孔
216 转向柱夹轴孔
22 定位部材
221、222 车体连结部
231 圆筒状部
232 折动部
3 移动柱部材
31 柱头
311 缓冲停止器
32 长穴
33 环形齿轮
34 螺丝
341 背挡部材
35 外壳
351 轴孔
352 操作杆孔
354 定位孔
4 倾斜头
41 倾斜头夹铗
43 调节中心轴
44 齿轮臂
441 轴
442 齿轮部分
443 脚柱
45 弹簧
5 方向盘轴
6 转向柱夹轴
601、602 凹凸面
61 摇动臂
7 操作杆
701 操作端
702 轴拴
703 线圈弹簧
704 定位突起
705 操作杆本体部
706 定位面
71 突出部
711 弹簧
72 操作杆中心轴
73 推板
74 推杆
741 连动弹簧
742 护缘
743 长穴
91 车体
92 方向盘
931、932 万向轴
942 上中间轴
943 下中间轴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型态。第1实施型态*全体概要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1外观图,方向盘柱装置1备有固定柱部材2、移动柱部材3、柱头31、倾斜头4、方向盘轴5、转向柱夹铗21、倾斜头夹铗41(请参照图2)、操作杆7以及机械传动装置。
固定柱部材2,备有车体连接部221、222,通过此车体连接部221、222可和车体91连接。上述固定柱部材2,是以移动柱部材3为中心轴,但无法绕中心轴旋转,仅能沿中心轴方向前后移动。上述移动柱部材3一端备有柱头31,此柱头31支撑倾斜头4以调节中心轴43为中心进行倾斜角度调整。此倾斜头4支撑方向盘轴5进行回转,其一端固定有方向盘92。
上述柱头31上,设有可与上述移动柱部材3中心轴呈平行方向回转的方向柱夹轴6。固定柱部材2上,则备有转向柱夹铗21;借此转向柱夹铗21,使上述转向柱夹轴6得以移动,因此转向柱夹轴6之回转,上述移动柱部材3得以于夹紧/放松状态间切换。
另,上述柱头31上设有倾斜头夹铗41,上述倾斜头4可以对柱头31进行夹紧/放松动作。上述倾斜头4通过一摇动支轴支撑操作杆7,此操作杆7可让驾驶人于拇指接触方向盘92状态下进行操作。操作杆7的摇动,经由机械传动装置转换为上述转向柱夹轴6的回转,此回转传达至上述转向柱夹铗21,而后使移动柱部材3进行夹紧/放松动作。再者,此操作杆7的摇动亦可传动至上述倾斜头夹铗41,使倾斜头4进行夹紧/放松动作。
方向盘轴5一端,于方向盘柱装置1内与万向轴(Universal Joint)931接续,再者,呈聚合线(Spline)结合的上中间轴941与下中间轴942(图3),以及经过下方万向轴932后,与操纵前车轮方向的装置互相接续。另,图1中的虚线,为方向盘92可调整位置的数个范例。*倾斜头夹铗
图2为将图1的方向盘柱装置1删除部分后的重要部份放大图。图3为图2的方向盘柱装置1,自上方(P方向)俯瞰时的重要部份放大图。图4为图2的方向盘柱装置1,自下方(Q方向)观察的仰视图。图5、图6、图7则是图2中A-A、B-B、C-C的剖面图。
倾斜头夹铗41的构成如以下所述:移动柱部材3上,位于调节中心轴43中心的环形齿轮(Segment Gear)33(图2),以螺丝34固定;环形齿轮33间的空隙设有背挡部材341。另,位于倾斜头4上的齿轮臂(Gear Arm)44、可以轴441为中心进行回转的齿轮部分442,以及设于操作杆7上的突出部分71,皆可嵌入上述空隙中。
上述齿轮臂44是由两条脚柱所组成的L字形,其中一条脚柱上形成上述齿轮部分442;上述齿轮臂44的另一脚柱443与上述突出部分71背部间,插有弹簧711,可使突出部分71背部与脚柱443之间形成一扩大偏移。
通过该偏移空间,可使突出部分71向左方移动,齿轮部分442则自背后方向移动,使齿轮部分442向环形齿轮33靠近,两者轮齿互咬。另,齿轮部分442接近环形齿轮同时,突出部分71所赋予的反作用力则传递至背挡部材341上(图2、图6),借此倾斜头得以固定。倾斜头4根据齿轮部分442与环形齿轮33的咬合角度,可固定于特定位置。
操作杆7的突出部分71朝图2右方活动时,弹簧711的加压力便驱使齿轮臂44按图2的逆时针方向回转,进而使轮齿咬合松开,因此进行位置调整时(此时可调整前后方向位置),通过操作杆7的操作,使突出部位71朝右方移动。*万向轴与中间轴
如图3所示,上中间轴941一端与方向盘轴5一端间,上方设有万向轴931。由于万向轴931中心位于调节中心轴43的轴线上,因此倾斜头4于进行倾斜角度调整时,不致受其影响。
下中间轴942于固定柱部材2上可自由回转;由于下中间轴942与中空的上中间轴941呈聚合线结合,因此移动柱部材3可如图3进行左右方向移动。且聚合线结合可不论移动位置,将上中间轴941的回转,顺利传达至下中间轴942,即使调整过方向盘92的高度,方向盘92的回转,仍可顺利传达至下中间轴942上。*固定柱部材与移动柱部材
如图2所示,移动柱部材3的圆筒部分上,沿轴方向设有长穴32;此长穴32内与固定柱部材2所设的定位(Stopper)部材22互相结合。而长穴32与定位部材22可防止移动柱部材3自固定柱部材2中回转脱落,并确保移动柱部材3能于长穴32范围中,于固定柱部材2内进行轴方向移动。
固定柱部材2备有圆筒状部分231,圆筒状部分231内部两处设有环状折动部位232(图3);移动柱部材3圆筒部外层,可借此折动部232,毫无阻碍地沿移动柱部材3的轴方向移动。柱头31端面设有缓冲定位器311,进行调整时移动柱部材3若与固定柱部材2端面有所冲突,可防止金属零件互相撞击;此缓冲定位器系由橡胶、合成树脂等材质制成。*转向柱夹铗
以下通过图7、图8、图9说明转向柱夹铗21的组成。图7为图2的C-C概略剖面图。图8、图9为图7的该部分放大图,借以显示转向柱夹轴6的回转位置以及夹紧/放松状态间的关系。转向柱夹铗21,设于固定柱部材2上,备有第1锲子211、第2锲子212、夹铗杆213、以及反力部材2141、2142。固定柱部材2的横向设有锲子穴215,此锲子穴215的部分,开于固定柱部材2的空洞。第1锲子211,以及第2锲子212,各自备有倾斜面2111、2112,此倾斜面2111、2112互相面对,共同收纳于锲子穴215内。两锲子的倾斜面2111、2112,又与移动柱部材3的圆筒部外围互相接触。
第1锲子211以及第2锲子212,其上各开有夹铗杆孔2113、2114,夹铗杆213贯穿此孔。夹铗杆213两端以直径大于夹铗杆孔2113、2114的反力部材2141、2142所固定。夹铗杆213与反力部材2142连接的一端,设有转向柱夹轴孔216,以转向柱夹轴6上的实质椭圆、即非圆形剖面部分予以贯穿。
转向柱夹轴6一端固定有摇动臂61。转向柱夹轴5的非圆形剖面部分,于放松状态下,即如图8所示,椭圆形直径方向呈倾斜;而抓紧状态下,则如图9所示,其直径方向与夹铗杆213的轴方向相同。藉上述结构,在图8状态下,对摇动臂施予摇动回转,使转向柱夹轴6回转、即成图9的状态。此时,椭圆形直径方向即将反力部材2142朝左施压,带动夹铗杆213往左方伸长,而后,反力部材2141将第1锲子往左方推挤,同时驱使第2锲子往椭圆形直径另一端、亦即右方推压。
此结果导致两锲子互相靠近,而其各自倾斜面2111、2112则对移动柱部材3的圆筒部外围进行施压,使移动柱部材3与固定柱部材2互相抓紧。另,第1锲子211、及第2锲子212虽为一体成形,但可微微左右移动,因此即使对任一锲子朝移动柱部材3方向强力施压,亦不会产生不平衡状态。
将摇动臂61朝反方向进行摇动回转,即可产生和上述步骤相反的结果,亦即令第1锲子211、第2锲子212互相远离,解除移动柱部材3的抓紧状态。*操作杆与连动运动
以下说明操作杆7与其它各部位连动的程序。操作杆7位于方向盘柱装置1下方,图3中,可看到此操作杆7、该摇动中心的操作杆中心轴72、固定操作杆7的推板73、以及推杆74的部分。图4为从下方观察的仰视图,可看到操作杆7整体、至于调整高度、倾斜角度时,操纵操作杆7时的状态(亦即,将操作杆7的操作端701往方向盘92侧拉),则以实线表示(虚线系非操作时状态)。
备有护缘742的推杆74,可于柱头31上与调节中心轴43呈平行方向自由折动。图10中,推杆74上贯通一以护缘742挡住的连动弹簧741,另一端设有一与推杆本身成垂直方向的细长长穴743。推杆74一端,经由该长穴743,与摇动臂61一端连接。此长穴743,是用于吸收当推杆74朝轴方向移动时,与摇动臂间所产生的关系位置误差。
连动弹簧741朝推杆74左方接续,推杆74左侧前端随时与推板73连接,其右侧前端则藉轴接合吸收来自摇动臂61赋予的时针方向回转力。摇动臂61所予摇动力量,可使转向柱夹轴6维持在夹紧位置下(请注意图9与图10中的方向相反)。此时摇动臂61位置即如实线所示。*推板
为调整柱头31,倾斜头4可因应调节量(角度),而使推板73与推杆74间的位置关系有所变化。在图11中,倾斜头4的两个调节位置,分别以虚线与实线表示。推杆74则因由柱头所支撑,因此调节时其位置不便,但推板73则自调节中心轴43远离,因此调整倾斜头4时,其与推杆74的相对位置亦有所变化。按此,不论就何角度位置,形状如曲棍球杆的推杆74,便能随时保持与推板73成接触状态。*方向盘的调整操作
以下就方向盘92高度、倾斜角度的调整操作,及其与各零件的动作进行说明。驾驶人能在拇指挂于方向盘92状态下,以食指或小指将操作杆7拉往自己方向(图3)。如此使操作杆7如图4所示(由于图4是由下往上观察,因此左右相反),以操作中心轴72为中心进行摇动。
操作杆7进行摇动后,突出部分71即如图2所示往右侧移动,使齿轮臂44进行逆时针方向转动。齿轮臂44的转动,带动环形齿轮33与齿轮臂44的轮齿部分咬合状态放松,使倾斜头4得以进行调整(图4实线)。
同时操作杆7的摇动,亦带动推板73摇动(图4),此摇动使推板73力量大于连动弹簧741阻力,使得推杆74能如图4所示往上方移动。上述移动与图10中推杆74朝右方移动相同。
推杆74朝右方移动,带动摇动臂61的摇动,进而使转向柱夹轴6进行回转(图10)。转向柱夹轴6回转后,即如图9所示,其长部分呈水平状态,而转向柱夹轴6则如图8所示呈倾斜状态。至此如图7所示,互相接近的第1锲子211与第2锲子212,则开始互相远离,使移动柱部材3的抓紧状态解除。
如此,倾斜头4方得以调整,而柱头31亦因而得以朝前后方向移动,驾驶人可以在拇指不离开方向盘92及操作杆7的情况下,调整方向盘92的前后方向位置及角度。另,当倾斜头夹铗41解除之时,倾斜头4会因其重量,产生如人类低头般的向下力量。因此设置一作为反冲平衡(Counter Balance)用的强韧弹簧45(图4),用以抵销此股力量,亦即,需能将方向盘92保持在最上方倾斜位置的力量,施加于倾斜头4上,以方便驾驶人上下车。
调整结束后,手指放开操作杆7,连动弹簧741(以及弹簧711)的力即将操作杆7退回原本位置(图3中实线位置)。操作杆7回到原本位置时,倾斜头4与柱头31(移动柱部材3)亦因以上反作用而转为夹紧状态。连动弹簧741可确保上述操作杆7于无人使用时,让操作杆7与方向盘92呈远离位置,同时亦赋予转向柱夹铗21及倾斜头夹铗41各自维持夹紧状态的力。
操作杆7的操作部(前端部分)若过于接近方向盘92,有可能会影响驾驶时方向盘的操作。因此不需调整方向盘前后方向位置、角度时,此操作部以和方向盘保持适当距离为理想。再者,为能确实防止操作杆妨碍驾驶安全,操作杆7应设计为可折叠、或可伸缩的形式。以下就可折叠形式为范例加以说明(第2、第3、第4实施型态)。第2实施型态
第2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1,除操作杆7的构造外,其余皆与第1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相同。为避免重复说明,以下仅就与第1实施型态相异的操作杆7及其相关连构造加以说明,而第1实施型态说明时所用符号则无改变。
图12为第2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的部分俯瞰图。图12相当于第1实施型态的图3。第2实施型态所用操作杆7,备有操作杆本体部705及附于其上的操作端701;操作端701,可于操作位置与退避位置间折叠。此处所指操作位置,是将拇指置于方向盘92上时,其余手指能够进行操作的位置;退避位置则是拇指置于方向盘92上时,远离方向盘92的无法操作位置。
操作端部701,是以操作杆本体部705端部的轴拴702加以支撑,此轴拴702上嵌有弹簧(例如线圈(Coil)弹簧703)。线圈弹簧703两条钩状先端分别挂于操作杆本体部705与操作部701上。借此线圈弹簧703,可将操作部701如图12所示折叠至实线所绘退避位置。
调整方向盘92前后方向位置、倾斜角度时,驾驶人先将手指放开方向盘92,将操作端部701拉出。之后,拇指置于方向盘92上,再利用其余手指拉动操作杆7。操作杆7的操纵方式,如图12虚线所示,以操作杆中心轴72为中心进行摇动,即如第1实施型态说明相同,倾斜头4与柱头31(移动柱部材3)同时转为放松状态。此状态下即可调整方向盘92的前后方向位置及倾斜角度。
调整完毕后,手指离开操作杆7,即如第1实施型态说明相同,倾斜头4与柱头3(移动柱部材3)转为抓紧状态。同时操作端部701藉线圈弹簧703的弹力折叠。如此操作端部701即可回到退避位置,不至于驾驶时妨碍方向盘92的回转操作。第3实施型态
第3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1,除多加外壳35,以及操作杆7的构造外,其余皆与第1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相同。为避免重复说明,以下仅就与第1实施型态相异的外壳35、操作杆7及其相关连构造加以说明,而第1实施型态说明时所用符号则无改变。
图13为第3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1的部分俯瞰图。图13相当于第1实施型态的图3。外壳35,是用于覆盖倾斜头4及移动柱部材3,且能固定倾斜头4。外壳35上,为使夹轴5能穿过,因此开有轴孔351及供操作杆7贯穿的操作杆孔352。
外壳35的侧面,有一凹陷处,可供收纳折叠后的部分操作端701。此凹陷附近有一定位孔354,可供操作端701上定位凸起插入。
与第2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相同,操作端部701,是以操作杆本体部705端部的轴拴702加以支撑,此轴拴702上嵌有弹簧(例如线圈(Coil)弹簧703)。线圈弹簧703两条钩状先端分别挂于操作杆本体部705与操作部701上。借此线圈弹簧703,可将操作部701如图13所示折叠至实线所绘退避位置。
车辆于意外中受到2次冲撞而毁坏时,操作杆7即使朝右方推挤,亦由于定位凸起704与定位孔结合缘故,而可避免误动(解除抓紧)。如此方向盘92上所设安全气囊方可保持正常状态,于2次冲撞中照常激活。另,定位孔354亦可直接设于倾斜头4上。
另,上述说明的第3实施型态,定位孔354虽设于外壳35上,但此定位孔354亦可直接设于倾斜头4本体上。如此一来没有外壳35的方向盘柱装置,亦可于2次冲撞中安全使用,避免误触激活。第4实施型态
第4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整体与第1、第2、第3实施型态构造相同,故在此省略重复说明部分。另,符号说明则无变更。此方向盘柱装置上的操作杆7,其上操作端701可折叠退避至远离方向盘92的位置,但此折叠方式却与第2、第3实施型态不完全相同。图14相等于第1实施型态图3、及第3实施型态图13,为第4实施型态方向盘柱装置的部分俯瞰图。
操作杆7根部附近设有折叠操作端701用的轴拴702及线圈弹簧703。退避时(驾驶时)即如图14所示操作端701呈几近直角方向停止,操作杆本体705上则设有定位面706。退避时线圈弹簧703通过其弹力,将操作端701抵于该部位停止。第5实施型态
如前所述,安全气囊于激活之时,承受2次冲撞力量的伸缩机构夹铗部分必须不致滑落。此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除转向柱夹铗外,转向柱夹轴6亦能承受部分冲撞力量,使安全气囊装置能正常激活。第5实施型态的方向盘柱装置整体构造与第1~4实施型态相同,因此重复部分省略不予说明。另,符号亦如之前所代表并无变更。
图15、图16相等于第1实施型态图8,为C-C剖面图,以及转向柱夹轴6与第2锲子212的放大图。第2锲子212上,面对转向柱夹轴6该面、以及转向柱夹轴长径部分,亦即上述第2锲子212该面,各自形成凹凸面2121、601。该凹凸面能够互相咬合,因此移动柱部材3于夹紧状态下,两者凹凸面即互相咬合。通过该咬合能于2次冲突时吸收方向盘轴5所承受的部分外力,支撑转向柱夹轴6。再者,亦可如图17所示,于转向柱夹轴6另一边,及反力部材2143上设置凹凸面2143、602。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向盘柱装置,仅需用设于方向盘旁的单一操作杆,即可操纵伸缩机构以及倾斜机构上的各夹紧/放松机构。且由于方向盘柱装置上并无突出部分,因此能达高可靠性、良好操作性的要求。又由于本方向盘柱装置的操作杆可折叠,因此于2次冲撞时各抓紧/放松机构不易松脱,可确保安全气囊于2次冲撞时仍能正常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