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457198.6 (22)申请日 2017.12.28 (71)申请人 黎明职业大学 地址 362018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 疏港路 (72)发明人 王星河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代理人 胡剑辉 (51)Int.Cl. C12M 1/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 养皿, 包括培养皿本体, 培养皿本体上设有培养 箱,。
2、 培养箱为正方体结构, 且四壁上均设有插槽, 培养箱的内部设有放置板, 放置板的上端均等设 有三对滑槽, 滑槽的上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 本 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培养皿活动设置 在培养箱内, 以及培养皿上端三角加入口和营养 液加入口上端贯穿培养箱设计, 有效解决了传统 的细菌培养时, 因操作需要而移动培养皿, 导致 的培养液分布不均引起的局部待培养细菌因未 吸收养分而死亡的情况, 且通过观察摄像头设置 可在不打开培养箱的前提下, 有效的贯穿细菌在 培养皿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有效解决了因观察需 要打开培养箱而导致的培养皿被杂菌污染的问 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
3、08130262 A 2018.06.08 CN 108130262 A 1.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包括培养皿本体 (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皿 本体 (1) 上设有培养箱 (2) , 所述培养箱 (2) 为正方体结构, 且四壁上均设有插槽 (12) , 所述 培养箱 (2) 的内部设有放置板 (3) , 所述放置板 (3) 的上端均等设有三对滑槽 (4) , 所述滑槽 (4) 的上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 (5) , 所述滑块 (5) 上端均固定连接有培养皿 (6) , 所述培养皿 (6) 的下端位于放置板 (3) 上固定连接有观察摄像头 (13) , 所述培养皿 (6) 的正。
4、上方设有细 菌加入管 (7) , 所述细菌加入管 (7) 包裹在培养液加入管 (8) 内部, 所述培养液加入管 (8) 的 上端贯穿至培养箱 (2) 的外部螺纹连接有管盖 (9) , 所述培养箱 (2) 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观察 显示屏 (14)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菌加 入管 (7) 的下端贯穿培养液加入管 (8) 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加入口 (11)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液 加入管 (8) 的下端设有若干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
5、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皿 (6) 均采用透明玻璃材质制成, 所述培养箱 (2) 通过插槽 (12) 固定连接有箱盖 (15)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盖 (9) 的下端设有内螺纹, 所述培养液加入管 (8) 上端设有外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液 加入管 (8) 与培养箱 (2) 的贯穿部分设有密封圈 (10) 。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8130262 A 2 一种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菌培养皿, 特别涉及一种病理学实验的。
6、细菌培养皿, 属于细菌 培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细菌培养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技术。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 数量大, 种类多, 它可以造福人类, 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 大多数细菌可用人工方法培养, 即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 使其生长繁殖, 培养出来的细菌用于研究、 鉴定和应用, 细菌培养 是一个复杂的技术, 细菌培养技术应用广泛多出现在医学以及农用作物种子培养, 而细菌 培养多使用培养皿进行培养, 因其使用方便, 方便人员观察使用而被广泛使用, 传统的细菌 培养, 多为单纯将待培养的细菌通过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 通过滴管滴到带有营养液的培 养皿中, 然后放置到培养箱中。
7、进行培养, 然而在将培养皿放置到培养箱的过程中, 容易发生 培养皿中的营养液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造成细菌在培养时可能出现局部待培养细菌无法吸 收到养分而死亡的情况, 影响培养效果, 且在细菌培养中, 当需要对培养中的细菌进行观察 时, 往往需要打开培养箱观察细菌在培养皿生长状况, 然而在此过程中可能导致其它杂菌 通过空气进入到培养皿中, 使待培养的细菌被污染, 导致培养失败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包括培养皿本体, 所述培养皿本体上设有 培养箱, 所述培养箱为正方体结构, 且四壁上均设有插槽, 所。
8、述培养箱的内部设有放置板, 所述放置板的上端均等设有三对滑槽, 所述滑槽的上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 所述滑块上端 均固定连接有培养皿, 所述培养皿的下端位于放置板上固定连接有观察摄像头, 所述培养 皿的正上方设有细菌加入管, 所述细菌加入管包裹在培养液加入管内部, 所述培养液加入 管的上端贯穿至培养箱的外部螺纹连接有管盖, 所述培养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观察显示 屏。 000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细菌加入管的下端贯穿培养液加入管的下 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加入口。 000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培养液加入管的下端设有若干通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培养皿均采。
9、用透明玻璃材质制成, 所述培养箱 通过插槽固定连接有箱盖。 000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管盖的下端设有内螺纹, 所述培养液加入 管上端设有外螺纹。 000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培养液加入管与培养箱的贯穿部分设有密 封圈。 0008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培养皿活动设置在培养箱内, 以及培养皿上端 说明书 1/3 页 3 CN 108130262 A 3 三角加入口和营养液加入口上端贯穿培养箱设计, 有效解决了传统的细菌培养时, 因操作 需要而移动培养皿, 导致的培养液分布不均引起的局部待培养细菌因未吸收养分而死亡的 情况, 且通过观察摄像头设置可在。
10、不打开培养箱的前提下, 有效的贯穿细菌在培养皿上的 生长发育情况, 有效解决了因观察需要打开培养箱而导致的培养皿被杂菌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09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 与本发明的实 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箱盖侧视图图; 图3是本发明营养液加入口俯视图。 0010 图中: 培养皿本体; 2、 培养箱; 3、 放置板; 4、 滑槽; 5、 滑轨; 6、 培养皿; 7、 细菌加入 管; 8、 培养液加入管; 9、 管盖; 10、 密封圈; 11、 三角加入口; 12、 插。
11、槽; 13、 观察摄像头; 14、 显 示屏; 15、 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 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0012 如图1-3所示的一种用于病理学实验的细菌培养皿, 包括培养皿本体1, 培养皿本 体1上设有培养箱2, 培养箱2为正方体结构, 且四壁上均设有插槽12, 培养箱2的内部设有放 置板3, 放置板3的上端均等设有三对滑槽4, 滑槽4的上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5, 滑块5上端均 固定连接有培养皿6, 培养皿6的下端位于放置板3上固定连接有观察摄像头13, 培养皿6的 正上方设。
12、有细菌加入管7, 细菌加入管7包裹在培养液加入管8内部, 培养液加入管8的上端 贯穿至培养箱2的外部螺纹连接有管盖9, 培养箱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观察显示屏14。 0013 细菌加入管7的下端贯穿培养液加入管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加入口11, 使细菌 在培养皿6中成三点分叉分别, 避免了细菌聚集在一起而导致的影响营养液吸收不均匀以 及观察不便问题, 培养液加入管8的下端设有若干通孔, 使营养液在培养皿中均匀分布, 培 养皿6均采用透明玻璃材质制成, 培养箱2通过插槽12固定连接有箱盖15, 方便观察, 打开培 养箱方便, 管盖9的下端设有内螺纹, 培养液加入管8上端设有外螺纹, 拆卸添加细菌以及。
13、培 养液更方便, 培养液加入管8与培养箱2的贯穿部分设有密封圈10, 密封效果更好简单实用。 0014 具体的, 本发明使用时, 当需要细菌培养时, 先将高温灭菌消毒过的培养皿6通过 滑块4固定连接在放置板3上, 此时培养皿6正处于培养液加入管8的正下方, 然后将箱盖15 通过插槽12将培养箱2密封住, 然后将管盖9从培养液加入管8上端旋下, 然后将营养液通过 培养液加入管8滴到培养皿6上, 然后在将无菌生理盐水溶解的待测细菌依次通过细菌加入 管7和三角加入口11滴加到培养皿6上, 然后通过观察摄像头13以及观察显示屏14观察细菌 培养状态, 简单实用方便可靠, 培养温度因控制在36度左右, 。
14、培养两到三天即可观察细菌生 长状态, 稀释的细菌液约一毫升。 说明书 2/3 页 4 CN 108130262 A 4 0015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3/3 页 5 CN 108130262 A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108130262 A 6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108130262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