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存储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66927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01275.7

申请日:

2010.02.03

公开号:

CN101981626A

公开日:

2011.02.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11C 11/41登记生效日:20151111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株式会社索思未来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大阪府变更后权利人:日本神奈川县|||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11C 11/41申请日:20100203|||公开

IPC分类号:

G11C11/41; G11C11/413; G11C11/417

主分类号:

G11C11/41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增尾昭; 县泰宏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9.02.12 JP 2009-030146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汪惠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对于应用位线降压技术的存储器,在IO模块(2)中设置有:对针对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进行控制的第一晶体管(TR1)、和控制该第一晶体管(TR1)的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第一晶体管(TR1)的漏极或源极与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输入连接,并且第一晶体管(TR1)的栅极与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输出连接,第一晶体管(TR1)被脉冲驱动。并且,仅对一条位线(BL)连接数据读出电路(11)。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 ;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 ; 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 以及 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 ;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晶体 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2: 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存储器阵列模块, 其具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 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 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 字线 ; 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 IO 模块 ; 与所述第一字线连接的解码模块 ; 以及 在与所述 IO 模块和所述解码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 ; 所述 IO 模块具有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 第一逻辑门电路,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晶体 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 IO 模块内。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 IO 模块外。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使用了 N 沟道型 MOS 晶体管。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使用了 P 沟道型 MOS 晶体管。
7: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线上还连接有第一预充电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所述第一预充电晶体管的栅极相互连接, 并且被供给预 充电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存储器单元上连接有 2 条位线作为所述第一位线,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被所述 2 条位线共用。
10: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对所述多个存储器单元中的 1 个存储器单元进行读出时, 只使用 1 条位线作为所述 2 第一位线。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仅对所述 1 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
12: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至少是 2 输入。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 路的第二输入是读出控制信号。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 路的第二输入是由第一检测电路产生的起动信号。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工艺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温度进行检测的电路。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电压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
18: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平行。
19: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垂直。
20: 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 ;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 ; 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 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第一电容器 ; 和 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逻辑门电路 ;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 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21: 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存储器阵列模块, 其具备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 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 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 字线 ; 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 IO 模块 ; 与所述第一字线连接的解码模块 ; 以及 在与所述 IO 模块和所述解码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 ; 所述 IO 模块具有 : 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 连接的第一电容器、 和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逻辑门电路,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 3 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 IO 模块内。
23: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 IO 模块外。
24: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线与所述第一电容器通过第二晶体管相互连接。
25: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存储器单元上连接有 2 条位线作为所述第一位线,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被所述 2 条位线共用。
26: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多个存储器单元中的 1 个存储器单元进行读出时, 只使用 1 条位线作为所述 第一位线。
27: 根据权利要求 26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仅对所述 1 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
28: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至少是 2 输入。
29: 根据权利要求 28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 路的第二输入是读出控制信号。
30: 根据权利要求 28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 所述第一逻辑门电 路的第二输入是由第一检测电路产生的起动信号。
31: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工艺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
32: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温度进行检测的电路。
33: 根据权利要求 30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电压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
34: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平行。
35: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垂直。
36: 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存储器阵列模块, 其具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 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 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 字线 ; 4 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 IO 模块 ; 与所述第一字线连接的解码模块 ; 和 在与所述 IO 模块和所述解码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 ; 所述解码模块具有多个字驱动器, 所述多个字驱动器分别具有第一 N 沟道型 MOS 晶体 管, 所述第一 N 沟道型 MOS 晶体管具有与第一公共节点连接的源极, 所述控制模块具备 : 具有与所述第一公共节点连接的漏极的第二 N 沟道型 MOS 晶体管、 控制所述第一公共节点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晶体 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

说明书


半导体存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存储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存储器电路的位线电位的控制技术。背景技术 以往, 公知有一种为了改善 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的存储器单元 的 SNM(Static Noise Margin), 对与位线连接的 N 沟道型 MOS(NMOS) 晶体管进行脉冲驱动, 使位线降压的技术。 其中, 作为数据读出方式, 采用了检测位线对的微小电位差的读出放大 器 ( 参照非专利文献 1)。
     另一方面, 还公知一种利用用于驱动半导体存储装置的字线的解码电路部, 来控 制信号线的电位电平的技术 ( 参照专利文献 1)。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7-164922 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 M.Khellah et al., “Wordline&Bitline Pulsing Schemesfor Improving SRAM Cell Stability in Low-Vcc 65nm CMOS Designs” , 2006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 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 pp.12-13.
     在上述现有的位线降压技术中, 过于降低位线电位的可能性变高。如果在读出动 作时过于降低位线电位, 则存在存储器单元成为写入状态, 被误写入, 使得数据被破坏的问 题。而且, 由于为了对位线进行降压, 将 NMOS 晶体管与位线连接, 所以如果因为偏差使得 NMOS 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变大, 则过于降低位线电位的可能性增大。并且, 由于从 IO 模块的 外部传输对 NMOS 晶体管进行控制的脉冲信号, 所以脉冲信号会失真, 由此, 脉冲宽度的偏 差等也成为过于降低位线电位的主要原因。
     并且, 在上述现有的位线降压技术中, 由于对位线电位进行降压, 使得 SRAM 存储 器单元中的访问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变弱, 位线对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值需要花费时间。 因此, 存在着虽然 SNM 得以改善, 但速度变慢的课题。
     另外, 在上述现有的字线驱动技术中, 通过使解码电路部的电位小振幅化, 实现了 高速化及低电力化。但是, 在将电源电压设为 Vdd、 将 NMOS 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设为 Vtn 时, 为了通过 NMOS 晶体管使信号线电位上升到 Vdd-Vtn, 需要很长的预充电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关于半导体存储装置的位线电位控制, 通过使用具有抗偏差 性的电位控制方式, 在防止误写入等误动作的同时, 进行 SNM 改善, 由此实现稳定的动作。
     并且, 通过使用能够利用位线电位的降压, 以小振幅进行读出的方式, 来实现高速 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 : 以矩阵状排列了多 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 ;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 线; 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 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 采用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且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的构成。
     而且,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 : 以矩阵状排列 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 ;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 条位线 ; 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 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第一电容 器; 和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逻辑门电路 ; 采用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 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且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 接的构成。
     如上所述, 在借助第一晶体管对位线电位进行降压的方式中, 由于从相同的连接 节点向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和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供给信号, 所以不会过于降低位 线电位。 而且, 在借助第一电容器对位线电位进行降压的方式中, 由于从相同的连接节点向 第一晶体管及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供给信号, 所以不会过于降低位线电位。
     即, 由于不会过于降低位线电位, 所以能够防止误写入等误动作。 同时通过降低位 线电位还能实现作为本来目的的改善 SNM。
     另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 : 存储器阵列模 块, 其具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 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 线的多条位线、 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字线 ; 与所述第一 位线连接的 IO 模块 ; 与所述第一字线连接的解码模块 ; 以及在与所述 IO 模块和所述解码 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 ; 所述解码模块具有多个字驱动器, 所述多个字驱 动器分别具有第一 N 沟道型 MOS 晶体管, 所述第一 N 沟道型 MOS 晶体管具有与第一公共节 点连接的源极 ; 所述控制模块具备 : 具有与所述第一公共节点连接的漏极的第二 N 沟道型 MOS 晶体管、 控制所述第一公共节点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 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 辑门电路, 采用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 且所 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的构成。
     ( 发明效果 )
     根据本发明, 通过在防止半导体存储装置的误写入等误动作的同时, 进行 SNM 的 改善, 能够实现稳定的动作。 并且, 由于可以利用位线电位的降压, 以小振幅进行读出, 所以 可实现高速动作。
     而且, 即使对解码电路部的信号线进行降压, 也能够实现高速及高频动作。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之一的 SRAM 模块的构成例的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存储器阵列模块及 IO 模块的详细结构的框图。 图 3 是表示图 1 的存储器阵列模块及 IO 模块的详细结构的框图。 图 4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1 的电路图。 图 5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2 的电路图。 图 6 是表示图 4 及图 5 的定时 (timing) 的图。 图 7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3 的电路图。 图 8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4 的电路图。 图 9 是表示图 7 及图 8 的定时的图。图 10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5 的电路图。 图 11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6 的电路图。 图 12 是表示图 11 的定时的图。 图 13 是表示在图 8 的基础上, 仅对一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的构成的电路 图 14 是表示在图 11 的基础上, 仅对一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的构成的电路 图 15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7 的电路图。 图 16 是表示图 15 的定时的图。 图 17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8 的电路图。 图 18 是表示图 17 的定时的图。 图 19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9 的电路图。 图 20 是表示图 19 的定时的图。 图 21 是表示图 2 的 IO 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 10 的电路图。 图 22 是表示图 21 的定时的图。 图 23 是表示在图 1 的 SRAM 模块的构成例的基础上, 搭载了第一检测电路的图。 图 24 是表示与图 8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 的俯视 图 25 是表示与图 8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2 的俯视 图 26 是表示与图 8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3 的俯视图。
     图。
     图。
     图。
     图。 图 27 是表示与图 15 及图 19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 的俯视图。
     图 28 是表示与图 15 及图 19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2 的俯视图。
     图 29 是表示与图 15 及图 19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3 的俯视图。
     图 30 是表示与图 10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 的俯视 图。
     图 31 是表示与图 10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2 的俯视 图。
     图 32 是表示与图 11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 的俯视 图。
     图 33 是表示与图 11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2 的俯视 图。
     图 34 是表示图 1 的 SRAM 模块内的解码模块及控制模块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
     图中 : 1- 存储器阵列模块 ; 2-IO 模块 ; 3- 解码模块 ; 4- 控制模块 ; 5- 存储器单元 ; 6- 检测电路 ; 7- 电位控制电路 ; 8- 字驱动器 (worddriver) ; 10- 预充电电路 ; 11- 数据读
     出电路 ; BL、 NBL- 位线 ; CAP1- 电容器 ; CN1 ~ 5- 连接节点 ; LG1 ~ 5- 逻辑门电路 ; PCD- 预 充电及电位控制信号 ; PCH- 预充电信号 ; RE- 内部信号 ; SIG- 外部信号 ; TR1 ~ 3- 晶体管 ; WL- 字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其中, IO 模块内的构成对同 一部分赋予了同一符号, 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 1 表示了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之一的 SRAM 模块的构成例。图 1 的存储器阵列模块 1 是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构成, 是具备针对存储器阵列模 块 1 的列设置的 IO 模块 2, 具备针对存储器阵列模块 1 的行设置的解码模块 3, 并在与 IO 模块 2 和解码模块 3 双方相邻的位置进而设置了控制模块 4 的构成。
     图 2 表示了图 1 的存储器阵列模块 1 及 IO 模块 2 的详细结构。在图 2 中, 存储器 阵列模块 1 具有 : 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 (MEM)5、 针对这些存储器单元 5 的列设 置的包含第一位线 BL/NBL 的多条位线、 和针对这些存储器单元 5 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 WL 的多条字线。针对存储器单元 5 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 BL/NBL 的多条位线上连接着 IO 模块 2。IO 模块 2 具有 : 第一晶体管 TR1、 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第二逻辑门电路 LG2。第 一晶体管 TR1 控制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 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控制第一晶体管 TR1。从 第一连接节点 CN1 向第一晶体管 TR1 的漏极或源极与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的输入供给信 号。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的输出通过第二连接节点 CN2 与第一晶体管 TR1 的栅极连接。并 且, 向第一连接节点 CN1 供给信号的第二逻辑门电路 LG2 被配置在 IO 模块 2 内。第二逻辑 门电路 LG2 接收预充电及电位控制信号 PCD。
     根据该构成, 由于从 IO 模块 2 内的第一连接节点 CN1 生成定时, 所以位线电位的 降幅的偏差少。结果, 能够防止因为电位过于降低而引起的误动作。并且, 由于向第一连接 节点 CN1 供给信号的逻辑门电路 LG2 被配置在 IO 模块 2 内, 所以能够减小第一连接节点 CN1 的因波形失真引起的定时偏差。
     在图 3 中, 向第一连接节点 CN1 供给信号的第二逻辑门电路 LG2 配置在 IO 模块 2 外的控制模块 4 中。根据该构成, 通过将第二逻辑门电路 LG2 配置到 IO 模块 2 外的控制模 块 4 中, 能够削减 IO 模块 2 内的元件数, 可以实现小面积化。
     图 4 是对图 2 的 IO 模块 2 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 1。第一晶体管 TR1 使用了 N 沟道型 MOS(NMOS) 晶体管, 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是将反相器纵向二级连接的结构。而且, 是将预充电电路 10 与第一位线 BL/NBL 连接, 具备对预充电电路 10 进行控制的预充电信号 PCH 的构成。
     图 5 是对图 2 的 IO 模块 2 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 2。是将图 4 的预充电信号 PCH 与 PCD 信号共用的构成。根据该构成, 由于不需要预充电信号专用的布线, 所以容易确 保布线资源。
     图 6 是表示了图 4 及图 5 的定时的图。这里分成 3 个状态进行说明。
     (i) 信号 PCD 为 “L” 电平的情况, 即第一连接节点 CN1 成为 “H” 电平、 第二连接节 点 CN2 成为 “H” 电平、 第一晶体管 TR1 导通, 并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的 “H” 电平向第一位线 BL/NBL 传输。即, 第一位线 BL/NBL 处于向 “H” 电平的预充电状态。(ii) 在信号 PCD 为 “H” 电平、 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为 “L” 电平、 第二连接节点 CN2 为 “H” 电平的情况下, 第一晶体管 TR1 导通, 并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的 “L” 电平向第一位线 BL/NBL 传输。即, 第一位线 BL/NBL 处于向 “L” 电平的降压状态。
     (iii) 在信号 PCD 为 “H” 电平、 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为 “L” 电平、 第二连接节点 CN2 为 “L” 电平的情况下, 第一晶体管 TR1 截止。即, 第一位线 BL/NBL 以比 “H” 电平稍低的电 位, 处于浮置状态。
     这里, 在不具备图 4 及图 5 内的预充电电路 10 的情况下, 根据上述的条件, 在 (i) 中, 由于第一晶体管 TR1 由 NMOS 晶体管构成, 所以预充电电位成为 Vdd-Vtn。在 (ii) 中, 由于由 NMOS 晶体管构成了第一晶体管 TR1, 所以能够使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快速下降。 在 (iii) 中, 由于仅在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的延迟时间内使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下降, 之后将第一晶体管 TR1 截止, 所以第一位线 BL/NBL 成为浮置状态。
     另外, 在具备图 4 及图 5 内的预充电电路 10 的情况下, 根据上述的条件, 在 (i) 中, 能够通过预充电电路 10 在使预充电电位上升到 Vdd 的同时, 高速地进行预充电。
     图 7 是对图 2 的 IO 模块 2 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 3。第一晶体管 TR1 采用了 P 沟道型 MOS(PMOS) 晶体管, 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是将反相器一级连接的结构。而且, 是将预 充电电路 10 与第一位线 BL/NBL 连接, 具备对预充电电路 10 进行控制的预充电信号 PCH 的 构成。 图 8 是对图 2 的 IO 模块 2 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 4。是将图 7 的预充电信号 PCH 与 PCD 信号共用的构成。根据该构成, 由于不需要预充电信号专用的布线, 所以容易确 保布线资源。
     图 9 是表示了图 7 及图 8 的定时的图。这里分成 3 个状态进行说明。
     (i) 信号 PCD 为 “L” 电平的情况、 即第一连接节点 CN1 为 “H” 电平、 第二连接节点 CN2 为 “L” 电平、 第一晶体管 TR1 导通, 并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的 “H” 电平向第一位线 BL/ NBL 传输。即, 第一位线 BL/NBL 处于向 “H” 电平的预充电状态。
     (ii) 在信号 PCD 为 “H” 电平、 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为 “L” 电平、 第二连接节点 CN2 为 “L” 电平的情况下, 第一晶体管 TR1 导通, 并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的 “L” 电平向第一位线 BL/NBL 传输。即, 第一位线 BL/NBL 处于向 “L” 电平的降压状态。
     (iii) 在信号 PCD 为 “H” 电平、 且第一连接节点 CN1 为 “L” 电平、 第二连接节点 CN2 为 “H” 电平的情况下, 第一晶体管 TR1 截止。即, 第一位线 BL/NBL 以比 “H” 电平稍低的电 位, 成为浮置状态。
     这里, 在不具备图 7 及图 8 内的预充电电路 10 的情况下, 根据上述的条件, 在 (i) 中, 由于第一晶体管 TR1 由 PMOS 晶体管构成, 所以预充电电位成为 Vdd。这里, 由于控制预 充电电位的晶体管经由 2 级与第一位线 BL/NBL 连接, 所以预充电速度变慢。在 (ii) 中, 由 于由 PMOS 晶体管构成了第一晶体管 TR1, 所以能够防止因为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过于降 低而引起的误动作。在 (iii) 中, 由于仅在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的延迟时间内使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下降, 之后将第一晶体管 TR1 截止, 所以第一位线 BL/NBL 成为浮置状态。
     另外, 在具备图 7 及图 8 内的预充电电路 10 的情况下, 根据上述的条件, 在 (i) 中, 能够通过预充电电路 10 高速地进行预充电。
     图 10 是对图 2 的 IO 模块 2 内进行了详细表示的构成例 5。在图 10 中, 第二晶体
     管 TR2 控制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 第一电容器 CAP1 与第一位线 BL/NBL 连接, 第四逻辑 门电路 LG4 控制第一电容器 CAP1, 从第三连接节点 CN3 向第二晶体管 TR2 及第四逻辑门电 路 LG4 的输入供给信号。第四逻辑门电路 LG4 的输出通过第四连接节点 CN4 与第一电容器 CAP1 连接。并且, 向第三连接节点 CN3 供给信号的第五逻辑门电路 LG5 被配置在 IO 模块 2 内。另外, 第五逻辑门电路 LG5 也可以配置在 IO 模块 2 外。
     根据该构成, 由于使用了第一电容器 CAP1, 所以不依赖于晶体管偏差、 尤其不依赖 于阈值电压 Vt, 因此, 可以抑制第一位线 BL/NBL 的降压幅度的偏差。
     图 11 是对图 2 的 IO 模块 2 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 6。在图 10 的构成的基础 上, 第三晶体管 TR3 夹设在第一位线 BL/NBL 与第一电容器 CAP1 之间, 第六逻辑门电路 LG6 通过第五连接节点 CN5 控制第三晶体管 TR3, 第四逻辑门电路 LG4 控制第六逻辑门电路 LG6 和第一电容器 CAP1。
     根据该构成, 由于在读出动作时, 通过第三晶体管 TR3 截止, 第一电容器 CAP1 的电 容不与第一位线 BL/NBL 连接, 所以与图 10 比较, 能够实现高速动作。
     图 12 是表示了图 11 的定时的图。这里分成 3 个状态进行说明。
     (i) 信号 PCD 为 “H” 电平的情况、 即第三连接节点 CN3 成为 “L” 电平, 第二晶体管 TR2 导通。即, 第一位线 BL/NBL 成为向 “H” 电平的预充电状态。 (ii) 在信号 PCD 为 “L” 电平、 且第三连接节点 CN3 为 “H” 电平、 第四连接节点 CN4 为 “L” 电平的情况下, 第二晶体管 TR2 截止, 并且, 第四连接节点 CN4 的 “L” 电平经由第一 电容器 CAP1 向第一位线 BL/NBL 传输。即, 第一位线 BL/NBL 成为向 “L” 电平的降压状态。
     (iii) 在信号 PCD 为 “L” 电平、 且第三连接节点 CN3 为 “H” 电平、 第四连接节点 CN4 为 “L” 电平、 第五连接节点 CN5 为 “H” 电平的情况下, 第二晶体管 TR2 截止, 进而第三晶体 管 TR3 也截止。即, 第一位线 BL/NBL 以比 “H” 电平稍低的电位成为浮置状态。
     根据上述的条件, 在 (ii) 中, 由于作为对第一位线 BL/NBL 进行降压的方式使用了 第一电容器 CAP1, 所以不依赖于晶体管偏差、 尤其不依赖于阈值电压 Vt, 因此能够抑制第 一位线 BL/NBL 的降压幅度的偏差。在 (iii) 中, 由于通过第三晶体管 TR3 截止, 第一电容 器 CAP1 的电容不与第一位线 BL/NBL 连接, 所以能够在不增加位线电容的情况下实现高速 动作。
     图 13 及图 14 是在图 8 及图 11 的基础上, 只对一方的位线 BL 连接了数据读出电 路 11 的构成。根据该构成, 位线 BL 能够以小振幅动作, 可实现高速化。
     图 15 及图 16 表示了图 2 的 IO 模块 2 的构成例 7 和其定时图。在图 15 中, 第一 逻辑门电路 LG1 由 2 输入 NAND 构成, 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内部信号 RE。第一内部信号 RE 成为区分读出动作和写入动作的信号。
     图 16 表示了动作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读出动作时, 由于在第一内部信号 RE 为 “H” 电平的状态下 2 输入 NAND 等同于反相器, 所以成为与图 8 及图 9 相同的动作, 仅在第一 逻辑门电路 LG1 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 BL/NBL 被降压。
     写入动作时, 在第一内部信号 RE 为 “L” 电平的状态下, 第二连接节点 CN2 成为 “H” 电平, 第一晶体管 TR1 截止。即, 第一位线 BL/NBL 未被降压, 保持 “H” 电平的状态。
     根据该构成, 由于没有降低写入时的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 所以可削减写入的 电力。
     图 17 及图 18 表示了图 2 的 IO 模块 2 的构成例 8 和其定时图。在图 17 中, 第六 逻辑门电路 LG6 由 2 输入 NAND 构成, 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内部信号 RE。
     第一内部信号 RE 成为区分读出动作和写入动作的信号。
     图 18 表示了动作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读出动作时, 在第一内部信号 RE 为 “H” 电平的状态下, 由于 2 输入 NAND 等同于反相器, 所以成为与图 11 及图 12 相同的动作, 仅在 第六逻辑门电路 LG6 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 BL/NBL 被降压。
     写入动作时, 在第一内部信号 RE 为 “L” 电平的状态下, 第五连接节点 CN5 成为 “H” 电平, 第三晶体管 TR3 截止。即, 第一位线 BL/NBL 未被降压, 保持 “H” 电平的状态。
     根据该构成, 由于不降低写入时的第一位线 BL/NBL 的电位, 所以可削减写入的电 力。
     图 19 及图 20 表示了图 2 的 IO 模块 2 的构成例 9 和其定时图。在图 19 中, 第一 逻辑门电路 LG1 由 2 输入 NAND 构成, 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外部信号 SIG。第一外部信 号 SIG 成为区分对第一位线 BL/NBL 进行降压的情况和不进行降压的情况的信号。
     图 20 表示了电位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在第一外部信号 SIG 为 “H” 电平 (ON) 的 状态下, 由于 2 输入 NAND 等同于反相器, 所以成为与图 8 及图 9 相同的动作, 仅在第一逻辑 门电路 LG1 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 BL/NBL 被降压。在第一外部信号 SIG 为 “L” 电平 (OFF) 的状态下, 第二连接节点 CN2 成为 “H” 电平, 第一晶体管 TR1 截止。即, 第一位线 BL/NBL 未 被降压, 保持 “H” 电平的状态。 根据该构成, 针对如果对第一位线 BL/NBL 进行降压则会引起误动作的情况等, 通 过将第一外部信号 SIG 断开, 能够防止误读出。
     图 21 及图 22 表示了图 2 的 IO 模块 2 的构成例 10 和其定时图。在图 21 中, 第六 逻辑门电路 LG6 由 2 输入 NAND 构成, 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外部信号 SIG。第一外部信 号 SIG 成为区分对第一位线 BL/NBL 进行降压的情况和不进行降压的情况的信号。
     图 22 表示了电位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在第一外部信号 SIG 为 “H” 电平 (ON) 的 状态下, 由于 2 输入 NAND 等同于反相器, 所以成为与图 11 及图 12 相同的动作, 仅在第六 逻辑门电路 LG6 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 BL/NBL 被降压。在第一外部信号 SIG 为 “L” 电平 (OFF) 的状态下, 第五连接节点 CN5 成为 “H” 电平, 第三晶体管 TR3 截止。即, 第一位线 BL/ NBL 未被降压, 保持 “H” 电平的状态。
     根据该构成, 针对如果对第一位线 BL/NBL 进行降压则会引起误动作的情况等, 通 过将第一外部信号 SIG 断开, 能够防止误读出。
     图 23 表示了在图 1 的 SRAM 模块的构成例的基础上, 搭载了第一检测电路 6 的图。 在图 23 中, 第一检测电路 6 是检测工艺 (process) 偏差、 电压偏差及温度的电路, 第一外部 信号 SIG 是由第一检测电路 6 产生的起动信号。
     根据该构成, 通过搭载对工艺偏差、 电压偏差及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电路 6, 将检测结果作为第一外部信号 SIG, 输入到 IO 模块 2 内的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 或第六逻辑 门电路 LG6, 能够区分对第一位线 BL/NBL 进行降压的情况和不进行降压的情况。由此, 检 测工艺偏差、 电压偏差及温度, 针对如果对第一位线 BL/NBL 进行降压则会引起误动作的情 况, 能够从第一检测电路 6 设定成第一外部信号 SIG 断开。
     图 24 表示了与图 8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 需要说
     明的是, 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 10 时的构成例。在图 24 中, 100 是扩散层, 101 是栅电极, 102 是第一布线层, 103 是第二布线层。根据该构成, 由于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与第一位 线 BL/NBL 大致平行, 所以在第一位线 BL/NBL 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 103、 与第一晶体管 TR1 的扩散层 100 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 102, 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因此, 由于可以抑制第一 位线 BL/NBL 的负载容量, 所以有助于位线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提高。
     图 25 及图 26 表示了与图 8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2 及 3。需要说明的是, 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 10 时的构成例。根据该构成, 在图 2 的存储器 单元 5 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 BL/NBL 大致垂直的情况下, 图 25 及图 26 的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以与存储器单元 5 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 对于杂质向扩散 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正下方注入的方向, 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 1 与 IO 模块 2 对齐, 所以 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
     图 27 表示了与图 15 及图 19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需要说明的是, 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 10 时的构成例。根据该构成, 由于扩散层 100 上 的栅电极 101 与第一位线 BL/NBL 大致平行, 所以在第一位线 BL/NBL 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 103、 与第一晶体管 TR1 的扩散层 100 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 102, 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 因 此, 由于可以抑制第一位线 BL/NBL 的负载容量, 所以有助于位线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 提高。
     图 28 及图 29 表示了与图 15 及图 19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 构成例 2 及 3。需要说明的是, 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 10 时的构成例。根据该构成, 在图 2 的存储器单元 5 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 BL/NBL 大致垂直的情况下, 图 28 及图 29 的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以与存储器单元 5 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 对于杂 质向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正下方的注入方向, 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 1 与 IO 模块 2 对 齐, 所以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
     图 30 表示了与图 10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根据 该构成, 由于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与第一位线 BL/NBL 大致平行, 所以在第一位线 BL/ NBL 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 103、 与第二晶体管 TR2 的扩散层 100 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 102, 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因此, 由于可以抑制第一位线 BL/NBL 的负载容量, 所以有助于位线 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提高。
     图 31 表示了与图 10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2。 根据该 构成, 在图 2 的存储器单元 5 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 BL/NBL 大致垂直的情况下, 图 31 的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以与存储器单元 5 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 对 于杂质向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正下方的注入方向, 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 1 与 IO 模块 2 对齐, 所以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
     图 32 表示了与图 11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1。根据 该构成, 由于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与第一位线 BL/NBL 大致平行, 所以在第一位线 BL/ NBL 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 103、 与第二晶体管 TR2 的扩散层 100 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 102, 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因此, 由于可以抑制第一位线 BL/NBL 的负载容量, 所以有助于位线 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提高。
     图 33 表示了与图 11 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 2。 根据该构成, 在图 2 的存储器单元 5 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 BL/NBL 大致垂直的情况下, 图 33 的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以与存储器单元 5 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 对 于杂质向扩散层 100 上的栅电极 101 正下方的注入方向, 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 1 与 IO 模块 2 对齐, 所以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
     图 34 表示了图 1 的 SRAM 模块内的解码模块 3 及控制模块 4 的详细结构。在图 34 中, 成为在解码模块 3 内那样的 NMOS 晶体管的源极线上连接了电位控制电路 7 的构成。
     若详细说明, 则解码模块 3 具备多个字驱动器 8。MWL126 及 MWL127 是字驱动器 8 的输入信号, WL126 及 WL127 是字驱动器 8 的输出信号。 各字驱动器 8 具备 : 具有与电源 Vdd 连接的源极的第一 PMOS 晶体管 P1、 和具有与第一公共节点 CCN 连接的源极的第一 NMOS 晶 体管 N1。
     控制模块 4 具备 : 具有与第一公共节点 CCN 连接的漏极的第二 NMOS 晶体管 N2、 和 电位控制电路 7。电位控制电路 7 具有 : 第一晶体管 TR11、 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1、 第二逻辑 门电路 LG12。第一晶体管 TR11 控制第一公共节点 CCN 的电位, 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1 控制 第一晶体管 TR11。从第一连接节点 CN11 向第一晶体管 TR11 的漏极或源极和第一逻辑门 电路 LG11 的输入供给信号。第一逻辑门电路 LG11 的输出与第一晶体管 TR11 的栅极连接。 并且, 向第一连接节点 CN11 供给信号的第二逻辑门电路 LG12 接收时钟信号 CLK。
     根据图 34 的构成, 通过对成为长布线的字驱动器 8 的源极线预先进行降压, 能够 实现高速动作。
     另外,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 还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 各种变形加以实施。即, 电路内的正、 负逻辑可被适当变更。另外, 各实施方式表示了半导 体存储装置之一的 SRAM, 但也可以是 ROM 或其他非易失性存储器等。 并且, 对于存储器单元 而言, 可以不仅仅具备 1 个端口, 而具备多个端口。此时, 需要与多个端口相应的位线数。
     (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
     如以上说明那样, 本发明涉及的半导体存储装置通过在防止误写入等误动作的同 时进行 SNM 的改善, 能够实现稳定的动作。并且, 由于利用位线电位的降压, 能够以小振幅 进行读出, 所以有助于高速动作, 尤其有助于 SRAM 或 ROM 等存储器、 存储器内搭载的解码电 路的高速化, 作为微处理器用的闪存存储器等是有用的。

半导体存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半导体存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半导体存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导体存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存储装置.pdf(4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81626A43申请公布日20110223CN101981626ACN101981626A21申请号201080001275722申请日20100203200903014620090212JPG11C11/41200601G11C11/413200601G11C11/41720060171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大阪府72发明人增尾昭县泰宏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代理人汪惠民54发明名称半导体存储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对于应用位线降压技术的存储器,在IO模块2中设置有对针对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第一位线BL/N。

2、BL的电位进行控制的第一晶体管TR1、和控制该第一晶体管TR1的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第一晶体管TR1的漏极或源极与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输入连接,并且第一晶体管TR1的栅极与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输出连接,第一晶体管TR1被脉冲驱动。并且,仅对一条位线BL连接数据读出电路11。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00928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0/00064320100203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092767JA20100819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4页说明书9页附图34页CN101981635。

3、A1/4页21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2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存储器阵列模块,其具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字线;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IO模块;与所述第一字线连接的解码模块;以及在。

4、与所述IO模块和所述解码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所述IO模块具有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IO模块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IO模块外。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5、述第一晶体管使用了N沟道型MOS晶体管。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使用了P沟道型MOS晶体管。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线上还连接有第一预充电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所述第一预充电晶体管的栅极相互连接,并且被供给预充电信号。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存储器单元上连接有2条位线作为所述第一位线,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被所述2条位线共用。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6、其特征在于,当对所述多个存储器单元中的1个存储器单元进行读出时,只使用1条位线作为所述权利要求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2/4页3第一位线。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仅对所述1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至少是2输入。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二输入是读出控制信号。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

7、漏极或源极,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二输入是由第一检测电路产生的起动信号。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工艺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温度进行检测的电路。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电压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平行。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垂直。20一种半导体存储。

8、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第一电容器;和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逻辑门电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21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存储器阵列模块,其具备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字线;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IO模块;与所述第一字线连接的解码。

9、模块;以及在与所述IO模块和所述解码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所述IO模块具有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第一电容器、和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逻辑门电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权利要求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3/4页4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IO模块内。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

10、路的输入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所述第二逻辑门电路设置在所述IO模块外。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线与所述第一电容器通过第二晶体管相互连接。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存储器单元上连接有2条位线作为所述第一位线,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被所述2条位线共用。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多个存储器单元中的1个存储器单元进行读出时,只使用1条位线作为所述第一位线。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仅对所述1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

11、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至少是2输入。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二输入是读出控制信号。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输入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第二输入是由第一检测电路产生的起动信号。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工艺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温度进行检测的电路。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半导体。

12、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是对电压的偏差进行检测的电路。3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平行。3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大致垂直。36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存储器阵列模块,其具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字线;权利要求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4/4页5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IO模块;与所述第一字线连。

13、接的解码模块;和在与所述IO模块和所述解码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所述解码模块具有多个字驱动器,所述多个字驱动器分别具有第一N沟道型MOS晶体管,所述第一N沟道型MOS晶体管具有与第一公共节点连接的源极,所述控制模块具备具有与所述第一公共节点连接的漏极的第二N沟道型MOS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一公共节点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权利要求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1/9页6半导体存储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存。

14、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存储器电路的位线电位的控制技术。背景技术0002以往,公知有一种为了改善SRAMSTATICRANDOMACCESSMEMORY的存储器单元的SNMSTATICNOISEMARGIN,对与位线连接的N沟道型MOSNMOS晶体管进行脉冲驱动,使位线降压的技术。其中,作为数据读出方式,采用了检测位线对的微小电位差的读出放大器参照非专利文献1。0003另一方面,还公知一种利用用于驱动半导体存储装置的字线的解码电路部,来控制信号线的电位电平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4922号公报0005非专利文献1MKHELLAHETAL,“WORDLINEBIT。

15、LINEPULSINGSCHEMESFORIMPROVINGSRAMCELLSTABILITYINLOWVCC65NMCMOSDESIGNS”,2006SYMPOSIUMONVLSICIRCUITS,DIGESTOFTECHNICALPAPERS,PP12130006在上述现有的位线降压技术中,过于降低位线电位的可能性变高。如果在读出动作时过于降低位线电位,则存在存储器单元成为写入状态,被误写入,使得数据被破坏的问题。而且,由于为了对位线进行降压,将NMOS晶体管与位线连接,所以如果因为偏差使得NMOS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变大,则过于降低位线电位的可能性增大。并且,由于从IO模块的外部传输对NMO。

16、S晶体管进行控制的脉冲信号,所以脉冲信号会失真,由此,脉冲宽度的偏差等也成为过于降低位线电位的主要原因。0007并且,在上述现有的位线降压技术中,由于对位线电位进行降压,使得SRAM存储器单元中的访问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变弱,位线对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值需要花费时间。因此,存在着虽然SNM得以改善,但速度变慢的课题。0008另外,在上述现有的字线驱动技术中,通过使解码电路部的电位小振幅化,实现了高速化及低电力化。但是,在将电源电压设为VDD、将N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设为VTN时,为了通过NMOS晶体管使信号线电位上升到VDDVTN,需要很长的预充电时间。发明内容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关于半导体存。

17、储装置的位线电位控制,通过使用具有抗偏差性的电位控制方式,在防止误写入等误动作的同时,进行SNM改善,由此实现稳定的动作。0010并且,通过使用能够利用位线电位的降压,以小振幅进行读出的方式,来实现高速化。001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采用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且所述第一晶体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2/9页7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

18、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的构成。0012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模块;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控制所述第一位线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第一电容器;和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逻辑门电路;采用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且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的构成。0013如上所述,在借助第一晶体管对位线电位进行降压的方式中,由于从相同的连接节点向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和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供给信号,所以不会过于降低位线电位。而且,在借。

19、助第一电容器对位线电位进行降压的方式中,由于从相同的连接节点向第一晶体管及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供给信号,所以不会过于降低位线电位。0014即,由于不会过于降低位线电位,所以能够防止误写入等误动作。同时通过降低位线电位还能实现作为本来目的的改善SNM。0015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半导体存储装置具备存储器阵列模块,其具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的多条位线、和针对所述存储器单元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的多条字线;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的IO模块;与所述第一字线连接的解码模块;以及在与所述IO模块和所述解码模块双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的控制模块;。

20、所述解码模块具有多个字驱动器,所述多个字驱动器分别具有第一N沟道型MOS晶体管,所述第一N沟道型MOS晶体管具有与第一公共节点连接的源极;所述控制模块具备具有与所述第一公共节点连接的漏极的第二N沟道型MOS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一公共节点的电位的第一晶体管、和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逻辑门电路,采用了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入连接、且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逻辑门电路的输出连接的构成。0016发明效果0017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防止半导体存储装置的误写入等误动作的同时,进行SNM的改善,能够实现稳定的动作。并且,由于可以利用位线电位的降压,以小振幅进行读出,所以可实现。

21、高速动作。0018而且,即使对解码电路部的信号线进行降压,也能够实现高速及高频动作。附图说明0019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之一的SRAM模块的构成例的图。0020图2是表示图1的存储器阵列模块及IO模块的详细结构的框图。0021图3是表示图1的存储器阵列模块及IO模块的详细结构的框图。0022图4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1的电路图。0023图5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2的电路图。0024图6是表示图4及图5的定时TIMING的图。0025图7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3的电路图。0026图8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4的电路图。0027图9。

22、是表示图7及图8的定时的图。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3/9页80028图10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5的电路图。0029图11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6的电路图。0030图12是表示图11的定时的图。0031图13是表示在图8的基础上,仅对一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的构成的电路图。0032图14是表示在图11的基础上,仅对一条位线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的构成的电路图。0033图15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7的电路图。0034图16是表示图15的定时的图。0035图17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8的电路图。0036图18是表示图17。

23、的定时的图。0037图19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9的电路图。0038图20是表示图19的定时的图。0039图21是表示图2的IO模块内的详细构成例10的电路图。0040图22是表示图21的定时的图。0041图23是表示在图1的SRAM模块的构成例的基础上,搭载了第一检测电路的图。0042图24是表示与图8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的俯视图。0043图25是表示与图8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的俯视图。0044图26是表示与图8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3的俯视图。0045图27是表示与图15及图19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

24、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的俯视图。0046图28是表示与图15及图19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的俯视图。0047图29是表示与图15及图19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3的俯视图。0048图30是表示与图10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的俯视图。0049图31是表示与图10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的俯视图。0050图32是表示与图11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的俯视图。0051图33是表示与图11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的俯视图。0052图34是表示图1的SRAM模块内的解码模块。

25、及控制模块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0053图中1存储器阵列模块;2IO模块;3解码模块;4控制模块;5存储器单元;6检测电路;7电位控制电路;8字驱动器WORDDRIVER;10预充电电路;11数据读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4/9页9出电路;BL、NBL位线;CAP1电容器;CN15连接节点;LG15逻辑门电路;PCD预充电及电位控制信号;PCH预充电信号;RE内部信号;SIG外部信号;TR13晶体管;WL字线。具体实施方式0054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其中,IO模块内的构成对同一部分赋予了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0055图1表示了作为本发。

26、明涉及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之一的SRAM模块的构成例。图1的存储器阵列模块1是以矩阵状排列了多个存储器单元的构成,是具备针对存储器阵列模块1的列设置的IO模块2,具备针对存储器阵列模块1的行设置的解码模块3,并在与IO模块2和解码模块3双方相邻的位置进而设置了控制模块4的构成。0056图2表示了图1的存储器阵列模块1及IO模块2的详细结构。在图2中,存储器阵列模块1具有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器单元MEM5、针对这些存储器单元5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BL/NBL的多条位线、和针对这些存储器单元5的行设置的包含第一字线WL的多条字线。针对存储器单元5的列设置的包含第一位线BL/NBL的多条位线上连接着。

27、IO模块2。IO模块2具有第一晶体管TR1、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第二逻辑门电路LG2。第一晶体管TR1控制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第一逻辑门电路LG1控制第一晶体管TR1。从第一连接节点CN1向第一晶体管TR1的漏极或源极与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输入供给信号。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输出通过第二连接节点CN2与第一晶体管TR1的栅极连接。并且,向第一连接节点CN1供给信号的第二逻辑门电路LG2被配置在IO模块2内。第二逻辑门电路LG2接收预充电及电位控制信号PCD。0057根据该构成,由于从IO模块2内的第一连接节点CN1生成定时,所以位线电位的降幅的偏差少。结果,能够防止因为电位过于降低。

28、而引起的误动作。并且,由于向第一连接节点CN1供给信号的逻辑门电路LG2被配置在IO模块2内,所以能够减小第一连接节点CN1的因波形失真引起的定时偏差。0058在图3中,向第一连接节点CN1供给信号的第二逻辑门电路LG2配置在IO模块2外的控制模块4中。根据该构成,通过将第二逻辑门电路LG2配置到IO模块2外的控制模块4中,能够削减IO模块2内的元件数,可以实现小面积化。0059图4是对图2的IO模块2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1。第一晶体管TR1使用了N沟道型MOSNMOS晶体管,第一逻辑门电路LG1是将反相器纵向二级连接的结构。而且,是将预充电电路10与第一位线BL/NBL连接,具备对预充电电。

29、路10进行控制的预充电信号PCH的构成。0060图5是对图2的IO模块2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2。是将图4的预充电信号PCH与PCD信号共用的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于不需要预充电信号专用的布线,所以容易确保布线资源。0061图6是表示了图4及图5的定时的图。这里分成3个状态进行说明。0062I信号PCD为“L”电平的情况,即第一连接节点CN1成为“H”电平、第二连接节点CN2成为“H”电平、第一晶体管TR1导通,并且第一连接节点CN1的“H”电平向第一位线BL/NBL传输。即,第一位线BL/NBL处于向“H”电平的预充电状态。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5/9页1000。

30、63II在信号PCD为“H”电平、且第一连接节点CN1为“L”电平、第二连接节点CN2为“H”电平的情况下,第一晶体管TR1导通,并且第一连接节点CN1的“L”电平向第一位线BL/NBL传输。即,第一位线BL/NBL处于向“L”电平的降压状态。0064III在信号PCD为“H”电平、且第一连接节点CN1为“L”电平、第二连接节点CN2为“L”电平的情况下,第一晶体管TR1截止。即,第一位线BL/NBL以比“H”电平稍低的电位,处于浮置状态。0065这里,在不具备图4及图5内的预充电电路10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条件,在I中,由于第一晶体管TR1由NMOS晶体管构成,所以预充电电位成为VDDVTN。

31、。在II中,由于由NMOS晶体管构成了第一晶体管TR1,所以能够使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快速下降。在III中,由于仅在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延迟时间内使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下降,之后将第一晶体管TR1截止,所以第一位线BL/NBL成为浮置状态。0066另外,在具备图4及图5内的预充电电路10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条件,在I中,能够通过预充电电路10在使预充电电位上升到VDD的同时,高速地进行预充电。0067图7是对图2的IO模块2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3。第一晶体管TR1采用了P沟道型MOSPMOS晶体管,第一逻辑门电路LG1是将反相器一级连接的结构。而且,是将预充电电路10与第一位线。

32、BL/NBL连接,具备对预充电电路10进行控制的预充电信号PCH的构成。0068图8是对图2的IO模块2内进行详细表示的构成例4。是将图7的预充电信号PCH与PCD信号共用的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于不需要预充电信号专用的布线,所以容易确保布线资源。0069图9是表示了图7及图8的定时的图。这里分成3个状态进行说明。0070I信号PCD为“L”电平的情况、即第一连接节点CN1为“H”电平、第二连接节点CN2为“L”电平、第一晶体管TR1导通,并且第一连接节点CN1的“H”电平向第一位线BL/NBL传输。即,第一位线BL/NBL处于向“H”电平的预充电状态。0071II在信号PCD为“H”电平、且第。

33、一连接节点CN1为“L”电平、第二连接节点CN2为“L”电平的情况下,第一晶体管TR1导通,并且第一连接节点CN1的“L”电平向第一位线BL/NBL传输。即,第一位线BL/NBL处于向“L”电平的降压状态。0072III在信号PCD为“H”电平、且第一连接节点CN1为“L”电平、第二连接节点CN2为“H”电平的情况下,第一晶体管TR1截止。即,第一位线BL/NBL以比“H”电平稍低的电位,成为浮置状态。0073这里,在不具备图7及图8内的预充电电路10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条件,在I中,由于第一晶体管TR1由PMOS晶体管构成,所以预充电电位成为VDD。这里,由于控制预充电电位的晶体管经由2级与。

34、第一位线BL/NBL连接,所以预充电速度变慢。在II中,由于由PMOS晶体管构成了第一晶体管TR1,所以能够防止因为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过于降低而引起的误动作。在III中,由于仅在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延迟时间内使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下降,之后将第一晶体管TR1截止,所以第一位线BL/NBL成为浮置状态。0074另外,在具备图7及图8内的预充电电路10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条件,在I中,能够通过预充电电路10高速地进行预充电。0075图10是对图2的IO模块2内进行了详细表示的构成例5。在图10中,第二晶体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6/9页11管TR2控制。

35、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第一电容器CAP1与第一位线BL/NBL连接,第四逻辑门电路LG4控制第一电容器CAP1,从第三连接节点CN3向第二晶体管TR2及第四逻辑门电路LG4的输入供给信号。第四逻辑门电路LG4的输出通过第四连接节点CN4与第一电容器CAP1连接。并且,向第三连接节点CN3供给信号的第五逻辑门电路LG5被配置在IO模块2内。另外,第五逻辑门电路LG5也可以配置在IO模块2外。0076根据该构成,由于使用了第一电容器CAP1,所以不依赖于晶体管偏差、尤其不依赖于阈值电压VT,因此,可以抑制第一位线BL/NBL的降压幅度的偏差。0077图11是对图2的IO模块2内进行详细表示的。

36、构成例6。在图10的构成的基础上,第三晶体管TR3夹设在第一位线BL/NBL与第一电容器CAP1之间,第六逻辑门电路LG6通过第五连接节点CN5控制第三晶体管TR3,第四逻辑门电路LG4控制第六逻辑门电路LG6和第一电容器CAP1。0078根据该构成,由于在读出动作时,通过第三晶体管TR3截止,第一电容器CAP1的电容不与第一位线BL/NBL连接,所以与图10比较,能够实现高速动作。0079图12是表示了图11的定时的图。这里分成3个状态进行说明。0080I信号PCD为“H”电平的情况、即第三连接节点CN3成为“L”电平,第二晶体管TR2导通。即,第一位线BL/NBL成为向“H”电平的预充电状。

37、态。0081II在信号PCD为“L”电平、且第三连接节点CN3为“H”电平、第四连接节点CN4为“L”电平的情况下,第二晶体管TR2截止,并且,第四连接节点CN4的“L”电平经由第一电容器CAP1向第一位线BL/NBL传输。即,第一位线BL/NBL成为向“L”电平的降压状态。0082III在信号PCD为“L”电平、且第三连接节点CN3为“H”电平、第四连接节点CN4为“L”电平、第五连接节点CN5为“H”电平的情况下,第二晶体管TR2截止,进而第三晶体管TR3也截止。即,第一位线BL/NBL以比“H”电平稍低的电位成为浮置状态。0083根据上述的条件,在II中,由于作为对第一位线BL/NBL进。

38、行降压的方式使用了第一电容器CAP1,所以不依赖于晶体管偏差、尤其不依赖于阈值电压VT,因此能够抑制第一位线BL/NBL的降压幅度的偏差。在III中,由于通过第三晶体管TR3截止,第一电容器CAP1的电容不与第一位线BL/NBL连接,所以能够在不增加位线电容的情况下实现高速动作。0084图13及图14是在图8及图11的基础上,只对一方的位线BL连接了数据读出电路11的构成。根据该构成,位线BL能够以小振幅动作,可实现高速化。0085图15及图16表示了图2的IO模块2的构成例7和其定时图。在图15中,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由2输入NAND构成,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内部信号RE。第一内部信号RE。

39、成为区分读出动作和写入动作的信号。0086图16表示了动作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读出动作时,由于在第一内部信号RE为“H”电平的状态下2输入NAND等同于反相器,所以成为与图8及图9相同的动作,仅在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BL/NBL被降压。0087写入动作时,在第一内部信号RE为“L”电平的状态下,第二连接节点CN2成为“H”电平,第一晶体管TR1截止。即,第一位线BL/NBL未被降压,保持“H”电平的状态。0088根据该构成,由于没有降低写入时的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所以可削减写入的电力。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7/9页120089图17及。

40、图18表示了图2的IO模块2的构成例8和其定时图。在图17中,第六逻辑门电路LG6由2输入NAND构成,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内部信号RE。0090第一内部信号RE成为区分读出动作和写入动作的信号。0091图18表示了动作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读出动作时,在第一内部信号RE为“H”电平的状态下,由于2输入NAND等同于反相器,所以成为与图11及图12相同的动作,仅在第六逻辑门电路LG6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BL/NBL被降压。0092写入动作时,在第一内部信号RE为“L”电平的状态下,第五连接节点CN5成为“H”电平,第三晶体管TR3截止。即,第一位线BL/NBL未被降压,保持“H”电平的状态。0。

41、093根据该构成,由于不降低写入时的第一位线BL/NBL的电位,所以可削减写入的电力。0094图19及图20表示了图2的IO模块2的构成例9和其定时图。在图19中,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由2输入NAND构成,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外部信号SIG。第一外部信号SIG成为区分对第一位线BL/NBL进行降压的情况和不进行降压的情况的信号。0095图20表示了电位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在第一外部信号SIG为“H”电平ON的状态下,由于2输入NAND等同于反相器,所以成为与图8及图9相同的动作,仅在第一逻辑门电路LG1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BL/NBL被降压。在第一外部信号SIG为“L”电平OFF的状态下,第。

42、二连接节点CN2成为“H”电平,第一晶体管TR1截止。即,第一位线BL/NBL未被降压,保持“H”电平的状态。0096根据该构成,针对如果对第一位线BL/NBL进行降压则会引起误动作的情况等,通过将第一外部信号SIG断开,能够防止误读出。0097图21及图22表示了图2的IO模块2的构成例10和其定时图。在图21中,第六逻辑门电路LG6由2输入NAND构成,在输入的一侧连接着第一外部信号SIG。第一外部信号SIG成为区分对第一位线BL/NBL进行降压的情况和不进行降压的情况的信号。0098图22表示了电位模式下的位线的状态。在第一外部信号SIG为“H”电平ON的状态下,由于2输入NAND等同于。

43、反相器,所以成为与图11及图12相同的动作,仅在第六逻辑门电路LG6的延迟时间内第一位线BL/NBL被降压。在第一外部信号SIG为“L”电平OFF的状态下,第五连接节点CN5成为“H”电平,第三晶体管TR3截止。即,第一位线BL/NBL未被降压,保持“H”电平的状态。0099根据该构成,针对如果对第一位线BL/NBL进行降压则会引起误动作的情况等,通过将第一外部信号SIG断开,能够防止误读出。0100图23表示了在图1的SRAM模块的构成例的基础上,搭载了第一检测电路6的图。在图23中,第一检测电路6是检测工艺PROCESS偏差、电压偏差及温度的电路,第一外部信号SIG是由第一检测电路6产生的。

44、起动信号。0101根据该构成,通过搭载对工艺偏差、电压偏差及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电路6,将检测结果作为第一外部信号SIG,输入到IO模块2内的第一逻辑门电路LG1或第六逻辑门电路LG6,能够区分对第一位线BL/NBL进行降压的情况和不进行降压的情况。由此,检测工艺偏差、电压偏差及温度,针对如果对第一位线BL/NBL进行降压则会引起误动作的情况,能够从第一检测电路6设定成第一外部信号SIG断开。0102图24表示了与图8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需要说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8/9页13明的是,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10时的构成例。在图24中,1。

45、00是扩散层,101是栅电极,102是第一布线层,103是第二布线层。根据该构成,由于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平行,所以在第一位线BL/NBL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103、与第一晶体管TR1的扩散层100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102,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因此,由于可以抑制第一位线BL/NBL的负载容量,所以有助于位线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提高。0103图25及图26表示了与图8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及3。需要说明的是,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10时的构成例。根据该构成,在图2的存储器单元5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垂直的情况下,图25。

46、及图26的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以与存储器单元5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对于杂质向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正下方注入的方向,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1与IO模块2对齐,所以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0104图27表示了与图15及图19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需要说明的是,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10时的构成例。根据该构成,由于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平行,所以在第一位线BL/NBL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103、与第一晶体管TR1的扩散层100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102,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因此,由于可以抑制第一位线BL/NBL的负载容量,所。

47、以有助于位线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提高。0105图28及图29表示了与图15及图19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及3。需要说明的是,是不具备预充电电路10时的构成例。根据该构成,在图2的存储器单元5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垂直的情况下,图28及图29的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以与存储器单元5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对于杂质向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正下方的注入方向,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1与IO模块2对齐,所以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0106图30表示了与图10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根据该构成,由于扩散层100上的栅电。

48、极101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平行,所以在第一位线BL/NBL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103、与第二晶体管TR2的扩散层100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102,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因此,由于可以抑制第一位线BL/NBL的负载容量,所以有助于位线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提高。0107图31表示了与图10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根据该构成,在图2的存储器单元5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垂直的情况下,图31的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以与存储器单元5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对于杂质向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正下方的注入方向,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1与IO模块2。

49、对齐,所以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0108图32表示了与图11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1。根据该构成,由于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平行,所以在第一位线BL/NBL所使用的第二布线层103、与第二晶体管TR2的扩散层100之间夹设的第一布线层102,能够以最小面积构成。因此,由于可以抑制第一位线BL/NBL的负载容量,所以有助于位线驱动时的电力削减及速度提高。0109图33表示了与图11的位线电位控制电路的布局构成相关的简要构成例2。根据该说明书CN101981626ACN101981635A9/9页14构成,在图2的存储器单元5的扩散层上的栅电极与第一位线BL/NBL大致垂直的情况下,图33的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以与存储器单元5的栅电极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对于杂质向扩散层100上的栅电极101正下方的注入方向,由于存储器阵列模块1与IO模块2对齐,所以能够降低杂质注入的偏差。0110图34表示了图1的SRAM模块内的解码模块3及控制模块4的详细结构。在图34中,成为在解码模块3内那样的NMOS晶体管的源极线上连接了电位控制电路7的构成。0111若详细说明,则解码模块3具备多个字驱动器8。MWL126及MWL127是字驱动器8的输入信号,WL126及WL127是字驱动器8的输出信号。各字驱动器8具备具有与电源VDD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息存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