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pdf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662005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8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34504.9

申请日:

20130703

公开号:

CN104395386B

公开日:

201609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8K5/12,C07C69/82,C08L27/06

主分类号:

C08K5/12,C07C69/82,C08L27/06

申请人:

LG化学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金显圭,郑茶苑,李美然,高东铉

地址:

韩国首尔

优先权:

10-2013-0068197,10-2013-007798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梅;李维盈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以及通过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根据本发明可提供新型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增塑剂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酯交换反应为,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的反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丁醇的量为1~50重量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所述丁醇的摩尔比为1:0.2~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酯交换反应于120℃~190℃的温度下实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酯交换反应为非催化反应。 7.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a)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的步骤;以及b)在所述反应之后,通过混合蒸馏而去除未反应的丁醇及反应副产物辛醇的步骤。 8.一种酯类增塑剂,其特征在于,包含: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酯类增塑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增塑剂为无醚增塑剂。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酯类增塑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辛基为2-乙基己基。 11.一种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8~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酯类增塑剂;以及乙烯类树脂或氯乙烯类树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新型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增塑剂。

背景技术

酯类增塑剂通常通过酸和醇的酯化反应而进行制备。此时,酯化反应一般在酸催化剂或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实施。

目前,作为酯类增塑剂而广泛使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等,然而,由于其作为使内分泌系统紊乱的环境激素而对人体有害,且在改善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发泡性方面也有限。

因此,目前需要开发出不仅环保而且能够充分地改善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发泡性的酯类增塑剂,以及能够高效地制备所述酯类增塑剂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增塑剂。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能够通过下文中的叙述而得以实现。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文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包含: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包括:a)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以及b)在所述反应之后,通过蒸馏而去除未反应的丁醇及反应副产物辛醇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酯类增塑剂,其包含: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DOTP)、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BTP)。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所述酯类增塑剂、及乙烯类树脂或氯乙烯类树脂。

有益效果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新型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增塑剂。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在酯交换反应(丁醇添加量:与重量百分比1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相对应的量)时根据反应温度的调节及有无催化剂,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生成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在酯交换反应(反应温度160℃°)时根据丁醇的添加量,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生成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在本文中,酯类增塑剂是指,用作增塑剂或可用作增塑剂的酯类化合物,及由所述酯类化合物组成的组合物或包含所述酯类化合物的组合物。

列举一示例,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列举另一示例,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分比39~8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0~6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1~15%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列举又一示例,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分比47~7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20~5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3~1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列举又一示例,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分比64.5~98.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32%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0.1~3.5%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以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100重量份为基准,可以添加0.1~89.9重量份、或3~50重量份的丁醇。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列举一示例,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丁醇的摩尔比为1:0.005~5.0、1:0.2~2.5、或1:0.3~0.8。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列举一示例,所述酯交换反应在120℃~190℃、135℃~180℃、或141℃~179℃的温度下实施。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所期望的组成比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列举一示例,所述酯交换反应的反应时间为0.1~10小时、0.5~8小时或1~6小时。在上述范围内,具有可以以节约成本的方式得到所期望的组成比例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本发明的反应时间从反应物被升温后达到反应温度的时刻开始进行计算。

列举一示例,所述酯交换反应可以在酸催化剂或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实施。此时,具有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效果。

列举一示例,所述酸催化剂可以为,硫酸、甲磺酸或对甲苯磺酸等,所述金属催化剂可以为,有机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金属盐催化剂或金属本身。

列举一示例,所述金属成分可以为,锡、钛、锆等。

此外,列举一示例,所述酯交换反应可以为非催化反应。

列举一示例,所述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在酯交换反应之后,通过蒸馏而去除未反应的丁醇及反应副产物辛醇的步骤。

列举一示例,所述蒸馏为二段式蒸馏,利用沸点的差异而分别对丁醇及辛醇进行分离。

列举另一示例,所述蒸馏可以为混合蒸馏。在此情况下,由于增塑剂的组成变化较小,因此能够较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酯类增塑剂的组成。

本发明的混合蒸馏是指,同时对丁醇及辛醇进行蒸馏的蒸馏。

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的改善效果优异。

列举一示例,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39~8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0~6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1~15%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

列举另一示例,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47~7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20~5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3~1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

列举另一示例,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64.5~98.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重量百分比1~32%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及重量百分比0.1~3.5%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在上述范围内,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

列举一示例,所述酯类增塑剂为无醚增塑剂。在此情况下,具有增塑效率较高及操作性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无醚”意指,所述增塑剂中所含的醚成分为1,000ppm以下、100ppm以下、或10ppm以下。

列举一示例,所述醚成分可以通过起始物质、反应物之间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催化剂添加量等来进行调节。

列举一示例,所述辛基为2-乙基己基。在此情况下,具有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包含所述酯类增塑剂、以及乙烯类树脂或氯乙烯类树脂而组成。

只要在本领域中被认为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的情况下,所述乙烯类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并且,只要在本领域中被认为是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的情况下,所述氯乙烯类树脂也没有特别的限定。

列举一示例,以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基准,可以包含5~100重量份的所述酯类增塑剂。

列举一示例,所述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包含填充剂。

列举一示例,以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基准,可以包含10~300重量份、50~200重量份、或100~200重量份的所述填充剂。

列举一示例,所述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包含选自稳定剂、色素、润滑剂以及发泡剂中的至少一种。

列举一示例,以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基准,可以分别包含0.1~20重量份或1~15重量份的所述稳定剂、色素、润滑剂以及发泡剂。

以下,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示出优选实施例,但以下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在本发明的范围及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变形及改进,因此该变形及改进也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实施例】

实施例1

在配备有搅拌器、冷凝器以及倾析器(decanter)的反应器中,添加1,000g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及70g的丁醇,之后,在氮气氛围、140℃的反应温度以及无催化剂下,进行酯交换反应5小时,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98.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以下,简称为DOTP)、重量百分比1.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下,简称为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0.1%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下文中简称DBTP)的反应产物。

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混合蒸馏而去除丁醇及2-乙基己醇,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低于10ppm的醚成分。

所述实施例1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1中所示。

实施例2

除了将所述实施例1中的反应温度更改为160℃之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76.5%的DOTP、重量百分比21.5%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2.0%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低于10ppm的醚成分。

所述实施例2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1中所示。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1中,除了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比0.1%相对应的量的方式添加1.0g的有机酸催化剂之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95.0%的DOTP、重量百分比4.8%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0.2%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300ppm的醚成分。

所述实施例3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1中所示。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2中,除了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比0.1%相对应的量的方式添加1.0g的有机酸催化剂之外,与上述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包括重量百分比73.6%的DOTP、重量百分比24.0%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2.4%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500ppm的醚成分。

所述实施例4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1中所示。

实施例5

在上述实施例1中,除了将反应温度更改为180℃,并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比0.1%相对应的量的方式添加1.0g的有机酸催化剂之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93.2%的DOTP、重量百分比6.3%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0.5%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所述实施例5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1中所示。

实施例6

在配备有搅拌器、冷凝器以及倾析器的反应器中,添加1,000g的DOTP及130g的BuOH,之后在氮气氛围、160℃的反应温度下,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比1.0%相对应的量的方式添加10.0g的有机酸催化剂,而实施酯交换反应5小时,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64.5%的DOTP、重量百分比32.0%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3.5%的DBTP的反应产物。

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混合蒸馏而去除丁醇及2-乙基己基醇,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所述实施例6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2中所示。

实施例7

在上述实施例6中,除了使用100g的BuOH之外,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69.9%的DOTP、重量百分比27.1%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3.0%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所述实施例7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2中所示。

实施例8

在上述实施例7中,除了通过两段式蒸馏以代替混合蒸馏而去除丁醇及2-乙基己基醇之外,与上述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从而制备了DOTP、BOTP及DBTP的重量比为88.1︰10.7︰1.2的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实施例9

在上述实施例1中,除了将反应温度更改为150℃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86.5%的DOTP、重量百分比12.5%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1.0%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对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200ppm的醚成分。

所述实施例9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1中所示。

实施例10

在上述实施例1中,除了将反应温度更改为170℃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74.4%的DOTP、重量百分比23.1%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2.5%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所述实施例10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图1中所示。

比较例1

在上述实施例4中,除了使用1,000g的DBTP以代替DOTP,且添加300g的2-乙基己基醇以代替BuOH,而实施酯交换反应5小时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4.3%的DOTP、重量百分比1.0%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94.7%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比较例2

在上述实施例4中,除了以与DOTP的重量百分比90%的量相对应的方式添加900g的丁醇之外,以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17.2.5%的DOTP、重量百分比72.0%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10.8%的DBTP的反应产物,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比较例3

在配备有温度传感器、机械搅拌器、冷凝器、倾析器以及氮气注入装置的五口圆底烧瓶中,使用32g的70%甲磺酸以作为有机酸催化剂,使498.3g的对苯二甲酸、111.0g的正丁醇、以及976.5g的2-乙基己醇进行酯化反应约5小时,并使温度从140℃缓慢升温至180℃,之后,冷却所述反应产物并用水清洗一次,之后通过在减压下进行加热的方法去除醇类,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包含重量百分比19.5%的DOTP、重量百分比75.5%的BOTP以及重量百分比5.0%的DBTP,并且醚成分为32,000ppm。

【试验例】

通过如下方法对实施例1~10以及比较例1~2中所制备的增塑剂的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其结果示于如下表1、图1及图2中。

*DOTP、BOTP及DBTP的含量(wt%):利用安捷伦(Agilent)公司的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GC,色谱柱:HP-5,载气:氦气)而进行了测定。

*醚含量:利用安捷伦(Agilent)公司的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GC,色谱柱:HP-5,载气:氦气)而进行了测量。

*吸收速度:在77℃、60rpm、PVC(产品名称:LS 100)400g以及增塑剂200g的混合条件下,使用混合器(产品名称:Brabender)而对树脂和增塑剂进行混合,并且对混合器的扭矩(torque)成为稳定为止的时间进行测定从而对所述吸收速度进行了评价。

*发泡性:将100重量份的PVC(产品名称:PB 900)、75重量份的增塑剂、130重量份的填充剂、4重量份的稳定剂、13重量份的TiO2、以及3重量份的发泡剂进行混合而制备了凝胶,之后将所述凝胶在用作壁纸的基底纸(纸)上较薄地涂布一层,并在230℃下进行发泡70秒,之后将所述纸基板切断而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气室(cell)的状态进行了观察,根据气室的大小、形状及排列的均匀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来进行了评价(1(优)~5(差))。

【表1】

催化剂(%)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h) 吸收速度(m:s) 发泡性 实施例1 无添加 140 5 6:10 3 实施例2 无添加 160 5 4:30 1 实施例3 0.1 140 5 6:00 4 实施例4 0.1 160 5 4:11 1 实施例5 0.1 180 5 5:48 3 实施例6 1.0 160 4 3:42 1 实施例7 1.0 160 4 4:01 1 实施例8 1.0 160 4 5:58 2 实施例9 无添加 150 5 5:50 3 实施例10 无添加 170 5 4:25 1

比较例1 0.1 160 5 2:13 4 比较例2 0.1 160 5 2:52 3

*发泡性:1(优)~5(差)

根据本发明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能够顺利地制备具有所期望组成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而且如上述表1中能够确认,由此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实施例1~10)的吸收速度均在3:42~6:10(m:s)的范围内而吸收速度较优异,并且可加工性改善较大,且树脂的发泡性也提高得较多。

然而,通过与本发明的酯类增塑剂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比较例1及2),由于吸收速度过快而促进了凝胶化,因此可加工性以及发泡性显著下降。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反应时间较短,且仅消耗易溶于水的丁醇,而不会产生副产物,从而具有几乎不存在废水处理问题的优点。

此外,如以下图1中能够确认,在实施例1~5以及实施例9及10的情况下,无论有无使用催化剂,在高于约140℃且低于约180℃的反应温度范围内均导致BOTP的生成量大幅增加,从而容易得到具有所期望组成比例的酯类增塑剂。

此外,如以下图2中(实施例6及7)能够确认,在根据本发明的酯交换反应中,如果增加丁醇的添加量,则BOTP的生成量将增加一定程度。

此外,能够确认如下情况,即,在根据本发明的酯交换反应之后,通过不同的蒸馏方法来去除残余的醇的情况下,与混合蒸馏(实施例6及7)相比,两段式蒸馏(实施例8)会大幅降低BOTP的生成量。

此外,能够确认如下情况,即,在通过不是根据本发明的酯交换反应的酯化反应来制备酯类增塑剂(比较例3)的情况下,对制备工序的控制相对困难,且在废水处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而且不易得到所期望的酯类增塑剂组成。

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380034504.9 (22)申请日 2013.07.03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439538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3.04 (30)优先权数据 10-2013-0068197 2013.06.14 KR 10-2013-0077986 2013.07.03 KR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12.26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KR2013/005919 2013.07.03 (87)P。

2、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4/200138 KO 2014.12.18 (73)专利权人 LG化学株式会社 地址 韩国首尔 (72)发明人 金显圭郑茶苑李美然高东铉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5 代理人 朱梅李维盈 (51)Int.Cl. C08K 5/12(2006.01) C07C 69/82(2006.01) C08L 27/06(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100999590 A,2007.07.18, 审查员 杜亚梅 (54)发明名称 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 的酯类增塑剂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酯类增塑剂的。

3、制备方法以 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 具体而言, 涉 及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 括: 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 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以及 通过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 根据本发明可 提供新型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以及由所述 制备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增塑 剂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页 CN 104395386 B 2016.09.07 CN 104395386 B 1.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 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

4、应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酯交换反应为, 使所 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比1 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的反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丁醇的量为150重 量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与所述丁醇的摩尔比为1: 0.2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酯交换反应于120 190的温度下实施。 6.如权利要求1。

5、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酯交换反应为非催化 反应。 7.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a)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的步骤; 以及 b)在所述反应之后, 通过混合蒸馏而去除未反应的丁醇及反应副产物辛醇的步骤。 8.一种酯类增塑剂, 其特征在于, 包含: 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 基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酯类增塑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酯类增塑剂为无醚增塑剂。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酯类增塑剂, 其特征在。

6、于, 所述辛基为2-乙基己基。 11.一种树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包含: 权利要求8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酯类增塑 剂; 以及乙烯类树脂或氯乙烯类树脂。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4395386 B 2 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 具体而 言, 本发明涉及新型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 增塑剂。 背景技术 0002 酯类增塑剂通常通过酸和醇的酯化反应而进行制备。 此时, 酯化反应一般在酸催 化剂或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实施。 0003 目前, 。

7、作为酯类增塑剂而广泛使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等, 然而, 由于其作 为使内分泌系统紊乱的环境激素而对人体有害, 且在改善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发泡性方面也 有限。 0004 因此, 目前需要开发出不仅环保而且能够充分地改善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发泡性的 酯类增塑剂, 以及能够高效地制备所述酯类增塑剂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技术问题 0006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新 型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及由所述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增塑剂。 0007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能够通过下文中的叙述而得以实现。 0008 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 为。

8、了实现上文所述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包含: 使 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0010 此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包括: a)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 甲酸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以及b)在所述反应之后, 通过蒸馏而去除未反应的丁醇及反应副产物辛醇的步骤。 0011 此外, 本发明提供一种酯类增塑剂, 其包含: 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 辛基酯(DOTP)、 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0 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

9、基酯(DBTP)。 0012 此外, 本发明提供一种树脂组合物, 其包含: 所述酯类增塑剂、 及乙烯类树脂或氯 乙烯类树脂。 0013 有益效果 0014 如上文所述,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新型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以及由所述制 备方法制备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质的酯类增塑剂。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在酯交换反应(丁醇添加量: 与重量百分比10的对苯二 说明书 1/8 页 3 CN 104395386 B 3 甲酸二辛基酯相对应的量)时根据反应温度的调节及有无催化剂, 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生成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0016 图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在酯交换反应(反应温度160 )。

10、时根据丁醇的添加量, 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生成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 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18 本发明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使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 二辛基酯与0.189.9重量份的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0019 在本文中, 酯类增塑剂是指, 用作增塑剂或可用作增塑剂的酯类化合物, 及由所述 酯类化合物组成的组合物或包含所述酯类化合物的组合物。 0020 列举一示例, 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 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分 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 量百分比02。

11、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 可 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0021 列举另一示例, 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 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 分比398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比106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 及重量百分比115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 高、 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0022 列举又一示例, 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 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 分比477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比205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 及重量百分比。

12、31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 高、 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0023 列举又一示例, 通过所述酯交换反应, 使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转化成重量百 分比64.598.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比132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量百分比0.13.5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 率较高、 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0024 以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100重量份为基准, 可以添加0.189.9重量份、 或350重 量份的丁醇。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 可加工性及吸收。

13、速度优异的酯类 增塑剂的效果。 0025 列举一示例, 所述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与丁醇的摩尔比为1: 0.0055.0、 1: 0.2 2.5、 或1: 0.30.8。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得到工艺效率较高、 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 的酯类增塑剂的效果。 0026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酯交换反应在120190、 135180、 或141179的 温度下实施。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所期望的组成比的酯类增塑剂的效 果。 0027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酯交换反应的反应时间为0.110小时、 0.58小时或16小 时。 在上述范围内, 具有可以以节约成本的方式得到所期望的组成比例的酯类。

14、增塑剂的效 果。 说明书 2/8 页 4 CN 104395386 B 4 0028 本发明的反应时间从反应物被升温后达到反应温度的时刻开始进行计算。 0029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酯交换反应可以在酸催化剂或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实施。 此时, 具有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效果。 0030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酸催化剂可以为, 硫酸、 甲磺酸或对甲苯磺酸等, 所述金属催化 剂可以为, 有机金属催化剂、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金属盐催化剂或金属本身。 0031 列举一示例, 所述金属成分可以为, 锡、 钛、 锆等。 0032 此外,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酯交换反应可以为非催化反应。 0033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酯。

15、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酯交换反应之后, 通过蒸 馏而去除未反应的丁醇及反应副产物辛醇的步骤。 0034 列举一示例, 所述蒸馏为二段式蒸馏, 利用沸点的差异而分别对丁醇及辛醇进行 分离。 0035 列举另一示例, 所述蒸馏可以为混合蒸馏。 在此情况下, 由于增塑剂的组成变化较 小, 因此能够较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酯类增塑剂的组成。 0036 本发明的混合蒸馏是指, 同时对丁醇及辛醇进行蒸馏的蒸馏。 0037 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309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 比17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量百分比020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 在 上述范围内, 树脂的可。

16、加工性及吸收速度的改善效果优异。 0038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398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 酯、 重量百分比106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量百分比115的对苯二甲酸 二丁基酯。 在上述范围内, 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 0039 列举另一示例, 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4770的对苯二甲酸二辛 基酯、 重量百分比205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量百分比310的对苯二甲 酸二丁基酯。 在上述范围内, 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 0040 列举另一示例, 所述酯类增塑剂可以包含重量百分比64.598.9的对苯二甲酸 二辛基酯、 重量百分。

17、比132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 以及重量百分比0.13.5的对 苯二甲酸二丁基酯。 在上述范围内, 树脂的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优异。 0041 列举一示例, 所述酯类增塑剂为无醚增塑剂。 在此情况下, 具有增塑效率较高及操 作性优异的效果。 0042 本发明的 “无醚” 意指, 所述增塑剂中所含的醚成分为1,000ppm以下、 100ppm以下、 或10ppm以下。 0043 列举一示例, 所述醚成分可以通过起始物质、 反应物之间的质量比、 反应温度、 反 应时间、 催化剂种类、 催化剂添加量等来进行调节。 0044 列举一示例, 所述辛基为2-乙基己基。 在此情况下, 具有可加工性及吸收速度。

18、优异 的效果。 0045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酯类增塑剂、 以及乙烯类树脂或氯乙 烯类树脂而组成。 0046 只要在本领域中被认为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的情况下, 所述乙烯类树脂没有特别 的限定, 并且, 只要在本领域中被认为是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的情况下, 所述氯乙烯类树脂 也没有特别的限定。 说明书 3/8 页 5 CN 104395386 B 5 0047 列举一示例, 以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基准, 可以包含5100重量份的所述酯类增 塑剂。 0048 列举一示例, 所述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包含填充剂。 0049 列举一示例, 以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基准, 可以包含1030。

19、0重量份、 50200重 量份、 或100200重量份的所述填充剂。 0050 列举一示例, 所述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包含选自稳定剂、 色素、 润滑剂以及发泡剂中 的至少一种。 0051 列举一示例, 以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基准, 可以分别包含0.120重量份或115 重量份的所述稳定剂、 色素、 润滑剂以及发泡剂。 0052 以下,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示出优选实施例, 但以下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在本发明的范围及技术思想范围内, 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变形及 改进, 因此该变形及改进也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0053 【实施例】 0054 实施例1 0055 。

20、在配备有搅拌器、 冷凝器以及倾析器(decanter)的反应器中, 添加1,000g的对苯 二甲酸二辛基酯及70g的丁醇, 之后, 在氮气氛围、 140的反应温度以及无催化剂下, 进行 酯交换反应5小时,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98.9的对苯二甲酸二辛基酯(以下, 简称 为DOTP)、 重量百分比1.0的对苯二甲酸丁基辛基酯(以下, 简称为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 0.1的对苯二甲酸二丁基酯(下文中简称DBTP)的反应产物。 0056 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混合蒸馏而去除丁醇及2-乙基己醇,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 增塑剂。 0057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低于10ppm的醚成分。 0。

21、058 所述实施例1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1中所示。 0059 实施例2 0060 除了将所述实施例1中的反应温度更改为160之外, 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 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76.5的DOTP、 重量百分比21.5的 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2.0的DBTP的反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 行蒸馏,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61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低于10ppm的醚成分。 0062 所述实施例2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1中所示。 。

22、0063 实施例3 0064 在上述实施例1中, 除了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比0.1相对应的量的方式添 加1.0g的有机酸催化剂之外, 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 含重量百分比95.0的DOTP、 重量百分比4.8的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0.2的DBTP的反 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65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300ppm的醚成分。 0066 所述实施例3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说明书 4/8 页 6 CN 104395386 B 6 图。

23、1中所示。 0067 实施例4 0068 在上述实施例2中, 除了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比0.1相对应的量的方式添 加1.0g的有机酸催化剂之外, 与上述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含 包括重量百分比73.6的DOTP、 重量百分比24.0的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2.4的DBTP的 反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 剂。 0069 在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500ppm的醚成分。 0070 所述实施例4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1中所示。 0071 实施例5 0072。

24、 在上述实施例1中, 除了将反应温度更改为180, 并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 比0.1相对应的量的方式添加1.0g的有机酸催化剂之外, 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 施酯交换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93.2的DOTP、 重量百分比6.3的BOTP、 以及 重量百分比0.5的DBTP的反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 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73 所述实施例5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1中所示。 0074 实施例6 0075 在配备有搅拌器、 冷凝器以及倾析器的反应器中, 添加1,000g的DOTP及1。

25、30g的 BuOH, 之后在氮气氛围、 160的反应温度下, 以与DOTP投入量的重量百分比1.0相对应的 量的方式添加10.0g的有机酸催化剂, 而实施酯交换反应5小时,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 比64.5的DOTP、 重量百分比32.0的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3.5的DBTP的反应产物。 0076 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混合蒸馏而去除丁醇及2-乙基己基醇,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 类增塑剂。 0077 所述实施例6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2中所示。 0078 实施例7 0079 在上述实施例6中, 除了使用100g的BuOH之外, 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

26、法实施酯交换 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69.9的DOTP、 重量百分比27.1的BOTP、 以及重量百分 比3.0的DBTP的反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而制备了 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80 所述实施例7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2中所示。 0081 实施例8 0082 在上述实施例7中, 除了通过两段式蒸馏以代替混合蒸馏而去除丁醇及2-乙基己 基醇之外, 与上述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 从而制备了DOTP、 BOTP及DBTP的重量比为88.1 10.7 1.2的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83 实施例9 说明书 。

27、5/8 页 7 CN 104395386 B 7 0084 在上述实施例1中, 除了将反应温度更改为150之外,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 施酯交换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86.5的DOTP、 重量百分比12.5的BOTP、 以及 重量百分比1.0的DBTP的反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 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85 对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中检测出了200ppm的醚成分。 0086 所述实施例9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1中所示。 0087 实施例10 0088 在上述实施例1中, 除了将反应温度更改为1。

28、70之外,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实 施酯交换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74.4的DOTP、 重量百分比23.1的BOTP、 以及 重量百分比2.5的DBTP的反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 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89 所述实施例10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根据反应时间的BOTP产量()的变化如以下 图1中所示。 0090 比较例1 0091 在上述实施例4中, 除了使用1,000g的DBTP以代替DOTP, 且添加300g的2-乙基己基 醇以代替BuOH, 而实施酯交换反应5小时之外,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了包含重量百 分比4.3的DOTP。

29、、 重量百分比1.0的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94.7的DBTP的反应产物, 并 且, 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92 比较例2 0093 在上述实施例4中, 除了以与DOTP的重量百分比90的量相对应的方式添加900g 的丁醇之外, 以相同的方法实施酯交换反应, 从而得到了包含重量百分比17.2.5的DOTP、 重量百分比72.0的BOTP、 以及重量百分比10.8的DBTP的反应产物, 并且, 通过相同的方 法对所述反应产物进行蒸馏,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94 比较例3 0095 在配备有温度传感器、 机械搅拌器、 冷凝器、 。

30、倾析器以及氮气注入装置的五口圆底 烧瓶中, 使用32g的70甲磺酸以作为有机酸催化剂, 使498.3g的对苯二甲酸、 111.0g的正 丁醇、 以及976.5g的2-乙基己醇进行酯化反应约5小时, 并使温度从140缓慢升温至180 , 之后, 冷却所述反应产物并用水清洗一次, 之后通过在减压下进行加热的方法去除醇 类, 从而制备了最终的酯类增塑剂。 0096 所制备的酯类增塑剂包含重量百分比19.5的DOTP、 重量百分比75.5的BOTP以 及重量百分比5.0的DBTP, 并且醚成分为32,000ppm。 0097 【试验例】 0098 通过如下方法对实施例110以及比较例12中所制备的增塑。

31、剂的物理性质进行 了测定, 其结果示于如下表1、 图1及图2中。 0099 *DOTP、 BOTP及DBTP的含量(wt): 利用安捷伦(Agilent)公司的气相色谱仪 (Agilent7890GC, 色谱柱: HP-5, 载气: 氦气)而进行了测定。 0100 *醚含量: 利用安捷伦(Agilent)公司的气相色谱仪(Agilent7890GC, 色谱柱: HP- 5, 载气: 氦气)而进行了测量。 说明书 6/8 页 8 CN 104395386 B 8 0101 *吸收速度: 在77、 60rpm、 PVC(产品名称: LS100)400g以及增塑剂200g的混合条 件下, 使用混合器。

32、(产品名称: Brabender)而对树脂和增塑剂进行混合, 并且对混合器的扭 矩(torque)成为稳定为止的时间进行测定从而对所述吸收速度进行了评价。 0102 *发泡性: 将100重量份的PVC(产品名称: PB900)、 75重量份的增塑剂、 130重量份 的填充剂、 4重量份的稳定剂、 13重量份的TiO2、 以及3重量份的发泡剂进行混合而制备了凝 胶, 之后将所述凝胶在用作壁纸的基底纸(纸)上较薄地涂布一层, 并在230下进行发泡70 秒, 之后将所述纸基板切断而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气室(cell)的状态进行了观察, 根据气室 的大小、 形状及排列的均匀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来进行了评价(。

33、1(优)5(差)。 0103 【表1】 0104 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吸收速度(m:s)发泡性 实施例1无添加14056:103 实施例2无添加16054:301 实施例30.114056:004 实施例40.116054:111 实施例50.118055:483 实施例61.016043:421 实施例71.016044:011 实施例81.016045:582 实施例9无添加15055:503 实施例10无添加17054:251 0105 比较例10.116052:134 比较例20.116052:523 0106 *发泡性: 1(优)5(差) 0107 根据本发明的酯类增。

34、塑剂的制备方法, 能够顺利地制备具有所期望组成的对苯二 甲酸丁基辛基酯, 而且如上述表1中能够确认, 由此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实施例110) 的吸收速度均在3:426:10(m:s)的范围内而吸收速度较优异, 并且可加工性改善较大, 且 树脂的发泡性也提高得较多。 0108 然而, 通过与本发明的酯类增塑剂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 (比较例1及2), 由于吸收速度过快而促进了凝胶化, 因此可加工性以及发泡性显著下降。 0109 此外, 根据本发明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反应时间较短, 且仅消耗易溶于水的 丁醇, 而不会产生副产物, 从而具有几乎不存在废水处理问题的优点。 01。

35、10 此外, 如以下图1中能够确认, 在实施例15以及实施例9及10的情况下, 无论有无 使用催化剂, 在高于约140且低于约180的反应温度范围内均导致BOTP的生成量大幅增 加, 从而容易得到具有所期望组成比例的酯类增塑剂。 0111 此外, 如以下图2中(实施例6及7)能够确认, 在根据本发明的酯交换反应中, 如果 增加丁醇的添加量, 则BOTP的生成量将增加一定程度。 0112 此外, 能够确认如下情况, 即, 在根据本发明的酯交换反应之后, 通过不同的蒸馏 说明书 7/8 页 9 CN 104395386 B 9 方法来去除残余的醇的情况下, 与混合蒸馏(实施例6及7)相比, 两段式蒸馏(实施例8)会大 幅降低BOTP的生成量。 0113 此外, 能够确认如下情况, 即, 在通过不是根据本发明的酯交换反应的酯化反应来 制备酯类增塑剂(比较例3)的情况下, 对制备工序的控制相对困难, 且在废水处理方面存在 较多问题, 而且不易得到所期望的酯类增塑剂组成。 说明书 8/8 页 10 CN 104395386 B 10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1 页 11 CN 104395386 B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