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 HFC 系制冷剂、空气和二氧化碳等的自然系制冷剂、以及其他 的压缩性气体的制冷循环系统中使用的涡旋式压缩机,尤其适合于在回旋涡盘的背面侧 具备高压 ( 压力与喷出压力大致相等 ) 的背压室 ( 高压油压室 ) 和压力比喷出压力低的中 间压或吸入压的背压室、并将这些压力不同的背压室用密封机构压力性分离的涡旋式压 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式压缩机,作为用于制冷空调机的压缩机在各种领域内得到了有效利用。 涡旋式压缩机与往复运动型、回转型等其他形式的压缩机相比,具备效率高、可靠性 高、静音性好等优越性。
作为该种压缩机,具有在专利文献 1、2 中所记载的结构等。 专利文献 1 中所记载的结构中,回旋涡盘的背面中央部周边的高压的背压室 ( 高 压油压室 )、外周部侧的低压 ( 吸入压或中间压 ) 的背压室,通过在与回旋涡盘背面的 轮毂部端面对置的框架端面上具备的密封机构密封。 另外,在上述轮毂部的前端的端面 设有保持上述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的小孔,通过保持该油的小孔借助回旋涡盘的回旋运 动往复跨过上述密封机构,将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间歇性地向外周侧的低压的背压室供 给。 供给到低压的背压室的油对欧氏环等润滑之后,从吸入侧流向压缩室而将涡盘卷板 之间进行润滑,然后与被压缩的制冷剂一起从喷出口喷出。
根据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结构,由于从高压油压室向背压室 ( 低压室 ) 供给的润 滑油量能够利用小孔的大小等来调整,所以能够容易使从低压室侧漏出的润滑油的量合 理化,并在提高压缩机的效率的同时,改善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专利文献 2 所记载的结构中,回旋涡盘的背面中央所设置的润滑油积存部 ( 高 压油压室 ) 和其外周侧所设置的低压的背压室,通过由细孔 ( 直径 0.2mm ~ 0.5mm) 和长 孔形成的供油通路连通,通过使细孔的润滑油入口通过回旋涡盘的回旋运动跨过环状密 封部件地往复,从而使上述高压油压室和低压的背压室间歇性地连通,以将润滑油积存 部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 由此,能够对压差大而往往供油过多的润滑油量进行合理地控 制。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 2003-176794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日本特开 2004-19499 号公报
近年,节能化受到特殊期待,出现了作为其指标而表示整年能量消费效率 APF( 每年执行要素 )。 在 APF 中,特别是被称为中间条件的低速条件的效率的重要性 大。 对于提高低速条件下的压缩机效率,增加对压缩室的供油量而提高密封性是有效 的。
专利文献 1 的结构中,低速条件下运转时,由于是通过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前 端面所设置的小孔而间歇性供给润滑油 ( 袋式供油方式 ),所以依靠旋转速度来增加向低
压的背压室侧的供油量。 为此,为了在低速条件下也确保必要量,需要增加小孔的数量 等对策。
但是,如果使小孔的数量增加,则在高速条件下进行运转时,向低压的背压室 侧的供油量过多,在基于回旋涡盘的背压室中的油的搅拌损耗增加,从而使压缩机效率 降低。 另外,从压缩室喷出的压缩气体中被混入大量的油,从喷出管向循环系统导出的 油量 ( 回油 ) 增加,从而出现在压缩机内要保持的油量下降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 2 中所记载的结构,由于是利用压力压差间歇供油,所以即使 在高速条件的运转状态下供油量也不会增加,从而高速运转条件时必要的供油量不足, 所以欧氏环或涡盘卷板等滑动部会出现烧结的问题。 如果为了在高速条件下也能得到充 分的供油量而增大细孔的孔径,则会导致在低速条件下供油过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低速条件下运转时也能充分确保从高压油压室向低 压的背压室侧供给的润滑油的供给量 ( 供油量 ),并且即使在高速条件下运转时也能使上 述供油量不会变得过多,从而得到效率高、可靠性高的涡旋式压缩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在低速条件和高速条件中的任一个运转条件下都能够 合理地确保从高压油压室向背压室侧的供油量,并且提高将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密封的 密封部件的润滑性,从而降低从密封部件的泄漏量,并提高滑动特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 :具有端板和直立设置在该端板 上的涡旋状的卷板的固定涡盘及回旋涡盘 ;由所述固定涡盘及回旋涡盘相互啮合形成的 压缩室 ;用于使所述回旋涡盘回旋运动的曲轴 ;回旋轴承,其设置在所述回旋涡盘的背 面轮毂部上,用于支承所述回旋涡盘并使该回旋涡盘相对于所述曲轴的偏心销部能够沿 轴向移动且旋转自如 ;与所述回旋涡盘的背面侧对置设置的静止侧的框架 ;主轴承, 其设置在该框架上,支承所述曲轴并使该曲轴旋转自如 ;将所述回旋涡盘背面侧和所述 框架之间密封的密封机构 ;由该密封部件区分出的内周侧的高压油压室和外周侧的背压 室,其中,向所述高压油压室供给压力与喷出压力大致相等的润滑油而将该高压油压室 维持在大致喷出压力,将所述背压室维持在比喷出压力低的压力,所述涡旋式压缩机还 具有 :供油机构,在与所述密封机构对置的部分的回旋涡盘背面部或所述框架设有小 孔,该小孔随着所述回旋涡盘的回旋运动而跨过所述密封机构向所述高压油压室侧和背 压室侧这二者交替开口,在这种方式下,将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 ;供油路, 其设置在所述回旋涡盘或所述框架上,将所述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连通,并通过压差将 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使卷板作为内侧啮合在圆板状端板上直立有涡旋状的 卷板的固定涡盘及回旋涡盘,并将回旋涡盘与连续设置在曲轴上的偏心销部卡合,而使 回旋涡盘无法自转地相对于固定涡盘回旋运动,在固定涡盘设有向中心部开口的喷出口 和向外周部开口的吸入口,从吸入口吸入气体而使由两个涡盘形成的压缩空间向中心移 动,从而减少容积,压缩气体,并从喷出口喷出压缩气体,所述涡旋式压缩机具有 :供 油机构,在回旋涡盘的端板背面部经由密封机构设有高压的油压室和低压室,在回旋涡 盘的端板背面部设有孔径为所述密封机构的密封圈宽度同等以下的小孔,伴随具有该小孔的回旋涡盘回旋运动,将回旋涡盘的回旋轮毂部内的高压油压室的油积存于所述小孔 中并使其跨过所述密封圈向低压室侧排出 ;供油路,其设置在所述回旋涡盘或所述框架 上,将所述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连通,并通过压差将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
在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利用压差将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的所 述供油路设置在所述回旋涡盘的与所述密封机构对置的部分上,利用回旋涡盘的回旋运 动,经由所述密封机构的密封圈使所述回旋轮毂部内的高压油压室和所述背压室间歇性 连通,在这种方式下,将所述回旋轮毂部内的高压油压室的油向所述背压室间歇性排 出。 另外,利用压差将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的所述供油路,可以是在上述回 旋涡盘的与上述密封机构对置的背面部分上设置的凹槽部。 进而,所述凹槽部在所述回 旋涡盘的轮毂部端面上沿周向相位相错地设置多个,通过所述多个凹槽部,所述高压油 压室和背压室伴随回旋涡盘的回旋运动而间断性连通,由此能够间歇性差压供油,并能 够更加容易地进行油量的控制。 在此,优选所述多个凹槽部沿周向相位相错约 90°地配 设。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凹槽部在所述回旋涡盘的轮毂部端面上沿周向相位相错 地设置多个,且所述多个凹槽部至少配设在周向的大致对称位置,通过所述多个凹槽部 中的至少任一个,即使回旋涡盘作回旋运动,所述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也始终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凹槽部的一端侧与所述小孔连通,所述凹槽部的另一端侧始终 向所述高压油压室或所述背压室中的任一者开口。 另外,优选所述凹槽部的宽度小于所 述小孔的直径。
进而,利用压差将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的所述供油路也可以由以始 终连通所述高压油压室和所述背压室的方式在所述回旋涡盘的轮毂部设置的长孔构成。
根据本发明,具有 :供油机构,在与密封机构对置的部分的回旋涡盘背面部或 框架设有小孔,该小孔随着所述回旋涡盘的回旋运动而跨过所述密封机构向高压油压室 侧和背压室侧这二者交替开口,在这种方式下,将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 ;供 油路,其设置在所述回旋涡盘或所述框架上,将所述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连通,并通过 压差将高压油压室的油向背压室侧供给,因此,即使在以低速条件运转时也能够充分确 保从高压油压室向低压的背压室侧的润滑油的供给量 ( 供油量 ),而且在以高速条件运转 时也能够不使所述供油量过多,从而能够获得效率高、可靠性高的涡旋式压缩机。
无论是低速条件还是高速条件中的哪种运转条件下,都能够合理确保从高压的 背压室向低压的背压室侧的供油量,并且因为也能够提高将高压的背压室和低压的背压 室密封的密封部件的润滑性,所以能够降低从密封材料的泄漏量,同时提高滑动特性。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 2 是图 1 的 A 部的放大图。
图 3 是图 2 的 B-B 线向视图。
图 4 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动作原理的图。
图 5 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效果的图,为表示供油量比相对于旋转频率的曲 线图。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3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4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5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6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7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图 12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8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 9 的图,其相当于图 3。 附图标记说明 1 涡旋式压缩机 2 压缩机构部 3 驱动部 100 密闭容器 101 曲轴 (101a :偏心销部 ;101b :主轴部 ;101c :轴环部上表面 ;101d :轴 102、102a、102b 供油通路 103 回旋轴承 104 主轴承 105 副轴承 106 供油泵 107 转子 108 定子 110 固定涡盘 (110a :涡旋状卷板 ;110b :端板 ;110e 喷出口 ) 120 回旋涡盘 (120a :涡旋状卷板 ;120b :端板 ;120e 轮毂部 ;120f 轮毂部端 130 压缩室 131 储油部 134 欧式联轴节 136 喷出空间 140 吸入口 141 键槽 150 喷出口 160 框架 161 环状槽 164 框架端面部 166 对置面 170 小孔 172 密封部件 ( 密封圈、密封机构 ) 180 背压室7环部 )
面)
CN 102022322 A CN 102022336 A
说明书5/12 页181 中央部空间 182 高压油压室 184 排油路 185 排油管 188 凹槽部 ( 供油路 ) 189 长孔 ( 供油路 ) 190 推力面 204 推力轴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
将回旋涡盘的背面中央部的高压油压室和在其外侧形成的低压的背压室区分开 ( 密封 ) 的密封机构,设置在与回旋涡盘背面的轮毂部前端面对置的框架的端面上。 另 外,在轮毂部前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配设有小孔。 另外,将该小孔和上述高压 油压室或上述轮毂部的外周部 ( 背压室 ) 连通的凹槽部形成在回旋涡盘轮毂部端面。 通 过这些小孔及凹槽部形成有供油路径。 上述小孔及凹槽部在上述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侧 越过上述密封机构往复构成,能够将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间歇性供给低压室侧。 根据上述结构,在低速运转条件下,通过小孔的供油量少,但是能够充分确保 基于凹槽部的有效供油量,在高速运转条件下,通过小孔的供油量增大,从而供油量能 够适应高速运转。 通过这样同时使用凹槽部和小孔,无论在低速条件下还是在高速条件 下,都能够合理地控制从高压油压室向低压的背压室侧的供油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使上述凹槽部与小孔连通,也可以不将上述凹槽 部与小孔连通,而在从设有轮毂部端面的小孔的半径位置到轮毂部端面的内周部或者外 周部设置凹槽部。 在这种情形下,也是将上述小孔和凹槽部分别越过上述密封机构往复 构成,而能够将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经由小孔和凹槽部分别间断性供给低压室。
另外,如果将上述凹槽部设置在从设有轮毂部端面的小孔的半径位置到轮毂部 端面的内周部和到轮毂部端面的外周部的两条路径上,则能够将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连 续地供给低压侧的背压室。 采用这样的结构也可获得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还 能够提高密封部件的润滑性,此外,还能在提高密封部件的滑动性能的同时,降低从密 封部件的泄漏量。
并且,作为设置上述凹槽部的替代方案,在上述轮毂部形成将回旋涡盘的轮毂 部内的高压油压室和轮毂部外的低压的背压室始终连通的长孔,从而能够通过同时使用 该长孔和上述小孔而进行供油。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 实施例 1)
以下,使用图 1 ~图 5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 1 进行说明。
图 1 说明了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整体结构。 在涡旋式压缩机 1 中,压缩 机构部 2 和驱动部 3 被收纳在密闭容器 100 内。
上述压缩机构部 2 由固定涡盘 110、回旋涡盘 120 及框架 160 等构成。 固定涡盘
110 具有端板 110b、垂直地直立设置于该端板 110b 的涡旋状卷板 ( 涡旋式卷板 )110a, 且在卷板中央部具有喷出口 110e,并通过多个螺栓固定在框架 160 上。 回旋涡盘 120 具 有端板 120b 及垂直地直立设置于该端板 120b 的涡旋状卷板 ( 涡旋式卷板 )120a,在端板 120b 的背面侧设有轮毂部 120e。 120f 为轮毂部端面 ( 轮毂部前端面 )。
由固定涡盘 110 与回旋涡盘 120 啮合形成的压缩室 130 通过回旋涡盘 120 的回旋 运动,其容积减少而进行压缩动作。 在该压缩动作中,随着回旋涡盘 120 的回旋运动, 制冷剂气体等工作流体从吸入口 140 被吸入压缩室 130,并经过压缩行程从固定涡盘 110 的喷出口 110e 被喷出到密闭容器 100 内的喷出空间 136,进而经由喷出口 150 被向密闭容 器 100 之外喷出。 由此,密闭容积 100 内的空间保持在喷出压力。
使回旋涡盘 120 回旋运动的驱动部 3 由定子 108、转子 107、曲轴 101、作为回旋 涡盘 120 的自转防止机构的主要部件的欧式联轴节 134、框架 160、主轴承 104、副轴承 105 及回旋轴承 103 等构成。 曲轴 101 由主轴部 101b、与主轴部 101b 一体形成的偏心销 部 101a 构成。 主轴承 104 及副轴承 105 支承曲轴 101 的主轴部 101b 并使该主轴部 101b 旋转自如。 回旋轴承 103 以使曲轴 101 的偏心销部 101a 能够沿旋转轴方向移动且旋转自 如地与该回旋轴承 103 卡合的方式配置在回旋涡盘 120 上。
支承曲轴 101 的主轴部 101b 的主轴承 104 及副轴承 105 分别配置在由定子 108 及转子 107 构成的电动机的压缩机构部 2 侧或储油部 131 侧。 上述主轴承 105 优选使用 滑动轴承,也可以选用滚动轴承。对于副轴承 105,除了图示那样的滑动轴承之外,还可 以使用适合于使用条件的滚动轴承或球面轴承部件。
欧式联轴节 134 是防止回旋涡盘 120 相对于固定涡盘 110 自转的部件,被配设在 由回旋涡盘 120 和框架 160 形成的背压室 180 中。 在欧式联轴节 134 上形成的正交的两组 键部分中的一组在构成于框架 160 的键槽 141 中滑动,剩下的一组在构成于回旋涡盘 120 的背面侧的键槽中滑动。
利用图 1、图 2,对将在回旋涡盘 120 的背面侧形成的高压油压室 ( 压力与喷出 压力大致相等 ) 和背压室 ( 压力比喷出压力低 ) 分离的密封机构和从高压油压室向背压室 供油的路径进行说明。 图 2 是图 1 的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附近的放大图 ( 图 1 的 A 部放 大图 )。
形成在回旋涡盘 120 的背面侧的空间是由回旋涡盘 120、框架 160 及固定涡盘 110 围成的空间。 将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分离的密封机构由回旋涡盘背面的轮毂部端面 120f、与该轮毂部端面 120f 对置的框架的端面部 164、在该端面部 164 上构成的环状槽 161、配设在该环状槽 161 中的密封部件 172 等构成。 在此,该轮毂部端面 120f 是与该密 封部件 172 相接的密封面,需要被加工得光滑。 密封部件 172 将背压室 180 和高压油压 室 182 压力性分离。 高压油压室 182 由以回旋轴承 103 和偏心销部 101a 形成的中央部空 间 181 和以轮毂部端面 120f 及曲轴的轴环部 101d 的外周部分等形成的空间构成。 在该 高压油压室 182 中,从回旋轴承 103、主轴承 104、推力轴承 204 排出的润滑油通过密封 部件 172 被积存,并受到基于曲轴 101 的下端所设置的供油泵 106 的泵作用的升压作用、 和通过轴承部或间隙部时的减压作用,而成为其压力大致为喷出压力的压力空间。
曲轴 101 的偏心销部 101a 向上方移动时的推力负载,由基于回旋涡盘 120 的背 面上设置的突起部的推力面 190 所承受。 曲轴 101 的偏心销部 101a 的端面与上述推力面190 接触时,为了不使在上述曲轴上形成的供油通路 102 闭塞,在上述推力面 190 上形成 凹部。 而且,102a 是从将储油部 131 和回旋涡盘轮毂部内的中央部空间 181 连通的上述 供油通路 102 连通到主轴承 104 的供油通路,102b 同样是被连通到副轴承 105 的供油通 路。 供给上述主轴承 104 或回旋轴承 103 的润滑油大量地通过排油路 184 及排油管 185 而回油到密闭容器 100 下部的储油部 131。 另外,在曲轴 101 的偏心销部 101a 移动到最 上方时,构成推力面 190 和偏心销部 101a 的上端面,以使得回旋涡盘背面的轮毂部端面 120f 不接触曲轴的轴环部上表面 101c。 为了向配设在背压室 180 内的欧式联轴节 134 等 滑动部提供被供给高压油压室 182 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设有使高压 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间断性 ( 间歇性 ) 连通的小孔 170。 另外,以使该小孔 170 和轮 毂部内的高压油压室 182 连通地形成有凹槽部 188。 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沿周向相位相 错 90°地设置两个凹槽部 188。
图 3 是图 2 的 B-B 线向视图,是回旋涡盘的轮毂部端面 120f 附近的图。 如该 图所示,在轮毂部端面 120f 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周向上以 90°间隔地设置有四个上 述小孔 170,在其中相位相错 90°的位置上配设的两个小孔 170 处以连通轮毂部内的高压 油压室 182 的方式设有凹槽部 188。 上述两个凹槽部 188 并未处于对称位置 ( 相位相错 180°的位置 ),而是通过设于相位相错 90°的位置,在回旋涡盘进行回旋运动时,间断 性 ( 间歇性 ) 连通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根据本实施例,高压油压室 182 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能够通过配设在轮毂部端面 120f 的小孔 170、与该小孔 170 连通的凹槽部 188,向背压室 180 供给,而能够以适当的 供油量满足涡旋式压缩机的从低速到高速的运转。
即,在涡旋式压缩机以低速运转的状态下,基于凹槽部 188 的压差供油变得可 支配,在通过凹槽部 188 连通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的期间通过压差供油确保必要的供油 量。 根据以往的仅基于小孔 170 的袋式供油方式,因为供油量与转速成比例,所以低速 旋转时无法得到充分的供油量,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基于凹槽部 188 的压差供油量 相对多,所以供油量能够比以往有所增加,所以能够提高滑动部的润滑性、压缩室 2 内 的密封性,从而能够提高压缩机的效率。
另外,在涡旋式压缩机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基于依靠回旋速度而供油量增加的 小孔 170 的袋式供油方式变得可支配,因为在高速旋转时比低速旋转时需要更多的供油 量,所以即使在高度旋转时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供油量,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压缩机。 在 以往压差供油方式中,供油量与转速无关而始终为大致一定,所以在低速时不使供油量 过大就会导致高速时供油量不充分,从而造成供油不足。
利用图 4 说明本实施例的动作原理。 如果将回旋涡盘背面的轮毂部端面 120f 的 中心设为 Os、将在框架 160 配置的密封部件 172 的中心设为 Of,则其偏差量为偏心半 径 ε。 在相位角为 0° 至 90° ( 图 4 中的图 (a)、 (b)) 的范围内,密封部件 172 的内 侧的高压油压室 ( 高压侧 ) 和该密封部件 172 的外侧的背压室 ( 低压室 ),由两个凹槽部 188 的至少任一个连通。 进一步进行旋转,使相位角成为 180°至 270° ( 图 4 的 (c)、 (d)),成为凹槽部 188 二者均不与密封部件 172 的内侧的高压油压室和该密封部件 172 的 外侧的背压室连通的状态。 即,凹槽部 188 如图所示地配设在相位相错 90°的两个部位 的情况下,能够在旋转一圈 (360° ) 中的四分之一圈 (0°到 90°的范围 ) 左右的范围内
使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如图所示地连通,从而可以基于凹槽部的间断性 ( 间歇性 ) 连通供 油。 ( 实际上,因为在图 (d) 至图 (a) 之间,凹槽部 188b 开始连通,在图 (b) 至图 (c) 之间,凹槽部 188a 开始连通,所以实际的连通区间为 315°~ 0°~ 135°左右的区间, 在旋转一圈的大约一半的区间进行压差供油。 ) 另外,通过基于不与凹槽部 188 连通的小 孔 170 的袋式供油方式,也会增加从高压油压室向背压室的间歇性供油。 因此,由于在 低速条件下转速小,所以袋式供油方式的供油量变少,所以能够通过基于凹槽部的间断 性压差供油合理地确保低速旋转时必要的供油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示出了 将凹槽部 188 在两个部位相错 90°地设置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部 位设置,另外配置的相位不限于 90°,可以与间断性连通的区间相对应地设定相位。
图 5 是说明本实施例的效果的图,横轴表示转速,纵轴表示对应于本实施例和 现有例 ( 基于小孔的袋式供油方式中,小孔为八个的例子 ) 中转速的供油量比。 该图中, 本实施例和现有例都以在高速条件 ( 转速 :100Hz) 下得到必要的供油量为条件,而以此 作为基准示出对应于转速的供油量比。 在现有例的袋式供油方式中,由于依靠旋转速度 而增加供油量,所以在低速条件的例如旋转数为 20Hz 的情况下,由于供油量与转速成比 例降低,所以造成供油量不足。 如果设计成即使在低速时也能得到必要的供油量,则会 导致在高速时供油过多、基于回旋涡盘的搅拌损耗的增加,并会从喷出管向循环系统导 出大量的油,从而降低压缩机效率。 对此,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因为能够获得不依靠转速而能够确保供油量的基 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方式和基于小孔的袋式供油方式的两方面的作用,所以即使在低速 时也能通过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作用充分地确保必要的供油量。 另外,通过在高速条 件下对应转速而增加供油量的基于小孔的袋式供油方式的作用,能够在高速运转时确保 必要的供油量。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不会出现供油不足、供油过多,能够得到从低速 条件到高速条件以高效率、高可靠性运转的涡旋式压缩机。
( 实施例 2)
以下,利用图 6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2。 图 6 是示出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端面的 图,相当于图 3。 需要说明的是,除配置有凹槽部的位置以外,均与实施例 1 相同。
与实施例 1 同样,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在四个部位形成小孔 170(170a、170b、170c、170d)。 在该四个部位所设置的小孔之中,在相位相错 180°的 位置配设的小孔 170b 和 170d 处分别形成凹槽部 188,以将这些小孔 170b 或者 170d 与轮毂 部内的高压油压室 182 连通。 通过在回旋轮毂部端面上在对称的位置至少配设两个以上 的凹槽部 188,能够由至少任意一个凹槽部将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始终连通。 根 据本实施例,能够用高压油压室 182 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始终连续地进行压差供油。 本实 施例 2 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效果。 即,在低速条件下,基于凹槽部 188 的压差供 油变得可支配,从而能够确保低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也能够确保滑动部的润滑以及 压缩机构部 2 内的密封性,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效率。 另外,在高速条件下,通过同时 利用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依靠旋转速度增加供油量的基于小孔 170 的袋式供油,能 够确保高速运转时必要的充分的供油量,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压缩机。 需要说明的是, 能够以小孔及凹槽部的数量、大小适当地调整供油量。
( 实施例 3)
以下,利用图 7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3。 图 7 是表示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端面的 图,相当于图 3。 需要说明的是,除配设凹槽部的位置以外,均与实施例 1 相同。
与实施例 1 同样,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在四个部位形成有小 孔 170(170a、170b、170c、170d)。 在轮毂部端面 120f 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周向以 90°的间隔配置有四个上述小孔 170,在其中相位相错 90°的位置上所配设的两个小孔 170a 和 170b 处设有凹槽部 188,以连通轮毂部外周部的背压室 180。 上述两个凹槽部 188 并非位于相位相错 180°的对称位置,而是通过位于相位相错 90°的位置,当回旋涡盘 进行旋转运动时,间断性 ( 间歇性 ) 将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通过小孔 170a、170b 和凹槽部 188 连通。
即,如果上述小孔 170a、170b 往复跨过将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区分出 的密封部件 172,当该小孔朝高压油压室侧开口时,通过上述凹槽部 188,供给高压油压 室的润滑油通过压差从高压油压室向背压室供给。 当上述小孔朝背压室侧开口时,高压 油压室和背压室不连通。 由于两个凹槽部 188 不对称而是配置在相位相错 90°的位置, 所以随着回旋涡盘的回旋运动,通过上述小孔和凹槽部,能够使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间 断性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图 4 的 (c) 和 (d) 为连通状态,在大约 135°至 315°的区间 形成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 本实施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 1 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在低速条件下, 基于凹槽部 188 的压差供油变得可支配,能够充分确保低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并能 够确保滑动部的润滑以及压缩机构部 2 内的密封性,进而能够提高压缩机效率。 另外, 在高速条件下,通过同时利用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和基于依靠回旋速度而供油量增加 的小孔 170 的袋式供油,能够确保高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从而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 压缩机。
( 实施例 4)
利用图 8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4。 图 8 是表示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端面的图,其 相当于图 3。 需要说明的是,除配置了凹槽部的位置以外均与实施例 1 相同。
与实施例 1 同样,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在四个部位形成有小 孔 170(170a、170b、170c、170d)。 在该四个部位所设置的小孔之中,在相位相错 180° 的位置配设的小孔 170b 和 170d 处分别形成凹槽部 188,以将这些小孔 170b 或者 170d 与 轮毂部外周侧的背压室 180 连通。 通过在回旋涡盘的轮毂部端面上在对称的位置至少配 设两个以上的凹槽部 188,能够通过至少任一个凹槽部将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始 终连通。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将高压油压室 182 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始终连续地进行压差 供油。 本实施例 4 也能获得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效果。 即,在低速条件下,基于凹槽部 188 的压差供油变得可支配,能够充分确保低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也能够确保滑动部的 润滑以及压缩机构部 2 内的密封性,从而能够提高压缩机效率。 另外,在高速条件下, 通过同时使用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基于依靠回旋速度增加供油量的小孔 170 的袋式 供油,能够确保高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从而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压缩机。
( 实施例 5)
利用图 9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5。 图 9 表示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端面,其相当于
图 3。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配设凹槽部的位置以外,都与实施例 1 相同。
与实施例 1 相同,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在四个部位形成有小 孔 170(170a、170b、170c、170d)。 在轮毂部端面 120f 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周向 以 90°的间隔配置有四个上述小孔 17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凹槽部 188 设置在小孔 170a 和 170d 之间、以及小孔 170a 和 170c 之间,这两个凹槽部被配置在周方向上相位相 错 90°的位置上。 另外,各凹槽部形成为从回旋涡盘轮毂部端面的形成有小孔 170 的中 心半径的位置到轮毂部内周面为止的长度,凹槽部始终连通高压油压室 182。在本实施例 中,小孔 170 和凹槽部未连接。 如果上述凹槽部 188 往复越过密封部件 172,当该凹槽部 188 的一部分朝比密封部件更靠外侧的背压室开口时,则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通 过上述凹槽部连通,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通过压差向背压室侧供给。
如本实施例那样,即使不连通小孔 170 和凹槽部 188,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 1 大 致相同的效果。 即,在低速条件下,基于凹槽部 188 的压差供油方式变得可支配,能够 确保低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另外在高速条件下,通过同时利用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 油、基于依靠旋转速度供油量增加的四个小孔 170 的袋式供油,能够充分确保高速运转 时充分的供油量。
( 实施例 6)
利用图 10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6。 图 10 表示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端面,其相当 于图 3。 需要说明的是,除配置有凹槽部的位置以外,都与实施例 1 相同。
与实施例 1 同样,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在四个部位形成有小 孔 170(170a、170b、170c、170d)。 在轮毂部端面 120f 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周向 以 90°的间隔配置有四个上述小孔 17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凹槽部 188 设置在小孔 170a 和 170b 之间、以及小孔 170c 和 170d 之间,这两个凹槽部被配置在周方向上相位相 错 180°的位置上。 另外,各凹槽部形成为从回旋涡盘轮毂部端面的形成有小孔 170 的中 心半径的位置到轮毂部内周面为止的长度,凹槽部始终连通高压油压室 182。本实施例与 实施例 5 一样,小孔 170 和凹槽部未连接。 如果上述凹槽部 188 越过密封部件 172 地往 复,与实施例 5 一样,当该凹槽部 188 的一部分朝比密封部件更靠外侧的背圧室开口时, 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通过上述凹槽部连通,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通过压差向背压 室侧供给。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两个凹槽部 188 配设在对称位置,所以与上述 实施例 2 一样,能够利用至少任一个凹槽部使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始终连通。
本实施例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例 2、实施例 4 大致相同的效果。
( 实施例 7)
利用图 1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7。 图 11 表示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端面,其相当 于图 3。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配设了凹槽部的位置以外,均与实施例 1 相同。
本实施例与图 9 所示的实施例一样,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在 四个部位形成有小孔 170(170a、170b、170c、170d)。 在轮毂部端面 120f 的宽度方向中 央部附近的周向以 90°的间隔配置有四个上述小孔 17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凹槽部 188 设置在小孔 170a 和 170d 之间、以及小孔 170a 和 170c 之间,这两个凹槽部被配置在周 方向上相位相错 90°的位置上。 另外,各凹槽部的长度被形成为从回旋涡盘轮毂部端面 的形成有小孔 170 的中心半径的位置到轮毂部外周面为止,凹槽部始终连通背压室 180。小孔 170 和凹槽部未连接。 如果上述凹槽部 188 往复跨过密封部件 172,当该凹槽部 188 的一部分朝比密封部件更靠内侧的高压油压室 182 开口时,则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通过 上述凹槽部连通,从而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通过压差向背压室侧供给。
本实施例也能获得与上述图 3、图 9 示出的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 实施例 8)
利用图 12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8。 图 12 表示回旋涡盘背面轮毂部端面,其相当 于图 3。 需要说明的是,除配置了凹槽部的位置之外,都与实施例 1 相同。
本实施例,与图 10 所示的实施例一样,在轮毂部端面 120f 上,与实施例 1 相 同,沿周向等间隔地在四个部位形成有小孔 170(170a、170b、170c、170d)。 在轮毂部端 面 120f 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的周向以 90°的间隔配置有四个上述小孔 170。 另外,在 本实施例中,凹槽部 188 设置在小孔 170a 和 170b 之间、以及小孔 170c 和 170d 之间,这 两个凹槽部被配置在周方向上相位相错 180°的位置上。另外,各凹槽部的长度被形成为 从回旋涡盘轮毂部端面的形成有小孔 170 的中心半径的位置到轮毂部外周面,凹槽部始 终连通背压室 180。 本实施例中小孔 170 和凹槽部未连接。 如果上述凹槽部 188 往复跨 过密封部件 172,与图 10 所示的实施例 6 一样,该凹槽部 188 的一部分朝比密封部件更 靠内侧的高压油压室开口时,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通过上述凹槽部连通,从而高 压油压室的润滑油通过压差向背压室侧供给。 另外,由于将两个凹槽部 188 配设在对称 位置,所以与上述实施例 6 一样,能够利用至少任一个凹槽部使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始终连通。
本实施例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例 2、4、6 大致相同的效果。
( 实施例 9)
利用图 13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9。 图 13 相当于示出图 1 的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 附近的放大图 ( 图 1 的 A 部放大图 ) 的图 2,除了凹槽部以外,其结构与图 2 相同。
回旋涡盘的背面,通过框架 160 的环状槽 161 所具备的密封机构 172,被区分出 为中央部侧的高压油压室 182 和外周侧的背压室 180。 回旋涡盘背面的轮毂部端面上设 置的多个小孔 170,通过往复跨过将上述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区分出的密封机构 ( 密封圈 )172,能够以袋式供油方式将高压油压室的润滑油间断性供给背压室。 在本实 施例中,作为替代图 2 所示的凹槽部 188 的结构,通过在回旋涡盘的轮毂部设置至少一 个将上述高压油压室 182 和背压室 180 连通的长孔 189,从而始终连通高压油压室和背压 室,形成通过压力差供油的供油路。
本实施例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例 2、4、6、8 大致相同的效果。 即,在低速条件 下,基于长孔 189 的压差供油变得可支配,能够充分确保低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也 能确保滑动部的润滑及压缩机构部 2 内的密封性,从而提高压缩机效率。 另外,在高速 条件下,通过同时使用基于长孔 189 的压差供油和依靠旋转速度供油量增加的小孔 170 的 袋式供油,能够充分确保高速运转时必要的供油量,从而实现可靠性高的压缩机。 在本 实施例中,也能够以小孔及长孔的数量、大小适当地调整供油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始终连通高压油压室和背压室的位置 仅设置一个长孔 189 的例子,但是长孔 189 的个数也可以为两个以上。 另外,通过将长 孔 189 的靠轮毂部端面侧的开口通过密封机构开闭,或者与上述任一个小孔 170 连通,从而基于长孔 189 的供油路间断性开闭,能够利用压差间歇性使高压油压室的油流到背压 室。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回旋轮毂部设置小孔、凹槽部、或者长孔 的例子,但是在不将密封机构设置在回旋涡盘的轮毂部端面,而将其设置在轮毂部以外 的回旋涡盘端板背面部、或与该端板背面对置的框架上的情况下,例如将上述小孔、凹 槽部或者长孔设置在框架的上述密封机构滑动的部分,或者设置在回旋涡盘端板上,也 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通过以上说明的那样的实施例的结构,由于能够受到不依靠转速就能确保供油 量的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方式和基于小孔的袋式供油方式的两方面的作用,所以即使 在低速时通过基于凹槽部的压差供油作用也能够充分确保必要的供油量。 另外,在高速 条件下基于根据转速供油量增加的小孔的袋式供油方式的作用下,能够确保高速运转时 必要的供油量。 因此,根据这些实施例,不会出现供油不足、供油过多,从而能够得到 从低速条件到高速条件都能以高效率、高可靠性运转的涡旋式压缩机。
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使低速条件下的压缩机效率提高,并且即使在高速条件 下也能不使供油量过多。 另外,如果在未设置小孔的部分设置上述凹槽部,则即使在未设置小孔的部分 也能通过上述凹槽部将润滑油间歇性或者连续地供给密封部件,所以除了上述效果外, 还能降低从密封部件的泄漏量以及提高密封部件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将润滑油间断性或者连续地从回旋涡盘的中央部的高 压油压室供给到在回旋涡盘外周部空间形成的背压室的小孔和凹槽部,小孔能够进行基 于旋转频率的供油,凹槽部能够进行基于压力压差的供油。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通过 同时使用小孔和凹槽部,即使在低速条件下也能得到充分的供给量,并且在高速条件下 能够增大高速条件必要的供油量,所以能够合理地控制从低速至高速的供油量。 另外, 因为小孔、凹槽部等往复跨过密封部件,所以密封部件的润滑良好,并且使密封部件的 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如果具备所述小孔、及为将上述高压油压室和上述背压室始终连通而 在回旋涡盘的轮毂部设置的长孔,通过回旋涡盘背面的轮毂部端面配设的小孔将润滑油 从高压油压室间断性供给背压室,小孔进行基于旋转频率的供油,另外上述长孔进行基 于压力压差的供油。 即,通过同时使用小孔和长孔,在低速运转时与以往仅有小孔的情 况相比能够增加供给量,在高速条件下可以合理地控制供给量。 因此,通过在低速条件 下增加供油量,可提高压缩室的密封性和效率。 通过在高速条件下使供油量合理化,能 够降低流入压缩室的油量,从而大幅度降低从压缩室喷出的气体中混合油的比例,进而 能够降低从喷出管向循环系统导出的油量 ( 回油量 )。 因此,不但能够提高制冷循环的效 率,还能始终在压缩机内保有充分的油,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涡旋式压缩 机。